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4-01-01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1 高职物理课程中引入自学教学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中指出, 自我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学习缺乏主动性, 自我学习能力更是欠缺。因此,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 精心研究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 以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然而, 长期以来, 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少往往只是研究如何把“板书”改为“多媒体”, 虽然能克服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 但也存在弊端[1~2]。而有些新的授课方法, 虽然具有很多优点, 但可行性不高[3]。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 教师是“主讲”, 是“演员”。而现代教育理论提出, 教师不应做“演员”, 教师要做“导演”, 要教学生做“演员”。在课堂的舞台上,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知识不是教会的, 而是学会的。

那么, 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究竟从何着手?本人根据高职物理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自学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

2 自学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自学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本人的做法是, 以2学时为一个教学单元, 分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1) 教师介绍预备知识。教师首先列出本教学单元的中心问题, 并进行简要的提示,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阅读和思考。 (2) 学生在《自学提纲》引导下阅读和思考。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 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围绕中心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并通过《自学提纲》的依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生所用的教材进行编写的, 其难度应分层次, 应便于学生自学和思考。在学生阅读思考期间,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 并控制好整体的学习过程。 (3) 教师分析和总结。在这一步骤中, 教师主要是讲框架、讲思路、讲方法, 对前一步骤中学生提出的普遍问题进行答疑, 总结重点和难点。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验,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紧迫感, 这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跟踪控制。以上每一步所占的时间视具体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异, 一般学生阅读思考时间约占整个教学单元的50%。

3 自学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在开展自学教学活动前, 本人曾做过问卷调查, 高职一年级学生大多学习自控能力差, 从小缺乏潜心阅读教材的习惯。60%的学生在作业做不出时才草草翻书, 30%的学生甚至从不看书, 直至临考前才翻书阅读, 草率应付课程考试,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90%的学生看书时, 常常表现出浮躁情绪, 一旦看不懂就失去耐心和信心。

因此,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恐怕勉为其难。而自学教学法首先在课堂上保证了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同时, 有了教师的督促和引导, 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有了提高。此外, 学生间或师生间的交流讨论也为学生深入研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职物理课程实施自学教学法后, 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打瞌睡的学生少了, 静心阅读和思考的学生多了;开小差的学生少了, 认真切磋物理问题的学生多了;沉闷少了, 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多了。在教学反馈中, 一位学生写道:“我学会了阅读, 学会了思考, 我不再惧怕学习新的课程。物理课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 我相信, 我不仅能学好物理, 我也一定能学好二、三年级的专业课程。感谢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学习机会!”

4 自学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在自学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少数学生基础很差, 学习自觉性也很差, 这些“双差”学生由于不专心阅读, 教师分析总结时往往听不懂, 从而造成知识难点积累过多。个别“双差”学生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 给自学教学带来负面人数过多, 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细致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同时, 由于课时的限制, 课堂上学生往往来不及作深入思考, 讨论的深入开展也存在具体困难。

通过对自学教学实践的总结,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改进。 (1) 抓两头, 不放松。积极提倡课前预习, 及时布置预习页次。鼓励基础差的学生“笨鸟先飞”, 督促不自觉的学生加强学习。同时, 鼓励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阅读课外参考书, 使这些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为其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 加强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活跃学生思维, 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应该多样化, 使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例如, 对课外查阅的资料在课内通过PPT演讲交流、分组讨论新技术、优秀学生上讲台解答习题等等。 (3) 制定合适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 期末笔试成绩权重减少, 而应增加平时成绩的份额。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纪律、自学态度、课堂讨论的表现、提问的积极程度、阅读笔记、小测验成绩、作业情况等等, 教师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平时成绩登记表”。

本人把自学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物理教学中, 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自学教学法的进一步开展, 受学校整体教学大环境的牵制, 其教学效果更是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把教育的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的高级层次, 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本人愿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 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合格高职人才而努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物理教学的现状, 阐述了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着重介绍了本人在高职物理课程中尝试自学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和收效, 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困难和今后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学校,物理学,自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 2005, 24 (12) :48~50.

[2] 熊青玲, 程衍富.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与工程, 2008 (3) :58~59.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 高职物理实验教学 自主实验能力 重要性

一、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有其局限性

(一)传统的物理教材上的物理实验通常是验证性实验,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由教师做实验,学生只需按部就班观察的实验,叫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另一种是学生分组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看示范性实验而没有真正地动手做,因而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验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结束后,在写实验报告时,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实验课本上的步骤或是教师给出的步骤填写,还有部分学生为应付学习任务而相互抄袭,使实验课失去意义。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不能达到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标准。

(三)学校对实验课的忽视也会限制实验教学的发展。对实验成绩的评估,许多高职院校在期末统考中对物理实验的考查为笔试题,学生没有实验操作的机会。在不少院校实验课成绩不被列入学业成绩,因此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要想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二、自主实验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

(一)能够自己确定实验目标,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二)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三)学生在独立、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之后能推论出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够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并探讨所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理论,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探讨中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三、自主实验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当前的学习领域显得尤其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主学习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在各种学习方法中,与常规学习方法相对,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新世纪人才需求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会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

(二)创新思维能避免学生养成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坏习惯,让学生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勤于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对课本知识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收获更多。

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一)培养学生联系实验的能力并能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教师做实验或是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物理实验,并引出学生将要自主做的实验。这样既不会让学生陷于手足无措的窘境,又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比如对控制变量法的探究中教师可以先通过探究位移和速度、时间的关系实验来引出对电压和电阻、电流关系的探究。讲解抽象的概念时可以用形象的事物引出抽象的概念,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察到一个物理现象应该具备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让学生自己制订实验计划,并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器材。比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由以前所学的力学知识v=s/t启发学生已知电流和电压要测电阻的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在学生思考并提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后,教师在提供必需的实验器材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进行实验。

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就要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依赖课本、依赖教师的被动角色向依靠自己独立思考的主动角色转变。教师在这个环节应该帮助学生准备所需的主要器材。

(三)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自主做自己设计的实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这里起到了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知道实验中用到了哪些实验方法。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做完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对于伏安法测电阻这个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后得出结论,得出的这个结论要以物理科学理论欧姆定律I=U/R作为评断标准。如果与之不相符合,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

学生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要积极开动脑筋并联系理论科学知识得出正确结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总之,自主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和习惯,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他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许多问题不用教师逐一讲解,学生就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得到正确答案,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可以抓住重点与难点,授学生以“渔”,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进而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夏春华.试论设计性物理实验与实验素质的培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2]王宏波,张利巍,严晓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及其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3]韩忠,黄佳木,何光宏.哈佛大学物理实验室考察与我国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7).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物理学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针对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中物理学的处境和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尝试改变教学策略,探索物理学课程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物理学;教学探索

一、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教育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 。

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解有多种,“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2]。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目的就是增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兼備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二、目前高职院校物理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据笔者了解,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对高中后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开设物理学这门课程的学校,已经寥寥无几。在常州高职园区,对高中后三年制的高职学生开设物理学课程也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家,而且只是对部分专业学生开设,学时数只有32课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譬如,随着国家对实践性课程教学要求的提高,理论课程学习的课时不断减少,再加上许多高职院校认为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物理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鉴于此,从2000年起物理学在许多高中后三年制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程中逐渐消失了。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通过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物理学思想方法学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能够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笔者认为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物理学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应该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针对物理学课程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再考虑到高职学生现有的物理学基础,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如何才能实现这门课程的目标。带着这些问题,这些年我们迎接各种挑战,不断改变教学策略,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也收获了一些感悟。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物理学教学探索

(一)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高中学习阶段,应试教育背景下的物理学教学是围绕考试而实施,忽视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高中分科造成学生学习偏科,使得多数学生知识发展极不平衡。高职院校许多专业都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每个专业学生物理学基础参差不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如何使物理学课堂有吸引力,如何让学生不害怕这门课程,这些都是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如果仍然是枯燥无味、干巴巴且抽象难懂地讲解,学生是绝对没有兴趣的。要充分挖掘与物理学知识相关的材料,把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生活中的物理学等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用物理学家的事迹感染学生,用物理学知识在技术上应用来震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物理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对生活中物理学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好物理学知识可以科学地指导生活,能提高生活质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物理学课程的最初出发点,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基本知识和规律教学

高职学生普遍来说物理学基础不扎实,对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不浓,一提到物理学知识,多数学生就会联想到复杂的物理学公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如何让学生拥有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好情绪呢?首先必须从教法上改变,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以概念性教学为主,整个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热点问题展开,把物理学知识和很多相关的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下面以流体力学为例来说明。足球场上的香蕉球,大多数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当你提出“你想知道足球场上的香蕉球是如何踢出来的吗?”,再配上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能把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给深深吸引了。当你再说上一句“贝克汉姆之所以能踢出精彩的香蕉球,就是因为他把物理学的这部分知识学得特别好。”学生更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这时你就可以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你的知识和规律讲解了,在讲解的过程中尽量弱化理论的推导,穿插着讲一些物理学家研究这部分规律时的小故事和小插曲,教学中突出流体力学的知识和规律。当你把问题讲清时,学生就明白了“理想流体”、“流体的黏滞性”、“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知识。如果再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龙卷风的形成”、“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高速行驶的列车能吸引人”,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学的流体力学知识。

这样的讲解,学生会觉得物理学知识很有魅力,它能指导人们科学地从事活动,加上一些演示实验,学生不仅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很有趣味。因此,在每节课前需要教师能够钻研教材,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智特点,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具体,体现因材施教。

(三)渗透物理学发展史,融入人文教育

在讲授物理学规律时,要充分利用物理学发展史,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譬如,讲授力学部分时,从亚里斯多德、托勒密、伽利略、胡克、惠更斯讲到牛顿。讲授电磁感应时,穿插着讲楞次、法拉第、麦克斯韦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每一规律的发现往往是几个甚至几代物理学家们付出努力的结果;通过物理学家的事迹介绍,让学生明白,严谨务实、锲而不舍、付出毕生心血追求真理是许多物理学家的一生写照;同时也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与文明的过程,也是科学、文明与愚昧、落后不断斗争直至赢得胜利的过程。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融物理学史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情感上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同时也融入了人文教育理念,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重视物理学方法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用心体会这些物理学方法,理解这些方法的同时,能感悟其所隐含的唯物辩证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譬如,“模型法”是基本的物理学方法,“质点”、“刚体”、“点电荷”等都是“理想模型”,它们都是实际物体的一种抽象。“模型法”体现了处理问题的“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辯证法原理。力学中处理变力做功问题时,常用“微元法”进行分析。“微元法”强调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这样的分析方法。“微元”就是一个理想单元,体现了无限分割的极限思想。讲授刚体转动定律时,采取与质点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类比的方法进行;讲授磁场时,采取与电场相类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类比法。讲授电场和磁场时,学会用电场线和磁感应线来描绘场,简洁明了,这就是图像法。“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随堂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方法来思考、研究、探索物理学规律。

(五)重视物理学规律的应用,理清物理学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讲解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譬如火箭推进原理、“嫦娥奔月”、“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的对接”等;讲解电冰箱和空调所应用的物理学原理;讲解生活中电磁炉、日光灯以及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等等。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每一个重大发现几乎都会导致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历史上几次工业革命无不与物理学密切相关。同时让学生懂得,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对学习专业课程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让自己形成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要的科学素养。

(六)用心感悟学生的课堂反馈,让物理学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能够让物理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爱上学物理学。物理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关键影响因素。高职物理学课堂,需要有较高学识和素质的教师,更需要心底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在表演独角戏,而是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不断调整课堂的节奏;无论是讲授课、讨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驾起理想的风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四、结语

高职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物理学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物理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当然,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名称上有所变化,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年开设的“物理学原理与技术”、“物理学与生活”等课程就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学知识和规律的应用,弱化复杂的计算与推导;要结合生活中的知识应用,倡导学生快乐地学物理学;要让物理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甚至终身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2010:45.

[2]Lee CT General education: ideal and practice. The 2nd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Taiwan) [J],1997.

[3]徐建中.物理学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陈磊.物理学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 [J].物理教学探索,2008(1).

[5]宋建平.如何在物理学教学中进行人文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3+2”对口贯通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不清晰,资源互补优势发挥不充分,高职-本科衔接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不能很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等问题。文章以滨州学院为例,提出了面向区域内制造类岗位群的、以“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内涵式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对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3+2”对口贯通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应用能力;教学质量保障

前言

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中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共识已形成,职业教育将成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打通中等职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建立包括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5年,山东省实施中高职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和“3+4”试点工作,对口贯通培养制度是积极推进面向现代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促进高校加快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这是一种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大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起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共有51对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计110个对口贯通培养专业(其中7个机械类专业)。

2016年,滨州学院与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以下简称“3+2”机械专业),探索实施面向区域制造类岗位群的、以机械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应用型本科内涵式衔接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立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将本科的教学体系和高职的职业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贯通,全程贯穿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软硬件有机衔接融合,实现联合培养,形成“素能贯通、衔接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达到“3+2>5”的教育效果[2]。

首先,相对于高职层次的培养目标,“3+2”机械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端技能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除了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技能岗位要求,还能够从事科研与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知识结构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为深厚、扎实,为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结构上则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相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3+2”机械专业学生面向现代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更突出了职业特色,理论基础扎实、技能和技术并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更有针对性,就业岗位更贴近生产。在培养规格上,除了普通本科教育的一般要求外,更突出了“强专业、重实践、善沟通、求创新”的人才特点,强调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比本科教育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通过充分的研究论证,“3+2”机械专业确定了“以机械制造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以工程素质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制造技术为主线,机电结合,校企联合,为区域行业培养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探索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步形成机械类专业的地方院校特色。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措施

高职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重點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岗位适应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普通本科课程体系以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技术的全面性。因此,“3+2”机械专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途径与实践教学机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从而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3]。

(一)通过整合与重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3+2”机械专业高职阶段以设置培养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为主,强化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模块;本科阶段以设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为主,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两阶段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技能证书相结合,按照岗位能力中的技能要求设置课程,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资格认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实践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七大模块构成,实现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养。

“七模块”架构课程体系功能更清晰,体系更合理。模块内容和深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合理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梯度性和可选性更强。相对于高职课程体系,“3+2”对口贯通课程体系同时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理论课中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等课时得以增强,增设了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知识结构的相互衔接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夯实了理论基础;强化了实践技能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任选课程比重加大,范围、深度增加以提升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3+2”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高职和本科各自的优势,根据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建立实践教学新机制

“3+2”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实践教学环节、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构成。在结合高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2”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优化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占整体课程体系总课时的比例为46.8%,比高职的60%低,比普通本科的30%高,通过这样的优化,综合全面的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

2. 按“能力递进、培养衔接”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建构学习规律,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条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技能课程按“基本技能(技术)-专项技能(技术)-综合技能(技术)-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的逻辑安排,职业素养全程贯穿,本科和高职院校双方师资和教学条件合理衔接,规避了高职和本科单一办学存在的不足[4]。

3. 突出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实施“学训结合、学赛结合、产学结合”三结合培养模式。学训结合是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知识到技能和素养的转化;学赛结合是指以学科竞赛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促进校企和校际交流,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产学结合是指通过企业项目实做、顶岗、实习等措施,将企业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真实需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不脱节、不偏离,实现教学和岗位对接。三种结合相辅相成,学训结合是基本手段、学赛结合是助推措施、产学结合是有效途径,“三结合”从不同层面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如图1所示。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落实

1. 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突出项目的设计性和实施的规范性,课程内容重在突出技能应用的必需知识、技能操作流程和规范等;普通本科课程标准考虑到专业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课程内容更多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以及技术应用原理等。“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械专业课程标准吸收了高职和本科的长处,明确了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详细规划了课程内容、项目载体、教学设计、教学条件等;同时注重项目科学设计和实施的规范指导,兼顾技术更新和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学时分配、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材编选等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既有规范性实施指导,又有指导性实施建议,对于技术更新快、职业规范强的工程教育具有更科学的应用和实施指导意义。

2. 师资队伍。“3+2”机械专业将本科和高职的师资优势互补,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本科师资在理论深度、科研能力、工程实践、技术应用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高职师资在技能应用水平、职业素质培养能力方面进行了较好的补充;同时通过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将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企业的工作实际,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 实践教学条件。高职院校注重训练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学生训练与生产实际结合,实践项目与生产任务结合,实验(实训)条件侧重于工业生产车间、实际生产设备的建设与配备;普通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条件侧重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研设备,注重设备的先进性,跟进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快。因此“3+2”机械专业发挥了双方的合力,优势互补,整合应用于实践教学,目前的实验(实训)条件能够较好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4. 转段考核测试。“3+2”机械专业转段考核遵循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体现贯通培养和激励导向和公平公正的三大原则,从思想品德(占15%)、学习(占70%)、身心健康状况(占5%)、社会实践、技能大赛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5]。

四、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区别,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切入点,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主要途径,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为落脚点,对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积极转型。很多院校虽在关注应用型教育,但对职业教育概念界定不清,认为职业教育是职业院校的教育类型,不愿面向“3+2”贯通培养招生,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实现转型。

二是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深入了解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高职与本科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

三是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对贯通培养学生的学情分析和研究,加强与职业院校资源优势的互补,构建适合不同特点对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两个阶段的培养优势,实现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适切,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2.

[2]柏景岚.“3+2”高職-本科衔接培养人才的体系研究及评价[J].职业教育,2017(9):185-186.

[3]秦玉权.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索专本衔接新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4]宋婷,杨丽芳.基于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4).

[5]董明晓,等.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31.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服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把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它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故不能走本科压缩型的道路。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服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

1.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1)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的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可见,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大学英语教育实行四、六级考试,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实行应用能力考试,无疑推动了我国的英语学习,对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正规。但是,考试制度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少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通过率而焦虑,学生死抠所谓大纲词汇,似乎掌握了大纲词汇就是掌握了英语。在我国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时,许多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不大,听不懂、说不出,“聋子英语”、“哑巴英语”随之产生。由于重点强调阅读,老师上课时主要以用中文讲授语法为主,公共英语教学很难有小班(20人以下)上课,学生很少有练习会话的机会。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学校缺少足够的语音实验室或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它规定“高等专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英文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逐步形成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语言和涉外业务能力培养。

2.改革思路探讨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如何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与顺应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在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篇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程度。同时应该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把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

(2)围绕目标要求。改革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英语的语言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高等专科大学英语作为高等专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必须服从高等专科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和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以前把本科英语的二、三级教学要求作为专科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它背离了专科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既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又要体现自身特点,要根据社会要求和高等专科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改革方法探讨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注意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和影响,在态度体验上所形成的民主的社会生活风格。斯特维克(Stevick)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师的客观条件一般不由教师左右,但是,教师所建立起的轻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助于他们集中精力,加强参与,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达成默契。其次,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说话时应该注意表情、语调等,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语言,在体现严肃认真的同时表现出善意,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感到紧张和过度焦虑。再次,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丰富多彩的学练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调的学练活动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抑制大脑活动,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达不到教学目的。

(2)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用它来进行涉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但是,应用能力既可以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实际能力”。“应用能力”是“实际能力”的基础,“实用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体验英语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才能真实显示其英语水平。故课堂教学中场景的设置、课外作业的布置等均应该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社会经验等具体实际。

(3)处理好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外语教学“重阅读轻听说”,造成学生开不了口的后果。然而,外语学习的关键是“熟记”。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英语教学和所有语言教学一样,是在听说读写译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语言学习规律。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技能的同时,也应重视听说写的训练。

(4)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者是英语课堂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起主导作用,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专题讨论、英文影片欣赏、英语角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教学中创造性活动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去英语教学主要采用的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旧模式现在已难以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旧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并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以交流为目的,通过实际应用来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能够落到实处。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英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特别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是知识的筛选者,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研究市场对高职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需求,在明确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编写制定出适合本院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参与编写教材或辅导书,在编写教材或辅导书的过程中,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去研究学生,研究市场需要,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使公共英语课程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给学生卓有成效的学习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外教和优秀专业课老师的作用。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按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整合、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以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优化的目的。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一、物理试卷综述

通读2007年北京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命题人在今年的命题设计中,做到了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坚持了三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考题立意上强调注重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考查,真正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理科综合命题指导思想,试题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保(STSE),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的来说,2007年北京高考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符合《北京卷考试说明》的要求,试卷既体现了考试要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也体现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它对今后的北京高中物理教学一定会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

上一篇: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第三方物流酒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