质量管理范文

2023-09-21

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减少发文数量,提高办文速度和发文质量,充分发挥文件在各项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根据区建设局关于文书处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单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文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上级函、电、来文,同级函、电、来文,本单位上报下发的各种文件、资料。

第三条按照党政分工的原则,本单位各类文件(党支部和行政)统一由办公室归口管理。

(二)收文的管理

第四条公文的签收

1.单位所有文件(除领导订启的外)均由收发员(文书)登记签收、拆封(由上级或邮电局机要通讯员直送的机要文件除外)。在签收和拆封时,收发员(文书)需注意检查封口,对开口和邮票撕毁函件应查明原因。

2.对上级部门发来的文件,要进行文件、文号、机要编号的核定,如果其中一项不对口,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并登记差错文件的文号。

第五条公文的编号保管

1.收发员(文书)拆封和签收后应及时附上"文件处理传阅单",作分类登记编号、保管。

2.本单位外出人员开会带回的文件及资料应及时送交收发员(文书)进行登记编号保管,不得个人保存,如职工工作需要借阅的可复印或借用。

第六条公文的阅批与分转

1.凡正式文件均需由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根据文件内容和性质阅签后,由收发员(文书)分送领导和承办部门阅办,重要文件或急作应立刻呈送领导(或分管领导)阅批后分送承办部门阅办。为避免文件积压误事,一般应在当天阅签完。

2.一般礼仪性质的函、电、单据等,可由办公室直接分转处理。如涉及几个单位会办的文件,应同各单位联系后再分转处理。

3.为加速文件运转,收发员(文书)应在当天或第二天将文件送到领导和承办部门,如关系到两个以上部门,应按批示次序依次传阅,最迟不得超过两天(特殊情况例外)。

第七条文件的传阅与催办。

1.传阅文件应严格遵守传阅范围和保密规定,不得将有密级的文件带回家、宿舍和公共场所,也不得将文件转借其他人阅看。对尚未传达的文件不得向外泄露内容。

2.阅读文件应抓紧时间,当天阅完后应在下班前将文件交收发员(文书),阅批文件一般不得超过两天,阅后应签名以示负责。如有领导"批示"、"拟办意见"办公室应责成有关部门和人员按文件所提要求和领导批示办理有关事宜。

3.阅文时不得抄录全文,不得任意取走文件夹内任何文件及附件,如确系工作需要,要办理借阅手续,以防止丢失泄密。

4.文件阅完后,应交收发员(文书),切忌横传。

5.办公室对文件负有催办检查督促的责任,承办部门接到文件、函电应立即指定专人办理。不得将文件压放分散,如需备查,应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并征得办公室同意后,予以复印或摘抄,原件应及时归档周转。

6.按照阅文范围,离、退休干部,一般由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或由办公室通知到单位阅文。

(三)发文的管理

第八条发文的规定

1.单位上报下发正式文件的权力分别集中党支部和行政办公室,各群众团体和部门一律不得自行向上、向下发送正式文件。

2.各群众团体、部门需要向上反映汇报重要情况或向下安排布置重要工作要求发文应分别向党支部、行政办公室提出发文申请,并将文件底稿分别交党支部、行政办公室审核。党支部、行政办公室同意发文,方可按党、政机构设置与业务分工统一归口以党×字、政×字发文。群众团体文件由党支部批转。

3.对单位影响较大,涉及多个以上领导分管范围的文件,须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后批准签发。其余文件均由主要领导批准签发。

第九条发文的范围:

1.凡是以党支部、行政办公室名义发出的文件、通告、决定、决议、请示、报告、编写的会议纪要和会议简报,均属发文范围。

2.党支部、、行政办公室下发文件主要用于:

(1)公布单位规章制度;

(2)转发上级文件或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的文件;

(3)公布单位体制机构变动或干部任免事项;

(4)公布单位重大生产、技术、管理、政治工作、生活福利等工作的决定;

(5)发布有关奖惩决定和通报;

(6)其他有关重大事项;

3.党支部、行政办公室上行文、外发文主要用于:

(1)对上级机关呈报工作计划、请示报告、处理决定;

(2)同兄弟单位联系有关重大生产、技术、人事劳资、物资供应、科研、基建、管理、党群工作等事宜。

4.日常生产、技术、管理、党群工作中,有关图纸、技术文件、工艺修改、审批工作、安排部署、传达上级指示等事项,应按有关制度办理,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由各科室书面或口头自行通知执行,一般不用发文。

5.各科室如会议所作的决定,一般都不应发文,不备查考,可以科室名义用《工作简讯》发会议纪要。

(四)发文程序与要求

第十条发文程序规定:

1.各科室需要发文,应事先向党支部、行政办公室提出申请;

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112名护理工作人员及同期住院患者170例纳入研究,从2015年5月开始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对比该模式实施前后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 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后,医疗服务质量优于实施前,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中实施流程管理模式,能是各项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提升护理质量,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关键词:流程管理模式;护理管理;应用

在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流程的安排是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想提高院内护理质量,就必须根据现有的医疗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流程,规定相关操作标准,确保各项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1]。医疗机构中科室众多,各个科室之间的工作相互关联,因此护理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加强流程管理是完善护理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此次试验旨在探讨流程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我院112名护理工作人员及同期住院患者170例纳入研究,从2015年5月开始实施流程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基本资料为: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17名,护师43名,护士47名,年龄最大者38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为(29.1±5.4)岁,平均护龄为(6.3±2.1)年,其中本科学历32例,大专学历47例,高中学历21例,中专学历12例。

1.2方法

在实施流程管理模式时,首先要对之前采用的护理流程进行评估,发现护理人员在心理护理干预、人性化护理等方面做的不到位,缺少与患者的沟通,且护理排班制度不合理,分析以往醫疗风险及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总结护理流程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正确评估患者的护理需求,明确护理工作的重心,平衡各方要素制定科学可行的护理流程。具体方案如下:①护理人员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包括医疗技术以及工作素质。在制定了护理流程及操作标准后,准确传达给所有的护理人员,强调按照流程实施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措施,主动关心患者,获取患者的信任与配合;②轮岗竞争制,让护理人员接触不同的工作,选择自己适合的岗位,提高工作安排的公平合理性,同时确保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能够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保障护理流程实施的质量;③工作强度合理化,护理人员的工作比较辛苦,而且在不同时段其工作强度不一,因此排班时必须有一定的弹性范围,在工作多的时候多安排班次,確保护理人员在完成基础性工作的时候有空余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实施专业化人性化的医疗护理;④严格按照护理流程运作,由主管护师自己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熟记护理流程及标准,并且按照规定执行,将护理工作的管理结构化,明确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如有不足之处及时指正,确保管理流程实施的有效性。

1.3判定标准

在流程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一年,即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由管理者对护理质量、工作效率等指标进行评分,同时综合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发生率等指标,评价护理流程制定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2]。对比流程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其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2组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后,医疗服务质量优于实施前,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在医疗机构管理系统中引进流程管理模式,能够使护理服务变得更为规范、合理,使各项护理工作有既定的规则与标准,有序进行,同时明确了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在发生失误时能够找出责任人,对于护理人员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如今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并发症防护等新的护理内容已逐渐成为护理基础工作之一,必须保证排班的合理性,才能够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实施这些护理措施。此次试验中对比了流程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医疗服务质量,结果表明该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医疗风险事故发生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实施流程管理模式,能通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时间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郝祥梅,王丹丹,魏雪.流程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9(10):76-77.

[2]张道丽,张丽萍,杨越,武钰瀛.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4,08(34):79-80.

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1 流程管理强化过程结果的确定性

要实现一个过程的预期目标,中间流程必须得到有效的识别和控制,不仅仅是表明一个过程结果而已。9000标准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业绩改进指南,更多关注的是过程的结果及证实结果的有效性。流程管理则更多关注的是卓越业务流程,对质量管理体系而言就是关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为精细过程方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方法、工具和技术。

过程管理强调对“过程”进行管理,而不是“流程”,过程也就是进程、工艺;而流程也就是程序,手续,步骤。过程强调对全程的全面把握和对关键点的监督,而流程是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程序化的处理,但是同一个过程可能流程会存在很大差异。流程管理方法通过细化、严格、优化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流程,增加了过程结果的确定性,为实现过程目标提供了保障。

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供方评定和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为例,在公开可见的资料中,多数组织依据这三个程序及体系中相关的其他程序不足以实现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全程质量控制,像购进物资中不合格品的处置,由于缺失接收抽样及质量限的明确规定,或者即使有相关规定但在验收环节中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结论选项,这远不能囊括产品质量的实际状态。事实上,就普通机械产品而言,完全符合图纸要求或者验收检查环境完全符合理论规定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造成了实际的产品验收标准随验收人员的不同而不同的事实。完整的、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购进物资验收流程,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干扰,另一方面也能规避理赔流程不规范带来的经济损失。从流程管理的层面切入,可以延伸到控制程序的各个层面,而不仅是看程序文件本身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2 流程管理方法大幅提升过程控制有效性

9000标准强调识别组织内的关键过程(包括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所需的过程),强调实施、管理和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性,并管理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以促使组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高顾客满意度。更多关注的是各个过程控制是否有效且符合标准,强调使用结果(记录)证实过程的有效性,对实现过程有效控制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没有做进一步的要求。由于对过程中存在的流程识别不完整,因而给过程结果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就有可能影响组织的管理目标预期。在实践中,有些看似完整的过程控制程序实际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采购过程中购销合同的质量控制条款,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供货方负责三包”,然而,具有界定产品质量问题和三包范围流程的组织可谓凤毛麟角结果是质量三包赔偿情形五花八门,人情三包大行其道,造成组织质量三包成本居高不下。

流程是任何企业运作的基础,企业所有的业务都是需要流程来驱动,质量控制过程也不例外。一般认为,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流程,强调流程的规范化、持续化和系统化,其本质是构建卓越的业务流程。9000标准这样定义过程: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任何一项或一组活动均可视为一个过程。这些活动的流程正是流程管理研究的主题,流程识别、流程再造、流程优化为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识别、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 流程管理优化过程控制

9000标准对不合格品控制这样描述: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的记录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可以看出,该条款要求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应能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识别,二是控制,三是防止非预期使用或交付(不是都不能使用,而是不能有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实际上,多数组织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中,侧重点多关注在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也即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为此规定了很详细的操作流程,例如形成处理记录的每一步骤及可能出现情形的应对措施;但是,对不合格品的识别、判定则是寥寥数语甚至是一语带过。泛泛的规定不符合标准、图纸、工艺、技术文件等规定的产品均判定为不合格品,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是一个过程,其中也包括了如何识别、判定不合格品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流程。例如,对不同尺寸、不同重要程度产品的抽样规定和接收质量限应予以区别,确立检验关键点是否应有通则以统一检验行为等等。事实上,高效的不合格品识别流程才是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因此,由于不合格品识别流程的缺失,这个环节就被习惯、经验、行政命令所充斥,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科学和公正。这也是导致质量控制水平忽高忽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应用流程管理的方法对不合格品控制过程中的流程认真加以识别,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必将大为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波动。

4 结语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切入角度虽然不同,但是最终目标都是赢得客户满意,质量持续改进思想与流程再造、流程优化异曲同工。将流程管理的方法应用于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既满足过程方法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的要求,同时也使过程中相互关联、作用的各个环节得到识别和有效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同样为流程再造、优化提供了依据。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执行力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方法与流程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为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控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又为流程管理提供了持续改进的依据,二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质量管理,流程管理,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话题越来越重要。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以企业和顾客的关系为出发点建立和实施相关的质量体系,基于其体系下,有助于高校建立标准的研究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出发,分析和阐述了我国高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必要性和推广意义,并针对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ISO 9000 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 标准体系

Key words: ISO 9000, quality management,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全面培养和发展高校人才越来越重要,全国各地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能否借鉴和发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将企业界成功的经验积极应用到高校教育教学的领域,从而建立和改进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1.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属于国际标准之一,主要是指“由ISO/TC 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它不仅可以帮助组织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运行效率,也可以引领质量管理体系。

1.2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申请认证条件

企业申请认证ISO 9000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组织必须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或拥有独立的法人授权;

(2)组织必须按照ISO 9001:2008标准的要求,从而建立以文件为形式的质量管理体系;

(3)组织必须按照文件要求至少运行三个月时间,而且在认证审核之前必须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2 在各高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

必要性

高校,不同于社会上的各企业,属于特殊机构,如果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涉及制造业、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行业。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引进和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对于我国高校而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高等院校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不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从而不断对教育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教育不断向现代化发展,提高专业型人才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

3 我国高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推行和应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速度仍然很缓慢,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大量高校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向现代化教育进程转变,但是促进教育向产业化发展还处于争论阶段,导致部分高等学校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管理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在管理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不合理和难以监控的问题。因此,许多高校开始积极响应人才培养的号召,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积极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研究和实验,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虽然我国高校对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予以关注,但是在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

3.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行步伐相对滞后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短时期内想要在高等教育中应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它来改变传统的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的发展。因此,学校要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很长时期的过程。关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由于缺乏统筹的规划和安排,导致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规范的标准,而且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是采用企业所使用的认证体系和指标,并没有独立思考和研究关于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无法加强人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因此,对高校教育领域来说,只有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具体考虑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建立起高校自己独有的基于ISO 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

3.2 高校管理者对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

全面的了解

现阶段,高校管理者缺乏对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视,一方面他们对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普及教育工作少,导致许多高校仅仅是熟悉ISO 9000这一术语的概念,而忽略了ISO 9000的内涵和对促进教育发展的真正作用;另一方面是政府计划经济管理色彩过于浓厚,导致高校的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不仅会严重影响高校招生的市场化,也会制约普通教育向大众化和现代化发展。大学教育办学市场化意识不强,就无法从高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实现“市场推动教育发展”的目的。

3.3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安排

由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常常被应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上是关于产品的信息,然而产品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具备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在高等教育中应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面对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面对的对象是具有产品和顾客的双重性,学校不能再像企业那样单纯地进行服务,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

4 建立ISO 9000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

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国内高等院校教学模式多种多样,需要从学校的不同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个高校在国内教育领域中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以ISO 9000为标准建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4.1 提高高校对应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

重视程度

如果要充分发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就必须充分了解和理解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适合高校教育的标准。一方面,必须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利用该体系在企业中成功应用的经验,通过高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一套关于高校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利用教育发展的优势,不断跟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对于ISO 9000的实施,从而总结和反馈信息,完善高校教育教学标准体系。

4.2 结合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高校教育

教学准确定位

首先,要明确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善于实践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其次,应统一高校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明确学校的产品,提供明确的教育服务理念;最后,应结合学校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服务为对象,全面发展和培养高校学生。

5 结论

在ISO 9000的基础上,建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作为产品,从而促进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赵伟建. 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 航海教育研究,2002, 1(3).

[2]江小明,程建芳. ISO 9000族标准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增1).

[3]魏峥,姜运生,万凯. 高校ISO 9000族标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2 (7).

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ISO900l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树立顾客满意质量观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QC小组建设和发展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效,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中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ISO9001;二级学院;教学管理

ISO9001标准是基于“过程方法”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组织。实践证明,在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6年多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并于2006年6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在院系一级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一、二级学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发挥二级学院主导作用,提升执行力度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大多采用学校、学院、系(所)的三级管理模式。随着目前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发展,使得校级教学管理部门越来越趋向于进行宏观管理,其工作重点应该在设定教学管理原则、政策以及效果标准的基础上,重成效,重协调;而二级学院则应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的特色,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重过程,重执行。因此,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强调教学的内部质量管理和教学环节管理,有助于提升学院的执行力度,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2.关注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管理

根据Is09001关于产品实现的解释,高等教育就是通过提供一系列教育服务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过程。二级学院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策划、组织、监督部门。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这些环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日常教学过程环节。包括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大纲的修编、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含备课、上课、作业、答疑、考核、资料归档等)各环节的规范、实践(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要求等。②监督和改进环节。包括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督导组检查制度、生评教规范、人才培养效果测定等。③专项环节。包括教改项目立项和监控、课程建设规范、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规范、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通过以上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改变以往重指标、重成果而轻过程的不科学做法。

3.倡导以人为本,树立科学质量观

ISO900l质量标准体系强调“顾客满意”,提出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观,认为顾客满意是提高所有组织服务质量的重要驱动因素。按照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的定义,“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高等教育的顾客包括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社会、国家、合作办学者等多个层面,同时,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质量将通过学生表达出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用人单位及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二级学院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结合学校相关教学质量管理、检查、控制方法与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特色鲜明并富有成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即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确定质量方针,渗透先进理念

在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学院成立了ISO9001标准宣贯工作组,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标准的普及教育工作,让每个教职工掌握标准的基本内容,提高质量意识,把先进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教师的内心,是质量管理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是工作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教学质量方针、划分质量职责、编写质量手册。质量策划工作在满足ISO9000标准要求的同时,一定要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确定了教学质量方针:“先进的标准,精密的计量,卓越的质量”。“先进的标准”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标准,而且要高标准严要求,学院、各学科、各专业、全体教职工都要有自己的标杆;“精密的计量”是指各项工作都要依据标准以计量人的态度进行严格审查,对照标杆判别差距;“卓越的质量”是指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采取持续改进的措施,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卓越。

2.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强化过程管理

质量手册是描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文件,学院将教育、教学管理较好的与ISO9001标准相结合,将校、院两级现行有效管理制度与质量体系文件相衔接,用教育的语言编写了《教学质量管理手册》、《教学程序文件》、《教学作业指导书》等质量体系文件,共计11.5万字。

《教学质量管理手册》根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编写,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纲领性和法规性文件,有关程序文件和规章等是其相关支持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手册规定了学院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组成、过程顺序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定了各教学过程有效控制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教学程序文件》包括文件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教学计划制(修)订程序、不合格项控制程序、顾客满意度测评控制程序、教学任务落实程序、课程设计(实习)控制程序、毕业设计(论文)控制程序、新专业申报程序、专业实习控制程序、师资队伍建设控制程序、课程建设控制程序、专业建设控制程序等。

《教学作业指导书》即第三层次文件汇编。将学校、学院颁布的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各级、各类文件进行了系统汇总,以指导教师按标准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协调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评估的关系,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自2004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来,各高校普遍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以评估为抓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尽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之间在评估主体、具体指标、社会影响等

方面有所不同,但在评价目标、内容等核心要素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兼容性和互补性。学校按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更为关注效果;二级学院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环节的控制,更为关注过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更为符合评估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借助ISO9001每年一次的监督评审使教学水平评估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持和不断改进。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将两者进行了有效结合,在学校定期进行的针对二级学院的教学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被视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典范,同时也为学校最终获得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4.定期进行内审及监督评审,保证教学管理持续改进

为检查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是否得到有效提高,学院以学年为一个大循环,每个学期为一个小循环,进行内部审核。循环周期其中每个小循环安排三次内部审核:期初、期中和期末。期初主要是教学准备检查,包括教学日历、教案等内容的检查,毕业选题、实习安排的检查;期中主要是教学过程检查,包括督导组听课、领导听课、教师互相听课,教学进程检查,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检查及进程检查;期末主要是教学结果检查,包括命题、监考控制,教学资料归档检查,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等。在内审过程中,对教学管理过程及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通过PDCA循环,不断总结经验教学,以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三、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1.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

师资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输入要素,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规范了师资培训制度,更加明确了各项要求,构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在这种模式下促进了师资力量的增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近三年来,学院培养了省教学名师1名,省教坛新秀1名,省优秀教师1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151第一层次人才1名、第3层次6名。在一批骨干教师的带动以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约束和激励下,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2.完善课程QC小组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课程是本科教学活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我们一贯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并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QC质量小组方法用于课程建设中,从2000年开始我们先后成立了12个QC小组负责23门必修课程的建设工作,每个课程建设QC小组指定专门负责人,小组成员由讲授该门课程的人员组成,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每次活动都有记录,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课程建设QC小组管理办法》来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活动。2006年,“《质量管理》课程建设QC小组”被评为浙江省优秀QC小组一等奖,这也是优秀QC小组获得者中唯一的一个课程建设QC小组,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示范作用。

3.借助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深化特色专业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将落实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来。我们始终坚持专业建设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通过特色培养计划、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实践环节等一系列方式,形成了以“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为特色的专业方向,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在世界各国高校推进标准化教育工作,设立了标准化高等教育奖,2007年首次评选颁发,学院选送的项目“中国计量学院标准化本科教育项目”作为我国评选出来的唯一参评代表,战胜来自:ISO成员国50多所参赛高校,成为首届ISO高等教育奖的唯一获得者。这一奖项的获得,并不仅仅是因为学院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教学管理工作中,而是因为我们借助质量管理体系,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地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注重持续改进,并逐渐在学校及教育机构得到越来越广泛实践探索。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有效与教学水平评估进行了融合,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QC小组建设和发展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效,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中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基础。

责任编辑:杨裕南

质量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抓好油井作业质量要从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入手,培育质量管理理念,制订质量管理标准,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实行质量风险辨识,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格局,为油井正常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浅谈 提高 修井作业 质量

一、培育精细化质量管理理念,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建设

1.建章立制,形成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完善制度行为文化建设,弘扬精雕细刻的团队精神,培育精细理念,建立健全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制度,用标准、制度规范员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制定实施《作业质量管理规定及奖惩办法》、《优质优价结算管理办法》等多项有关作业质量的管理制度,做到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通过标准、制度的考核奖惩和严格落实来强化员工良好质量行为的形成。

2.完善现场管理要求

重点落实作业监督描述,进一步健全现场基础资料的录取要求,有效提高作业监督质量。在描述内容上对作业监督资料进行统一规定,各监督部门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下持续完善单井监督班报表、单井作业监督报表、作业情况统计表、管杆发放回收台账、井下工具使用台账等一系列基础性的监督描述资料。经过实践的不断完善,使基层监督人员在进行网上作业监督资料描述时,做到清晰、齐全、准确,为作业设计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3.落实现场管理责任

赋予监督人员一定“权力”。要求现场作业监督员严格执行“五清”、“五不下井”原则,即:管柱(杆柱)负荷清、内外液面深度清、管柱(杆柱)磨损腐蚀程度及深度清、井下工具损坏腐蚀程度清、尾管带出地层物清;“五不下井”原则:即:查不出躺井原因不下井、躺井原因不治理不下井、井下工具不清洁不下井、井下工具不合格不下井、管柱组合达不到设计要求不下井。基层监督人员在遇到上述问题时有权利暂停作业施工,并报上级监督室,反映实际情况。

4.实行专业管理模式

对于作为稳产、增产重要“阵地”的压裂井,成立专业化的压裂施工队伍,专门司职压裂施工,并从专业化培训、现场配套能力提升等方面加以扶持,确保压裂井的施工质量;围绕电泵井施工不同于常规施工的特点,实施司职专业电泵队施工标准的培训工作,同时将电泵班与其捆绑考核,充分发挥其在机组起下、施工质量监督的作用,杜绝电泵井施工质量返工问题;围绕水井专业施工,扩充水井专业施工队,从施工设计的编写、井下工具的使用及管柱调配,以及标准化操作进行培训,提高水井施工质量;不压井作业施工作为油田作业技术提升的方向,施工规模逐年增加,可再扩充专业化队伍,为提高施工质量,系统地加大设计编写人员、专业化操作、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不压井作业的施工质量。

二、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实施“质量首次负责制”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形势下新的质量管理新模式。针对以往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责任不清,互相推諉,出现问题再整改,以及井下工具及管杆存在问题较多等情况,作出系统总结,积极推行“质量首次负责制”,即现场施工中第一个接触到该施工工序及管杆、工具的人员,必须将其质量施工负责到底,由过去事后整改为超前预防,解决作业班组交班后无责任的问题,形成施工质量人人肩上有压力,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良好氛围。如提抽油杆、油管,谁提出谁负责清扣、清本体,提多少清多少,这样不仅可查明提出管杆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更换管杆的具体数量也可有参考数据,变管杆更换由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型管理,可杜绝更换管杆器材的成本浪费;施工现场所送井下工具,谁接收谁负责并验收其质量,不合格拒绝接收,可避免下井工具因质量问题延误生产和责任不清现象的发生;谁提出原井管柱,必须查明修井的真正原因,不能事后负责,做到施工方案与该井的生产规律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延长油井生产周期,实现甲乙双方的互利双赢。由事后整改变为事前负责的“首次负责制”,适应了新形势下质量管理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一办法大大提高了施工有效率和施工一次合格率。

三、提升业务素质,采取“换位提素”培训模式

1.培训理念换位

一是树立培训是福利、培训是奖励的理念,为生产骨干提供更多培训机会;二是树立培训是高回报的理念;三是树立培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理念,把培训作为实现个人素质全面发展和队伍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举措;四是树立大培训理念,坚持学习与实践双驱动,侧重知识传授向重在提高能力转变,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培训内容换位

首先推行个性化培训,建立培训需求调查制度,实施培训需求的全方位调查,分别征求每名员工的培训需求,确定个人培训规划,在征求员工个人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员工各自的知识水平、技术基础、工作能力、身体条件和思想表现等,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等多方面需要,经过深入论证分析,制定员工个人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及培养方法、一般培训对象及培训方法;其次,培训内容由单一性、狭窄性、专业性,向多样性、广泛性、综合性转变。特别注重对员工进行第二、第三门技能培训,以此培养“一专多能”员工,尤其是针对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比较年轻、技术等级较高、上进心强、有抱负的员工着重培养管理队伍能力,使他们成为技能型和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3.培训形式换位

一是实施换岗培训,创新实践锻炼形式,拓宽实践锻炼渠道,扩大实践锻炼的覆盖面,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实践锻炼,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培训机制,对小班各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每个员工全面熟悉掌握所有岗位技能,每次轮换结束后,以班组为单位进行汇谈,相互交流工作感受,加深领会岗位责任和技术要求,提高综合技能。另外每月选出1名班组成员到大班岗位,逐岗进行跟岗学习培训,拓宽其工作视野及经验,进一步促进青年后备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二是本队与外兄弟单位之间互动学习,组织班组长等外出参观学习;三是班组与班组之间互动学习,形成班组与班组之间技能、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学习。

四、推行质量风险辨识 建立采油、作业信息交流机制

安全风险辨识,可有效杜绝安全事故,可借鉴安全风险辨识,制定质量风险辨识办法。针对每道施工工序施工前都要进行质量风险辨识,将可能造成本工序质量隐患的地方提前辨识出来,消除隐患,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质量事故。

引导员工树立采油、作业是利益共同体的意识,牢记保油上产的服务宗旨,主动建立与采油队技术员、采油班组和作业监督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提高作业质量。接到施工任务后,先由技术人员进行“把脉”,找准其症结,结合设计方案要求,论证本次施工攻坚点,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点。施工过程中,主动接收采油方监督,及时主动与采油方作业监督人员交流信息,接受采油方对每一道施工工序的监督。完井后技术人员及时与采油队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及时跟踪作业井的生产情况,开抽后流程是否畅通,油压、回压是否正常,生产参数是否和设计相同,及时回访,看液量、油量的变动情况是否符合正常变动范围,有异常时及时协助采油队采取措施,避免造成停井。及时保留采油队所测功图、液面为以后油井的分析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样可有效增强施工质量意识,提高油井作业施工效率。

上一篇:供电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带动物的成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