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2023-09-22

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第1篇

示范作用,扎实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一)突出示范作用树典型。捞刀河镇大明村是我区今年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部门单位的支持下,村班子强劲,村民积极参与,措施有力,大明村的新农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领导重视。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就大明村新农村建设作了具体安排布署,并提出了“部门配合、镇上支持、村上投入、企业分摊”的总体要求。二是招商盘活。在原有43家企业进驻并发展的基础上,新引进长沙永利纸制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拆迁用地工作,进入实质性的动工建设之中;同时督促进园企业完善了相关的用地手续。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规划新建两条交通次干道,路幅宽12米,硬化8米,其中一条东接长青路北接大明路全长1.2公里,另一条北接自安南接大明大道全长0.7公里,基本完工;同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在大明大道南侧修建一座占地3亩的污水处理站,选址、规划、拆迁、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进入紧张施工;居民安置小区也正在建设当中。四是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利用宣传栏、科技下乡、放电影、宣传队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组织了村民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了10人治安巡防队;开展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为村民排忧解难,提供各种服务。

(二)突出新型工业促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城郊快速发展,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行,霞凝巷口二期和长沙火车货运总站建设加速推进,大汉、恩瑞、粮批、长重等大型物流配套产业项目已启动建设,金霞开发区已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现代物流核心基地;青竹湖会展中心建成运营,并成功举办了第23届房地产交易会。这些大型项目的启动和运行,都在我区农村,对我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力促进了我区农村的发展,加速我区城市化进程。

(三)突出基础产业抓增收。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内五区逐步退出种养业的精神,全区农村面积正在逐年缩小,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工作的愈来愈多。一是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现在全区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11家,今年金霞开发建设总公司顺利通过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推荐小霸食品有限公司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例行监测,龙头企业整体运行正常。二是传统种养业虽下降较大,但优质无公害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呈稳定趋势,新建了大明1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产品实现了由单纯数量向追求质量方向发展。三是良种补贴。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水稻种植面积和良种补贴。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了种养业农产品安全,对全区经营农资、畜药门店进行了检查和整治,从源头上进行了封堵;同时我区蔬菜基地顺利通过了例行检测、省检和国检。五是农村旅游。全区280家农家乐全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产值1.35亿元,其中“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产值1780万元。

(四)突出基础设施优环境。着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去冬今春,全区多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3亿元,启动实施水利工程400多处,移动土石方300多万方,完成劳动工日300多万个,拆迁房屋242栋60541平方米,启动并完成市级重点水利建设项目10个,区级重点工程4个。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今年又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硬化村级公路1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三是生态建设。太阳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建设投入资金500万元,已完成游道硬化2500米,营造桂花林30亩等公园景观设施,观景凉亭正在紧张建设中;投资12万元在捞刀河镇自安村栽植6cm以上的大叶樟、栾树、光叶白兰300余株,绿化村级公路4公里。

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第2篇

新时期我国传统能源经济发展新思路

作者:宋丽媛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10-000-0

2摘 要 2012年十月份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确保我国能源安全,这关乎到国家的安危以及持久健康发展。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能源为其发展提供了能力支撑和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我国传统能源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单向线性能源经济模式导致出现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不协调的后果。新时期,国家提出了建立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畅想,本文将以当前煤炭经济为例,分析在当前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传统能源经济的瓶颈现状,分析其背后深层原因,为确保我国传统能源经济焕发活力提出实际性对策。

关键词 传统能源经济 煤炭 新思路

煤炭作为传统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源支撑和基础,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能源结构将会长时间存在。在我国煤炭作为三大能源之一,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与火电、建材、冶金和化工等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煤炭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据2011年数据显示,中国煤炭生产总量为32.4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8.2%,而相应的消费总量为1713.5百万吨油当量占到世界消费总量的48.3%。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煤炭产业以及煤炭先关产业占据着重要比重。煤炭采选业是我国当前煤炭产业的上游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它下设的细分行业主要有无烟煤开采与洗选、烟煤开采与洗选、褐煤开采与洗选以及其他原煤的开采与洗选。而与其相关联的下游产业有电力、冶金、建材以及化工等四个重要的行业。而就是因为这四大类下游产业消耗了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88.7%。

一、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无容置疑,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传统的单向线性经济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初。传统能源的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低产出的产业特点成为制约我国传统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全面转变产业结构,对于原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逐步淘汰原有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传统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很多瓶颈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通过分析煤炭产业的现状来说明这个问题。

1、供需矛盾导致煤炭产能过剩

受后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全球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出疲软的状态。其中,产能过剩成为各国必须面临的问题,对于煤炭行业而言产能过剩无非是对行业行成前所未有的重创。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低于前几年水平,尤其是与煤炭相关联的产业,例如钢铁、化工等产业出现明显的增速下降。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某一商品的供过于求就会引起本身价格以及其互补品的价格下降。供需矛盾直接影响到煤炭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政策转移需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深,以及我国高耗能产业一味追寻产量而忽视质量等问题使得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进入寒冬。我国在哥本哈全球环境会议上做出表态,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0%到45%,以此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家在当期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转变经济结构,努力朝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要对

传统产业进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很显然淘汰落后产业来支持新型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在对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节能环节上面的空前力度,使得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

3、煤炭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能源

作为传统石化能源,属于一次性能源,又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也就是说对于煤炭能源的开采与使用会受到限制。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产期以来不能调和。摆在世人面前的问题是,煤炭能源将会枯竭,这是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此外,煤炭产业的高污染问题一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此外,新能源的广泛使用以及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使得煤炭产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威胁。

4.技术低下使产业发展受制

在众多的煤炭上游或者下游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之间,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相对较少,这就使得煤炭产业的产品附加值非常低。很多产业大多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水平低、低效率、高污染等诸多问题显而易见,忽略环境承载能力,而且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在新时期,煤炭产业要想实现持久发展,面临的问题非常之多。例如火电产业,它产业特点就是投资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实现发展的,产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时常发生。

二、新时期煤炭产业发展新思路

从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尚不明朗,我国煤炭产业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问题。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节约先行、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这对于传统能源产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总是能够激发活力和提供发展的动力,煤炭产业相关企业要以此为契机,寻找一条适合新环境下的长效发展之路。

1.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市场总是时刻变化着,这就要求参与市场活动的每一个个体要尊重市场规律。首先,面临全球的产能过剩,煤炭产业的相关企业,要立足实际,放眼全球,紧紧以国际市场的形式调整国内生产状况。找准规律,避免盲目无计划的运营。因此,在经营思路上,煤炭产业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长远思路,不能拘泥于现实条件,否则企业将面临困境。其次,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积极响应并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确保政策贯彻实施力度,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

2.加大科技投入,走循环经济之路

煤炭产业是传统产业一个典型代表,它从出现之初到现在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煤炭产业的瓶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对于单项线性经济模式要进行改革,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延伸相关产业链的纵向与横向发展。当前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煤炭产业企业要着力推进落实此项政策。首先,在生产前期要做好科学规划,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规划上要紧紧遵循市场规律,遵循经济发展趋势,顺势而行,不能够以传统的理念经营和管理企业,否则企业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被淘汰出局。

3.政府牵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优势就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计划与市场两种方式来配置资源,实践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对于传统产业改革上,政府要发挥其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力度。首先,在政策制定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产业转型的政策,要兼顾多方利益,既要注重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此外,还应要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其次,国家要在财政上予以支持。传统的煤炭企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或者资金密集型企业,在改革上会出现资金链的断

裂,这时国家要发挥其职能,在财政扶持上要加大力度,尤其是对那些有着发展潜力的企业,而对于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要进行引导,避免资源的浪费。

煤炭产业作为传统能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煤炭产业企业要敢于面临挑战,并及时进行改革调整,确立新思路,找准新方法,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振兴.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绩效实证研究——基于SCP范式视角.财会研究.2011(07).[2]郭正权,牛东晓,王健.我国煤炭产业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管理. 2012(03).

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和城乡发展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的问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局面。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更高更快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其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的模式。对此,本文就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创新思路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村部落处于空壳状态;只有少部分农户成功致富,大部分农户还处于贫困的状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医疗、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进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1 全面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提高农业生产力,稳定农业生产,扩大农民收入的渠道,并加大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第二,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增加相关的农业生产补贴,包括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多种综合补贴。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粮食低价收购政策,加大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也要将国家基础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增加财政支农的扶持力度,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土地问题,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销售渠道多样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粮食生产的效益也在不断增大。但是,这也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过于重视或偏袒某一个农产品,也会使得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失去原有的平衡,不利于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应当不断完善农业发展信息共享的政策,加强农业市场的经济调控,在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化的同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3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非常有必要,因为政府的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政府有机调控和市场自我调控结合的作用下,有利于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当地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所采取的的综合性补贴、农业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都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也有部分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财政情况太好,难以有效落实农业补贴的政策。所以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要加大农业的补贴力度,实现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加大了科技型和技术性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在这转变的过程中,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鼓励农民可以外出就业,加大农业培训基地的建设,使更多地农民能够真正地掌握一门手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4 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应当有效整合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把一些较为分散化的农户集中起来,实行合作化经营,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资源進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还能够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和发展。

5 更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应当围绕着这一目标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就是消费。对此,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刺激农民的消费,同时也要更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当地政府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积极引进更多企业的投入,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的经济的发展。

6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

目前,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上。因此,对于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落实完善的农村基础建设保障体系,比如加强农村公路的修建、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农村医疗机构的完善等。以此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转变农业农村发展的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7 采取多样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加强村子与村子之间的互通,村子之间优势互补,实现村子之间的经济往来。其次,加大现代科技的应用力度,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更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强农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鼓励农业生产品牌化的发展,加快高科技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可以加强农业高校和农村的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创新能力,并建立起农民创业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把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第4篇

服务百强目标 “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

本溪县体育局 韩松泉

十二五是我县实现“进军百强县”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文明,实现“实力更强、环境更美、生活更好”的新满乡的关键任务。作为全县体育工作主管部门,本溪县体育局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新形势就要有新任务、新形象、新作为,十二五期间,体育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创先争优为目标,提升服务为基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民健康,推动百强县进程为原则,调动广大职工和基层体育组织为本溪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目标建功立业。

一、“十二五”时期本溪县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县体育事业发展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国家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努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国务院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等相关法规政策,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依据;四是辽宁省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带来的机遇,在全省实施“十个一工程”,完善省、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提高和改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业余体校的工资待遇和训练环境,支持各市、县完成“一场三馆一中心”建设, 1

倾力打造绿茵工程、小篮板工程,保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支配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体育事业,增加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事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但是,我们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县级体育场馆设施配套不完全,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二是体育专业队伍过少,体育单项协会及体育指导员队伍还不够完善,管理跟随不上建设的需要,;三是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缺乏经费支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经费及活动经费尚有待解决;四是各乡镇(社区)经济发展落后,体育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村的体育场馆设施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更强的条件下,始终把立足体育事业发展,推进百强县建设摆在工作首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划好“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全县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本溪县体育事业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为依据,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主线,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大干十二五,进军百强县”的十字方针,以场馆项目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把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休闲娱乐作为工作出发点,加快农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培养体育竞技人才,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

(二)“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以“一场三馆一中心”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全县人民健身素质为根本目标,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增强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指标在省内同类城市位居前列,全县相当多的市民热爱体育、关注体育、积极参与体育,努力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两个基地”建设,为国家、省市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力争奥运金牌“零”突破及全国奖牌创新高,为全面实现“经济增长,城市升级”的战略目标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推进百强县建设。

(三)“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全县体育事业的核心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体育服务,为不断增强市民体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全县人民的全面发展。

2、坚持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坚持发展体育事业的政府职能,履行好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各级政府部门把体育事业纳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部署,加大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和业余训练、传统体育的投入,以承办顶级品牌赛事提高城市的影响力,树立独具特点的民族体育优势项目,并成立省内知名训练、比赛基地。属于体育产业的相关社会活动,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通过市场运作解决,努力培育好体育市场主体。

3、坚持固本强基,突出重点。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县的优势项目,以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竞走)训练基地、辽宁省后备人才基地为龙头,调整和完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重点解决后备优秀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立足长远,重点扶持,为培养优秀 3

体育后备人才,打造“奥运金牌强县”夯实基础。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体育发展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努力解决公共体育均等化服务水平问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各级政府提供的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设基层健身设施,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5、坚持改革创新,挖掘潜力。坚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积极探索“十二五”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推进体育建设的理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全面提高我县体育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成就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组织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全县体育人口比率、市民体质合格率居全市先进水平;着力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每年为市、省级运动队或国家队输送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力争本县籍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有1至2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4年亚运会,并获得奖牌,确保我县竞技总体实力全市排名提前;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形成政府管体育,社会办体育,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社区体育设施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2015年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城乡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80%以上;积极建设体育场馆,充分利用我县旅游、环境资源,争取申办和承办省级或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建设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队伍,教练员队伍本科 4

以上学历接近100%,中高级职称应占教练员总数的70%左右;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全县拥有50名一级指导员,每个乡镇(社区)3名以上二级指导员,每个村配备2名以上三级指导员;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工作体制和机制,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努力使全县体育工作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在全省具有广泛性的影响,基本实现体育强县建设。

三、本溪县体育事业“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措施

(一)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迈上新台阶。

1、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履行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将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列入绩效考核指标。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出发展目标,明确保障措施,落实相关责任,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地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

2、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按照“亲民、便民、惠民”的原则,推进群众体育组织和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建设,发挥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力争普遍建有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100%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城乡一体化。鼓励各单项体育协会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争取每年开展活动10次以上,加快社会办体育实体化进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每年举办2至3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人以上,建立一支热爱群众体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技术专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到2015 5

年,全县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00多人,城区内健身站(点)、晨晚训练点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各体育场馆继续分时段免费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开放,使广大市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3、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举办好12.9长跑、元宵节秧歌、重阳节登山(徒步走)、夏季轮滑、冬季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节庆活动,还可以借助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同周边城市建立体育联谊,带动我县山花节和枫叶节旅游产业,提高我县社会形象和知名度,这方面建议近学丹东,远学杭州。十二五期间,计划做到健身活动月月有主题、个个有特色。争取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00多项次,参赛人数年平均3万人次以上,全县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6%。

4、突出群众体育工作重点。以学校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为重点,加强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加强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积极坚持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靠健康,奔小康”的观念,将传统健身方式与现代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推进乡镇、社区体育健身站点“四化”(规范化、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和先进社区的评比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5、建立体质测试服务站。“十二五”期间,争取建成1个全民体质监测站,坚持开展全民体质监测工作,逐步扩大受测面,通过体质监测,了解市民体质状况,并定期向全县公布市民体质状况。

6

6、关注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老年人体育。配合民族局和文化局挖掘整理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项目,如珍珠球、太极、高脚马、蹴球等项目,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培育少数民族体育精品项目;利用全县社会各界的力量,扶持指导开展老年人和残疾人体育活动。

7、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杂志、互联网、新闻媒体、宣传标语等载体,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和重大节庆群众性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夯实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促进竞技体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1、继续推进体教结合,建立有利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巩固“十一五”期形成的体教结合体系,充分发挥县城内高、中、小三级训练网点的龙头作用,调动传统体育学校的积极性,明确各自人才培养、输送的责任和任务,形成塔型、网状的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到2015年增加2至3所体育传统学校;推进体教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出台体教结合优惠政策,为优秀体育苗子就读、升学给予特别照顾。

2、不断完善项目结构和布局。以业余体校训练为重点,以传统体育学校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努力促进现有训练项目协调发展,坚持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并重,传统项目和新开展项目、非奥项目并举,在重点抓好我县田径、乒乓球、篮球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花精力抓好射击、足球、羽毛球、珍珠球、蹴球、赛威呼等传统项目,培育小轮车、轮滑、攀岩等时尚项目,全面提升我县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扩大竞技优势,确保我县在两县四区运会上金牌和团体总分保持前三名以上。

7

3、加强业余训练工作。以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训练基地为示范,努力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建立和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体系,力争“十二五”期我县再增加1至2个国家级训练基地(或国家综合训练基地);尝试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兴办业余训练点,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力争平均每年增加在训人数50人,向上级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及大学输送优秀体育苗子70人以上。

4、加强优秀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注重教练人才的选拔、聘用和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特别是要积极引进一些竞技体育的高层次人才和薄弱项目专业人才,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合格上岗的教练达到100%,本科以上学历95%,力争我县每个重点优势项目有1至2名中级教练员,建立完善运动员、教练员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快尖子运动员的培养力度,形成优势项目群和人才链,扩大我县竞技体育的优势范围和覆盖面;加强体育队伍的作风建设,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教练员、运动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加强训练科研工作。重视对国内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整理和借鉴,加强体育训练理论建设;及时了解掌握训练科研动态,借助全国范围训练基地进行体育交流的机会,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和训练方法;加大体育训练科研的投入,重点是科学选才,建立长效机制,科学训练,尽量避免优秀体育人才的浪费和夭折。

(三)实施重大体育项目建设,促进全县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突出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主导地位,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政 8

府投融资上,“十二五”初期,要力争续建项目青少年体育训练馆、民族体育场申报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改造于2013年竣工交付使用,在此基础上立项建设本溪县全民健身训练中心(新建1座体育馆、1个网球馆和1 个标准游泳池),争取在“十二五”期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建成乡镇健身工程12个,争取投入资金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完善良好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在体彩公益金投入上,争取投资建设社区健身路径、(羽)排球场、门球场、篮球场20个,公共服务中心20个,到2015年全县有80%以上社区建有篮球场或者门球场。

(四)加强体育宣传,努力营造体育发展氛围。

体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惟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才能实现规划确立的目标,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宣传工作和市民体育教育工作,动员全县人民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形成巨大合力,加快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实现我县体育事业新的跨越。

(五)建立健全单项体育协会和全民健身服务站。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单项体育协会在我县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起到带头作用,例如我县老年人体育协会。还有很多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活动团体也做的较好,但苦于经费和场地的局限,大多处于自发组织和缺乏管理状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提议由县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扶持,经体育主管部门授权挂牌,在各个社区、乡镇建立体育服务站点(已有体育服务站点的社区或乡镇统一规划到全县布局中来。具体操作建议:政府规划指导并投入提供前期如场地、人员等,具体一定基础后对社会招商引资,由社会投资主体继续进行管理运营,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服务站点必须经审批办证后方可挂牌运营,每年必须向主管部门报 9

批年检)。通过调查研究,前期可选择部分社区、乡镇试点,后逐步推开实施。此举不仅能够提供就业岗位,还能为社区、乡镇的群众提供专业、权威、安全的体育健身咨询与服务。

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地区政策经济的扶持,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为我县“大干十二五,进军百强县”做出更多的贡献。

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审计; 实验教学;设想

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同时也看到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审计——这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潜力,审计已日趋成为各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各财经高校的审计教学,都普遍存在“难教、难懂、难学、难考”的问题,审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如何加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问题写进了中央文件,从根本上肯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问题已从一般号召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和检验阶段。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是关键环节。

笔者在2006年-2007年间对我院会计系4 000多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当年应届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理想是考取注册会计师,其中又有7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忘记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的“返生”程度高达8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审计课 “难懂、难学、易忘”呢?剖析其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审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传输的信息量过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不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短时间内确实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不能综合化与系统化,学生也只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审计学科中的简单应用,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这门“技巧性”相当强的学科中,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

目前,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基本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各院校的审计专业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因此,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是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其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审计实验课做一套会计模拟账;另一种是查一套会计账,出一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就会计教审计的理念,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只不过把教室换成了实验室。笔者经过长期的审计教学与实践探讨,认为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一)围绕《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三个阶段”的实习

1. 课程实习。属于初级阶段的实习,指在《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期末一周进入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过程,编制一套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

2. 学年实习。属于中级阶段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学完《财务审计》课程后,进入实验室的实习时间为期末两周,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等交易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体会“审计是怎么干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或专业教师安排,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兴趣。

3. 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属于高级阶段的实习,也可称为专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围绕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七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活动

1. 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审计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 实务界专家讲座。这是一种“现身教学”法,要求学校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聘请实务界高端的会计人才和审计专家来校讲课,以提高本专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以及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校外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加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 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7. 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三、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一般院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审计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的设计,可以这样安排:(1)一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即期末一周的课程实习);(2)本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与特色课中,每门课程必须安排至少一个综合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法;(3)第四学期末,相关会计课程安排为期两周的会计专业实验;(4)第六学期末,安排为期二周的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5)第八学期,安排前四周的审计综合模拟实习;(6)后十二周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7)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8)从第五学期开始安排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指导制度;(9)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为了优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实际、熟悉实务、加强实践,审计专业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审计中若干交易循环的实务做法,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采取的实习方式

模拟实习可以采取校内实习或者校外现场实习,或者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习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

现场实习将由学生到“双导师制”下的校外实习单位,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审计活动的实习。

(三)科学安排实习进程

实习时间共4周28天时间。

在校内实习,用3天时间成立审计小组,发放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做前期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为期25天的模拟审计;最后2天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审计模拟实践训练的体会和建议,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

校外现场实习由学生提前1个月与校外指导教师定好实习项目,一般选用实习单位具体的审计项目,可以是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让学生凭自己的学识独立设计审计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时间不得少于7天。

(四)成绩评定

综合模拟实习的成绩,根据实习学生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算化审计过程及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习报告的内容以及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共五个档次确定成绩。

审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具有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工作性质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审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完善了审计学科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会计与审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潘颖. 《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2] 边建明,李君. 《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3] 高圣荣,陈力生. 《新编审计模拟实习》.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

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第6篇

近几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民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更好地利用资源、市场,在竞争中谋求新发展,不断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工作重点

1、调优农业结构,找准切入点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调整优化。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筻口、杨林、新墙、长湖、柏祥、中洲等粮食主产区的优质稻生产,建立10个万亩示范片。二是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围绕全县花卉苗木、茶叶、楠竹、蔬菜等,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以“养殖富民工程”为载体,建设柏祥、长湖5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杨林、饶村1000万羽以上皇鸽养殖基地。

2、夯实农业基础,找准支撑点

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建设标准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设立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农田50万亩。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推广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示范村,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构筑农机安全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岳阳农业信息网,为农村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农资、农业生产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信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3、发展现代农业,找准主攻点

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人才、农业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把园区打造成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先导园、城乡统筹的示范园、旅游观光的休闲园、海峡交流的亲情园、科技农业的效益园。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升级。以“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全力推进我县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四是提高农业安全保障。突出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加快建立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获得农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建立运转高效、反应迅速、检测准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高度重视农业风险保障,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规范农业保险参保、理赔行为,有效规避农业风险。

4、加快转移农民,找准着力点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难、离土难、移居难”问题,促进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把提高农民素质看着促进农民增收的永久动力,以培养新型产业农民为目标,狠抓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市场头脑的高素质农民,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目流动为市场需求、政府组织的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促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全县水域、滩涂、山林、荒山

多的现状,加快经营权流转,利用社会资金力量开发闲置资源,促使分散管理向规模经营转变。把利益导向贯穿到土地流转的全过程,围绕“转前收益看得清、转时收益能得到、转后收益有保障”等重要环节,构建土地流转衔接体系。三是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联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和转移,加快县工业园区发展,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合理集聚,落实小城镇扶持政策。

5、推进民生改善,找准落脚点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二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移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扎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扶贫到户。四是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拓展农村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三、保障措施

面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强化保障,采取综合性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现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确定重点、落实措施,进行年度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二是加强综合部门建设。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村干部管理。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2、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上一批牵动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投向“三农”。一是领悟政策谋划项目。抓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的重大政策机遇,科学谋划,解读政策,积极应对。二是发挥优势对接项目。立足水利大县、全国产粮大县、退耕还林大县、移民大县、养殖大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试点县7大资源秉赋,对接政策,全面出击,确保效果。三是效益优先整合项目。积极整合、捆绑项目,投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通过实施项目,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保一方平安,建一片基地,促一方发展。

3、城乡统筹。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一是城乡融合。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力争达到城乡资源互补、产业互融、基础设施互通和社会事业发展互惠的效果,努力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汇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不断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服务均等发展。二是城乡共建。加强城镇规划、设施、产业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城乡联动。强化制度配套,切实做到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化解“三农”矛盾,强化“三农”基础,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体育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两纲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