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4-01-01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价值态度和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较大。高职学生由于年轻阅历不足,文化底蕴单薄,文化涵养不够,往往表现出浮躁的性格特点,在价值取向上更容易偏好一些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积极主动的宣传和传播儒家文化精髓,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够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 价值取向 影响 反思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0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被世人奉为“经典”,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儒家文化传递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信条,这些信条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

一、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

(一)克己修心的人性品质

《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之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则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阐述了什么是仁,以及如何做到仁。“仁”,从人从二,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古代代表了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最初的“仁”是指人与人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仁是克制和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他将“仁”定义为爱人,与人相处时需要遵循互存、互助、互爱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尊重和友善。他要求不仅是“我”,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都要有博爱心和包容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崇尚仁术和仁心。“仁”并不是小仁小义,而是为人为民造福、克己复礼的大仁大义。

(二)宗法制度下的伦理道德

《礼记·大传》里记载“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这段文字传达了儒家文化坚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伦理关系高于一切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礼治”讲究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等级。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两个伦理原则就是“亲亲”和“尊尊”,即“孝”和“忠”,其思想倡导君权父权至高无上,子弟必须孝顺父兄,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家国同构。个人是群体的附庸,被约束在家庭和宗族里,一切以家国为中心,没有自我和个性。虽然封建王朝在不断更迭,但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做人的道德规范无论何时都要遵守。

(三)天人合一的生命价值

《孟子·尽心》中精辟地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描述了一种人与自然朴素而和谐的哲学关系。认为天人皆有徳,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世界,也同是生命、精神和道德的领域,既肯定了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也强调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价值。

(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阐述了儒家文化的宇宙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一方面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指个人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自我奋起、顽强不屈、自力更生的精神。儒家文化强调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和进取精神。我们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民族危难之际,在中华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它激发民族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支撑和推动着中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五)贵尚中和的行事态度

《中庸》讲到“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心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而不同,不偏不倚,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配合而统一起来就能形成“和”的效果。在我们的价值理念里贵和尚中是与礼尚谦让的行事态度相联系的。我们崇尚以宽容、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和为贵成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

二、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注重个人道德修行

儒家文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修养身心看作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儒家思想强调通过心灵反省和克制欲望来保持平常心,言语谦恭,行为合乎规范,做到言行一致、身心合一。他们认为“修身”修的是内心。只有每个人都修身心,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才会成为文明社会。“修身克己”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服从意识的养成

儒家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制度,被统治阶级认同并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儒家理论强调社会有阶级之分,地位低权利小的阶层要服从地位高权利大的阶层,位高权重的阶层掌握主权和领导权。自上而下的尊卑等级制度使人们养成了对权威服从的意识和习惯。服从是一种美德,是对上级认可和尊重的表现,不能服从他人的人也学不会领导别人。

3.与人为善和谐共处

儒家文化里讲和谐,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包含了相互关爱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让我们敬畏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和尊重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下,我们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和整体,养成了与自然为友、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消极影响

1.理性思维方式培养较少

儒家思想比较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思辨的学习方法,理性思维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核心,而儒家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较少,甚至不太重视。孔子不谈科技,墨家思想虽涉及了一些科学技术的传授,但是其思想不能撼动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无法改变人们固化的轻视科学技术的思想观念和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家本位束缚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对家庭的无条件牺牲是应该的,对家长无条件地服从是孝悌,忤逆则是不孝,对权威的质疑更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家国同构,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否定了个人的价值,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不利于个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完善。

三、学校教育发挥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的价值取向

自尊和自爱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和肯定。在培养学生的认知上,学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教会学生对不公说不,教会他们认同自己、支持自己。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当中平等的一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就业岗位上,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树立自尊自爱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倡导“孝”和“敬”,学校教育在平等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坚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们经常会抱怨孩子不求上进,长大之后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个性要强不懂事,与家长的关系紧张。针对这类问题,学校教育需要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父母、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通过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这样的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三)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讲爱己爱人,发展互尊、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建立积极的朋友圈信念,在朋友之间,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上下级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互惠互利,友好往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道法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价值取向。

(四)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进取的价值取向

自强进取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对于完善个体人格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强进取是建立在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强进取精神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即培养他们经济和人格独立;二是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品质,即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态度;三是培养学生尊重竞争规则,凭自己的实力平等参与的竞争精神。

(五)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结合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以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发展的潜能和优势、自身的特点,促进全方位和谐发展。

儒家文化的價值内涵意义深远,我们应该汲取儒家文化的精髓,传播儒家经典中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另外,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释注》,中华书局,2006年。

[2]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提升学校声誉,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结合自身特点,以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为契机,通过师生问卷调查和对部分职业院校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参照部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提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为各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人文

职业院校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素质,具体体现在做人原则、爱岗敬业、协同合作、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要想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起到熏陶作用。通过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让他们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让他们养成按章办事、对人负责、对团体负责的好习惯、好作风,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职业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教育教学、综合管理、后勤服务、学生管理、学团活动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可以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本着“优化办学理念、树立学校形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品位、提高学生稳固率、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原则。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设计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职业教育提出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要求,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出“职业性”和“人文性”相协调统一,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优化职业院校育人环境,设计并建设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加强职业院校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激起学生斗志,推进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能够丰富校园生活,规范学生行为。通过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質的劳动者并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一定会对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于此,职业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设计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别于其他类别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出发,首先要突出其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性,其次要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人文性,再次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引入企业文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实现数字化校园。

(一)突出职业性

1.校园物质文化要凸显职业院校的职业性

物质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凝练的丰富文化内涵净化学生。先进的实验室、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等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橱窗文化、走廊文化、教室、寝室布置、警句、格言等要体现职业特色。走廊和橱窗文化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要特别重视,可规划为学校专业简介,包括学校开设的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实训实习项目等;精品课程简介,重点介绍校级以上精品课程、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校企合作介绍,包括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介绍,包括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教职工明星榜,介绍对学校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教师,包括教学能手、技能高手、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学生明星榜,包括精神文明积极分子、学习奖学金获得者、技能竞赛获得者、创业明星、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学生活动风采展示(主要用相片、图片),包括主题团(班)活动、学生优秀作品等。建立学校信息化平台,通过学校门户网站、教学资源库建设、校园办公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有形与无形、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2.校园制度文化要体现职业院校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借助国家制定的中、高职学生行为规范,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建立一套属于自己院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从综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统筹规划,逐步实现用制度规范管理,实现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学生管理方面,如校园行为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奖学金制度、违纪处分制度等。职业院校各项制度的建立要有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彰显“职业院校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来完善各项制度。为了确保实施效果,要将操作规范和要求悬挂在办公室、教室、车间、实训场、寝室等显著位置,不仅要将制度记于心中,还要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用行为支配学习,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校园行为文化要具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的教职工开展的各类工会活动和学生开展的社团活动都要具有职教特色,要围绕“培养技能”“提高素质”开展系列职业实践、科技作品制作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比如,举办一些“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学雷锋日”服务活动”“优秀作品展示”“毕业汇报表演”“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能提高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感。

4.校园精神文化要突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市场竞争、创业创新、技能技术的培养。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要求打造院校的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歌和学校精神,推进职业院校师生文化责任感,打造师生与学校荣辱与共的精神。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到企业和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回访,了解企业近况和需求。

(二)彰显人文性

学生毕业后要适应社会,获得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提高人生幸福的指数,就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

1.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将优秀的历史文化精华和国学教育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中,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2.注重学生自信心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自信,且自我意识较强,对此,职业院校要坚持开展“一帮一,大手拉小手”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社团组织开展富有爱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职业院校的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方向不明确。各科任教师在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特长,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职业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和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在校内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专业技能竞赛、口才演讲比赛,以及板报设计、手抄报大赛、书画比赛等,激发学生个人潜力,为将来就业确定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4.加强安全和谐校园建设

安全和谐校园建设对每个学校尤为重要,学校要定期聘请校外各类专家到校开展安全讲座,从防火、防震、防溺水、防盗、交通安全、禁毒、法制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每年进行不少于两次防火、防震等安全疏散演练,当危险真正来临时,让每个学生都能沉着应对,确保校园安全和谐。

(三)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

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都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要围绕市场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毕业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尽快适应企业岗位并在企业中有所作为,是当前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重点解决的课题。因而,职业院校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设计中。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要贯彻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职业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主动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行业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就业部门定期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搭建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择业、职业观,强化就业、创业意识。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吸纳企业先进文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在吸收企业文化时,要有针对性地对校企文化进行整合,要找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要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协作能力、遵纪守法、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作为结合点进行整合。

在职业院校校園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校企文化融合,如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这样能使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以及校园系列活动等方面。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提高办学层次、体现办学特色作为建设目标。发挥全体师生主人翁作用,让全员多方位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师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黄蒇.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3.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院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是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也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凸显出技能本位倾向严重、过分推崇职场化以及文化建设形式化、片面化等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的性质、发展历程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在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施措施方面寻找困境成因。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困境 成因

[作者简介]陈福明(1960-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009)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或技师学校升格而成,起点低、起步晚,其内涵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的薄弱已成为阻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加强文化建设是国家、社会赋予的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学要传承创新文化,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我国学者顾明远也曾经指出,从教育的功能来看,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人才,还要培养知识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是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我国当前处在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其全面发展的根本

普通大学追求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高职院校追求的是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两者具有较大的区别。高职教育要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必须将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地结合,凝聚形成独特的高职院校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高职院校只是培养“匠”、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现象,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既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学生。

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对高职院校自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理念,在学校里形成一种凝聚力、一种精神,引导全校师生为了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或者制度、机制,完善学校各方面的治理。

二、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重技术培养,轻文化育人

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的人才为目标,悄然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技术能力本位化的思想,重技能训练、轻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停留在“职业”的文化观中,无论是学校的课程还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以及学校各项设施建设,都存在重技术培养、轻文化育人的现象,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具理性完全高于价值理性,高职教育成为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代名词,很少兼顾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观在高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上有着充分的展现。有研究表明,当前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多倾向于学习实用性学科和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对人文知识并不关注,部分高职学生也在忽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当前高职学生群体中自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职学校重视技能培养,轻视道德、心理等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当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以外,还要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技能本位的倾向也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有研究显示,有35%的企业领导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主动性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亟须提高。有52.3%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感到知识不够用,自身知识面狭窄,22.1%的毕业生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很多用人单位一致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处于优势状态,却很快就被本科生超越,变得毫无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存在的缺陷。

(二)过分推崇企业化、职场化,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塑造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流的职业技能,让高职学生尽早适应未来的工作内容,高职院校一方面广泛吸收企业文化、职场文化,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经费改造学校硬件设施,严格按照企业的环境来建造学校教育的实训室,将学校比作是工厂、教室是车间或者岗位,对学生的培养如同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强调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学校与企业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组织目标完全不同,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学校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创造社会效益。在技能教育的办学观念全面盛行之下,过分强调和推崇企业以及职场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等技能训练,企业、行业文化掩盖了高职院校文化传授的使命,使得本就缺少文化积淀的高职院校更难以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诚然,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想跟得上当前社会的发展步伐,建立起自身特色,必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吸收和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但过分推崇企业文化可能会使学校失去本应有的文化追求。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为育人服务的,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判断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一味嫁接企业文化,会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只会干活的“机器”,这有悖于当前企业的用工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认识的片面化、形式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独特而又新生的力量,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片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对文化建设理解出现了偏差。

其一,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是物质文化建设,将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当作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重金打造学校的外部文化。将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层面,高职院校变成了职业技能教育的训练场,丢失了教育本应当有的育人的灵魂。

其二,将学校文化建设片面理解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规划、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丰富的书面材料,但是这些书面的制度在学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也就难以内化到学校师生的内心、形成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仅停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上,认为高职院校的文化是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表现,将学生的文体活动当作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并非同一个概念,校园是一个活动场所的概念,校园文化建设偏重于强调校园文化氛围,而非学校文化的全部,它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一起,是学校的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载体。高职院校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组成,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高职院校这种对文化建设的浅层次、片面化的理解,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够专注于高职院校内在文化建设,仅仅是在做表面文章,阻碍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难以形成能够充分展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完善的高职院校文化。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

高职教育在诞生之初就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担负起文化育人的责任,同时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的作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高职文化是大学文化和职业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高职院校所特有的文化,但与此同时,双重属性也导致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在继承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借鉴普通高等教育文化、创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之间艰难的探索。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一直在努力摆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子,但是却始终存在着重器轻道、重技能训练轻人文素养的问题;一直在努力构建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但是又出现了过分吸收企业、行业文化、忽视自身育人的本职功能的倾向。

(二)高职教育的特殊构成

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四种方式形成的,一是原来的高专、中专学校升格形成的高职院校,二是成人高校转型成为高职院校,三是普通高校分离出来的职业院校,四是由社会团体、集体及个人投资的民办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后是这些学校的共同之处,高专、中专学校由于生源以及学校自身层次的原因,文化普遍缺乏;成人高校作为松散型组织,也难以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普通高校分离出来的职业院校在文化方面也远不可与原来的学校相比;民办的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管理经验不足,其在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存在诸多问题。由这些学校升格形成的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显得先天不足。

(三)高职院校短暂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之初主要承担在职培训的功能,办学形式也主要是成人学校、职工学校、业余学校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学制改革以及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改革,高职教育才开始进入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只有30多年的短暂办学历程,文化沉淀不足,而且独特的地位也使得它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当前高职院校整体建设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加之当前院校之间日益加剧的规模和效益的竞争,使得高职院校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十分繁重,没有足够重视也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和探索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文化建设。

(四)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整个社会大文化背景是直接相关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以成人为教育目的,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相一致。近代社会以机械和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促使学校文化为“成事”必须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奴隶。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又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对科学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新生力量,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重重挑战,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过于注重技能和专业的训练,没有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校教育文化育人的本质。

(五)高职院校自身对文化建设内涵及意义认识不清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困境中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高职院校内部,学校行政领导部门、学校领导层文化意识的淡薄,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搞文化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事情,或者认为文化建设并非学校发展道路中的一件大事。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还是停留在经验型的管理为主,忙于应付日常性的事务,重形式工作、轻内涵建设。

此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存在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清楚的问题,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美丽的校园环境、完善的设施、写在文件里的规章制度和热闹的学生文体娱乐活动,并没有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六)文化整合措施不到位

高职院校文化是高等学校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高职院校应当根植于当前困境,将各种性质和类型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够走出当前现实发展的复杂困境,制定出超越现实与历史的、独特的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如何进行文化整合,是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面对的难题。当前高职院校只是将各种现成的文化拼接起来拌成的“文化色拉”,只是分别取了各种文化的形式而没有吸取其精华,没有对各种文化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综合和转化,这样就难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也往往会使高职院校偏离其育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毕云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研究——以莱芜地区为例[D/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5-2010230510.htm,2013-01-01.

[2]冯凤友,杨桂菊.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教论坛,2009(35).

[3]金荣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1012491208.htm,2013-01-01.

[4]孙艳玲.中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D/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1012359125.htm,2013-01-01.

[5]徐铭,丁钢.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

[6]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

[7]杨泉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班级文化的建设,旨在通过良好文化风气的形成来构建一个良好的育人气氛,从而为一个班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中职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院校班级的文化建设开始被高度重视,并且成为中职教育者所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阐述了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立足于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对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因为其构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之一。对此,教育界责无旁贷,因此各个阶段的教育均开始了大力的改革,除了基本的课程改革之外,文化的融合也成为了现代学校所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具体的应用则体现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班级文化的建设;等等。中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培养基地,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于近些年来不断增强。相对来说,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逊色于普通高中,并且综合素质也相对要低,这样的一个客观现状决定了中职院校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群体。客观来说,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点较低,无论是学习能力抑或是综合素质等均呈现出明显的不足。而中职院校的责任又在于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如此则为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力于通过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然而纵观当前的各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当前时期进一步探讨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也就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是所有阶段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课余生活的主要环境,作为在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组织,班级成为了学生进行学习与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一个班级当中,学生数量众多,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因此个性化的差异也就成为了客观存在的现象。学生们有着各自的成长背景和生活阅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对待生活的态度、行为与思维方式等均有所不同,也就直接增加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对此,作为教师,应当充分掌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关怀,并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实践指引,以确保所有学生的潜在能力被充分挖掘,进而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并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班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化提升。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质上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班级文化的内涵也就因此更为丰富,也就是借班级文化的渲染,推动学生在良好的班级关系当中不断朝地向理想的水平发展。

二、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方面,班级是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环境。相对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活动分散,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当前,学生也拥有着相对自由的空间,而班级无疑是一个集中的集体,是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织。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学生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当中便能够逐渐相互促进提高。因此,班级绝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始终都是当代教育事业推动的重点政策,并且在近三十年来始终在被各个阶段的学校所践行。教育部曾经针对中职院校的发展做出过明确的指导,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学能够以就业作为前进方向。对此,中职院校则需要加大同企业的合作力度以便于更为高效地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仅依靠理论教育显然不够,班级文化建设此时便体现出了积极的必要性,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中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固然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而从当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结合诸多相关研究成果与自身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当前中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方面的不足,包括忽略班级意识的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乏力而导致的精神文化内涵缺失,以及班级集体活动力度的不足和制度文化建设的薄弱,等等。现存的不足又进一步推动了班级文化建设必要性的提升,因此需要引起中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三、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建设

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并非一个实体化过程,而是一项长效工程,从班级文化的内涵来看,该过程亦应当遵循几方面的原则,包括学校对班级环境进行积极的构建、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内在影响,并将教育回归本真,通过文化的洗礼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凈化与升华。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作为中职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环境布置的要求亦在不断提升。纵观当前各中职院校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几乎存在着同质化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于千篇一律。既然班级是重在通过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之场,则必须要求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学生乐于接受。因此,中职班主任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班级的整体有形风格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在此过程中将主导地位给予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师需尽到正确引导的责任。

2.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的建设是所有事项顺利开展的前提,其所起到的约束作用无需赘言。鉴于中职班级对学生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中职班级应当根据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求,结合自身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能够体现班级学生意志的班规。而班规的建设本质上并非以强制性的管理为目的,而是借班规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因此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参考学生的想法,确保学生能够对制度予以认可进而保证班级规章制度的实效性。

3.活动文化建设。文化本就具有抽象性,班级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保证班级文化引导的有效性。对此,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活动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拓展,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来提升观察力与思考力。

4.人际文化建设。班级作为一个组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实为日常学习与生活所必需,尤其是班级环境当中的人际交往更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需要具备的最基本能力。班级人际关系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并在相互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对他人的了解与关爱,进而学会做人并增强责任心。

5.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追求。精神文化能够直接作为班级文化的指导思想与灵魂追求,中职班级的整个文化也是由此而孕育的。其所起到的作用无异于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断趋于良好,对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与良好人格的养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此,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助于感召学生精神的活动,例如班歌的选择、班训与班徽的统一等,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

6.学习文化建设。良好的学习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树立学习标兵,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不断大力地引导,确保整个班级学习风气的积极向上。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越发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鉴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关于中高职的建设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其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正在随之不断增强。本文仅凭借自身经验进行了粗浅的研究,更多更为深入的研究有待于在理论不断深入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致力于为中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出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周扬.浅谈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

[2]孙克亮,严军.“‘三艺’育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4).

[3]王茹.心理文化建设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8).

[4]杨洁.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职业,2013,(26).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 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归口在学生管理部门, 片面认为校园文化搞一些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融合等结合起来。这势必削弱了校园文化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导致校园环境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目标, 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生过于热衷于网络文学、谈情说爱、电子游戏等;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在下降……

校园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于提升学院品牌、学生自豪感, 从而激发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有着积极地作用。因此, 学院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研究规划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计划、实施方法和目标,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 创建和谐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即通常所说的硬件, 包括校容、校貌、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比较显著、直观、第一被感受的部分。因此, 要缜密筹划, 一定要兼顾全局化、人性化、多样化、时代化和职业化等特点。要做到让校园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特色, 寓情于物, 寓情于景, 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即便是一个通知、一则喜报, 都要承载着我们自己的文化, 并传递着我们自己文化特色的讯息。给师生以形式美、言语美的示范。让全院师生在耳熏目染中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起到启迪和教育的目的。

2 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和核心内容。“没有规矩, 何以成方圆”。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理、合法、有效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基础上, 要不断更新、调整和完善, 要有针对性、确定性和时效性。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 要广泛采纳各方建议和意见, 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 不断修正完善, 这样的制度才能使广大师生心悦诚服地去执行, 去遵守。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才不被落为一句空话。

首先, 规章制度要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规章制度期望产生的效果、目的必须积极健康, 且内容明确清晰设计周密。要以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积极性为目的, 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创新热情和学生学习热情和为目的, 要以倡导广大师生崇尚积极健康的校园生活为目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尤为重要, 要保持其严肃性。制度一旦形成, 就要按章办事,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切实保证制度的执行效果, 否则就会形同虚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业就无从谈起。要下大力度转变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迁就、姑息态度, 不要让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打折扣。学校制度本身以及实施过程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 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加强建立教育引导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师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调动师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 在制度建设上要更多注入起到激励作用的成分, 鼓励争创各类奖项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让为集体争得奖项和荣誉的老师学生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让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师生员工在自己岗位多出成绩。让校园文化朝我们向往的方向发展。

3 形成以内涵建设为主的特色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实质。不同学校其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不同行业背景、不同时代, 各个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内涵、特点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 其中有些方面是共通的, 而有些方面是特有的, 每所学校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教育部通过各种文件已经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校企合作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未来所从事的岗位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 要使学生面向社会, 适应市场, 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开拓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的新路子, 并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形成一种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校园理念, 形成一股以实践理性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新风尚。

打造校园精神文化品牌, 瞄准社会热点, 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热点大家谈”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追求真善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还要教育、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细节做起, 转变角色意识, 不要以自己是学生不是企业员工为借口, 放松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方面培养, 要认识到好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不是一朝一夕突击能够形成的, 诸如迟到、旷课、懒散等这些常见的学校中的不良习惯, 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任其形成习惯并进入职场, 将对自己的职场乃至人生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谨记: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因此, 应该从新生入学作为一种契机适时对新生进行校风、学风的教育和渲染, 突现校魂, 使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首先, 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创社团活动特色, 借以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团队意识, 这是现代企对员工的基本要求。结合本院专业特色, 学生需求和实际条件, 成立专业社团, 并聘请名师作指导, 加强管理和指导, 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强化了学生职业素养, 形成崇尚学习的风气。

利用有历史纪念价值的传统节日, 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挖掘企业的潜能, 力争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校外,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与企业、社区、媒体联姻, 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借助社会力量,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总之,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硬件建设作支撑, 而且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软件建设相配套。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真正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筑成一个繁荣兴旺、蓬勃向上的共同体, 把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 为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本文主要根据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工作误区, 给出几项建议, 以供同行参考。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建设适合医学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生长发展在学校环境中的,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与课程文化、学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相适应的,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亚型文化模式。校园文化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第二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三是制度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后勤保障。

二、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滑坡现象。首先,医学院校作为偏重理科性质的院校,人文气息是比较薄弱的。就笔者所在的桂林医学院而言,大学语文只是一门选修课,而且一般安排在大一或大二。既然是选修课,当然一些学生有不选的自由。而且这选修课还不一定开课,该校规定一般要选课人数超过20人的选修课才给予开课。即使一些学生选了大学语文的这门选修课,也存在不去上课或不专心听课的现象,学生接受人文知识的程度和多少也是要打折扣的。笔者还曾经在该校医学生中做过一些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他们对文学知识知之甚少。比如在回答“你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吗?”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选择的答案是没读过,或者只听说过,更有甚者还不知道四大古典名著是哪几部。对于当代作家,他们也知之甚少,有些学生连贾平凹都不知道,而且这些学生还有几个是陕西人,可见他们人文知识的匮乏程度。

其次,医学院校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较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如校园里的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喷水池、绿地、教室、寝室等本来可以用一些诗文对联,警示小语、励志标语等装饰起来,以营造和谐,健康,友爱,向上的文化气氛,但目前这些设施大部分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有许多设施在文化上是一个空白。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少,但大多是医学类的,人文社科类的书比较少,而且部分是盗版书。在图书数据库方面,学校只开通医学类论文及期刊杂志的索引,非医学类的文章根本就看不到,更不用说下载。

第三,一些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和流行观念的影响,本能地认为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才是最主要的,因而放松了对文化素养的追求。他们认为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把学习利益化,一门心思啃专业课书本,忙着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过级。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拿到的奖状本本和荣誉证书,倒是不少,但很多同学不知道怎样写简历和介绍信,不知道怎样向用人单位推荐和介绍自己,甚至推荐表上的自我评价也是语句不通,错字连篇。

三、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滑坡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全校师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对校内的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喷水池、绿地进行命名、以题写诗文对联,撰写故事、镌刻医学生誓言等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参与进来,以活跃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一石一壁会说话,一花一木会言情。教室和宿舍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我们可以选择名人名言、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句、优美诗句和伟人偶像的图片布置教室,营造出积极向上、学风浓郁,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学生宿舍墙壁上也可以悬挂一些字画、励志小语、温馨提示等,以营造和谐、友爱、文明、有个性的宿舍氛围,增强宿舍凝聚力,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打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加油站。

(二)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等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课所选的内容都是名篇佳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晶,是世界优秀文化载体,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同时,大学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大学生语文水平很差,写实验报告甚至请假条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作自我介绍时结结巴巴,言不达意,严重阻碍了个人发展。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不仅起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宏观作用,也起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作用,对帮助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举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各种有才华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在展示中增强自信心,起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如以学校为单位举办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系庆晚会等;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元旦晚会、诗歌朗诵比赛、剧本表演大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和依托,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将有利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如我们可以建立大学生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旅游协会、体育协会、武术协会、文学社、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等社团,每月开展一次或数次活动,这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进校园文化氛围。

四、开展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成为校园

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扬己之长,将自己课堂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如学临床医学的可以进社区为群众免费体检,学预防医学的可以走进农村做疾病预防的宣传。学医学法律的可以在广场上为市民讲解法律知识,学护理的可以义务为敬老院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等等。通过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使社会对医学院校有更多的了解。

总之,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笔者相信,随着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也将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纪元.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杨笛.浅谈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2011(1).

[作者简介]卢晓霞(1976—),男,湖南汨罗人,桂林医学院临床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