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2023-12-31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实用型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其课程设计应该贴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造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含着多方向课程内容,在很多高职院校中,都围绕造型这一基础课程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开设应该以企业需要为指引,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但是当前的造型基础课程体系存在较多的现实问题,并不满足新时期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因而需要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予以实践,从而构建立足于新时期职业标准与社会需求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人们常用一句俗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形容基础的重要性,确实,基础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潜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名人才,最为基础的便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而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础便是最为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课程,也就是以造型为主的基础课程体系。造型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必备的基础技能,体现着一个设计人员的专业功底和专业素养。学校的培养人才计划需要一个完善而科学的体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也需要趋向于多元、多维和多能,并且要适应、对接社会岗位需要。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存在较多的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中职业岗位的变化。

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企合作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了“工学结合”的造型基础课程体系。但是纵观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虽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显露出较多的现实性问题,如学生的基础能力不扎实、应用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人才的长期培养。究其原因,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其一,课程的内容陈旧,不符合当前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需求。艺术设计领域,设计理念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在不断快速地更新,但是用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造型基础课程的内容却很陈旧,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课程理论都不太契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二,课程内容的具体设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呈现一个由浅到深的递进规律,造型基础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这一认识规律;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和理解能力,盲目地将课程内容设定在较高或较低水准,从而导致课程对学生基础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并不突出。

其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下的培养方式不科学。具体表现为:其一,雖然校企合作、学工结合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理应覆盖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实训课程等等;但是现阶段,企业在艺术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中的参与度不高,因而所呈现的状态是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与核心课程培养完全是由学校承担的,这便导致校、企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脱节问题。其二,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专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对教师的招聘偏向于学术型,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个体艺术专家难以接受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理论”和“实操”的双轮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这样的培养方式,导致所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是不健全的。

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

方向决定出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未来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的效果。所谓改革,即是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从而让课程体系更加贴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上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此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予以探讨。

2.1 更新造型设计理念,合理规划课程内容

首先,要更新造型基础课程体系中较为陈旧的理念和内容,从而以新理念、新内容培养新时期的艺术设计人才。陈旧的设计理念和理论内容只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走弯路,因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艺术语境和艺术审美,那些基于当前社会艺术语境和艺术审美所产生的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理论内容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能力合理规划不同阶段的基础课程内容,不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内容安排,只会起到拔苗助长或者阻碍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所以,在造型基础课程体系设定之初,就要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合理规划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内容,从容让学生从浅到深,由简到繁,逐步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2.2 强化校企合作,改进培养方式

严格来说,校企合作培养是现阶段我国探索出的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这一模式下,在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具体培养进行落实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在基础课程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对于这种情况,要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强化和深化。比如,将造型基础课程的培养分为“学校—企业—学校”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学校主要负责学生造型基础课程的理论培养,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进入企业开启第二阶段的学习;所以第二阶段是由企业主要负责对学生造型基础课程的培养和教育,是在学校理论培养的基础上,进行造型设计的简单应用,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二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返回学习,查漏补缺,继续完成对造型基础课程的深层次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育的参与程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的机会,把造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另外,对于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具体落实和培养还需要教师来执行,因而,改进培养方式的前提是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为推进校企在造型基础课程培养中的合作奠定基础。

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实践方式

有了改革方向的指引,還需要具体的实践方式,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具体的改革实践该怎样落实,本文作出以下探讨。

3.1 以课堂和课后为抓手,改革重构造型基础课程体系

课堂与课后是学校培养的两大抓手,课堂上学生对造型基础课程的内容理解消化怎样,课后学生对造型基础课程内容的复习、预习和操作完成得如何,都会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最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因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在学校的培养阶段具体要以课堂与课后为抓手。具体说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适度展开造型设计的教学内容,并立足于夯实、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不顾课堂实际。除此之外,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也不仅仅局限在室内,为了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比如在绘画造型教学中,学生需要观察、临摹客观物象,这样的教学内容便需要到室外开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课堂教学内容要具有连续性,而不能间断、跳跃,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造型教学规划,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对于课后时间的利用,也关系着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时间,如教师可以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通过复习、预习和实操的方式来完成,从而将课堂的教学与课后的教学相结合统一,使得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得到重构。

3.2 以实操与创新为目标,完善健全造型基础课程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而且,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设定的目标也是如此。因而,在改革和实践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依然要以培养学生实操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健全完善造型基础课程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是在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将传统的学徒形式加以创新再次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培养当中,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向学生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培育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探索创新的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具体而言,学校教师传授造型基础理论,企业师傅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运用到设计当中,从而让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4 结语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永无止境,因为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情况和教学矛盾在不断变化,同时社会中职业岗位的需求标准也在变化,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不断调整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旨在让其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探讨造型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实践的方式,力求让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够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环境和特点,满足新时期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实操与创新能力突出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02).

[2] 朱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艺海,2017(11):142-144.

[3] 王键.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讨[J].教育观察(上),2016,5(04):90-91.

[4] 刘薇.设计素描课程改革实践初探——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系列(一)[J].教育现代化,2018,5(49):117-120.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三项建设中最为关键;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及特殊性已充分体现了此课程本身的价值。加强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及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职教育必须至少抓好三项建设,即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是基础[1]。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虽然是以 “饭碗课”为主,但是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日后计算机运用、数控机床和单片机编程能力等方面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因此不管是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还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做好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建模,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等。另一方面,目前的这种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仁们敲了一次警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3.增设有关高等数学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以上提到一个大纲多专业使用,同时整合课程内容,使得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针对性。但是总的来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到;而且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中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对数学又有兴趣,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鉴于以上情况,应该在基本的必修课程之后,继续开设这一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程的范围可以覆盖所有高等数学的内容。部分内容较少的模块如傅立叶变换、曲率、边际与弹性等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其他的内容一般来讲,一个模块设置为一门选修课,例如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可独立开设。而且不管是讲座还是公选课,如果涉及到某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可以要求该专业学生限选,其他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愿望,解决了部分学生专升本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由于公共选修课门数的增加也有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4.培养“双师”型数学教师或鼓励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都是从普通中专或高等专科学校套转过来的,作为高等院校的时间不长,其中的大部分教师都只有理论的知识和相应的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这一块比较陌生,尤其是数学教师大都是从事理论教学的,对于实践几乎是一无所知,对高职中不同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也了解甚少。要想真正能够适应高职的发展必须加强实践能力,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同时,也可以直接将数学教师相对固定到具体的专业,通过对其进行本专业的培训,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基础,以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学效果。其实,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院校都是这样做的,在引进人才时就直接引进一些本科专业为基础数学或者英语,硕士研究生专业为管理或者机械的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在进校以后,既可以从事基础课的教学,又可以从事专业课的教学,而且他们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更能贴近专业。也可以引进学基础数学或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岗位上将其培养成能为具体专业所用的懂“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5.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节省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但是讲授式很难体现“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参与太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懒散、不愿意动脑筋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讨论式、竞赛式等更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改革以往纯粹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针对概念、例题、理论或应用等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该课程确实是一门理论课程,其考核历来也都是笔试,但在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是否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考虑不用笔试,即就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践性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综合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改变了以往纯粹灌输式的死的理论;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械类学生学习误差理论时,便可设计一测量问题要求学生以单、双精度变量的不同方式来估计误差,同时还可以就两种不同计算方式所确定精确度的高低、所用时间的多少等方面来比较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或是估计误差的可信区间(在给定的可信度下)等。

6.开展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

数学实验是利用实验手段和实验器材,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像到发现、猜想,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的一种试验。也就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支持下,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成一间功能齐全的“数学实验室”。在数学实验室里,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数学实验中也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诚如有心理学家所说:“听过会忘记,看过会记住,做过会学会”[3]。这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实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了数学创作的快乐,通过建模活动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针对专业设置相应的建模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练,避免了纯数学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开展此类活动,老师必然要先行学习、锻炼、实践,因此这种方式也是培养数学类“双师”的有效途径。

7.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乃至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写进了教学大纲,但真正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实现的却是非常少。教育部有关文件也着重指出,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4]。这一决定表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需求性。高等数学作为高职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完美与精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愿意钻研数学的精神和毅力。例如把问题数学化,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它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因其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也同

样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高职教育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的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参考文献]

[1]李南峰,施复兴,罗芸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问题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4):14-16.

[2] 苟建忠.谈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EB/OL].[2006-12-16].http://www.tech.net.cn/g-jxgg/kcgg/8255.shtml.

[3] 殷堰工.试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J].江苏教育,2005,(9):8-11.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50.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分析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提出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构建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载体、尝试系统化培养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铁道类专业师资和学工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实践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职业化。

【关键词】高职铁道类专业  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  内涵  途径

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铁路行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岗导学”的方向。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内涵,明确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在其中的定位和意义,探索培养高职铁道类专业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路径。

一、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在。铁道类院校要培养出素质优良且技术技能过硬的铁道类专业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做好与铁路企业的人才培养与衔接,而实行职业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则是实现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在职业化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铁路行业的管理文化和职业特点,把铁道类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效地与铁路企业的用人标准、管理规范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的锻炼,并获得良好素质及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向铁路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二)适应了铁路行业的发展要求与工作性质特点。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铁路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上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人才须兼备素质和技术技能;而铁路行业不仅作业繁多复杂,而且要求各单位和各工种间要紧密联系、协同动作,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因此,铁路行业有着不同于一般运输行业的“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特点。这些都决定了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实现职业化,以此培养出适应铁路行业发展、铁路工作性质和用工要求的专业人才。

(三)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怀揣着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抱着达成个人理想目标、挖掘自身潜力和价值的愿望。针对高职铁道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能在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且能够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从个体需要的角度来说,学生更希望在校期间获得相应的素质培养和技术技能锻炼,实现自我的发展。把铁路的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具有行业、专业代表性的职业化教育管理,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技术技能,培养提升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毕业后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二、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分析

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引入铁路企业文化的职业化学生管理能够为企业和学生搭建起一座双向沟通的桥梁,在为企业培养输送具备良好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而探析学生职业化管理内涵是职业化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明晰了内涵、把握了主脉,才能把管理的具体事项一一铺开。因此分析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职业意识是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基石。职业意识反映的是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体现,对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起到调节作用,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体现出主人翁姿态。在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管理中,首先应融入职业意识教育,通过职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清楚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从而调节当下的信念目标和行为习惯,使之与今后的工作标准相匹配,与此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认识、职业理解、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

铁道类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应提前培养相关的职业意识,如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只有树立了“准”铁路人的职业意识,才能正确及时地进行角色定位,明确学习行为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从而在大学学习生涯中明确自身的职业取向与职业规划,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怎么做、如何做到最好。

(二)职业技能是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支柱。《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决定了高职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作为根本任务,同时它也是学生追求自身发展、求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中,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支撑。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从微观角度看,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宏观角度来看,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技术与人才的支持及储备,助推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国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可以说,职业技能既是个人发展的硬件,同时也是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内涵中的支柱部分,不可或缺。

(三)职业素养是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核心。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要以人为本,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本质追求,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经历、实践、探索和听讲的机会,使他们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获得就业和创业能力,树立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追根溯源探究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根本,应该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为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及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技术技能强国的职业教育梦想。职业素养相对于职业技能而言是个人无形的软实力,它是个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综合品质的涵盖,在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中,要坚持以职业素养为根本开展管理教育,才不偏离教育的本质追求。

(四)職业精神是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升华。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相对应的职业责任,同时他与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其对职业整体利益形成一定的认识,对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性由此产生,并逐步形成职业道德,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在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中,除了要求要具备一技之长,更注重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因此,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内涵升华。

三、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化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载体。设计职业意识培养课程,根据高职铁道类专业特点以及铁路行业要求,每学期分别开展以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为主题的职业意识系统课程,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展,每学期一个主题,通过传统授课、团体辅导课、讲座等各种形式来进行相关职业意识教育。其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第二课堂本身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予学生以感染和熏陶,以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与正式的职业意识培养课程达到教育的互补,提升职业意识培养的教育效果;其中,第二课堂可以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来着手体现。

(二)尝试系统化培养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第一课堂的主要作用,把第一课堂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搭建好第二课堂的培养教育平台,力促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深化;把第一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效衔接。摆正第一课堂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位置,避免把第一课堂单纯认知为只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把职业素养培养推向第二课堂。针对高职铁道类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进行岗位素养分析,归纳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做好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职业素养培养的培养内容,把职业规范教育及技术技能教育充分体现在第一课堂中,协同第二课堂的隐性课程教育进行全过程的职业素养培养。

(三)加强铁道类专业师资和学工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实现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职业化,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和学工队伍的建设,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多管齐下。目前,铁路职业院校的铁道类专业教师呈现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年轻教师缺乏现场工作经验、新老接替形势严峻、师资数量不足等问题,而相关学工队伍人员大都来自“非铁”专业,没有铁道类专业知识背景,缺乏对铁路企业文化、现场生产管理的了解和认知,往往在深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时缺少了针对性与说服力。因此,要实现铁道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化,就要同步实现铁道类专业师资及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建设,可以通过让新教师到铁路企业挂职锻炼,实行“老带新”教师培养制度,到相关铁路院校进行学工调研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学、学工管理队伍的建设。

(四)实践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职业化。把铁路企业文化充分融入铁道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实现职业化的导向和管理,加深学生对铁道类专业及铁路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铁路企业“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特点,实行职业人素质培养工程的半军事化管理,如早锻炼、内务标准化整理、课前集队、课堂手机入袋等从铁路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中衍生而来的教育管理经验,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奠定基础,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

【参考文献】

[1]让职业精神注入学生的灵魂[N].人民政协报,2014-07-23

[2]高职教育期待“接地气”[N].青岛日报,2013-01-04

[3]王艳东.关于高职生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17)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适应工作岗位的培养出发,进行任务(Task)+案例(Case)+项目(Project)的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针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教学思路和培养模式,对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课程结构按照TCP-CDIO模式进行修订和重构,并基于一个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实践,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诸方面验证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TCP-CDIO模式;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

1 引言

CDIO把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获得一系列符合产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教学目标,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1][2],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3],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借鉴CDIO 模式,更多的是涉及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的改革和实践[4][5]。我们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各年级学生状况、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实际情况的调研,从适应工作岗位的培养出发,提出任务(Task)+案例(Case)+项目(Project),简称TCP-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应用和完善,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2 改革思路和培养模式

2.1 改革思路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在对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的基础上,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程序中列出操作点,并全力筛选出符合相关职业和相关岗位群共同点的主要操作要素,这些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是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以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为依托,分别列出每一要素在操作时所需要的技能点、知识点和相应的职业道德、行为、品质、心理、能力、体能、形象、拓展、证书等职业岗位资格和素质要求,并对此进行整理归纳,分门别类设计课程。课程设置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部分,是通向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

2.2 培养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总结出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实践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职业能力+证书”的课程体系。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调研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重点,在学院设立的公民素养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社会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素质能力、通用基础能力、软件编程能力、数据库技术运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网络安全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等课程模块,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是这一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就是要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岗位的职业能力需要展开教育教学,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等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并作为专任教师的实践导师,进而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3)以实践为主线,工学结合,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本专业学生从大一的职业考察实训,课程学习中的实验、实训、集中实践,假期的社会实践,第五和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层层铺垫,学生的实践技能逐步提高。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并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合格“职业人”。

3 TCP-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

3.1 教学大纲的修订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TCP- CDIO教学大纲是由校企双方按照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技术标准、技能要求共同制订的。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大纲的第一层包括基本素质要求、专业知识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品质要求、证书要求6个部分,第二层是对第一层每一项内容的细化,到第三层就是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具体描述学生在教学项目结束后应掌握什么、会做什么,更细致地展示其内容和目标。

3.2 教学标准的确定

教学标准是指导教师设计和开发教学项目的原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项目改革和评价的指导方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业TCP- CDIO教学标准是对12条CDIO标准的具体化,包括:环境背景、教学目标、集成课程设计、工程概论、实施运作体验、实训环境、集成化学习体验、主动学习、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习评价和项目评价。

3.3 课程结构的构建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调研分析,按TCP-CDIO模式要求重新确立课程体系,整合为公民素养课程、社会活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大模块,四个模块围绕项目实施这个核心,并与这个核心融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四个模块阶梯式进阶关系如图1所示。

(1)公民素养课程。

涉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和现代职业人应具有的必要的政治思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质、修养、体质、语言、工具等共同性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素质所设置的课程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2)职业拓展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旨在增强职业发展后劲,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优势所设置的课程为拓展课程,分为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必读书籍、考级考证四类。

(3)专业技能课程。

依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必须具有的和要形成优势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证书等设置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岗位(群)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岗位(群)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强化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涵盖了职业形象、职业体能、职业英语、职业理论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职业证书、岗位实训等内容,分为专业基础课、技术课、技能实训课和岗位实习四大类。

(4)社会活动课程。

由学生通过以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的,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课程为活动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分为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四门。

3.4 实践教学的实施

(1)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中心,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案例模块化、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以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设计一个“校园局域网联网技术实训”项目,其拓扑图如图2所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该项目分解成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个任务,项目的模块划分如图3所示。

(2)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上面所划分的三十个任务,分解教学目标,把完成所有任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为专业知识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专业知识目标是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点,专业能力目标是网络工程师或网管员完成项目以及项目中的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

(3)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是任何课程教学的基础,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一般为2课时或3课时)的教学,单元教学设计应明确单元教学目标,选定每单元课程的单项(或多项)能力训练项目。项目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群)相关的典型任务或创设相应的仿真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

(4)考核方案设计。

高职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通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更好的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80%,终结性考核占2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综合项目书书写成绩,各占15%、50%和15%。终结性考核为笔试。

4 实施效果

基于TCP-CDIO课程体系按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制订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结构和项目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质量。学生毕业设计从过去的“两低”(专业贴近度底,行业贴近度低)转变为“两高”,07、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共有11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各种荣誉,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7%,专业对口率达到93.2%。同时,为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从企业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也加强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而且积极到企业一线参加生产锻炼,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桦,温显斌,王劲松.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71-73.

[2] 刘子轶,高雅群.CDIO模式下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1):115-117.

[3] 胡振文,李辉,陈风平.基于CEC-CDIO模式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2009(1):64-66.

[4] 张登祥,杨伟军.基于EDP-CDIO模式的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01-103.

[5] 霍俊仪,万东梅,靳会超.基于CEC-CDIO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20-22.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针对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交流的需要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其作为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新兴专业的一种,加强学生对航空服务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为我国的民航事业输送更多的英语人才。本文主要是以《航空服务英语》为例,阐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航空服务英语

引言

高职院校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为我国输送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就业的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良好的专业素质,但是这种专业素质与技能需要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实践,将航空公司对学生专业的航空服务英语能力的需求作为教学目标,对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目前的航空公司实际情况,将具体的教学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生对航空服务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为我国的民航事业输送更多的英语人才。

1.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思路

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课程设计的理念为“服务过程系统化、高质化为导向、项目教学为引导”。将航空服务英语住哪也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职责、流程作为依据,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航空英语服务能力为核心,有效的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整体提高学生航空服务英语的运用能力。

《航空服务英语》是融合了航空相关服务知识与交际英语为一体的实用型职业英语课程,其需要面向航空服务一线岗位,因此关于航空服务英语的高职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各种基本的航空服务英语词汇、短语等,掌握基本的与人交流与服务介绍等,需要应用到十分规范的英语用于。考虑到航空服务英语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场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能力[1]。

2.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实践

2.1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方案

(1)进行航空服务岗位调查。在针对以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之前,首选需要对目前的民航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下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的方向、具体的岗位职责以及上岗需要的各种相关职业资格正是,为课程培养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2)进行课程设计[2]。在对每个民航航空公司进行了调研之后,根据航空公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尽心课程建设,同时还需要以工作过程作为基础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方式例如项目任务教学法、公司实际间隙、模拟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2.2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主体结构

关于《航空服务英语》课程,其整个主题结构氛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3]。其中关于课程设置,主要包含了基础的课程简介、课程设计与定位、教学要求与目的、考核评价方法等。关于教学内容,需要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版教案等。而针对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校内创设模拟情境、校外见习等方式,还可以举办各种英语比赛等。同时将电话订座、问询、办理出港手续、安全检查、海关、空中乘务加入到具体的教学当中。

例如,某高职院校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航空服务英语,在教学初始进行了Im afraid you are in the wrong seat.20c is just two rows behind on the other aisle.Fasten your seat belts immediately.Due to the aircraft engine failure,will make an emergency landing.、We cant take off because the airport is closed due to poor visibility.等这类短语的基本教学,从而逐渐延伸出更加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帮助高职生打好英语基础。

2.3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实践创新

针对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实践创新,其中最需要创新的是体现在“服务”两个字上,其中不仅包含了航空公司需要用到的主要词汇、具体短语、对话等,还包括了各种实际服务过程中的视频资料、听力训练等,将两者结合起来利用具体的画面与听力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学生展示各种以后工作岗位中需要面对的实际场景。将这种文字、生硬、图像、视频等多种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课程体系,教师还可以在完成示范性练习之后将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有效提高其英语的综合运用水平。

例如,某高职院校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针对在具体的航空服务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的“Thank you for waiting sir.Here you are.anything more、Our captain has confidence to land safely.All the crew members of this flight are well trained for this kind of situation.So please obey instructions from us.”的相关场景进行了实际演练,要求学生在利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同时模拟实际场景,有效提高其航空服务英语运用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目前的航空公司实际情况,将具体的教学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良翌.“任务导向、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行业标准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1):152.

[2]宁红,李伟.高职航空服务(机场运营管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9(11):197-198.

[3]薛兵旺,王康生,丁永玲.基于“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3(04):165-166.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在课程建设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构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成就显著,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从“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再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些转变说明了国家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创新思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如果仅停留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层面,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达不到提升自身修养的目标。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阶段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理解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智慧资源和精神资源,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正确认识学习中国

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既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也不能以个别专题的讲授代替整体。基于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的分析,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倾向于选择通俗的且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继而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开展系列传统文化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合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学生不仅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深切的自信和认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也对第一课堂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三、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

(一)积极开发选修课程

《意见》指出:“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将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弥补必修课因数量与内容的限制,导致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的不足,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它扩展了传统文化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该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

《意见》中指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是指地方固有的和特有的知识和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鲜明的“地方性”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别所在,也是其生命价值之所在。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世界,追求本土的文化存在,形成本土的文化体系,并建立独有的文化空间。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条分缕析地进行教学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整合优秀的网络资源,准确对接课程主题,过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程资源库,满足学生对资源的需求。

四、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考核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考核方式如果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等形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则与该课程开设的目标相悖。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核中,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课程的特色,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基本的思路就是建立知识与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锦贵.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高等职业教育[J].天津大学学报,2007(12).

[2]张胜难,韩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3]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4]石玉秋.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上一篇:合唱教学小学音乐论文范文下一篇:观光休闲渔业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