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室内设计论文范文

2024-05-05

高职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问题,提出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文章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并列举了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案例。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 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

2 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證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

3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4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5 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職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

[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

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高职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开设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为涉外商务活动,培养更多第一线,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做好商务英语教学工作,重要的是完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工作,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商务英语ESP课程的现状,进一步探讨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需求。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 ESP课程 设计需求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在课程中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需求分析。完善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需求对于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课程组织模式和课程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开展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本身属于一个较为新颖的课程观,是在学习综合实践的基础上,由教师拟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某项活动。但是这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教授的内容,并在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展示和实践教师教授的内容。这样通过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理解和经验的束缚,实现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积累和迁移,进而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课程设计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是在学生都已经完成课程之后,课程设计开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让学生都对所学的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点转化为技能。

二、ESP课程应该遵循的原则

想要研究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需求就必须做好ESP课程原则探究,并在对ESP课程认识的基础之上,对ESP课程的开展有重新的认识。目前ESP课程模式的构建都需要遵守三个原则,即“需求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和“真实 性”原则。

1.“需求分析”原则。针对目前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情况来看,需求分析已经成计划和设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商务英语ESP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关系到ESP课程的成败。需求是指商务英语学习者为了学好英语知识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ESP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课程的现实领域中的需求问题,并采取访谈、观察等形式进行需求的研究和分析。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年指出,不管是普通英语还专门用途的英语,都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的,Hutchinson and Waters将现有的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类,需求分析主要是用来决定我们课程目标的开展,而目标情境分析则是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帮助我们达到要求。因此,从事ESP教学必须提升对需求分析的重视,保持ESP教学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求调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结合目前课程进展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反复的分析。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商务英语ESP学习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掌握整个教学活动,发挥其作用。由于学生内在因素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作用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ESP的方向是培養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ESP实践性远远大于普通英语,而语言技能的提升是需要学生实践才能提升和培养出来的,因此,这就需要ESP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坚持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职业行为的培养到职业能力的提升,从人文素质的提升到学生质量的评价,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要做到和达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创建一个新的体系。

3.“真实性”原则。高职商务英语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业领域内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从事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工作时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ESP必须作用于某一专业领域,并进行该领域专业的设计工作,保持和该领域专业语境相一致。一个脱离语境的语言形式是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想要提升ESP课程的“真实性”,还需要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严格遵守ESP相关理论和实践特征,做好ESP教学材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E SP教学工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更应该重视实用性。因此,ESP教学作为目前英语专业的教学的主流,必须做好ESP教学设计需求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宝珠.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64-68.

[2]唐美华.高职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本位教育探索[J].中国商贸,2013,(17):146-147,148.DOI:10.3969/j.issn.1005-5800. 2013.17.066.

[3]王娟萍.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项目教学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12CZJ108。

高职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选取2011-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3816篇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发文量、关键词等信息进行解析,对关键词聚类与时间线图谱、关键词突变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热点集中在艺术设计、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创业、现代学徒制等涉及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与技能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未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探索跨学科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结果科学性;拓展领域研究视野,实现研究主题多元化;深化合作研究,促进形成领域研究共同体。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前沿主题;知识图谱;文献计量法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这充分说明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已完全具备[1][2]。而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热潮下,艺术设计对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文化发展和人文思想等有一定影响,设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影响着未来产业竞争力[3][4]。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如何以及未来将对艺术设计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给予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高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据数库,将检索时间范围确定为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以“‘高职’或含‘职业教育’”和“‘艺术’并含‘设计’”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人工剔除会议、论坛、书评、学校介绍、征稿选题要求等非学术型文献,获得有效文献共计3816篇。将3816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转换格式,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等,由此得到近10年高职教育领域中艺术设计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时间、发文量及发文机构分布

本研究统计了2011-2020年间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载文量(见图1),可知相关文章发表数量整体呈现先缓增后略微下降趋势。2011-2015年该领域研究文献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5年的发文量达到峰值,背后反映的是2015年国家调整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并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给出了较大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2018年的发文量最低,而2019年的发文量增长比较迅猛,背后反映的是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研究者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的关注高涨。

2011-2020年间,刊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超过100篇的学术期刊有《美术教育研究》《艺术科技》《大众文艺》和《艺术教育》,占到发文总量的21.59%。职业教育类刊物刊文最多的核心期刊是《教育与职业》,刊文数量为83篇。艺术设计类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是《艺术科技》,刊文数量为191篇。通过对相关文献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发文量最高的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95篇),其次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89篇),并列第三的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江职业学院(均为37篇),表明了工艺美术类职业院校对艺术设计教育开展了积极研究。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热点

文献中关键词可以反映出其主题与主要内容[5]。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这些出现频次较高的节点词体现了近10年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实践的焦点,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对提取的前沿高频词和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排在前5位的关键词中心度依次为教学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张伟从传统文化传承角度论述了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设计[6];教琳从行业、专业及产学合作等角度对高职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7];张俊竹从产教融合角度对高职院校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应措施[8]。

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可视化图谱(见图2),形成10个关键词聚类。

1.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

以“艺术设计专业”关键词为核心,包括“艺术设计”“高职教育”“职业教育”“高职艺术设计”等。为适应现代“互联网+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及文化传承等,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也促使高职艺术设计院主动调整并快速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办学优势特色和品牌。相关研究观点有:张伟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提出了相应模式和建议[9];盛俊丽等人讨论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去设置[10];张宏英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根据区域特色调整专业设置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进行了探讨[11]。

2.校企合作研究

以“校企合作”关键词为核心,包括“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工匠精神”“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等。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本质特征的体现,有关研究观点如下:李梦玲提出了推动和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12];高广宇基于“项目工作室”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对广东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13];周大鹏从协同育人视角讨论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构建产业学院培养人才模式[14];王大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大学生认知规律探讨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15]。

3.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以“教学改革”关键词为核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创新”等,与“校企合作”研究存在交叉。一是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有关研究举例如下:吕玉龙等人提出了思政教育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实践的有效途径[16];张欣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进行了探讨[17]。二是教学内容与互联网及产教融合结合的改革,有关研究举例如下:蒋雍君等人从专本沟通及课程衔接方面分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体系[18];张志鸿讨论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如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19];朱雪从教学整体设计、课程设置及评价、产教融合平台等方面提出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20];夏洁颖等人探讨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21]。

(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研究趋势

关键词出现频率与该研究的热度正相关[22]。本研究在对2011-2020年关键词聚类分析基础上绘出了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见图3)。一是2011-2015年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高,突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重点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23][24][25][26]。二是“十三五”时期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创新创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互联网+”、思政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结合[27][28][29][30][31][32],突出高职艺术设计專业群、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强调服务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等。这也正突出艺术设计是创新能力比较突出、与产业界合作密切的相关学科,并强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特点。

突现词是指短时间内关键词出现频次明显或突然增长[33],从对近10年出现的突现关键词进行分析(见图4)可知,研究者从2011年开始关注课程设置、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等,2015年前后逐渐转向对职业能力、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的研究。从突现强度来看,“现代学徒制”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突现词强度最高的,发生周期在2017-2020年;“创新创业”次之,既是从2016年至今发生周期最长的突现词,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研究热点词的变化体现了从课程与教学研究向深度提升人才培养实施水平转变的趋势,也反映出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国家政策方针和生活经济发展要求紧密相连。自2014年起,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呈现出关键词密度高的趋势,既有项目教学、课程、职业能力等与专业建设相关的新热点,也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实施体系的内容。近3年里,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研究在逐步增加,也说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对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技艺的重视。

三、研究展望

(一)探索跨学科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结果科学性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研究,大多围绕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践、路径与策略等进行,以期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尽管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方法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缺乏定量和实证研究,量化数据支撑不够,案例分析也不足,研究结论可推广借鉴的可能性较小。随着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研究也正向跨学科多元化趋势演变。2019年1月24号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将职业教育界定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未来的研究势必会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很明显,仅用一种研究方法不足以彻底地剖析这些问题,而且对于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更需要大量实证研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因此,未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艺术设计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并从多学科的视角,探索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作出全面解释。另一方面,要采取文献计量法、教育统计软件等进行量化研究,用数字说明研究问题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二)拓展领域研究视野,实现研究主题多元化

研究结果显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领域集中10个聚类主题,研究涉及面广,包括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等,较好地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演变趋势。尽管其研究领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仍有一些领域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首先,在所有研究领域中,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研究还不够深入。将这一主题作为研究焦点,不仅是新时代对艺术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点和关键。在职业教育类型化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指标全面化、评价流程系统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近3年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突现的关键词如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及创新创业等,也显示出了对构建新时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学者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些关键词反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路径,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次,在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要向着多元化与跨学科发展,未来需要采用跨学科视角加以研究。

(三)深化合作研究,促进形成领域研究共同体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进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学者、团队和机构种类单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职业院校,其他类型的研究机构参与度较低。就参与度较高的职业院校研究群体而言,尽管形成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3个相对比较集中的院校学者研究群,但多数研究者以自己研究特长为主,针对专业教育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研究的全方位发展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应成立该领域研究的共同体,组建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团队。在艺术设计职业院校和教育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吸纳艺术设计企业人员的参与,激发更多优秀人才开展该领域的研究,促进该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加大对该领域研究项目的资助,征集攻关项目需求,以共同体项目申报为引导,通过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发展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形成稳定持久的高水平科研学术圈。以项目为支撑,根据不同学科或专业的多样化需求,转变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持续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并深入调查,使研究结果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参 考 文 献

[1]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11.

[2][27]孟源北.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基本内涵与路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8):26-29.

[3]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30-133.

[4]刘育成,顾逊.文化创意产业下设计教育中创新性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2):131-133.

[5][2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1.

[6][9]張伟.职业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74-78.

[7][28][33]教琳.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12):27-31.

[8]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88-91.

[10]盛俊丽,俞晓菁.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设置现状与优化问题研究——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5(5):254.

[11][23]张宏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区域特色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127-128.

[12][24]李梦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研与实证分析—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66-69.

[13][25]高广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5):26-28.

[14][29]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3):105-108.

[15][30]王大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4):218-219.

[16][31]吕玉龙,屠君.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0):91-93.

[17][32]张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4-77.

[18][26]蒋雍君,邓举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专本课程衔接实践探索——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专业“3+2”培养项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24-26.

[19]张志鸿.浅谈互联网+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6):62-63.

[20]朱雪.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科技,2019(12):22-23+42.

[21]夏洁颖,刘捷,刘洋,等.高职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以设计构成课程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1):90-93+122-123.

高职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 岗位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教高厅[2004]14号文件强调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

一、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目前高职教学进程一般在第5学期安排毕业设计,而此时正是学院推荐顶岗实习就业的时期,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学生忙于个人就业的准备。部分学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的学生所选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因此,查阅资料、指导教师集中定期辅导的毕业设计形式均存在很多困难。

2.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实际不符合。

由于在实习前布置的课题,很难预料学生的实际实习岗位,有的学生带着课题去实习,但课题与实际就业的岗位不符,加之课题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虽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受益不多。

3.毕业设计成果与答辩质量差。

(1)设计成果抄袭现象严重

分组的课题,一个组一般只有1—2人能够独立来完成,大部分学生是抄袭、拷贝,更有甚者连图纸的设计者名称都未作改变。

(2)答辩质量差

答辩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一问三不知。

有鉴于此,改变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应是高职高专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可能效果更佳。

二、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1.以专业技能训练代替毕业设计。

湖南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是全国首创,这一制度使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常态化,并且更加全面。以抽查促改进,以抽查促建设,以抽查促质量提升,这一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落实,已成为湖南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抽查依据为各专业的技能抽查标准,技能抽查标准分为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两个部分。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包括了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技能,体现了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因此,以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方案代替毕业设计是一个好的创举。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课题。

学生已找到实习单位的,可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所在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较强,课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大幅度提高。这样可使学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学生选择课并确定课题后必须到学校备案,学校应定期派教师走访,跟踪进程,防止课题研究缺乏真实性,二是强调毕业论文的严谨性,防止流于形式。在毕业答辩前,各系部应组织答辩教师提前阅读论文,提出合适的答辩问题,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这样充分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3.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

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合同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盖章同意,可考虑取消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若学生因为单位原因不能按时参加毕业答辩,允许取消毕业答辩。以实习报告成绩代替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符合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

4.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课题。

指导教师提供课题,学生选择,一般要求在第5学期集中4周内完成。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指导义务,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达到实用性、专业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一些在外实习但仍然选择校内教师指导课题的学生,答辩时间可延长到第6学期。实践指导教师应该多想办法,利用见面答疑、电话咨询、网络、QQ联系等多种渠道,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

笔者认为,如此实施毕业设计环节,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真正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三、改革后毕业设计与答辩的实施办法

1.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决定某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

2.各系部按专业班级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于专业第5学期毕业设计前2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教务处实训中心备案。

3.改革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由系部自行决定。

4.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评定方法由系部自行决定。

5.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仍然按要求建档,档案内容包括如下。

(1)有课题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记录、毕业答辩成绩单。

(2)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盖单位章)。

(3)技能测试形式

技能测试试卷、技能测试模块成绩单、技能测试总成绩单。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时间灵活化。

原来毕业设计安排在第5学期课程结束后,集中4周进行,然后进行答辩,现在改为课程结束后至毕业前夕。答辩仍然安排为2次集中答辩时间,一次是集中设4周后,一次是毕业前一周。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毕业设计的时间可以灵活化。

2.辅导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毕业设计辅导时采用集中定点答疑,由于学生实习单位的分散性,不可能定点定时地答疑,现在利用网络、QQ、视频等手段进行答疑。这样实现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很有好处。

3.过程监控的全程化。

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指导教师和指导的学生加为好友,每周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控。

4.毕业设计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毕业设计成果的考核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毕业设计成果的答辩,可以是实习报告的评阅,可以是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评定可根据具体的成果来评定,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的评分要求评分,实习报告按照报告的评分要求评分,技能训练按照技能训练的考核要求评分,实现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http:http://www.studa.net/zhiye/090623/11432562-2.html//www.studa.net/zhiye/090623/1.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高职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提出了针对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概念,分析了高职与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区别,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定位、技能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训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来构建这一真正属于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文化创意设计;创意;经验;操作

一、“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概念

(一)创意训练与思维提高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是文化背景下的创意和创新,没有好的创意,再好的文化产品都只能流于平淡俗套、失去竞争力。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意的训练便是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首要重点。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以一贯的固定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想法,而是充分肯定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在创意训练中要求学生多转换思维方式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勤思考和发挥想象力,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将灵感、思维火花与传统文化或者当今流行文化相结合,产生好的创意作品。

(二)实践提升与经验总结

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级技能或者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参与实践锻炼,而多岗位实践机会是必需的手段。同时,这些大量实践带来的经验层面的积累是提升专业人才技能熟练程度与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行业,虽然都比较强调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章法的,这些就需要从经验和总结中去把握,才能使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的生产更为高效、精炼,对毕业生多处于行业操作第一线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这种思考和总结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三)熟练操作与应用实施

相比较文化创意行业中创意、策划、管理等上游层面,高职类毕业生实际上是从制作、绘图、设计表现、加工处理等更多下游层面或者说是行业操作第一线开始工作并且担任主力的。因此,表现技能和操作的熟练对高职类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最为基础的,是高职教育的定位所决定的,这也使专业教学模式中师生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师徒制”的关系,即像技艺传授一样的“手把手”教学以及高频率的技能强化训练。另外,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美学经济和“艺术化生活”时代的典型产业,更要求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创意和熟练的技能操作,也要熟悉市场行情和规律,有将文化、创意元素付诸实施、转变为商品的应用能力,从而创造出商业和人文价值[1]。

二、高职与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区别

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很早就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研究教育作为不同的类型教育并存,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体系合理的高等教育格局开创了一系列成熟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工读交替制”(三明治学制)等[2]。在创意人才的培养上,这些国家也都有着自己的政策和独到之处,从业人员数量巨大,有着从行业一线到产业研究宏观层面、专业研究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国内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够,一直没有很好地厘清高职和普通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定位和概念的模糊带来高职办学方式几乎是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教学体系混乱,课程设置随意“跟风”,于是既不专精也不广泛。实际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高职类更加注重“经验+操作”的训练与提高,当然也要兼顾“创意”,是带有创意的技能;本科类则最为注重“创意”的训练,甚至很多时候表现为探索与实验性的“概念设计”“实验设计”“虚拟设计”等,同时会多由概念、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这与高职的“经验”层面则明显属于不同深度的提高。

三、“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定位

虽然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总的培养目标上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高级技能、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针对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既要有统一的基础标准,也要有不同的细分方向,当然这本身就是根据学生将来不同的就业岗位来设定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更细致的行业分工决定了我们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不能简单划一,必须有所偏重和细分,从对“创意、经验、操作”三方面的概念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创意人才型、项目管理型(包括市场研究型)、操作技师型等。

(二)技能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是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因此在技能培养方式上需要注意三个方面:(1)针对创意能力的训练。这要求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多思考求变。(2)针对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尽管重视创新创意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许多行业项目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方法与套路的,而合格的专业人才是应该有着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这就需要对课题、项目进行总结和思维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过去教学中一门课程一个课题,蜻蜓点水,低层次重复的格局,课程完结时需要有比较深入的创意课题反思,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纯理论课程不妨改变以往“空谈”的尴尬境地,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之后,联系实际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提高操作熟練程度。由于高职类学生培养时间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略差,因此,在专业上针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就要提高强度和频率,以便能达到操作熟练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操作内容的比例和课时数量,同时可以将制作类、软件类、材料类等操作类课程提前讲授或者相应地融入各专业课当中,在实际项目中强化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3]。

(三)实训实践与校企合作教学

由于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更加注重“经验+操作”的训练与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实训实践教学置于核心地位来强化。(1)注重实训实践教学的量和质。相对于数量多、学时长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要提高,因为实训课程更能在短期内以集中训练、强化操作的形式提高技能。同时做实做精实训课程,真正导入企业实际项目、横向课题等任务,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完成,课程结束配以作品展览、成果汇报、研讨会等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工作压力,避免以往混学分、仅满足于完成课时的情况。(2)加强实训场所、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例如,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室分班教学模式,用工作室的形式来为各专业方向提供实践教学平台,采用有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主管、高年级学生以选课方式進入不同工作室的制度。工作室既可以担负实训教学任务又可以对外承接设计项目、课题或技术研发。校外则需要真正利用好实践基地,全面革新实训基地、教学基地的运作方式,正在装修的室内空间、正在搭建的展示现场、正在制作包装品和印刷的车间、正在绘制动画原型和处理后期的动漫公司都可以作为教学课堂,让学生获得实践经历。

(四)师资力量和教学团队建设

“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精通专业业务的师资力量,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才能起到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这需要我们改革机制,真正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手抓: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多走出去,开设工作室和参与设计公司的实战项目,鼓励他们将项目带入课堂并且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减免和政策扶持,当然在评估其项目对教学的益处上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专业教师要定期去企业第一线锻炼,特别是实战经验不多的教师要多通过下厂进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来提升专业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多聘请和引进行业中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的创意总监、设计师来担任兼课教师或者客座讲师,通过直接教学、讲座或者沙龙、兴趣小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行业第一线的经验与知识带给师生,文化创意产业的灵活、动态、多元发展的特点更决定了这种“引进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社会教学队伍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常态化、动态化。另外,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也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以往我们的教师之间很松散,各自为政,只管上好自己教授的课程,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团队。实际上,教师队伍中的各成员有着不同的层次、特长和专攻方向,教师也在“创意、经验、操作”三者中有所不同与侧重,因此,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师人力资源,各尽其才,是建设真正的教学团队的关键。例如,可以让有经验、理性思维强的教师担任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让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的教师主授创意类、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同时,他们之间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指导学生、相互补充,比如组成指导专业竞赛的教师团队,不同课程以同一竞赛为课题延续起来,引入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校内教师间,校内与校外、校企间也可以尝试组成教学团队,开展专业联合教学与紧密协作。

相比较从八十年代起在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中开设起来的以艺术设计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群,高职院校的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起步比较晚,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模式,但是只要我们理清思路,改革创新,紧紧抓住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出针对性和系统性,一定可以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出真正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红霞,王芳,刘阿宝.基于文化产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2(32).

[2]陈鸿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及其特点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3]刘骧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高职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思维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

前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正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在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方法也随之成为高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实现课堂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对接,笔者在多年职业教学及职业教学管理工作中探索了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新方法,以下加以论述。

一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就是将专业设计课程、模拟设计项目、教师指导三者相结合,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一个设计项目,制作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就是利用本课的教学的内容(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教学演示、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指导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公司岗位工作的情境,学生在课堂生学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真正的实际设计项目,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这样,使高职教学与实际工作有了初步统一的结合,学生所学内容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公司的再培训时间。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各环节的始终。教学的实践环节不不仅仅是最后一次的毕业实习,而是在校期间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参观实习等。使学生在实践的气氛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现就分四个层面来分析、探讨高职一体化教学方法问题: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分解、归纳为若干单元,单元知识与技能实践技能相结合,发挥理论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并通过任务制作办法进行考核,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知识得系统掌握。二是确立设计项目任务,设计的任务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尽早接触岗位技能,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三是设计市场的调研,通过对企业的实态,设计现状的调研,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的状况,掌握科学的定位设计方法。同时,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四是设计项目实践,学生经过市场调查后,就得顺理成章的展开设计,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首先利用相互启发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进行草图练习,尽量挖掘学生的创意思维。然后进行正稿制作,在这个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方面,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二 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并结合技术特点搜集相应的案例。通过对案例资料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来渗透设计理论知识,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同时可以配合讨论法、任务驱动法、任务拓展训练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广泛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引导学生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大力培养。

三 电脑设计课程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思维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不同,艺术设计教育最终要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为工业化成产服务,最终要服从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所以教育的方式也要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它与美术教育相比,在专业设计的创新方面就有很大差距,在设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要有独特性,作品不能千篇一律,平淡无趣。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林家阳教授提出了:“设计教育、设计文化与设计创新。”的思想。电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学生对电脑操作技术过分依赖,认为学会了电脑软件就可以搞设计,这是错误认识,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电脑永远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就象笔和尺子一样是一种工具,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学生在学校只学软件操作技术是不全面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电脑制作课程必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操作技术又训练创新思维,在完成设计任务之后,教师与学生的讨论是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才能学会创新,才能作出好的设计作品。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产品,而是生命,原创更是设计的生命。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要运用好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完成任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设计效果与设计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通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同时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缩短了学院所学的知识与岗位技能之间差距,使学生毕业之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职业素质,是学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顺利就业的保障和前提。

参考文献:

[1] 吴锡莲.浅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论模拟工作过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10,16.

[2] 陈妮娜.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电脑教学的思考[D]. 东北师范大学.2009,05,01

[3] 郎华梅.服装专业行动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研究[J].创新教育. 2009,06,158页.

[4] 刘妤.电脑设计基础课的专业性教学方法初探[J]. 艺术探索.2007,02.

上一篇:物权法完善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起源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