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教学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2

仿真教学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电子技术传统教学的缺点

传统的电子技术类课堂教学, 如需对电子器件、电路的特性曲线、输入输出波形、频率特性进行分析时往往都是通过教师手工板书画图来进行, 不仅效率低, 精确度也差。有时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或利用示教板进行课堂演示, 这两种教学手段虽然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 但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制作CAI课件对一些抽象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进行辅助教学, 但对实际问题的模拟其真实性就较差;示教板真实性虽好, 但使用不便, 仪器准备麻烦, 仪器精度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且无论是CAI课件, 还是示教板内容都是固定的, 做好的电路内容不易更改。

课后通过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但我们在实验室做电子技术实验时, 往往要用到示波器, 数字万用表, 信号发生器等仪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实验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往往不是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不够, 而是仪器的使用问题.比如示波器的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导致实验的失败。一个实验要顺利完成, 首先要介绍各种仪器的使用, 而学生也要通过好几个实验的练习才能熟悉仪器的使用, 这对实验的效率造成影响。

2 Protel 99SE软件仿真功能的优点

电路仿真是以电路分析理论为基础, 通过建立元器件的数学模型, 借助数值计算方法, 在计算机上对电路功能、性能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然后以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在屏幕上显示出电路的有关性能指标。

Protel 99SE软件内嵌了与PSPICE仿真软件兼容的电路仿真功能, 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

(1) 与原理图编辑融为一体, 只要所有元器件取自仿真测试元件库, 在完成原理图编辑后即可启动仿真操作, 无须再次输入仿真电路, 减轻了设计者的负担。

(2) 提供了5800多种标准仿真元件, 可以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及数字/模拟混合电路进行仿真分析。

(3) 提供多种仿真分析方式, 既可以只执行其中的一种, 也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仿真分析。

(4) 以图形方式输出仿真结果, 直观性强, 并能以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结果。

3 应用实例

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够配合PROTEL99SE这个软件的仿真功能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形象的说明, 那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以555时基集成电路的单稳态工作方式为例, 分析其工作原理, 输入输出波形, 并用Protel99SE这个工具来实现它。

3.1 电路原理分析

图1是其单稳态工作方式的电原理图。图中R、C是定时元件, C1, R2是输入信号的微分电路, R1、R2的分压比保证在负触发脉冲未到时, 触发输入端的电位高于1/3Vcc, 使R-S触发器处在0状态, R1、R2的阻值可以在几十KΩ范围内选用。

在稳态时, 由于输出为0, 放电管T导通, 定时电容C保持放电状态。当输入端引入负脉冲时, 比较器B的输出将R-S触发器置1, 放电管T截止, 输出Uo为“1”。这时, Vcc通过定时电阻R向C充电, 由于电容C的电压与阀值电压输入端相接, 当C端电压被充电而逐渐升到超过2/3Vcc时, 比较器A的输出将R-S触发器置0, 放电管T饱和导通, 电容C则通过放电管T很快放电, 输出Uo又恢复为“0”。由此可见, 所产生的输出脉冲宽度等于电容C从低电平充电到2/3Vcc的时间。

可以证明, 输出脉冲宽度Tp为:

单稳态工作方式时的波形图见图2。

3.2 PROTEL99仿真步骤

Protel99SE功能强大, 可以利用其信号仿真的功能对该电路作信号分析。具体方法在实验步骤中详述。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若要进行信号分析, 绘制原理图时必须全部选用Sim.ddb (仿真元件库) 中的元器件。

(1) 新建一个SCH文件:单稳态电路.SCH。如图3。

为了使该555时基集成电路能正常工作, 我们给其输入端加上一个时钟信号源, 其频率等于1KHz。同时, 我们为该电路加上5V的直流电源和10K的负载。

图4是最终绘制的原理图,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在图中关键的地方加上网络标号 (如:Ui、Uo、Uc) 。因为在作信号分析的时候, 它们将会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在Protel99SE的菜单中, 有一菜单命令Simulate-->Run。设置好元器件的属性, 输入脉冲的属性。选择我们所关心的Ui, Uo, Uc (分别表示输入、输出电压以及电容C的电压, 点击Show按钮, 系统就会给出其波形。见图5。

(2) 前面分析过:输出脉冲宽度Tp为:

图4的原理图中, 我们设置R=100K, C=0.01uF。在仿真出来的波形图5中, 我们量得Tp≈1.1ms, 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修改R, C的值, 令R=10K, C=0.1uF, 进行仿真。同时打开标尺A和标尺B, 测量T p的宽度, 结果发现结果仍为1.1ms。见图6。

Protel 99SE是一个非常实用的EDA工具, 其界面直观、操作简单, 能够准确地查看和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通过对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电路的分析, 我们发现用PROTEL99SE的仿真软件能够很好的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 通过改变R, C的值, 直观的证明了单稳态电路的脉冲宽度Tp≈1.1RC, 巩固了理论教学内容。

将计算机仿真教学引入电子线路课程教学, 使学生较早建立工程思想, 为学生进行电子线路设计、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提供了较佳的手段, 同时还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创新, 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入电路仿真环节对电路进行实时分析,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文阐述了Protel 99SE电路仿真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单稳态电路进行电路仿真, 突出了教学过程应用软件仿真的优越性。

关键词:Protel 99SE,电子技术,仿真分析,实验

参考文献

[1] Protcl 99 SE电路设计与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仿真教学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为了提高电工学实践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将Multisim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并行的电工学实验教学方法,并给出综合实验的实例分析与应用。通过对电工学实验特点的分析,根据不同实验要求进行实体实验与仿真实验,以增强学生对于电工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与设计实际电路的能力。

关键词 电工学;Multisim;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实体实验

Key words electrotechnics; Multisim; lab;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entity experiment

1 引言

隨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发展需要,是广大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实践的问题。当前,国内外许多高校已经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立了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室[1-2]。

电工学是研究电磁现象在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科学,是工科各类非电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对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各类电路的实验验证对于促进学生在复杂的理论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其根本原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应用电路的设计和分析能力。为了适应电工学课程对于实验的各种要求,提出将Multisim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并行的电工学实验教学方法,形成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的实验教学目标,并给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3]。

2 现有电工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院校给学生开设的电工学实验,都是依靠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台设备,让学生在学习完对应的理论内容后,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规定的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在近几年的电工学实验教学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4]。

1)一般院校的实验中心所引入的电工学实验设备都是模块化设备,这种实验室仪器的操作只是供学生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对于一些综合性设计实验根本无法实现,这就导致达不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期望。

2)实验台上的实验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内容去完成,对于稍复杂一些的实验,线路的检查和调试的时间需求不能够充分满足。一般性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手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同时,内容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培养,那么创新更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对于作为初学者的学生来说,实验室实验必然会造成元器件的损毁。同时,在电工实验中,强电与弱电并存,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安全问题……

可以看出,对于电工学实验教学来说,传统的单一实验室平台实验教学方法与当今社会要求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不符,不利于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电工学实践环节的兴趣,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为该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3 Multisim虚拟仿真实验和实体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

Multisim虚拟仿真实验特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使很多知识的学习开放化、自动化。Multisim

就是一款用于开发和仿真的软件,不仅仅局限于各类电路的虚拟仿真,而且在LabVIEW虚拟仪器、单片机仿真等技术方面有许多创新和提高。Multisim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LabVIEW)可以方便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地再现出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Multisim虚拟仿真实验具备以下特点[5]。

1)无局限性,随时随地可以使用。Multisim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做任意相关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等。同时,仿真实验平台仅仅是一个软件平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己的实验。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自由分配时间的需求,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任何层次的实验。

2)软件调试方便,维护方便。电路本身就是由很多元器件和很多连线形成的,学生作为初学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错误。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完成实验时,学生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更改线路的连接形式,删除或增加元器件、修改参数,调试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调试结果随时更改线路,最终得出最优方案,非常方便。

3)安全性好,不消耗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既是一个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和练手的过程。学生作为初学者,在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虚拟平台对于这些错误会实时提示,并很明显地标记出来,既能够提示实验人员正确操作方法,又不会出现仪器损毁的情况,对学生来说保证了安全性,对实验室来说不会出现仪器损耗,大大减少了经费开支。

4)可以使用一些实验室不常见的元件。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平台主要用于满足学生的基本实验,对于一些综合性实验或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型实验来说,有一些不常用的元件就没有,造成实验的局限性。而虚拟平台提供了非常完整的元件库,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实验需求,使实验者灵活选用各种元件,使实验得到一个最佳效果。

虽然Multisim虚拟仿真实验具备很多实验室硬件实验所不能实现的优点,但单一的仿真实验由于其电路中元件和操作环境的理想化,使学生对实际的操作认识不够深刻,实际动手能力匮乏,容易导致在设计过程中与实物脱节,同样不能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Multisim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并行的教学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是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电工学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众所周知,实体实验室的实验台都是针对课本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而开发的,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动手去进行操作。但是实验室实验一般都是根据教材需求设置的一些常规性实验,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完整个课程之后,还应该做一些综合性实验,或针对某一个项目课题进行一些设计或仿真,常规实验室对于这种需求将无法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应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才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

1)基礎实验。戴维宁定理、单管放大、集成运放、编码器、译码器等内容都是电工学课本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相关实验,实验室的实验台都很完善。对于这些实验,可以先在课堂上用Multisim软件进行虚拟仿真,然后将仿真过程以及仿真结果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增进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实验室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再在实验室平台上进一步进行实操,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仪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电路的搭建、实验数据的读取、实验波形和曲线的结果分析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大大增强[6-7]。

2)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对于整个电工学而言,可以将其分成三大部分内容,包括基本电路部分、模拟电路部分和数字电路部分。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可以布置相关内容的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这些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应以总结对应部分内容以及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为目的。由于实验室实验设备本身和实验室开放情况等各方面的限制,对于这些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在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的情况下,从确定设计思路,到一步一步搭起每个模块的实验电路,最后到搭起整个实验电路,包括各个环节的验证调试等过程,都在实验室完成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对于完成实验的最佳设计思路,实验台不一定能够提供所有可用的最优元器件;另一方面,直接在基本设计思路的指导下进行连线操作,必然会出现很多隐患,由于接线过程中线路复杂而出现错误接线,从而导致反复检查修正,甚至出现烧毁电气元件的情况,等等。同时,这种由多个模块组成的综合性实验,所要求的时间和场地是具有连续性的,不能由于其他实验而中断。

那么,对于这些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完全可以在实体实验前用Multisim软件进行虚拟仿真,既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产生,还可以让学生灵活快速地根据仿真结果,优化自己的设计思路,最终找出最优设计方案。得到仿真结果后,再以实验室实验台为基础,有目的性地对于综合性实验的部分过程或整个实验电路进行实操。

总之,将仿真实验和实体实验并行进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对于电工学课程的学习更加完善,才能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理论教学、仿真实验和实体实验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 综合实验案例分析

下面以数字时间记录仪仿真电路综合性实验为例,介绍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数字时间记录仪。

实验要求:要求数字时间记录仪能够完整、准确地显示时、分、秒时间信息;要实现1 Hz的秒计数;同时实现校时功能。

首先,确定基本设计方案,并在Multisim环境下实现本实验的基本过程。用六个数码管完整地显示时分秒信息;用一个由两个十进制计数器串联,加上必要的反馈置零电路组成的十二进制计数器来实现时的计时;用两个由十进制和六进制的计数器串联组成的六—十进制计数器分别实现分、秒的计时;同时实现校时功能,需要分别对时分秒的校时电路;要实现1 Hz的秒计数,可以由晶体振荡器分频后提供,也可以由555定时来产生脉冲,并分频为1 Hz后提供;校时电路可以用单刀双掷开关切换计数功能与校时功能来实现。该数字时间记录仪将秒计数器的进位端连接到分计数器的时间记录仪信号输入端,将分计数器的输出进位端连接到小时计数器的时间记录仪信号输入端,显示数码管连接到计数器的计数输出端,校时电路与各计数器的正常时间记录仪信号通过单刀双掷开关选择后,接到计数器的时间记录仪端。完整的数字时间记录仪仿真电路如图1所示。

由于数字时间记录仪电路比较复杂,因此将单个功能的实现分别做成子电路,然后直接把设计好的电路复制到子电路编辑窗口中,把需要与外界连接的引脚引出来,就可以直接与主电路其他部分连接,从而实现其功能。在图1所示完整数字时间记录仪仿真电路中,12(SC2)为十二进制计数器子电路,实现对于小时显示的进位功能,其原电路如图2所示;CLOCK(SC3)为分频器子电路,实现将1 kHz信号分频为1 Hz信号,其原电路如图3所示;60(分)和60(秒)为两个六—十进制计数器子电路,分别实现控制分和秒的显示,其原电路为如图4所示的74LS161构成的六—十进制计数器电路。

为了实现各个分功能的电路能够有效地连接到一起,均需要将原电路设置成子电路的形式,然后放入总电路中实现连接。本文以六—十进制计数器原电路(图4)和子电路(图5)为例,介绍如何将原电路转换成子电路形式,以便于实现总电路的连接。从图4和图5的比较可以看出,只要有了原电路,对应的子电路设计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将设计好的功能电路复制到子电路编辑窗口中,把需要与外界连接的引脚引出来,就可以与主电路的其他部分相连接。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把分频器原电路、十二进制计数器原电路也复制到子电路编辑窗口中,再把需要与外界连接的引脚引出来,接入主电路即可。文中只给出分频器子电路、十二进制计数器原电路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其子电路图示不再重复绘制。

至此为止,完成Multisim数字时间记录仪的虚拟仿真实验电路的设计。在完成虚拟数字时间记录仪的设计及仿真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在实体实验平台上做整体实验或者部分模块实验,就更可靠更方便了。

5 结语

在电工学传统的实验室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Multi-

sim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并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将理论设计与分析、实体实验现实与交互式设计与仿真相结合,完善电工学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为实验室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在电工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实践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对于电工学实验教学的最佳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这无疑对整个电工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亮亮,赵玉珍,李正操,等.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5-8.

[2]李宁,杨坤,史芹.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驗开放式教学初步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40):118-119.

[3]付杨.基于Multisim技术的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112-114,198.

[4]杨蕊,王晓燕,杨婷.基于Multisim虚拟仿真技术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129-131.

[5]李忠波.电子设计与仿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4.

[6]王海波.基于Multisim仿真软件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9):221-222.

[7]廖辉.仿真软件在电工学中辅助教学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02-105.

仿真教学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应用电子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一个多学科综合专业,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涉及学科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电子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技术;应用电子;专业教学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教学相结合,可以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应用电子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一个多学科综合专业,主要研究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工艺和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等理论和技术。应用电子专业教学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涉及学科多、理论性强,同时又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电子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电子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现代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指采用图像、动画、视频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特别是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有益的补充。针对电子专业的特殊性和综合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媒体表现方式,分别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幻灯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通常由多页幻灯片组成。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各种对象如文字、图片、图形、表格、艺术字和声音等,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电子专业课程理论较多,信息量大,直接讲授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使用幻灯片教学后,色彩丰富,图形清楚,概念清晰,有助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问题简明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2动画演示。电脑动画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效果。动画能够将微电子专业课程中遇到的深奥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内部机理,通过简单的画面动态地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加快加深理解,有利于重点难点的掌握。另外,电脑动画能够逼真地再现微电子工艺流程的加工过程,可以模拟实际操作步骤,从而可以代替或辅助部分实践教学。

1.3录像放映。电子专业的实习单位往往是高投资、大规模、贵重设备云集的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管理制度严格、专业程度高,对在校学生进企业实习有着很多限制,同学们经常只能去参观工厂环境,远眺机器的运作,甚至有些生产企业不对学生开放实习。这样,教学得不到生产实践的支持,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降低了教学效果。而将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拍成录像,或者购置相关内容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同学观看,可以近距离地观摩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了解技术细节。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同学们纷纷反映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不仅对课程里所学的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了解到产业的前沿发展。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得益于计算机硬件的飞速进步和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仿真技术成为当前流行的新型教学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局限于实验室购置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电子专业的实验设备价格高昂、操作复杂、容易损伤,使同学很难得到上机锻炼的机会。而使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方式,过程简单灵活,交互方式多样,结果直观明了,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网络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更加普及,也更加方便,特别是校园局域网的建设,提供了学生随时随地使用各种终端进行网络学习的教育环境。这也促使我们把教学平台从教室向网络拓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形式和基本架构,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一方面可以作为信息资源库,为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教学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的下载和在线浏览;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师生课外互动的平台,进行答疑、作业提交、通知发布等教学活动。这两种方式也是目前电子教学中最主要的网络应用手段。使用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教学信息的丰富,以及多元化教学等等。网络教学的推广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技术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将会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之一。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结合电子专业特点,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实践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出更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子良.发挥幻灯片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2(6):22-24.

[2]黄翠柏.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62-163.

[3]张德时.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学生多元化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05-106.

仿真教学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湖北工业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专业培养方案,直接决定了相应本科教学的内容,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以湖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培养方案各环节,展示了对各个环节的摸索与思考,旨在相互交流,共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省属高校;通信工程;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一、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中的电子信息类,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号传输和信息处理,该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1,2]

本专业市场大,社会需求多,要根据学生特点及学校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学时。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各类学科基础课的基本学时,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培养,确保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坚持加强实践教育,要确保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体系严谨、模式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先进、系统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课;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另外,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注重通信中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知识相结合,强调通信网络体系,覆盖通信技术各个方向,借助科研优势,保证科研和教学互动,专业建设与通信信息行业保持同步发展,不断适应通信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3-6]

湖北工业大学在2015年整体进入一类招生,生源状况良好。目前,通信专业在岗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从学历上看,博士13人,在读博士4人,教师基本上是信息与通信工程或相关专业毕业。本专业依托湖北工业大学实习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通信专业实验室,已建成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交换、移动、光纤、微波、视频、通信网、宽带接入等10个通信专业实验室等,信号与系统是校級精品课程,专业挂靠控制理论与工程招收通信与信息系統、信息与信号处理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本科生9届6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多个本地重要通信类企业作为学生工程实训的主要培养基地,学生参与生产实习和参观实习,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加强通信技术的各种设计与实现环节,宽口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另外,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7]

二、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坚实的通信理论和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受到较好的通信工程领域软硬件开发、系统与网络的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实践训练,能在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等ICT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项目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技术开发及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8-16]

湖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目前实行的是“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具体而言,学生入校时按电气类招生,大一、大二时大类培养,是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的阶段,大二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暑期短学期和三年级秋冬学期为以专业基础课和模块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5个本科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信息的产生、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电子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应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应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图形文字处理、数值计算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在工程中考虑经济、社会、法律、政策等方面问题的工程综合能力。

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体系,开设了充分的数理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程素养。通过对专业知识体系,特别是核心专业知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建立新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新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了少而精,注重工程应用与设计,同时与时俱进等特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今后职业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着眼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改革现有的实验设计课程,基于CDIO模式开设综合性强、设计性强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通信网与交换、信息处理与多媒体技术类实验设计课程。而学生企业学习计划分为三个环节:参加与企业合作开设的校内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工程意识;参与校企合作建立的暑期实践计划,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到企业实习,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17,18]

三、课程体系及逻辑关系图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微型机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网基础、现代交换原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语音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仿真、宽带接入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基础、通信新技术讲座等[7]。

在图1课程体系及逻辑关系图中,课程体系按照思政序列、语言序列、计算机序列、数理序列、专业课序列、军体及专业实践序列归类。该图比较清楚地显示了所在学校该专业的层次及衔接关系。课程名后数字为对应学分,斜体字对应课程为选修课,所列选修课,一方面是依据前面几届实际选修,然后是加入新时期热点课程,如大数据技术、博弈论、物联网基础等,以响应学生需求。

在表1本专业各类教学环节学分与学时分配表中,按照通常划分的方式下,显示了各类别中相关课程的学分学时,及各学期学分的分布,该表参照工程教育认证进行了整理。另外,在国内高校压缩学分的大趋势下,我校本专业的校内学分为170,校外学分5,专业总学分为175。

在如表2教学进程表中,列出了在校期间各学期各类教学进程情况,该表表明了各教学周教学类型的安排情况。

符号说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理论教学:考试●金工实习⊙电子实习?郄电子设计CAD实践Φ实训◎生产、认识实习◇学年论文#测量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实验﹡素质拓展教育×机动=寒暑假。

四、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网基础[7]。

《数字信号处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离散信号与系统、离散傅立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FFT)和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等方面有较强的分析、设计能力,掌握用数字方法处理确定性信号的原理、通用技术及一般方法,为随机信号、多维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打好坚实理论基础,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及应用领域。

《信息论与编码》是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专业必修课,其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在学习了概率论与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的基础上,以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信息的定义、信息论的起源、发展及研究内容;香农信息论的三个基本概念,即信源熵、信道容量和信息率失真函数,以及与这三个概念相对应的三个编码定理;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基本方法等内容,为后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信电子线路》属于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了通信专业及其他相近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基础性内容,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等课程的基础。

《通信原理》是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性、理论性强。通信原理的前置课程是信号与系统。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怎样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设计通信系统和模块。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各种通信系统的抗噪音性能分析和计算,为以后学习更高级的信息与通信课程,研究设计新的通信系统和掌握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课程采用“理论+通信系统仿真实践+实验+课程设计”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讲清楚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后,通过系统仿真实践对通信系统的各个模块在通信系统的作用和技术指标有比较初步的认识,再通过硬件实验对仿真模块进一步验证。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须按要求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网基础》是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是在学习了概率论与随机过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上,以现代通信网络为研究对象,介绍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网络概论及数学基础、端到端的传输协议、网络时延分析、多址技术、路由算法、流量和拥塞控制、网络结构设计等内容。使学生能掌握有关现代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图论、排队论,并理解现代网络的性能分析方法。

五、結束语

文章较详细的展示了省属高校湖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摸索设计主要环节,意图是抛砖引玉,改进优化该专业教学管理的培养方案设计,使师生受益,促进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鸿蔚,张薇,阮怀宁,等.本科教学改革案例河海大学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75.

[2]邓丽曼,王娜,成舸.宽口径厚基础按信息大类培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1):34-36.

[3]蒋学华,张兴强,陈佩江.构建应用型国际化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6):111-116.

[4]叶红.美国高校电子工程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浅析.高等理科教育,2007(6):64-67.

[5]徐俊,李吉忠.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浅析——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对比分析国内外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3(26):10-10.

[6]白鹏飞.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45-47.

[7]湖北工業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14级培养方案[Z].

[8]孙爱晶,范九伦,杨武军.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5(5):59-64.

[9]谢水珍,查代奉.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1):187-188.

[10]徐卓农,张凌涛.建设特色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4(19):112-113.

[1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95-98.

[12]单树民,龙鹏飞.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0):34-36.

[13]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2):107-109.

[14]于慧敏,黄爱苹,章献民,等.信息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3):96-97.

[15]张洪全,冯进玫,郭继坤.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33-34.

[16]韩一石,韩国军,孙粤辉,等.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59-161.

[17]张学良,段哲民.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2013(32):35-36.

[18]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仿真教学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中职仪器分析实训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仪器分析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解决实训项目教学中的困扰,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仪器分析;应用效果

当前,仪器分析实训教学存在仪器设备大型、贵重、人多机少的问题,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实训学习条件进行反复练习,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和讲解来学习,很难掌握技能操作要点。为此,教师可尝试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日常实训教学中,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辽宁省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作为项目牵头学校开展了仪器分析虚拟仿真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虚拟仿真教学能够有效提高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技能水平。现结合实际,对虚拟仿真技术在仪器分析实训教学中的作用和成效进行简要评述。
一、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虚拟仿真实训可以实现每人一台虚拟设备,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随时调整虚拟仿真学习的进度和内容。这样,不仅能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明显提升教学质量。与传统的实物实训教学相比,虚拟仿真实训的教学课时明显减少,并大大降低了原料消耗,节省了设备维护的人力和物力。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虚拟仿真实训与实物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需聘请计算机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虚拟实训教学方面的骨干教师,需要结合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各项教学内容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这样,全体专业教师就能熟练掌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解决实训项目教学中的困扰

(1)节约了实训成本。在虚拟仿真实训模式下,学生操作的是虛拟设备,所有实训项目均可在一台电脑上完成,投资成本远低于实物实训。而且在设备损耗、维护保养方面,虚拟实训的投入也比实物实训明显减少。经过虚拟仿真实训学习的学生,在进行实物实训时掌握得会更快一些,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进行多次练习,就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这些,都使得实验消耗大大减少。(2)增加了安全系数。利用电脑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训,能避免学生刚开始学习时由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安全问题出现,大大增加了实训的安全系数。而且,虚拟实训设备不会因为学习者的误操作而损坏。(3)解决了实训教学中的观察难题。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事项和了解仪器构造,尤其是了解整个实验的动态过程和仪器内部的精细结构。这在实物实训中是很难实现的。可见,虚拟实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些关键技能点的观察和掌握。
四、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1)打破了学科本位体系。虚拟实训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融入了职业能力训练的要素,它从外部打破了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的弊端,在知识和能力的搭配上有所突破,将不同的知识、技能要求通过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结构,构建了整个专业的虚拟实训平台,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虚拟实训教学既便于施教,又能缩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2)引导了实践教学评价的变革。为了让学生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中掌握岗位所需各项实际能力,实验教学安排应该是开放式的。即学生可以根据本人掌握技能的具体情况,选择实验的时间和次数,不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的约束。在评价实践教学结果时,教师主要看学生是否能达到能力标准,而不是看学生是否做过实验,做了多少次实验。(3)促进了学分制改革的进程。因为虚拟实训软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实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实训项目可以到计算机房进行反复的虚拟实训,再进行实验项目的实际操作,所以实验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先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的考核,完成相应的实验学分,不受实验仪器的限制。这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分制改革更有实际意义。(4)加强了校企合作。笔者所在学校正进行企业化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学校将信息项目内容应用到企业员工培训中,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使过去用半个月时间完成的内容现在只需一周,而且员工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培训人员数量是过去同时期的两倍,而且技能水平掌握情况也好于往年,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总之,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实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每人操作一台虚拟实训设备,反复训练合格后再进行实物实训,这样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明显。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极大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对实训教学本身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教师应认识到无论仿真实验多么“真实”,都不能取代真实的实验,一方面不能忽视实物实训教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以虚拟仿真技术来提高学生真实情景下的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王钰.浅谈仿真技术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17).

[2]马青竹.仿真技术在高职仪器分析实训中的应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6).

[3]熊淑平.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仿真教学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该文探讨依据“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融合能力,技术表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改革思路,对“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具体地,考虑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以MATLAB/SIMULINK交互式仿真集成环境为平台,增加系统建模与系统仿真两部分内容的交叉/交互教学,引导学生在模型数理、仿真算法及实验技术三者间的关联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基于教学内容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通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的工程案例的教学,更好地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系统建模 系统仿真 MATLAB/SIMULINK

1 教学现状分析

自2010年起,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正式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为现实和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该计划以及相关同类型的计划实施要求有关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而言,在计划的理解与实施中就应当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入手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现行的国内各类各级高等院校开设的“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一般都包括系统建模与系统仿真两个基本的教学单元[2-3]。系统建模与系统仿真各自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具有很密切的理论概念关联性和技术逻辑上的不可分性,这些特点使得两者的教学过程有必然联系。但两者又有各自所关注的问题,这使得两方面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必然有一定区别。可以说,系统建模更关注问题的数理特性的理论表达,从而其结果表现得较为概念化、抽象化、数学公式化;与此相对,系统仿真则更关注解决所关心问题对应的理论结果的数值校验及其效果表示,从而表现得较为技术化、具象化、图表化。因此,授课教师如何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主动利用各自特性,将非常有助于该课程的教学。

特别地,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性工作中涉及的实际工程控制系统,往往需要依据性能指标要求设计控制器或对原有控制器进行校正。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为特殊的实践性科研步骤,为工程类控制系统的分析、计算、研究和控制器的综合设计提供了快速、经济、科学及有效的手段,它已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在“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中做好理论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两个环节变得尤为重要。

在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中,MATLAB /SIMULINK作为一种有效的综合计算仿真软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课程改革计划在“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过程中,以MATLAB/SIMULINK交互式仿真集成环境为平台,结合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设计与仿真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技术表现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旨[1,4],通过强化系统仿真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实现计划所期待的高水平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本文正是依据这样的想法提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有交互教学过程的教改方案,以期完善和提高“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安排上的考虑

目前的“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就建模与仿真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讲授。建模部分通常注重传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类型、系统的建模方法步骤以及典型控制系统的建模,相关的模型简化处理方法等。在仿真部分则侧重于基本数学运算的算法理论和算法流程实现等。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对两部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而两部分之间的概念/操作对应,理论/实际(指仿真程序或实验组件)关联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少有达到教学预期效果的。

应当指出的是,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该技术本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要使之成为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验证或判断理论结论正确性、有效性的数值检验工具。换而言之,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教学需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关联性等内容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地、创造性地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改革压缩了MATLAB导论课程的课时,使得学生在学习MATLAB的过程中有可能不能充分地学习SIMULINK交互式仿真集成环境。因此,有必要在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仿真教学部分精准而深入地介绍基于MATLAB/SIMULINK的控制系统模型搭建方法。

3 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讨论

3.1 以仿真实验问题探究为出发点的系统建模教学法

该提法的本质是问题探究型教学法的确立。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动员学生主动探求学习,实现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交叉教学。即教师依据所教授的系统建模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要点,给出相对应的仿真实验课题让学生先行进行分组探讨,而后参与教师主导的实验仿真,并由学生对完成情况进行观察说明,归纳总结对所观察对象建模的必要性,着眼点乃至建模的基本步骤。现有的“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中的系统建模部分的教学过程仅仅包含课堂教学部分,因此,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将融合仿真实验教学部分的交叉,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观察具体的控制系统,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控制,然后走出实验室,归纳实验室工作感受,体会系统模型数理对系统仿真结果理解的意义与价值,推断出系统建模具有工程实践基础意义的理论本质。这样既能使教师在系统建模的教学中更好的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论与技术双面性的深刻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课堂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也提供了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机会。

3.2 基于案例的系统建模与系统仿真的交叉/交互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各类工程技术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教学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通常会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与学生专业方向相关的内容作为案例,如果案例有很恰当的工程形象性和技术实际意义,如此的教学活动将非常吸引学生的关注力,这样不仅可以简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促进学生自启性地进一步探究与了解本专业知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们”除了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外,更需要具有自我推动下运用专业知识研究、解决各种工程实践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解展开,有针对性地将建模过程和仿真方法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导入教学过程中,用教学过程本身的进展诠释系统建模与系统仿真的本质。

例如,在拟定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考虑以如图1所示的单级行车倒立摆系统为案例,围绕行车倒立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完成本节标题意义的教学改革。单级行车倒立摆系统的形象直观,结构简单,构件组成参数和形状易于测量和改变,所加控制律的控制效果可以通过其摆杆运动平衡态数理特征的稳定性/收敛性等直观地体现,也可以通过摆杆角度、小车位移和稳态时间等的物理特性的度量来刻画,其作为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平台校验效果的直观性、客观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在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交互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到连续型动态学系统建模示例说明时,其中的一个案例即选定为单级行车倒立摆。具体步骤如下(图1)。

(1)(仿真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做观摩型教学,使学生接触和认识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单级倒立摆实验平台(GLIP2001)及其相关设备,教师简要介绍倒立摆的工程对象由来,倒立摆系统的常用控制方法等,然后让学生观察基于双闭环PID控制作用下的倒立摆控制系统的摆杆垂直平衡控制问题的实验过程。

(2)(建模课堂教学)基于实验过程观察与实验结果向学生提问,该系统的运动平衡控制问题中的物理特征与目标是什么,该物理特征和目标的数学意义是什么,相应数学意义如何利用物理定律公式化表现,进而逆溯出对行车倒立摆系统实施控制的建模必要性问题。

(3)(建模课堂教学)在接下来的建模教学中,基于实验案例的运动学物理定理定律,建立出案例系统的一次理论模型,分析该模型所具有的数学模型基本特征(如线性/非线性,时变/时不变,平衡点/稳定性等),讨论数学模型理论特征与实验观察结果的运动学物理意义的一致性,完善学生对所建数学模型工程技术价值与作用的理解。

(4)(仿真实验教学)基于行车倒立摆系统的一次理论模型,由学生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以一次理论模型定义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微分方程数值求解反演单级倒立摆控制系统的摆杆运动的平衡态邻域内的动态过程,并由此判断所建一次理论模型的数值有效性,即模型的数值特性与运动学特性是否相互吻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理解系统仿真是系统建模合理性的检验手段之一。

(5)(建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基于一次理论模型进行控制器设计的问题,提出通过简化、变形、变换等将一次模型转换为更便于控制器设计理论工具展开的二次理论模型的思想,提示一次理论模型后处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介绍实现建模后处理的主要基本技术,如线性化、模型降阶、平均化近似等。

(6)(仿真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借助MATLAB/SIMULINK实验平台,自主实现基于既成的双闭环PID控制作用下倒立摆系统的摆杆垂直平衡控制的数字仿真实验,由教师讲解控制器设计的二次理论模型背景,使学生体会简化控制器设计的二次模型建立的必要性和优势。

(7)(建模与仿真融合教学环节)对想进一步探究建模与仿真相互关系的同学,建议其建立各种意义下的二次理论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自主进行双闭环PID控制器参数调整,观察对倒立摆系统平衡控制效果的影响。

4 结语

该文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旨培养目标,即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尝试以“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为培养平台,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技术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司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张晓华.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德丰.MATLAB/Simulink建模与仿真实例精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何小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90-91.

上一篇:循证护理中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房地产抵押权法律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