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20

高职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生要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就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成长的调查,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四个一”建设,即:完善一个体系——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体系,提供一个借鉴——优秀高职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借鉴,搭建一个平台——校企融合造就准职业人的平台,探究一个办法——科学合理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化测评办法,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毕业生职业成长;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需要结合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情况,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指高职生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养,具体表现为遵纪守法意识、敬业与责任意识、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应是基于职业生活需要的良好职业意识和良好职业行为养成,和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要把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日常行为养成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社会评价毕业生质量的主要指标,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高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最近,我们调查了近几届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情况,了解了毕业生的职业成长与职业素养的情况,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498份,回收率96%。调查的总体情况显示,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促进毕业生的职业成长。

1.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影响大。①基于你对周边同事和校友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你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需要几年?

②你认为在校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如何?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大多需要3~5年时间,占69.9%,在校期间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职业成长的影响大的占83.1%,影响较大占13.8%,共计96.9%,说明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影响大。

2.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你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做哪些改革?

调查显示:在“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上,毕业生认为需加强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占82.1%,加强专业技能方面培养的占81.7%;而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只占32.5%。在人才培养上认为学校应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占83.1%,加强个人道德和修养的占80.1%,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的占60.4%,加强人生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方面的培养的占47.0%,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的占43.4%,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的占32.5%,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的占18.1%。说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都同样最重要。

3.职业素养培养可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在毕业工作单位时何种因素起的作用最大:

调查显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毕业找工作单位时起的作用最大,都占71.1%。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突出“四个一”建设,强化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当今时代的要求和高校的就业压力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顺应要求,突出“四个一”建设来强化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1.完善一个体系——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体系。当前,有很多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忠诚度较低,工作中的自律性较差,缺乏吃苦精神等。不到30%的高职生会在初次就业的企业里工作2年以上,频繁跳槽令企业非常头痛。[2]这些都提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还很缺乏。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努力构建理论课程—实践锻炼—文化建设为一体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体系。首先应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是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职业意识;二是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加强职业道德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等素质,增强职业情感;三是开设应用写作、文化礼仪、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等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四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由职业指导师和职业素养专家授课,通过专门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和职场,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场价值观。其次是大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要增加专业实践锻炼时间,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做事、做人的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的生产劳动锻炼,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体现;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完善顶岗实习制度,让学生充分进行职业体验。这些锻炼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情感和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同时,还可通过到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实践锻炼,让学生感受社会的要求,加深感性的体验,为适应今后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再者要把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强化高职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突出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蕴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提供一个借鉴——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借鉴。对于高职的优秀毕业生,应通过认真细致的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汇总整理出特色的优秀毕业生资料,编印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人生或创业历程的案例集,强化宣传教育效应。每学期有目的地挑选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生,请其回校与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开展“优秀毕业生有约”活动,使在校高职生能与毕业生直接面对面,进行零距离沟通。通过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和职场中的奋斗经历,给在校生一些好的提醒和帮助,这对在校生是很好的教育和启迪,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当然,高职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应正视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向优秀毕业生看齐,主动去获取职业素养培养的信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搭建一个平台——校企融合造就准职业人的平台。高职生在学校接受的职业素养训练是有局限性的,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学院单方的职责,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它需要学院和企业的合作融合,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融合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并给予指导,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就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让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前就能够接受职业素养的训练。[3]同时,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融合,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培育守规矩、讲标准的意识、敬业和诚信的品德、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努力造就准职业人。

4.探究一个办法——科学合理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化测评办法。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内容的评定缺乏合理有效的量化项目指标,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办法。经过实践摸索总结,我们制定了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法纪观念、职业态度、劳动观念等五个项目指标,每项最高分为20分,总分100分。每个项目指标的评分由基本分和加扣分组成,基本分有A、B、C、D、E五档,可按照日常的记录情况给每位学生一档基本分;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加分和扣分项目及加扣分标准,可通过日常的记录来对应进行加扣分,基本分和加扣分之和得到最后的职业素养总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施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各班要组成以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牵头、学生参与的5-7人的测评小组,测评小组要对每位同学学期期间的职业行为养成情况进行完整的日常记录,期末对照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认真地对每位学生的五个项目指标都进行量化测评,得到学期职业素养分,比较科学的反映本学期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实际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通过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跟踪教育,体现对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贯穿全过程,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应切实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将其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强高职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李飞,李立新,冯庆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0,(7).

[3]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JB11527S)的成果

作者简介:陈辉(1964-),男,广东大埔人,副教授,系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和思政教育研究。

高职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党的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党建工作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培养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对其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高职院校加强重视。笔者将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比较快,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不断的发展,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也在发生改变,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侧重工、学结合,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高职院校从以前半封闭的状态转向全开放的状态。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也发生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使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有新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等方面,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且积累了相关的经验。然而,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党支部工作流于表面

一些党支部在开展党组织生活时,主要是读相关的文件,进行单方向的思想灌输,对党员进行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这种党建工作方法造成了一些影响,很多教工党员以及学生党员对党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党课枯燥无味。党课教育形式太单一,侧重于理论学习,与现实情况结合比较少,不能与党员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事政治的联系不紧密,理论的学习说服性比较差。

2、党员没有充分发挥模范作用

高职院校包括学生党员和教工党员,笔者在这里主要以学生党员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学生党员是学生中比较优秀的人员,他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模范作用。部分学生党员在没有入党前表现比较好,然而在入党以后,却不能用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要求降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党支部的形象。

3、党建工作的内容不确切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内容不确切,对工作目标的定位相对较低。党建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政治建设;第二,思想建设;第三,组织建设;第四,作风建设;第五,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要有所侧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党内的活动和党外的活动联系不大,和社团群体的联系比较少,尤其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活动的内容比较单调。

4、党建工作需要抓住根本性的工作

现在高职院校注重发展学生党员,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一些根本性的工作仍然需要落实。对于教职工党员来说,学校对青年教工党员的工作不够重视,没有适当的投入人力、物力。一些学院需要加强党总支的建设。在学校引入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后,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数量增加,党员变得分散,流动性增强,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探讨高职院校党建创新的工作

1、进行全程教育

党建工作的系统性比较强,尤其是对学生党建工作来说,需要进行全程性的教育。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结束这一段时间,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要通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教导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关注大政方针。对于入学新生,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对于入党积极分子,要加强集中学习,举办培训班,对其进行深化教育;对于重点培养的党员,要如实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第二,在各个阶段要设立考核的档案,跟踪培养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这样便于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够达到培养目标。大学生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到成长为合格的共产党员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多花工夫。

2、完善基层党员的工作体系

对高职院校整个党建工作来说,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只有基层的党组织工作充分落到实处,党建体系才能完善起来。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直接交流,对他们的日常表现比较了解。高职院校必须改善基层党员的发展工作体系,发挥党组织在党员中的作用,调动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提高党员的工作水平,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高职院校党委要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把学校党员发展工作的权利下移,完善党总支和各支部的建设。对党总支来说,扩大党总支的工作范围,并且放大党总支的权利,负责党员的发展工作,预先审查党员的情况,院党委再进行集中性的审批,这种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还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对学生党支部来说,应该设立定点联系的班级,做好党员的动员发展工作,开展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

3、提高党员的素质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一致的,也是高職院校党建工作的落脚点。高职院校在加强党建工作时,必须不断更新党建工作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做好党建的创新工作。在高职院校党组织工作中,判断党组织是否有先进性,主要在于党组织是否坚持把师生当做工作的根本,是否一心一意的为师生服务。在当前阶段,青年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高职院校党组织必须竭尽全力为师生解决困难。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师生沟通交流,了解现阶段师生所遇到的问题,关心师生的生活情况;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师生的服务工作,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的形式,深化服务的质量,强化服务的效果,健全师生的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党建创新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党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党员的创造力,对党员进行培训,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提高党员的素质,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注重转变党员的观念,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第二,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在学院中,要以党员工作为核心,从干部、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组织学院党校的培训、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结合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习的理论水平。

结语:

党建创新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要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相一致,高职院校党委要关注国家的时事热点,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党建工作的水平。(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南湘.高职院校图书馆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以建筑类高职为例[J].价值工程,2010(09)

[2]左晓琴.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的“三性”[J].广东教育(职教),2012(04)

[3]杨毅.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4)

高职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定位模糊、实训设施较薄弱、对教学服务质量及素质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提出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改革、运用新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加强学生的就业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生出发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技能型人才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孙文武(1969- ),男,吉林九台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采矿工程、高职教学;周莹(1968- ),女,吉林九台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技术、高职教学。(吉林 吉林 132021)孙越(1994- ),女,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吉林 吉林  13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教育中的‘双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LX1213190)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主要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相较于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倾向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侧重于培育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是,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突破式发展,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效仿了学历教育,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与专业设置不能从“高职特色”出发,明显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出现技能型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现象。

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弊端通常是忽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的主导位置不突出,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与学相脱离,学与做相脱离,学生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在专职教师中,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较少,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进入学校,理论知识有余,企业、行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乏,很难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教师队伍中缺乏精力充沛、能担当教学重任的骨干力量,尤其缺乏具有企业、行业经历同时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技术、高素质教师。教师的差异致使课程教学的效果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讲授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双元制”下的德国职业院校中,兼职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英国、美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可以稳定在3:2上下。而我国高职院校中,专、兼职教师的比例长期在4:1或5:1。即使在发达地区,很多学校兼职教师数量也只占教师总数的30%左右。兼职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缺少社会开放性,无法保证先进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在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就更无法提供满足要求的实践技能教学。

2.教学体系不完善。虽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能基本满足相对应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脱离高职特色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提升就业率,常常是打破教学体系,一味给学生增加课程数量,加大课业难度,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消化专业知识,甚至打击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消极对待学习,反倒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推行“考证”式教学模式。但是,很多学生为了考取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忽略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无法学以致用。许多学校在教学模式上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以课堂为授课中心,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培育出的学生不懂得举一反三,动手能力较差。

3.教学定位模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教育最初的办学模式基本与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相类似,但是与本科教学相比,高职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在就业上,高职院校培育出的学生无法与本科毕业生相竞争,高职院校意识到这一点后,将教学模式调整为类似于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这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培育成简单的生产机器,导致学生总是在被动状态下学习,教与学、教与做无法相结合。高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只有把握住这一特点,才能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对高职教育的改革。

4.实训设施等较薄弱。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缺乏,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设备,也是比较落后的、过时的,校企合作建设进程十分缓慢。实训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影响学生发展,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许多高职院校受到投入经费的制约,无法购置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设备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也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高度相似的实训模拟。

5.对教学服务质量及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在高职教学中,教学服务质量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将教学服务质量切实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才质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强调服务育人的理念,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质量要求学校相关部门都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但眼下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服务意识薄弱,无法建立完整的教学服务体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中,素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始终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体现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虽然现在许多学校也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相对应开设了一些课程,但仍存在与学生自身所学专业课相脱节的现象,无法将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方案。

二、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我国规模日益壮大,是为国家输送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职教育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适应企业、行业需求,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着教学改革必须进行。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坚持为社会培育针对管理服务、生产建设等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但如今仍然有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停留在效仿本科院校,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过分苛求专升本的升学率,侧重抓学生升本的数量,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不正确的定位致使高职教育的偏颇,所以及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决定着教学改革必须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都面临激烈的竞争,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通过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仅仅依靠对理论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进行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健康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3.高职教学的国际化决定着教学改革必须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教学交流讨论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兴起,教育部门更是提倡敞开国门办学,鼓励高职院校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国外教学模式相对比,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手段、内容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陈旧滞后、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教育只有超前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辅助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就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其他层次、类型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加具有实践性。高职教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学方针,大力提倡开门办学,与国际接轨。

1.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改革。高职教学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其要求的重点更应侧重技术实践性。应掌握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基础知识及接受能力,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由于招生数量增加,导致生源总体素质较低,基础知识不是很好,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中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更不应该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教学,因为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就业、能创业的技术型人才。

2.运用新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我国高职院校若想进行教学改革,还应打开国门,多吸取国外教学的经验。在西方高职教育中提倡活动导向学习的理念,意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首先,提倡以人为本,将学习变成一个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达到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的作用。其次,坚持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过程相结合。再次,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将传统教学中提倡的“该做什么”改为行动式的“会做什么”,更加突出对学习态度的重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扩大教师的责任范围,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高职院校的教师逐渐由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应倡导教师做“双师型”人才,既具备文化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也要具有工程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将教学的重心由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转移。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形势。

3.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试方式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题,学生进行闭卷笔试,这种形式的考试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弊端。过分强调笔试则忽略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与操作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锻炼与启发。高职院校应提倡口试与实践考试,考试内容应根据学生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拟定,从而达到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目的。面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教师应该秉承着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对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

4.加强学生的就业理念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数是中学毕业通过高考入读,基本不具备社会经验与工作阅历,所以作为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校时全面系统地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学习内容,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走向和从事工种。其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工作单位的近距离接触,增加对本专业的认识。高职院校还应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系统地认知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借此培养学生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5.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从学生出发。第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每个课程都设定具体的能力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多参与,亲自操作。第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单纯讲解是乏味的,且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致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真正理解与掌握,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要培育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观点中,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独立个体,很少有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个人观点的机会,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提倡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6.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少,容易导致教育出的学生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扩大兼职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兼职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导致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若想留住优秀的兼职教师,首先,作为校方要提高兼职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其次,要加强与实力雄厚企业的合作办学,让企业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后盾;再次,国家也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兼职教师流失严重的局面。

四、小结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为社会输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所培育出的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点掌握本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理论,更要重视实践,在教学改革中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完成培育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2]杨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高职教育面向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3.

[3]张亚杭.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4(S1).

[4]彭绪娟.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职业学报,2007(10).

[5]陈蓉芳.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6]刘汝芳,张燕茗.基于就业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7]孙爱军.对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

高职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化与拓展,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应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管理者和师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优质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需求,其中师生的需求是优质高职院校最核心的需求。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有内在标准与外在标准。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应兼顾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凸显内在标准的意义。

关键词:优质高职院校;背景;内涵;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转变,以及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追求高质量逐渐成了新一轮高职院校建设的奋斗目标,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要建设成“世界一流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也明确提出,将要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所谓优质高职院校,就是不断“优质化”的高职院校,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以及社会承认度高等方面。[1]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是要依据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理解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和建设标准。

一、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背景

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近乎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占到了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和在校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地位、人才培养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经过几轮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基础办学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一批特色明、水平高、创新强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脱颖而出,影响力不断增强。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既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化与拓展,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示范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从20世纪末至今,国家已先后3次出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政策。2000年6月和2001年6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确定北京工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等学校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通知》(教发〔2000〕140号)和《关于确定北京联合大学等高等学校为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通知》(教发[2001]29号),共确定了31所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投入了专项建设资金,建成了一批有特色、有示范性的高职专业和实训基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并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在2006-2008年间共立项了100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和9所重点培育(扶持)高职院校进行建设。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2010—2012三年共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分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项目建设。[2]

目前,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已进入尾声。各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创新了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双师”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强化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质量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布局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东、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部分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办学效益偏低。[3]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取得的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转化和固化,充分发挥好示范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在今后的高职院校建设中要由点及面,综合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转向了内涵式发展,从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人、财、物的增量发展转向为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强调由量变到质变,挖掘、整合、优化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化。[4]其中,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提出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加强内涵建设,可以系统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和科技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5]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可以充实内涵发展的内容,实现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协同,实现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均衡发展。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经过示范建设,多项发展指标已经领先于其他高职院校,但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硬件建设和政府评价指标上,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加全面的建设与发展。其次,内涵发展并不否定外延式发展。一方面,示范建设形成的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本身需要进行规模扩充,发挥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扩大社会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总量。另一方面,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应当不只局限于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高职院校),而应是所有高职院校的优质化,实现高职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三)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优质高职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现实教育的单一性、同质化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6]我国普高毕业生人数自2011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保持总体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总量将接近于普高毕业生人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逐渐变成了“上好学”,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只有办学定位准确,办出专业特色和突出行业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办学水平,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此外,产业转型升级和大数据时代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职院校必须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就是要以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实施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

“优质高职院校”中的“优质”不仅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质的标准,而且反映了高职院校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一所高职院校是否“优质”,不仅跟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关,而且跟评判者(主要是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标准有关。因此,我们在讨论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时,必须追问是“谁的”优质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行业与企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高职院校师生。

(一)政府视角的“优质高职院校”

政府对“优质高职院校”内涵的理解,主要通过政策、文件等方式表达出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对优质高职院校的描述是“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认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高职院校要服务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要为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自2004年开始,我国组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已有十余年。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16号)可以看出,优质高职院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教育理念新颖、学校发展主线明晰、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产学研高度结合、课程体系有改革、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学院发展后劲足。[7]其中,高的就业率是优质高职院校最明显的标志和重要的判断标准:毕业生就业率必须进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排列的前1/3,否则其办学水平就不能评为优秀。

(二)行业与企业视角的“优质高职院校”

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从发展历史来看,高职院校是大工业生产以及劳动分工的产物,其人才培养缘于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在供需上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又相互依存: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行业、企业在技能、经费、设备、实训场所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人力资源。在行业与企业看来,优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要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努力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在优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上,虽然政府与行业、企业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政府主要是从民生的角度关注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关心的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行业、企业关注的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是否“人岗匹配”,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实现。

(三)院校管理者眼中的“优质高职院校”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管理者比较关心优质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和排名。在他们看来,优质高职院校应当是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某学院的院长认为,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行的格局下,世界一流高职院校所追寻的是技术技能领域的杰出精英。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包含至少十个要素:一流的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功能设计;一流的师资,拥有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流的设备,拥有国际或区域性先进水准的实践教学场地和实训设备;一流的专业,专业或专业群在国内或者国际同类专业中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知名度、认可度;一流的教学资源库,拥有丰富、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高效益的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一流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一流的校企合作;一流的服务,具有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具备完备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和对社会的显著贡献力;一流的学生,集中体现在优异的毕业生;一流的大学文化,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爱师爱生永远是核心价值和永恒主题。[8]

(四)高职院校师生眼中的“优质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发展关系到师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优质高职院校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既要满足教师和学生当下的需求,也要兼顾到他们明天发展之需求,其办学定位不能单纯以就业为目的。对学生的无限爱心和对师生的责任感是优质高职院校永恒发展的力量源泉。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学生的第一次就业服务,而且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服务。在培养学生具备就业、上岗所需基本技术能力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具备在必要时能顺利转岗或再就业的应变能力以及把握创业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创新能力。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学生以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还应该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9]

优质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树立“大教育观”。教师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每个学生。二是“教学相长”。教师要从学生身上看到亮点,吸取力量。三是要坚守“质量标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标准并守住标准。四是实施“有效教学”。运用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五是崇尚“团队协助”。将专业团队建设成教学合作共同体,教师在合作共同体中能感受到归属感。[10]

三、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标准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能够实现人才培养、办学条件、实训能力、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优质化,关键在于构建优质高职院校的标准。马树超提出了一流高职院校的 “十个高水平”:毕业生竞争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高水平,服务地方行业高水平,办学条件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学生能得到高水平的个性化关注和指导,知名企业参与专业教学高水平,协同创新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高水平,社会认可高水平。[11]也有人认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前提。优质高职院校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培养职业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尊重职业教育活动及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2]根据优质高职院校对不同主体需求的满足,可以将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分为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

(一)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

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主要指高职院校对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领域需求的满足程度。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其本质功能是缓解社会阶层矛盾,构筑一个更为和谐的多元文化共处的社会。同时,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无法超越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必须围绕“数量”、“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在开放性的入学政策以及生源不断多元化的条件下,提供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13]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声誉高。具有高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承认度高并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2.办学能力强。全面提升和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能够在政府规范引导下,院校自主办学、主动服务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办学特色鲜明。突出“高”和“职”,人才培养上强调对学生进行高智力含量的技术教育,体现地方性与行业性。[14]

4.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主体办学成为现实,企业全面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重要环节。

5.社会支持度高。政府、社会、企业、学生以及家长对高职院校具有高的支持度。多元开放的集约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高职院校的资源开发渠道顺畅,资源的整合能力、资源的共享利用及其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二)优质高职院校的内在标准

优质高职院校的内在标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对师生需求的满足程度。优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师生需求,集中有限资源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优质高职院校至少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标准:

1.先进的办学理念。联通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帮助人人成功的职教理念。

2.严谨的教学体系。教学设备条件优良、管理规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使用效能高。专业教学标准与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科学、简洁严谨,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健全。[15]

3.特色的师资队伍。从课程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打造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技术技能型教学团队。

4.精湛的管理水平。院校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能立足市场、高瞻远瞩、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动现代职业院校的治理体系建设,从绩效分配、选人用人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推进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5.卓越的组织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成为学校组织的文化,成为院校全体成员的共识并转化成生活行为方式。[16]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优质高职院校是不断“优质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能给师生以成功的希望。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17]

参考文献:

[1][15]王晓东.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2]彭红玉,卢晓梅.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政策变迁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5).

[3]何静,赵良梅.示范高职建设:成果与期待-基于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6).

[4]靳启颖.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11(21).

[5]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J].职教论坛,2013(10).

[6]纪宝成.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大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7]壮国桢.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应关注什么[J].江苏高教,2006(2).

[8]李洪渠.办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要素特征及内涵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

[9]别敦荣等.发展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8(4).

[10]陈尊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应用型优质本科大学的若干思考,中国大学教学[J].2014(10).

[11]马树超.从示范向优质的转型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4).

[12]王进思.法治新常态下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6).

[13]、[16]闫利雅.中美一流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比较——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迈阿密戴德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4).

王晓东.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14]李忠华.关于造就一流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28).

[17]潘陆益.一流高职院校的文化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责任编辑:曹鸿骅)

高职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顶岗实习稳定性很差。本文通过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调查,分析了顶岗实习稳定性差的原因,并提出了高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问题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企业顶岗实习;调查分析

高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以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前提,以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的形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获得真实职业体验,从中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实现顺利就业。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以来,各地高职院校普遍实行了各种各样的顶岗实习。从2008年开始,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进行了顶岗实习。从顶岗实习反馈的情况看,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严重缺陷。顶岗实习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实习不到两周,实习时间长些的不到两个月也会离岗。学生频繁离岗,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引起了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疑,堵塞了今后学生顶岗实习的渠道。

鉴于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着高实习率、低稳定率的严重问题,我院课题组从2010~2011年上半年先后走访了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46家企业和单位。通过问卷、QQ、电话、面谈等方式对23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为今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顶岗实习现状及分析

顶岗实习的企业情况 顶岗实习单位一种是学院统一联系的大中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占顶岗实习单位的67.4%。215名学生中有147名学生分布在上述单位中顶岗实习,占实习学生的68.4%。另一种是学院同意学生自己联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占顶岗实习单位的32.6%,有68名学生在这种企业顶岗实习,占实习学生的31.6%。调查分析表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很大。大中型国企和外企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网络健全,理念先进,管理严格;对顶岗实习学生配有专人负责,有较详细的实习计划;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规范到位,发放及时;这些企业生产安全有保障,生活、文化设施齐全,饮食起居方便,实习学生情绪稳定。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较为普遍,管理网络不够健全,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一般对顶岗实习学生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培训;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一般比较低,发放时间的随意性很大;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不择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任意延长工作时间、让学生加班加点,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生活、文化设施简陋,工作强度大。被调查的在中小企业顶岗实习的68名学生中,有49人因无法接受这种环境而离岗离岗原因如表1所示。

企业指导教师情况 被调查的46家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共配备了161名实习指导教师。其中具有硕士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24人,大学专科学历的63人,中专学历的37人,普通高中学历的18 人,初中学历的12 人;有技术职称的8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28人,助理工程师36人,技术员11人,其余为普通工人。可以看出,企业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以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为主,不了解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心理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双方沟通不畅,学生在工作、生活中以及与企业关系的关系上面临的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教育。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远离学校、实习时间长、人员分散,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校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往往难度较大。顶岗实习企业有的指导教师教育能力偏低,精力有限,只负责带班顶岗生产,只关心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无暇与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形成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谁都管、谁又都不管”的局面,造成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思想苦闷,以致离岗。

学生对顶岗实习认可情况 被调查从事机床设备操作的82名学生,普遍认为顶岗实习对自己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而从事自动线生产和物料工的学生,认为实习工作是重复劳动,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意义。被调查学生中,对顶岗实习岗位满意的占38.3%,比较满意的占26.4%,不满意的占35.6%;超过68.1%的学生认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累,认为劳动强度一般、可以承受的占25.34%,认为劳动强度较小、工作比较轻松的占6.53%。很多学生自认为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待遇,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他们对到第一线的工作情况估计不足,使得其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工作不到一天就要求离岗。例如,在实习中,学生与普通工人安排到相同的岗位,而补贴待遇与普通工人有较大差距时,学生极易出现不平衡心理;安排到比较艰苦的岗位时,怕吃亏、怕多干工作,怕脏、怕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对工作逐渐失去兴趣,表现出在实习中工作不积极、不配合等,最终选择离岗。

学校对顶岗实习管理情况 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离岗率高、稳定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原因中有学校和企业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同时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首先,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如理论知识教学。对学生自主联系落实顶岗实习单位没有要求,只是考虑到实习难如同就业,学生能找到一份实习岗位就不错了。至于实习单位条件、实习环境、实习内容能否到达实践教学的要求,学院没有严格把关。其次,由于学校连年扩招,师资紧缺,只派少数教师走马观花式地巡视检查;派无工作经验的助教或新入职的教师作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由于没有实习指导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缺乏有效应对,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再次,监管缺失。在分析学生实习成绩时,发现实习成绩几乎全部合格,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通过自主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本没有到实习单位报到,最后,通过各种关系获得了实习证明中的资料,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校统计看到的只是高顶岗实习率和实习通过率,而从顶岗实习单位调查看到的则是较低的顶岗实习稳定率。

提高顶岗实习稳定率的措施

必须建立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法律法规,为了保障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合法权益,使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工作有专职部门负责,学校必须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顶岗实习工作。具体事项包括实习协议书的签订、保险的购买、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实习过程中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等问题处理。该机构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应急处理能力,能够承担起在生产安全、劳动保护、生活条件、劳动报酬等方面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的工作。2010年,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夯实了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工作,健全了顶岗实习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预案,使顶岗实习实践性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要有条件地选择顶岗实习单位 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第一,应尽量联系大中型国企、民企和外企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单位。第二,应严格遵循专业对口的原则选择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第三,要求顶岗实习企业按实习学生人数比例配齐指导教师。选派有一定文化层次,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鼓励他们不定期地给实习学生现场授课,调动实习学生在实践中边学边干的积极性。学校要根据他们的授课情况,付给一定的报酬,以激励技术人员。学生不得自行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如果学校在联系顶岗实习企业时无任何要求,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甚至以此作为激发企业提供岗位的动力,不仅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这样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可能持久的,还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

严格顶岗实习前培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 强化顶岗实习前对学生和带队教师的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实习企业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尤其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调动学生学习和带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明确企业是“以生产为中心,一切为了生产”和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间的区别。使学生明白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专业也可能不一定十分对口,在这种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日后就业竞争能力。对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和对指导教师的考察要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对顶岗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随下批顶岗实习学生补习,否则不得毕业。对于有些指导教师不负责任,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遇事心中无数,则视为考察“不合格”,不得参与年度考核评级。

选派好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 学校必须选派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顶岗实习的领队或指导教师,能和顶岗实习学生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工作。注意观察每位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展工作,要求实习学生模范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纪律。对于实习学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要及时和厂方协调沟通给予解决;对于一时难以办到的,要劝导学生理解厂方的难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刚刚进入企业的前一两个星期时间主动开展教育工作,这个时期是学生情绪极不稳定,变化最大的时期。通过指导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企业,从课堂到车间,从只能动口到动手实干的转变过程,以尽快适应工厂的环境。切忌选派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时滥竽充数的现象,建议最好选派熟悉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或带课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梁建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2]万翠莲.职高学生“顶岗实习”带来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3]姚辉波.校企多维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

作者简介:

苏宏志(1973—),男,陕西扶风人,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管理。

上一篇:康复毕业论文下一篇:中级护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