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

2023-10-12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较大的发展,小学语文质量教学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小学教学的总体质量。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提升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小学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全面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工作有着较大的意义。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性

每个人内在的人文素养最终的质量是一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结果,一个国家内部总体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的重要判定,也是整个国家的标志。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国内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工作已经从高中教育发展到小学教育提升方面,逐步实现了从小学开始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在现阶段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内部全面实现以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来实现学生头脑的武装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能够不断强化学生内在的民族精神,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为更好地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全面完成伟大中华名族的复兴任务,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培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般情况下,人们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工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文知识的培养提升,第二部分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在进行人文知识培养提升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人文艺术及学习相关的文史哲学等相关的人文科学来实现人文知识的培养和提升。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工作,应主要体现在对于我国拥有的五千年的光辉文明历史及世界范围内部的各种优秀的多元文化,主要反映内部应侧重在全面实现主体意识的反映及相关创造性思维责任感的培养方面。具体应包含:生命的相关价值、文化的主体精华、人间的具体真情、生活的激情以及做人做事的相关真谛等较多方面。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其中的为自身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具体的人文素养精神全面的有效地教授于小学生,使其真正理解到其中的真谛所在。再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蔺相如表现出的那种宽宏大度的情怀以及博大的胸怀全面地分析告诉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优秀的人文素养。此外,小学语文在进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当中也应当注意到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以及礼仪方面的素养工作也是整个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定位于让小学生全面的实现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而是在全面掌握小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整体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坚定的民族自豪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具体健全的人格魅力,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首先教育小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求知”。

三、强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提升和培养的相关策略

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课本内部的人文素养知识,提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

我国拥有着非常优秀的历史,很多经典的故事都已化作各种名篇表述到小学语文课程当中,其中包含有非常浓郁的历史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平台。例如,在进行小学课本内部优秀诗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逐步实现小学生诗文的朗读背诵,这对于提升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小学课本中的相关诗文,特别是其中比较优秀的诗文,其传送到现在并且印刷到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说明其为我国优秀文化文明的代表,是非常经典的,其中包含的韵律、节奏以及相关精美的词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小学生非常好的人文素养美感。例如,在对《百家姓》这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地体会到我国优秀的文化积淀以及我国优秀的历史,长期下去,小学的整体人文素养必然会提升很大一个台阶,其在今后的与人交流中必然文如泉涌,展现出现非常高的人文素养水平。

2.增强小学语文实践工作,提升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定的早间语文朗诵活动,如果条件容许,可以亲自领读或者让朗诵技巧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领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够起到提升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年级内部开展一定范围的小学语文比赛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起到激励小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自我探索的作用。可以首先在每个班级内部开展小学语文书画比赛、故事讲演比赛及作文大赛等,这对于营造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在组织相关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请一些较为著名的人士到活动的现场进行现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讲座等,并对学习相关的参赛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不断提升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环境的整体质量。

3.情感熏陶,迁移人文素养

作者在文章内部想要表达的人文素养,往往隐含较深,需要小学生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到内部隐藏的相关人文素养知识。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实现对于文章内部人文素养的全面挖掘,并给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全面的利用好情感教学的方式,以情施教,将情感教学全面的深入到小学生人文素养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必要的迁移,并以之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总体目的,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再次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将会更高。小学作为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其教育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全面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健民.让人文性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根——论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大学教育,2012,(03):43-45.

[2]黄芳,侯纯珍,徐立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师范生文学素养调查分析——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6):112-115.

[3]于海洪,查建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探析——兼论来自现实问题的“草根培训”[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02):29-32.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大学卓越教学的实施需有优秀的大学教师作支撑,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学发展是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内容,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发展的关键是创建重视教学和激励教学的动力机制,核心是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此研究从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完善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建设,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发展项目,健全教学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教师教学发展激励机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学卓越教学;教师发展;教学发展;动力机制

一所大学的卓越,必定是以卓越的大学教学为基础。大学卓越教学,需要一批教学优异的教师作支撑,大学教师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学发展是大学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从世界范围看,通过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以促进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已经成为一条有效的经验。本文尝试从大学卓越教学的内涵解读出发,从教师教学发展的角度论述中国大学教学走向卓越的有效策略。

一、大学卓越教学中的教师

作为一门职业,大学教师也是一群专门从事教书育人事业的特定群体。大学教师因学科知识不断分化、组合而呈现出由专门化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大学教师是一项具有较高德性修养要求的学术性职业,是一项充满特殊想象力的学术性职业,也是一项需要特别安全感的学术性职业 [1 ]。

大学成立之初,其核心使命是养育人才,中世纪大学如此,我国古代的大学亦然。大学最初的使命是传播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使命也在不断扩展,由单纯的传播知识到发展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大学教师的身份也由最初的讲授者,到集讲授者、学者、研究者于一身。

中国古代太学,置五经博士,分科授受,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近代大学以威廉洪堡等创建的柏林大学为开端,注重知识传播与创造,主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两大功能,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播知识,还在于创造知识,教师不仅应是讲授者,而且应是学者、研究者。

鲍尔生认为,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递知识,而且是激励独立的研究。“科学上的卓越是与教学能力紧密相联的。”理想的大学教师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要在特定领域成为一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多产的研究者;另一方面,要将科学精神反复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并培养其中最有才华者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这就意味着,大学教师必须知识广博,精通本学科的教学法,同时,大学教师应具有以独特方式解决本学科领域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的知识,不能通过单纯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获得,而必须由追求它的人重新创造。” [2 ]

大学卓越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共同结为学习共同体,经由一定的教学媒介,促进学生养成高尚品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的高级智力活动。

大学卓越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文化。大学卓越教学是追求神圣的崇高性教学,是提升人性的创造性教学,是崇尚研究的学术性教学,是生成德性的教学,是教化生命的教学。

大学卓越教学应是基于人,提升人的教学,是提升人性的创造性教学。这是大学卓越教学的本质之所在。朝向卓越的大学教学应在达成师生知识生命与智慧生命的生成性教学之中,促进其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的合一。大学教学应该促进师生知识生命与智慧生命的生成。“朝向卓越的教学就是要求大学教师引导学生转识成智,在不断点拨学生智慧,成就学生智慧生命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智慧生命。” [3 ]

“人的精神生命展现了个体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与生活品位,是人存在的深层标尺。” [4 ]人类对高品位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命的不懈追求和对完善精神生命的向往是人类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大学教学,在引导、提升人类对精神生命的追求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教学直接面向学生生命本身,教师应从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维度去认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大学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生智慧的引路者,更应成为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在不断追求崇高的境界中引领学生走向卓越的心智生活,一种趋向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是大学教师责任伦理的呈现,是大学教师内在生命的激励之源,也是大学教师自身走向卓越的道德自觉。” [5 ]

大学卓越教学,总是与大学的超越自身的使命相连,“总是要靠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才能得以实现” [6 ]。大学教学不应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间拉开一条鸿沟,最好的研究者应成为最优秀的教学者,最优秀的教学者应成为最好的研究者。因为,“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 [6 ];因为,“没有研究就不会有超越的教学,就很难唤起超越的意识和引导超越的行为,从而培养超越之人才” [7 ]。

“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其师品的高度决定了学问高度,大学教师集研究者、教育者、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是这三种社会角色的统一体。” [8 ]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的守护者,所以有人说:“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它的教授们所决定的。” [9 ]

二、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师教学发展

大学卓越教学的实施需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做支撑,大学教师的发展就显得很重要。大学教师发展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等方面。大学教师发展是指“以推动大学教师个人提高、促进学生成长与实现大学教师所在组织改进为目的,以教学发展与科研发展等为内容,以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为根本方式和以准大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为发展主体的一系列发展行为” [10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是“以推动大学教师个人教学提高、促进学生学习与实现大学教师所在组织之教学改进为目的,以教学发展为内容,以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为根本方式和以准大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为发展主体的一系列教学发展行为” [10 ]。

大学教师发展概念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发展目标来看,提高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是大学教师发展的重点;从发展内容看,大学教师发展包括大学教师在教学、学科专业等领域的发展;从发展方式看,大学教师发展既有个人发展,又有组织发展。教学发展是大学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学教师发展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最终都会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教学实践。

从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实践来看,存在教学发展观念陈旧,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等弊端。一是存在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自身之事,与学校关系不大的认识误区。1997年高校扩招之后,高校发展规模与高校学生数量不足矛盾突出。据统计,1999年,我国在校生436.7万,2006年增加到1 849.3万,增幅高达323%,高校生师比大幅度提高,与此对应的是我国高校教师的数量从1999年的42.6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07.6万人,增幅为152%。教师教学任务和负担大幅增加,严重影响到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新增的教师有一半是青年教师。2001年,全国有53.2万高校专任教师,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107.6万,其中,在5年内入职未满6年的教师增加了一倍 [11 ]。这已成为大学扩招后教学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但是,许多高校对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学校缺乏与教师教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措施 [12 ]。三是缺乏教师教学发展激励机制,教师教学发展动力不足,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教学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

三、走向大学卓越教学的教师教学发展策略

1. 创新教师发展理念

创新教师发展理念是构建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基础。我国学校教育体系内素有师徒制教学的传统,大学也不例外。大学师徒制教学曾经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传统师徒制教学中传授途径单一,传授内容过窄,不重视新教师个体经验参与和个体生命的体悟,在当今大学教学改革中呈现动力不足,效果不显等症结。就其实质,传统教师发展以认识论为取向,主要以教师技能提高为发展目标,以工具理性为培训内容,以外部培训为路径,容易忽视教师作为独立、完整、丰富的主体生命存在的事实与意义。创新教师发展首先要确立生存论取向的教师发展观,“将教师视为一个独立而真实的生命个体,将发展当做教师生命存在与人生过程,关注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境况,置发展于生存智慧、人文关怀、自我更新之中” [13 ]。

教师发展是教师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体发展的统一。人类生命的独特性就在于人有意识与自我意识,而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认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身体、情感、心灵的体验和理解。在关注教师教学技能提高,专业知识厚实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教师发展中身体、情感、心灵、精神等当前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内容。因此,重视教师生命的整全性,促进教师生命全面、立体、自由和可持续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应有之义。

2. 建立教师教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1)从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 以往高校教师培训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忽视教学能力,重视新进教师培训忽视中年教师发展。转向教师发展就是要把教师培训与教师个体的成长相结合,注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促进其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对新进教师而言,应注重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培训,尽快熟悉课堂教学,掌握基本的教学技巧,学会教材分析、课程设计等基本方法;对入职6~12年的中青年教师,则注重教师课程设计,提高科研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的能力,如运用课程评价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技巧等;对于入职12年以后的教师则应关注其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接触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其更加主动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在中青年教师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完善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建设 教学发展中心应建立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队伍,可以吸纳校内外不同学科刚退休的教授、副教授和本校入职20年以上的教学成效突出的教授、副教授组成专家队伍。中心应在学校分管教学校长领导下直接开展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营造卓越教学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宗旨,将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师发展的各项活动之中,尽可能不与人事任免、晋升、加薪等挂钩。

中心一方面可根据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开展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活动。如借鉴国外教学发展中心运作经验,通过寒暑假教学研讨会、微格教学、课堂观察、教学诊断和咨询等手段,与需要帮助的老师一起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提供目前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成功案例,邀请国内外教学科研均很突出的著名的学科领域专家来讲座,增加教师观摩学习的机会,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进而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中心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写新进教师教学指导手册等参考书方便新进教师学习,快速提高其教学水平。

(3)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发展项目 通过实施各种类型的教师发展项目来促进教师发展是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成功的经验。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内容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涉及教师教学科研,也包括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幸福的各个方面。设计的教学项目主要是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等新的教育教学观;提高教师新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 [14 ]。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主要以培训方式进行。目前主要采取高级研修班、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班、助教进修班、岗前培训、单科进修、短期研讨班或讲习班、出国进修等形式。从实施情况来看,培训对象以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为主,对中年教师关注不够。就培训内容而言,这些培训重点关注的是教师科研能力,对教师教学发展与个人发展关注不够,涉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只有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和骨干教师进修班等少数形式,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极其有限 [14 ]。

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09年将“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总体规划,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具体承担,以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开展网络集中培训和在线培训。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以传授交流先进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由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教师。考评合格后将获得高教司和教师工作司共同签发的“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证书”。对参加培训并获得证书的教师,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提出:“所在学校应承认其接受培训的经历,记入相关档案,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参考依据之一。” [15 ]培训中心通过开展卓越教学系列主题的教师培训等方式探索在线培训教师的新方法。据统计,2007-2012年,培训中心通过全国55个网培分中心共开设了600余门培训课程,600余位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登上网培讲堂,全国共有17万名高校教师参加培训,覆盖全国92%的本科院校和80%的高职院校 [16 ]。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和共享,为提高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健全教学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的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工作归属不一,职责分散,效率不高。从许多高校实际运行来看,教师发展职能分散在人事、教务、电教中心、工会等多个部门。因此,高校要注意理顺中心与教务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分工;根据中心职能明确校级领导负责人。各高校可以根据教师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资源,将有关职能归并到中心;也可以采取中心统筹,教务处和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工作。根据职能定位,中心宜定性为研究服务机构,或研究性的教学辅助机构。归属教学副校长或人事副校长,或直接归属校长领导。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30个“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其中某个高校中心为例,该中心以“营造教学文化氛围、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培育教育教学成果、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区域高等教育”为宗旨,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开展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培训,教师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教学效果测评,教师教学个性化咨询,教学示范与推广等,目的是促进教师培训、交流、考核等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7 ]。

该中心成立了以校长、分管人事、教学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副校长为成员的中心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具体负责。中心设主任一名,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副主任两名,分别由教务处和人事处一位副处长担任,中心工作人员全部由具有海外经验和国际视野的人员组成,同时,聘请了86名各学科领域中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且乐于传帮带的优秀教师担任教学导师,参与教师培训与咨询,教学研讨与交流等工作。2013年,中心具体开展了建立研究生助教管理及培训体系,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教学能力发展月”,教师教学策略系列研讨与培训,“午餐沙龙”特色研讨等活动。其中,在建立研究生助教管理及培训体系方面,中心建立了《Ⅹ大学研究生奖助金实施办法(试行)》、《Ⅹ大学研究生助教管理办法(草案)》等制度,建立起了基础培训模块(职责与素养模块),专题培训模块(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技巧培训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的研究生助教管理及培训体系,仅2013年就培训了近2 89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有力促进了该校“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课堂教学改革 [18 ]。

3. 创建重视教学和激励教学的动力机制

教师教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动力(个人动力)包括教师对学术领域的热忱,对教育下一代的兴趣,职业自豪感,源自内发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时间管理的观念等。教师教学的内部动力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内在生命不断完善与充盈的基础。教师必须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体验相联系,学会与社会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心灵对话,心灵才会渐显高贵,内心才会逐渐强大。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能达至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心灵交融的境界。一名卓越的教师只有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才能从内心深处激荡出足够的教学勇气和教学智慧去面对教学中呈现的各种问题,满怀热忱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一位获得教学优秀奖的教师在《我的教学回顾与反思》中写道: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课堂上受欢迎的好老师。要使自己的课受欢迎,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自己拥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上好每一堂课,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和能力,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设想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准备好应对每一个教学事件,认认真真备好每一堂课,这样跨上讲台才会胸有成竹。通过备课,把握课程的教学要点,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保证课堂充实、有活力。同时,通过备课,把别人在这个某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当做自己前进的楼梯,使自己能进一步攀登,但绝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当然也需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学习心得融化进去。有感于此,虽然是原有课程,但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认真梳理一遍教学思路。《古代汉语》涉及的范围其实很广,有关文献的、有关古文字字形的、有关古文字古音的,同类语言材料的掌握,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我付出了不断的努力,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有些学生不止一次听我的课,但他们不会有雷同生厌的感觉。” [19 ]

这位教师是一个把教学当做事业的老师,是一个用心且知道如何用心的教师,正是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学这份事业的自我认同,激发他用心思考教学过程的每一步,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外部动力则来自积极创建优良的教学文化。这种教学文化应基于大学主要领导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行动上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基于有助于教师聘用、绩效升迁、教学奖金及其他声誉的教师奖励制度的建立。同时,有效的教学评估,便捷高效的教学环境,持续的教学支持,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都是大学教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大学教师教学的外部动力。教师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一起共同促成教师个人对于优质教学的愿景,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实施更有效的教学的基础(如图1所示)。

4. 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教学发展机制建设的核心

大学管理者要改变过去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忽视教学能力的倾向,在师资引进过程中把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作为聘任、考核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教学研究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优秀教学团队、优质课程、优秀教材等多种教学研究项目,吸引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自觉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方法渗透于教学方法,科研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真正有了真才实学,透彻掌握所教课程的学术内容,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教学才会真正产生效果。一位获得教学优秀奖的教师在谈到自己如何融科研于教学之中的体会时,用蚂蚁和蜜蜂做比,他写道:

“世上有两种动物以勤劳著称,一种是蚂蚁,一种是蜜蜂。蚂蚁是勤劳的,它积累了财富,但它的劳动缺乏创造性;蜜蜂采取花粉,却将花粉消化,酿造成醇美清甜、芬芳可口的蜜,它的劳动富有创造精神。讲课,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既要有蚂蚁的孜孜以求,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与营养,又要有蜜蜂的化腐神力,博采众长并转化为自己的见解。为此我坚信,要让自己的课受欢迎必须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发挥自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这种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充分。虽然从事古汉语教学已有20余年,但从来不敢懈怠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古代汉语》的教学不仅涉及古代的语言文字,同时也与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相关联,一篇文选、一个词语或者一个汉字都可能关涉一个文化背景、一段历史渊源,所以我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学习,别无他途。这几年我翻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阅读了大量今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完成了两部专著的出版,也有多篇论文陆续发表,这些都是我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自信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保证。” [19 ]

这位老师一直以“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去从事创造性教学,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课堂上的知识,实现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提高。

就目前大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而言,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是一个重点。有学者对9所“211工程”高校青年教师状况做过调查,“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在岗教师比例平均达44.3%,最高的高校为55.2%,最低的为33.3%。青年教师中进校工作1~3年的达30.2%,进校工作4~6年的达31.5%” [21 ]。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整体的教学水平。大学管理者应针对当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水平不平衡现象,大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培养。一是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在论文发表,学术成果产出等方面应给青年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期;在项目立项上可以设立青年教师研究专项,在研究过程中要调配相应的专家给予学术性的指导,在搭建研究平台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更大的舞台,比如整合学校优势学科,为杰出的青年学术精英搭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以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催生新的研究方向。二是给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住房、经费支持等方面的保障。青年教师充满朝气,有学术潜质,也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后备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各种优惠政策很难眷顾他们,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长久以往也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公寓,或者增加住房货币补贴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设立研究专项给予经费方面的支持。三是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方式激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研究教材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四是为青年教师设立学术假制度,鼓励教师利用学术假到海外进修,或到国内名校访学研修,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经费、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以开拓教师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五是在职称评定上为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设立直通车制度,以鼓励杰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加强研究生助教的培训和管理,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助教培训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保呈.德性·想象力·职业安全[J].江苏高教,2007(5):90-92.

[2][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3.

[3]黄元国.朝向卓越的大学教学伦理理念论[J].伦理学研究,2013(12):130-132.

[4]刘万海.以善至善:教学道德性论题的儒学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3):17-22.

[5]黄元国.论大学卓越教学之本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101-104.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

[7]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5卷,高等教育哲学卷: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69.

[8]周宗成.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1(9):53-56.

[9]郭贵春.大学教师,大学文化的守护者[J].高等教育研究,2008(9):16-22.

[10]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3.

[11]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3-245.

[12]徐莉炜,等.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基于对大学教师的问卷、教学观察与笔谈[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4):120-124.

[13]周贵礼.从认识论到生存论:教师发展的新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4):55-60.

[14]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3-245.

[1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立项建设“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010/110185.html,2010-10-11.

[16]靳晓燕.全国17万人次高校教师参加“网络培训计划”[N].光明日报,2012-11-22(3).

[17]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简介[EB/OL].http://cta.sc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58,2016-2-12.

[18]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3年工作总结[EB/OL].http://cta.scu.edu.cn/uploadfile/2013/1030/20131030105509 792.pdf,2013-10-30.

[19]蔡梦麒.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C]//蔡梦麒.我的教学回顾与反思—教学优秀奖获奖教师论文集.未刊发.

[20]Virginia Lee Allyson Bregman,and Constance E.Cook from:Keig,L. and Waggoner,M.D.. Collaborative Peer Review:The Role of Faculty in Improving College Teaching[M].Washington,D.C.:ERIC Clearing house on Higher Education.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4:136.

[21]周 萍,纪志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81-83.

Key words:college excellent teaching;teacher development;teaching development;dynamic mechanism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英美文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了解英美文学,欣赏大师的佳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不仅为他们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条捷径,而且寓教于乐,丰富大学生活,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大学生人文素养 可行性

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的一方净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无论是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对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和传播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还要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和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还应当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发挥个人的专长,服务社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并非易事。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往往将科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学教学中,开展并重视人文主义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英美文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文学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和缩影,是作者或站在历史、社会的高度,或由自身的遭遇出发,浓缩出来的一种文字抒发。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还是当代的荒诞文学和流行小说,或多或少都会反映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影射人生百态,使人产生共鸣,警戒世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了解、欣赏英美文学大师的佳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不仅为其外语学习提供了捷径,而且寓教于乐,丰富大学生活。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课程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文化的定义,Raymond Williams曾将其描述为英语中最复杂的词汇之一,他对“文化”的界定就是:“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作品或行为。”按照这种定义,文学和文学作品就是文化。英美文学中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不仅仅传达了作家的写作意图,还反映了英美国家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蕴涵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其中不乏有许多先进的、健康的价值观,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许多广为传颂的英美作品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比如,惠特曼的《草叶集》,不仅记录了他本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诗歌在形式上亦有大胆创新,自“五四”时期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郭沫若的《女神》。在我国备受关注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对生活和爱情的执着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和敢于直面社会不公、争取自己合理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大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把英美作品中反映出的一些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进行比较,扩大学生视野。当然,有些英美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腐败、不健康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性解放和精神空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指导学生,避免使其受到影响和腐蚀。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与西方友人日常交际,促进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冲击的影响,真正成为适应多元文化的人才。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交流。然而,仅仅依靠语言,有时候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英美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包含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礼仪和思维方式,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实例。学生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就可以学习到西方的风俗和交际习惯,学会如何与西方人士相处,如何理解英美人士的幽默,甚至如何与他们做生意。这一培养实际上是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当前,就业压力大,学校往往鼓励学生去考各式各样的英语证书,以英语通关率来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乐此不疲,力求拿到证书以便找工作时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许多教师和学生对英美文学这样耗时费事的课程颇感头疼,甚至认为学了也没有用处,不学也罢,从而导致学生背单词、做选择题时能考出让人骄傲的成绩,但面对需要自己分析和理解的题目时却抓耳挠腮,真正需要与外国人交流时更是成了“哑巴”英语。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反映着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是人类普遍的问题,值得学习和思考。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表现,而许多作家作品又往往高于其所处时代,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人类的行为。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阅读的享受,而且引人深思。从19世纪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2003年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文学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预测和想象未来生态灾难和人类毁灭的反乌托邦作品。在写《弗兰肯斯坦》这部预警式小说的时候,玛丽?雪莱还很年轻,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创作出这部优秀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个科学家,他梦想能够“造”出一个人类,从此使人类免于疾病和死亡。在这种疯狂的科学热忱和功名欲望的推动下,他利用死人的肢体和闪电创造了一个怪物。没想到怪物却恩将仇报,以杀死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好友、妻子和其他无辜者的方式,胁迫科学家满足它的要求。想想今天,人类在不断尝试克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异化自身,不正是在一步步接近玛丽?雪莱的预言吗?经典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相反,时间却可以证明其伟大和不朽。这些作品都是值得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的,它们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也许就潜伏在我们身边,需要引起关注。

最后,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历代大师的呕心之作。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带来阅读的快感,而且是学习纯正英语的捷径。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表现了反对战争的鲜明主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访惶和惘然若失的情绪,文字通俗,多采用简单句和口语化的表达,雅俗共赏,阅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在英美小说或戏剧中,有着丰富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包括如何打招呼、道别,如何称呼对方,如何用反语,写信格式等。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创作的词汇和习语涌入到英语字典中,如果对英美文学作品稍加熟悉,就很容易理解和使用这些词汇、短语。比如,《第22条军规》的标题:Catch-22的意思是令人左右为难的规定。如果没有学过英美文学,可能很难理解这一词语,要想记住它的意思,也只能靠死记硬背罢了。但是,若对英美文学作品略加了解,便知道这部小说是美国著名黑色幽默派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而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是一个圈套(catch):认为自己有精神病的军人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停飞。但是,能够提出自己有精神病不能飞行的军人又说明了你思路清醒,不许停飞。这样,每个飞行员就掉入了一个怪圈当中。

当然,目前英美文学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往往走教条主义路线,重点放在了个别小说、个别段落的词义句意理解,没有从整体把握其写作意图或从历史、社会背景去讨论小说的意义。根据读者批评理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至于作者的生平简介、小说作品中的生词学习和时代背景等内容,应调动学生课前预习,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而不是依靠教师占用课上的宝贵时间介绍这些知识。人们对待文学作品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就应当是开放式的、互动的,最好采用针对某个作品或者某个时代的作品进行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及现实世界进行思索,又可以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借鉴或警示的例子,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气质,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将其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Shelley Mary. Frankenstein[M]. Bantam Books, Inc,1981.

[3]John Storey.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pp,2-3.

[4]高毅.草叶集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18,(2).

[5]齐乃臣.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现实社会的写照[J].科技信息,2007,(27).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有效培养不仅仅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的,满足小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首先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教学质量;发展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强调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累积,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高效培养,并且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强化提升。反思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是将语文理论知识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忽略了学生在思想层面以及情感层面的要求,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挖掘教材内涵,融入人文精神,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借助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来讲是受益终身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人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容很多,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显然做得不到位。首先,无论是从教学理念层面考虑,还是从教学方法层面考虑,都有亟待改善的地方。部分语文教师过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牵绊,在教育目标及任务的认知层面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师对语文教材的认识不充足;其次,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语文学科自身的内涵,使语文教学缺乏趣味性,语文教学质量难以高效提升,更不要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就目前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情况来看,有些教师仍然无法将文章的整体基调把握好,导致在授课环节无法将真情实感融入课文中,也无法引起小学生与写作者之间的共鸣。还有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他们不够关心和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语文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导致差生越发失去对语文学科本身的兴趣,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束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养对于语文学科学习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考虑人文素养的基本概念,其实是相对抽象的,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通过简短的几节课的教学就让学生形成理想的人文素养是基本不大可能的。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读不懂文章的情况,这个问题应该全方位来看待,绝不是学生没有掌握好语文知识那么简单,也不能仅仅用知识面不够来简单地概述,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以上因素都可能是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理想的原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念以及内涵的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其中心主旨的感知能力的一个过程,借助语文实际教学让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对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相当有利的。

(二)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教学,借助具体的语文课强调价值观的高效束缚,引导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对于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环节必须高度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高效培养

(一)首先一定要树立起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强调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培养,首先教师本身要树立起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只有有了正确的培养观念,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践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救赎”自己,必须让自己的思想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解救出来,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落实,让学生逐步接受更为科学、更加正确的人文精神指导,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使学生成为一名心灵美好、品德高尚、思维灵敏的优秀人才,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打实打牢,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掘其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

教材仍然是小学语文教育活动展开的重要参考。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人文素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融入,应该善于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挖掘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增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教育意义显著。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课文中体现詹天佑伟大事迹的影像片段或者图片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詹天佑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从中受到感动,引导学生树立起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强化语文课外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实践非常有限,如果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很难得到高效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展开,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努力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引导学生品鉴欣赏一些优秀的语文作品,教师给学生留下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搜索资料,可以查阅相关图书,也可以将网络利用起来。总之,自己动手探索答案。或者组织一下与人文素养培养相关的语文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得心灵受到触动,有效地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

(四)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对于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必须将自身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同时学校方也必须高度强调人才的选拔工作,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在进行教师人才选拔的时候应该结合教师的学历,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学历,而是应该给予一段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全方位地观察和评价教师,最后择优录取。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教师不要过于心急,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进步。教师还应该善于将课余时间高效地应用起来,通过大量地读书,不断累积和沉淀人文知识,保障自身的人文素养得以不断提升,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素養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深度挖掘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育人成分,让学生逐渐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5(2).

[2]陈伟英.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J].教育,2018(4).

[3]李雪艳.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思考[J].中华少年,2017(11).

[4]袁春燕.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好家长,2017(12).

作者简介:韩晓,女,1988年生,山东济宁兖州人,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十四中小学部,本科,初级。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湖南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素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考核评价体系陈旧、整体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建议高职院校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手法、重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以有效增强高职商科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配能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新商科人才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   现状研究

一、加强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017年,上海財大主办的中国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大会上提出“新商科”的概念,学界认为我国商贸服务业已进入商业3.0时代,商科教育必须回应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传统商科相比,“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的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强调商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二是强调技术和知识的应用性;三是强调人才素质的综合性。相较于传统商科培养特定职场岗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新商科要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具备跨学科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综合人文素养。因此,在商业、技术和人文深层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必须加强对商科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高素质”指向的是综合人文素养之“高”。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1](25-26,42)。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实现学生的就业为目标,对高职商科人才的培养局限于“技能教育”,忽略对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与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对新商科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相偏离,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一)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

以“新商科”为关键词,知网共可查询到180余篇文献,研究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论文13篇,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0年这三年。整体来看,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和特征的厘定。齐佳音(2019)于新商科学生知识构成的视角指出,新思维、新理论和新工具是新商科的“新”。贾秀丽等(2018),华东芳[2]、丁立梅(2019年)等认为新商科的重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及人才素质的复合性。二是对新商科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如张健、任继永、陈晖(2018),陈昕(2020)等提出要加强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复合和交融,杨光芬[3](2019)等提出要培养新商科人才的综合型技能。三是以新商科为背景探索课程改革实践,如陈若思、苏行[4](2019)等根据新商科的特点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重视人文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同选择,英美等发达国家尤为重视人文教育,表现为重视道德教育、关注个性发展,人文教育课程占总课程比重大,注重通才教育等。美国高等教育进行了6次左右大的教育改革,在改革中,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比重逐渐从每学年2.4%增加到20%左右。韩国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实行有品位的人性教育”,将大学课程分为专业课和教养课,其中教养课占课程总比的30%。德国历来推崇人文素养教育,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对国民的人文素养教育已内化为国民修养本身。英国人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早在1987年,英国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就特别指出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2.国内相关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文件,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一课题研究随之开启,近30年来,学界对此进行了不同层面和角度的分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探讨,石亚军(2008)、杨叔子(2009)认为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格。李秋菊(2009)认为,人文素养的组成包含多种因素,如意志、知识、情感、观念及能力等。二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研究:刘献君(2009年),杨叔子(2009年)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研究,王森勋(2010)认为,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平衡性,人文素养教育整体存在边缘化问题。孙长远(2016)、杨德山(2019)认为当前高职教育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存在以少量人文课程充当人文素养教育的简单做法。四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探索,高宝立[5](2007)提出了“职业人文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总结归纳了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和实施途径。江艳华[6](2014)提出要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等方面重建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三)文献述评。

关于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有少数学者提到了综合文化素养对新商科高职人才的重要性,但论述还不具体和深入。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基础,但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实际调研还缺少数据支撑,亟待深入。

三、湖南省高职院校商科人才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一)样本选取。

样本选自湖南省内32所开设有商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个人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其中人文素养教育课授课教师占54.3%,商科类专业教师占45.7%,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研究结果。

1.重技能轻素养

一些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首先在认识上存在思维惯性和认知误区,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68.75%的高职院校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存在压缩人文素养类课程,导致课时不足的行为。同时,82.2%的人文素养课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课堂参与率低。这种重专业教育、忽视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整体职业素养难以达到新商科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2.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强

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伴随着社会对德技双馨高职人才的呼唤,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比如组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联盟等,许多高职院校增设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尝试建立通识课程体系,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立缺乏整体设计,据调查,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相联系的高职院校占43.7%,能联系时代发展,紧密融合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适时调整课程的学校仅占20.7%,说明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差异较大。

3.考核評价体系陈旧

高职院校目前对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还不够完善,据调查,64%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写文章的方式检验和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手段拉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互动少,情感交流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人文素养课的教学效果。

4.整体教学效果欠佳

据调查,在高职院校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思政课、创新创业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为规定必修课程外,公文写作、大学语文等课程多为限选课程,一些学生选课功利心强,以拿到学分为主,且有一些学校将之设为合班课,授课效果不佳,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同时,大部分学生对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常识了解较少,45.7%的专业教师认为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在个别访谈中,商科类专业课教师反映一些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较差,调查报告、策划方案等基础文案存在语句不通、逻辑混乱的问题,综合人文素养整体偏低,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鉴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建议在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人文素养教育学分,将商科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文素养教育课时及师资有限的条件下,一是要更科学地设置商科类专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比如国贸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勾连专业课现代商务礼仪的内容,串讲中国茶文化、酒文化中的礼仪和文化习俗,或查漏补缺,或补充深化。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综合利用优质的网络在线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课程,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更自主的个性化学习,拓宽人文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有规律地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整合内容相关联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衔接和拓展不同学科间的知识。

(二)革新教学手法,重构评价体系。

革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是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翻转课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角色互换过程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或情感”,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其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正式开课前可以开展问卷调查摸底测验,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每一次参与课堂的表现,进行“跟踪式”教学评价。结合期末测试进行终结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师资培训。

即便是在当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依旧是教学的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汲取,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提高人文素养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一是要持续提高人文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与时俱进地拥有引导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教学能力,具备现代化教学必备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因此,常态化的人文素养教师培训十分必要。二是要加强人文素养教研团队的建设。人文素养课程要提高与商科类专业课程的融合度,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人文素养教师之间、人文素养教师与商科专业教师之间教学研究团队的火花碰撞,可以大大提高课程的品质,同时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包括“教化—示范—养成”三个主要环节,难点主要在养成。通过校风校貌等校园人文环境影响学生的精神品格,是一种隐性的人文素养教育。有计划地持续开展商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和书法比赛等,创造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融入。

相较商科类专业技能而言,商科人才的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夯实职业基础,还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树立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提高职业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

[2]吕志君.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

[3]杨光芬.数字经济下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23).

[4]苏行.基于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9(07).

[5]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6]江艳华.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J].职教论坛,2014(3).

基金: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经济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研究”(19C1017)。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范文第6篇

朱熹说过:“大学者, 大人之学也。”那么, 我们从这么对大学的认识意义上来说, 大学就是对人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 特别是现代的青年群体,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是陶冶人的身心情操。也就是说, 大学就是完美人格、培育高尚品德的阶段, 因此, 在大学教育阶段, 要从学生的人文素养入手, 培育优秀的人才来适应这个经济腾飞的信息化时代。在学生的人文教育方面上, 体育担负起很大的重任。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过:“在世界的五种通用语言——金钱、政治、艺术、性爱和体育中, 体育尤其引人入胜。”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是这样认为的:“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说明了体育在任何时候对人的感染力是很强大的。那么, 大学的体育文化活动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活动。

2 大学体育文化活动在学生人文素养影响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1 大学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些方面又如何能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呢?针对这些问题, 就要从根本性的把这双方面联系起来。大学的体育文化活动内涵主要是体现在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学校的体育老师和指导教练。学校的各项体育设备能为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工作, 确保体育文化精神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学校的体育教师和指导教练在上体育课程和专业队运动训练时, 课堂的设置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都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并教育着学生, 这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这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过程当中, 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就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当然, 这种变化就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渐渐地提高起来。

2.2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 主要体现在

(1) 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上,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当中体验到团队的拼搏、团结、协作、竞争的意识, 在具体的物质活动中无形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自觉遵守各项规则, 熏陶公平、公正、竞争的思想观念, 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为人处事态度。

(2) 在学生的行为动态上, 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在参与活动里面必然受到种种规则的约束, 也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懂得如何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和遵守社会公约, 使学生成为能分辨是非, 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3) 从学生的审美观上来说, 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中, 能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并从而完善自身的体格标准, 在肢体语言上, 学生能体验到如何通过身体来展示自己体格美的方面。

3 体育文化活动面对的对象是高职院校

的学生, 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既要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 又要适应本土文化主流的发展趋势

(1) 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是90后的学生, 这类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 在这个年代出生的学生是抱着一种:“我的空间我做主”的观念, 在学生的生存理念当中, 喜欢参与更能展示自身才能的体育文化活动, 并能从中享受到成就感、满足感的活动项目。

(2) 目前, 在一些高职院校里面出现的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校园的一些课外活动, 学生更多的愿意沉迷在网络、空虚的精神享受上, 极少参与到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因此, 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校园里精神空虚, 生活消极的态度, 这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 大学时代正是培育学生良好习惯、树立并增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 在这一重要时期, 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 将会错过良好的教育时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上,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的活动, 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当中, 体育文化活动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很多高职生更愿意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3) 那么, 高职院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要求上, 要提倡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掌握一项技能技术, 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 在学生好动、活跃、有热情的特点上, 开展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文化活动, 并以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为依托, 开展适应学生人格塑造、身心修养、良好习惯的活动内容。通过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 在这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意志力、集体主义观念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这些活动, 摸清学生的兴趣倾向, 才能够激发学参与的积极性, 这必然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4) 体育文化活动要适应本地文化主流, 充分利于本土资源, 在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的引导下, 开展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性体育文化活动, 这样既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也体现了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美德, 开展这类体育文化活动必然会活跃学生的个性也能为校园的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上, 应当考虑到本土文化内涵, 在东莞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可谓是百花齐放, 在这体育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 地方性大学又传承着发展本土文化的理念, 而且是学生人文教育的温床, 担负起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东莞的本土体育文化上主要有:东莞盛行的篮球、东坑镇的泼水节、洪梅镇的龙狮运动等, 这些都能积极地发挥本土资源,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感受文化传承的精神。

摘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要适应学生的发展特性, 开展适应学生成长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职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体育文化活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