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文

2024-03-06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秋月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2篇

1 高职院校应走“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之路

1.1 贴近职业岗位, 服务社会实践

走“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 贴近职业岗位, 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动,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高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它不仅能够解决贴近的问题, 更能够解决融合的问题。职业教育是“做的教育”, 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 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以及整体的教育, 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变动连在一起。可以说, 学生的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实践本身就应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具有本质意义。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特色表现离不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否则就会沦为普通教育的附庸, 就会成为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 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地位。

1.2 增加实践锻炼, 学到真正技能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学到真正的技能。学生只有经历了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 领略了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 才能在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不断转换中, 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术职业人才。

1.3 优化社会资源, 解决实际矛盾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调动社会的办学积极性, 充实和优化教育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尤其是可以通过统筹社会教育资源, 切实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当今的时代, 岗位变化、技术升级非常快, 不依托社会特别是企业, 胜任职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1.4 增强实践认识, 拓宽就业选择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业进步, 。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 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一方面: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强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让学生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去学习;另一方面, 它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 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训、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

2.1 统一思想, 强化认识

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理念问题。要深化对教育多元化的认识, 深化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深化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认识。真正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当作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来看待, 进一步增强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

2.2 科学规划, 理清思路

规划“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应放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 尤其是要把它放在学校的系统发展中去谋划, 放在学校的开放发展中去谋划, 放在学校的长远发展中去谋划。规划应坚持从每个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 从所处的环境和行业出发, 从培养的职业人才需要出发, 尤其应重视研究依托行业产业求发展问题。规划应务必落到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上, 舍得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配置教育资源, 以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倍增、放大的作用。

2.3 完善组织, 加强管理

首先, 决策层面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及时思考、筹划“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亲自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真正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放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 管理层面要充实专门的力量从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所有的学校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力量建设。再次, 实施层面要努力提高教师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 建设一支既熟悉教学, 又熟悉企业和职业岗位的专兼职结合的“两栖型”教职工队伍。完善组织, 不仅要做好学校内部的组织系统完善工作, 还要做好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系统组织工作。我们应通过多方面的探索, 建设一个能有力支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校内校外组织管理系统。

2.4 重视专业, 加强合作

专业和课程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学载体, 也是自身实力最集中展现的平台。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不能单纯地考虑自身教学的需要, 还应该考虑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多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角度考虑专业和课程设置, 与企业及行业共同开发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课程, 增强专业和课程的吸引力。要研究校内实训基地的设置和建设, 增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吸引力;要研究教学组织, 特别是学生实习安排, 增强教学组织及实习安排的吸引力;要研究帮助企业和行业培训职工和开发推广技术问题, 增强学校服务的吸引力。

2.5 加强引导, 积极推动

要通过完善评价制度和相关的机制建设, 引导学校、引导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并以此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高职示范院校建设, 应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支持政策要努力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挂钩, 学校内部政策应积极向有助于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倾斜。

摘要: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文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2006]16号文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重要性

首先, 是培养基层医学人才的必要需求,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空间、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医改 (2009) 强调, 高等教育需要强化医学教学, 进行临床医学教学优化与完善, 切实提升医学人才质, 这就决定了需要多渠道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 改善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现状;其次, 有利于提升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水平, 高等教育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村基层输送普及型医生、为各级医院输送卫生人才, 是改善地方医疗卫生服务现状、推动地方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职院校理应紧随潮流, 明确职责, 在充分关注医学教学的同时以行业需求为依据提供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全科医学教学, 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医学思想、价值、内容, 掌握合格医师具体职责与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朝向正确方向发展;最后, 是国家政策的重要要求, 《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 (教高[2006]13号) 》强调, 一要构建形式化、多样化、价值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二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并结合实际提供一定的政策性倾斜, 故高职院校开展医学教学、培养医学人才是顺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

二、关于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 树立与时俱进医学专业培育目标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培育目标集中于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医学人才, 一要掌握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具备医学基础能力素养, 对常见病等具有一定的认知并能够作出有效诊治;二要具备临床医学基础性理论与技能, 高职毕业后能够科学应用医学模式进行临床诊治, 为社区疾病防治、诊治提供优质服务, 换言之, 高职毕业后能够主动从事临床诊断治疗工作与疾病防治等工作。基于这一目标进行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能够更好打造高效课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 体现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与创新性

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高职医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故在了解与掌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普遍性原则创新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由于医学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培养模式创新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创新教学规划与教学程序。首先接触临床, 对于高职新生而言, 需要在强化其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多形式培养其从医信心与兴趣, 如病案分析、早期见习等;其次开展临床教学,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作用,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 要注意的是, 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故一般在学生掌握一定内外科理论知识的状况下方可组织学生深入医院进行学习与实践;最后参与实践活动, 这里所提及的实践活动多以社区卫生医疗活动为主,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 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深化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

制定基于任务领导的课程体系。首先合理划分课程内容, 对于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相关医学内容往往需要采取讲座形式进行教学;其次将医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整合成人体结构学, 将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整合成人体机能课程, 将免疫学基础与微生物学整合成免疫与病原生物学;最后明确核心课程, 将诊断基础性技能、内科诊断治疗、外科诊断治疗、妇产科诊断治疗、儿科诊断治疗、社区卫生服务划分为核心课程, 并在了解与掌握医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职业能力规划制定, 另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无论是医学模式还是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事业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了顺应这一变化, 高职院校需要增设部分必修与选修课程, 其中必修课程应涉及老年病学课程、康复医学课程、社区外科学课程等, 先修课程应包括社区急救课程、营养与疾病课程等。从现实层面来说, 此类课程体系更具适应性与可行性, 在拓展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的同时深化医学课程教学目标, 提升医学教学全面性与系统性。

制定在现实需求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故制定与时俱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医学教育应长期努力的方向。结合实际, 首先可以设计病例教学法, 针对妇产、儿科等临床课程构建教学病例库, 不同模块教学选用不同案例, 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其次可以落实小组讨论法, 这里所提及的小组讨论法涉及专题、选题等小组讨论法, 不局限于固有内容, 该种教学方法对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三) 强化实习

首先, 与附属医院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教学病房无论是人员还是设备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提供标准化基本设施的基础上保证管理与实践操作规范化, 是当前医学教学实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 为了更好地提升实习质量, 还需要与实习基地保持密切联系, 制定符合现实需求的实习检查体制, 通过与实习医院的交流沟通了解其想法与建议, 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习管理手段创新。其次, 选建设区实习基地, 要注意的是, 设区实地基地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 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一要具备领导与群众关注, 涉及三级预防等内容;二要具备一定的培训基础, 能够主动参与社区实习培训;三要具备带教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 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耐心教育与指导学生, 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更多所需知识与技能。

(四) 构建集教学与培训于一体的机制

医学专业教学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 除了需要强化理论教学, 还需要提供实践培训, 故制定教学与培训相结合机制至关重要。考虑到实际影响因素, 一方面应明确培训模式,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人员主要通过医师标准化培养、在职学习进行培训, 其中医师标准化培养主要针对高质量医师, 培养内容集中于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在职学习主要包括医师岗位培训、社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等;另一方面应强化教学管理, 体现教学管理科学性与规划性, 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合相关制度来看, 教学管理应涉及学籍管理、证书管理、学籍管理等。

(五) 发挥教师积极作用

医学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对教师具有较高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队伍不应局限于专职教师, 还应涉及兼职教师与教管教师。其中, 专职教师需要肩负理论学科教育、带教教师、实习教学指导教师培育职责, 这就决定了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具备医学培训经历, 了解医学理论, 掌握医学经验;兼职教师多由临床专科带教人员或实习场所带教人员组成, 需要参与过师资培训, 对医学理论、方式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通过系统化、科学化方法进行临床教学;教管教师即为具备一定教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 以管理医学教学过程、培训指导兼职教师为主要工作任务。教师是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构建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教师积极作用, 是提升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结论

总而言之, 探讨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不仅有利于提升医学人才质量, 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而且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要注意的是,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 对人才要求相对较高, 所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符合学生个性特征与医疗基础, 又要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相适应, 从而更好地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医疗服务问题一直是具有广泛关注度的社会话题, 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满足群众基础性医疗需求, 国务院提出新医改目标, 即提供便捷、安全、价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定程度上减轻城乡居民看病费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场所之一, 理应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技能医学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轶楠, 沈国安, 赫欣.大健康背景下高职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8 (12) .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4篇

摘要: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密不可分,为了解决现代学徒制下走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通信人才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日常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设计,并对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通信人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

1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对高职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给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信技术在这场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国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发的依赖于通信技术,这个行业似乎只有成长期,而看不到它的成熟期与衰退期。面向通信行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通信专业的根本任务。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专业建设过于倾向学历化,尤其是对于移动通信技术行业来说,学校教育同行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不对称性。通信行业其工程性、实践性、实时性等各方面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通信人才的方式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实现其“高等性”也要实现其“职业性”。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要与行业对接,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我国将探索“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即“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要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因此,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定位和高技能通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当前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学历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应该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解放出来,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当前,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学历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通信产业需求,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设置体系陈旧

国内大多高职院校通信专业课程的设置仍是软硬件实验为辅的形式,普遍设置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高频电子技术等以通信技术相关度极大的课程为主,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服务于高职通信专业的职业行为,无法使学生实现对口就业。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明显与通信行业的能力要求脱节,应用性不强,实践能力弱,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难以适应与通信行业要求。同时,课程结构缺乏层次性和衔接性,并非是纵向深化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尴尬现象。

2.2管理模式陈旧

当前的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管理模式陈旧单一,包括:管理制度、运行监控、考核制度、行业调查、信息反馈等方面没有与行业对接。无法使学生与企业联合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不能满足需要专业人才支撑通信行业发展的长期性宽口径要求。

2.3教学模式陈旧,专业实践教学滞后

当前高职通信专业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把自己投入到“职业人”的身份中来参与教学。这种培养学生的模式,是延续了本科的学历教育模式,缺乏对通信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更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是以课程实验、电子技术实训、金工实训等实训课为主。虽然也加强了学生们实操能力,但这种能力是被当作技能方式进行知识传授的,不能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构建通信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绝不仅仅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高职教育应具有其独有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对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历教育,还应该重视其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办学行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统一,让学生在校培养期间便与先进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质相融合,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3.1人才培养职业化

职业化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和遵循既定的行为标准。职业道德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职业化建设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应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行业标准等职业化标准融入到专业建设中。针对不同职业定向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设计,包括系统性课程、岗位课程、实操训练、在岗实习等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3.2人才培养资格化

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从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更大作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获取在很多时候都是要另外培训学习的,这就导致学生降低了考取证书的热情。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进到高教教育体系中,纳入到专业建设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

3.3人才培养项目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主要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单项培养,并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高职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实行现在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把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堂。通过项目划分方式把课程内容整合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就是扮演着实际工作岗位员工的角色。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便是工作的体验,在各个任务完成中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掌握实际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对于企业来说,缩短了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投入。教师在授课方面,采用现网通信设备、实际通信工程项目进行授课,也会使学生、企业乃至于教师本身都会受益良多。因此,对高职通信专业教师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授课形式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高职院校与通信企业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使学生真正接入企业的运行,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体验,使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得到了锻炼,让学生完成工作内容的同时充分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实现技能匹配和综合能力匹配,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行业竞争力,使学生直接过渡为通信企业型人才。

4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对接

在传统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模式下,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标准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之下,校企专业层面合资办学,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形成的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院提供场地、管理和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专业师资,校企联合共同组织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跨越了教育与职业、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界域,实现这种“跨界”教育,在不违背基本教育规律和行业属性情况下,打破固有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企业提供职业教育这样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结果最大程度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学生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以此为依托,联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任务,实行联合培养具有职业性的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对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5篇

1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综合分析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类职业教育模式。

(1) 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 (2) 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 (3) 市场调节主导、国家主管的职业教育模式; (4)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

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 选择合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将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进行对比。与国外相比,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在教育这一层面, 我们需要很多方面支撑。

(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法律规章; (2) 制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培训大纲及其配套措施; (3) 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 (4) 教学制度方面, 我们尚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学生的自主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不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

2我国高校工学培养模式探析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职业、注重应用性。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构成的基础是其设计理念。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核心是满足企业本身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结合国情以企业为主对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设备、教学条件六个教学环节上进行设定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

(1) 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 成为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 或者成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型工程师。

为实现培养目标, 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形成开放、多边、灵活的工学培养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 即“极大地调动企业在办学中资金投入和资质整合投入的积极性”, “办学过程中能够从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群众需要的出发点考虑”的模式。在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中, 应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 即“紧紧把住了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这条线”的模式。

(2) 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需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即:科学地分析职业性质与需求, 依此来设置专业, 使其能够覆盖相当数量的社会职业。完善专业设置管理, 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 制订和实行专业设置标准, 完善专业设置管理, 及时更新专业目录, 引导和规范专业建设。可以通过专业宽口径, 同时下设许多专业方向, 可以使适应性与针对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3) 课程设置。

工学结合的“职业本位课程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 轻实践倾向,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作为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 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与企业要求为标准进行构建, 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学场所主要是企业实践基地或校内实训基地, 合理选派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双师型”教师实施教学, 依靠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加大实践训练和顶岗实习的课时比例, 采取把课堂搬到企业、把技能训练转移到工作岗位、把企业专家请进学校等多种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一课程模式, 教与学的重心都放在实践技能上, 学生必须到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如会计专业的必须到企业会计岗位进行实际会计业务训练, 数控技术专业的必须到企业数控机床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等,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 在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方面体现出高职教育实践性、适用性的特色。

(4)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 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 满足企业需要, 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式中的“学”, 包含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中的“工”之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 作为企业员工, 进行顶岗工作, 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工学结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是职业人才培养最经济、最合理的模式。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优势, 实现相互参与、合作服务, 分享成果, 使职业人才培养更具开放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这对建立职业人才的量规标准和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 师资设备。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应该是校内工作和校外工作两种类型组合而成。兼职教师不应该只限于在课堂上讲课, 还应该包括在实践场地的技能指导。

同时注重对教师队伍进行继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不仅要更新与扩展他们本身的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不断提高他们进行交流、合作、评价、识别问题、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6) 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具备充分的办学条件。利用行业企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和实习实训场地, 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行业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 为创立与实施校企合作、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做出积极有效的工作。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使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学校完全不同的;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 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摘要:高职职业技术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就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行工学结合既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又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既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又是满足社会需求,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6篇

(一)跨境电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8)》显示,近年来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持续呈现增长趋势,2018年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交易额达1347亿元,同比上升50%。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估计,2019年和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分别达到10.8万亿元和12.7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却不断加大。据统计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短缺数量已接近450万,并还在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既懂外贸又能在“速卖通”“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熟练操作的新型外贸人才一票难求。培养适应当代跨境电商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全国各所财经类高职院校眼下最为迫切的任务。

(二)高职院校增设“跨境电商”专业

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增补了包括跨境电商在内的46个专业。同年10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名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名列其中。这意味着,自2020年起,跨境电商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高职院校进行招生。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院校积极响应,申报开设跨境电商专业,包括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徽商职业学院等。

(三)全国高校推广“1+X”证书制度

2019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尽管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刚刚设立,尚未参与1+X证书试点工作,但是从方案中可以看出,教育部主张大力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决心与行动力。在建设高职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借鉴“1+X”证书制度的思路和经验。

二、高职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要求需求供给不匹配

由于跨境业务涉及的流程比较复杂,相比于传统外贸人才,跨境电商企业当下更需要的是能够贯通国际市场营销、外贸磋商、网页维护、产品运营、国际物流、国际结算等各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目前跨境电商行业十分稀缺的高端人才。而全国高职院校目前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大都只是简单的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加上跨境电商基础理论课程,并没有突出跨境电商与其他专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达不到真正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并且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各门专业课剥离开来,并不能真正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实训实践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时更应该如此。但是,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下,总体而言学生的实训实践时间仍普遍地存在不足的问题。有些学校仅仅在某一学期安排一门跨境电子商务实训课,就当作完成了跨境电商人才的操作技能培养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中,理论课的课时相对来说也占了较高的比重。另外,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建立校内跨境电子商务实训中心或者创新创业外贸综合实训室等。有的院校虽然有专门的实训中心,但是实训软件单一甚至缺乏,同样无法满足日新月异复杂变化的跨境电商行业需求,实训效果和人才培养效果都大打折扣。除了在校内建设实训中心,校外企业实习也同样重要。但由于地域差异、企业规模等原因,除了广东省和浙江省外,其余省份院校大都难以大批量集中开展校外跨境电商实习活动,校外实训基地力量薄弱。

(三)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跨境电商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行业,往年也未在高校中单独开设专业,因此高职院校中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教师们基本属于“半路出家”,不少老师都是从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转行来的,导致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老师一无扎实的跨境电商理论知识,二无丰富的跨境电商实践经验,想要胜任复合型课程体系下的教学任务难上加难。部分学校为了弥补校内教师经验的不足,聘请企业人员入校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但是最终效果未必理想,原因分析有如下几点:一是受到时间的限制,每次课外讲座、培训等活动的时间不可能过长,开展的频率也会因为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安排以及企业人员自身的工作安排受到制约;二是企业人员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自身缺乏讲课经验,不一定能将所思所感按照学生习惯接受的模式呈现出来。

三、人才培养思路

(一)多接口,多元化

跨境电商专业既有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也有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属交叉学科,在培养模式上必须按照“多接口、多元化”的原则科学地严谨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多接口”是指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将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相结合,并且考虑跨境电商自身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置符合专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目标是培养出的学生能够与市场上传统国际贸易磋商、跨境电商运营、客服、美工等多岗位无缝对接。“多元化”是指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将课堂理论学习、线上学习、校内讲座、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实践等有机融合,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尤其是线上学习,是对课堂理论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对全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二)课证双行

借鉴“1+X”证书制度的思路,高职院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时要注重打造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教学中引入技能证书,可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也更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当然,在引入证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证书的筛选工作,剔除社会价值低、学生参与度低的技能证书。

四、人才培养内容

(一)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业务员和传统国际贸易工作者相比,在岗位技能要求上有着较明显的区别。跨境电商从业者除了能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磋商、报价、履约流程之外,更要具备产品图片编辑美化、产品上架、网络营销、利用搜索引擎优化排名、设置运费模板、网上发货及电子结汇等业务能力。因此,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可以将课程方向转向跨境电商线上交易平台的各个环节,在保留《国贸实务》课程的基础上,将《产品摄影》《网店美工》《网店运营》《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物流(海外仓)》等课程与《跨境电商理论》《跨境电商实务》一起逐步融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群。此外,借助院校参与电子商务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力量,将跨境电商专业中涉及电商运营的部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结合,将“X”证书技能培训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实现课证岗融合统一。

(二)优选教学软件平台

跨境电商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光靠课堂讲解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跨境外贸人才。在日常教学和综合实训过程中,都需要有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软件予以支撑。不少院校都建有外贸类综合实训中心,硬件设施齐全,然而在跨境电商相关软件投入上尚显不足。目前已有南京世格、步惊云等多家教学软件开发公司依托速卖通、亚马逊、WISH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开发出相关教学实训软件,有助于学生在校内即可仿真模拟实际业务操作,在实训的过程中发现理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同时,注重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平台有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教师可以通过自己上传资源或共享外校精品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上及课前、课后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获得学生的教学反馈。对于缺乏校内外实训资源的院校而言,录制相关实训练习视频和企业实操视频,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替补方案。

(三)优化整合师资队伍

高素质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面对跨境电商这个新增专业,大多数专业教师本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较为缺乏。因此,必须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入手,定期安排团队教师参与跨境电商平台或行业协会举办的专项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可以选派国际贸易骨干教师积极参加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1+X”师资培训,提升电子商务方面职业能力。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鼓励教师外出访学、进修等。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成为兼职教师,为教学团队注入新鲜力量。可以将企业专家与在校专职青年教师间形成导师责任制,一名专家负责2-3名教师的业务技能指导,促进教学团队整体快速提高水平。定期安排企业专家入校为学生讲课,并真正参与到学生校内实训环节。

(四)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企业数量日益增多,校内实习实训的渠道可以拓宽至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一大发展方向。院校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合作开展“订单班”,将校内实训课程的场地延伸至企业,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符合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合作企业实训导师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在日常教学中体现X的重要性。

(五)支持开展创新创业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号召下,学校可以成立校内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在校开展创新创业类项目研究。相关的创业课程可以融入学生三年在校学习课程体系之内,将创业与跨境电商专业课有效衔接。面向社会聘请跨境电商“双创”教育导师,具体明确导师留校指导的时间,提高指导老师参与度,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时遇到的难题。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可以纳入学分管理,转换成相应课程学分或者实习实训学分。当然,在建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双创孵化中心时,还需要考虑到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资金的支持,这需要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多方联动,共同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体系。

摘要: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跨境电商人才急缺。2019年10月教育部公布高职院校增设“跨境电商”专业,同时全国高校大力推广“1+X”证书制度。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目前在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时面临的问题,摸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思路,并提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内容。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外交流,2017(08).

[2] 陈伟.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建设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03).

[3] 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4).

[4] 程凌燕.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6).

上一篇:广州日立企业简介范文下一篇:高中体育教案集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