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19

德育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程 教学质量 策略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愈来愈高,国家对于中职德育课堂也有了进一步的关注。虽然当前多数中职学校已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展了德育课,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再者,德育课本身属于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深奥,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关于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应当采取什么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呢?

一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职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建设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校对德育课重视不够,德育必修课开设不齐不全,且学时难以保证。此外,由于文化氛围不足,周边环境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目前社会发展快速,各类科技信息产品迅猛增加,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影响了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情绪,这样的生活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容易导致学生焦躁不安,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提升德育课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贯彻开展德育课教学的必要性,提升德育教师的师资水平

第一,充分贯彻开展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德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提升中职德育课程地位。针对目前中职问题学生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切实提升德育课程地位。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中职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充满幻想,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德育教育对于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第二,提升德育教师的师资水平。首先,除了贯彻开展德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之外,还应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保证教师队伍配备数量和质量。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德育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要求配备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德育课专任教师。其次,加强教师岗位培训。新任德育课教师要具备本科学历和相应的教学能力,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最后,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学校要建立教学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学科研讨、公开课展示等活动,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逐步形成骨干教师队伍,同时,每個学校要重点培养1~2名德育学科带头人。

2.健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研机构

第一,规范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并落实专人负责。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将德育课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做到统筹管理、分工负责、措施到位、保证实效。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加强集体备课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认真分析教材,不断提高本校教研的质量。

第二,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丰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三贴近”原则,即贴近职业特点,教活课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优化课堂结构;贴近社会生活,深化课堂知识。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课程时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实际、就业岗位实际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际,积累岗位成才的典型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和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三,加强德育课教学工作的评估与考核。加强质量监管,市教育局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定期进行考核,组织开展德育课建设指导,确保德育课教学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开展优秀德育课教师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德育课教师的先进事迹。市教科所要定期组织开展全市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发现、培养、选树典型,加强课题研究,开展优秀德育课件、教案的评选活动。

3.优化教学手段

第一,优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一方面,德育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的开端,从而引出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更好地加强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第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开展德育教学活动。首先,要使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德育目标就在生活中,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其次,德育内容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最后,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德育调查,参观社区德育建设,参与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

第三,加强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强化德育课的实践体验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一般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充分利用本市、本行业、本校奋斗历史、杰出人物成才成长等方面鲜活的事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课教学,通过活动课、实地参观、市场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优化、改进德育教学考核与评估办法

德育课在改革考试评估制度时,可对考试方式做一些改革,如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学生出题相互考核等,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出好题互考的方式,可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此外,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也纳入考核范围,因为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在中职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对启发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养成良好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不断提升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最适宜的教学手段、最优化的德育课教学师资力量来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冬梅.浅谈德育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2(7)

[2]邵俭福.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

[3]张丽娜.提高中专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2)

[4]汤波.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兼论德育课的有效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范可〕

德育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

中职德育课在学校里一直被冠以“副课”的称号,学生在心理上一直认为德育是很不重要的一门课程,加之90后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教师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滞后、贫乏,导致教中职德育课教学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流于形式,没有办法很好的教育学生。

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许多教师课前查阅了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讲得十分卖力,总以为讲了所有的知识,才得到安慰,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对中职学生德育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要把握这种理念,就要了解它的本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之后,学生有具体的进步、收获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收获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影响中职德育有效教学的因素

1、思想观念不先进。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中职德育的教学中,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还是“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都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总体目标。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否则,无论

教学气氛多热烈,教师讲得多精彩,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

2、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3、教学方法不灵活。新课程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反,教师讲学生听等固定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严重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升。

4、教学目标不全面。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中,既要有认知目标和应用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现象比较常见。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5、师生互动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从当前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讲学生听。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

四、中职德育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教育部对中职德育课的要求是:“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采用真实、鲜活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能力”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我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然后探究他们出成功的原因吗?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通过设疑,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利导入了新课的学习,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自我设疑”的教学环节,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设疑比赛,比一比谁的问题多而有价值,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参观企业,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撰写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的意义和作用是抄写式的书面作业无法达到的。

2、生活化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因而中职德育课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中职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存在着自私自利、不思进取、不守纪律等不良的道德倾向,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让德育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升。

3、信息化教学策略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变化。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4、探究性教学策略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目标要求。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

5、反思性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学的效益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当然,好的教学策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德育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摘要】本论文通过思考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阐述优化德育课程、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教学校本实践和校外实践对中职就业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探索德育课在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教学 就业教育 有效性

本论文在中职学校相关的就业指导实践的基础上,思考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教学实践。阐述德育课程设置、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教学校本实践和校外实践对中职学校就业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思考德育课教学对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優化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就业教育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书》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书”时,一定要遵循全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即每个学生在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从本人的就业意识出发,对适合自己、符合本人的特定发展条件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在指导全体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个别学生的生涯规划的指导,才能确保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2.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了课本资源,往届生实践案例,来自网络媒体题材,找到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案例,特别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实例,再根据课本的内容、要点、观念渗透到案例情节中,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上好常规课。让学生对就业教育德育课感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德育课教学中开展主题课,提高学生就业素质

在德育课中利用主题课教学对本校学生进行就业情境模拟课和心理课。如在上《我的未来我作主》中,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设计自己末来的工作情境并加以表演展示。期望自己末来的职业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利用主题课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主要是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思考在将来就业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如何面对?为满足学生在生涯规划学习中的不同需要,对学生个体施予帮助,如澄清问题、培养决策能力、增强适应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自助能力,促进发展。

二、德育课程对学校就业教育校本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效性

1.校本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需要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外出实训三年生活的始终。在校内,德育课教学应该争取班主任、文化课、专业课教师的支持,争取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并通过如下的校本实践,突出德育课的有效性。一年级的新生在入学后先到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参观考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企业、产业、行业的情况,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

2.配合德育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各类资料展示为基础,如通过校报、校园网、班级墙报、校园海报等展示生涯规划理论,宣传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过程;邀请事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来学校为学生演讲,让学生对就业形成激励动力。配合全校每年开展的“技能竞赛活动周”,以及区的“文明风采”大赛,举行“你心中的工作是什么?”就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就业机会设计比赛,配合就业课程教学开展校园文化和就业教育活动,突出就业教育的有效性。

3.校外活动

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确定就业实践教学校外基地。与学校的就业办紧密配合,针对当前中职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原则,由“职业生涯规划”上课老师带队到企业参加寒暑假期的务工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组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去了解企业是什么?为他们今后就业方面找到方向。

对2013级商贸专业、汽车专业、数控专业的三个试验班级学生在校和离校后的表现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调查,在三年的研究期内,通过对学生定期的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对三个实验班学生和非实验班学生的就业质量及能力发展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体现了德育课对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性。

4.社区服务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德育课教师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养老院为老人服务,根据他们所学的不同专业,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挖掘多方资源,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形成学生社区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中职学校德育课在就业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就业教育中显得更加从容和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德育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化,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了方向,为就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对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推动意义。

作者简介:

苏丽(1968-),女,现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从事德育教学工作,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

德育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书法;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要通过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内涵是多维的,其中,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核心元素。书法的主要作用为育德、怡情、启智、养性。不少学校把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拓展性课程开出,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努力达到学校制定的“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德育目标。

一、化“形”为“美”――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德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写好字,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书法的“形”化为一种“美”,让小学生感受与体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1.感受书法的外在形式美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中国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感是其它文字所没有的。

例如,书法作品强调大小适宜、疏密得当,这是书法艺术的和谐美。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让他们感受与体验汉字书写的这一种和谐美。书法的形式美还表现为笔法具有一定的形象美。如,基础笔法中的兰叶、鸭嘴、蜂腰、鹤足、鼠尾等,都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形象化迁移与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欣赏基本笔法的过程中体验到书法的形象美,这些形象美是源于生活的,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达到优化个人审美的目的。

2.体验书法的内在人格美

我国很多古代经典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内在的人格美。书法的内在人格美体现的往往是书法家本身的人格精神和人格美。

例如,在欣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们了解王羲之本人的生平及是怎样学习书法的,如讲述王羲之养鹅的故事。将作品中有关“鹅”典故的二十六个“之”字提出来,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特点及每个字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兰亭序》的美,领悟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其自身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追求,体味作者的人格美。

此外,小学书法欣赏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书法欣赏中学到做人的真谛。纵观古今大书法家,无不具有刚正不阿的气节,都具有爱民忧国的情怀。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多宝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颜真卿的“正直忠烈”;在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他的“心正笔正”。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书法艺术蕴藏的做人之道。

二、转“技”为“道”――渗透道德教育

我国有一句老话――“字如其人”。王羲之曾经“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曾经说过“心正则笔正”。就是由于他们的为人和它们的字风格一样,才被后人所崇敬。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传统书法教学“技”的教育转变成为“道”的教育,让小学生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1.书法技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修身不如养性,想练好书法就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长久下来,才能培养出宽容、真诚、淡定的品质。因此,在向小学生传授书法技巧时,要基于人格角度,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书法能弥补学生的人格缺陷,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风雅的气质,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书法临摹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小学生是传承以及发扬书法艺术的主体,所以,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来说,在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研习书法,认真临摹古代优秀的碑帖,学生内心会充满对古人的敬佩,时间长了之后,势必会加深对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理解,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会越来越深,这有助于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的提高。因此,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在良好环境和优秀作品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把爱国、爱民族的感情移植到他们心中。每一次的书法欣赏活动,学生都能从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以及高尚的品格,并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领悟人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得失。

三、变“神”为“行”――渗透品格教育

优秀的书法作品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内在的“神韵”,这一种内在的“神韵”往往是书法家高尚品格的“化身”。因此,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善于化书法中的这一种“神”为学生的“行”,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品格教育。

1.渗透意志教育,激发刻苦精神

书法家不是天生的,很多书法家刻苦临池的故事十分感人,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强的意志,才能最终登上书法艺术的巅峰。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要通过这些书法家勤于练习书法的故事,向学生渗透意志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例如,可以给学生讲张芝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达到了起、坐、卧、行都不忘的地步,最后他终于开创了草书的书风;现代书法大家费新我,由于中年后右手独特的残疾,刚开始失去了信心,但是后来他却以非凡的毅力继续坚持以左手练习书法,最后终于开创了“费氏左书”……通过这些真实而又感人的书法家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小学生就能够在他们身上体验到书法作品背后的“神韵”,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书法的这种“神”转化为学生的“行”,让这种“神”对学生的“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内驱力。

2.渗透品格教育,激发向上精神

心理学证明,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处于竞争状态时,才会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如果这样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将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如果说让学生开阔眼界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让学生跨出去,接受挑战,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例如,可以在学校举行书法展,让喜欢书法的同学将作品拿出来展出,在展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吸取别人的精华,完善自我;也可以推荐学生的作品参加一些大型的书法比赛,让学生在大赛中不断得到磨练和提升;还可以在本地成立书法学习小组,吸引各界、各校爱好书法的人士互相切磋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书法能力,提升对书法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研习书法的重点是笔墨情致、古典韵味,从本质上来讲,它和文学、音乐还有绘画是一样的。在实践中,我们利用书法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领悟以及模仿能力,启发学生的智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书法是文字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来表现文字,使文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小学开展书法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通过书法感悟到中国文化的无穷奥妙及博大精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剑峰.小学书法教学法略议[J].青少年书法,2012,(13).

[2]张鸿.书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3]陆志整.浅析书法学习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

德育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题调研和探讨中,“时效性”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但论者视角不同,阐述各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实效的必要元素,它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文章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时效性对于实效性的重要性,探究如何通过教学环节中时效性各元素的把握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时效性 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之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在明确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思想的同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要求,即“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提出是直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和挑战的必然。实效性关注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否切实发挥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以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题调研和探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问题也越来越多被提及。但论者视角不同,阐述各异。有的认为,“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具备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若没有时效性就谈不上实效。有的则主张“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贴近社会实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在这里,“时效性”是结果而不是原则或方法。笔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时效性研究非常必要,它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实效的必要元素,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但它不是也不应该定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结果。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问题的前提是明确概念与内涵。时效有两种解读:一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二是法律意义上的,专指法律规定的某种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时间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显然,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的探讨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为指向的包括课程的时代性、理论的应时性、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的合时性等一系列与“时”相关的教学元素。它体现的是追求教学的实效性,即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功能(社会价值)最大化、最优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既可以具体地体现为课时、学时等一定时限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即时效果,也可以泛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育对象(群体或个体)在校期间乃至走上社会后一直持有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与“时代性”有联系,也有区别,时效性侧重操作层面,时代性则强调宏观把握。

实效性与时效性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不同层面被关注的:实效性是目标,是总体评价,是教化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时效性则是增强实效性的必要元素,渗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教学环节;实效性是学生的反馈、社会的评价,时效性是教师的认知与把握;实效性是学生的接受度,时效性则是即时的、动态的、可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之间存在逻辑的联系:没有时效性,就难有实效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为题进行研究,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探究时效性对于实效性的重要性,探究如何通过时效性各元素的把握达到实效性的切实提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与“时效性”现状调研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缺失是制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走向,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因此,不难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与“时效性”有关。通过调研,就会发现大学生的期待和结果之间的差距。如表1所示,只有1.1%的大学生选择“同行评价好”作为衡量教学实效的标准,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是简单地认同教师同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他们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作独立判断的要求;只有6.5%的人选择“考试通过率高”作为衡量教学实效的标准,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是简单地满足于课程成绩,而是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有所收获;32.3%的人选择“教师讲课学生爱听”、32.3%的人选择“能联系实际释疑解惑”、27%的人选择“有助于树立‘三观’和社会责任感”作为衡量教学实效的标准,说明大学生期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入耳、入脑、入心,能够让自己有切实的收获。虽然这三个选项没有直接标明“时效性”,但不难理解,不能面对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缺少时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的期待相去甚远。同时,从表2中我们也发现,仅有4.6%的时政信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固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自身的教学体系,且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形势政策课之间各有侧重,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除了客观上教材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和个别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拘泥于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外,的确还存在着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着力点选择不当的问题,有的贴近生活却过于浅显,有的贴近现实却偏离主题,也有的生搬硬套缺少说服力。

总之,时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动态把握教学内容,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用好着力点,使教学内容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的结合、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准确、到位、科学、富有说服力的关键因素。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反映时政信息、解读时政热点、引导正确思考人生外,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上也有较多期待。从表3可见,使用多媒体教学、

进行课堂讨论、开展社会调查三项是大学生寄予较多期待的教学形式。这些形式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互动性因素能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更多机会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形式共有的时效性元素不仅对优化课堂主导信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更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多媒体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把与教学主题联系密切的现实生活中的丰富信息引入课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时效性元素,从而使理论教学重点线索清晰、课堂信息量明显增加,拉近了远去的历史,拓宽了面向现实的视野。课堂讨论面向每一位大学生,是观点合理碰撞的平台,对大学生提高理论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积极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走出课堂的社会实践的期待是最强烈的。实践证明,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境变化的问题,更是教学全过程时效性凸现的教学形式:从社会实践主题的选定,到同一主题的不同感触,再到在主题框架下组织有创意的实践报告,时效性元素无所不在。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握好时效性元素,需要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统一。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还包括对教师素质的多方面要求

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如表4所示,各有4.3%的学生选择“有学术造诣”和“有责任感”;选“课讲得好”的占13.7%,是前两项的近4倍;选“有亲和力”的占19.5%,是前两项的近5倍。显然这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形象是无法类比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教师素质同样包含时效性元素。如表5显示,将“非常必要”、“有必要”两个选项相加,53.9%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有明确的或是较明确的要求。固然,与许多高校教师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经历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但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职业定位的特殊性,使他们在“有亲和力”、“师生沟通”方面面临挑战,而要能够从外在的形象、内在的修养及内外和谐的人格魅力等方面为大学生所接受,时效性元素自然是不能缺失的。因为,其中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现代教育价值的追求;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对学生群体心理的认知,对学生个体心理的了解;对学生群体中沟通语境变化的适应。这些渗透着时效性元素的方面,对教师形象、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三、从增强时效性入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对策

增强时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应紧紧抓住课程的时代性、理论的与时俱进性、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的合时性等一系列与“时”相关的教学元素。

1.课程体系的时代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四项基本内容(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基本素质教育),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点指导思想(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以人为本为工作指针,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为工作任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三贴进”为工作突破口,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工作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目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已经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全方位系统调整,始终贯穿着时效性元素,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建设比较薄弱、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及理论教育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等问题。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抓住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契机,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中所具有的时代精神、鲜活生命力。

2.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及时在教材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聘请权威专家精心编写指定教材,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材的质量。其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与时俱进的调整需要教师的经验和参与。即使是资深权威专家统编的教材也不可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调整问题解决得一步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论方向优势(研究强势)和本身的知识经验积累,结合学校所处区位环境的特点,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有利资源,因材施教,形成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另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与时俱进的调整还需要有宽广的理论视野,从尊重文明发展规律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西文化碰撞、互补与融合的新动态,为学生搭建比较认知、辩证思考的平台,促进其“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

总之,以强化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为着力点,优化课堂教学主导信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时效性的关键因素。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合时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需

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强调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合时性,需要相关硬件设备配置到位,更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技术、教学方式的适度使用,以符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特点。现代教学新技术、新手段在形式上有很强的时效性,积极推行现代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时效性的一条重要路径。此外,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注入时效性元素以增强实效。

4.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多路径运用时效性元素,是高校德育工作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导的需要,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固然理论与现实的最前沿问题需要回答,但前提是这些前沿问题已经被关注、被思考。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时效性元素是提高实效性所必须,教师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把握时效性元素的主体。

[本文调查数据源自福建省2005年高校“两课”实效调查]

本栏责任编辑 朱国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德育课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持续推进,我国学校的教育方式也随之进行改变,摒弃传统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使之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和教改的要求。在当前,我国尤为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因此在学校教师对学生开始德育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很多关于德育教育内容,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学生德育教育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深化,最后强化自己的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教育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互结合,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师不仅是要传授学生教材中的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初中的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其中的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内容来进行讲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符合他们认知的条件进行德育教育,这样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现状

1.德育的具体内容脱离生活实践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只是单纯的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忽视了生活实际,这样就会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社会出现脱节的情况,教师并没有重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这样就会使得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自然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并且有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并没有对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更新和创新,这样就会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偏差,这样不能够顺利的开展法治教学工作,还让学生不能深化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2.德育生活对家庭教育予以忽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所谓的生活化也就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来和现实进行碰撞,从而能够自主积极的进行学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是相互融合的。但是在当前阶段,有部分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并没有注重学生家庭教育,这样就会导致虽然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德育教育,但是在家庭中缺失这部分的教育,学生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这样的教育自然也就对学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有部分家长对学生是非常溺爱的,几乎是有求必应;还有部分家长注重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

1.围绕教材的教学目标和主题来进行教学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都是经过相关专家进行审核、深思、筛选之后才纳入教材的,这些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教育意义的。但是初中学生的社会经历也比较少,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些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问题,学生不是很理解,这样会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感觉有阻碍,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就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情况来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摒弃传统的一些不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打破这种束缚,积极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来融入到教学中,还要在课堂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和探讨的机会,采取合作探索的方式引入到课堂上。比如在教学关于敬畏生命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新闻热点来给学生讲述相关的内容,不仅是一些积极正面的案例,还可以是一些反面教材,比如学生认知中熟知的酒驾、疲劳驾驶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反面案例来认识到生活的可贵,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形成敬畏生命的良好意识,这样可以增加说服的力度,并且在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开展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活动,可以获得很理想的效果。

2.推动教学方式向生活發展,对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创设

教师想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的质量,那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创设相应的情景,并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群或者是qq群等方式来和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的德育教育观念和教师达成一致,这样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德育知识,回家之后父母也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德育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情景活动要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还要符合教材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比如教师想要给学生讲解身边规则这些知识,那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关于在马路边上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出现不符合这些规则的情景,并且根据这些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其实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滕闽军,徐益锋.基于抗疫大事件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优化策略:“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研发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0(03):22-24.

[2]吕玉梅.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新智慧,2019(27):42.

上一篇:外婆的澎湖湾歌词范文下一篇:大一个人年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