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2023-07-25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物理学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针对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中物理学的处境和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尝试改变教学策略,探索物理学课程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物理学;教学探索

一、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教育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 。

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解有多种,“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2]。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目的就是增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兼備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二、目前高职院校物理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据笔者了解,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对高中后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开设物理学这门课程的学校,已经寥寥无几。在常州高职园区,对高中后三年制的高职学生开设物理学课程也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家,而且只是对部分专业学生开设,学时数只有32课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譬如,随着国家对实践性课程教学要求的提高,理论课程学习的课时不断减少,再加上许多高职院校认为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物理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鉴于此,从2000年起物理学在许多高中后三年制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程中逐渐消失了。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通过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物理学思想方法学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能够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笔者认为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物理学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应该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针对物理学课程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再考虑到高职学生现有的物理学基础,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如何才能实现这门课程的目标。带着这些问题,这些年我们迎接各种挑战,不断改变教学策略,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也收获了一些感悟。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物理学教学探索

(一)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高中学习阶段,应试教育背景下的物理学教学是围绕考试而实施,忽视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高中分科造成学生学习偏科,使得多数学生知识发展极不平衡。高职院校许多专业都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每个专业学生物理学基础参差不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如何使物理学课堂有吸引力,如何让学生不害怕这门课程,这些都是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如果仍然是枯燥无味、干巴巴且抽象难懂地讲解,学生是绝对没有兴趣的。要充分挖掘与物理学知识相关的材料,把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生活中的物理学等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用物理学家的事迹感染学生,用物理学知识在技术上应用来震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物理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对生活中物理学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好物理学知识可以科学地指导生活,能提高生活质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物理学课程的最初出发点,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基本知识和规律教学

高职学生普遍来说物理学基础不扎实,对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不浓,一提到物理学知识,多数学生就会联想到复杂的物理学公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如何让学生拥有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好情绪呢?首先必须从教法上改变,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以概念性教学为主,整个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热点问题展开,把物理学知识和很多相关的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下面以流体力学为例来说明。足球场上的香蕉球,大多数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当你提出“你想知道足球场上的香蕉球是如何踢出来的吗?”,再配上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能把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给深深吸引了。当你再说上一句“贝克汉姆之所以能踢出精彩的香蕉球,就是因为他把物理学的这部分知识学得特别好。”学生更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这时你就可以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你的知识和规律讲解了,在讲解的过程中尽量弱化理论的推导,穿插着讲一些物理学家研究这部分规律时的小故事和小插曲,教学中突出流体力学的知识和规律。当你把问题讲清时,学生就明白了“理想流体”、“流体的黏滞性”、“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知识。如果再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龙卷风的形成”、“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高速行驶的列车能吸引人”,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学的流体力学知识。

这样的讲解,学生会觉得物理学知识很有魅力,它能指导人们科学地从事活动,加上一些演示实验,学生不仅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很有趣味。因此,在每节课前需要教师能够钻研教材,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智特点,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具体,体现因材施教。

(三)渗透物理学发展史,融入人文教育

在讲授物理学规律时,要充分利用物理学发展史,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譬如,讲授力学部分时,从亚里斯多德、托勒密、伽利略、胡克、惠更斯讲到牛顿。讲授电磁感应时,穿插着讲楞次、法拉第、麦克斯韦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每一规律的发现往往是几个甚至几代物理学家们付出努力的结果;通过物理学家的事迹介绍,让学生明白,严谨务实、锲而不舍、付出毕生心血追求真理是许多物理学家的一生写照;同时也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与文明的过程,也是科学、文明与愚昧、落后不断斗争直至赢得胜利的过程。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融物理学史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情感上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同时也融入了人文教育理念,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重视物理学方法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用心体会这些物理学方法,理解这些方法的同时,能感悟其所隐含的唯物辩证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譬如,“模型法”是基本的物理学方法,“质点”、“刚体”、“点电荷”等都是“理想模型”,它们都是实际物体的一种抽象。“模型法”体现了处理问题的“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辯证法原理。力学中处理变力做功问题时,常用“微元法”进行分析。“微元法”强调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这样的分析方法。“微元”就是一个理想单元,体现了无限分割的极限思想。讲授刚体转动定律时,采取与质点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类比的方法进行;讲授磁场时,采取与电场相类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类比法。讲授电场和磁场时,学会用电场线和磁感应线来描绘场,简洁明了,这就是图像法。“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随堂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方法来思考、研究、探索物理学规律。

(五)重视物理学规律的应用,理清物理学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讲解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譬如火箭推进原理、“嫦娥奔月”、“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的对接”等;讲解电冰箱和空调所应用的物理学原理;讲解生活中电磁炉、日光灯以及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等等。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每一个重大发现几乎都会导致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历史上几次工业革命无不与物理学密切相关。同时让学生懂得,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对学习专业课程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让自己形成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要的科学素养。

(六)用心感悟学生的课堂反馈,让物理学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能够让物理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爱上学物理学。物理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关键影响因素。高职物理学课堂,需要有较高学识和素质的教师,更需要心底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在表演独角戏,而是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不断调整课堂的节奏;无论是讲授课、讨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驾起理想的风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四、结语

高职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物理学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物理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当然,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名称上有所变化,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年开设的“物理学原理与技术”、“物理学与生活”等课程就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学知识和规律的应用,弱化复杂的计算与推导;要结合生活中的知识应用,倡导学生快乐地学物理学;要让物理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甚至终身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2010:45.

[2]Lee CT General education: ideal and practice. The 2nd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Taiwan) [J],1997.

[3]徐建中.物理学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陈磊.物理学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 [J].物理教学探索,2008(1).

[5]宋建平.如何在物理学教学中进行人文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得到社会有志之士的普遍认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较低,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更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升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旨在确保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形成人格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应把人文教育摆在基础和优先的地位,切实加强人文教育。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职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努力使自己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教师转变。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文化课老师来承担,毫无疑问,在人文知识的把握上,文化课老师确实占有优势。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处于边缘化状况,一方面人文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大大挫伤了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形成一定的科研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人文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不少人文课程是由校内兼职和外聘教师担任,使得课程建设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水准难以达到教学要求,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他们虽然接受过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及时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新高职教育的理念,因此不能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其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一个“知识传播工具”,而不是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的“人师”,使得专业课程难以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而高职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他们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文素养不足的弱点,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贫乏,文科技能薄弱,心理素质偏低。更让人遗憾和担忧的是,有些教师师德观念薄弱,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价值取向也发生偏移,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学生缺乏情感,与学生缺乏交流……这与教师的身份、使命是格格不入的,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曾有一位大学教师讲过,第一流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解除疑惑,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精神、态度、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

首先,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情感、态度、仪表、人际关系等)以及人文精神的丰厚,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教师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涵的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不可否认,学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那只能是人文教育的浅层次表现,要使人文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注重长期功效,就必须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努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课,而且专业课教师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

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校园中稳定的主体,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学术氛围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刻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浸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使学生受用终身。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重要的是要增加教师的人文知识,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为此有关部门、学校

和教师应做到:

首先,制度和政策的保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国家和学校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在提高人文素质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等。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建立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第三,学校应加强考核管理,将人文素质纳入教师录用标准和考核标准中,完善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和评价,从而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积极性。第四,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多支持相关的科研立项,加大对人文素质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研究正确把握教师人文素质的组成,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探索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方法与途径。第五,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将人文素质纳入名师标准,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科学公正地筛选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第六,确立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有关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很多,但是有关人文素质培养的培训较少,主要是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明确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更新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顺应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明确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一名教育者的灵魂,自觉将人文素质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时刻注重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最后,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组织校内培训。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教师,其中少数还对人文社会学科有较深的造诣。高职院校应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分层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聘请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身上可以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走进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对话、理解、交流,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激发他们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第三,校外进修。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把一些教师送到高校继续进修学习,以便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第四,建设人文校园。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优美舒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建设硬环境时,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使教师受到美的熏陶;在构建软环境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如文艺演出、音乐会、文化艺术节等,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实践机会,从而陶冶教师情操,完善教师人格,同时也利于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构筑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师生人文修养的共同提高。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目标指向,然后论述了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要努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新跨越。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课程体系 重构 跨越

[作者简介]陈小波(1955- ),男,广东化州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广东 深圳 518029)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界对如何高效率地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是对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了共识。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教学总量上呈减少趋势,而国家和社会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里明显存在着目标预期与行动实施的冲突。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目标与思路必须到位、制度与措施必须到位、思考与行动必须到位。而这其中,科学地构建独立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来进行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最基本单元和最核心单元,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质量、教学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等要素。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行为,同样需要依托人文课程来完成。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比较短,因此,更有必要精心组织好各门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强化与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人文课程学习始终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始终是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对这个问题,不应该有所忽视或者掉以轻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是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高等专科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事实上就是普通本科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仍然是一种学科性、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而其中导致不适用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存在着以下几点差异:

第一,培养目标不同。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本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设计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应用型人才,其根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直接对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岗位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必须以“岗位技术实用性”为主旨和特征来进行。

第二,学制不同。普通本科教育的学制是4~5年,而高等职业院校学制是2~3年。学制的长短决定了教学总量的变化。不同的学制,必须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学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纪律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

第四,标准要求不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这对普通院校本科生和高职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行为,其具体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培养目标、学制年限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由上可见,必须重构相对独立的科学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当前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迫切需要,才能真正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素质和优秀人文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

所谓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十分明确地把企业对其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风向标”和参照系。这里有两个教育理念问题必须先行解决:

第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是一种定向选择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设定,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和反映企业对其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包括企业精神理念、企业员工人文素质的特点、企业管理规范的特定要求等方面的相关资源。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特定的指向性,才能真正具有现实适应力和持续生命力。

第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是一种定量选择的结果。对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制的因素也必须充分考虑。由于学制决定了课时总量,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只能是也必须是对古今中外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进行定向选择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

只有解决了上述这两个教育理念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目标预期与时空限制的矛盾冲突,才能确保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走向规范化,才能确保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进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一个基准水平,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真正全面强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

三、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重新建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充分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应当成为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核心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绝大部分是企业,而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既有专业素质要求,也有人文素质要求。依据课程建设原理,结合社会整体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含以下三个主要层面:

第一,社会普适层面的人文素质基本知识与人文精神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当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文、史、哲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个人心理素质修养等。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校本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普遍要求。

第二,企业普适层面的人文素质基本知识与人文精神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职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个人心理素质修养等。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系本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企业对其员工在忠诚、诚信、服从、守约、勤奋、恒心、毅力和创新等方面的通用素质的要求。

第三,特定职业岗位专门需要层面的人文素质操守与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其员工在思想、道德、性格、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某些特殊的人文素质要求。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定向的特定职业岗位对其员工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例如,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应该更突出强调合作、协调、沟通、自制和好学;对会计、审计、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应该更突出强调规范、严谨、耐心和细致;对动漫设计、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则应该突出强调求异、求变、创新、开拓。

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还应该体现如下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人文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须以精选、适用、适量为原则,特别要注意课程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针对性、越有适用性越好。这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主动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要突出实践性、训练性的内容,因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最主要的是看他们的人文素质操守,而不是看他们的人文理论知识。

第二,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要充分贯彻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原则。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主,“走出去、请进来”,避免单一的概念化的满堂灌,更多地组织学生在社会中、在企业现场中、在实践环境中主动去感受、体悟自身人文素质对个人、团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真正体现“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现实基础,把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个性需要作为教学的重要元素;必须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造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获得直接的人文素质训练和应用体验。

四、努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新跨越

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新跨越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在新构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着力强化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正规军”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学分安排、课程安排上要充分体现出足够的“刚性”,主要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不能用其他课程学分替代。这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得到高度重视。

要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和核心职能是“育人”而不是“造器”,本科教育如此,高职教育亦如此。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与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一样,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要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并不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造器”的作坊。尽管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直接教育目标,但是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才”,那么对其自身而言,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社会而言,缺乏促进与推动作用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特别是对于担任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更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在常规教学时数的安排上,人文教育课程要比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课程少,但是这并不表示人文教育课程不重要。绝不能因为课时少就妄自菲薄,轻言放弃。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大张旗鼓地强力推进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才能卓有成效地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卓有成效地促使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所有的课程体系中去,才能卓有成效地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使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也能够真正做到“无一时不可学、无一地不可学、无一事不可学”。

第二,要全面倡导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主动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技”轻“艺”、重“知识”轻“素质”、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认为高职院校的学制短,能够“短、平、快”地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职业谋生技能就很不错了,哪里还能顾及漫无边际的人文教育。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确实有人文教育教学时间缩短的客观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人文教育观念与认识的不到位。实际上,高职教育中所凸显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本身是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的。例如,数学课可以讲陈景润对科学研究的痴迷执著、百折不挠;物理课可以讲居里夫人为了获取镭而表现出来的工作热忱;化学课可以介绍诺贝尔为了科学而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知识是美的,科学是美的,创造是美的,科学家们为了获取真理而展示的理想、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更是一种美,更是一种激励学生向上的强大的人文精神力量。

在新构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和倡导全体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和主动宣讲凝结在科学技术知识背后的情感、意志、抱负等人文精神。要特别鼓励和倡导所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主动融入人文教育内容,全面放大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效应,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职教育学制缩短、常规的人文教育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要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既需要在正规课堂上学习人文知识和理论,更需要在校园和社会的人文环境氛围里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潜移默化的体验和陶冶。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远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通过让人置身于人文环境氛围情景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陶冶、自我感悟,才能得以实现并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加强人文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各种校园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和各种社会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为此,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中,就必须精心设置和充分安排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使之通过规范的教学进度得到有效的实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必须与社会实践特别是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必须紧密围绕国民人文素质特别是企业员工人文素质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各种人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深刻体悟,进而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人文知识理论内化、升华、凝练成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钱昌仿,等.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本刊记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兼谈当前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4]夏晋祥.论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0(2).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提出高职人文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高职人文教育的内涵,探索了高职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培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高职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并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教育模式

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素、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人性因素在上升,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根据调查,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因此,当代教育应该强调人的精神建构、重视人文精神、注重人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同样不能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应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构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达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的目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等三个环节进行,使学生学会做人;专业教育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进行,使学生学会做事。

二、人文教育体系的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和层次性

准确把握人文教育的全部内涵,对人文科学的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由于年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了个性上与现实的种种差异。人文教育如果忽视了这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分对象的简单的泛人文教育,那只会流于形式,难以内化为人文素质并进一步提升为人文精神。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二)独立性和渗透性

人文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通的,人文教育和基础知识技能教育从深层来讲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增加人文教育类选修课和讲座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

(三)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必须要适合教育主体(高职学生)的接受特点,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人文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形成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营造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持续性和长期性

教育是一个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人文教育尤其如此。高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其心理、思想的各方面仍处于变化时期,更加显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教育,它应贯穿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不断强化,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

三、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模块: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有两层涵义:一是既通又识。通即通晓、明白、高尚;识即见识深邃,目光远大。二是通识教育观念,即通过通识教育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人文教育通过课内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个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形象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来提高自己的做人水平。

人文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外国语言、体育、数学、政治理论和大学语文等通识必修课,经济与管理、人文与社科、科学与艺术等必选课程和人文、社会与科技等任选课程。通过人文教育理论课程,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了解,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充,视野得以开阔,能看到不同学科、课程及其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相互迁移。生活体验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责任感、树立品牌意识和法律观念的目的。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高职院校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师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

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一)构建人文教育模式、人文课程教学体系

1.建立起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开设人文课程,大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以通识性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的职业活动相结合,使政治理论始终与生动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以谋求特色为目标,开发集地方性、现代性、职业性和个性化优势为一体的人文课程,以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职业素质的发展。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要发挥人文教育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要开发人文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如语言与交际、文化与营销、生活与音乐制作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应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出发,在技术课程中有机地融合精神文化的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从主题上突出大学的精神力量,突出时代的先进性,从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上,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为核心,融合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等目标的完整体系,把人文教育融合在技术应用之中。

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比如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论语》解读、《艺术鉴赏》、《大学语文》、《普通话语音教程》、《文学欣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2.要在各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任务是求“真”,但自然科学也内在地存在着“善”和“美”。如近来人们愈来愈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即使报酬很少,也会乐在其中,那种美的享受是难以言喻的。因为科学技术除了具有实用功能、经济价值外,更有艺术价值、美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各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欣赏美、体验美和追求美。

3.在教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的氛围。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在教学中要克服只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主体性的倾向,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教师的高尚人格去熏陶、感化学生。要懂得欣赏和鼓励学生,营造一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价值的氛围。要走进学生心里,营造平等、信任的氛围,引导和督促他们;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有效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教给他们对待困难的方式方法。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内化,而进行直接的艺术创作则是内化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

(三)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提升体系

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教给学生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言传身教,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如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其次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做知识的巨人,努力拓展知识面,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这些均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

(四)构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体系

从高等职业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第一,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人文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的时代倾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加大人文教育力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杨叔子.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4]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5]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6]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作者简介:刘向红(1967-),女,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文艺学硕士。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高职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多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中文课程的建设。本文从高职中文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提高高职中文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高职中文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 中文教学 教学质量

引言

在教育改革新时期,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依然有多数高职院校忽视了高职中文课程教学。实际上,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拓展学生知识广度,增加学生对人生及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二是中文课程知识是贯穿学生一生的财富,如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三是中文课程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与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因此,新时期对高职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文教学目标

1.高职中文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长,无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这并不一定会给予其终身保障,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中掌握一种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来应对未来复杂的工作。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决于其综合素质,如道德修养、文学素养及高尚的品德等,高职中文教学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素质要求。因此,高职中文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就是要树立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渗透,开拓学生思维,为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高职中文教学要发挥其专业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学习程度较低,在学习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等造成学习困难,如基本的请假条格式掌握不清,不能独立编制实习报告,抄袭情况十分严重,作文习作中缺乏逻辑性、错别字很多等。因此,高职中文教育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发挥其专业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利用各种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高职中文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首先,高职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为依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选择具有增强中文课程实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学语言熏陶中,联系实际,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其次,高职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文课程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并根据相应课程教学目标定期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职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中文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如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课件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再如分组讨论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总结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中文知识应用能力等。

2.注重课堂效率,提升中文教学质量

首先,课堂学习是高职中文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因此,要想提高中文教学质量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实践为辅,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指导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交替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

其次,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优化高职中文课堂教学设计,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高职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将中文课程教学分为书写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四个模块,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模块,进行分层次教学,逐级突破学生在中文学习中的障碍,全面提升学生中文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中文教学质量。

3.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让中文教学“生活化”

首先,艺术源于生活,中文学科涉及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创作,高职中文教育工作只有依靠生活才能够具有充足的力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刻的领会这些作品做蕴含的内在哲理与真谛,就要将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中文教学“生活化”。高职中文课堂质量的提升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状况,提高对现有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營造出各类学习情境开发学生中文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将抽象的中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知识。

其次,高职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主动关注社会民生,将所学的中文课程知识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发挥中文教学中对各项社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让高职学生能够以一种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更清晰地认识社会,更理智的处理未来复杂的工作问题,将高职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人生导航标。如在课前5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播报”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并针对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中文知识来解读社会现实问题,全面提升高职中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高职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引导价值。文章通过对高职中文教育目标的解读,从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注重课堂效率与中文教学“生活化”三方面提出提升中文教学质量,望能够为中文教学的改进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朱小利.怎样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67-69

[2]张立宁.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2,12:126

[3]刘丽玲.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问题与质量提升策略[J].理论观察,2013,12:160-161

上一篇:英美概况课程总结下一篇:公差测量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