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

2023-10-12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由来

现代电子商务依赖的是全新的计算机和电子数据通信手段即Internet, 运用Internet从事商务活动, 已成为信息时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正是Internet电子商务的特性所决定的。Internet电子商务的出现, 使知识产权载体、传播方式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 即数字技术与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上数字化信息的公开性、网络传输的无国界性, 与传统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及地域性发生了冲突。

有关于知识产权中著作权的问题的产生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其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计算机中的运行程序在计算机内部的随机储存器中进行的临时储存。1999 年美国审判了Intellectual Reserve, Inc. v. Utah Lighthouse Ministry, Inc. 案。该案主要是: 原告对宗教性的文章具有著作权, 被告在原告未授权的情况下, 在被告的网站上刊登了这篇文章, 后来被告在接到原告的抗议后, 删除了该网站上的文章, 但是却将文章登载到了其他网站上, 并在被告网页上留下了链接地址, 此外, 被告还通过电子邮件向人们推荐该非法的文章网站法院如大多数人所料, 最终判定被告败诉。然而, 案件的最终判决还是受到了人们的争议, 主要是关于被告在案件中的行为在法庭判决中只是辅助侵权, 那些在被告的鼓动下浏览原文章的终端用户则是直接侵权行为法院判定, 终端用户在浏览网站阅读文章的时候, 其使用的计算机就临时复制了原告的文章, 构成了侵害原告著作权的行为。法院的这个判决大大颠覆了人们认为计算机内部存储是理所应当的传统观念, 人们对" 临时复制”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议。

这个案例主要给我们的震撼是在计算机的临时复制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被认定为犯罪。笔者思考将该案移植于中国法律土壤中会不会有截然相反的判决结果。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传统知识产权理论制度带来的冲击

传统的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我们知道知识产权的授予是具有地域性、国界性的,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的人们真正的生活在“地球村”内。从而导致我们所说的利用网络技术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法院管辖和法律适用问题。

一般意义的侵权案件遵循违法行为发生地来确定管辖法院, 违法行为发生地包括违法行为事实地、违法行为结果地和发现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网络技术上发生的侵权行为地具有不确定性, 一个行为可能有多个违法行为发生地, 以至于我们在管辖法院的确定上有了比较困难的确定。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使得其权利具有国界性, 在通过网络技术造成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上, 网络传输的便利性和快速性使得我们在法律的适用上也有了困难。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而网络技术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采用公开性的手段让更大范围内的公众知晓其所传播的信息。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侵犯他人著作权方面有了便车, 并且知识产权的客体本身是无形性财产, 导致权利主体无法准确及时地感知到自己的权利被侵害, 进一步影响权利人对于其知识产权的权利救济和维护。

三、我国“临时复制”的现状

我国并没有对临时复制做出明确的界定和保护的利益平衡制度就我国目前的著作权理论而言,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条中有“复制权, 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复制一份或多份的权利。”从该条中我们看到我国的著作权法并没有将“临时复制”的问题予以明确的界定, 其仅仅是采用列举的方式界定复制权, 但从理解上讲无论是长久的还是临时的在我国著作权法上都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我国著作权法中复制权是著作权人控制的允许或禁止他人复制自己作品的权利。并且在我国《网络信息保护条例》中并没有在合理使用制度中规定为了个人欣赏、研究目的的合理使用。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 在我国当前著作权法的规定下, 临时复制行为完全可以定义为对著作权人的侵权行为。

四、立法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讲, 法律是服务于现实的, 任何学科都可以说有其前沿问题, 但在笔者看来, 法学是一个没有前沿问题的学科, 现实生活如何发展, 我们的法学学科就该随着实践生活寻找其应该走的轨迹和路径。

法学学科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不断适应其生存发展的土壤, 笔者认为, 著作权法在临时复制问题尚没有利弊权衡问题, 导致我们在从现有理论上解读临时复制问题在我国著作权法下是适用问题得出无论长久的还是临时的复制出于任何目的都是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法律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儿发展。所以, 我认为应给予著作权法以下的修改建议。

( 一) 在《著作权法》第十条中对复制权准确定义

笔者认为, 在著作权法中应当将复制权中加以临时复制的准确定义。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 权利人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势必会出现因为计算机的临时复制问题而带来更多司法审判中侵权只用法律的争议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在法律中予以准确定义才会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的随意性以及引发的不公和社会上的诸多讨论问题。

( 二) 在合理使用制度中加入由于不可避免的造成临时复制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制度从其设置根源上讲是为了平衡权利人和社会公众利益。例如, 根据著作权法, 著作权人拥有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四项人身权利和复制权等十二项经济权利, 每一项权利都是著作权人对自己权利控制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但是为了防止著作权人等知识产权权利人对其权利的垄断, 保护和鼓励信息的传播, 平衡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 我们在著作权法中对著作权人权利予以一定的限制, 划分一部分领域给权利人以外的公众。

在目前的网络信息保护条例上对于著作权法上规定的为了个人欣赏和研究儿使用作品的合理使用情形采取谨慎态度, 并没有给予规定。所以在由于网络技术所产生的临时复制问题, 应该并不是一并给予侵权或是一并给予不侵权的规定。笔者认为应当区别对待。

如果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临时复制在我们的计算机上,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给予其合理使用的合法地位。通过制定其他合理的法律措施明确著作权法中涉及到的复制问题, 使得使用人在使用过程中有正确的指导, 规范自己的复制行为, 当然我们对临时复制做这些规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在著作权人著作权不被侵害的前提下, 完成作品通过网络数字信息的传播, 以平衡著作权人与公共使用人之间的利益。

摘要:现有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尤其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 使得我们传统的知识产权理论也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其的司法实践应用中。本文主要从电子商务下引发的著作权的临时复制问题来探讨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思考。

关键词:临时复制,复制权,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 卢晓霞.浅析数字时代作品复制权的问题[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1 (9) :65.

[2] 邹杰, 薛嘉钰.如何看待临时复制[J].消费导刊——法制园地, 2008. (6) :105.

[3] 朱理.临时复制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以国际公约为核心的规范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7 (1) :24.

[4] 任向东, 焦泉.网络临时复制法律问题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27-31.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IT服务型项目企业通常需要在某一时段内运行多个电子商务项目,通过多项目协同管理能够完成任务运行。本文简要阐述了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的协同概念与模型,分析了多项目管理的协同现状,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管理途径,令企业在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背景下实现多项目管理协同。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协同管理

引言:近年来,电子商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企业需要同时运作多个项目,通过应用多种理论方法能够强化多个项目的协同管理,构建合适电子商务项目模型。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协同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各大企业只有科学的进行目标选项分析,利用多种管理手段,才能实现多项目管理协同。

1.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的协同概念与模型

1.1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的协同概念

电子商务项目多协同管理指的是在多个项目运行过程中,将人力物力与资金组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形或无形资源之间将产生协同效应,。此种管理概念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分摊项目之间存在的风险,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通过制定科学的多项目资源平衡计划、进度计划以及多项目风险计划,能够有效将多项目管理协同方法实现,令信息资源之间能够协同管理。在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协同概念之中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通过系统理论管理方法,可以将孤立研究对象整合成相互协同的多个项目[1]。第二,电子商务的多个项目协同运作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能够对项目实现高效管理。第三,电子商务多项目协同管理可以完成信息化统一建设,将管理思想与企业运行模式紧密结合,令管理系统更加完善。第四,对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与设计,围绕多项目管理理念展开,将会实现多个电子商务项目的在线管理。

2.当前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协同现状

对于我国当前的“项目型”企业,经常需要在同一时间段进行多个项目的管理,导致管理不细致,无法达到高效运作的目标。在既定的时间段之内完成多个项目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令多个电子商务管理项目高效运作,是当前IT服务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企业目标项目的分析阶段,无法清晰掌握多个项目的目标,对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方法较为单一,令企业的多个项目管理现状难以适应端变化的电子商务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在各个项目计划之间缺乏有效协调,令管理效果不明显。我国的学术界对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问题已经进行大量探究,认为电子商务项目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项目资源问题与项目管理问题在本质上与其他普通项目并无差别。

3.实现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协同的途径

3.1进行目标选项分析

当企业内存在特定的服务以及产品需求时,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构思出项目的立意,令分解结构能够呈现出理想的交付结果,充分发挥项目目标的主导作用,为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协同实现提供基础配置要素,如图1所示。在企业中实现目标选项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正确识别多个管理项目的资源对象。对资源对象的识别需要对各个项目要素进行罗列分析,主要侧重于设备资源、材料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项目要素中重点有所区分。第二,分析项目任务整合的对象。在分解结构中的项目会被汇集成为报告,进而建立新的系统,也就是多个电子商务项目整合而成的协同系统。在协同编制阶段的过程中,需要依据生成的报告完成编制,目的是将各个独立管理项目汇集成为更大系统的任务集合[2]。多个任务项目集成的目的是,将项目的相应要素资源经过分解结构衍生出不用的变化。第三,实现过个管理项目的调度协同。在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将多个项目协调管理进行调度,令项目之间的协调更加默契,进而更好的实现项目协同管理。在项目的功能协同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支持企业项目的发展战略。2019年5月28日,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京东云联合举办了跨境电商项目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为实现电商项目创新发展,树立“互联网+外贸”新典范,将电子商务项目与制造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了电子商务在线管理模式。

3.2利用多种手段实现项目管理协同

在企业电子商务多项目的协同管理过程中,利用以下几种手段能够得到理想的协同管理效果。第一,通过流动性协同方法进行单项目管理。由于资源的使用具有排他性,基于电子商务多项目协同管理而言,将各种资源实现整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利用相关协同性管理手法。相关协同性的两个重要管理因素为相同与相似。在工作的管理职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项目之间可以实现集成。企业的经济范围实际上时根据相似集成理论所形成,而多各电子商务项目规模经济能够在相同集合中实施而成,经过各个项目的紧密结合,局域相关职能的项目之间可以加强信息传递,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边际效率。第三,通过互补性协同手段,实现不同项目的需求。通过此种手段可以调动各个项目资源的积极性,将各个项目管理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上提高项目资源利用率。互补性协同手段主要体现在能力协调上,通过将各个工作包有效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进而应用多项目经营管理手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3.3强化各项目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企业中单个项目运行,各个部门很容易进行项目的管理,当电子商务多个项目运行时,企业将难以实行有效管理。比如当多个团购项目运行时,项目经理应安排相关人员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做好项目之间的协调与统筹工作。基于战略规划部门来讲,需要准确判断各个项目的优先级,对项目投入资源进行合理统筹与分配。国外的项目管理办公室,简称PMO,能够围绕公司的核心利益,对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工作实现有效协调,在进行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通过部门之间交流各个项目的操作经验,可以实现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3]。强化项目之间的沟通协调主要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照各個项目的标准流程划分业务组。比如将调研组、供货调研组以及营销组设置为二级业务组,各个项目之间行政独立,但是业务运营方面互相协调。第二,建立项目规划部门。将企业内的人事部与财务部合并为一级业务部门。第三,创新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建立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根据不同项目的开展需求将人才组成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公司内的有效资源,令组织机构对多个电子商务项目实现有效管理,提升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3.4加强项目计划协调管理

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多个项目的综合运作,在电子商务项目的执行工程中,项目经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责所在,强化管理各个部门协调工作,定期开展多项目协调管理进度会议,保障项目各个环节衔接精确,并且实时掌握项目的进度。在实施电子商务多个项目协调管理工作时,需要就调研结果向供货商洽谈组,并向营销组与网络运维组咨询项目情况,了解项目初步投入成本、销量、利润及运维难度预估情况,并对项目自身影响效应、同行业竞争等背景分析进行筛选,战略规划部根据项目优先级以及各个项目经理的能力、熟悉领域,为各个项目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在电子商务的协同管理战略计划中,需要建设信息化的评价标准,其中包括技术评价、业务支持以及经济效益等评价标准。此种以战略规划部为项目管理核心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管理层级,令项目计划协调管理更加高效。

结论:综上所述,当IT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时会在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中遇到问题,阻碍企业的发展。基于现代化管理来讲,只有实行科学的目标选项分析,利用多种管理手段强化项目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才能实现电子商务多项目协同管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增加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卫红,单汨源.电子商务多项目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8(02):

[2]千素云.浅谈如何有效实施电子商务多项目协同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8(02):151-152.

[3]危艳玲.创业型电子商务公司多项目管理体系设计[J].电子科学技术,2017,04(01):102-106.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认清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管理的挑战,明确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企业统计管理手法的创新,认真反思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弊端,这样才能使企业统计管理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统计管理;管理手法创新

新经济(newoe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着问题和挑战,同时在管理手法上也要与时俱进,那么及时的对企业统计管理进行思考和反醒,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管理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的新的经济模式,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创新的理念,重新诊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创新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要求企业统计与创新经济相适应,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制度、管理体制、理论上实现变革与创新。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不重视

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只重视财务指标,而忽视统计工作,认为统计只是算数、填表,将实际生产的运行结果抄写下来,在汇总上报,是为宏观服务的,对本企业用处不大,因而不重视企业统计工作,出现了统计部门和岗位常被撤消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从而限制了企业统计作用的正常发挥。

2.企业统计的服务主体错位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分开,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统计实体。但是企业统计工作从总体上仍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企业统计职能也没有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仍然成为专门服务于上级和国家统计资料的收集的上报者,其统计的内容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的主动性。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要求企业统计尽快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从而满足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3.企业统计方法单一

目前,企业的统计只注重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属于事后统计,统计工作是一种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竞争对手的运行过程和状态,使企业不能有效把握整个市场的宏观状况,不能使管理者获得科学、可靠的统计信息,并据此对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

4.缺乏高素质的统计人员

统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专业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统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统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只会做那些规定模式的重复工作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水平低;职业道德水平低,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存在;知识单一,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统计自动化人才缺乏,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阶段。统计人员素质低大大影响了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5.统计指标不完全合理

目前,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局限于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基本上属于生产型管理模式是以满足国家和上级布置的统计报表为目的的,而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不相适应,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也比较少,从而造成企业统计的现有指标体系与管理、决策需求相脱节。

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手法的创新

明确了挑战和问题后,就要具备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现代化的创新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创新,以增强企业统计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企业统计管理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都面临着变革与创新。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采集数据,如开发互联网调查,使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更加顺畅的进行,同时不会面临老化的问题。

四、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的思考

通过上文相关的分析,得出了以下思考:

1.拓展企业统计服务内涵

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劳动成果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直接面向市场,以便按照市场取向对生产、经营的具体要素及时进行调整,企业统计的全部活动、统计分析与预测都要围绕企业的行政方针进行,都要满足企业的利益,使得企业统计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在围绕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统计服务的内涵。

2.企业统计应改变统计的内容,提供正确和有效的信息

新经济环境下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基于此,企业统计的信息要纵横双向兼顾,一方面立足企业全局,把企业统计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按企业信息流程建立企业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形成企业内部网络;另一方面,改进企业经营需要,建立外部信息联系,形成横向网络,保证外部信息来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

3.不断提高统计方法和改进统计手段

新经济环境下,特别强调资料的时效性。因此,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的改革意识,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含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也是与政府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的设置统计台帐加以汇总,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总之,应尽快实现企业信息、采集、处理的自动化,实现统计信息纵向和横向流动的自动化,大力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从而提高统计效率和统计信息利用率。

总之,对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思考,对于加快企业统计工作的运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程度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加强统计信息管理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建立起开放的、基于标准的统计资源统一应用平台,实现科学地、经济地获取、保存、加工、传输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而必须加强企业的统计信息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人以失真为手段的利益获取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应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实行会计委托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思考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产生过程来看,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以及会计处理失真。即“假账真做”“真账假做”。还有“假账真做。

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指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为私利而编造假帐、假表,或虚盈实亏,或假亏实盈,从而使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危害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1)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2)严重恶化社会环境。(3)严重弱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4)严重影响经济预测、决策。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人以失真为手段,在会计上获取利益。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失真划分为:利益获取型失真和非利益获取型失真。非利益获取型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对业务的把握和处理不恰当,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对于非利益获取型的失真,只能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解决;利益获取型会计信息失真,是指通过故意违反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引起的失真;根据其获取利益的归属,又可分为: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和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

2.1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和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从利益享有的角度看,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和相关的会计人员并没有获得特别的利益,通过会计信息失真所谋取的利益归集体;不象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由相关的会计人员或经营者直接享有失真的利益。二是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相对于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来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责任者具有较高的利益一致性。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会计人员和经营者利益一致的概率相对要低,经营者的授意和会计人员从技术角度为经营者出谋划策交织在一起。来自集体内部强大压力的情况下,难以出现会计人员对经营者为获取集体利益的违规授意进行制约。三是两种不同利益获取型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成本不同。个体利益型失真的责任成本,完全由违法者承担,也比较容易得到相应的处理;集体利益型失真由于相关责任人员并没有从会计失真中获取特别的利益,除非会计信息失真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会计信息失真惩罚成本很难施加到责任人员身上,这一点在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会计信息大范围失真的案例中,最主要根源在于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

2.2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属不同的利益群体,失真的会计信息不可能使两者同时受损或受益。因此,对会计信息应有一种确保其真实性、可比性的制度设计。但由于企业一-社会中介机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提供使用制度,在我国起步不久,以及其他体制性原因,这种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较低。社会中介机构应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把关守责,但在中介机构设计过程中却没有很好地解决对其制约的问题,这就使中介机构往往受利益诱惑而依从被审计者,甚至出现了和企业一起向社会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等情况。

2.3一方面,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已根据市场化的要求转移给社会中介机构;另一方面,在面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而又缺乏有效解决方法时,往往偏重于采用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管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着重于中介机构行使中介权的资格认定上,而不是着重于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相关制度上。这就必然出现政府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付出了巨大的监督成本,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当然还存在以下原因:

(1)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和追求局部利益。

(2)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尚未健全等。

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首先,必须加强各项会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和配套措施,使法规有可操作性。其次,要认真做好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各项会计法规宣传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会计人员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违法必究。

3.2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就可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与完整。

3.3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完善外部监督体系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建立一种约束机制,实行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主要指接受国家与社会的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对查出的问题要予以纠正,对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行为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社会监督指会计师事物所或审计师事物所委托注册会计师公正地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审计。实施社会监督,可以年实行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另外,上市公司除了要接受上述外部监督,还必须接受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以及投资者的监督。

3.4建立对企业领导人的财务监督机制,完善一支笔审批制度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重要的原因取决于企业领导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许多企业单位建立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财务进行一支比审批制度。在实际中,由于其特殊身份和地位,再加上相关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就造成了由于企业领导人原因引起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危害极大。因此,在完善对企业领导人一支笔审批制度中,应建立健全对企业领导人的内部与外部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避免经营者对信息任意操纵权,使之不能恣意作为。

3.5改变现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弱化问题,与现行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有关。必须改变现行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使可见人员的身份回归到投资者,由出资者聘任企业的会计人员,彻底改变目前会计人员由企业经营任免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6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信息质量好坏还在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要坚持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考试与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要坚决查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有违反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帮助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要依法查处。。

3.7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复杂性迫使对其治理手段的多样性。其中,会计委托制度是一个最佳途径。

会计委托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体现在:有助于会计人员依法履行核算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真正发挥会计对经营者的制约作用等。

在会计委托制度实施过程中,划分好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相当重要。

通过对会计委托制度的分析,说明它对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有效的,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仅就一个方面的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委托制度是最佳治理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000年7月1日.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1996年6月17日.

[3]《企业会计准则》 1993年7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1994年1月1日 http://www.studa.net.

(作者单位: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企业会计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笔者在分析企业会计监督过程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企业会计监督;发展;策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活动既活跃又复杂,使得各大企业特别重视内部的会计监督。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会计监督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例如:相关管理制度不具健全性、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1]。鉴于此,本课题对“企业会计监督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相关法律约束机制不具完善性

在我国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与企业会计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约束机制都显得不具完善性,包括了基于企业的会计制度、核算体系以及内部会计监督等。这些方面的缺陷性知识会计的监督作用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2.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具健全性

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两发面的原因:其一是企业没有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其二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不高。普遍存在一些企业在管理中匮乏内部控制意识,不能将制定好的制度及方案充分落实,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只流传于形式,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3.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现状下,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学历要求、工作能力较低,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很少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并且法律意识显得极为淡薄,监督意识不强烈。这些方面的缺失都有会造成企业各类风险的增大,从而让企业会计工作不能顺利展开。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财务报告作假、伪造企业会计凭证以及办理有违法嫌疑的会计事项等现象,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策略探究

1.完善相关法律约束机制

要想使企业相关法律约束机制得到完善,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构建及完善各项会计法规,以法律法规的运用为依据,进一步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对现状下的会计法律法规进行改善,制定出更加规范、更加详细的实施方案。其次,对各项法律规范间的关系进行有机协调,加强会计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能够得到强化,使企业会计监督工作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有据可依。最后,对于企业会计相关法律,需加强宣传工作,并将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会计监督的职能得到有效保障。

2.构建系统化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目前多数企业存在会计监督力度不足的情况,因此,构建系统化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便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进行构建及完善。笔者认为,要想构建系统化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充分重视两方面的内部:一方面,企业会计相关控制制度的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需对内部人员及业务进行有效控制,使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明确的规范。企业需以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出发点,进一步制定适宜的会计处理程序及会计控制系统。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需实现共用,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充分完善企业治理机构,使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具完善性与严密性,使企业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稳健发展起来。

3.明确企业的责任主体

明确企业的责任主体,无论是对企业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的生产,均是有利无害的。一方面,需对会计工作机构及岗位进行合理设置,对职责、权力进行合理划分,对“资金”、“物质”、“账目”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确立,调节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可构建“分权”责任制,使企业的责权能实现均匀分配[3]。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及真实性,保证企业会计机构及会计相关人员能够履行他们的监督职责,杜绝违反相关会计事项。对于出现违规违章的人员给予合理性的惩罚处理,以此提升企业的权威性,让企业能够在严谨的工作中更快地发展起来。

4.努力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企业会计监督工作中,企业会计人员是主体部分之一,因此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中体素质是一项必须实施的工作。首先,需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需与法律、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等方面的知识所挂钩,通过培训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在会计监督工作中发挥出巨大潜力。其次,开展一些讲座、团体性活动等,以此增强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然后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使各部门与各部门间能够拥有合作意识及精神,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最后,围绕企业会计人员构建奖惩制度,充分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表现优秀的会计人员进行奖励,对违反企业相关制度及法律的会计人员给予合理惩罚,为企业树立起“正派”风气,使企业更具发展空间。

四、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企业会计监督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对企业会计监督进行强化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企业会计监督的强化并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例如: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相信从这些方面做好,企业会计监督将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进一步为企业的稳健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国凤.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1,06,25.

[2]咸雯.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应对策略[J].企业研究,2012,11,20.

[3]胡庆堂.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与措施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05,08.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存在许多弊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执行对其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从创新会计监督理念、明确新的会计监督目标,优化会计监督模式,转变监督重点,改革监督方式,整合人力资源等方面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会计监督体系 改革和创新

1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提出的新要求

1.1 对会计监督内容的挑战

(1)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标准。

新会计准则体系明确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理念,即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或一般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而是应该以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依据。这条原则对会计人员特别是企业的高级财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充分运用职业判断能力,不受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外在表象的迷惑,在对其具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正确地作出判断并进行最合理有效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2)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进行了重大修正。

原来的会计准则中主要强调会计信息对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目标,要求在充分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的同时,要反映其受托责任和有助经济决策的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度目的更加明确和完整。

(3)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为可靠。但是在现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比较脆弱,现代企业制度仍在完善过程中,公允价值还缺乏统一、科学的参考标准,其计量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其“公允性”很难判断。况且,公允价值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属性。另外,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很少使用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现行会计准则大量使用公允价值、现值的计量模式。

(4)新会计准则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同类型的资产,其取得来源不同则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外购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对于接受投资、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则分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与国际惯例有较大的出入,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操作不当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这就要求会计监督要区分不同性质的会计失真。

1.2 对会计监督方式的冲击

新会计准则把实施会计监督的立足点落在了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这个多层次的会计监督体系上。对于内部监督,重点是健全财务收支的内部约束机制;社会监督主要依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这一中介机构,履行社会监督职能。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完善和补充,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职能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其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然而,中国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是以政府监督为主导,并未摆脱完全行政监督的阴影。

1.3 对会计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挑战

新准则的变动幅度较大,变动内容较多。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2007年初按照新准则调整原来旧准则下的财务处理。由于新准则变动幅度较大,会计监督人员如果对新制度掌握的不够熟练或理解有偏差,同样会对输出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严峻考验。会计电算化的程序管理人员一般为单位财务负责人,必须深刻领会新会计准则,熟知本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特殊交易的账务处理。

2 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如下。

(1)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监督主要是监督者利用会计信息对被监督者进行监督,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特别重要。只有会计信息真实,监督才有效,否则,会计监督就是无稽之谈。然而,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却大大存在,这也就导致了会计监督严重失效。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原始凭证失真。套开发票,将不合理开支如送礼等费用开成会议发票或办公用品,将公费旅游开成培训费。开鸳鸯票,索取空白发票随意填开等现象屡见不鲜。

(2)会计监督失效。

长期以来,会计工作中存在着“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有些单位负责人指使会计人员隐藏收入,偷税漏税,会计人员畏于权势往往会背弃会计人员的职责,听从单位领导的指使,以图在工作单位中很好地生存下来,這叫“站得住”,可当上级组织来查账时,他们往往是“顶不住”的,因为他们的工作中必然存在很多不合法的情况。那些“顶得住”的人,平时在会计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凭着会计人员应有的良知工作,可往往这些人却“站不住”,他们的命运就是得罪了领导,妨碍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结局会很悲惨。

(3)会计监督失控。

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建立内部牵连制度;有的单位虽设立了会计监督制度却没有落实,如同虚设。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本身处于失控状态,大量违法违纪现象也随之产生。

3 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3.1 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执法不严

我国会计监督不力的首要原因就是会计监督约束机制不全。新会计准则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内部监督机制不作为

在现代企业制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是必然的,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也是非常必要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却不健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甚至连起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也不设置。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且较健全,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对作业人员技术要求提高,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更易发生,会计监督难度增加。

3.3 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会计意识薄弱

对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有些企业管理者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企业管理者会计知识甚少,没有认识到会计本身的规律性和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也是造假、制假,对国家经济良好运行的危害是致命的。其二是企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以不知情、不懂会计为由,将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一推了之。或找个替罪羔羊,来推卸或摆脱自己的责任。其三是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为了实现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其四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人约束机制。

3.4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会计监督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否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越高,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会计的监督作用就越大。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虽然有些人员经过培训或学习,也取得了会计人员从业的相关证书,但其工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并不是很好。再者,有的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4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监督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4.1 明确新的会计监督目标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制定也决定了会计监督的目标应在过去合规性目标的基础上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公允性,即会计监督的目标是合规性和公允性。所谓合规性,就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权益及其他财政管理事项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财政会计监督维护财经秩序,确保财政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真实公允性是指被监督企业或单位的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的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4.2 创新会计监督理念

(1)转变模式化监督理念,树立学习观。

新会计准则带来的不仅仅是会计工作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革。此次新会计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最显著的特点是要逐渐取消会计制度,直接以准则来规范会计行为。原先以制度作为依据的环境监督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监督观念就需要相应转变。会计监督要建立在充分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全面考虑会计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在学习中进行监督,在监督中不断学习,以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此外,准则的实施效果只有通过在实践工作中的检验才能发现问题,监督部门如果发现准则制定中有不完善的地方,须要及时地反馈给财政部,以完善准则体系。

(2)轉变“重检查、轻管理”的监督理念,重视服务和监督的统一。

新准则推行后必将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更多的外资企业“走进来”,这对原先“重检查、轻管理”理念是一种冲击。会计监督必须根据法定权限,依照法定程序对会计工作予以监督,始终坚持依法监督的观念。会计监督还要增强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从被监督者的利益考虑,将服务贯穿于监督的始终,将服务和监督统一起来,帮助企业树立自律意识,提高企业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会计诚信环境的建设,提高监督效果。

4.3 优化会计监督模式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问题还在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心须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4.4 企业外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

政府会计监督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审计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各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政府部门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督,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年度审计报告,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严肃纪律、客观公正,从而完成法律赋予的职责。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

4.5 分析监督内容,强化监督重点

(1)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监督。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购买双方的共同确认,是一种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新准则中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关键是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所以,应以商业实质的判断作为会计监督重点。另外,债务重组始终是财政部门会计监管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进行资产的置换或利润输送是常用的手段。

(2)监督资产减值准备,防范利润操纵。

旧准则体系中允许对已经发生减值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并在价值恢复时予以转回。这种规定给钢铁、房地产、煤炭等行业调节盈利提供了“盈利上升,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的机会,这违背了谨慎性原则,造成了股票市场资源的错误配置。为杜绝这种现象,新准则保留了八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但特别提出对价值较大、影响长远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这就切断了企业运用上述方法操纵利润的途径,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更需关注的是有些上市公司可能在2006年底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这些“隐藏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所以,监督重点是资产减值明细表中的本年转回数。

(3)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对资产价值真实性的监督。

财政部门会计监督应当包括:研发阶段的区分和研发支出的内容、金额等。研究阶段主要是包括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劳务替代品的研究;新的或改进过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劳务的可能替代品的配置等。开发活动是指在开始商业生产或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艺系统或服务、设计、评价和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 滕蕾.浅析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8(3):114.

[2] 李才昌.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11):157~158.

[3] 姚庆.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企业经济,2007(10):22~23.

[4] 陈丽文.完善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的探索[J].审计与理财,2004(5):44~46.

[5] 范光明.再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何发展[J].现代商业,2008(5):126.

[6] 汤秀梅.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7(7):20~21.

[7] 裘卫红.论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科技咨询导报,2007(9):140.

上一篇: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决算与审计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