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

2024-01-26

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两个规划的主要协调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规划具体协调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协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在具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两种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这两项规划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导致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迫切需要统一、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协调。本文将在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之间的协调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期限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期限相适应,一般为15或20年;在规划期限内,有近期土地利用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而对于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地规划的具体起始时间与完成期限不尽一致,有专家称我国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应以2020年为宜。由于两个规划的编制时间不同步,并且基期年不同,造成了两者在用地规模,布局等诸多方面不衔接。

1.2 规划的指导思想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城市,集镇和村庄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和地域间进行调整和合理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性的规划,是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对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土地结构进行优化和合理安排布局,对各项用地规划都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出发点是统筹安排各类设建设用地,以满足居住、存储、交通以及其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同时保护土地与生态环境免受破坏。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则是局部性的规划,它着重于一村或几村范围内建设用地的分配和布局安排,是诸多建设用地规划中的一种。

1.3 规划用地规模、范国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最核心的矛盾就在于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强调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尽管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10多年来,普遍出现了预支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现象,但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还是导致了各地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偏小。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是在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指标范围内,结合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的。选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加之在用地分类标准、人口核算方法等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两种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的限制、规划时限差异、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因素限制,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围反映的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范围也不尽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往往小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

1.4 规划用地类型不一致

在用地分类与划分标准上两种规划存在明显差别: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一般执行国家建设部门制定的《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共10个大类,其中前九类用地参与农村建设用地平衡,而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原《土地管理法》规定的用地分类。将土地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共8大类。这两个分类标准有许多矛盾之处,同一名称或相似名称的地粪,两者的含义却大不相同,造成两个规划在用地上难以进行比较。如城镇内部的交通用地、水域等概念,两个规划都难以诠释确切的含义令对方信服,从而造成各成一统的格局。

1.5 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不协调。

一些人为因素造成两中规划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部分当地领导在正确理解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方面存在误区,突出表现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当作建新房子、住大院子、修大馬路,村里闲地不用,却向外无限扩张;甚至某些干部为获取个人利益,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巧立名目,带头私占耕地用于商品房商业用房开发,造成了村民产生相互攀比心理。争相违法占地建房。或者大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擅自圈地规划建设,而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不顾,出现了所谓“人治大于法治,外加长官意志”的现象。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主要协调点

2.1 内容上的衔接和协调

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内容应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作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想一致的规定,两者应当保持和谐统一。由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且两个规划编制基期年、编制期限不同。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应该注意相互衔接,相互兼顾,保持两者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2.2 新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关系。因此,在编制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时,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必须正确对待,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及历史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确实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按照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及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做好用地发展方向和发展用地布局上的衔接和协调。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协调措施

3.1 注重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编制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制定切实实际的建设用地发展规模和布局空间。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发动社会参与,让规划得到公众的监督和支持,避免规划为少数决策者所左右,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衔接创造前提条件。

3.2 加强相关单位的配合

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时,要加强有关部门的配合。编制人员之间要经常进行思想交流,相互沟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妨集合当地干部或代表参与,以便更加了解当地的发展规划思想,同时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过程中也应该邀请乡级或更高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人员参与,从编制主体之间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

3.3 确保基础资料一致,使规划在内容、技术上相互衔接

首先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基础资料上的衔接,两个规划使用的关键基础资料数据、资料统计口径尽量保持一致;在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时,采用的标准方法等科学合理,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相协调。其次在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上,应该根据当地土地资料尤其耕地资源,解决好保护耕地与发展的关系。再次两个规划的建设范围在规划图上落实时,图件要素相互朴长取短,互相结合,使两个规划图上反映的内容,位置相一致,从而使两个规划真正的互相衔接。

3.4 主管部门要相互配合,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要相互配合,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有效实施。同时,在确保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在当年可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留取一部分指标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如浙江省曾明确规定,各地应确保将当年可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有关乡镇、村也应积极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等,向上争取一定的建设用地奖励指标,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对于我们加快发展、富民强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极大地鼓舞了各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今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

一个宏伟蓝图。为此,根据《门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广泛调研和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制定____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自然概状

____村位于门源县以东24公里,东邻仙米乡,南与阴天乡接壤,西邻泉口镇,是____镇政府所在地,境内省道民门公路穿境而过,地理环境比较优越,是门源东部地区的商贸集散地和交通要道。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为2730米,年均气温1℃,年降水量为51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昼夜温差大,冬长寒冷,夏短凉爽,无绝对无霜期,自然灾害较频繁。

全村共有七个生产合作社,四个自然村,326户农户,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1523人,劳力613人,共有耕地4604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面积864亩,人均耕地2.58亩,共有各类牲畜2390头(只),其中牛366头,羊190只,马、驴、骡131匹,拥有中小型农机具198台(套)。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____村主要以经营农业和畜牧业两大传统产业为主,农业主要以种植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小,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850元,其中农业占28.8,畜牧业占29.04,劳务收入占32.4,其他收入9.76。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____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发展格局,在经济发展中农民增收主要靠农牧业两大传统产业,一直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自然灾害频繁,农产量低而不稳,农业效益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因而在增收上难以形成新的突破,群众增收依然十分艰难。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逐步兴起,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发展,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2005年实施了14.7公里的硬化路工程,4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全部完成,2006年实施了“一池三改”工程,170户农户修建了沼气池和育肥大棚,占全村总户数的52,农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小灵通、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190户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占全村总户数的58。

(三)村庄建设现状

由于农村建房缺乏科学规划和建房的随意性,村庄布局分散、凌乱、____村的布局形成了____、王家庄、碱沟口沿民门公路、平原式发展的格局,座落分散、排水不畅,且由于群众现阶段生产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差,在道路上随意晒粪、晒草现象随处可见,脏、乱、差现象严重。

(四)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现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251人,小学1所,在校学生212人,学前教育尚出空白,党员活动室2间,村卫生室1所。

(五)城镇建设现状

由于受地理位置制约和低层次建设,____村民门公路两旁虽然建起了贸易市场和两层商贸楼,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城镇面貌仍然未摆脱乱设摊点、排水不畅、卫生差、不美观等现象,无垃圾场、无公共厕、无路灯、无路牌、无街道绿化、无停车场、无牲畜定点交易市场,镇容镇貌依然难以有新的起色。

三、发展定位及发展思路

(一)发展定位

____村依附城镇,交通便利,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海拔、气候有明显的优势,农业要提升青稞、油菜、小麦、马铃薯等传统品种品质,畜牧业以加快育肥暖棚建设,大力发展牛羊育肥,生猪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积极鼓励和制造条件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面貌,使____村成为门源县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村。

(二)发展思路

以结构调整为基础,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人畜饮水、住宅建设、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和太阳能利用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四、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2006-2010年

,____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加快经济发展

到2010年全村总产值达到538.4万元,比2005年的384.7万元年均递增10,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468.2万元,比2005年的337万元年均递增11;第二产业总产值达到4.2万元、比2005年的3万元年均递增10;

第三产业总产值达53.52万元,比2005年的38.2万元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50元,比2005年的1850元年均递增10.8。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美化村容村貌

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改造土坯屋及土庄廓,实施庭院绿化、美化、净化,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90以上;配套建设污水排放渠道,主巷道两旁装路灯;建卫生厕所326所,占100;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28座,太阳灶326个,牛羊育肥暖棚覆盖面达到100;镇区街道两旁及村间道路两旁的绿化率达100。

(三)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修建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村综合活动中心;街道及主巷道两旁设置路灯,设置标准路牌;修建1处停车场,修建牲畜定点交易及屠宰市场,改善排水设施。培育一定数量的“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100。修建1所幼儿园,加强学生的学前教育。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一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坚强有力的村级各组织;培育一批有较高素质、充满生机活力的后备干部队伍;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满意率达90以上;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医务所等公益设施完善率达100;达到“文明村”、“平安村”标准,“十星级”文明农户占总户数的95以上,“十星级”安全户占总户数的95以上;“文明信用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

五、建设内容

(一)做大做强农牧业主导产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顺应天市,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三红胡罗卜、黑饲草麦草等特色种植,到2010年在结构调整上力求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全力推进种子工程,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良种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良农畜产品、良种化程度达到98以上,三是全面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到2010年,全村畜牧业生产值达到50以上。五是进一步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户户有暖棚,家家有沼气的目标。

(二)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农畜产品交易和加工产业

积极扶持、引进发展以牛羊肉、毛皮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全村及全镇壮大牛羊育肥贩运规模、提升发展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按照“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扶持组建牛羊育肥贩运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信息传达、育肥技术总结推广、市场销售等综合服务水平和优势农畜产品生产的生产组织化、销售市场化程度。

(三)调整劳动力结构,加强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一是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纽带作用,集中力量抓好小城镇建设,为就近转移富裕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创造条件,二是要把提高劳动力技能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劳务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水平,提高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更好的适应市场,适应发展,三是提高劳动者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广泛了解搜集省内外劳务信息,及时向群众提供劳务市场信息和相关必备知识,引导农民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外出知识,减少盲目性到2010年全村劳务收入占人均收入的40以上。

(四)发挥城镇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依托小城镇辐射带动,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组建客运公司,使小汽车客运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运营的轨道;积极发展餐饮、商贸、焊接等第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实力的个体经济实体或私营企业;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和农家风味的“农家乐”、茶园等生态旅游服务业。

(五)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

针对脏、乱、差现象,从2007年开始对硬化路及两侧晒粪、晒草,堆物、堆垃圾,乱占、乱圈、乱建等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全面治理。建立1个中心垃圾填埋场,建立4个垃圾集中堆放点,重点解决垃圾乱堆乱放、污染环境的问题;合理规划房屋建设,打破人畜合院的现状,建设使用沼气池,以沼气池的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工程,逐步改变群众生活观念,改变往日的生活习性,实现节省能源;鼓励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农户通过自筹资金、合伙、转让等形式实施“平改楼”工程;大力普及农村沼气,以农户为单元,以“一池三改”为基础,在全村每户庭院内建设户用沼气,带动改圈、改厕、改院,提供清洁能源,消灭露天粪坑,解决人畜粪便污染问题;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推进农民生活用能的清洁化和节约化。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信息平台建设

争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落实好“五保户”、优抚对象、特困人口救助、残疾人福利等社会保障措施,使100的群众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突出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智力扶持、技术扶持、生产扶持,力争使33名特困户尽快实现脱贫。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重点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60,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完善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建设村卫生室,提高服务水平;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群众性文体活动,创建特色文化村、培育文化中心户7户

(八)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平安创建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依据四个居住点,组建四个治安协会,分别设立“十户联防”小组,实行联片控管、十户联防,做到组组有联系、片片有照应,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处理上报,做到一方有事、全村支援。加强民族团结,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

(九)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成立村红白理事会,实行勤俭办事,坚决取缔“学生毕业披红贺喜”、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营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

(十)加强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以财务公开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贯彻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实施村级会计财务管理建设标准化;全面落实民主理财制度,逐步建立以村集体经济收支情况、村干部报酬、村集体债权债务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为重点的财务民主公开制度。其次,建立集体决策机制,对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实行民主决策。第三,建立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按照“群众急需、共同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原则,实行“一事一议”,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的政策规定,明确具体筹资筹劳的对象、程序、资金使用及财务公开的形式。

(十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党支部活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扰)责任,全面开展“三培双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六、建设进度安排

本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力求二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

(一)2006年

完成新村规划编制和各类项目的申报、立项,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和绿化工作,初步改善村容村貌。

(二)2007年到2008年

全村农户都建成暧棚,全部建成“一池三改”,完成太阳灶配套和卫生厕所;引进优良畜种,改善畜种结构;建成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村综合活动室和幼儿园;对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建成中心垃圾填埋点和排水设施。

(三)2009年到2010年

完成太阳能和太阳灶配套,完成农户的住宅改造。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搞好组织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引入专家论证等多种科学决策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思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村民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作为近两年的建设重点,通过建设成效的展示,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拓宽投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多渠道争取投入资金,包括农户自筹、政府扶持、社会资本投入等。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投入主体、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争取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别、性质和特点,广泛吸收各方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

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增加,农村贫困面大,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二是县级财政收支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扩大;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十分有限,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科技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四是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已经成为玉龙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玉龙县是一个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地理条件、可有效利用资源相对匮乏和广大农村群众整体素质还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困难,是长期以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受地理条件及人口因素限制。玉龙县贫困山区普遍处于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山区农民的田地绝大部分为坡耕地,没有得到改良,农田浇灌十分困难。同时,这些山区旱、涝、风、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御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另外,贫困山区教育文化和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人才短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产投入,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大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对现有特色资源利用不足。玉龙县地处“三江并流”和汉、藏、白、纳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蕴涵,独特的人文、地理等旅游资源潜力十分巨大,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开发空间及优势。但目前玉龙县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当今市场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及规模已成为其在市场上占有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我县的农产品发展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要想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在特色、优质、高效上狠下工夫。

三、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是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贫困山区农民的积极性。玉龙县95%是山区,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因此,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和稳定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抓,努力把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支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规范农产品市场,重视农产品营销,发展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不断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大贫困山区扶贫力度,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要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科技到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扶贫投入,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开发式扶贫的工作力度。同时,继续抓好科教扶贫、文卫扶贫、计生扶贫等工作,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山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转变传统观念。必须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教师的待遇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在贫困山区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改变老百姓“读书无用”的老观念,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山区的教育。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以乡镇为依托,以集贸市场建设为基础和重点,把有条件的乡镇建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全面改善山区投资和发展环境。如玉龙县西部的黎明、塔城和东部的宝山、大具等乡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以吸引更多的开发投资商。

四是充分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经济链条,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认真研究农业产业的合理化布局,努力探索适宜高寒山区的农产业开发项目,做到分类指导,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创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积极发展贫困山区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生物资源创新基地,在山区大力发展花卉、山嵛菜、青梅、魔芋等产业并在巩固、完善、创新、提高上去下功夫。

五是加强科普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发展高效农特优产品。农科部门要切实改变以往农业科普工作中存在的老套、漂浮的问题,主动把科技送到乡村,送到田间地头。要正确引导农民从传统种植、养殖中解脱出来,真正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子。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引进适宜山区种植或养殖,市场销路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推广丰产、优质新技术;加强对贫困山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加贫困山区劳务输出。

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年初,县上及时印发了《延长县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路、任务和具体的工作措施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对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确保工作任务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深入开展。同时,在试点村、重点村建设中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挂、乡镇领导包抓、县级部门包扶、企业单位援建、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县委书记、政府县长等县级领导都能够深入实际,亲自到所包抓的重点村调查研究,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成员单位领导也能够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己任,注重研究政策、捕捉信息,加大资金项目争取力度,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坚持规划引领的工作思路不动摇,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城建局牵头,配合陕西省金城绿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计划完成了40个重点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既能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又能彰显延长特色。各项目单位都能严格按照规划来设计施工,避免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和盲目施工现象发生,力求建设的科学合理。同时,由县新农办牵头,各产业部门和乡镇配合,完成40个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确保产业建设的快速稳步发展。目前,各项规划正在编制中。

二、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治理农村脏、乱、差和实施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集中力量抓好以水、电、路、农民住宅和村庄公共设施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布点的新农村重点村有“两委会”办公室、文化室、卫生室、商业网点、学校、休闲健身广场等,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继续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改圈、改厕、改灶配套率达到80%以上。大力开展清除“三堆”、禁止“五乱”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重点村以巷道硬化、水渠修砌、 住宅改造和公益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重点村实现了“三清三改三分离,五通六有一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明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市县财政配套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继续按照“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上报,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整村推进”的项目整合运行机制。加大对扶贫、水利、交通、文体、国土、以工代赈等项目的捆绑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将项目和资金向重点村倾斜,确保重点村项目的按期实施。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建设原则,在政府以奖代补的基础上,动员农民自筹投入,加大对住宅改造的投入力度。并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齐抓共管、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今年新启动6个试点村计划投资2400万元。其中新建355孔10间,旧村改造818孔20间;巷道硬化15970平方米,排水渠4490米,公厕8处,路灯39盏,垃圾台19座,广场6个8230平方米,村庄绿化817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其中县区补助120万元,农民自筹560万元,项目捆绑172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20万元。列入市级考核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主要以旧村改造为主。目前共实现投资4460.7万元,其中县区补助200万元,项目捆绑3417万元,农民自筹843.7万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167万元。其中新建596孔9间,维修改造1295孔;巷道硬化61683平方米,排水渠10985米,集中供水9处,广场10个18294平方米,公厕6座,路灯60盏,垃圾台32座,村庄绿化1124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

四、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社会需求的技术人员和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转移出去的农民具有较强的务工经商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要深入开展农村政策和法规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今年,我县利用县农广校、职中、各乡镇果业站、畜牧站的技术力量,围绕产业优势和特色农业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全县计划组织培训30期,2000人次以上。目前已完成培训16期1200人次。同时,要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大培训”活动,不断加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努力培养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加强文明新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围绕我县在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的目标基础上,把文明兴县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五种社会新风。即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树立计划生育新风;积极开展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树立家庭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尊老爱幼活动,树立慈善奉献新风;积极开展反对邪教,远离毒品的活动,树立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社会新风;积极开展远离黄、赌、毒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健康卫生的社会新风。其次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百名孝子”、“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坚决杜绝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广播、电视和电影要贴近农村生活,以反映邻里互助、诚实守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新鲜题材为主要内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

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蒙山县城西北部,全村辖27个村民小组,976户农户,人口3500人。村设党支部,8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5名。全村总面积为2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6亩,其中水田面积1721亩,旱地面积580亩,全村林地面积10933亩。二○○五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375元。

**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村土地、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村委驻地距离县城2.5公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近年来,**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大胆探讨发展经济的新路子程村组属北楼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村委会北面2公里,依山傍水,交通方便。全组52户185人,有耕地面积500亩,全组经济发展以种养为主,程村组在北楼村经济发展中始终走在全村的前列。该组村民群众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市场意识,能够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密切配合村委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本组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全组现有桑园230多亩,果园(柑橙类)80亩,早熟板栗100亩。养殖业方面,主要以瘦肉型猪为主。全组村民根据饲养瘦肉型猪经济效益好和市场前景看好的特点,纷纷实行牲猪品改。目前,全组有瘦肉型母猪60多头,牲猪存栏220多头,水产养殖15亩。

近年来,程村组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与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全组群众兴起了自觉投工投劳进行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建设沼气池、村级篮球场等,到目前为止,全组52户中新建或者正在建设的砖混钢筋结构房屋38户,户均80M2,全组沼气池入户率达80%以上,该组的用电入户率和闭路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52%。

程村组全体村民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村风民风,科技学习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稳定,无赌博、迷信、吸毒等不良社会丑恶现象,总的来看,程村组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示范点的良好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区党委提出的“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改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逐步把全镇各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总体目标

从2005年2月开始到2006年8月,力争完成示范点新农村建设达标,并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全镇各村新农村建设目标。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工作起点,以“‘五通’、‘五化’、‘六有’”为目标,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分步实施,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治安良好,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标准是:

1、“五通”,即村通路,户通电、通水、通讯、通广播电视。

2、“五化”,即农民住宅内外墙批灰粉刷涂料美化;从行政村主干公路通往新村支道和村庄内主干道路铺设混凝土硬化;农户建设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村庄设立垃圾池、人畜分离、排水系统完善净化;村庄主干道两旁以及住宅之间、农户庭院绿树成荫绿化;村庄主要道路挂路灯亮化。

3、“六有”,即有健全的村级组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子,有功能齐全的科普文化活动中心,有体育娱乐活动场地,有标准的宣传栏。

四、方法步骤

(一)、抓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调查测算、规划设计。时间在2006年3月中旬前完成。村庄规划要结合地形,依山就势,不推山填土,不大拆大建,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三清三改”,规划拆除闲置旧房,集中规划建设猪牛栏,配套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力求规划切合实际,让农民接受。村庄规划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的原则。要求在月底前组织国土资源所及规划所设计人员,根据本村区域特色和人文环境进行调查测算与规划设计,在经

多方征求群众意见并修改后,形成符合现代特色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图。并且国土部门要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

2、实施阶段:从2006年3月中旬起至2006年8月止。

(1)通新村道路建设: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完成由国道321线通往新村的主干道路及环村路建设,总长1.2公里,计划全部实行水泥路面硬化。路基宽4米,路面混凝土厚度不少于10厘米,并设错车道及安装路灯亮化。

(2)住宅外墙粉刷:组织动员群众争取在2006年8月底前完成38户混凝土住宅户外墙批灰粉刷涂料工作。

(3)“三清三改“工作:

①清垃圾、清路障:根据规划设计图,建设垃圾池,并组织群众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各类垃圾、路障。实现村中心无成片暴露垃圾与路障。

②清淤泥:充分利用今年成立的北楼村古排河用水者协会的契机,组织发动群众交纳水费与投工,主要清理从新村旁边经过的古排河水利渠道的淤泥。并向上争取资金全面实现渠道三面光工程。涉及的渠道总长约1.2公里,清淤泥约需投工100个工日。

③改厕、沼气池建设:年内完成余下的10户沼气池与卫生改厕、改厨工作。

④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为使全组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计划在屋背岭修建一个自来水池,总投资约25万元。该项工程可解决250多户1000多人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4)建设养殖小区: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由国土部门统一调拨土地,农户自建方式,统一养殖场地,统一排放污水,全村养殖小区面积为1000平方米,分为家禽区、畜牧区。

(5)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①村级篮球场及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计划争取上级包村单位的支持,在村中心建设一个500平方米的村级篮球场,并按规划设计要求,在篮球场边(古排河渠道面)建设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及村民议事室。篮球场及道路两旁、住宅旁实现花草、果树绿化。

②宣传栏:计划在村级篮球场边建设一面宣传栏。主要用于党的有关政策法规、法制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及精神文明宣传等。

③实现农产品信息入户工程:争取电信与广电部门的支持,实现互联网宽带到村,闭路电视到户。

(二)抓好新农村的产业开发

新农村建设要根据本村实际,着力抓好适合本村产业发展的好路子,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大力调整农村种养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桑蚕产业:要充分依托本县龙头企业的带动,北楼村作为梧州市桑蚕专业村及当前蚕茧市场价格上扬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桑蚕生产。计划在今冬明春再扩种桑园面积100亩,并在新村主干道两旁的水田建立起一个50亩以上的优质桑种植示范基地,使得全村人均拥有约2亩的桑园。仅此项可使人均增收80元。

2、养殖方面。充分发挥市级瘦肉型母猪专业村的带动,抓好瘦肉型母猪的养殖,计划每户年出栏瘦肉型肉猪10头;同时发展养牛,计划年发展户均养牛10头以上5户。

3、做好山上发展文章,重点抓好早熟板粟的种植。充分利用新村靠山傍水的优势,开发山地,在抓好当前现有的早熟板粟的管理外,要扩大种植规模,使全村板粟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同时抓好优质水果的种植,力争三年内人均拥有经济林2亩以上。

(三)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1、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党员电教中心户、电视、电脑、宣传栏及农产品信息进村入户,组织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加强新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年至少培训农民5期,重点围绕村发展项目如桑蚕、板粟、瘦肉型猪养殖等知识的培训。

2、围绕桑蚕、水果、瘦肉型猪建设1到2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并设立基地简介和牌子。利用基地带动全村的科技种养。

3、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在节日等外出人员返乡期间,召集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就业的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认真组织本村农民参加县内的各类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会,扩大就业。

(四)倡导新风尚

1、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认真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制定好村规民约,按照新村规划,重点抓好新村环境整治,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建设文明新村。

2、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文明户”“信用户”等评比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利用春节期间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3、团结互助,结对帮扶。加大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全村要形成结对帮扶,共同致富,在全村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好风尚。

五、工作措施、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镇、村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始终把它作为今后五年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2、优化服务,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镇党委、政府在加强领导的前提下,要积极支持各村及示范点建设,并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及包村单位的大力支持,搞好各项建设服务,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细化方案,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

3、整合资源,争取政策扶持。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二是要把新农村建设项目精心包装向上争取资金,要捆绑扶贫、以工代赈、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三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4、明确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按期完成示范点建设目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时间紧,建设任务重,全镇要细化建设项目,落实好具体责任人与责任目标,集中力量抓好示范点的各项建设工作。

5、加强督查,严格考评。镇党委、政府将这项工作列入各村、包村干部目标责任考评。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检查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房地产案件调查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