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社会虽然手机和电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作为生活中的娱乐部分,电视节目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为人们排忧解闷的同时,也是国家和民众之间信息传达和接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一些国家政策和重要信息能够通过电视节目迅速的传遍大江南北。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电视节目的画面是否清晰、音效是否逼真、视频播放是否流畅等是其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设计电视机房,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化、具有可升级性、信号传输和接收质量更高、便于后期保养维修,是电视机房设计者需要研讨的关键问题,而电视机房供电系統的安全问题是电视机房能够安全运行和电视节目能够正常播放的重要保障,对电视机房的安全管理和防护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以此来降低有线电视机房的安全风险,减少对电视节目播放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住宅;有线电视机房;设计;供电系统;安全

近几年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经济浪潮的涌动,也大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通信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有线电视几十年都作为宣传思想、通报社会事件、宣布与民众相关的重要决定的重要传播工具,仍然不会被轻易取代,只会对有线电视工作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从多方角度来提升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其中电视机房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便是保证电视节目质量的首要前提。通过对有线电视机房的设计和供电系统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后,采取可行的方法优化升级其设计,提升有线电视机房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发生率和后期扩容的返工率,加强有线电视的应用能力,为广大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有线电视节目。

1. 供电标准与需求

在有线电视机房的供电系统中大功率电气设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功率的高压供电系统和高压设备也是必需的,为了避免由于线路老化、长期腐蚀等导致的突然短路故障,停电影响电视节目的顺利播放,构建两条相对独立的高压供电线路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首要选择,两条线路要保证都从总线接出并且功能相同,可以完全互换工作,当某条线路出现故障时,另外一条线路可以确保供电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应急电源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是UPS电源,当故障较小,只是电流波动或者临时断电,维修用时较短,UPS电源可以提供瞬时电源,确保供电稳定。另一种是是机房自备发电机和柴油,当主电源由于不可预料的意外突然中断导致大规模的系统故障时,应急电源就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临时提供大功率的充足电力,为工人抢修供电系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确保了整个广电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节目的正常播出,减少了故障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2. 有线电视机房设计和安全要求

2.1 有线电视机房基本设计要求

首先,有线电视机房的选址要从网络规划、地质、交通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空间和面积上能满足现有设备和未来有计划内设备安装的需求;地面要坚硬、光洁,满足设备承重荷载,房顶做好防水,铺设隔热层;大门尺寸要满足设备出入,门要向外开启;照明以荧光灯为主,注意发电机房要用节能灯,照明电缆线要与工作设备用电电缆不能同路,插孔插座都要有接地保护;如为高层建筑的有线电视机房,耐火等级必须达到一级,其余建筑电视机房耐火等级应为二级以上;机房要保持常年恒温、恒湿,温度在19℃-26℃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50%-80%之间;机房内电源线和信号线应分开布设,电缆间距要间隔1m以上,机房还要注意防雷接地保护,一般接地电阻≤3Ω。

2.2 有线电视机房安全要求

有限电视机房是数字电视网络的核心部分,有限电视机房的安全和可靠更是不容忽视,主要包括设备安全和人员管理安全两个方面。

2.2.1 有限电视机房设备安全要求

供电安全永远是安全保障中最基本要注意的,设备用电与照明用电必须是两条独立线路,设备电源也要分开主路和备路两条,万一某路电源出现故障,不会出现机房全面停电的现象,仍然能保证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视频服务器也要设置主硬盘和备硬盘,两各硬盘信号源交叉使用,某个视频服务器故障可自动切换个另一个服务器,从而保证电视节目的顺利播放;自动播出控制机可以在主备路之间自由切换,无需人工手动操作,每周定期维护检修控制机,预防死机的发生和其它不可遇见的随机错误;安全、顺利、准时的转播直播节目,提前测试链路,校准时钟,保证电视节目的延时不延误;安装电视机房自动监控系统,当系统设备或者播出信号出现异常时,能够实时监控到并发出警示,便于维修人员及时进行维修,降低播出事故发生率;联网的设备一定要安装防火墙,定时重启,定期清理过期信息。

2.2.2 有线电视机房人员安全管理要求

机房设备要有专人安装和维护,禁止乱拉私接电源线,所有电源线不准超负荷运行,保险丝一定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严禁用其它金属线代替,电缆线周边禁止堆放杂物,严禁在机房内吸烟,严禁使用明火或电热器具,配备规范的灭火器,机房负责人员在下班前要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确认没隐患方可离岗;机房值班人员必须是经过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要求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应对故障的应变能力;有线电视设备维护需要提前计划和上报审批,不得随意断电、停机、换台,不能允许无关人员进入机房,如有参观安排,必须有专人负责并全程陪同;突发紧急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并作积极处理,违反规定轻者警告,重者给与处分,再严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有线电视机房供电系统技术安全的基本措施

3.1 设立完善的供电检测系统和机制

首先在播放电视节目前,就要检测机房各个设备能否正常运行,确保没有问题后方可开始;在电视节目播放的过程中,依然要实时检测设备的运行情况,还有信号质量和播出进程,保证各设备间的负载平衡和正常运行,当出现信号中断、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等意外情况时,检测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检测到并发出警报,为检修人员提供准确的故障信息,帮助检修人员迅速采用正确方法排除故障。

3.2 定期扩充电缆容量,实现主备用电源的无缝切换

随着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业务增长,电源负载也急剧增加,如果电缆容量不足,经常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停电、停播,影响电视机房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定期对电视机房的电缆进行扩容非常必要。当检修电视机房的供电系统时,保证主备用电源间的迅速切换,不影响电视节目的正常播放是关键,因此定期检查供电系统,采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提前预防供电故障的发生非常重要,检查的同时不断优化和增加线路,保障供电系统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3.3 加强对机房供电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

培训不仅是讲解理论知识,使工作人员熟知电力、电子、UPS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操作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对发生供电故障时的应变能力,在维护工作中对一些可能发生故障之处能够提前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将故障扼杀在萌芽阶段。另外要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高度重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核对设备信息,严密监测各设备的运行状况,日常检测必不可少,并作详细记录,保证各标识清晰明了,发现标识模糊不清或有位移要及时更换和纠正,任何时候绝不松懈。

3.4 设置机房供电系统安全应急预案

根据有线电视机房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

(1)加强人員管理。机房的值班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要经过政治审核签字后方可进入机房工作;每日都要设置工作人员与检修技术人员同时值守机房;在岗人员不得玩忽职守,要严密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和电视节目播放质量。

(2)加强技术管理。定期对机房工作人员和检修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实操能力,保证关键时刻不掉链子;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以故障的防范意识和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当发现节目播放异常时,立即快速切换信号,保证重要节目的不停播。

(3)加强设备管理。由专人维护和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是否良好,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对电视台主要节目进行备份,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封闭设备自动播出,预防病毒侵入,严格审查等待播出的每一项节目,保证思想时刻不松懈。

(4)突发状况的处理。当机房突然停电,首先快速确定停电范围,向相关负责人汇报情况,查找停电原因,估算供电恢复时间,短时可用UPS供电维持,时间较长就要启动发电机或对部分设备断电,防止设备遭受加电冲击损坏,供电恢复后,检查存储状态正常,重启设备、数据库、服务器和其它应用程序。

4. 有线电视机房供电系统优化设计

4.1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

电视机房由两路容量和功能完全相同的电源进行负荷供电,当单路电源无法满足供电容量需求时,会加用一路备用电源系统,常用两路电源使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当应急使用柴油发电机组时,需将发电机进线接到高压母线。

4.2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保护模式

一般来说,在机房内,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往往采用全过程双击保护方式,如熔断器与断路器组合、单级与双级断路器组合等。高压直流供配电系统采用交直流断路器或熔断器。直流断路器的优点是维护简单、效率高。

4.3 UPS供电系统

UPS供电系统能进行不间断的供电,保证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线路电量的传输性能,改善了负载供电质量,满足传媒设备和用电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可以调节线路电压,保证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减少了故障的发生和对电视节目播放的影响,降低了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

5. 结束语

随着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尤其是互联网信息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有线电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必要提高有线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质量。供电系统是保证电视广播节目播出质量的关键。对其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慧姝.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问题探讨[J].科技传播,2019,11(2):81-82.

[2]傅志寅.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问题分析[J].西部有线电视,2017(6):186.

[3]王璟昌.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安装与调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9):100-101.

[4]叶璐.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问题分析[J].科技传播,2012(1):64,56.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模式法发生转变,本文从档案信息化建设思想意识、技术、组织管理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现状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要性,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措施,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建设

1 档案信息化概述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是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的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档案事业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思想意识方面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已步入规范化轨道,人们的档案意识得到加强,档案在各行业、各部门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但一些单位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必要性、紧迫性感受不深,热情不高,没有建立档案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2.2 技术方面

计算机的每一项技术,几乎都在档案管理中找到用武之地。档案信息的多样化极其巨大的数量,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目前,大多数档案部门都建有自己的局域网,有的还上了因特网,信息化体系初见规模。但我们在浏览这些网页时能看到的信息却有限,且网页更新较慢;关于档案的收集、存储、传输、发布、检索和利用的手段等大多数档案工作还处于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离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远程联网查询、利用相距甚远。这均说明我们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低水平状况。制约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问题是缺乏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一个地区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要达到沟通与共享,就应该有选择地推荐或推广某个应用软件,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2.3 组织管理方面

档案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和文件数量的限制,通过网络查询利用开放档案。但长期以来,档案部门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缺乏相对有利的指导和协调,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力度不够;档案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各个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合作,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造成资源浪费;信息资源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在开发上各搞一套,造成重复建设,并为以后兼容留下隐患。

2.4 人员素质方面

从目前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学历上看,档案治理专业的人员非常少,这对档案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21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是从单纯的数字化向思维化的信息处理方向发展。因此,应用计算机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驾驶”这一设备的人,也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根据档案管理自身需要,对软件程序作改良性修改。而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管理知识缺乏,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软件程序依样画瓢,一旦系统需求有变化而需改进时就束手无策,望“机”兴叹。所以说最大限度地搞好21世纪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的业务尖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3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紧要性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保障范围的拓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档案管理手段的变革和管理效能的提高。建设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搞好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电子财务档案是指存贮于磁盘、光盘等电子介质中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数据资料。较之传统的财务档案,电子财务档案有许多特点:电子财务档案易于修正、拷贝和重置,便于纠错、携带和传递;电子财务档案的存贮形式多样,既可以存贮于软盘、硬盘、光盘中,也可以打印输出到纸质材料中;电子财务档案便于快捷获得所需结果。如果电子财务档案上网,通过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交流,不仅满足了日常条件查询、统计分析、制作数据报表、开展数据交换的需要,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无纸化查阅和方便快捷的目的,节约了办公成本,避免了原始档案由于频繁翻阅而带来的磨损,还有利于专业管理,便于档案资源的统一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正如上面所述,电子财务档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很好地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但也有不足的一面。如具有系统依赖性,即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打开,不具备传统档案的直接可视性,还具有易遭毁损、难查痕迹的特点,因此即使实现了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在归档中也需要实行所谓的“双套制”,即将同一份档案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归档。

4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4.1 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一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现有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后者指的就是在各项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有查考和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要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归档,而且要做到齐全完整,真实有效。我们常说,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处理好 “路、车、货”的关系。所谓“路”就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车”就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而“货”则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库。有“路”无“车”不行,有了“路和车”,如果没有“货”,“路和车”就失去了意义。这里的“路和车”需要单位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而“货”除了档案人员对馆藏档案数字化之外,就是新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所以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源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4.2 标准规范建设

它主要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出版物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图书阅读过程,人性化设计,浏览简洁,阅读舒服,提供了书签功能,帮助读者记忆阅读页码。这些都需要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以保证电子书、档案信息的统一规范和资源共享。所以说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对于确保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3 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档案部门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要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照顾到前后步骤的衔接。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档案部门可支配的资金数量,制定一个中长期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采取逐年分步添加的方法。在硬件的采购与替换中可采取新机器高配置为服务器,旧机器低配置为终端,使有限的资金通过累加,最大限度的发挥效能。还可以将现有的公共宽带网、通讯光纤网和有线电视网等资源综合加以利用。

4.4 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开放信息应用系统,它是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通用服务。通过该网络向大众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料查询、浏览服务,如文字资料、语音资料、视频资料等,还可以提供如虚拟现实场景等特殊服务。主要特点是简便、灵活,便于各类人群使用。另一种是权限信息应用系统,它是保证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向用户和应用系统提供权限管理服务,提供用户身份到授权的映射,提供与实际应用处理模式相应的、与具体应用系统相对分离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简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提高系统整体保密性和安全性。

4.5 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根据档案工作的需要,必须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优化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档案工作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要发展档案事业,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博学多才,特别是要注重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档案边缘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大胆探索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找出一条快捷有效地为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和全社会服务的新路子。这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文档一体化,归档双轨制和确保网络安全。

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

确保网络安全,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一是机密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应严格限定利用者的使用权限,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数据库,实行档案全宗和密级双重控制管理,对未开放档案仅让有使用权的用户查阅和使用,设置访问权限、身份识别并确保档案数据不被非法改写或删除。同时,要及时将旧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转换到新载体上,并进行刻录光盘、复制磁盘等备份处理。二是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安装防火墙和实时更新的杀毒软件,对归档信息定期进行下载备份等;其次还包括公共设施的安全管理等多项措施。

6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措施

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运用辩证思维,既不能盲目从新、脱离实际,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不前;既要看数量,更要讲质量;既要着眼于本身,也要关注相关事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慎重选择,在具体实施的定位中,应该多做调查、分析、研究。要加快档案治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应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6.1 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领导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真正推动者。领导者的信息化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进度和深度。领导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于档案工作的真正意义。为此,领导者应该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予以充分投入,把档案管理信息化纳入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另外主管领导还要经常过问此项工作,了解档案工作情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人员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6.2 其次是加强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在工程规划初期,应该由有关各部门和档案部门人员共同协商,分别从各自的管理角度提出设计思路,考虑各方面的需要,从而避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空缺或重叠,提高效率。尤其在设计软件方面,应采用一定的安全保密措施,实行电子签单制度,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责任制,电子文件签入、签出制度,安全日志制度,从而保障档案不被篡改或便于追溯使用过文件的人员。此外,为便于软件升级,保证不同开发商提供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必须提高数据存贮形式的标准性、一致性和可续性。

6.3 再者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始终要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档案管理部门要补充具有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学历背景的技术人员,逐步改变现有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的情况,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以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为原则,着重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的培训,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意识和技能。建立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效绩考核评价规定,对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力强、成绩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激励大家学信息化、用信息化。另一方面,也要对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介绍,使其了解档案工作的客观,更好地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将实现,一是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二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是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四是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这就意味着,将来我们利用档案,不用再亲自到档案馆来查阅卷宗,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利用开放档案,不受时间、地域和文件数量的限制,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浏览档案全文,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永不关门”的档案馆。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文化和管理沟通是目前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本文从企业文化和管理沟通的理论和内涵出发探讨了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通过管理沟通推动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一观点。

[关键词]管理沟通;企业文化;沟通

1 企业文化的回顾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与企业的存在有着一样的久远历史。但纵观企业文化的历史,企业文化的真正的提出却仅仅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壮大,美国和欧洲学者开始研究东西方管理方法的差异,结果发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相关研究的兴起。1979年,Andrew Pettigrew在1979年发表的 《论组织文化》最早提出了“组织文化”这一概念。随着1981年William Ouchi 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1981年Pascale & Athos的《日本的管理艺术》等著作的发表,企业文化正式进入人们的眼球,并真正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如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最热衷议论的话题,而且大多数人将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有无活力等都归咎于企业文化的好坏。的确,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并给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等理念的总和,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各企业成员所认同的并在行动上付诸于实践行动中的价值理念。

2 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自从有了群体活动,就有了管理,而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必然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是一种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此,组织成员之间良好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大英百科全书》对于沟通的解释是: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定义为: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管理沟通与其他沟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①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管理沟通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②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管理沟通与一般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③管理沟通是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沟通行为与过程。如果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管理目的或目标,那么,这样的沟通就不能称其为是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按照沟通方法可以分为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道具沟通等;按照沟通范围区分,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划分为人际沟通、团队沟通、部门内沟通、跨部门沟通、组织沟通,以及组织与所处环境的组织系统沟通、外部沟通;按照沟通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划分为部门决策沟通、企业决策沟通、企业战略管理沟通及企业文化管理沟通等。

管理沟通作为管理科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作用。

管理沟通可以认为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传递过程。企业文化关注的重点是企业中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而管理沟通则主要关注管理中信息的传播、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中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问题,管理沟通主要解决信息传播流畅性和效果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管理沟通是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沟通这种手段我们所要传播的具体内容。如果我们把组织比喻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那么管理沟通就犹如保持其良性循环的一根根血管,而企业文化则是血管里流动着具体的血液和养分。

3 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

3.1 管理沟通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文化最需要也最适合沟通。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既是管理沟通的手段、目标和结果,又是沟通的环境和背景。我们所用的任何一种沟通方式和工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地,在企业中,我们的沟通工具和方式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企业文化中的每一个具体内涵,总是通过少数人探索实践或倡导带领下而形成,而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等沟通方式向外发散,并逐渐被企业中的广大员工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认同,从而形成“共识”,最终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沟通的作用是巨大的,乃至不可或缺的。若企业内缺乏沟通或不畅,员工则无法认识、理解企业文化,更谈不上接受、认同企业的文化,而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员工和企业没有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又会进一步致使沟通的破坏并恶性循环,最终危及企业生存。

3.2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管理沟通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单单把员工看成“经济人”,而重视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强调了精神激励并重视员工身心需求,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以企业文化正是通过管理沟通而体现的。试想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缺少正常管理沟通渠道,企业员工想法和需求都无法传达至企业管理决策层,管理者就不可能重视员工,更别谈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还包括了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形象其实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的形象是需要塑造和传播,而塑造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沟通不仅仅是向内的,同时也是向外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形象需要通过企业的外部沟通才能建立并广为流传。

3.3 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变革

市场竞争中,企业变革不可避免,而企业文化也必然随之变革。而在变革中,管理沟通机制便是保证企业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不断发展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沟通会促使员工重新审视个体与企业,学习了解新的企业文化。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制度层。充分的沟通也可以将企业变革中的冲突转化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并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3.4 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管理沟通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其中也包括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而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其存在的根本目标和原因。而企业的理念、宗旨和使命等这些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都必须通过沟通让企业中的员工理解,才能认同并进一步按照已有的企业文化行动。没有管理沟通,企业使命只是句空话,是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

综上所述,没有管理沟通,就没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必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使这种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员工自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情感的沟通。企业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才能建立一流的企业文化,从而创建一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孙健敏,徐世勇.管理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凯斌,刘美玲.沟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44-47.

[3]陈庆玲.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沟通效率[J].当代经济,2007(9):35-36.

[作者简介]刘哲(1985—),男,湖南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戴良铁,男,博士学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如果说电视产业第一次转型升级是以CRT到平板的进化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第二次转型升级,则是以电视智能化为代表的商业模式的演进

如果没有欧洲杯和“欧债杯”,你猜眼下的电视开机率会怎样?根据央视市场研究机构(CTR)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黄金时间的开机率已从三年前的32.5%下降到31.5%。另一则数据更为直观,北京地区的电视机开机率甚至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电视观众的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如此,若延长退休时间,其或将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数据的准确度值得商榷,但是电视观众的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年轻人群中尤为显著。总结原因,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可以理解,但“广告时间插播电视剧”难辞其咎,而互联网视频、游戏、电商等大热,移动风暴肆虐等更是始作俑者,至于某求职节目被青年导师带头抵制,某当红主持、明星被雪藏、封杀等,则既非充分条件,也没有纠结的必要。

电视的新命题

按照正常的逻辑推测,开机率下降,看电视的人少了,电视机卖给谁?电视产业正走向末路?或许据此下定结论,未免太过武断。“不管看不看,电视还一定要买。”多位消费者一致表示。的确,年轻人买房后第一件事就是买台像样的电视,电视已成现实的必买品。

资深家电产业观察家,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刘步尘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电视开机率与电视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不看电视并不意味着不买电视,如今,电视甚至成为客厅、卧室的标配。现在家里不是一台而是三台电视,开机率下降很正常。”

刘步尘曾任TCL集团彩电新闻发言人,对电视产业更有深刻的观察,“年轻的消费群体看电视时间短了,都奔着互联网去了。过去,人们看电视是因为没有太多选择。现在,从互联网、手机都能获得娱乐和资讯,手机、PAD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而电视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在固定场合使用。”根据他的观察,“无线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使电视的命题发生转变。”

中国电子商会某专家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赞成刘的观点。他认为,“人们的信息来源、娱乐手段多元化,分散了,消费者有多种选择,不像20年前,只有广播、电视,选择有限,开机率下降是必然。”他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正如同纸媒体受到传统互联网的冲击,但不能说纸媒体就没有出路了,关键看怎么去应对改变。”

该专家告诉记者,“未来,电视叫什么都不好说,其功能肯定不是单纯用来看,而是将逐渐转变成用来玩游戏、看电影、上网购物、打电话、甚至变成家庭的控制终端。尽管现在电视与互联网还有些冲突尚未理顺,但三网融合的历史潮流是阻止不了的。”

更进一步,“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看电视的人越来越老,看电视的人越来越挑”,但不能否认的是,电视没有失去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和特点:中老年不习惯在书房用电脑,他们还是喜欢用遥控器,看大屏幕的电视。如此,只要发挥电视的特征,电视产业并非无药可救。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家庭会买台电脑看网络视频直播么?如果家里只有一个人,那可以,但如果是三个人,那肯定不行。电视机的作用是‘聚’,电脑是以个人为核心,电视是以家庭为核心。尽管未来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但‘聚’的优势可能使它不会倒下。”

国外实践证明,电视机作为“第一屏”的地位也并未被撼动。据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副总裁Susan Whiting在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显示,美国视频观众平均每月在手机和电脑上看节目的时间花费却不到9个小时,在电视机前享受的时间却高达146个小时,更有数据显示,美国市场每年投放在电视上的广告费达700亿美元,而全世界有40亿电视用户。

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前景,刘步尘则是长期看好。“哪家电视机企业日子不好过?哪家电视机企业日子好过?天天不好过,日子天天过。电视企业天天在长大,天天在发展。”他认为,“中国电视产业一直往上走。无论是产品,还是企业规模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照各电视上市企业的财报,国内电视厂商的生存状态便一目了然:海信电器公告显示,2011年业绩大幅增长超出预期,净利润同比增长100%以上。四川长虹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4.06亿元,同比增长38.99%。创维数码2011财年全年盈利为11.74亿港币,远超市场预期。TCL多媒体甚至将2012年LCD电视机销量目标从1380万台调高至1520万台……

此外,作为家电下乡政策的延续,节能补贴6月1日又重新开启,对电视产业又可谓超级利好。此外,日前工信部发布的《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要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这将鼓励业内外资本对彩电业持续高投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评价称。

对此,业内人士则认为,“未来电视业的竞争,是产品、技术的博弈,要靠市场考验。每个企业、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政府不要过早地外来干涉,政府对产业也最好不要扶持。”该人士说这番话时,与其他家电一样,电视也正受惠于家电下乡、节能补贴的政策利好。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前不久,中国电子商会某专家刚刚发了一条微博。他坦承“无论是节能补贴新政的出台,还是最近智能家电相关《通则》的实施,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出无疑将会起到催化剂作用,这将有利于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扩大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

但他同时强调,“补贴的结果很有可能让某些企业患上‘补贴依赖症’,一旦政府补贴减少或没有,企业马上出现亏损,这也折射出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很弱的现状。因此企业必须正视补贴政策的意图,加快企业转型,增加内在增长力。”

他更将矛头直指某面板企业,因为政府过度参与,该企业六年五亏,饱受业界诟病,甚至被指责为圈钱游戏。他说,“靠政府支持,到股市上去圈钱,股民应该醒过来了。技术不换代就肯定没救,亏了由政府买单,整天画大饼,用一个大饼罩住另一个大饼,就是用另外一张信用卡,来还现在这张信用卡。”有人认为,不能因为某些企业亏损就抛弃它,国家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民族工业的,但也有人表示不敢苟同,“美国没有鞋厂,美军穿的鞋也是最好的。”

可以理解,家电下乡、节能环保补贴等为企业转型提供了空间,但随着家电消费刺激政策退出,电视出货量可能出现负增长。该人士认为,“短期的试点,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值得反思的是,政策刺激能给产业带来多少利好?在资本市场层面,首先引起了一轮轮的热潮。然而,这种补贴模式,只是引导一种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不能拯救行业。

该人士说,“过去几年,因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拉动的原因,家电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红火,但是这种结果也形成了对家电内需市场的透支。因此,随着前一轮政策的结束,今年家电行业遇冷的情况并不意外。此外,在政策红利刺激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扩大自己的产能,这些多出来的产能因为闲置将占压企业的资金,势必会造成产能过剩。”

转型的新机遇

电视仅凭“聚”的优势就能保持“青春”?主流的观点有:一方面,电视如今已经成为客厅的主要装饰之一,电视市场是刚性需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电视就是面子,电视越大,面子越大”;另一方面,随着3D、高清等的盛行,网络视频、移动电视与传统电视在清晰度,流畅度方面仍相形见绌,“看完一次电视直播欧洲杯以后,就再也不想看网络直播了。”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电视产业持续的自我革命。刘步尘说,“现在的电视已经不是原来的电视。如果电视还是原来那个方重盒子,肯定不会有多少市场?如果电视企业还是按原有的道路往前走,肯定没有出路。而电视企业却是在变革中生存和发展,是主动性的革命。”

细数电视产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无论从外观设计、机器性能、成像技术、附加功能等方面,现在的电视机跟20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CRT电视到平板电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从扫描成像到点阵成像等;在屏幕方面,也有CRT、等离子(PDP)、液晶(LCD、LED)、3D、OLED等的演进。

客观上,电视为用户带来的视觉体验的改善,在技术层面,其则反应了微妙的技术演进,而在产业界却是翻天覆地、涉及企业生死的革命——这在中国电视产业早已得到印证。

作为曾经CRT时代的霸主,康佳就因没有把握好平板时代的节奏而渐渐沦落。安信证券在其最新研究报告摘要中如是说,“伴随CRT时代彩电需求的快速增长,康佳逐步发展为国内主要彩电品牌之一。但是,在从CRT向平板电视转换的彩电技术变革中,康佳技术转型落后于市场步伐,导致公司盈利水平急剧下降。进入2011年以来,公司再度步入了业绩的低谷,前三个季度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净亏损1.56亿元。”

TCL也因对趋势的错判而走了不少弯路。2004年,就在TCL坐上“彩电大王”头把交椅第四个年头,也为相信CRT电视在中国的春天才刚刚到来,其不惜长途跋涉远征欧洲,大手笔收购掌握CRT核心技术的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这在当时看似无比风光的收购行动,事后却被证明,是带其走进错误深潭的罪魁祸首。

相反,因为把握住从CRT时代向平板电视过渡的节奏,海信、创维等则逐渐上位。在2004~2009这五年间,海信没有任何置疑地成为行业的领导者。2004年6月,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对外放言,平板电视摩尔时代即将到来,并发布了海信Anyview全球平板战略。

海信集团主管电视业务的副总裁刘洪新对媒体回忆说,“当海信率先把城市市场的CRT撤掉时,内部曾有过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对海信电视的市场份额、市场规模有影响。”但实践证明,海信这一“有些孤注一掷的选择”拯救了自己。这年10月,海信平板电视跃居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占有率首位。直到2011年,海信已经连续八年把持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第一。

如果说,从CRT时代到平板电视时代,是电视行业的一次大规模转型升级,那么,随着最近诸多IT巨头涉足智能电视市场,传统电视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智能、3D电视产品,而智能电视、3D电视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电视产业必将再次迎来转型升级的新时代。

刘步尘在博客上写道,“今天3D电视的处境,与2004年前后的液晶电视十分相似。那个时候,液晶电视刚刚兴起,CRT电视仍处于霸主地位,对液晶电视形成压倒性优势。2003年,液晶电视销量不足10万台,与当时CRT电视约3500万台的销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奥维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月,智能电视渗透率已达13%。据预测,2012年中国平板市场的智能电视渗透率会达到27.6%,规模将会达到1190万台。随着智能电视终端的快速普及,以智能电视为主要载体的家庭智能社区将真正成为可能。同时,在智能电视终端及其用户保持高速增长的预期下,智能电视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主体将会快速扩大。

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数据表明,到2015年底,互联网电视保有量将达1.5亿台,预计2012年全年互联网电视渗透率将高达48%。对于2012年的中国彩电市场,TCL多媒体副总裁杨斌的预测是:“3D电视容量可达1600~1800万台,云电视容量1000万台。OLED产品会在下半年小批量上市,彩电行业再次面临结构性升级。”刘步尘认为这基本符合预期。

国外的情况更值得参照:根据德国电子企业协会估计,目前在德国出售的电视机几乎一半可以与互联网相通。今年全欧洲销售的智能电视已经达到市场份额的68%,达1910万台。

实际上,由平板电视向智能电视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企业扮演了先驱的角色,海信就是先行者之一。2010年,海信率先在业内推出智能电视的概念,并在当年1月的CES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海信要做智能电视的应用商城和操作系统。而这比Google TV的推出早了整整6个月。此后一年,包括TCL、康佳、三星、海尔、LG、厦华、松下、夏普等中外品牌就有超过40个系列的智能电视上市销售。

创维切入智能电视,则打出了“云电视”的旗号。2010年,创维的这一举动在业内引发了一场地震,各大电视厂商纷纷跟进,智能电视风起云涌。2011年4月的数据显示,创维在彩电销售总量上已经实现了六联冠。在2011年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创维又推出了云健康产品。正如创维新任行政总裁杨东文所言,“云电视当是今年的主流”。

2011年4月,在中国(深圳)消费电子展上,云技术、智能应用以及3D技术成为了展会的三大热点。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对于云技术以及相关的3D智能云电视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作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彩电品牌TCL,更是召开了“赢在云时代——TCL全云战略暨2012年春季新品发布会”,不仅发布了全云战略,而且还发布了两款新品。

然而,自国内一线电视品牌相继推出智能电视、云电视以来,争议就从未平息过。业界人士担心的是,电视企业一窝蜂推出只有概念,而无实质内容的智能电视、云电视,对行业并不利。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需求远远赶不上产品更新速度。“电视产品更新太快,对市场来说,并不是太好的事情。”刘步尘认为,“这是对电视企业的挑战,但这也是对竞争能力的体现。企业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尽量减少库存,对落后的淘汰的产品,要有前瞻性。”

此外,尽管云计算逐渐落地,智能电视正在从概念逐渐成为数字家庭的主体。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众多企业打着智能电视的旗号,操作变得异常繁琐,而价格也难以企及。业内人士认为,“对智能电视仍长期看好,但其要发展,必须要操作简单,价格必须降下来。”

无论如何,在三网融合逐步推进的新经济时代,电视产业转型升级给我们的思考是,拯救行业或行业发展,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互联网如是,IT企业如是,电视厂商亦然。产业界需要不断反思、升级转型,否则不变革就将被淘汰。手机领域的诺基亚等就是例证。

融合的新趋势

智能电视正在复制智能手机的路径。与IT、互联网巨头扎堆智能手机相比,巨头涉足智能电视的热度毫不逊色。至于代表,前有谷歌,现有联想,后有苹果。2012年5月8日,联想集团举行发布会,面向中国市场正式推出首批K系列的四款智能电视。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智能电视正式上市,标志着联想PC+战略四屏产品布局的完成。

华创证券研究认为,“在技术、内容、产业等各个层面的推动下,3C融合将是大势所趋。电视作为3C中惟一还没有走向融合的产品,将随着产业链内外形成的合力走向智能化。未来智能电视将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但该研究同时指出,“以日系厂商为代表的产品层面为主的升级式创新无法取得成功。就像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和其背后的产业链迅速衰落一样。”

不久之前,杨元庆就曾表示,“智能电视是PC的延伸,智能电视只不过是尺寸更大的电脑而已,它包含了以前传统电视的功能。PC企业做智能电视并不比传统电视厂商做得差。比如,在智能手机领域表现最好的并不是传统手机厂商(如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而是电脑厂商(苹果)。”他相信,在智能电视领域,IT企业能复制这份成功。而佐证是:最早推出智能电视的电视厂商——索尼并没能依靠智能电视挽救业绩,并不得不重整电视部门。

可以说,现在的传统电视企业可谓腹背受敌——除了产业内部的竞争,还有来自互联网、IT企业的挑战。刘步尘认为,“IT、互联网企业进入电视领域,对电视产业的冲击是肯定的。原来只是圈子里较量,现在又有了新对手,压力是必然的。而几家彩电企业领导人都在讲,重视苹果进入智能电视领域,因为苹果智能电视可能颠覆传统电视产业。”

刘步尘曾告诉媒体,“中国家电企业里面竞争力较弱的就是黑电产业。现在,黑电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严峻,不仅韩国、日本企业加紧布局3D和OLED产业,美国的谷歌、微软、苹果也要分一杯羹了,纷纷推出自己的TV产品,中国黑电企业的竞争对手增多了,生存难度加大很多。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加大产品创新能力及品牌影响力。当然,技术和品牌突破难度很大,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再难也得做,总比就这么眼睁睁地耗着好。”

而有人则认为,“对一个行业来说,外来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每时每刻都有,但这并不重要。而要看行业内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去强调客观原因,而是要主动去改变我们的运营,能不能赋予电视机产品更多的内容,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他补充说,“说明智能电视产业能够更完善,让新的东西、新的思维进来。但是,IT企业的智能电视产品出来后,还要看能不能做成功,而且不见得有好的产品就能卖得好。”

因为,IT、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传统电视企业是否会沦为IT、互联网企业的工厂?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可能。“IT企业是最没有模式的、最没有技术的,电脑都是组装的,有技术的话,电脑是装不成的。”他说,“IT企业与电视企业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今后可能会融合在一起,这是两个行业的博弈。产业未来变得没那么清晰了。”

传统电视企业高层又在不同场合传达一致的观点,IT企业涉足电视不足为惧。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CTO任飞表示,IT企业进入电视对家电企业造成的冲击有限,因为IT企业与家电企业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企业积累、用户体验以及销售渠道上。而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指出,“他们都是从IT产业的角度来理解电视,能否成功值得商榷。”

虽然在品牌建设等方面,IT企业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但是对IT企业进军智能电视市场,业内人士依然看好,而依据是,“IT企业在芯片、显示器、软件等方面比传统彩电厂商有更大的采购量,能拿到更低的采购价;此外,在软件开发以及销售渠道上更强也是IT企业做智能电视的优势。未来,IT企业将成为智能电视领域的主流厂商。”该人士说。

“国内企业一窝蜂地进入智能电视领域,说明它们在智能电视方向上形成了共识。”刘步尘认为,未来,两个平台技术方向,一是3D技术,越来越多电视台发出3D信号了,否则进入不了主流,这对硬件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智能电视,电视具备上网功能,用不用是消费者的事,但配置有没有是企业的事。而现在,很多智能电视的智能功能形同虚设。

根据刘步尘的观察,面对苹果即将推出智能电视的消息,中国企业的表现大致有二:一是在大方向是在等,在猜测产品究竟什么样;二是,在等的同时,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智能电视究竟是什么样,还没有最后的定义。现在很多企业对智能电视的理解,不代表今后的方向,而多数电视企业都在等苹果产品出来,如果与苹果的理解不同,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他认为,中国的智能电视与苹果智能电视有技术、商业模式的差距。“主要是技术问题,因为商业模式依存在技术之上。”他说,“不是我们崇洋媚外,苹果新任CEO库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要推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因此,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智能电视的观念去理解苹果的智能电视。”他说,“苹果电视的推出不是夺去多少销量的问题,而是改变了人们对电视的理解,它可能会摧毁中国电视企业多年来建立起来的电视产业基础。”

其实,何止电视,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都已经掀起了智能化的浪潮。可以说,在智能化的美丽新天地,“IT家电化,家电IT化”已成为业界认同的趋势。然而,另一种现象却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多数电视企业以多元化更具安全性撑腰,涉足手机、白电等领域。

专注空调领域的格力2011年实现835亿的营收,远超其他家电企业。 “专业化与多元化,是天花板还是阳光大道?”刘步尘说,“企业担心专业化会碰到天花板,但一味强调专业化没有意义。但值得警醒的是,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分散,春兰空调曾经做到行业老大,但因多元化战略,已经排到十名开外。反观电视企业,海信、康佳、创维、TCL等电视巨头无一不涉足房地产,尽管海信地产做得不错,但对整个业绩贡献率又有多少?”

在业内人士看来,“TCL既做空调、冰箱、手机,也做电视,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电视,TCL就是用电视机业务支撑了整个集团的利润。格力做空调是盈利的,海尔做冰箱、洗衣机是盈利的,但他在彩电、手机等领域并无建树。这说明什么?家电企业还是要往主业上集中。”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践调查研究,就中国电视主持人传播中文化品位战略的问题与对策提出建议。结论认为:在当代以全球化、市场化、文化大众化为典型时代特征的语境下,电视传媒中最重要的传播角色之一、时代的宠儿——节目主持人呈现出了明显的明星化、品牌化趋向;他们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低俗、恶俗之作此起彼伏,继而成风。然而,电视主持人的新闻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和道德示范责任;在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必将大发展的形势下,主持人的文化品位应被关注。在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背景下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的文化品位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文化品位;传播策略

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第八条中规定:要“坚持播出内容与播出形式的高品质、高品位,不迎合低级趣味,拒绝有害于民族文化、社会公德的庸俗报道。”这其中指出,播出内容和形式要坚持高“品位”。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坚持“科学品质、教育品格、文化品位”的理念,自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收视份额和观众满意度节节攀升,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有“品位”的电视频道了。

“品位”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释: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在中国古汉语中,品位一词有“官阶”之意,《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化制度》中对于“品位”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区别官员地位高下的品级和次序。自魏晋立九品之制,北魏分九品为三十阶,隋唐至明清则定制九品十八级,每品各有正、从。按品受禄,上朝则据品就班立位,以示区别官员尊贱。由此,从词源学角度可见,“品位”大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目质量水准的高低,这里包括节目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力、制作水准等;二是指内容的不同规格和欣赏的不同层次。据此,笔者对于电视主持人传播的文化品位作如下理解:电视主持人传播的文化品位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驾驭在节目文化蕴藉上体现出来的不同水平和规格。

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的分类,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节目内容和形式共同确立节目的品位,人有人品,诗有诗品。节目也可以有品位,用以考察节目的规格、档次。节目中,有高雅品位、平实品位、通俗品位,每个品位又分上、中、下三级。高雅品位,并不含有贵族、皇家所专有的意思,大体是指有一定文化深度和审美层次的节目。平实品位,大多是朴实无华、切实可行的节目。通俗品位,一般是说直白浅显,有趣易懂的节目。在实践中,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也往往采用如下的划分方法,对节目进行评价,见图1:

有人认为:高文化品位的节目就是指那些面貌正统严肃,内容阳春白雪,高深莫测,不可亲近的节目。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坚持文化品位并不是要求所有节目都传播高雅文化。有品位的文化也不都是严肃文化。恰恰的,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如何在通俗化、娱乐化、文化大众化的形势下保持文化品位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文化品位的高低和节目中的文化蕴含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现代社会科学关于“文化”的定义数不胜数,它们从不同角度和思路对“文化”进行界定。但笔者研读各种定义后发现,每一种定义都没有偏离这样一个核心的问题:文化的过程就是人类“人”化的过程。人类在不断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各种关系的精神性成果和物质性成果。这使得人类与其他动物越来越清晰地区分开来。当今的电视文化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理应对文化的进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其中的节目主持人更是处在先锋队的位置。一、电视主持人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传播

刘云山同志说:电视是当今社会的“第一传媒”。今天,我们生活在电视时代的鼎盛时期,电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电视的巨大影响力。电视“创造了人类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奇迹,加速了人的社会化进程,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并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效果与示范性导向性。”而语言传播在电视传播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说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功能性的表述,说语音、词汇、语法是工具似乎还可以,如果说一句、一段完整的话也是工具,就不大妥当了。因为那里边已经包容了说话者的目的、志向、情感、精神……。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显现,语言成为文化的载体。如果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和认知、审美、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实质性剖析,它又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应该说,语言现象就是文化现象,语言传播就是文化传播。

(一)从语言传播本体分析

电视主持人传播是当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力量和传播力量。张政法在他的《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一文中认为:播音主持形态反映了文化选择,播音主持行为呈现为文化流传,播音主持活动是一种文化建构。

我们认为: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媒体代言人的形象出现时,他对传播方式的规划,以及这种规划对文化的潜在取舍也就超越了个体层面而代表了媒体的选择。它不是个体的私人行为,而是体现着媒体价值,甚至反映了媒体所代表的某一集团的文化价值观念,因而必然融入判断、选择、刻画、推荐的含义;凭借大众传媒的强大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长期在话筒和镜头前出现的播音员、主持人逐渐成为大众传播中的明星。传媒的公信力与“明星效应”相结合,加之受众接受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推波助澜,播音主持往往成为特定人群中(特定节目受众)的文化主导力量。这样,播音主持活动中的文化蕴含不但拥有了进入主流文化的“合法地位”,而且在文化流传过程中获得了“优势地位”。与目标受众对潜在受众的进一步传播现象相结合,播音主持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流行,成为文化流传中的重要内容。当播音主持活动及其文化内涵被更多人所认同和分享时,这种文化也就成为了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主持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沉积下来,成为某一时代文化的表征。同时,作为现实文化的结构成分之一,它还策划和推动社会文化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说,播音主持不仅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结构性的生成能力;不仅产生现实影响,还具有历史影响,产生历史价值。总之,播音主持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一环,不是“内容之王”的“形式附庸”,而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文化表现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建构力,对我国文化的当代建设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从文化构成角度分析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分析,主持人传播是当代文化建构最主要的力量。文化的要素包括知识、情感、伦理、信仰等。语言传播是当代技术条件下新闻和信息传播最主要、最便捷的渠道,它排除了文化基础给人们接收信息带来的障碍,无论老幼妇孺,凭借人本能的听觉能力和视觉能力就能了解最新发生的信息,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电视成了人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而作为知识层面的高端,电视主持人传播在普及提高人们的现代科学知识方面同样功不可没。在电视作为主要媒介的社会中,人们通过电视主持人传播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体验着那些也许在传统社会中要积累一辈子的阅历才会拥有的各种体验,如成功和挫折、顺境或逆境、欢乐或恐惧。电视荧屏上不厌其烦地播放着各种主持人节目,演绎着五花八门的悲欢离合。那些节目中有的有着比连续剧更加摄人心魄的力量,因为它是“非虚构”的,那里的一切生死离别都是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节目中光怪陆离的表演让观众得以暂时放下工作生活中的烦恼,给疲惫的身心放个假,体验快乐,宣泄情感……人们和电视共同欢笑,流泪。电视及电视的主持人传播,成为了当代人们情感世界的重要伴侣,成为了制造悲剧和喜剧、优美和崇高的重要场所。伦理是一定的现实利益关系的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策亘古未有,这种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的制度给信奉传统的儒教文化的中国带来了诸多冲击,体现在电视传媒上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电视产业化的背景下,电视传媒不仅反映市场经济,其本身也投身其中,成为弄潮儿。这使得电视上和中国人传统伦理观念相违背的现象时有出现,它在破坏、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同时又在重构着当代的新的伦理规范。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新时期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电视主持人传播在这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思想,鼓舞斗志。我国的电视主持人传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电视主持人传播构建着当代中国的信仰文化。

因此,电视主持人传播的实质就是文化传播。尽管在当代条件下,其传播内容上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毫无疑问的,电视主持人传播就是文化传播的本质不可动摇。因此,语言传播主体的责任和使命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二、提升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的战略意义

被称为“第五产业”的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主导产业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当今世界,以资本在全球的合理配置为先导的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全方位的全球化,拥有潜在观众约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文化产业大市场。为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趋势下,作为现代传媒业基本运作模式和王牌法则的明星制造制度已经在电视主持人品牌化进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参考作用。品牌主持人本身是电视产业最好的传媒,他们带动着喜爱他们的追随者,营造出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改革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在电视媒体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品牌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品牌开发、品牌维护、品牌经营的理念和实践早已超越了构想、设计的阶段,许多探索已经结出了硕果,直接带来了电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电视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繁荣。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无疑是其中最活跃、最醒目和最具代表性的因素之一,因此,树立和发扬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品牌的优势,构建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管理体系,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们相信:电视节目主持人将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将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化品位将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进程。因此,研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来说,研究电视主持人的文化品位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保持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的文化品位是捍卫国家文化安全、保证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现代战争中,广播电视传媒已经成为舆论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和平环境下,赤裸裸的颠覆宣传较为少见,因为这种敌对的宣传已难以实现其传播效果。而那些裹挟在文化交流中的宣传,尤其是那些商业影视作品中的宣传渗透则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难以识别。这是西方进行和平演变和文化颠覆的重要策略。比如,充斥在影视传播中的商业意图对别国的商业文化安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好莱坞大片中的一个个银幕形象已经深入世界各国的影迷心中,他们喝着可乐,抽着万宝路,穿着牛仔……对于世界各国的影迷产生着巨大的商业效应,冲击着别国的传统品牌和行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让文化接受国的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国的消费方式之后继而接受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冷战时期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Allen Dulles)曾针对美国颠覆前苏联的战略不无自信地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西方世界十分注意用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影响苏联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在前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西方广播电视传媒在宣传实施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再从第三世界国家这个角度进行考察。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生存繁衍正在受到严重威胁。电视媒介使全世界的人们以很快的速度进行信息共享,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生存,作为文化的消费者的第三世界的民众,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自觉清醒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他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兴趣和需要,不辨真伪地吸收,而那些国内的文化利益主体为了其自身的商业利益诉求又会大力引进和推介,这些都将加速文化的融合和强势文化的入侵。当麦克卢汉(Marshall Micluhan)最初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时候,一度还曾遭受质疑,然而到了今天,人们惊叹于全球一体化的加快,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看着好莱坞大片,互联网上80%以上的资源都是英语的。西方尤其是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无孔不入,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加入WTO后,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

交流融合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

在我国,电视台首先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舆论宣传的前沿阵地。电视主持人则是喉舌的喉舌。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西方国家的电视传媒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其实也一样,他们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协助统治阶级维护社会运转,对外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成为西方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盲目地模仿或照抄照搬西方主持人的做法和理念是不可取的,树立清醒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安全意识是电视主持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政治素养。

(二)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是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把和谐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无可争议,电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媒体之一。电视文化成为当代文化构成最主要的力量和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而电视主持人又是电视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公众人物,主持人处在引起公众关注的位置上,他们具有一定的、显性的“话语权”,“公众人物具有的‘吸引眼球’效应使得主持人的言行蕴含着巨大的道德辐射力,他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形象对社会公众整体的道德形成和完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主持人作为媒体公众人物对社会还有行为示范功能、语言示范功能和文化示范功能,其言行稍有不慎就可能给社会舆论、社会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是青少年)造成损害。”由此可见,主持人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对于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三)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是保证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电视传播个体性、隐蔽性的收视特征深刻影响了观众收视选择的取向。尽管那些品位不高的电视节目受到全世界文化精英的口诛笔伐,然而事实上,“直到今天,全世界的文化精英仍然在高举着批判低俗电视的大旗;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自己家起居室里的电视机前却宁愿选择轻松而浅薄的情景喜剧,而对严肃、深刻、沉重的高雅节目缺乏兴趣。”最早发现并披露这一事实的是美国的加利斯登纳(Galy A.steiner)教授,经他的《看电视的人们》一书披露,社会公众为知识精英们在电视机前表现出来的“低级”趣味大为震惊。批评家尚且如此,我们又怎么能责怪普通观众有低级趣味呢?

人们看电视或走进剧场看电影时对于自我身份处置是不同的。当人们走进剧场以“出席”的姿态观赏电影时,人们对于电影内容的选择会形成外界对选择主体审美趣味甚至道德的评价,而“隐藏”在家中以匿名状态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收视主体则全然不用担忧由此给自己造成负面评价的可能。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收视群体的模型:数以亿计以匿名状态在纯属于个人私密空间里观看自己感兴趣节目的收视个体构成了真实的电视收视群体,他们没有被进行道德评价的制约,没有以身作则做一个高品位观众的义务,每一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本能需求展示着本真的状态。

面对这种现实,要实现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应该有所作为的就是电视媒体自身。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文化品位建设的重要角色当然责无旁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时统字研究员认为:中国电视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基本职能,中国电视“为中国百姓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基本属性,中国电视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专门组织的基本标识正面临被解构、颠覆和边缘化的危险。面对这种现实,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有所作为了。

三、提升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的策略

在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认可对电视文化范畴三足鼎立的划分标准,即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当然这三种文化不是泾渭分明地区分的,在长期的冲突和融合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一般都能够较好地保持文化品位。同时,它们传播的题材一般文化含量较高,制作也比较精良。而大众文化则是研究文化品位问题关注的重点领域。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文化产业化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商业性和产业性,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价值和娱乐消遣功能,具有批量复制的创作生产方式,具有主体参与,感官刺激、精神快餐和文化消费都市化、市民化、泛社会化的审美追求。当今社会,我们无可选择地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到大众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已经深刻影响到受众的生活方式和传媒业的发展态势。

(一)机制是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的有效保障

保持大众文化的文化品位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首要的当然是靠机制。在规避“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前提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是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保证。在不久前召开的《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抵制低俗之风工作会议》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王太华局长要求:“抵制低俗之风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在狠抓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同时,完善选题管理、播出管理、分级审查、责任追究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做到用制度保证,受制度管束,形成抵制低俗之风的综合长效机制,真正从源头上管好刹住低俗之风。”

(二)加强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和审美意识是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的重要策略

从电视传播队伍自身来说,我们也不能任由大众文化中不良成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能无所作为。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因循守旧,认为传统文化丝毫动不得。因为传统文化从来就是充满生机活力,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关键是处理好传统文化被侵袭和理性发展的界限。这就需要电视主持人以我为主,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民族文化负责的精神,掌握主动权。强化责任意识和引导功能、树立精品意识和审美意识。 首先,主持人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某电视台主持人让小嘉宾抛媚眼,在生活中大人逗孩子玩儿倒也无妨,但大众传播毕竟不同于人际传播,这个媚眼在赚取观众掌声和笑声的同时,给全国千千万万个电视机前的小观众做出了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的恶劣示范。孩子是天真、无知和无辜的,他或许会认为这掌声是对他抛媚眼行为的鼓励和褒奖,对他自身的成长可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深深的烙印。大众文化娱乐大众的功能是观众热烈欢迎的,但幽默是大学问,并不是主持人自己认为可笑可乐的事就真的有趣了。它需要主持人拥有很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底蕴,以及极为准确精到的分寸驾驭能力。

其次,电视主持人传播大众文化应当树立精品意识,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节目,打造品牌,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追求精良制作,主观上不应该以快餐文化自居,追求表达的经典,力争使之成为精品。相关机构也应该增加相应的评选和监督。

还有,审美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主持人在创作中应当追求审美价值,超越世俗欲望,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使大众文化审美化。比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大家》、《重访》、《子午书简》等一批栏目,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节目的审美价值是非常突出的,而节目主持人在审美价值的构成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中央电视台的“绿色收视率,理念为当代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战略的实施开辟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中央电视台”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评价指标,将为营造更和谐、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电视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条件。”我们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为建设电视主持人文化品位提供更有效的策略,我们希望中国的电视主持人事业能够在和谐社会里奏出更多、更美、更和谐的乐章!

[责任编辑 赵琴]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中国女性电视面临着承载构建女性客观形象传播使命和参与传播市场竞争谋取生存发展空间的两难抉择。必须增大女性传播主体话语权,强化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改善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应该以女性特色、地域资源和传播优势等主要传播因素为依据,培育传播个性;必须正确看待赢利,再造传播市场。

【关键词】女性电视 传播市场 传播个性

肇始于1995年前后的中国女性电视,发展至今已有十八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历经了以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为契机的绚烂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繁华落尽后的惨淡经营,新世纪以来作为电视传播竞争产物的再度崛起。中国女性电视以女性意识为传播视角,破天荒地开启了电视社会性别传播的新纪元,进入了“凤眼看世界”的新时代,显著地改变了我国传播格局,传播了社会性别意识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了女性客观的传媒形象,搭建了两性沟通的新平台,传播了消费主义意识,培育了市场经济中消费意识日益强化的庞大的女性消费群体。因此,中国女性电视在电视传播格局中占有一定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女性电视,一直在电视传播的边缘境地沉浮,总是在重构女性形象与收视率压力之间挣扎,在传播先进社会性别观念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徘徊,权衡的天平往往向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倾斜,导致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国电视,退化成披着女性电视和女性主义的外衣,从事着男性欲望叙事的男性视角传播,进行着积聚女性人气并将女性培养成消费女性的拜金传播,有时甚至挑战社会伦理底线。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中国女性电视已经被传统传播视角和市场竞争势力招安,蜕变为“伪女性电视”,陷入了传播的困局,亟待社会关注、女性电视业界自省和理论界认真研究,以探求中国女性电视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传播力

纵观当前的中国女性电视,一部分坚持女性意识创办初衷的女性电视长期陷入边缘化境地,一部分以收视率为中心、成为经济的婢女、蜕变为去女性主义的“伪女性电视”。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存在很大程度的女性意识缺失、在决策层女性话语权影响力有限、传播时段安排等传播渠道明显的边缘化设定等问题,应从这三个方面着力提升中国女性电视的传播力。

首先,增大女性话语权。中国媒体行业犹如其他重要行业一样,是男性长期占绝对优势的行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男性媒体从业者一直占据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虽然新世纪以来,日益增多的女性投身媒体行业,但目前女性从业者也仅占三成左右。据《中国女性新闻采编人员人力资源数据简况》显示,2007年,中国新闻媒体女性从业人数占总数的37.8%,广播电视行业略高,占40%。①二是不仅在媒体从业人数上男性占绝对优势,而且在中国媒体的中高级决策层里,男女比例更为悬殊,女性只占9.6%和4.4%。中国女性电视的从业人员和决策人员的男女比重也大体如此。这种状况,决定了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策控制权等女性电视的话语权主要由男性操控,导致了中国女性电视传播中女性话语权弱势现状。根据传播学理论中的沉默螺旋理论,女性传播者作为女性电视传播者中的少数,在男性视角控制和男性主宰的女性电视传播中,极易沉默、屈服或认同男性主流话语,从而在无奈或集体无意识中丧失女性话语权,这与女性电视的媒体性质不相称,对女性电视建设发展极为不利。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发展在全国各类大学铺开,培养了一大批女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闻传播人才,因此,中国女性电视有条件,也必须吸纳更多的女性从业者,并且以工作能力为主要依据,设置科学和可以预期的晋升通道,增强女性电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职业成长的动力,从现有女性从业者中遴选相当比例的优秀女性,进入女性电视的管理团队,尤其是中高级决策层面,要打破用人惯性,大胆起用有思想有胆识的女性。这样方可从传播主体和决策层面入手,有效增大中国女性电视的女性话语权。

其次,强化女性意识。“有调查表明,妇女节目制作人较少关注社会性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节目常常从同情妇女、鼓励妇女等男权文化角度,而很少从性别公正的角度来反映和讨论现实问题。”②当前,由于女性电视传播主体普遍缺乏女性意识,中国女性电视传播存在相当程度的隐性或者显性的性别歧视,致使女性电视上传播的女性形象陷入刻板形象和符号贬损的困境,热衷展示男性视域的传统女性特征、性感身体叙事和消费主义设定形象,相当部分的女性电视滑入伪女性主义电视。首都女记协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新闻人物中,女性只占19%,男性占81%,比全球的平均数还要低两个百分点;政治新闻女性只占14%,经济新闻女性占20%;甚至关于对女性产生深远影响的基于性别暴力的报道主题,也是男性声音居主导地位,女性仅占36%;另外,女性传播者更多是在报道社会、文化、娱乐等软新闻。③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包括女性电视在内的中国媒体的传播主体性别意识的缺失和性别传播偏向的严峻现实;此外,女性传播主体与女性电视的女性话语权的提升不存在必要的逻辑关系。因此,不仅要增加中国女性电视的女性从业人数,而且必须强化女性电视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向受众传播和构建客观、真实和完整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再是欲望叙事、性感传播和消费的对象,不复是被看的他者形象。在提高从业者的女性意识方面,中央电视台女性节目《半边天》的经验可资借鉴。自1996年开始,《半边天》就开始注重编导、制片人等制作团队成员性别意识的觉醒和提升,经常邀请女性学者做关于性别意识的培训,接受妇女传媒监测网的性别培训,制作团队的女性意识和性别意识获得了显著提升,“(《半边天》)栏目制片人和主编也公开用性别视角筛选报道题目,审看并评议节目。”④从一定意义上看,《半边天》的十七年发展历史,就是其传播主体女性意识由觉醒到自觉张扬的转向历程,目前,《半边天》已较好地摆脱男性中心主义的传播视角和性别意识,以“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为传播宗旨,谨遵男女平等原则,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传播女性客观、多元形象,成为中国女性电视的成功典范。

最后,改善传播渠道。时下,中国女性电视传播陷入了马太效应困局,真正坚持女性主义传播宗旨和性别传播视角的优秀女性电视,主办方由于传统男性中心意识偏见对女性电视缺乏足够的认同和传播市场的信心,往往将女性电视节目规划在黄金时段以外的边缘时段播出。比如,央视的《半边天》17:00首播,24:05重播,普通女性不是在下班的途中,就是已经入睡,造成了“半边天”不能看到《半边天》的荒诞局面;湖南卫视的《天下女人》由每周三晚21:30播出变成了现在的周六 23:40播出,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每周六22:30首播,其传播效果不言自明。边缘时段传播和女性主义原则,导致了广告商排斥,女性电视很难吸引广告,同时,失去广告资金的大众传媒,犹如玻璃缸中被逐渐抽干水的金鱼,苦苦挣扎在生命线上,发展局面捉襟见肘。因此,造成有的女性电视停播,极少数女性电视勉力维持,而大部分的女性电视向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和广告商妥协,放弃了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立场,蜕变成将女性变成消费主义的拜金女的伪女性电视,并从而占据黄金传播时段,比如,江苏卫视的《女人百分百》、旅游卫视的《美丽俏佳人》、星空卫视的《美人关》等遵循消费主义的伪女性电视,均在黄金时段传播,沦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失却了女性意识和理想主义的光晕。这不是女性电视的胜利,而是在集体无意识中女性电视悲剧性的退场。因此,从传播渠道的角度欲破解中国女性电视传播危局,女性电视决策高层应真正转变男性中心思维,加强女性电视传播效果信心和市场效益信心,加大资金投入,大胆安排黄金传播时段,畅通传播渠道,全力打造兼具社会效益和市场效应的女性电视传播名牌,政府主管和宣传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扶持力度,方可使女性电视做大做强,跳出马太效应传播危局。

二、培育传播个性

缺乏鲜明的传播个性,是中国女性电视发展的又一致命的软肋。相当部分的女性电视不是从内容和形式都完全照搬外国或港台女性电视节目,就是跟风抄袭国内同类节目,同质化短视行为严重,丧失了赖以立足的个性,许多女性电视在竞争中只剩下退出市场的命运。比如,湖南卫视的《母亲》、《绝对男人》,广东卫视的《女性时空》,新疆卫视的《女性关注》,黑龙江卫视的《共享阳光》、《求职现场》、《沟通》等女性电视节目均已先后停播。因此,培育传播独特鲜明的传播个性是中国女性电视当前发展的关键路径,这要求女性电视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入探索,对女性电视进行精确定位;然后在此前提下挖掘女性特色传播资源,培育独特鲜明的女性特色竞争力。

准确认识女性电视的内涵,是培育女性电视独特个性的前提。到底何为女性电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义与界定标准,大体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认识,一是以传播主体的性别或视角为标准,传播主体为女性或传播主体以女性视角进行的电视传播是女性电视;二是以传播内容为标志,传播与女性紧密关联的内容的电视传播是女性电视,比如时尚、情感、两性、婚姻及家庭教育等传播内容的节目或频道,常被视为女性电视;三是受众为女性群体的电视传播是女性电视。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上的混乱,大多数女性电视要么与女性相关联度不大,与一般的综合节目或频道很难区分;要么滑向消费主义的泥塘,将美容、瘦身、时尚,甚至触及伦理底线的低俗传播,沦为伪女性电视,以女性主义或批判之名,行男性主义和消费主义之实,伪女性电视成为市场赢利的工具。比如,2011年,江苏卫视的女性节目《幸福晚点名》,以满足男性受众低俗心理和猎奇探秘视角,访谈了艳照门女主角兽兽和浴室征婚门女主角干露露及其母亲,甚至出现了主持人或访谈对象大爆粗口、大闹现场的传播奇观,将女性置于被损害、被侮辱的境地,作为为男性看的他者形象,恶化了社会风气。因此,认识女性电视的意蕴,最为不能忽视的就是女性意识或女性视角。大体上讲,女性电视就是“具备清晰而正确的性别视角,反映当代女性生活及命运,展现女性心灵及品格魅力的电视栏目或频道。”⑤所以,培育女性电视独特个性的正确路线图,应是在深刻认识女性电视准确内涵的前提下,分析自身的历史优势和现实状况与地域资源特色,有所侧重地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创新思维,培育女性特色竞争力,形成自身的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在这方面,广西卫视女性特色频道定位探索比较成功。2004年以来,在全国省级卫视激烈的竞争中,广西卫视在精准分析自身资源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决策,定位在开放性的女性特色频道战略选择和品牌塑造上,挖掘广西特色的婉约沉静的女性人文资源,与国内外时尚界合作,发布时尚信息、引领时尚潮流,一个偏远省份的地方台凭借精准定位和女性资源挖掘与拓展,于短时期内,跻身全国省级卫视前列,声名鹊起。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女性电视发展中借鉴。

三、再造传播市场

国内外的女性电视实践表明,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要获得立足和发展的空间,不为市场淘汰出局,女性电视必须相当重视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再造传播市场。

一方面,正确看待赢利,形成竞争力传播市场。将女性主义立场与市场赢利对立起来,是坚守女性主义立场的女性电视陷入边缘化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生态环境里生存发展,女性电视要想超脱市场经济因素,几乎是徒劳的。央视《半边天》坚持女性意识立场,几乎与市场脱钩,基本没有广告,在收视率为王的央视,这导致《半边天》只能在边缘化的时段传播,一般女性根本无缘收视,缺少自身在市场赢利的资金后盾,其发展举步维艰,若无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半边天》命运殊难预料。据统计,在1995年前后,应北京世妇会而创办的那批女性电视节目,短则一两年、长不过三四年,陆续停办,目前,只有央视的《半边天》勉力维持。⑥况且,女性主义宗旨与市场主义并不是两种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因素。美国的人生频道和氧气频道为代表的女性电视频道,致力坚持女性立场与市场赢利平衡,在变革男女性别关系、多元展示女性客观形象、开拓女性发展空间实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为自身发展创造了坚实的资金后盾。实际上,自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深入发展和文化观念的裂变与进步,女性的消费力显著提升,消费观念多元,并大多能影响一个家庭的消费构成和消费总量,电视作为第一影响力强势传播媒介,女性的消费观念改变和消费具体信息获取,大都来自电视,况且,真正以女性意识和女性为本位的女性电视应与女性受众存在天然的接近性。所以,既坚持女性立场又不脱离市场的女性电视,应具有强大的显在或潜在的女性传播市场。因此,女性电视应在坚持女性立场的前提下,重视市场的力量,借助市场力量扬帆出海,在市场竞争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另一方面,张扬女性意识,培育多个层次的忠实受众。但是,强调市场运作与赢利对中国女性电视生存发展的造血与输血功能,要防止走向市场为王的极端。实际上,自新世纪以来新办的女性电视,大部分是放弃了女性立场的伪女性电视,以女性电视的新瓶,装传统男性思想和男性视角的旧酒,用更时髦和更隐性的方式传播女性刻板形象,诸如《女人百分百》、《美丽俏佳人》、《美丽佩配》、《幸福晚点名》之类,大多是时尚、美容、减肥、家庭及感情等传播内容,一方面继续将女性描绘成花瓶、漂亮、依赖、贤妻良母或怨妇等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以此为凭借,将女性培养成消费主义者。甚至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冒挑战伦理底线和被停播的危险,走低俗路线。这样就背离了女性电视的初衷,并自我解构了女性电视存在的合理价值。中国女性电视必须在这方面及时转向,必须适应当今女性生态,“为女性提供全方位的女性化社会信息资源,即针对女性多元化需求来观察、整理来自科技、商业、教育等各领域的信息,传播天下大事、高新高知等更为宽泛的媒介内容来拓展女性社会生活空间”,⑦在坚持女性立场传播底线、张扬女性意识的前提下,遴选与女性立场不违背的广告和影视,对接传播市场,培育多个层次的忠实受众群体,从而谋取女性电视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电视当前陷入了坚持女性主义与秉持重商主义的二律背反悖论困局。如何走出这个两难境地?从传播主体来看,必须增大女性传播主体的话语权,强化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改善传播渠道,以实现传播力提升;从传播内容和形式来说,必须以女性特色、地域资源和传播优势等主要传播因素为依据,培育独特鲜明的传播个性;从市场经济传播生态来说,必须正确看待赢利,再造传播市场。□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B169);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ZK2026),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点建设学科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曾荔枝,《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电视文化:电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暨南大学,2008:38

②冯晗,《我国女性电视频道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40

③亦平,《联合国倡议:今天让女性制作新闻》,人民网,2006-3-8

④陈文君,《从中国内地女性电视节目发展看女性话语权的演变》[D].南昌大学,2010:36

⑤邱子琳,《女性电视栏目的定义和生存发展》[J].《视听纵横》,2008(2):48

⑥李赢、王黎燕,《我国女性电视节目的生存路线分析》[J].《新闻界》,2009(4):159

⑦李琦,《女性媒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惑: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6

(作者: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合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