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2023-11-26

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现状

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信息的一种载体,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作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其后果是误导信息用户的决策方向,引起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将会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和增加市场交易费用,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随着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的案例比比皆是,证券市场屡屡爆出上市公司假账丑闻,上市公司不断地进行财务报告舞弊,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并蒙上心灵的阴影。每一次虚假财务报告的曝光都给投资者的信心带来沉重打击,而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的信心是证券市场有效运作的关键。因此投资者如何发现这些危机,设别上市公司的舞弊就显得很必要了,这也是本篇文章要重点论述的地方。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常用的方法

上市公司除了在会计方法的运用上(如随意更换会计核算方法、加大前期摊销金额、推迟各项费用的计提等)进行舞弊外,还在各项业务处理上进行舞弊行为。

1.对收入的舞弊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应收账款”科目居高不下,并且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而且一些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应收账款粉饰利润,具有易操作和隐蔽性强的特点:一是应收账款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公司的主营业务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利润;二是应收账款的增加是一种隐蔽的操作,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应收账款的披露只要求金额和坏账准备,不必披露大量的信息,从而对于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存在上亿元的应收账款是很正常的,这也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关联方交易舞弊

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产品和原材料的转移价格调节收入和成本、利用资产重组定价获取资产增值收益、利用高回报率的委托经营方式虚增业绩、利用利率差异降低财务费用、利用管理费收支、共同费用分摊等方式调节利润等。上述调节利润的方法除转移价格和管理费用分摊之外,其余方法所产生的利润基本上都体现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财务费用”等具体项目之中。

3.并购舞弊

所谓并购舞弊,是指通过操纵并购日期、交易内容的选用,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因为只有购买日以后被购并公司实现的利润才能纳入收购公司本期利润中。而整个并购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时点,如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尽管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中对购买日的确定做出了规定,但在实务中,如何确定购买日仍然具有弹性。这就使许多上市公司有机会在临近资产负债表日时,利用突击购并虚增利润。

4.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由于会计中普遍使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损益,因此将一些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等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而这些项目严格地说是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不是企业真实的资产,只是一种虚拟资产。这种虚拟资产的存在,就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个费用和损失的“蓄水池” 。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的基本方法的共同点是虚拟资产的多记少摊,通过递延、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来增加利润,即通过增加不良资产来虚增利润。

5.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

传统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挂在应收款,公司不提供商品或劳务,风险与报酬不转移,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冲回。较为“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于第三方签订“买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

6.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亏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是:(1)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确认暴利;(2)由非上市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3)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进行以“垃圾换取黄金”的利润转移。

三、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手段的识别

如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以评价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是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本人认为, 针对我国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惯用手段, 采用下列方法将有助于发现会计报表舞弊行为。

1.对特定财务指标的分析

经营者最关心的是上市公司的收益性、安全性,对其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定分析目标,然后对报表的实际数据采用比率法计算其数值,并与过去的业绩或同行业的标准统计数值进行比较,最终判断其结论。

(1)收益性分析方法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①销售净利率。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账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②毛利率。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因此通过毛利率的变化可以分析企业赢利状况。

③资产净利率。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赢利状况。

(2)安全性分析方法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比率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以对上面提到的指标进行分析,最好可以对比公司几年的指标,做总的趋势分析,这样会对公司财务情况有个更好的了解。

2.不良资产剔除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在亏损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净损失等。通过分析发现存在有不良资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即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增加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超过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利润表有“水分”。

因此,投资者在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对这些数额增幅变化较大的不良资产项目进行剔除,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了解。

3.关联交易剔除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

4.现金流量分析

在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筹资行为和投资行为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逐渐意识到现金流量信息更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和现实的支持能力,它是公司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财资源,也是投资者(股东)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资源。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是识别会计报表粉饰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分析中结合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 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四、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飞速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加很快,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会计舞弊在国内外都普遍存在,而且都具有很严重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误导政府等监管部门,使其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也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同时也损害了会计职业界的声誉,严重降低了广大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心。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状况,既关系着股东的利益,又关系着国家证券市场的稳定。目前我国已经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股票交易法规,规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不少不规范的现象,既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和风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治理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靠国家出台法律政策和上市公司自身严格遵纪守法,在现阶段实施起来很难,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我们的投资者自己识别舞弊,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毓雯:财务报表粉饰之透析[J].上海会计,2006,(12)

[2]李 爽:会计信息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胡艳华:人为会计信息失真及其防范[J].珠海审计,2006,(5)

[4]阎达五: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付梅英: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张俊博: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理论界,2007,(5)

[7]关宏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J].学术天地,2007,(6)

[8]李金泉: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手法[J].财会园地,2003,(2)

[9]张龙平 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7,(4)

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会计政策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空间。但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加规范、更加合理,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006)》中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会计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和具体应用情况。

一、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其本质是为会计目标服务。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即上市公司利益集团(包括管理当局、股东、债权人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

1、管理者报酬计划

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衡量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计算管理者报酬的重要依据之一。西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激励机制下,管理人员的报酬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而管理当局与股东的目标不可能一致,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和机会主义行为,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侵犯股东的权益。管理当局必然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提高报告期的收益以提高自身报酬。Gaver(1998)等研究CEO的现金报酬,其研究表明报酬的作用是不对称的:只要盈余是正的,现金报酬与盈余上限正向相关,但现金报酬却回避了盈余上限损失的影响。

2、债务契约

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降低风险,通常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最低限度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限制对资产的清理和转移、限制公司举新债等。而这些限制性条款的财务指标都是根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的。管理当局为了举借新债或者履行债务契约,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实现上述会计数据指标。

3、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

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是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配股、增发和收购都必须接受中国证券会的审批,上市公司必须提高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会计报表及各项指标,可能因其业绩不好或指标不符合标准儿被处罚、停牌和退市。陆建桥(1999)以在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亏损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会计政策操纵行为。这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4、政治成本

若企业存在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转移,那么假定它的企业管理人员将采取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政策。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的管理者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在可能引发经营危机而备受指责的企业中,未收到政府压力的公司管理人员,更愿意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水平和盈利变动的会计准则。刘斌、孙雪梅(2005)运用单变量检验和多变量检验的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方法,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为切入点,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政治成本对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报酬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而债务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5、纳税

向政府缴纳税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出,最终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所得税的征收以利润为基础,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直接影响利润的计算。因而,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然考虑会计政策对税负的影响,降低现实和潜在的税负。

二、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

企业会计政策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它既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企业会计实务,并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资本市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有目的地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人的行为。会计政策选择属于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从长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对会计原则、基础、惯例、规则的选择和实务的处理等都是为实现盈余管理目的而采取的特殊会计手段。

在企业契约谈判的过程中,每一利益相关者在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披露满足其需要或代表其利益的会计信息时,都力求会计政策能于己有利。由此,从现象上表现出为企业会计过程中的一种技术问题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在本质上已经构成利益集团之间经济和政治的博弈。企业会计政策始终左右着会计信息的生成,深深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涉及到政府、现在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体现出经济后果的特征。为形成一致会计政策的契约安排,各利益主体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过程。

三、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1、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准则的程度

部分学者在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只把会计政策选择当作企业单方面的行为,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这一个方面,而研究准则变化等问题的学者则仅仅考虑对准则的描述。事实上,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益相关者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则又会引起会计政策选择的变化。关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本文尤其强调应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程度,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保证。

吴联生(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的参与程度不高,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对会计规则的参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经济后果的认识不够,在参与会计规制度方面存在“搭便车”倾向,缺乏合适的渠道来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降低来自政府部门的比重,增加来自实务界的代表。为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要为公众参与准则制定提供必要而合理的形式,提供会计准则制定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新的会计准则的发布,虽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但未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会计准则讨论的氛围,如像美国ASB那样实行公众听证会。

2、协调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冲突

陈继初(2004)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因此需要建立起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提高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优化会计政策选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最终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董事会应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构建会计政策委员会和周期审核小组,由其进行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和审核。

3、保障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不对称及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财务冲突的重要原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冲突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要对拟采取的会计政策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外部约束机制

注册会计师、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和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约束机制。首先,法律和法规的威慑和惩戒机制,如果会计政策的选择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将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其次,注册会计师作为拥有更多知识技能的外部审计者,不但要对合法性、一致性进行审计,还要对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充分披露等进行审计。

5、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虽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但其实际应用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此时研究会计政策选择,可为检验新准则实施效果提供经验证据,从而推动会计准则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Gaver,Jennifer、Kenneth Gaver:The Ralation Between Nonrecurring Accounting Transaction and CEO Cash Compen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73).

[2]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3] 刘斌、孙雪梅: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4] 吴联生: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3).

[5] 陈继初:规范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6).

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改进我国上市会计信息监管效果,就要做到法律监管、政府监管、社会监管以及上市公司内部自我监管等层面多管齐下。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监管

20世纪初以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在国内外大量出现,这透露了资本市场监管的薄弱之处,也引起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监管问题的重新思考。2009年11月,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第十五号公告公布了对38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的结果,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上市公司存在违规核算收入和成本、操纵利润等问题,占抽查样本的15.8%,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仍有待完善。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监管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威慑作用

我国法律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表现出重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轻民事赔偿责任的特点,最终导致法律监管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威慑作用。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造假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看,注重对公司的整体处罚,处罚力度的加大基本上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一般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起诉率低,结案率和获赔率低。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最高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对审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作了系统性解释,但只限于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没有对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其他违法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予以解释,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较差。此外,最高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虚假陈述民事诉讼设置前置程序,增加了投资者维权的成本和难度。其中代表人诉讼的判决只对参加登记的受害人有效,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未登记权利的,则不适用判决结果。这就使诉讼标的额、民事赔偿的威慑力和对侵权行为的警示作用大大受到削弱。

(二)政府多头监管为虚假会计信息披露创造了机会和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政府监管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各监管主体权责界定不清,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监管效率低,甚至为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制定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有关的机构有:全国人大、中国证监会、财务部和国家体改委等几大部门。众多的监管部门不仅功能交叉,标准不一,还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监管合力。最为明显的是财政部和证监会,尽管证监会颁布了多项信息披露的准则,但所有的会计准则(包括披露准则)都是由财政部制定的,这种混乱关系弱化了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甚至导致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其直接后果是不协调甚至矛盾的“红头文件”纷纷出台,朝令夕改、变通性解释大量存在,给披露虚假信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多头监管也增加了监管成本,这部分成本最终由企业承担,增加了企业负担。多头重复性检查必然使处于高压下的企业或者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守法者),或者奋起而抗之,寻求自我利益的实现(违法者),两者都是监管无效的表现。再次,多头监管也为“寻租”提供了更大空间。政府监管越多,政府官员设“租”越多,被监管主体“寻租”越多,双方获取的利益越大,诚实守法的会计人员就越无立足之地,法制和监管部门的权威也就越低。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是致力于新增价值的创造,而是挖空心思地寻求包括滥用会计政策在内的寻租方式以对既有财富进行重新分割,社会的发展呈现为停滞甚至倒退。

(三)社会监管质量亟待提高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社会监管的主要方式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当然也有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在现行的审计制度安排下,本来是公司所有者、经营者与会计事务所三者间的相互独立关系,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公司经营者代行选择会计事务所的权力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很难保持真正的独立。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既是被审计者,又是决定审计机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的委托者;另一方面审计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被审计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数量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关系及其审计结果是否满足被审计单位的需要。如果审计结果不能满足被审计者的需要,审计者就面临被解聘的风险。加上审计市场供需不平衡,这就造成事务所为争夺客户而不得不提供增值服务。这样的委托关系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其独立性,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从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检查看:2006年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处罚比例为13.8%、2007年32.7%、2008年36.3%。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仍然不是很高,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趋势。不断披露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误、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件,也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亟待提高。此外,对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没有得到有力的惩处,在较低的违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之间衡量之后,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冒险出具虚假报告,侵害股东的权益。

(四)上市公司内部自我监管失效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会计信息监管方面的失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失效。董事长及董事本身应该是所有者的代表,是防止经营者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者。但是董事会构成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中在经理层担任职务的董事比率偏高,甚至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由于“一身兼二职”,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失效。而且,随着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实行股票期权制和年薪制并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以后,为了保证企业的“好”业绩,董事长、总经理往往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二是监事会的监管失效。目前监事的提名及产生的程序不合理,多由公司内部人员担任,在行政上置于总经理领导之下。要他们去监督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行为只能是纸上谈兵。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中有52.9%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活动,94.11%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三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内部审计独立性差。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因此,当控制环境差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极易失效。同时,在控制环境很差的氛围下,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对揭示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所顾忌,从而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的对策

(一)健全民事赔偿法律体系和诉讼程序,强化法律监管的威慑力和有效性

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实践证明,对会计信息违法违规者最具威慑力的并不是刑事诉讼或监管部门的处罚,而是千百万受骗中小股东提出的民事索赔诉讼。因此,我国当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尽快制定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并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成熟经验,比照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做法,成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和市场救助基金,具体开展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填补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空缺,健全证券民事赔偿法律体系。此外,还应调整诉讼程序,取消前置程序,出台受理、审理因内幕交易等其他证券违法行为引发的侵权案件的司法解释,积极推动建立集团诉讼制度,妥善解决人数众多的纠纷,且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保障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二)理顺政府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监管的主导作用

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监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权责范围并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真正发挥政府在会计监管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财政部门、证监会、审计署等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的职责和权限,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监管效率。其次,在组织设计上,可由全国人大牵头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公共监督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主要由身份独立的投资者代表、政府部门代表及会计和审计相关专业人士等组成,负责会计工作的监管与协调。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下的一个负责规范、协调全国会计政府监管工作的常设组织,其管理的对象是负责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工作的政府机构和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其职能是按照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范围,促进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在出现会计信息监管“越位”或“缺位”时进行及时调控,在各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受到社会质疑的时候,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意见。

(三)改革现行审计制度,提高社会监管质量

要改革现行审计制度,割断注册会计师与各方的诸多联系,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如可以借鉴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莱斯法》的规定,把审计委员会提升到上市公司法定审计监管机构的地位,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聘用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决定其报酬数额,注册会计师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为了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必须保证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至少包括一名财务专家,且拥有财务资金上的独立权限,有权支配足够的资金以支付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和必要时聘用外部咨询顾问等的费用。同时,为了保证组成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除担任独立董事职位可以获得薪酬外,不得从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获得任何形式的其他报酬。另外,为了避免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应禁止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客户既提供审计业务又提供咨询服务。此外,还应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外的监督,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和违法成本,使作弊者因作弊而获得的收入不足以赔偿其损失,才能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四)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监管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内部监管的强化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强化所有者及监事会对经营者的制衡作用。一方面要逐步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逐步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监事会结构,提高中小股东代表、债权人代表等在监事会中的比重,扩大监事会规模,强化其监督制衡作用。二是完善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强化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控制。要建立健全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应当在明确上市公司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基础上,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构建有效的会计系统,并在公司内部营造有利的控制环境,保证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意志在各个环节得以实施,保证会计人员按程序、要求处理会计事务,保证处理会计事务的规则、程序能够有效防范、控制违法舞弊等行为的发生,进而达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杜兴强,张胜芳.市场、政府和会计监管[J].会计研究,2002(12):3-11.

[2] 杨国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8):52-56.

[3] 蒋力.从监管者角度看我国会计监管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3):83-84.

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通过研究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了一定约束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一些不完善规定进行盈余操纵行为,以此来粉饰财务报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最早出现在19世纪,是从早期的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契约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这些契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盈余管理的存在。理论界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人为地控制会计方法的选择来影响会计盈余,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准则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以达到影响盈余调节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前提必须是合法、合规,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如果超过这个空间,就可能有欺诈或造假的嫌疑,演化成会计造假。因此遏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即无法回避的利润操纵现象。

1.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新准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进法,规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一新规定使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反映,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较好地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

(2)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目前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亏损年份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明年冲回,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二是在小盈利的情况下,选择某一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几年后缓慢冲回,以制造业绩小幅稳定上升的良好状态。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各期利润的可能性。

(3)扩大合并报表的范围,杜绝了上市公司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业绩的做法。同时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的处理方法,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确认。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程度,有利于规范企业超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2.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虽然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由于新准则的不完善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客观上仍然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变化、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运用、资产减值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等。这些都给上市公司留下盈余操纵的空间。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实施手段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

1.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自主权,当公司利益与外部利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层便会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以达到盈余调节的目的。手段主要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等。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都会直接影响企业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利润,因此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常用手段。

(2)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我国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年利润,会将连续亏损的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减持到19%及以下,或通过其他方法使其对被投资企业不再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以暂时隐瞒亏损;反之,对于盈利状况好的被投资企业,上市公司会寻求提高其所持有的有表决权资本比例到20%及以上,使其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将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核算,以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

(3)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上市公司通过改变收入的确认时间来调节利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前确认收入,即在销售完成前将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收入计入当期收益,即将后期利润转移到本期;二是递延收益,包括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费用两种方法,例如通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费用支出资本化账等方法进行。

2.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关联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之一,关联方之间的购销、租赁、股权转让与置换、资产转让及收购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主要形式。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资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这种行为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将亏损转出上市公司。

(2)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决往往在于资产行重组。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其上市资格,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上市公司便采取在某年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以避免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从而保住上市资格。

(3)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了许多新规定,其中在资产减值准备比例的确定赋予会计人员判断权,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如当本期利润较高时,可通过在本期多计提准备金的方式来减轻未来期间利润的压力。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有些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无望的情况下,就利用多计提资产减值来达到“一次亏个够”的恶性亏损行为,为以后年度的扭亏埋下伏笔。

(4)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配比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结果是产生了虚拟资产,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虚拟资产,然后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调节利润。而这些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和资产所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相矛盾。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后果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过度盈余管理却会给公司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消极影响。

1.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在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严重损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根据财务报告作出最优决策,甚至可能会受这些会计信息的误导,做出错误的决策。

2.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经营管理者掌握了企业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大量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只能通过通过管理者传递的信息来评价公司的市场价值。当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时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或作出错误的决策,会使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信息,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从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对公司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其存在不会从根本上增加公司的利润,而持续、过度的盈余管理却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对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从而加剧公司融资困境,不仅使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可以会被市场淘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盈余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治理和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置于一定的控制之下。

五、对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而且适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以此来约束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1.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由于新会计准则本身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操性,因此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地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缩减会计准则的“真空地带”,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减少会计准则的模糊性概念和语言,最大程度地限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2.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机制,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经常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较大。因此要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滥,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培育经理市场,使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两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以抑制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

3.加强外部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很大程度发现并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盈余管理对利益使用者的损害。因此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强化行业自律性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调查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有效地切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滋生之路。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判断,关键在于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方的利益,是否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重要的是是否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管理,对其予以合理规范,达到去弊存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 宇: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08(13).

[2]郏宝云:浅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0(10).

[3]沈 丹:浅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现代会计,2011(03).

[4]曾 真:浅析盈余管理本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受强烈的利益获取欲望驱使

纵观全球,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最根本出发点。从本质上讲,这些都要求会计行为有极高的经济性。会计造假行为的出现实际上可以视为利益比较的最终结果。基于成本与收益视角可知,之所以要造假,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造假的风险收益要大于风险成本。比方说,在财务造假后,公司能够达到上市要求,其发行股票能够给公司来带可观的融资机会。这一行为还能够令公司更容易从银行处获得融资支持。基于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造假行为同样是受利益驱使的。从业绩考核方面看,业绩考核结果不仅对公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还会影响到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等。

(二)职业道德素养不足

会计造假一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管理者与会计人员缺乏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也就是说,会计造假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的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素养。部分会计人员的法律观念落后,对法律的相关概念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时常出现不严格依照规程操作的行为。倘若会计人员缺乏强烈的法律意识,那么公司内部的财务部门将丧失执行能力,令企业面对严重的财务风险。还有很多会计人员自身缺乏创新能力,学习意识薄弱,其未能够及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令专业技能下降。如果会计人员对最新的会计准则缺乏足够的了解,那么相关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极容易出现错误。

(三)未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

从证券市场看,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证监会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也时常出现执法不严的现象。这令社会各界不满。这些都促使上市公司的自制力下降,一旦出现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相矛盾的情况,其往往侧重于经济利益,而做出违法违纪行为。而且现阶段,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功能方面互有交叉,很多法律与监督标准不一致,令监督管理工作不能够高效开展。不仅如此,我国还存在审计监管不足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度需要依照规定审计、验证会计报表,然而这项工作难以令社会各界满意。

二、杜绝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有效治理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会计职业而先后颁布、完善了多项法律法规,尽管有效地改善了该方面的法治情况,但是还是差强人意。当前,我国应加快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及相关的处罚标准,令会计法规能够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很多公司管理者为会计造假的主使者,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迫使会计人员参与进来,一旦败露,他们则以不熟悉业务、不了解情况等说辞来推卸责任。针对此,还需要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强化处罚力度,如果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管理人员需要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这将有效地减少财务造假行为。只有构建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会计造假现象才能够得到遏制,这有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防范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应健全内部的激励机制,令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借由激励机制而获得所需求的经济利益,而并非是采取会计造假行为而得到。对于正规企业而言,其在整合内部各项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构建起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恰恰是因为当前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到位,才令很多会计人员铤而走险,以会计造假的行为而谋取经济利益。在员工提升业绩水平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激励,从而令其保持稳定的心态。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会计人员以会计造假的方式而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上市公司应当分析内外环境,构建起一套契合自身情况的业绩评估体系,科学地分析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并对其进行奖励,从而令会计人员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可以说,这是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起先进的公司管理制度

现阶段,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现象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也令企业不得不面对极高的财务风险,只有构建起先进的公司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够对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监控,从而减少会计造假行为。若企业内部出现了会计造假行为,这能够表明企业内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上市公司应构建起先进的公司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令其在各项经营活动中有效地监管会计工作,杜绝出现会计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应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工作,令企业产权更加清晰明了,分离责任也更为明确。这样能够令所有会计人员都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从而严格依照规定而展开工作。另外,上市公司应当与时俱进,基于当前各项法律法规而不断优化内部的管理与程序,使得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能够被妥善处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存在普遍性,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不仅令广大投资者遭受损失,还危害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所以,应当深入分析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明确这一行为产生的原因,掌握其手法。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当进一步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会计审计准则,强化各部门的监管力度,以提升违法、违规成本的策略而遏制会计造假现象,令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摘要:近些年来,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时有发生, 不仅危害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 还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这种状况下, 针对会计造假现象出现的原因展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必须尽快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在本文中, 笔者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展开一系列探讨, 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防范,治理

参考文献

[1] 姚子昂.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以银广夏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 36 (06) :54-56.

[2] 陈沁云.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法律处罚浅谈——从雅百特案件谈起[J].新会计, 2019 (04) :64.

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范文第6篇

(一)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据了解, 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0028) 于2015年06月04日开始需要受到考核观察, 也于当日接到调查书。而当这个消息被传出, 金亚科技的股票价格受到巨大影响。2015年6月4日, 因其公司及操控人周旭辉有严重嫌疑违犯证券法, 依照章程的相干规定, 决议对该公司及周旭辉严格考查, 力争找出事情的事实真相。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0028) 在2015年06月04日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来的《调查通知书》。若是金亚科技信息披露及时, 投资者们就可以及时实行资金回笼, 不会导致后面的资金损失惨重, 丢失了自己的血汗钱。

(三)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披露的充分性是指企业不可以故意略去, 掩盖全部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会计信息, 要诚实的公布对使用人的决定起到至关作用的及反映关键经济事项的所有信息。成都华泽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在2015年10月13日开始受到严格的考核观察, 且于当日接到证监会责令改正的决定, 公告中说明, 在2014年华泽公司取得陕西天慕灏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共5.01亿元, 付给对方12.40亿元, 但是只将7.39亿元的净支出计入了其他与经营活动严格的资金支出, 详细的发生额没有确切地在现金流量表中展示。

二、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规范上市公司经营结构,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1) 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贯彻实施股东会议制度, 做到切实施展股东会议的效用。完备董事会制度, 规范董事的义务和责任, 董事应该为所有的股东负责, 并且以企业益处的最大化为目标。改进监事会职能, 增强监事会的机能, 使监事会成员做到实际意义上的独立, 尽全力庇护公司的利益。

(2)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切实、精确,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注重精神激励。只有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增加其满意度, 才可以使员工发挥他们的潜力为公司创造无穷的前进之力, 激励机制可以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

(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管理结构的关键, 有利于公正分配各个利益相关人的权利和责任, 更能使会计信息的披露切实牢靠。企业要规范财务核算, 根据规定的会计章程等条例, 拟订适宜企业的财务处理程序, 要遵照会计条例制定的核算准绳, 提供恰当的关于公司财务情况和运营成绩的会计信息。

(二) 强化会计监督

(1) 设立独立内部审计, 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加强对出纳现金收支, 仓库物资领用等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内部制衡制度, 确保做到权责分明, 各司其职, 出现问题能够明确地找到负责人, 内部审计可以经过其对经济的全面、经常、及时的督察促使公司完善完备科学的内部控制体制。

(2) 严苛处分, 加强法制建设。要灵活运用法律手段、市场调控、行政措施等方法, 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 推动财务会计诚信向前发展。对违章违纪的企业高层, 会计主管及相关人员加以严厉处分, 不仅要对事还要对人, 对以前违法乱纪而执法部门只对事不对人的形势做出改变。

(3) 增强会计人员综合素养。要想增强会计监督的积极效果, 就不仅仅只注重会计团队的扩大, 还得关注增强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和素养各方面, 这是解决信息披露虚假的根本举措, 人事部对招聘会计人员的要求要严格, 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所需要的学历或其他素质都要遵守规定, 应设立一个严厉的招聘流程, 确保应聘的人员合乎招聘要求。

(三) 防范虚假信息披露的措施

(1) 抑遏高层人员对虚假信息的内在需求。需要建设起能保障公司内部监督和制约机能有效施展的企业管制结构, 这样才能使资产权益的掌控和应用尽可能严厉地受到相应资产责任的限制, 克制大股东和经理人对失实信息的内在需求。

(2) 证券监管机构的所有监管透明化, 完备处罚的相关制度条例。对违章违纪的行径要处以严苛的惩罚, 严厉打击触犯法律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健全优胜劣汰制度, 并建设和完备违规的民事赔偿制度, 该担当民事赔偿责任的一个都不能漏掉, 让伪造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才能有效遏制失实信息。

(3) 严格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维护中介服务人员的独立性。应只允许事务所采取无限责任的组织模式, 让合伙人担当由于本人过错而导致的无限赔偿责任和其余合伙人差错产生损失的连带赔偿责任, 逼迫合伙人提高防范风险的观念, 严厉的要求自身遵纪守法, 兢兢业业, 从全局增强实质性的质量控制。

摘要: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没有如实的反映企业切实的状况, 是当前我国信息披露中出现的最大影响, 需要高度重视的难题。我国众多法律明文指出不许企业出具虚假的报表等资料, 但许多公司都对这些条令都视而不见, 虚假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从未间歇, 许多上市公司为了本身的利益, 而做假账, 虚增营业利润等等, 导致会计信息内容失真, 欺骗广大的投资者。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高小珣.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及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 2016.

上一篇:4G网络下的移动通信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