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

2023-09-22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腐败现象出现了新动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我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成果,但其中的腐败问题不容小视,在新的时代里腐败现象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动向,从“单兵作战”的个体腐败现象到“利益均沾”的集体式“集体腐败”。从直接的“吃、喝、卡、拿、要”到用“合法程序”掩藏其不法问题,从省部级高官到基层的“村官”„„。可谓是“前腐后继”。这说明我们的反腐机制和反腐体制及工作方式还存在着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腐败形式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查。从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性质,有时可能会综合交叉。

1、贪财型。经济案件占腐败案件的多数,贪污腐败分子将自己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化为攫取个人财富的资本,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此种现象大多发生于“政商”家庭,如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案;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案;原宁波市委书记许运鸿案等大案要案。也有的采取集体收入不入帐方式,私设“小金库”侵吞集体资金,甚至编制假帐,制作或买假发票套取现金作案方式无奇不有。

2、失职渎职型。少数贪污腐败分子,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任其职而不尽其职,在工作中,不管不问,甚至弄虚作假,对财务管理混乱、失控,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置若罔闻,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任不法行为发生,一些政商家庭无视中央的三令五申,纵容亲属去经商,为其保驾护航,充当保护伞,甚至不惜违法乱纪,最终身败名裂,教训十分深刻。

3、侵权和无理取闹称王称霸型。少数的贪污腐败分子,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自以为是这里一亩三分地上的“土皇帝”,工作中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群体利益,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自恃位高权重,插手干涉行政事务,可以变着法子把省纪委书记刘善祥搞下台;可以调动司法力量,将对他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的郭光允同志送进劳教所劳教两年。

4、腐化享乐型。随着我国的经济稳步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贪污腐败分子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和各种诱惑,一味追求低级刺激和享乐,生活作风腐化败坏,出入灯红酒绿场所,嫖娼宿妓与有夫之妇保持不正当关系,甚至强奸妇女,利用公款满足私欲,造成极坏影响。如原江西省长倪献策的蜕化变质就是从贪恋女色开始的,在给情妇郭晓红的信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省长不省长,我就是为了你和我才出去干的”。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与情妇郑四妹;原四川省乐山市副市长李玉书包养16岁的情妇刘雅丽等等。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第2篇

1 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上主流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给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1.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表现

当前, 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 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生态度积极进取, 在激烈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就业竞争中, 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择业的时候, 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他们理智地面对现实、分析形势、进行判断、作出抉择。经历了许多挫折后, 他们开始有一个进取的态度。在金钱与知识的选择上, 逐渐出现了由前者向后者倾斜的趋势。当高科技作为社会发展的导向时, 大学生们不再怀疑读书的必要性和埋头苦读的价值了。大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树立起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虽然这种人生态度多少带有一些自我的色彩, 但毕竟是一种进步,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可供挖掘和激发的因素。 (2) 人生价值选择务实, 在学校、国家及社会的努力下,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有所好转。他们开始重新反思倾心、热衷追求的那个“自我”以及“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在自我审视、自我评价以及不断深入社会的实践中, 大学生们逐渐明白一个道理,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他的任何努力和追求都离不开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表现在人生价值选择的上, 他们较深刻认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奉献与索取应该统一起来。因此, 他们积极参与实践, 努力寻找自我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从而表现出了人生价值选择的务实性。

1.2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偏差

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及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阴暗面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 被“金钱”扭曲, 出现了“功利化”、“知行不一”的倾向: (1) 人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部分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职业选择上尤为突出, 重经济而轻政治, 重物质而轻精神, 重实惠而轻道德。例如在毕业分配中,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 到艰苦的地方去, 而是想方设法到国外去, 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在他们看来, 不管用什么方式和手段能捞到钱, 获得充足的物质享受就是最大的本领, 只有这样活着, 才有价值。

(2) 人生价值观实践知行不一。在学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及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知行不一, 具体而言, 一些学生在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时候, 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取得一番成就, 但又存在着不愿意刻苦学习, 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思想。在表现出参与竞争和进取意识的同时, 又存在自满或自卑、安于现状的倾向。知行脱节是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实践过程中最普遍的特点。

从以上不难看出,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存在问题, 若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 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分析原因, 继而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2 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障碍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就必须从国内和国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 深刻分析新时期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 正确审视新形势下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切合实际的理论依据。

2.1 互联网的影响

在当今许多大学生都是网民, 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 增长了知识, 但当前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个性化、自由化、匿名化, 以自我为中心, 蔑视权威、追求平等、强调权力、忽视义务和责任等等, 因此, 这把“双刃剑”也使得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展方向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不确定性, 这也无疑会增加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2.2 社会现实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及信息社会的转型。社会的变革从根本上引起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有及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在转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们贫富差距的拉大, 腐败的蔓延, 这些都带来了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失范, 多种思想观念会相互碰撞、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 社会成员包括广大青年大学生可能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

2.3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偏差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影响作用。目前在这方面三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首先, 家庭在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与学校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如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个人主义人生观教育。其次, 我国现实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 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不仅会降低学校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效力, 而且也会严重地阻碍大学生对社会本位价值的认同, 进而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的茫然和困惑。再次, 学校教育亦存在偏差。以往学校教育内容空洞抽象, 不足以使人信服, 并且教学方式落后教条, 缺乏吸引力。

3 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六界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积极寻找对策。

3.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

(1)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和谐视野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围绕着大学生最为关心的四大问题即学业、职业、恋爱、人际交往展开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可操作性体现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 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去获得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搞好这项工作, 首先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也是加强现代高校德育的关键。其次,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善于创新, 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威信、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人。再次, 在道德实践中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 爱岗敬业, 关心热爱学生, 使自己成为“榜样激励”、“人格感化”的原型,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教学形式的互动性与体悟性的统一, 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必须是互动的, 否则因袭“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讲、学生记笔记、应付考试”, 这种填鸭式教育既不能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不会令学生心灵感动, 更不会受学生欢迎。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课堂不能实行“一言堂”, “一言堂”的后果是把学生当作“两脚书橱”, 当作被动的接受者。 (3) 教学目标广泛性与高难度性的统一, 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广泛性, 主要体现在人人都要学会做人。心理的成熟、人格的健全、品格的完善等是没有止境, 道德品质的修养始终伴随人的一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高难度性, 主要体现在影响主体价值观念渠道的复杂性, 一般说来, 人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 在人与人的复杂交往互动中逐步确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3.2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加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 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不断培育和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因此, 构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内容就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2) 加强大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而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应教育学生立足于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要养成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树立创新意识, 发扬创新精神, 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3)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 明辨善恶美丑, 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总之, 在我们认清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后, 要根据时代特征及社会现状, 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引导他们以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的意义, 理解生活的价值, 体味生命的意蕴, 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摘要:社会是个大系统, 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视域下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人, 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如何,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现状及原因, 并对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 韩诗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Z], 2007.

[2] 陈成文.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第3篇

1“问题学生”的界定和类别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问题学生定义为品行障碍学生。具体来说,问题学生在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 达不到班集体或者学校群体的要求, 达不到课程标准现定的起码目标, 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 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标准和纪律、侵犯他人或者公共利益的行为。他们通常表现为校园暴力、偷盗、抢劫、厌学等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对校园环境造成现实和潜在的消极影响。

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学习、行为和心理问题三类。学习问题类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或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造成对学习失去信心,旷课逃学或闲散于社会;行为问题类的学生, 表现为横行霸道、好逸恶劳、缺少法制观念、拉帮结派,欺凌他人,不能正确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心理问题类学生,按照轻重程度依次分为心理烦恼、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和心理疾病。这类学生处理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学生的极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教育疏导,往往会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2“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特别是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网络、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是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大学学生管理更加强调学生自我调节,与中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不能很好适应,逐步产生厌学、旷课、逃学闲散于社会等行为。

家庭环境。少数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 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单亲家庭学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离异家庭的学生变得偏激, 或消极处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因过于自卑而变得虚荣不诚实;富裕家庭学生以自我中心、相容性差等。

自身素质。大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的现象,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生活和认识水平上还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呈现出独立愿望与依赖习惯并存的现象。他们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差,又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误入歧途。许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一个个问题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 坚持以人为本,转化“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管理虽然复杂, 但是对其教育与转化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键是要抓住他们品德行为偏常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 做到因材施教。

3.1 健全“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机制

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二级学院和班主任 (辅导员) 四级管理网络, 形成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的系统化管理体系,为加强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2 建立“问题学生”档案

依照学习、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院系级学生管理为主,通过系统调查、行为分析、心理测量等各种手段排查问题学生, 逐步建立和完善问题学生档案, 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解脱心理上的困扰, 走出心理上的误区,健康地迈向新生活。具体来说,问题学生档案内容可做成以下表格如表1,表2,表3。

3.3 多措并举,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1) 加强个性教育,实现问题学生个性和谐发展。问题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和中小学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其个性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受到压抑和阻碍,因此,在大学教育环境中应该从促进问题学生的个性完善和提高为切入点,充分肯定其优势,从他们的性格、气质、情感控制等方面开展循序渐进的训导工作,纠正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利因素,提高问题学生的基本素质,让问题学生走出自己与家庭、学校、自身不和谐的环境,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人生目标。(2) 结合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具体事例, 通过对事例的起因、情境、情节、后果、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达成对个案问题的归因, 进而具体指导问题学生找到科学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3) 尊重人格, 因势利导。问题学生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学生工作人员不能居高临下, 以纪律或其他方式强迫其接受教育, 一定要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和他们聊天、交心,读懂他们的心思,坚持启发诱导, 努力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 循序渐进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4)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问题学生存在的不足各有不同。工作中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分析工作, 根据其思想认识、品德水准和行为特征等找出其问题的根源, 然后对症下药,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有目的地选择或者创设校内外实践情境, 有计划地组织系列实践活动, 有针对性地给以实践指导, 组织问题学生积极参与, 给他们带来丰富的心理体验, 有助于良性心理的构建。(6)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在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 必须得到社会、家长的配合, 对学生产生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 最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摘要:问题学生现象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和群体的全面发展, 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本文综合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并提出了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分析,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 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 2005 (3) :90~92.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第4篇

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对大学生“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可见, 党和国家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要求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普法教育”上升到了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教育, 其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塑造法律素养, 提升法律素质, 最终形成法律意识。所以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积极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提升法律素质, 进而形成法律意识。这完全有别于以往的法律基础课侧重于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的目标。明确这一目标才能使我们从过去单纯的知识讲授中突破出来, 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对学生的引导和对学生法律观念、意识形成的启发中。通过教学要着力打造学生对现行法律的尊重与信仰, 从当前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来看, 很多大学生最终走向犯罪, 不是因为他们法律知识有多匮乏, 更多的来源于他们法制观念的淡薄。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将决定我们的教学的整体建构。

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变, 改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讨论式, 专题式、参与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结合, 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更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多思考、多研究, 要选择一些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对象, 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 同时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思考, 增强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能否通过教学打动学生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未来求知欲望, 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方法或者技能, 最终上升为观念意识, 法制教育尤其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提高教学针对性。高职与本科在法制教育的本质上是相同的, 都致力于让青年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律观念及行为模式。但是在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向上, 高职教育又有别于本科教育, 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这一方面导致了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轻法制教育的现状, 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 也为我们的法制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即紧紧依托行业的需求, 职业的要求, 通过有效地探索来完成法制教育为专业服务的培养模式。高职法制教育应以满足企业与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宗旨, 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任务要求为方向, 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 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模式不仅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 更有利于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基础课中法律部分不到10课时而一些高职学院更少的课时是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的。法制课如何为专业服务呢?

首先, 教师必须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 了解学生的需求, 开展针对性教学。比如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可以先由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提出感兴趣或者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 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教学。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教师不妨重点讲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化工专业的学生侧重于环保法律制度, 经济系的学生侧重于经济法律制度等等, 这样的教学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很好的辅助其专业课的学习, 同时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上述法制意识与观念的形成将为合格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 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不如本科生, 对他们的教学要切合实际, 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 对案例的采集要选取典型的案例, 案例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样才能真正能够起到激发学生, 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的作用。比如对“孙志刚案”、“齐玉苓案”、“罗卡娜案”、“许霆案”等的引入, 可以很好的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够引起学生的一些思考, 这对于法制观念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再次, 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高职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 但是他们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 学生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比较喜欢。通过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将案例展现给学生, 无形中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震撼力, 这样就能形成对学生多方位的激发, 有利于法制观念意识的培养。

3 拓展法制教育的新渠道

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法制教育主渠道的同时, 还应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的其他渠道。比如举办校园法律知识竞赛、开设法制宣传园地, 有条件的可以尝试“模拟法庭”,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制教育活动中来, 可以组织法律咨询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最好能让学生参与法庭旁听, 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学校进行法制讲座等活动, 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 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此外, 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搭建的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法制教育宣传活动, 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推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网络化建设。

以课堂为依托,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可谓任重而道远, 我们还要在不断地学习与摸索中创造更好的模式与方法。相信通过努力, 就一定能够将我们的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做好, 做实, 做的有成效。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如何才能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 结合高职的特点, 在有限的课时中做好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工作成为广大高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针对性”“拓展法制教育新渠道”上述四个方面是我们进行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高职,法律素质,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2.

[2] 何建中.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1.

[3] 戴世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1.

[4]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第5篇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 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即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 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目前, 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多方面的冲击, 给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我就谈谈自己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

(1) 改革开放道德价值观念变化的父辈们的影响以及“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 也影响到了社会道德的状况。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向以追求现实的物质生活和个人幸福为核心的价值观方面及反叛迷信, 鄙视依赖, 崇尚进取创新, 追求个性, 强调主体, 独立思考转化。

(2) 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德育教育评价的“形式化”。许多学校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上只是形式而已。依然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德育工作, 因此学校德育对“人”的关注日趋弱化。“人的教育”从教育“中心”退却为教育“边缘”。今天的教育体制, 对中学德育教育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德育变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3) 网络与手机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给人, 特别是学生, 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瘾的毒害还未铲除, 不良的手机信息又铺天盖地而来。德育的说教相比充满诱惑的“高科技”信息太苍白无力了。网络与手机不良信息严重吞噬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将学校、老师苦口婆心灌输的那点德育知识扫荡的了无踪影。

(4) 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主建构缺失。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 以便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信念的建立, 绝非单纯的说教就能实现, 而是要学生自己理解, 通过悟性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

2 中学生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1)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2010年3月《中山商报》报道:一群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居然谋划轮奸同校一名不到13周岁的女同学。

(2) 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日常行为极不规范。据对部分学生抽查, 近两成学生不爱学习, 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有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 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 或逃学在网吧, 甚至猝死于网吧。

3 强化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 德育应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中。学校要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应以德为先。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领导、党团组织、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的事, 全体教职员工都应有责任。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主阵地, 其它学科, 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 将德育教育渗入教学之中。建立德育考核的硬标准, 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落实。

第二, 强化师德建设。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师德修养, 做学生的榜样。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 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 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使之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样他的言行会无声的影响着学生, 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

第三, 深化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正确地认识社会,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第四, 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力求多样化、生动化、直观化, 适应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学校要以具体事例来教育学生, 在熏陶中使学生领会到该怎样做, 不该怎样做。设立德育评判室, 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失德、符合道德的事做出自己的评判, 树立身边榜样, 参照榜样约束自己, 利用电视、电影、电脑、学生自导自演、演讲等形式, 发现自我, 矫正自我。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监督, 对同学进行管理, 在监督、管理中规范自己。

第五, 开展德育实践。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班会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比如, 技能大赛、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 让学生增长才艺, 陶冶情操, 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第六,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劳动、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德育场”。学校环境的优化, 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校园环境美化、文明、卫生、清洁, 各项设施和布置具有教育性、知识性, 让青少年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另外还要营造正确的校园舆论环境。正确的校园舆论, 能起到表扬鞭策、扶正祛邪、激励进取的导向作用, 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培养优良的学风, 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和青少年积极进取的动力源。

总之, 智为人才素质之基础, 体为人才素质之条件, 美为人才素质之内容, 而德乃人才素质之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充分认识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复杂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战略眼光、全局理念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摘要: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新时期的中学德育工作, 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 及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充分认识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复杂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战略眼光、全局理念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

[1] 关淑丽.浅谈中学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 实用中小学课堂教育方法大系.中学卷[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

[3] 翟鲁斌, 肖鹏.加强中学德育的途径及方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4] 俞跃.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5] 当代教育研究论丛[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6] 张志勇.“中小学新道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指导纲要[Z].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第6篇

为浙江省高校足球水平的提升, 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来往, 促进高校之间友谊, 建设和发展大学生课余余暇体育文化生活与校园文化生活, 让高等院校足球发展模式的形成良好机制, 促进高校足球体育课程教学、校外足球活动更好地有机联系等, 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作用。

1 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浙江省高校各层次球队院队、系队、班级队等数量多, 各层次比赛数量也多。可是学校关注度不高, 高校校园内足球比赛没有统一管理模式, 比赛周期相对较长, 可比赛场次有限, 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导致高校足球校园内赛事的无序, 有时赛事与足球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正常开展产生了时间分配的矛盾。

近年来, 飞利浦集团赞助高校举办全国“飞利浦”杯高校足球联赛, 激起了浙江省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各高校内的比赛也随之增多, 学校之间的比赛也有所增加。比赛组织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 逐步发展成为由教师、校领导共同参与组织工作。对浙江省19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来看, 有18所学校 (占94.7%) 开设了足球选项课。

1.1 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运动兴趣情况

在被调查的在杭19所高校的652名男大学生中, 对足球感兴趣的占74.35%, 其中对足球有浓厚兴趣的占20.41%, 只有5.24%的人对足球不感兴趣。而在被调查的在杭19所高校的412名女大学生中, 对足球无兴趣的就占了78.91%, 仅有18.49%的人对足球感兴趣, 其中仅有2.6%的人表示对足球兴趣浓厚。综上所述, 足球运动在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男生中具有广泛的兴趣基础, 而女大学生的足球兴趣有所欠缺。

1.2 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社会关注度

浙江省高校范围内足球运动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为大学生对足球的理解不仅在于观看和讨论, 更多的行为是体现在足球运动的参与上, 学校建立高水平足球队不仅体现学校足球水平, 同时也是对学校大众足球活动的浓缩。足球队参与各种比赛, 即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对高校足球运动的开展有着推动作用。

1.3 浙江省高校足球运动的竞赛制度逐步完善

从浙江省的情况来看, 在杭高校大学生足球比赛两年举行一次, 规模较小, 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有限。这样的比赛都制约着高校足球水平的提高, 并影响大学生足球的普及和提高。

为了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需要将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进行全局性地研究和布局。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条件下, 宏观管理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合理的发展规划。

2 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2.1 物质资源因素

浙江省地处沿海, 经济条件相对内地较好。新建的高等院校体育设施都很好, 足球场地很充裕, 各校都有标准的足球场, 人工草皮与天然草皮条件都很好, 看台设施齐全。因此, 物质资源不是阻碍高校足球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人力资源因素

参与的对象包括大学生和足球教练、裁判员等, 大学生对足球有高涨的热情, 业余生活很大的时间也参与足球活动, 经常也能自发的组织一些小型比赛。高校的足球教练大多都是体育教师, 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对足球的技战术理解也不够深, 很难带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足球裁判员的执法水平, 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足球比赛。裁判员在赛场上如缺乏公正、公正执法, 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这些原因将严重伤害参赛足球队的积极性。

2.3 制度保障因素

高校足球赛的开展力度不大, 比赛少。对足球竞赛工作的安排, 缺乏计划和制度, 缺少长期性发展规划。学校在组织学生足球比赛过程中, 思想上担心学生在比赛中受伤, 比赛时出现斗殴等不文明现象, 以及怕影响文化学习等, 没有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制度包括比赛的制度、经费的制度, 这些都是制约我省足球运动竞赛健康有序地开展的重要因素。

3 建议

3.1 各级领导的支持, 完善各级赛制

体育管理部门对各类比赛活动, 充分保障场地、器材的使用, 实时举办裁判员学习班, 使高校足球比赛活动顺利进行。完善各级的赛制, 使各高校除了CUFL之外, 可以举办各地区高校的足球联赛, 这样不仅使足球运动融入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 还能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水平, 同时有形成了良好的高校足球文化, 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

3.2 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与培养高水平足球裁判

由于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管理严格, 很多的高校不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 阻碍了高校获得更多的高水平足球运动人才。所以能否制定出适应浙江省高校足球招收条例, 使之能与高校足球水平共同发展。组织高校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和学习, 逐步提高浙江省教练员、裁判员整体水平。

3.3 企业的赞助使大学生足球竞赛活动更具有活力

提升浙江省足球运动的知名度, 探讨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商业化进程, 逐步实现商业化运作, 一是有主委会统一需找赞助;二是各参赛足球队各自寻找商业赞助, 这不但缓解高校体育足球运动专项经费的紧张, 也使企业得到益处。

3.4 在各高校内成立足球协会及球迷协会

组建高校足球社团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将足球校园化, 通过足球社团的形式, 提高足球运动在校园里的影响力。足球社团的领导机构由学校体委、学校工会、学校团委、体育教学部、学生会等联合组成。足球社团可以广泛招收校内的足球优秀学生, 聘请优秀教练员讲解足球运动的技术、战术、锻炼方法等问题, 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周期训练计划。成立校园球迷协会, 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参与校内足球观看, 浙江省拥有知名俱乐部:绿城足球俱乐部, 定期组织协会球迷现场观看中超联赛、中甲联赛, 培养忠实球迷。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对浙江省大学生足球的特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影响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如何提高大学生足球水平的关键点;并提出开展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大学生足球,现实

参考文献

[1] 王幼明.我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赛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7) .

[2] 白先月, 刘全.对培养普通高校学生担任足球裁判员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2) .

[3] 张永刚, 姚湘.对安徽省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思考[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5) .

[4] 何盛, 唐成.试析中国的大学生足球运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1) .

[5] 李长洪.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损伤意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李卫平.建立足球俱乐部推动高校足球运动的开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9) .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家教总结范文下一篇:从那一刻开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