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指导范文

2023-09-14

高职就业指导范文第1篇

[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职业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变得日益复杂,这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心理适应能力培训,帮助他们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一步确定个人职业目标,并实现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社會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等职业教育明确规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实践指导。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的切身利益及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

(二)高职院校自身的需要

随着各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生和家长选择一所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历年的就业情况。一所学校的就业情况好坏,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以及体现出学校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前途与命运。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进一步实现成功创业。从而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吸引更多的高素质考生报考,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国内外经济情况风云变化导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这将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心理准备不足、现实和期望差距较大、职业定位模糊、缺少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对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开展时间紧促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是安排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开展的主要指导内容是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以及管理学生择业签约过程等等,这对于提高毕业生未来职业素养、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方向及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几乎起不到作用,同时,这样的做法与国家要求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思想相背离。这种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简单化的做法,不符合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理念,难以达到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目标。

(二)指导方式简单,内容针对性不强

某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面试技巧指导、签约过程管理等,这些内容对学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且多采用用人单位宣讲会、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进行,指导方式方法简单。同时,就业指导课程使用的教材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使用教材上课时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相结合。另外,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指导,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种做法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缺少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随着我国将就业制度改革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后,各个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招生就业指导处,由这些部门肩负重要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个原因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来源单一,有的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是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有的则来自于其他行政人员的转岗,缺乏学校以外的市场化、社会化知识和经验;另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缺乏完整的体系化培养和培训,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其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是否顺利就业,不仅是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迫在眉睫。

(一)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同时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使他们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可以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职业理想。

(二)更新理念

为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除了明确目标外,还需要更新理念,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获得就业主动权,推动就业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主动详细介绍毕业生的情况;也可以利用杂志报刊或电视广告,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宣传介绍学校和毕业生的情况,吸引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学生;同时积极了解各地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为学生求职提供便利。进一步,还应根据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拓展市场空间,以各种形式广泛推销自己的学生,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三)以灵活的方式实施全程化教育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面向毕业生,这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的第一阶段应从学生入学开始,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前景,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摆脱原来狭隘的指导方式,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开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

第二阶段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个人能力,提高竞争能力,为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两个阶段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素质培养,而第三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有针对性的训练求职择业技巧等。同时,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

第四阶段是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换,适应社会的阶段。如何尽快适应社会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角色转换是否成功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直接影响。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帮助毕业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安心本职工作,虚心学习,乐于奉献,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时要充满信心,从而更快更好的地适应社会。

(四)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需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优化其素质结构、实现专业化,这是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根据切实有效的计划,输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和考试。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培训,通过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和考试,使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

除了参加培训之外,还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技能。通过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熟悉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了解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总结经验,不断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编写教材、钻研教育理论等途径,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咨询答疑,调研和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动态等情况,不断丰富头脑,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除了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之外,还需要通过就业指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反馈,可以使学校了解具体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这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对毕业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高职院校需要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做好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同时与历年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巩固就业合作成果,并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职就业指导范文第2篇

【摘 要】就业是大學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就业指导意义 就业意识 实施方法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和顺利就业。如何选择正确的职业关系到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及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使学生能够选择与兴趣相投,与自己的能力相符,与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使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少走弯路,顺利实现择业和就业。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由于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怕苦、依赖等心理。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学生自身状况,合理设计求职目标,真正解决学生就业的困惑和茫然,使学生在就业中尽量减少挫折,重建自信,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形成成熟的就业心理。 就业指导可以促进大学生明确目标。就业指导能够提供给学生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信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差距,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进行知识积累和技能的锻炼,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业指导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当前的求职市场中,一方面是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一些地区和用人单位招聘不到人才,就业指导能够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和当前就业形势,保持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需求信心,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同时疏导学生到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去工作,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二、对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功能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到对口单位实习见习,接触了解就业岗位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富阅历,体验生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长见识,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制度首先应建立岗前培训,每位就业指导教师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其内容可以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的基础知识。其次,应建立日常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研讨会,进行业务学习,了解就业指导方面的前沿知识,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和出国访问。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从而确定人生的方向,把握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

(三)实施职业测评

可以采用职业测评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特长、性格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质,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及适合干什么,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和求职目标,确立今后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择业中赢得主动。

(四)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是由职业指导专家或就业指导老师为高年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所开设的课程,通过课程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国家有关的毕业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求职面试的基本技巧等,同时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提供就业建议与意见,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科学的人职匹配观念、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五)开展职业心理咨询

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遭受到一些挫折或失败,由此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不能得到及时消除,将会影响学生的择业和成才。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配备足够的心理辅导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一般采取团体心理训练与个别心理辅导结合的形式。职业心理咨询能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因困难、挫折和失败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积极应对各种考试情景、职业环境,尽早地适应社会新环境。

(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要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识到社会就业竞争的残酷,使学生不受传统的统招统分的思想影响,明白在求职市场中竞争、双向选择是必然的选择。消极被动等待的人最终只有被社会所淘汰。大学期间应培养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高期望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为此,要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使其转变择业观念,认清自己的角色,正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就业成才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苦乐观和荣辱观,立足基层,使其从薪金、专业、地域等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其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彭芳.浅谈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网络财富,2010(7).

[2]梁杰芳.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0(7).

[3]宋专茂.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5.

[4]雷剑彩,刘爱荣,李健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测试及结果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07).

[5]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02):50-53.

高职就业指导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本文对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应用文教学存在着课程随意安排设置、学生基础差、教师专业文化程度不高以及教学评价制度单一等问题,面对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高职 应用文教学 问题 办法

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素质技能则包括学生的写作能力。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由应用文课程教学来完成,但是高职院校对应用文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1 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应用文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课程之一,虽然其属于公共课程,但是它的重要性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但是事实却与此相反,高职教师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对应用文不够重视,而且课程安排也不科学 应用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的公共课程,应用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应用文教学进度,重视应用文教学,但是具体的情况却是应用文课程安排随意,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应用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高职院校将应用文教学安排在大一、大二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虽然有其一定的现实原因,因为高职院校普遍是三年制学习,实施的是“2+1”或者“2.5+0.5”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三阶段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这样高职院校不得不在大一、大二阶段就开设应用文教学,然而这种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应用文写作就是将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结合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社会实践,而大一、大二阶段的学生他们还没有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二是人们对应用文教学不够重视,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其次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应用文内容不符合社会实际岗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应用文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就表现的明显不够,总体看应用文教学的总课时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远。

1.2 学生学习应用文的激情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比较差,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其它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兴趣,因为应用文课程存在很多枯燥的文言知识,学生在面对它时普遍感觉没有任何激情,同时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累,但是高职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感觉没有取得相应的技能提高,他们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结果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1.3 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力不高 应用文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高职院校讲授应用文知识的教师应该是具备一定职业专业技术理论,在教师中能够将应用文的知识写作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学習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应用文的教师一般是直接从中文毕业的,并且直接就从事应用文写作的,而他们普遍缺乏与高职应用文写作相关的一些高职专业知识,比如应用文教学没有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引入进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应用文与自己的职业关联性不大,他们就不愿意将更多地学习精力放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文教学时,他们教学的手段也主要是借鉴或者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话就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相背离了。

1.4 评价方式不完整,不能反映学生自己的水平 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促进应用文教学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判断与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高职院校对应用文教学的评价还是集中在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是其却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对应用文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应用的技能。而且问卷调查方式的评价也不能将教师教学过程的策略与效果体现出来,不利于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2 改进高职应用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现笔者根据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1 提高人们对应用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日益加深,需要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课程——应用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要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同时又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将其写成实用性与应用性强的文章,对此高职院校要深化应用文教学改革,在全校形成重视应用文教学的氛围。一是要将应用文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将应用文教学作为高职公共必修课程;二是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应用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应用文教学的支持力度,为应用文教学提供各种接受再教育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其它院校的教学经验与设备,提高本校应用文教学的软实力;三是社会要在舆论上引导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学生加强对应用文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应用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的,而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要发挥社会的舆论导向作用。

2.2 丰富应用文教学内容,建立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应用文教学的模式同高等本科院校相比不同,具体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与高职学生职业相关的内容,当然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内容并不是单独依靠高职院校某个领导或者教研机构所凭空单独决定,也不能凭借教师的主观意识选择,而是应该在决定应用文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后合理的选择符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其次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学内容也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土木工程类的学生要具备施工日志、投标书、图纸会审纪要等方面的文书写作能力。

2.3 建设一只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 应用文教学的教师基本上属于中文系毕业的,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对于学生的语文功底的提高能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他们缺乏高职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他们在教学中不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与应用文基础知识相结合,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应用文教师要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在提高自己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更多的与高职专业技能相关的知识,实现教师的双技能,当然高职院校也要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应用文教师团队,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能带动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他们对岗位的了解,明白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2.4 改革传统的考试办法,围绕多元考核评价模式进行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促进应用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此应用文教学的评价制度应该突破传统的单一问卷调查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一是丰富评价主体,应用文教学评价主体应该包括与高职教育相关的所有主体,具体来说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创新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就是根据期末考试的结果,而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因此要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对教学过程效果的科学分析;三是要拓展考核内容,建立以学习态度、考试成绩、实踐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表现相结合的评价内容体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应用文教学,要正视应用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实现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改革,最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雪昭.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程启友.高职专业应用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05).

[3]王卫勇.中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新课程(下),2011(08).

[4]雷道海,黄舟.就业指导下的医学类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7).

[5]廖晓丹.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

作者简介:邓小林(1983-),女,湘潭湘乡人,任娄底潇湘职业学院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高职就业指导范文第4篇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指出,“就业导向”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就业率上有明显提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一次就业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培育100所就业率在90%以上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培育1000个就业率在90%以上的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

其次,初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体系。

显然,在这3项目标中,建立机制是关键所在。这一机制应有以下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就业”要求;能使90%以上的毕(结)业生,在适合的岗位上及时就业或创业。

—方便有条件、有需要的学生随时肄业踏上工作岗位(就业或创业);方便已在岗位工作的中青年随时来校(脱产或不脱产),提高学历或短期培训,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健全这种机制。

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既有根本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首先,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21世纪更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明显偏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万人,平均就业率仅55。7%,即近半数毕业生未能及时上岗。这不仅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影响经济建设,更对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未能获得资格证书,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这些院校切实改进工作。

再次,“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毕业生的强烈意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的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要求“专升本”的仅5—60l0。就业(或创业)愿望的强烈当然与其家庭影响有关,有人作抽样调查得知,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种愿望应得到理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新口号,在贯彻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以就业为导向”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否矛盾?否。“高等技术应用性”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习惯上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这个方面。而“就业”,则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普通劳动者。“就业”和“高等技术应用”都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在当前,突出“就业”更适应目前形势特点。

问题之二:“以就业为导向”还要不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要。高职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重视“以人为本”,通过课程的合理结构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高职就业指导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把握以人为本、系统性和规范性原则,并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更新观念,提升素养等多方路径加以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化

[作者简介]汪猛(1980- ),男,辽宁铁岭人,天津职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政工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天津 30041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导致高职学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不仅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更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自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和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对于正确把握和准确研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100多所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辅导员工作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色。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数量的规模也逐年增加,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距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同时,随着社会开放性的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积极应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因此,只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才能帮助辅导员转变工作观念,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为三年,跟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学制较短,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他们非常渴望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但是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难免会产生焦虑、抑郁、迷茫等困惑,这些会使高职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给予其有效的帮助。《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成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目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除了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烦琐的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具备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以及奉献精神之外,还需要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功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贯彻“立德树人”这一原则的保障,也是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必然需要。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许多问题,这支队伍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如何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小、职业寿命短、辅导员结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欠规范、角色定位模糊、职责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是高职院校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点问题。加强和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其职业归属感,从而激励高职院校辅导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能够促使高职院校辅导员灵活、有效地运用自身掌握的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积极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专业学习、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困惑、人际关系、恋爱调适、就业指导等诸多问题,使其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就是指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该充分尊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时刻把满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现实需要以及维护其切身利益作为衡量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工作的唯一标准。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高职院校应该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领导重视、政策保障、机制建设、环境优化、经费支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统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全方位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3.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是指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本校实际,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中,规范辅导员队伍的选聘、考核、晋升等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相当数量、较为稳定、较高素质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以下简称《规定》)两个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为推动和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环境。《意见》和《规定》两个文件在辅导员的职称、级别、待遇,以及政治、工作、生活上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方向和要求。第一,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复杂性,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实际,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落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称、级别、补贴等待遇问题,使他们工作条件有保障、干事有支持平台、发展有足够空间,解除高职院校辅导员认真工作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教职员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纠正“辅导员人人都能做”等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同时高职院校要向全校师生大力宣传本院校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激发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第三,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定期听取高职院校辅导员汇报工作,分管学生工作的各级领导要及时关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动态发展以及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情况,必要时对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制度建设能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开辟道路。第一,严格规范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准入制度。严格准入制度是保障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质量的有力保证,一是要保证具有专业化的学科知识和背景,例如选聘辅导员时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二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有学历和素质的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为了保证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为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第二,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分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岗前培训是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上岗之前,对其培训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以及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等,使其尽快适应学生工作。在职培训是指为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学习交流等活动。第三,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制度。一是规范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考核,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查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同时也要从德、能、勤、绩、廉等自身素质方面对其进行考核。二是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称、晋升纳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这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搭建平台,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挂职锻炼、横向交流提供保障。

3.更新观念,提升素养,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高职院校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是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外部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在选聘辅导员时的基础性条件一般是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同时他们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责任心,这些都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转变自身观念提供了先决条件。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关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高职院校的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光荣性,應该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改变对职业寿命期的看法,不应该把辅导员看作是临时性的职业,不应该把学生工作当作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中转站,应该把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和学生工作作为实现个人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常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自2005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方向以来,各省市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时间不长,这些研究和实践都还只是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可能不太深入,提出的建设路径可能不太成熟,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辅导员自身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相信随着更多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注、研究、探索、实践,必定会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辅导员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徐娟.高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机制构建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张群生,王军,梁金凤.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探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3]李睿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26).

[4]秦贝.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陈军绘.论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职业素质下一篇:经济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