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2022-05-0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

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篇1:

MUDS“村村通”无线数字电视的实践

电视节目内容的日益丰富,专业频道的细分和增多,以及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及城市正在进行的移动数字电视,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飞速发展。本文要介绍的是边远山村“村村通”覆盖的广电新发展。“村村通”工程经历了最早的卫星落地小前端时代,及光缆全面铺开的光缆通村时代,可以说这两种方式在当时是起到非常好的“村村通”实效的。今天来看,小前端和光缆通村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从维护管理和多快好省方式来看最好的方案为MUDS无线数字电视的“村村通”方案。MUDS跟移动数字电视等技术相比,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作为目前“村村通”却是最合适的技术。它投资省、见效快,而且今后可以像有线电视一样进行收费管理,实现以网养网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广播电视的目的。

MUDS村村通的总体方案

龙岩市广播电视模拟微波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网络以我台的三个高山机房为中心,连接着新罗、漳平、永定、上杭、武平、连城、长汀6个县、市、区地多个站点。设备采用8GHz/10GHz的模拟传输设备,且设备老化、站距长、传输中继多,在传输过程中传输质量和可靠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更不能满足MUDS无线数字电视传输和播出的要求。因此模拟微波的数字化改造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满足广播电视的优质传输和覆盖。

1、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的特点

(1)频道利用率高。

数字压缩技术就是将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变成数字信号,再经过取样压缩编码去除冗余度,以一定的压缩比将信号频带压窄,将其调制到载波上,这样就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数字化改造后可以成倍至十倍的增加微波通道的利用率。

(2)接受门限电平低,传输距离远。

在我市所用的模拟调频微波传输链路中,C/N≥31dB。同样的链路,如果采用数字压缩编码方式,中频调制器采用QPSK相移键控调制,则只需要C/N≥16dB就够了。相比门限下降了一半,在同样的发射有效功率、同样的天馈、同样路由的前提下,改造后,微波传输距离可以增加1倍以上。

(3)图象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采用了数字滤波、数字存储及再生中继技术,排除了噪声和失真积累的影响,改善了图象的信噪比,彻底消除了亮度干扰。经多级中继转发也不会降低图象质量。因此数字电视传输的图象质量远远高于模拟电视传输的图象质量。

2、MUDS系统的特点

MUDS全称是无线多路分米波分配系统,数字MUDS采用分米波470-800MHz传输,电视机高频头接收的最高频率为850MHz,这样在用户端接收就不需要下变频设备,可以直接接收此频率。

(1)随着DVB-C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数字MUDS不同于一般的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它不是单一模拟电视频道的数字化,而是在多个分米波相邻频道的数字化,完全可以达到同有线数字电视一样的多路覆盖效果。

(2)数字MUDS发射机不同于现在的模拟发射机,它不需要很大的功率,属小功率发射机。覆盖半径10-15公里,平均功率只要5-8W就可直接传输到用户接收端。

(3)发射机功率较小,不会像模拟电视那样引起严重的多径干扰。

(4)数字MUDS发射所占用的带宽仅是模拟电视的1/8,传输节目的数量可增加5-8倍。

3、无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MUDS系统由市无线数字电视前端、数字微波中继站、数字MUDS发射基站、数字MUDS直放和变频中继站、用户接收系统等五大部分组成,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MUDS的实施

1、广播电视模拟调频微波数字化改造

(1)先对一个模拟微波信道进行改造试验。原来传输1路电视信号和两路伴音信号,扩容到12路电视信号和4路调频广播信号。

(2)信号源前端采用压缩编码设备,按MPEG-2标准对PAL-D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压缩编码,压缩的比特率为2Mbit/s。

(3)在信道传输上采用数字化传输,为了保证无线数字前端信号经微波多站中继传输后无噪声积累,中频采用QPSK调制方式。

(4)由于无线数字前端位于我台的红尖山机房,目前只传输16路电视和广播信号。改造方案可以使扩容升级很方便,可以随压缩编解码码率的改变而扩大节目传输容量。

改造前后信号传输方框图。如图2、3所示:

2、MUDS无线数字电视前端

MUDS无线数字电视前端由数字信号源系统、数字复用系统、信号传输系统构成。如图4所示:

(1)数字信号源系统

主要包含以下的设备:

卫星接收机:通过卫星接收机接收卫星和微波传输的数字电视节目。

MPEG-2编码:将卫星接收机所接收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根据MPEG-2标准进行压缩编码形成节目的TS流,通过编码器的ASI口输出到复用器。

(2)数字复用系统

复用器是信道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进行节目的选取、组合以及各种统筹分配工作,相当于基于PID技术的交换机。首先将需要在同一频点输出的节目信号(SPTS或MPTS)输入到复用器中,然后再从复用器中选取相应的节目,并且按照网络规划将节目的PSI/SI信息进行重整,最终复用器将所有节目进行复用,产生适合传送的TS流信号,通过ASI输出供调制设备使用。

(3)信号传输系统

信号传输系统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64QAM调制器将数字TS信号通过变换后,在原有线电视网络的空余频道并符合发射要求的频点通过MUDS发射机将信号发射出去。另一是通过QPSK调制器,将无线数字信号通过数字化改造后的微波信道传输到我台和各县的微波中继站点保证各站点的MUDS发射机的信号源。

3、直放站

农村山区地形复杂,覆盖盲区多,小功率直放站发射覆盖是一种主要方式。小直放站安装:首先要选择有无线数字电视信号源、合适覆盖的地点和供电方便的地方,在山上找适当的位置竖立一根水泥杆(或在屋顶竖铁杆),直放发射机和发射天线都固定在杆上,天线馈线尽量短,避雷设施按常规设置。由于直放发射存在正反馈问题,若收发天线安装不当,产生了收发反馈就无法正常使用。因此,收、发天线最好能互不见面,可以利用地形地物,试加大收、发天线之间的高度距离,或改变天线极化(让收、发天线极化不同),也可用抛物面天线作为接收天线相互隔离等措施,使发射机能正常稳定工作。

4、用户端

用户接收天线用多单元振子天线。数字机顶盒使用符合DVB-C标准,其解调方式为QAM,一般设置为8进制64QAM的数字机顶盒。其解调方式、下行频率、本振频率和符号率要与系统的一一对应。虽然目前电视节目是免费受众的,但系统未来的发展有些节目需要配置有条件接收,条件接收设备包括智能卡和固化在解码器中的有条件接收程序。为未来相应的C A系统作准备,也为未来系统运行、维护和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

运行和维护

MUDS系统运行了将近一年时间,整个系统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段时间来对系统的运行进行了观察和维护,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1、在工作环境方面

由于MUDS系统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因此,周围的环境影响着系统能否稳定的运行。MUDS前端放在微波机房,旁边的微波设备较多,排列紧凑发热量也较大。同时MUDS前端的各设备之间间隔空间较小,本身也会产生大的发热量。因此在系统运行的初期,卫星接收机和QPSK调制器的信号多次出现异常情况,原因就是微波机房在增加MUDS前端各设备后,发热量增加,散热方面跟不上,机房环境温度过高,造成设备工作温度过高,信号才会出现异常。经过对机房以及MUDS前端散热方面的整改,使系统运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个就是粉尘影响,虽然机房处于边远高山,粉尘影响较小,但是由于这几年机房附近的环境变化,粉尘影响也在逐年增加。设备长期在粉尘影响下,稳定性、可靠性也会受影响。因此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清除设备表面的粉尘,系统才能稳定、可靠地工作 。

2、供电系统和雷雨季节的影响

每年的春夏是雷雨季节,而我台的两个高山机房都处在雷区的边缘。上世纪90年代,雷雨给我台的高山机房造成极大损失,多次出现了直接雷击设备,造成设备长时间停播的事故。本世纪初,经过努力,两个高山机房都建立了完善的避雷网,而MUDS系统也在第一时间接入了避雷网,保证了在雷雨季节也能不间断播出。MUDS系统前端所在机房的供电系统是经过农网改造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保证。但是在几次供电部门的例行检修停电切换到自备柴油机供电时,前端也出现了几次状况,出现了多次复用器和QAM调制器以及接收机死机不能恢复,因此在供电系统切换过程当中,应先将前端各设备的开关单独断开,切换后在恢复。而不是将总开关断开后在恢复即可。

3、天馈线方面的维护

去年冬天,机房值班期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前一天数字机顶盒信号输出电平还挺正常的,第二天早上观察机顶盒输出电平就下降了十几dB,偶尔还会出现马赛克现象。检查前端和发射机工作都正常,快到中午的时候播出信号电平恢复正常。过两天的早上现象再次出现。怀疑故障位置在发射天线,跑到天馈线处观察,发现发射天线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将冰块清除后信号电平恢复正常。经过分析,由于这几天机房天气情况较恶劣,白天阴天有小雨且气温10度左右,到了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温度降到0度以下,形成雨松,在发射天线的表面结成一层冰,影响了播出和接收效果,到了快中午温度升高时才融化,融化后信号就恢复正常。经过这次故障,发现平时天馈线维护也很重要,特别在出现雾松和雨松的天气,应当及时清除天线表面的冰块,才能保证播出正常。

无线数字电视(MUDS)的传输和覆盖是先进的DVB、MPEG-2信号源编码、信道编码QAM和QPSK调制等技术的综合应用。龙岩市与全国一样自启动“村村通”工程以来,到2005年5月份连续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完成了全市134个乡镇全部通光缆,1925个行政村中有近一半通光缆的“村村通”广播电视,行政村通村率不到50%。2005年8月,作为龙岩“村村通”工程的重要任务,我市又全面启动无线数字电视(MUDS)的传输和覆盖工作。在市广电的直属站点和其它县的各个站点以及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都设立了MUDS基站和直放站,广播电视的通村率一下子提升到了70%,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一百分比将近一步提升。今明两年,我们将对另外两个微波通道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前端中加入多套本地节目及CA系统。增加传输和播出节目的套数,并提供免费接收和条件接收两类节目,为无线数字电视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为山区农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提供更丰富、更精彩的节目。经过实践MUDS无线数字电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它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广播电视包括边远山区的优质覆盖问题,使边远山区农村真正向“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广播电视这一目标迈进。

作者:邓晓东 段曙光

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篇2:

新时期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考

摘 要:山区农村通信设施相对落后,不能及时获取各类时事信息,广播、电視便成为党与政府向人民群众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同时,广播与电视节目等逐渐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其传播的内容对于塑造山区人民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改善精神生活等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现阶段山区人民并未充分认识到广播、电视的重要作用,对其定位不够科学,对此,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推动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进入新时代。

关键词: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对策;

一、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的现状

(一)发展成果。自19世纪五十年代起,农村便出现了有线广播,各个农村便建立相应的广播站,以及时将社会时事向山区群众进行传播,保证其坚持党的路线、思想方针等进行农业生产,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应运而生,因而电视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政府的支持下,山区开始架设有线电视,使人民能够观看更多的频道,以从不同层面认识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在一些发展相对较好的山区,均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台,将优秀的民俗、本县的发展情况与将要实施的相关措施等定期向人民群众公布,以保证后期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二)面临的挑战。第一,山区电视人均数量少。从山区电视的拥有数量来看,年轻家庭电视数量占比重较大,由于经济原因,老年人家中没有电视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以农活为中心,将谋取经济利益视为重要的追求,因而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不重视。第二,广播电视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一方面,山区消费群体少,多数山区居民外出打工,广播电视处于“废置”状态,另一方面,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较小,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充分的认识;第三,广播电视发展机制与管理制度不一致。在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人员工作安排、资金分配、遵循政策制度等众多内容,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态势良好,其旺盛的发展势头与落后的管理机制不相容,因而出现各种问题。

二、探讨现状存在的原因

(一)重视程度低,发展观念落后。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对象是乡镇居民,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对其价值定位不够科学,忽视了广播电视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隐形推动作用,广播电视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负债型”产业,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存在人世误区,仅将其看作农村生活的调味品,因而对其支持力度不够。

(二)竞争、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突破现有的文化发展体制,有效增加不同媒体的竞争,以逐步提高山区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管理制度,以获得山区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对从事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措施,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提出合理发展建议的员工并未对其进行奖励,长久以往,挫伤其积极性,使其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导致其后期工作水平直线下降。

三、山区农村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意义

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其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媒体等与人民群众信息的直接传递渠道,既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发展计划等准确无误的向人民群众传达,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广播电视作为山区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力量,在推动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山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创建山区文明精神,而且能够借助广播电视实现山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位人民群众服务。

四、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管理体制,创造发展新机遇。在发展农村广播电视的过程中,应加强思想宣传,使山区人民认识到广播电视在其自身生活与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能够自觉服从政府关于发展广播电视的各项计划;目前,有线电视在山区仍实行收费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山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压力,因此,要求山区文化产业发展部门应引进高科技,提升整个服务水平,第一,推进光纤进村力度,部分镇已经接入光纤电视信号,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构建各村的光纤网络体系,以保证每家每户都能收到较强的电视信号。第二,坚持管理与反馈同时进行。在实行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好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了解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所在,并在网络构建中,引导其用科学的头脑进行分析,进而支持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三,实行统一管理,即将山区广播电视发展与整个文化产业合为一体,坚决禁止私人网络,影响电视节目的最终播出,以保证山区人民能够看到完整的电视节目。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经营。山区地理位置决定在发展初期收益成果将不明显,这要求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视山区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并向其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者、设备等增强其发展能力,降低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系数;在遵循广电总局的发展指标中,应重视广告策划,融入山区农村特色,体现其地域风情与实际状况,增强广告的吸引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另外,运用市场运行体制,将不同类型广告、不同频道交给专业人员管理,增强其责任意识,对突出贡献者应给予奖金、福利等支持,并以现有的广播电视业务为基础,依据实际发展情况,逐步拓宽其发展领域,开辟新型市场。

(三)重视人才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具具备专业技巧、熟悉市场行情、具有创新团结合作的优秀人才是发展山区农村广播电视的重要源泉,因此,山区政府应统一招聘广播电视工作者,从笔试、面试到录用,安排工作等,必须严格遵循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的综合能力作为其录用的重要凭据,杜绝“走后门”、“攀关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为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五、结论

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势在必行,但其面临众多的挑战,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敢于创新,优化经营,创新管理,加强激励,从而实现其发展的新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文俊.“村村通”随想[J].声屏世界,2000(08)

[2]谌建平.让“村村通”成为“长期通”的对策[J].声屏世界,2000(10)

[3]王全兴.江油市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J].西部广播电视,2000(02)

作者:郭忠为

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篇3:

广西大石山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 要:大石山区贫困县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把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决策,为大石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政策导向。在贫困大石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大石山区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大石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又一战略思想,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已进入总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缩小大石山区贫困县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这无疑给大石山区贫困县农村吹来发展的春风,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广西大石山区农村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大石山区贫困县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拉大。

大石山区贫困县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大石山区贫困县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一是从地理上分析,一般都处在边远山区,地理环境恶劣;--是从人文上分析,一般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偏低;三是从发展现状分析,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滞后;四是从数据上分析,都集中体现贫困。以大化瑶族自治县为例,该县属于28个国定贫困县且排在第一位,全县人口42.5万,石山占全县总面积的90.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9亩,局部乡镇在0.3亩以下。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用衡量贫困标准的16个指数对该县进行综合测算,其中4个指数(即贫困发生率达16.55%、年人均产粮仅有179.7公斤、贫困村占全县总村数66%,库区移民人数占全县总人口15.2%)排在全区贫困度第一位;2个指数(即革命老区村占全县村总数99.4%,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93.56%)排在全区困难度第2位;2个指标(未解决人饮困难人口占全县总人数15%、农村人均用电量只有19.5千瓦时)排在全区困难度第3位。至2006年底,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86.4元,仅为当年全国平均值的52.59%,全区平均值的68.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73元,为全国平均值的40.34%,全区平均值的46.61%;人均财政收入603元,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8.44%,全区平均值的49.79%。

大石山区贫困现状还表现在:一是剩余劳动力的载体——工业发展缓慢。如大化建县之初创办的十多家县办企业资产负债率最低为121.91%,最高达435.63%,企业的改制面临着重重困难,工业的发展水平与安置贫困农村人口就业压力极不相称。二是农村住房条件还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大化全县8.5万个农户中,有独立住房的约6万户,有2.3万户建起钢混结构平顶房或楼房,5.1万户还是泥瓦房,1.1万户还住在不稳固的木架和茅草房中,分别占总户数的27%、60%和13%。钢混结构房的比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而茅草房、危房的比率远远高于周边县。三是水陆交通严重滞后。在全县的156个行政村(社区)中有10个库区村未开通公路,2908个自然屯未通屯级路。公路交通水平可以用“两小两低”来概括,即公路总量小、密度小、等级低、通过能力低。全县公路密度为17.9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区近70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由于没有形成完备的公路交通网络,等外公路不能客运,农村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四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任重而道远。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五是村级政权建设亟需巩固,村干部“文件公章随身带,路上办公弯膝盖”的现象未能得到彻底改变。

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007年1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五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力求从根本上改观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落后的现状。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五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至今仍然很低,是广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因此,抓住机遇,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尽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对于大石山区县来说,更具有紧迫性。

二、制约大石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的“十七大”又把“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写入了“十七大”报告,由此可见,中央对贫困大石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为贫困县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然而,在建设新农村工作过程中,大石山区贫困县客观和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不少,以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为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大化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面积中石山面积占90.1%,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资源匮乏,素有“石山王国”和“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金、木、水、火、土俱缺,就是不缺石头。36.33多万农村人口绝大部分零星分散在140013多个山弄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9亩,局部地区在0.3亩以下(其中岩滩水电站库区人均耕地面积为0.11亩),且绝大部分是易旱易涝的石缝地,没有水利灌溉及防洪排涝设施,旱涝灾害频繁交替发生。尤其是“七百弄”这个名字成了区内外贫穷的代名词,多批外籍专家考察七百弄乡等处时断言这种地方不适合于人类的生存。

2.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据不完全统计,大化目前20户以下三不通(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的自然屯有1067个3.86万人;有72个村799个屯无路可走,物流往来仍需肩挑背驮;62个村民委所在地未通电话,占全县村民委总数的39.7%;未通电话的有783个屯1.8万户7.82万人;有44个村民委无办公用房或办公房不达标;106个村委会所在地无卫生室;人畜饮水困难2143个电15.56万人;未通有线电视有1058个屯。

大石山区的基础设施问题集中表现为水、路、电三方面的问题。这和全国贫困特征是相符合的。虽然每个行政村村部所在地都已经通过电了,但有部分贫困农户承担不了担电人户的成本,就没有通电;还有一些贫困农户为了降低费用,使用低于标准的电线,造成了电力供应不稳定;并且通上电的农户电力资源的使用仅仅在于天黑时的必要照明,每月用电量非常少,有一个贫困村的村民每月平均用电仅为4度。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原因,加上水利设施建设的落后,大石山区农村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地方可获得安全饮水的农户比例不超过50%,用水不安全主要表现为:(1)缺水。在每年的旱季,饮用水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2)水源距离远。每天取水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在一些山区每天取水要花4-5个小时;(3)水质差。在石山地区实施了很多积雨积水工程,比如修建水柜,但这些储存的水没有经过任何净化处理,就直接饮用,水质差,属于不卫生的用水。在大石山区,交通不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自然村平均通路率仅为61%,并且这些道路都是不上等级的土路,路况差,交通事故发生频繁,严重限制了贫困村与外界的商品、信息交换。

3.农民劳动者素质偏低。大石山区贫困县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如大化县主体民族是瑶族。瑶族是一个祖祖辈辈在石山区繁衍生息的民族。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基础差、文化素质低,整体上缺乏敢冒的精神和与贫困斗争的动力。因环境地理等方面原因,农村青年初中升学率不足40%,青壮年劳动者文盲半文盲达20%左右,农村科技培训及文化娱乐场所几乎空白。在岩滩电站库区移民劳动力25634人中,初中文化以下有16212人,占63%,初中文化以上有9422人仅占37%。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供给小于人的需求量,人对自然的消耗远大于自然的增长量,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非和谐发展,人们靠山吃山,刀耕火种,无限制地向大自然掠取。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性改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石山区群众居住在边远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生活条件极差,加上人为的破坏,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可耕地资源非常少,有的地方甚至不具备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们的祖先是避战乱或其他原因迁居而来。这种地方虽然年降水较多,但由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透严重,而且降水多集中在雨季,所以导致雨季容易爆发洪涝灾害,旱季出现缺水、干旱的情况。这里山高路险,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建设各种基础设施的成本偏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情况等方面。而这些因素作用在农户生产经营上的是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这些地区在农业生产上都表现为典型地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水平极为低下,而在非农业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农业收入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大石山区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这为大石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政策导向。在贫困大石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大石山区新农村建设。

1.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包括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加快农技推广改革三个方面。从主要重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转向产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转向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二是提高农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方面,创立农业品牌。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知识就是财富”,在农民身上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

2.培育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兴农富农的桥梁,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坚持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并带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三是狠抓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化经营。积极与有关市、县联系,通过招商引资,在优势农产品主要生产区域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

3.生产发展是目标。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健康快速发展。现在大石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子也不少,各地纷纷创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化是山区县份,只能靠挖掘当地山、水、矿等资源,念活“山”字经。为此,要引导农民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敢于先吃“螃蟹”,创出适应当地情况、符合当地要求的发展新路子,实现山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新一届大化县委、政府提出了“东蚕西鱼,南麻北羊”的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东蚕是指在大化镇、六也乡以及红水河河谷的平原丘陵地带,大力发展种桑养蚕;西鱼是指在大化、岩滩两大库区尤其是岩滩库区要做大做强养鱼业;南麻是指在共和乡等与平果县交界的乡镇发挥地缘优势和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剑麻种植;北羊是指在北部山区继续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动物。全县东西南北分别形成鲜明的特色产业带,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山上和水上创造一个新大化。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应提高。现在的农民群众已不满足于基础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他们更向往宽松富裕的生活。有房住,还要住得宽敞;有吃穿,还要上档次;有自行车、摩托车,还想买汽车;看电视已满足不了精神文化需求了,要买电脑,上互联网冲浪,搞网络直销……这些都是新生代农民的生活需求。同时,农民生活的宽裕,不仅体现在农民吃、穿、住、行有科学性,而且还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育锻炼及业余生活的多样性。

4.加强县域经济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以发展资源型加工业为突破口,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提高民营经济整体水平,不断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一是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工业基地,增强聚集效应,引导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富民项目,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以中心镇建设为抓手,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心镇建设是加速城乡一体化、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的有效途径。抓紧抓好中心镇规划建设,加紧制定有关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中心镇成为农村发展的“龙头”、城市发展的“后勤”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基地,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水产品和畜牧产品基地建设。利用农产品和水产品资源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促使农业市场化。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改变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5.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创建生态文明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源污染,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以“四通五改六进村”(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党的政策进村、科技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法制教育进村、卫生习惯进村)为内容,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形成农村新风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 陈新建

作者:姚本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技师学院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