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总结范文

2023-07-19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 岗位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教高厅[2004]14号文件强调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

一、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目前高职教学进程一般在第5学期安排毕业设计,而此时正是学院推荐顶岗实习就业的时期,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学生忙于个人就业的准备。部分学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的学生所选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因此,查阅资料、指导教师集中定期辅导的毕业设计形式均存在很多困难。

2.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实际不符合。

由于在实习前布置的课题,很难预料学生的实际实习岗位,有的学生带着课题去实习,但课题与实际就业的岗位不符,加之课题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虽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受益不多。

3.毕业设计成果与答辩质量差。

(1)设计成果抄袭现象严重

分组的课题,一个组一般只有1—2人能够独立来完成,大部分学生是抄袭、拷贝,更有甚者连图纸的设计者名称都未作改变。

(2)答辩质量差

答辩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一问三不知。

有鉴于此,改变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应是高职高专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可能效果更佳。

二、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1.以专业技能训练代替毕业设计。

湖南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是全国首创,这一制度使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常态化,并且更加全面。以抽查促改进,以抽查促建设,以抽查促质量提升,这一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落实,已成为湖南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抽查依据为各专业的技能抽查标准,技能抽查标准分为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两个部分。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包括了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技能,体现了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因此,以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方案代替毕业设计是一个好的创举。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课题。

学生已找到实习单位的,可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所在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较强,课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大幅度提高。这样可使学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学生选择课并确定课题后必须到学校备案,学校应定期派教师走访,跟踪进程,防止课题研究缺乏真实性,二是强调毕业论文的严谨性,防止流于形式。在毕业答辩前,各系部应组织答辩教师提前阅读论文,提出合适的答辩问题,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这样充分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3.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

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合同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盖章同意,可考虑取消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若学生因为单位原因不能按时参加毕业答辩,允许取消毕业答辩。以实习报告成绩代替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符合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

4.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课题。

指导教师提供课题,学生选择,一般要求在第5学期集中4周内完成。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指导义务,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达到实用性、专业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一些在外实习但仍然选择校内教师指导课题的学生,答辩时间可延长到第6学期。实践指导教师应该多想办法,利用见面答疑、电话咨询、网络、QQ联系等多种渠道,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

笔者认为,如此实施毕业设计环节,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真正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三、改革后毕业设计与答辩的实施办法

1.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决定某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

2.各系部按专业班级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于专业第5学期毕业设计前2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教务处实训中心备案。

3.改革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由系部自行决定。

4.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评定方法由系部自行决定。

5.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仍然按要求建档,档案内容包括如下。

(1)有课题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记录、毕业答辩成绩单。

(2)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盖单位章)。

(3)技能测试形式

技能测试试卷、技能测试模块成绩单、技能测试总成绩单。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时间灵活化。

原来毕业设计安排在第5学期课程结束后,集中4周进行,然后进行答辩,现在改为课程结束后至毕业前夕。答辩仍然安排为2次集中答辩时间,一次是集中设4周后,一次是毕业前一周。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毕业设计的时间可以灵活化。

2.辅导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毕业设计辅导时采用集中定点答疑,由于学生实习单位的分散性,不可能定点定时地答疑,现在利用网络、QQ、视频等手段进行答疑。这样实现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很有好处。

3.过程监控的全程化。

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指导教师和指导的学生加为好友,每周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控。

4.毕业设计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毕业设计成果的考核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毕业设计成果的答辩,可以是实习报告的评阅,可以是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评定可根据具体的成果来评定,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的评分要求评分,实习报告按照报告的评分要求评分,技能训练按照技能训练的考核要求评分,实现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http:http://www.studa.net/zhiye/090623/11432562-2.html//www.studa.net/zhiye/090623/1.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1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现状

1.1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在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上存在比例相对失衡的状况, 会影响毕业项目的规范和目标实现。指导教师多为学科内具有一定职称且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也有例外) , 首次独立承担项目指导工作的教师, 一般也会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协助。而这些指导教师往往也担负着多门课程教学或是科研项目的沉重任务, 毕业指导不可能实现一对一的负责制, 致使教师在项目指导和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存在尴尬的局面, 指导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和毕业项目的进程及质量, 诲人不倦反为不倦毁人。

1.2 从教师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学生毕业项目的创作定于毕业年的3月至6月期间, 致使毕业项目与学生实习就业存在时间冲突。在求职择业和毕业创作的时间分配上很难处理得当, 学生陷入两难困境。在这样的形势下, 求职择业和毕业创作两项任务难以同时顺利开展, 时间上的冲突也会影响毕业生的择业水准和创作质量。

1.3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毕业创作缺乏主动性

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容乐观, 直接影响毕业项目的质量。学生查阅文献及应用文献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设计 (论文) 创作能力等普遍有待提高。面对项目指导设备或经费的限制、师生比例失衡、择业与创作的失衡, 加之学生创作能力不一, 难免会对指导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为完成教学指导任务, 在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中部分教师过多参与毕业项目创作, 更是纵容了学生的依赖性, 毕业项目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失去了学生创作的独立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终将违背毕业项目实践的初衷。

1.4 从社会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供需资源缺乏共融性

学生在毕业前侧重理论学习, 毕业后侧重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学生的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很难有机共融, 毕业项目的创作导向不够明确。而在金融危机持续的2009年, 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困扰, 促使毕业项目的创作导向进一步明确。然而, 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特征从专业角度出发切合社会的需求来创作有效的毕业项目, 这是一个令人备感棘手的难题。

2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改进

2.1 师资结构的调整

(1) 毕业项目的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指导教师的后备资源也应及时有效的补充和培养, 师资队伍的逐步年轻化或许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质量的一个契机, 尤其是那些与时代脉搏紧密相随、时尚气味较为新锐的专业毕业项目。 (2) 毕业项目的指导教师应该具有足够的指导时间和辅导精力。学校合理安排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充分考虑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 保证辅导教师与主体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3) 高职院校的毕业项目应该适当外聘专业技师进行指导。外聘专业技师的优势在于他们具有长期的工作实战经验积累, 在部分专业领域可能比专业教师拓展的范围更广。逐步建立起校内外资源合作的指导机制。 (4) 毕业生的指导教师最好采用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采用多导师负责制, 导师之间在职责上有一定的分工。双导师负责制就是希望一个学生或是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一组学生有两个或多个导师, 其中一个或多个导师侧重负责毕业项目的指导, 其他导师侧重负责就业实习的辅导。学生与导师之间做好沟通与交流, 导师之间在工作上互相配合。

2.2 教学模式的改进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学生毕业前的各项任务在时间上分流, 在质量上把关。常规的教学模式是毕业实习、毕业项目创作、毕业答辩全部安排在毕业年度的下学期, 各项任务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凑, 难以控制各项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 应当给毕业项目的创作和选择就业提供充裕的时间, 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改革和组织管理机制。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 将基础科目和专业核心课程集中授课, 毕业项目最好能安排在毕业年度的第一学期开始着手, 最起码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在学期末完成毕业项目选题, 甚至毕业设计 (论文) 初稿。专业课程开设在本学期已是尾声阶段, 学生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定夺项目选题并进行初步的创作, 并在实习中寻找创作的契合点。在毕业年度的下学期修缮毕业设计 (论文) 准备答辩, 并在本学期集中精力参加毕业实习与就业, 学生的毕业项目成果又可为求职就业增加砝码。

2.3 学生主动性的加强

总体来讲, 毕业项目的创作主体在于学生。指导教师做好学生毕业项目创作期间的跟踪、指导和督促, 恰当发挥教师的辅助导向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主动性, 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锻炼和提升。在毕业生的专业实习、文献检索、题目选择、任务书的细化、设备的使用、毕业设计 (论文) 的完稿、毕业答辩、项目成绩的规范等各环节都要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加强对毕业项目创作的组织和管理。在毕业项目的创作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在毕业项目指导体制中应该安排适当的毕业创作经费, 给辅导教师和创作学生一定的经费补贴, 激励教师工作和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奖惩制约机制也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心。

2.4 创作导向的明确

毕业项目成果应该具有直接或间接为经济服务, 为生产、科研等服务的社会功能, 因此在毕业项目的选题阶段应该将创作导向与实习就业密切相联, 前文所述的双导师或多导师的负责制在这个环节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导师间的合作指导机制增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能更好的保障项目按预期目标和方向顺利完成。学校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增大图书馆和计算机等信息和设施资源的投入, 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资源为学生的毕业项目和实习就业服务。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分析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是多样化的、综合性的, 方向上主要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等。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是一种注重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独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审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拓展性设计。在高职教育不断改革的当前,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更得与毕业实习有机共融。在设计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和团队的能力, 在展示设计作品上为企业招贤纳士提供直观、可信的服务平台。

3.1 选题定向阶段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首先要明确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设计成果服务社会。在选题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对毕业论文方向的参考价值尤为突出) ,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是企业中寻求实战性的工作项目 (制作网站、影视广告、室内外装修、企业品牌策划、服装款式、具体的工业和工艺产品造型设计等方向) , 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虚拟性的人性化设计 (虚拟展厅、建筑漫游、游戏设计等方向) , 自主创业 (自创品牌的专利性设计方向) , 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 (公益性的平面、二维、三维设计等方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发散思维逐步拓展选题领域, 通过调查和收集材料最终确立独创性主题, 明确主题后进行初步的构思。

3.2 实施制作阶段

实施制作阶段是构思完整化和过程具体化的阶段, 也是师生交流的关键阶段。学生绘制草图经过专业辅导教师的修整后, 制作出完整的手绘效果图。根据手绘效果图利用专业设计软件在造型语言上以视觉化呈现, 导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同时学生也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企业的资源, 最后导出图片、视频文件或是制作出产品实物。

3.3 结项展示阶段

展板、视频和产品实物是向众人展示毕业项目成果的最直观形式。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布展所需的展板, 展板在文字、图形、色彩及其各要素的搭配上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学校可根据院系自身情况选择展示方式 (临时性展示、永久性展示、校内外展示) 和展示地点,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展示的平台, 也是尊重师生劳动成果的有效途径。最后, 做好答辩的组织和成绩的管理, 通过评优等形式不断激发后续毕业生的创作热情。

4 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创作上的导师负责体制、生产实训体制、奖惩制约体制以及就业服务体制等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指导体系。指导体系的不断完善能更好的规范毕业项目指导, 并提升毕业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终将实现院校、教师、学生的彼此共荣。

摘要:毕业项目的指导与创作是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的现状, 多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指导体系, 规范毕业生毕业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并以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指导作为个案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项目,指导体系,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宝桥.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指导 (第1版) [M].东方出版中心, 2008, 11.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定位模糊、实训设施较薄弱、对教学服务质量及素质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提出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改革、运用新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加强学生的就业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生出发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技能型人才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孙文武(1969- ),男,吉林九台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采矿工程、高职教学;周莹(1968- ),女,吉林九台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技术、高职教学。(吉林 吉林 132021)孙越(1994- ),女,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吉林 吉林  13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教育中的‘双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LX1213190)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主要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相较于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倾向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侧重于培育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是,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突破式发展,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效仿了学历教育,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与专业设置不能从“高职特色”出发,明显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出现技能型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现象。

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弊端通常是忽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的主导位置不突出,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与学相脱离,学与做相脱离,学生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在专职教师中,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较少,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进入学校,理论知识有余,企业、行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乏,很难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教师队伍中缺乏精力充沛、能担当教学重任的骨干力量,尤其缺乏具有企业、行业经历同时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技术、高素质教师。教师的差异致使课程教学的效果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讲授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双元制”下的德国职业院校中,兼职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英国、美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可以稳定在3:2上下。而我国高职院校中,专、兼职教师的比例长期在4:1或5:1。即使在发达地区,很多学校兼职教师数量也只占教师总数的30%左右。兼职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缺少社会开放性,无法保证先进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在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就更无法提供满足要求的实践技能教学。

2.教学体系不完善。虽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能基本满足相对应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脱离高职特色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提升就业率,常常是打破教学体系,一味给学生增加课程数量,加大课业难度,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消化专业知识,甚至打击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消极对待学习,反倒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推行“考证”式教学模式。但是,很多学生为了考取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忽略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无法学以致用。许多学校在教学模式上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以课堂为授课中心,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培育出的学生不懂得举一反三,动手能力较差。

3.教学定位模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教育最初的办学模式基本与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相类似,但是与本科教学相比,高职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在就业上,高职院校培育出的学生无法与本科毕业生相竞争,高职院校意识到这一点后,将教学模式调整为类似于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这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培育成简单的生产机器,导致学生总是在被动状态下学习,教与学、教与做无法相结合。高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只有把握住这一特点,才能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对高职教育的改革。

4.实训设施等较薄弱。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缺乏,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设备,也是比较落后的、过时的,校企合作建设进程十分缓慢。实训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影响学生发展,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许多高职院校受到投入经费的制约,无法购置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设备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也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高度相似的实训模拟。

5.对教学服务质量及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在高职教学中,教学服务质量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将教学服务质量切实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才质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强调服务育人的理念,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质量要求学校相关部门都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但眼下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服务意识薄弱,无法建立完整的教学服务体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中,素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始终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体现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虽然现在许多学校也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相对应开设了一些课程,但仍存在与学生自身所学专业课相脱节的现象,无法将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方案。

二、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我国规模日益壮大,是为国家输送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职教育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适应企业、行业需求,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着教学改革必须进行。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坚持为社会培育针对管理服务、生产建设等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但如今仍然有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停留在效仿本科院校,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过分苛求专升本的升学率,侧重抓学生升本的数量,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不正确的定位致使高职教育的偏颇,所以及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决定着教学改革必须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都面临激烈的竞争,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通过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仅仅依靠对理论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进行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健康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3.高职教学的国际化决定着教学改革必须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教学交流讨论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兴起,教育部门更是提倡敞开国门办学,鼓励高职院校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国外教学模式相对比,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手段、内容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陈旧滞后、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教育只有超前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辅助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就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其他层次、类型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加具有实践性。高职教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学方针,大力提倡开门办学,与国际接轨。

1.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改革。高职教学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其要求的重点更应侧重技术实践性。应掌握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基础知识及接受能力,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由于招生数量增加,导致生源总体素质较低,基础知识不是很好,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中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更不应该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教学,因为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就业、能创业的技术型人才。

2.运用新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我国高职院校若想进行教学改革,还应打开国门,多吸取国外教学的经验。在西方高职教育中提倡活动导向学习的理念,意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首先,提倡以人为本,将学习变成一个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达到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的作用。其次,坚持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过程相结合。再次,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将传统教学中提倡的“该做什么”改为行动式的“会做什么”,更加突出对学习态度的重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扩大教师的责任范围,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高职院校的教师逐渐由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应倡导教师做“双师型”人才,既具备文化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也要具有工程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将教学的重心由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转移。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形势。

3.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试方式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题,学生进行闭卷笔试,这种形式的考试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弊端。过分强调笔试则忽略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与操作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锻炼与启发。高职院校应提倡口试与实践考试,考试内容应根据学生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拟定,从而达到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目的。面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教师应该秉承着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对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

4.加强学生的就业理念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数是中学毕业通过高考入读,基本不具备社会经验与工作阅历,所以作为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校时全面系统地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学习内容,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走向和从事工种。其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工作单位的近距离接触,增加对本专业的认识。高职院校还应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系统地认知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借此培养学生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5.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从学生出发。第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每个课程都设定具体的能力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多参与,亲自操作。第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单纯讲解是乏味的,且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致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真正理解与掌握,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要培育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观点中,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独立个体,很少有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个人观点的机会,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提倡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6.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少,容易导致教育出的学生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扩大兼职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兼职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导致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若想留住优秀的兼职教师,首先,作为校方要提高兼职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其次,要加强与实力雄厚企业的合作办学,让企业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后盾;再次,国家也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兼职教师流失严重的局面。

四、小结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为社会输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所培育出的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点掌握本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理论,更要重视实践,在教学改革中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完成培育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2]杨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高职教育面向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3.

[3]张亚杭.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4(S1).

[4]彭绪娟.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职业学报,2007(10).

[5]陈蓉芳.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6]刘汝芳,张燕茗.基于就业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7]孙爱军.对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第一、关于SWOT分析理论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第二、关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素,避免不利因素,趋利避害,从而制订出符合社会实际的择业目标。

一、当前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严重。物

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严重浪费,而市场垄断又导致物流服务低质量和低效益。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物流观念淡薄,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目前,现代物流的观念只在学术界讨论,"第三方物流"仅靠少数企业推动,供应链管理几乎寸步难行。许多决策人士对物流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上。结果,重复投资给物流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Strength)分析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现代物流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引入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和管理之中,给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劣势(weakness)

总体来看,中国的物流流通规模还比较小,效率比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仅为2.4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最快的每年达到20多次。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0%左右,而美国等

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投入不足,对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业在资金规模、营销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竞争能力还不强。

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基本结束,中国分销业的市场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商业流通领域在股权比例、地域和数量上的限制都将取消,国外大型商业资本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这必将进一步改变国内流通领域的竞争格局,引发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流通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四、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opportunity)分析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

五、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威胁(threat)分析

金融、结算、保险、通信、信息技术等行业同样处于高度垄断、低质低效的发展阶段,因而在物流领域推广电子商务是很困难的。物流服务水平的落后给我国生产行业增大了成本,而与物流服务相关的

服务体系落后,又给物流业企业本身加大了成本。另外,我国物流业企业内部自办各类专业服务,其专业化程度又不高,致使物流服务整体效益低下。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因各种原因,使劣势高职院校竞争力不够,招生困难。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发展,找出特色和优势,多渠道多措施组织生源。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生源;发展;对策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格局,显现出了一批吸引力强、办学较好的优势高职院校,也对应产生了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劣势高职院招生出现困境。

一、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原因

在高职院校形成、发展过程中分化形成了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劣势高职院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

一些高职院校坐落于欠发达、边远地区或处于郊区,高职院校客观处于的地理位置是劣势。

(二)学院自身办学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办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就业、学校环境、专业所学内容、宿舍情况、师资情况等都有所欠缺,使得办学质量不高。

(三)院校自身没有凸显出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立足本身定位,没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出特色、突出优势,没能依托特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致于在高职院校竞争中处于下风。

(四)院校专业办得不强

一些院校没有按照社会需求来开办和建设专业,没有培养出社会高度认可的专业高手,专业社会影响力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报读意愿。

(五)院校本身声誉不高

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名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选择,比如一些示范性质的高职院声誉和影响力普遍较高,报读的学生明显要多,而对于一些普通类型的或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吸引生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二、劣势高职院校首先做好自身发展

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主要还是主观原因。“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劣势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立足自身发展,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一)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培养的方向,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劣势高职院校要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社会急需紧缺人才信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停招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不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开设并做强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

(二)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学院自身实力

学院在加强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更要利用有限的空间加强内涵建设。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息;加强学生技能竞赛工作,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获得较高荣誉的学生,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省内、国内有名、实力较强的教学师资团队,推动引领学院发展,提升学院荣誉;加强校内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全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市场、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生就业,抓好就业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去。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学院形象

完善校内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学生、教师的行为;以生为本,特别关心关注学生反映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严治校,加强学生学习养成、行为习惯教育,坚决端正学风、班风、校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严肃学校各项纪律,坚决刹住学习不正之风,对违纪学生按规章制度及时处理,肃正不正之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校园内随处可见治安、保卫影子,及时查找处理安全隐患,营造安全放心的校园环境,提升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同感;提振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坚定教职工信心,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生管理服务团队,同时培养一支从院级到系级再到班级的学生自主管理的优秀学生干部队伍,为学院全方位、优质的内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与其他优势院校交流

劣势院校要加强与省内甚至全国优势院校的交流,不断学习他们的优势,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吸长处,不断改进自身短板,弥补不足,缩短差距,实现快速发展。

(五)抓“出口”促“入口”发展

对高校来说,“出口”就是学生就业,“入口”就是招生。据一院校在对即将升入高校的学生进行收费情况、就业情况、师资力量、专业情况、学校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學生对就业的关注率达70%以上,在所有问题中关心就业的比例是最高的。所以一个学校抓好就业,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招生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高职院校就业部门要从培养学生质量、拓展学生素质、做好就业服务与指导等方面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以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格局。

(六)加强学院整体宣传

要提升学院声誉、形象,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院校办学情况,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将招生宣传资料发放到更多学生、家长手中;要充分利用招生网站、学院网站,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QQ、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要适时将院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优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让社会全面、更多地了解学校,让学校的名字印在学生及家长脑子里。

(七)抢占未来招生考试改革制高点

国家已经提出要加大招生考试改革力度,从浙江、上海试点开始,现在已有多个省、市实施了新的高考招生改革制度。劣势高职院院校必須抢先研究新的改革政策,围绕改革措施制定本校招生改革办法,加大分类招生力度,促进多渠道招生。同时,根据招生考试改革方向,提前做好改革后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

(八)以“质量诊改”和“双高”建设为契机,抓内部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升高职院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方法。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充分抓住质量诊改契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积极性,上下一心,抓好内部质量建设和改进,争取弯道超车,超越优势高职院。同时,要围绕高水平高职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加强发展学院优势、特色和强项,补齐短板,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九)深入挖掘院校本身办学特色

作为劣势高职院,要根据所处的地区及经济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发现挖掘与其他优势院校不同的特色,一是要挖掘本校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专业全面发展;二是要挖掘人才培养特色,通过研究学徒制、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校中厂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适合本校实际特色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挖掘管理特色,总结出适合本校和学生的特色管理思想、理念、思路、制度。

(十)组建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

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牵头筹办职教集团,将相关的行业、企业纳入集团中来,利用行业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优势提升院校的办学实力;另一面,将其他的一些中职学校纳入集团内,在提升院校发展的同时,中职学校学生会更加了解认可高职院,为院校生源组织提供便利。

三、劣势高职院校未来生源组织

劣势高职院校最大的短板是吸引力不够,生源不足。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在组织生源方面,应多种招生渠道并重,多措施组织好生源。

(一)进一步加强高考统招的招生工作

普高统考招生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学校生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学生升入高校的主要渠道。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在招生计划、宣传、措施等方面做重点布置,特别是要做好适合本校分数段的学生宣传工作,尤其抓住征集志愿时低分数段学生的宣传工作;要牢牢抓住统招学生考试招生各个时间节点,最大效率利用各个时间节点宣传;要拿出比优势高职院校更高的招生力度、更有校的措施、更强有力的手段来开展高考统招工作,尽可能多的让社会了解学校,让学生接受并报读学校。

(二)把握好高职对口中职招生

国家实施高职对口中职招生,终于打通了中职升学通道,搭建起了中高职贯通的“立交桥”,对中职生是福音,对高职院也是福音,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机遇。中职对口升学,从开始的老师、学生、家长不了解,不信任,到目前出现了普遍接受、大批学生报考的良好势头。就广西而言,2016年中职报名考生4万左右,2017、2018年均到达6万左右,而2019年中职报考升学人数已达11万。作为劣势院校,这是一个重要的生源渠道,应该牢牢把握,应在招生宣传,在招生计划投放等方面加大力度。多方面开展与中职学校沟通合作,根据学生及学院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2+3、3+2、3+3等招生形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多措施组织生源。

(三)开展五年一贯制招生

五年一贯制是指前2年为中职教育阶段,后3年为高职教育阶段,五年都是由高职院校来组织实施的一种中高职贯通培养方式,其前2年中职学籍为高职院校的附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籍,招收初中毕业生。采用这种办法,生源直接来自初中毕业生中,这一方面避开了高中、中职毕业生就读高职生源紧张状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为自身的高等教育阶段储备了生源。

(四)谋划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1+4”办学模式

“1+4”办学模式就是在中职学校读1年,后4年到高职院校就读,其学籍前2年为中职学校学籍,后3年通过对口招生录取为高职学生。在第2年学籍和就读学校交差期间,中职学籍的中职学校和就读地高职院校共同管理。这种模式对于生源不好特别是县一级中职学校的办学具有较好推动作用,对于高职院校也是一种较好的生源补充,可以实现双赢。

(五)加强外省生源挖掘

作为劣势高职院,要努力拓展省外生源,特别是往年报读意愿强烈、生源形式好的省,要加强生源组织。一是根据各省的经济、产业特点向该省投放相关的专业计划,比如旅游优势的省份投放与旅游相关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二是根据各省考生情况和往年报读专业意向情况有针对性地多投放报读意向强烈的专业计划;三是加强外省的招生宣传,特别是在招生计划投放的省份,通过媒体、进入中学等方式宣传院校办学情况,让考生更多地了解院校,促进考生报读。

劣势高职院在未来招生过程中一定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但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只要立足自身发展,找准特色和优势,加强内部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院校自身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多办法组织生源,劣势高职院校未来生源形势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朱倩.高职院校生源违纪成因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5).

[2]孙余.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浅析及招生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3]王小军.当前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4]张登宏,葛志亮.生源危机下的高职院校招生对策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1(12).

◎编辑 武生智

上一篇:专业毕业总结下一篇:毕业成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