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范文

2024-04-09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近些年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学科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方面,任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并践行新型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专业人才质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定位,同时可以借此来获取市场发展信息并调整教学模式。本文从思考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来探讨其实现途径,致力于充分提高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满足企业需要及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并优化专业人才定位。就会计专业本身而言,其与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时需要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定位清晰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效率。这就需要引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老师认识到市场竞争情况及企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同时将这些内容融入进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完善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1高職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思考

1.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相符

就会计专业本身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要实现学生与职员的紧密衔接,这样才能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职业观念和就业想法,以此来充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会计应用技能。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出现职业能力不佳问题,因此很难发挥出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作用。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时未能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导致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个人发展定位出现不清晰情况。

另一方面,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各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专业老师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此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并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构建管理会计思维体系,这样才能实现会计理论知识与研究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1.2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新型技术手段运用比较匮乏

目前信息化技术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但是针对于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会计当中缺乏应用的空间。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领导在组织管理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缺乏深入的认识普遍表现为认识程度不高。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足,使得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会计中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当前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化技术也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于学生比较重要的课外实践实训,学习专业培训等环节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深化和应用。当前在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有翻转课堂,微课堂以及慕课等形式网络课程,虽然能够有效地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但是只是在少数高校进行了应用还未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进行推广。

2管理会计人才所需能力分析

所以在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高职院校要正确定位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然后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培养的层次来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在社会对财务人员的巨大需求之下,目前对管理会计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为实际岗位需求为主。而不同的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表1所示。

3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现途径分析

3.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重要途径

高校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时,就必须要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加快建设会计专业教师团队,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管理体制。系统化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贯穿到整个财务管理教学体系中去。要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更加的多元化,同时,高职院校要放眼未来,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上努力培养出社会适应性更强,对社会更有意义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3.2完善教学师资力量

在任何教育领域想教出高徒,拥有名师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希望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会计人才,并且想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会计人才,应该配备强健的师资力量,加强和完善管理会计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大力引进先进人才,以先进人才带动年迈的师资队伍,新老教师相互影响相互奋进,做好新的师资力量的岗前训练和定期培训,不定时的派先进人才或者全部师资力量去进修,从而提高本校的师资力量的教育水平,综合培养教师的整体素质。

3.3利用微网络平台辅助人才的培养

通过自媒体等网络平台来培养管理会计人才。自媒体平台内容丰富、信息完备,可以利用自媒体网络平台完成课前的预习、课中的讲授以及课后的巩固练习,通过现代信息化的互联网、大数据统计等方法为学生提供课程和社会需要的会计知识。通过微网络平台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得管理会计的老师们能够实时掌握学生动态,了解会计知识的消化、吸收及宝贵的学生反馈,不断地根据反馈改进教授方法和反复练习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

4结束语

我国处在社会需要转型的重要阶段,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管理会计人才是社会急切需要的,这对我国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非常重要,而大型单位管理复杂,更需要符合企事业单位要求的人才。所以高职及其他类型院校要更加注重会计专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严格按照社会需要和教学培养目标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婷婷.针对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406+408.

[2]谢小春.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7,(21):118-120.

[3]杨金梅.“互联网+会计”时代,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7):65-66.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保证我国高职教育未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作为一个系统且复杂工程,质量预警成为整个保障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也成为了影响整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它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文章主要是对质量预警相关理论进行仔细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本校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数据,检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性,建立更加完善的高职教学预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指标体系;预警方法;教学质量;高职院校

引言

職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并且促进全体劳动者可以朝着可持续教育方向不断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到一个稳定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界开始重视关注教学质量发展,因此从原有的重视规模建设逐渐转变成内涵发展,希望通过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可以保障我国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新目标。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因此这就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存在极大的研究空间,所以本文将从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数据的含义

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大数据的研究较多,但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在《大数据》一书中,我国著名学者涂子沛做出这样的理解:所谓的大数据,其代表着超出传统意义尺度,很难用一般软件工具捕捉、分析、管理的大容量数据的总称,其单位为“以太节”。大数据的大,指的不仅是容量大,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其在海量数据整合、分析以及交换下,所带来的新知识与新价值,实现的大发展以及大科技等。也有一些学者在对大数据进行研究时,提出大数据的两个概念,其中的一个概念为:无法用人工、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处理的庞大数据称为大数据。提出的另一个概念为: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做出统计,进而从看似无关联的信息中,发现存在价值的规律。通常情况下,大数据存在以下几种特征,第一种,数据容量巨大;第二种,数据类型繁多;第三种,处理速度快;第四种,价值密度低。

二、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教育质量预警评价优势

(一)多方参与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会在较多方面产生大数据,如教学、学生社会实习、教学管理、社团活动等等,数据覆盖范围较广、类型较多、采集的时间也会相对较短。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以及使用者,因此具备多方参与的优势,可以供所有相关人员使用。

(二)数据采集更真实、全面

大数据环境下,在教学评价数据的获取上能够做到多层化、非结构化以及多元化,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反映出教与学各阶段的实际效果及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覆盖到教学层面的种种相关因素,同时,还能将其中潜在的知识信息全面、有效挖掘出来。除此之外,在采集渠道以及采集方式上,也更为多样化,能够采集到的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数据、视频数据以及音频数据等,可以更加真实、生动的将教与学更多细节记录下来。

(三)分析、处理能力较强

各种现今技术的良好应用下,可以实现教学数据的海量处理以及动态分析,有效挖掘出这些数据蕴含的深层价值,从而提升决策水平,并且会及时发现教与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以助于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策略,例如,课堂实际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相关设备,向教师反馈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回答情况,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研究现状

目前来看,预警评价体系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也逐渐被应用在教育行业中,通过建立预警平台,可以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职教育、高校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可知预警评级体系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使用过程中也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教育质量与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我国多名专家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保证预警评价系统快速与当前教育相接轨。最开始由李建军提出了将高等教育与预警评价系统相结合的重要性,随后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预警系统雏形。随后娄新生开始针对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利用预警评价系统可以更好地解决德育风险危机,也能保证针对研究生所开展的德育工作具备时效性。汪广涛另辟蹊径,选择从正态分布规律出发,谈一谈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各项因素,随后设计出更加完善的预警评价系统。付敏与其他多为教师共同合作,选择研究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并且提出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预警开始成为近些年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但是因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质量预警评价体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其中涉及到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因此需要更多人才主动投身到该研究当中来。在对预警评价系统进行构建过程中,需要从教学质量出发,对其做好实时监控与数据跟踪,更好地掌握各种信息内容。如果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生问题,逐渐与预警线相贴近,那么就需要及时的发出预警系统,由教育部门、高职院校等共同联合起来,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使他们可以采用提前预测的方式进行有效防控[1]。

四、高职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理论基础、内

涵、功能、设计原则

(一)理论基础

危机管理作为决策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发生危机之前采用有效的预警方针,可以使人们根据预警内容采取救治措施。危机管理最主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防止发生危机,任何危机都存在一个演变过程,爆发危机之前存在潜伏期,危机会从量变转移到质变,而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用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危机,也是解决危机最佳时期。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在构建过程是从危机预警理论出发,预警作为危机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出现危机之前,预警评价体系就能够感受到危机苗头。因此高职院校所构建的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就是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学质量发生危机时,可以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最终有效的解决危机[2]。

(二)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质量预警评价被设置在质量管理当中,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与评价,并且做好教学信息的处理、收集、评价工作,及时了解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用对应的决策,有效处理、预防未来将会发生的负面事件。这种方式的一个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并且描繪出对教学质量评价监控过程、管理过程中带来影响的多重因素,做好教学管理、教学方针等多方面导向性与前瞻性建议,如果发现偏差情况,必须采用纠正措施,以此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

(三)功能情况

1. 预见功能

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质量预警可以及时发现且了解整个教学过程情况,通过教学分析、评估、监控等手段,根据预警所提供的异常指标,在发现某些问题后需要先进行确认,随后逐渐总结出在质量管理中可能会出现某些问题的具体结论。

2. 预防功能

教学质量预警评价体系中的预警与监测可以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测量、调整教学管理全过程,并且及时有效的制定对应的预防策略,及时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避免发生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

3. 消除与缓解功能

利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预警系统,可以早日发现问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延缓或者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在发生问题之前采用计划方式减少该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避免发生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4]。

(四)设计措施

目前来看,想要构架一个更加合理的评价平台,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在不断推行预警评价系统重要内容,但是实际推行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预警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在采用高职教育质量预警评价时,需要我们从当前的评价内容出发,以此作为基点,随后不断探讨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负面因素。并且从客观的规律入手,谈一谈应当采用哪种措施,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不断的提高,最终可以保证在后续使用该系统中数据易得、动态合理、结构科学、评价正确,因此这也成为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质量最有效的凭证。最终成为有效反映高职教育质量变化情况的实用工具。

1. 科学性与整体性

高职教育质量预警评价系统十分复杂,会涉及到较多内容,因此可知其将综合性与复杂性融为一体。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掌握计算方法、规范标准。以此才能保证最终所获得数据具有科学性,并且可以真实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变化趋势。

2. 可比性与可获得性

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质量预警评价系统在后期应用过程中具有便利性与实效性,需要相关人员在收集完资料后,对所收集的资料做好分析、整理、加工等多项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最终可以不断提高整个评价结果的可信度[5]。

五、构建高职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的关键内容

(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进行预警

预警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预警教师的教学水平、预警教师职业道德情况、预警教师的教学态度、预警教师教学方法、预警教师选择教材的科学性。教师作为传道导向者、受业促进者、解惑的顾问人员,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导演这个角色。教学质量预警内容会包含教师所有角色,在预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建立更加健全的学习信息制度,监控整个教学环节,同时分析教师与管理人员对于考试质量的权衡。与此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在实践环节时的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包括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论文等,做好实施监督与指导。在处理信息与管理信息问题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管理平台,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查询相关内容,如果该问题达到预警的上限,那么就可以使查询人员看到警示的标记,最终需要改变原有的对策,利用有效解决措施,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对于教学管理质量进行预警

在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于工作人员态度情况进行预警、对于教学管理方法及制度进行预警等。具体情况包括下述几点:一是查看专业设置方面是否能够满足当前市场所提出的各项需求;二是查看所选择的培养人才方案,是否可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三是查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否可以满足职业需要与岗位需要;四是查看教学组织是否具备严密性;五是查看岗位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六是查看管理人员在工作时的工作效率;七是保证教师配合的合理性;八是选择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可以确定以人为本思想;九是学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是以未来的就业方向作为导向等等。

六、构建高职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模块主要措施

(一)预警指标管理系统

为了建立更加健全的评价系统,需要做到下述几点:首先需要针对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确定,将科学方法加入其中,保障数据的可靠性,而这必须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密论证,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运行的实际情况;二是维护预警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与权重都会因为生源质量发生变化、专业建设发生变化、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不同需求等都会发生不同变化,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更高的认识,使得预警研究更加深化,对于数量、指标内容、权重等方面应当进行及时的修改,必要情况下也需要调整好指标的体系结构,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预警评价体系顺利应用的前提[6]。

(二)预警数据收集系统

1. 构建数据管理子系统

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需要依靠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发挥其真实的作用,在预警系统中也涉及到较多的历史数据与现实数据,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会由两个方面组成,分别是计算模块与数据库,数据库在这时起到的作用就是对数据进行更新、储存、汇总、录入、分类等一系列工作。计算模块由四个子模块组成,分别是变量预测模块、变量评价模块、变量权重模块以及变量选择模块,最终的任务就是计算大量复杂数据。

2. 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子系统

目前,可以由信息采集系统与信息初次加工系统共同组成信息管理子系统。针对信息采集系统,因为部分内容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在获得过程中十分困难,因此必须从这些指标内容入手,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采集通道,并且通过自己的收集内容,形成一个专用且可靠的信息采集系统;另一方面则指的是信息初次加工系统。在教育质量运行系统、高职预警评价系统中,需要对原来收集到的各种指标进行不断整合,随后由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数据甄别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参与其中。在建立该系统过程中,需要保证对系统进行完整的监控,将灵敏性、准确性加入其中,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可以快速处理各种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开展信息诊断工作,根据内部条件、可持续发展情况等,找到其中薄弱内容,最终可以更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事件。通过建立教学质量报表制度,可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利用互动平台,了解学生、教师的意向,并且掌握好教学的动态。除此之外,也可以对社会、企业等做好实时调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 预警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并且快速给出相关的警示标记,在每月、每周,期末、期中、期初等不同时间段都需要提交更加完整的报表。利用自动分析方法,可以对各种公式与规则提前的储存在系统中,并且安装好所需软件,以此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发展动态,如果教学状况处于临界点,则快速发出信号。这里所说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教学质量相关的预警信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质量相关的预警信号,包括讲课效果、课堂纪律、教学进度等。高职院校在制定管理规定与教学质量方面都存在量化规定,因此需要做好相应的处理,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特别是针对指标在出现上限后,需要对即将要出现的警情进行判断,这点是十分重要的。在录入系统过程中也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保证得到信息具有有效性,最终可以快速提交预警信号。

4. 预警预控与对策系统

专家分析系统:计算机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却不能完全替代人脑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出现各种警情或者对于各种指标在超出警限后,都不能使用计算机来判定,在这时需要依靠专家来进行推断。预控对策子系统预控对策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应当主动与专家建立联系,随后为使用者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以此可以组成一个完善的智能互动系统。这其中会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则是非常规专家系统,在完成咨询后,需要将咨询意见自动的存储到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平台当中,以此可以方便日后调用。另一部分则是积累、储存在电脑中各种常规案例,它可以自动识别与调出与教育事故存在相同性质的对策。

5. 紧急事件查询系统

紧急事件演示与查询系统主要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来建立的智能互动的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输出警示信号,其实它的表现形式与交通管制信号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绿色、黄色、红色作为预警信号,随后需要由专业的人员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随后获得更加可靠的数据内容,直观体现在电脑屏幕中。比如可以根据经济监测预警做法:绿色主要代表的是没有任何警情,蓝色代表出现轻微的警情,黄色代表达到中级警情的情况,橙色代表出现较重的警情,红色则代表重大警情。事故演示系统中具备两个功能,分别是预测与评估功能,评估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稳定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估,并且发出对应的预警信号,学校的决策者可以根据发出的预警信号来预测教学质量实际情况,并且做出最终判断与决策。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动态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进行探索,并且提出利用計算机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控制效率,保证教学管理具备主动性。同时全方位的监测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多个状况,并且对于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预警,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预警评价系统,对于评价结果有效的监控与诊断,这也是教学质量预警评价体系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倪月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2020(06):186-188.

[2]沈卫文,邓佳.大数据场景下情感倾向的教学预警系统原型设计[J].信息通信,2020(02):278-280.

[3]周凤,王利,孙姗姗.基于评价体系的教学质量监控预警模型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03):38-39.

[4]吴胜强.“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02):5-7.

[5]秦虎.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智能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师、学生评价模型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郭扬,陈嵩,胡秀锦.完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8,15(04):34-38.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抓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立足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管理体系,探索有效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创新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大专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决定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成败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当前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高职院校竞争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1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体现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得到树立和落实,管理就是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管理职能向教育服务职能的转变,训导型管理向咨询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在工作中体现不够,重管理、轻教育,重行政命令、轻引导服务的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在学生管理的运行当中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1.2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中涉及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各部门,在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上转化进程的不平衡,致使运行过程中存在职责界限不明晰,运行不畅互相推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效率;教育实践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还未能达到有效地融合;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未能很好的围绕教育主题形成教育合力,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及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同程度的受到限制。

1.3 学生工作体制与机制上缺乏创新和变化,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较多,尚未引入竞争机制,纵向的层级管理多,横向的交流沟通少,对学生统一要求多,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少,管理职能强,服务职能弱,学生管理工作者包揽事务多,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少。

1.4 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凡涉及学生各个部门的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在院、系、班学生管理的三级层面上,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加之工作对象是学习习惯和自控意识较差的高职学生,缺乏系统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势必导致管理者每天陷于大量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难有充足的精力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重要问题一抓到底,也难有精力静心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工作的规律,致使学生工作往往停留在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任务上,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

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工作的创新

2.1 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学生管理理念。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改变过去学生管理工作是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工作方式,要以全新的服务意识实现规范管理的目的,使管理工作贴近学生,促进学生的素质拓展;其次,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自始至终贯穿主动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积极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育条件,搭建教育平台,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第三,落实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就要加强人性化管理,采取科学、规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轻则训斥、重则处理的简单方式必须向个体化、咨询化、多层面的渗透式教育方式转化,在注重规范直接教育方式的前提下,更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间接的教育方式,坚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由被动顺从到主动选择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第四,以学生为本,必须坚持依法管理。目前,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平等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合法权利,消除长官意志,避免主观随意,严格依照法律和制度办事,要利用规章制度的规范约束,达到对学生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2 理顺工作关系,优化学生管理体制,形成教育合力。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养成教育相互交融的系统工程,涉及学院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要健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建立全院学生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协调,避免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二是形成学院统筹决策,各部门精心协调,系部负责,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教职工全员参与的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三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进一步明晰院系两级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四是进一步推行院系学生工作体制的协调统一,强化以系为单位的年级针对性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2.3 建立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管理体系,院、系、班三级的纵向行政管理体系要和学院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奖勤助贷等横向的管理体系相结合,既发挥制度管理、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教育作用,又挖掘咨询、指导、服务等活动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自觉接受管理;二是在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同时,广泛建立党员和骨干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对后进学生进行督导和帮教,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和帮教制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三是学生管理工作采取任何形式的单方面行动都不可能取得积极主动的效果,目前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由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管理工作往往会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协调的学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团学干部的作用,调动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实现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结合。

2.4 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要适应高职学生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完全照搬本科院校开放式管理模式与沿用中专保姆式管理模式都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许多高职院校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将本科院校模式和中专模式进行融合的折中模式。实践当中,有其运行简捷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系一级管理中专职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一个管理层次,涉及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幅度较大,难以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量及时有效的做出处理;二是高职学生年级管理的重点不同,一年级重点在适应性与转变性教育,二年级的重点在引导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三年级则要加强就业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年级层次不同,使管理的针对性不够强;三是专、兼职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班级的专业不对口,难以在专业上引导学生,不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教育管理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四是学生的教育与教学联系不紧,很难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鉴于存在以上缺陷,应从各系优秀的专业教师中选拔配备专业顾问,直接指导学生专业活动的开展和专业思想及专业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其次调整辅导员所带班级为同一年级学生,集中精力研究年级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管理工作;第三要注重培养各班级学生干部成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系部领导、专业顾问、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四方面协作配合,相互融合渗透,形成“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共同作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整体性得到强化,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2.5 构建学院、学生、社会协调发展的学生工作格局。一要通过教学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有效载体,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在历练中自我成才、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同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要规格,及时调整和完善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相互适应;二要推行“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转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调研的结果制定教育管理方案,再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管理中,达到“变说教为参与、变灌输为交流、变命令为引导”,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效果;三要从单纯利用一种教育资源向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转变,不能仅靠学生工作人员来孤军奋战,必须善于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形成主阵地灌输、多渠道渗透、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四要确立学校内部全方位做学生工作的新机制,在按要求配足配好专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内外协调一致、上下呼应、点面结合、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协调推进的学生工作格局。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急需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积极创新和探索,实施产学合作教学模式。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发展和进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各个院校都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则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就需要实施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契合企业人力需求和实习教学安排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分淡季和旺季,每年的假期都是旺季,对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但学校确定了固定的教学安排,无法将正常的教学计划打破,而单将人力资源输送给企业。另一方面,寒暑假为企业的旺季,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样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学校要安排学生实习时,企业没有较大的需求量,学生的实习单位无法落实。

(二)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合作教育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受旅游企业工作制度、人力资源等各项制度的影响。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酒店往往从事的是比较低级的体力工作,属于基层服务,轮岗制度不健全,薪水少,制约学生的积极性,完成实习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三)没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对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来讲,没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样的产学结合,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无法在其他环节深入开展合作,如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安排等。同时,还有很多院校没有健全与校企合作配套的管理制度,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关于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弹性学分制度

现阶段学年制下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将学校的教学需求充分纳入了考虑范围,它的制定是为了教学方便,没有充分考虑酒店需求,开展难度较大。通过弹性学分制的构建,企业人力需求和教学安排的矛盾可以得到解决,以便有效实施产学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校外实习开展之前,需要与相关方面签订协议,对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和约束;结合企业需求,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促使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实习需求得到满足。在对学生实习最低实习学时进行设置时,需要学生对实习时间自主安排,对于企业的短期实习项目积极参与,学时修满之后,才能获得学分。这样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学分也可以顺利获取。

(二)对课程设置科学调整,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

因为旅游企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没有平衡的人力需求,学校就需要科学调整课程先后顺序,专业课排在文化课前,技能课排在理论课前,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文化课前。在酒店淡季时期来上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结合酒店需求,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这样虽然不断地变动教学计划,比较麻烦,但却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如果有较多的学生,合作的酒店又是常年经营,那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批次,分批次去实习和上课,构建稳定的轮换制度,这样学校的教学计划就不需要经常调整。

(三)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需要接受教育,还需要合作。学生是工学结合所有活动的主体,学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合作教育能正常运行,就需要兼顾学生的需求。将带薪顶岗制度实施下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护学生的权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结合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需求,对教学、实习、实训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等不断完善,以便从制度层面来保证顺利创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如成立委员会,制度相应的制度,涉及到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实践教学等,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义务有效规范,更加顺利地运行校企合作。

(五)有效结合择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就业指导专家,分析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同时邀请宾馆和旅行社业等专家,模拟培训学生的各个方面,涉及心理、知识等,将双向选择洽谈会开展下去,解决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就业洽谈会,针对旅游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让企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拓展就业生就业渠道。

三、结语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院校对教育的一次创新,对推动我国教育整体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没有健全的制度,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等,制约产学合作的实施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了思考和创新,如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调整课程设置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校企合作,但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还是较为普遍地遇到了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合作保障机制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影响校企教育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成因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再次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校企真正实现密切合作,才能真正的保障实习教学环境、设施和手段的真实性,学生角色的双重性(学生—学徒),实训教师的双师性(教师—工程师),教育经费的互利性(企业培训经费—政府投入经费),制度、信息的保障性等等。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达到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助、互利双赢的目的,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在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受环境、资源和政策的制约,整体上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从而影响校企教育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校层面出现的问题

1.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能真正用产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来制定或修订计划,仅仅只是把校企合作看做是学生教学或顶岗实习的途径,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并没有真正从专业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考虑,没有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统筹考虑。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但是由于认识的不同,实践能力的不同,对校企合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各项变革,对内部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处理好院校内部各个环节,也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目前也真是由于院校的认识不足,校企合作的效果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证,往往导致校企合作涂于表面,流于形式。

2.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低。

相对于本科学校,高职院校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没有办法吸引知名、大型企业开展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企业参深层次的合作,究其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较弱,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主要存在问题有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

二、校企合作层次低

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实力的不足,仍然被经费、师资、生源等问题困扰,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部分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普遍停留高等职业院校只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或者只简单的进行教学设备的捐赠、实习基地的提供、员工培训等层次,所谓的深度合作也往往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在效果上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在运行模式上方面,大部分校企合作也只局限于在建立“校内工厂”,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最简单的合作形式。与校企合作的实质意义相差甚远,无法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办学的整体效益无法实现。

目前据笔者了解,许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仅限于签订一张框架式的校企合作协议,由院校教师相应专业和企业组成一个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合作内容也只是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方面,企业给院校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场所,院校给企业提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往往在合作的初期形成轰动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就难以维持,注定缺乏生命力,这种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国家所提倡的校企合作的系统功能。

三、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真正的校企合作,企业希望在校企合作中能够满足下述几方面需求: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员工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技术支持、合作科研开发和赢得社会声誉等。而院校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以及推进教师培养和专业与课程建设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双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反而造成自身利益的受损,就极易发生冲突。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如果在企业实习时,由于本身职业能力不够娴熟,而导致了意外的人身伤害,企业不仅需要承担巨额的费用,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道义责任甚至法律责任,所以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往往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进厂实习。而且,有的院校到企业去洽谈校企合作项目,主要目的就是向企业要设备与资金,或推销自己院校的学生,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企业应该肩负的责任。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一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愿意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发展职业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的愿望,因此参与度不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他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更加感兴趣,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其企业价值链中,不愿意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

四、校企合作政策不配套

由于院校与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它们各自的组织结构与文化又有着独特性,仅靠院校和企业自身来协调双方的利益,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相当困难。目前虽然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职业教育法》及中已明确规定:“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企业与高职院校间要提高合作层次,实行产学研结合,充分依靠企业力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然而到目前为止,法律律和政策仍停留在“鼓励号召”的层面,还没有出台完备的国家法律、政策配套的规范体系、保障体系和具体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没有明确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没有理顺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很少有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措施。企业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目前限于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企业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因此存在责任重而风险大、支出多而回报少的客观现实,企业普遍认为这是影响校企合作最大的因素。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获益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合作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更应该多的体现在人力的合作,技术的合作,信息的合作,资本的合作,不断的挖掘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原则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紧密,促使校企合作的整体功能的实现,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效益,使校企合作朝有序化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国务院常务会议.北京,2010.

[2]郭美英.试论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00.

[3]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2009.1.

作者简介:

张敏(1979-),女,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法学硕士,讲师。

徐丽(1975-),女,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在读博士,副教授。

余玲(1981-),女,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硕士,讲师。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数学下一篇:传统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