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5

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环境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即碎片化传播、海量信息、传播噪声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基于校园融媒体矩阵建设的视角,从管理机制、教育资源、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从思想引领、内容运营、考核评价等方面研究如何通过激发高职院校校园融媒体矩阵活力,提升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 融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基于校园融媒体矩阵的高职院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1SJB0319)

[作者简介] 张 楠(198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研究。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点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不断变化的网络媒介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碎片化传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性。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既使碎片化时间得到利用,又把时间切割成碎片,各种不同起点与刻度的时间轴在用户那里被交错地联结在一起[1]。在传统教育活动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传播主体和信息来源相对可控与固定;但伴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升级,个体可能在同一时间段接收到来自课堂、社交平台、新闻客户端等多个平台的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分散了教育对象的注意力,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

海量信息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权威性。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及所呈现出的海量信息特性,极大地拓展了受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和渠道,教育者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来源,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获取海量信息,甚至是教育者所不曾掌握的信息[2]。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双方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和信息优势。

传播噪声增加了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的风险。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布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状态,一方面丰富了教育载体和信息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使信息筛选更加复杂、舆论引导更加困难。“万物皆媒”的环境赋予教育对象更多的选择权,同时增加了学生接收负面信息的风险。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技道并进”“德业兼修”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类型教育之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致的一面,又有其独特性。

就传播对象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观上存在“排斥”。大学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说教”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存在思想消极、自我否定的倾向,对未来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时常以“吃瓜”的心态及“草根”的视角面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提升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到课率”“抬头率”、线上推送文章的“打开率”、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率”,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就传播者而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就业率杠杆下的职业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思考与探索相对较少。从学生个体的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制约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看,也不符合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长远目标,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就传播载体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吸引力不足。相比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规模有限,学科体系相对单一,人文底蕴相对薄弱。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和主观重视程度的不足,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投入和创新也相对有限,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二、基于融媒体矩阵的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融媒体既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矩阵”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一个长方形阵列排列的复数和实数集合。融媒体矩阵目前尚无准确统一的定义,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能够触达目标群体的多种传播渠道的组合。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有效的传播载体,融媒体传播矩阵为构建网络大思想政治格局提供了基础,有益于强化传播效能,提升育人实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矩阵,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充分融合媒介、线上活动、线上教学、物质载体等各类传播渠道。

(一)优化管理机制,构建网络大思想政治格局

1.完善网络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建设机制。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校环境、管理制度、服务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不应局限于某个教学单位或管理部门,也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而是需要全校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和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应结合院校实际,从三个层面构建网络大思想政治格局:一是包括决策者、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要素的决策管理层;二是包括教育活动、教育平台、教育渠道在内的教育影响层;三是包括传播受众、反馈机制、反馈渠道在内的吸纳反馈层。

2.优化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管理机制。从传播层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层级包括纵向、横向两个维度。纵向而言,校园传播载体主要为“校—院(机构)—班(社团)”三级传播体系;横向而言,校院作为传播主体可能设置和运营管理着多个传播渠道。学校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发挥不同层级教育载体之间的联动作用,通过选题策划、素材采编、呈现发布等途径,发挥多个传播平台的联动作用,实现校内媒介资源的同频共振。在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应针对不同层级的校园媒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二级单位、学生团体媒体平台的管理与监督,鼓励和发展有特色、有创意、弘扬校园正能量的媒体平台,及时关闭运营主体不清、内容严谨性不够的传播平台。

3.完善融媒体舆论管理与引导机制。由于长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薄弱,利用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发表与其自身形象格格不入的不当言论,制造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的“噪声”。学校须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形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传播功能,通过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加强网络舆论监测与引导。

(二)融通教育资源,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各类媒介平台纳入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以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形式生动多样、成本低廉等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融媒体矩阵不仅包括以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为接收渠道的新媒体平台,还应该包括各类渗入现实生活中的传播要素。当前宣传栏、横幅、海报等传统传播形式虽互动性弱、传播范围有限,但在校园内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依然不容忽视。在发展以“两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同时,必须充分融合各类校园媒介资源,建立与青年学生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塑造个性鲜明的媒介形象,传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不断增强传播载体在学生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2.各类课堂教学纳入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伴随着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新形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知识传授中的价值与功能日益凸显。许多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再仅仅聚焦于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挖掘课程内的思想政治要素,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道德涵养相结合。融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须借助传播载体,延伸课堂内容,丰富教育素材,发挥多平台互动效应,将课上与课下、虚拟与现实打通。在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尤其注重挖掘和学生专业融合度较高的教育素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建设相融合,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贴近性。

3.校园活动纳入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校园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融媒体环境下,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力和覆盖面也更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充分发挥各类传播媒介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活动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融媒体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保证思想政治育人实效的重要力量。在大思想政治格局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能仅限于二级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部门人员,还应包括专业教师、学校服务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学校应进一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员组成,提升不同类型人员用融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不同人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媒介素养。学校管理决策者应重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各类媒介信息的筛选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的能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体系,优化工作方式,使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短视频编创、微信编辑、H5制作的基本能力,力求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既生动鲜活、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又富有正能量和感召力。

3.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对信息的筛选、过滤、解读,以及改变信息的传播进程和传播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类信息的传递同样会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意见领袖的多维度性和变化性,一方面培养班干部与学生会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中的号召力、权威性;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学生中有影响力的社团积极分子、文艺骨干、学生代表,发动校园意见领袖参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转发、评论,通过潜移默化的朋辈教育,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融媒体矩阵建设的策略

作为传播过程,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离不开对教育形式的创新和探索、对传播内容的精心设计,以及对传播过程的管控和监督。作为教育管理者,可以从思想内涵、内容运营、评价机制三方面优化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效果。

(一)注重思想引领,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职要素

1.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生的思想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既要引导学生个体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又要激发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和追求,通过丰富的教育素材、生动的教育形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将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传统的人伦关系和人际道德带来了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造成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意蕴深厚的形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人文底蘊,让学生在感悟人文精神中涵养家国情怀和职业理想,避免因过度说教和灌输带来的乏味和厌倦。

3.將涵养职业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锤炼职业精神、涵养职业道德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职场先锋和行业劳模的奋斗故事,通过短视频、微访谈等形式弘扬工匠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技能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传递青春正能量。

(二)强化内容运营,精心打造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1.“精内容”策略打造优质品牌。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注意力、专注力成为稀缺资源。对于校园传播平台而言,如何将“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思”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的打造,离不开对传播内容的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内容运营,多措并举,结合学生的喜好,从主题设置、素材选取、编辑制作等多个方面强化传播效果,打造校园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2.“广服务”意识丰富传播功能。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平台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传播功能,同时兼具服务、销售、社交等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平台的传播功能也应相对扩展,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关注。

3.“强交互”提升教育信息的渗透与吸纳。相比传统的教育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之一是交互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性,鼓励学生通过平台发表个人的态度和意见,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三)灵活运用考评机制,激发融媒体矩阵活力

1.发挥大数据考评教育效果。学校有关部门应当借助大数据工具,积极引入WCI指数等评价指标,通过传播过程中的曝光率、参与度、影响力等指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剖析和评估。

2.收集和听取意见及反馈。学校还应广泛征求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矩阵建设。可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发起线上线下有关讨论,聆听学生困惑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学生意见,逐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97.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94.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Media Convergence Matrix

ZHANG Nan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PC,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15, China)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高职的衔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索如何突破原来学制、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的制约,开创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实现课程无缝对接、教学过程无重复,达成中高职的真正“衔接”。

关键词:护理专业;探索;突破;衔接

最近几年,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发展很快,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在增加招生人数,扩大教学规模。随着这些年国家经济的大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扩招步伐的前进及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人们对自身不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生也想继续深造,争取到高等职业学校获取更高一级的文凭和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年,中职学生通过单考单招、“3+2”五年一贯制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人数持续不断地增长,浙江省更是率先提出至2015年,中职生的升学比例要达到30%这一目标,且浙江省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比率与全国不低于60%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中高职衔接无疑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及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在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很好地将中高职衔接起来,可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职与高职在具体衔接的过程中,把教学及课程的衔接视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培养目标衔接的基础上,要根据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求,建设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教学体系,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有效途径。

二、我院实施“2+3”的中高职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以人的健康服务”为宗旨,是护理专业学习的大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革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护士队伍从以前以中专为主体转向到现在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目前,省内多数为“3+2”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是指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办学,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成绩合格,获得中专文凭后,由联办的高职院校进行升学考试,成绩合格者不再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则获得高职院校的文凭。而我院实施的是“2+3”中高职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两年中职学习,以通识课程为主、专业课程为辅,后3年在高职院校学习。5年的学习课程安排,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一次设计、分段实施,中高职过渡阶段安排为期1个月的岗位认知实习,1年的顶岗实习在高职阶段完成。我们认为,5年的统筹安排,着重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协调一致,达到“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但“2+3”的中高职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外尚缺可借鉴的经验,尤其是教学中的衔接问题较为突出。事实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是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并相辅相成的。因而,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不仅专业对口,还有利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双赢”发展。

三、目前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的問题与改革思路

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衔接深度和广度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技能训练课“倒挂”等课程衔接问题,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中职教育在为学生持续发展方面考虑得比较少,以至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高职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因为许多课程重复,就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吃老本的现象。有些同学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把控不好自己,出现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等相关问题。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高等职业教育乃至一些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向普高升学要求复归的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原则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文化素质偏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多地从中职来,而“3+2”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都存在中职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导致教育资源出现极大浪费。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与临床护理紧密联系的课程设置方面有待提高,使高职教育容易迷失自我,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出现高职不“高”的现象。

因而,中高职的良好衔接,需要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来完善,而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的构建,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关键。我们认为,原来中职管中职、高职管高职,两者互不相干的教育形式要彻底改革,中高职教师要共同协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整体设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清晰地说明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各自的培养任务,科学安排,分学年实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教育资源优势,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中高职衔接护理课程体系的意义

“3+2”和“3+3”培养模式完全是中职管中职、高职管高职,两者的课程是分离不衔接的,因此,高职阶段的课程很多是与中职课程重复,导致学生在高职阶段很多时候是在“吃老本”,没有更多的新意,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如何解决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前些年,我省已经在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上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尝试,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为基本原则,把问题或职业活动作为中心,淡化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界限,突出职业特色和职业针对性。例如,实施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适度扩大对口招生,突破中高职生源衔接瓶颈,加强中高职一体化的大专直通车的教学管理。但在这些尝试中,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和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必须要解决好中职与高职在课程设置方面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问题。

在當今信息时代,教学理念需要更新,应转变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理念,要考虑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护理专业学生应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变革性的学习,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

五年制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2+3”模式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中高职衔接“3+2”和单考单招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重复的问题,同时把执业要求贯穿于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突出高职对中职办学的导向职能,保障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拟联合省内相关院校,构建我院独有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护理教学创新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资源共享,开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新模式,从而保证中高职护理人才质量,提高师生的受益度与满意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崔戴飞,饶和平,余文富,等.5年制中高职衔接“2+3”模式的研究——以衢职院护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31-32.

[4]黄梅,袁溧.对口招生模式下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22-24.

[5]韩春婷.护理专业对口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以母婴护理与保健课程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77-78.

[6]林萍,修丽莉,陈戴和,医学类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1):44-46.

[7]章晓幸.护理专业“3+2”教学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83-85.

[8]Wang Y,Wei S,Li Y,et al.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discipline in China:a descrip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 Evid Based Med,2014 May 6. doi:10.1111/jebm.12102.

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对当前制约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发展五个方面因素的思考与分析,提出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中,发展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之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 成人教育 思考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亮点之一。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接受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着广泛的服务。高职高专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我国成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我省的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更快,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的成人教育发展较慢,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成人教育,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呈现快速下滑趋势,发展越来越困难。

一、对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与分析

我省开办成人教育的高职高专学校近30所,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办学规模相差悬殊,多者上千人,少者不足百人。如2008至2010年28所高职高专成人学历教育招生年平均报考人数仅为6500多人,平均每年每所不到250人,连续3年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报考数低于50人,个别仅为个位数。因此,目前我省高职高专成人教育总体状况是:办学规模小,教育难度大,规模与效益不协调,办学声誉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科层次学历教育需求总量减少,发展空间小

我国高校全日制扩招十余年,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精英教育,已发展成大众教育,在职人员中已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幅增加,就全国情况而言,虽成人学历教育需求总量基本上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加,但专科层次的社会需求量却在逐年减少。如2007至2009年我省专科层次招生计划平均以15%的速度在递减。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专科层次成人学历教育需求总量逐年减少,高职高专成人学历教育办学发展空间越来越少。

2、办学类型及形式单一,发展空间窄

目前极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成人教育办学主要类型是学历教育,企业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开展较少或没有开展,学历教育又局限在专科函授开展,业余、夜大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形式的几乎没有。众所周知,成人学历教育是为那些因各种原因失去受教育机会或未完成正规基础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机会,是一种补偿教育。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厂矿企业生产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专科学校成人教育面对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和基层管理的从业人员,学历教育不再是他们的主要教育需要,而是新技术、新工艺、职业资格培训等的继续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发展至今,函授、夜大学、业余大学、电视大学、自学考试、远程或网络教育等多种学习形式并存,为在职人员在工作同时获取学历文凭提供了较多渠道,这无疑使专科层次成人学历教育各学习形式需求相对减少。因此,单一的办学类型及形式,导致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已不能适应当前成人教育发展的需求。

3、招生处于弱势地位,发展困难

在我省所有普通高等校都在开办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体制下,本科院校占有了专科层次80%以上的生源。从最近几年我省成人学历教育招生报名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占省内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成人教育专科层次计划数及报考数占该层次的比例远远低于本科院校。2008年28所专科学校报考人数7625人;2009年28所专科学校报考人数6289人,仅占专科报考总数13%,而省内某所本科学校的专科层次报考数为6300多人;2010年25所高职高专学校报考考生数下降为5620人。同样层次的学历文凭,考生首先选择的肯定是本科学校或重点大学,名牌效应使高职高专招生处于弱势地位,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逐年萎缩。在现行招生体制下,当年招生数将影响次年招生计划数,计划数势必影响招生数,故出现近30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招生总数还不及一所本科学校的现象,也就不觉为怪。

4、办学相对投入增加,发展更难

因高职高专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规模的萎缩,必然导致专业学生少,一些学校部分专业招生人数仅几人,加之成人学历教育的工学矛盾,要保证专业班级教学正常进行,相对投入和成本必然增加,教育难度加大;其次,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成人教育师资情况调查分析,承担各高职高专院校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均来自学校的各教学和管理部门,在全日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的环境下,极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再去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任务,教师聘任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办学难度加大,学校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环境条件在弱化,发展更难。

5、学校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近年来,高职高专学校发展迅速,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成人教育总体情况却相反,这与学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全日制迅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顾及成人教育的发展,表现对成人教育发展关注不够、研究较少、投入较少,将成人教育看作是学校一个创收的渠道,更多的关注是经济效益;虽各高职高专学校均有专门的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但学校层面上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促进发展的运行机制,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与内在活力。

二、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展高职高专成人教育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终身教育是为保障公民学习权及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本国策。终身教育体系包括了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具体战略目标之一,其内容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深入,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无疑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应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研究和开发满足社会各层次需求的教育服务项目,多形式,多渠道为社会提供成人教育服务,推动成人教育发展。

1、坚持特色,推动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在当前专科层次成人学历教育需求减少,高职高专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越来越困难,办学规模逐年萎缩的形势下,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应适时调整办学思路,发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寻有效的办学途径和渠道,走出长期单一函授教育的办学模式,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有机关结合,才能适应当今成人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坚持特色,稳定和发展学历教育。面对当前专科层次成人学历教育社会需求减少、招生困难、办学成本增加等境地,成人学历教育办学应适时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坚持特色办学,坚决地将非自身优势或难招生的专业叫停,集中力量办好特色或优势专业。高职高专院校都带有行业特性,其特色或优势专业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因此,成人学历教育只有以行业为依托,才能有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也只有采取积极主动送教上门的服务方式,以及不断开发和挖掘行业成人学历教育需求的潜力,才能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我校是冶金矿业类高职高专学校,采礦、地质、矿物加工、冶金技术等专业是学校的传统特色专业,近三十年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招生生源80%来自冶金矿业行业。因此,在目前招生政策体制下,本科院校仍将占有极大部分专科招生生源及计划,高职高专只有坚持特色,才能稳定和发展成人学历教育。

发挥高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多教育培训。人生中接受传统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时间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大部分时间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级各类正规的、非正规的定非学历教育或培训。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是面向社会所有成员的教育活动,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社会、企业需要大量非学历教育与培训。高职高专是拥有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拥有丰富的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和一大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为社会提供更多教育培训的条件。在为社会提供的教育服务中,应发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资源优势,为社会基层劳动群体提供教育与培训。如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鉴定)培训,失业人员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等。特别在当今,对失业人员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教育公平,还有利于提高社会基层劳动群体整体素质,帮助他们学会生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不仅对自身、家庭、国家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够在改变当代境遇的同时,改变和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抓住机遇,为企业提供更多继续教育。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职工继续教育是提高职工知识和能力水平,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战略目标中提出了“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的目标。高职高专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发挥专业教育资源及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等优势,与企业共同研究和开发满足企业需要的继续教育,使企业职工能及时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2、坚持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稳定发展

从高职高专发展中我们知道,高职高专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依托企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才能更体现特色及优势;依托企业,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不仅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因此,高职高专有条件依托企业稳定和发展成人教育,在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教育服务。校企合作既为企业解决职工教育问题,也为学校提供成人教育办学平台;既能有效地保证学校成人教育教学或培训班级基本规模,又能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保证教育质量;既有利于降低学校成人教育办学成本,降低教育难度,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或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本。校企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是稳定和发展高职高专成人教育有效途径。

3、坚持质量方针,保障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成人教育质量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整體发展和学校的声誉,处理好质量、规模、效益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成人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坚持把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在追求规模的同时,更注重质量的提升,不以牺牲质量换取生源增加和迎合少数学员的特殊需求;在追求办学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办学声誉的提升。教育不是商品生产,其产品质量体现的周期较长,只有教育方案的合理性、教育过程组织的科学性、教育过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只有遵循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确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重视教育过程组织的科学性,依法办学,在办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完整地实施教育过程,才能保障成人教育健康地发展。

三、结语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接受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成人教育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时期,在我们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只要坚持质量方针,积极探索稳定和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及途径,坚持特色及优势,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就能走出困境,迎来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课题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一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第二批立项重点课题《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推进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的发展》(编号:09-050Y)。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陆一文.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 ,9.

[3]邓岳敏.美国企业大学及其对我国职工继续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2006 ,11. □

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对于学生、院校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重要影响。文章梳理了协同学理论的内涵与观点,结合当前一个时期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针对性措施,旨在提升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为院校管理者和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协同学理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王利(1983- ),女,江苏沭阳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作用和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5SJD288)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也水涨船高。在当前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系趋同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突破育人模式发展瓶颈的一条有效路径。尽管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现实要求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不仅制约了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强化。为破解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从部门协同、制度协同、内容协同及路径协同四个维度入手,全面阐述了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基于协同学理论审视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协同学理论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提出。这一理论最早论述了自然界的协同性,认为多种多样的小系统共同构成了自然界这个统一体,无论是在大的统一体中,还是在小的系统中,各种因素始终处于互相促进、互相协作的关系,共同促进整个系统的平衡和有序。后来,该理论逐渐向多种学科和领域渗透,并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法,促进了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实现新的发展与质的飞跃。按照协同学理论的核心理论——协同导致有序观点,当前一个时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1.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合作与沟通,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杂,需要校团委、学生处、宿管处、就业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密切协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机构,各部门之间处于割裂状态,缺少沟通和合作,严重削弱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合力,实际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2.多种教育管理方式没有互相渗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方方面面,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当前,由于院校各部门的步调不一致,造成教育管理方式单一、低效,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

3.教育内容缺乏有效协同,难以形成相互支持的教育系统。学生教育管理内容既包括具体的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也涉及价值观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只有二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纵观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多数院校存在“重学业轻思想”的倾向,削弱了教育管理效果,不利于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4.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协同,难以让学生知行统一。《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號)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只有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才能成人成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短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院校存在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管理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造成学生明明知道是非,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能保持正确立场。这种知行不一的现状,对于学生的成绩提升、素质发展以及职业生涯长远规划都极为不利。

二、将协同学理论引入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协同学理论与教育管理相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当下,高职院校在师资结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构建起了科学的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从变革教育管理方式入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有效的路径。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平、职业信念等内在精神,成为高职院校破解育人模式改革难题的关键。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下,院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心和精神,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2.协同学理论与教育管理相融合,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管理结构、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层次。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院校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思维定式和机械化的工作模式,因此,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形势,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协同学理论,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梳理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各部门教育管理工作步调一致、密切协作,对于优化院校管理结构、提升院校管理层次具有重要作用。

3.协同学理论与教育管理相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院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相对滞后,制约了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协同学理论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作配合,以此实现整个统一体的均衡、完善发展,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

三、协同学理论视域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基于协同学理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变革与创新,既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打造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当前一个时期,高职院校開展协同学理论视域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主要应从几个层面发力。

1.构建部门协同机制,做到政令统一、高效协作。部门协同作为“顶层设计”,是开展其他方面协同工作的前提,也是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为构建部门协同机制、提升育人效果,高职院校应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成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研究部署、指导协调全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其次,构建学生教育管理协同机制,下设学生处、校团委、就业处、教务处、宿管处等诸多部门。在统一机制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沟通交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心得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群策群力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最后,设定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目标,提供物质支持和资金奖励。高职院校应专门划定一部分专项资金,交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管理、使用,形成“任务分配+评价奖励”的工作格局,从而在保证育人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调动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制度协同机制。多部门协同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工作中,由于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若想在短时期内让各部门做到整齐划一、协同一致,就离不开制度协同。构建完善的制度协同机制,既可以确保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各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指明方向,也可以为实施有效、及时的监督提供客观标准。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措施构建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协同机制:

首先,实现督导评价制度的协同。在参考不同院系、专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院校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设定统一的目标和标准,确保各部门、各单位都能紧紧围绕共同的目标、依据共有的标准,投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其次,实现奖惩制度的协同。多方协同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育人工作的全面化和精细化,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具备了统一的目标和标准,院校可据此纠正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错误,使得以后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不出错;同时,据此表彰优秀员工及惩处表现差的员工,以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实现工作联络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的协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院校一是建立定期联络制度,便于多方及时交流、互通有无,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使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实际效果。

3.构建内容协同机制。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涉及众多部门,而各部门又有自身的工作重点。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管理内容协同,院校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教育以及就业教育等几个关键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首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这一背景,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注重加强业务沟通,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或专题备课会,分工合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

其次,实现学生学业管理协同。这需要调动包括教务处、学生处、院系、校团委、就业处等多个部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打通各部门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设计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资源。

最后,实现学生就业管理协同。大学生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学分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4.构建路径协同机制。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十分丰富,牵涉部门较多。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问题需要借助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具体来说,为构建路径协同机制,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教育管理方式,发挥其最大作用,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目前来说,通过课堂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是高职院校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具体实施环节,院校可采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人文素质课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在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呆板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当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例如,建立微信群、QQ群,传达各种通知,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借助微博、微信好友、QQ好友等,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教育。这些手段的采用,既可以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也迎合了青年学生追求个性、追求效率、追求潮流的心理。

最后,实现专职教育管理队伍与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协同。院校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打造一支思想觉悟过硬、业务能力强、作风端正的学生干部管理队伍。一方面,严格人员进口关。建立健全学生干部招聘与考核机制,成立相应的招聘领导小组,通过公开笔试与面试,确定最终人选。另一方面,加强岗位监督,明确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不能为这些学生管理干部安排与岗位职责不相关的工作事项。此外,还要加强绩效考核。合理安排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量,并定期考核,确保奖罚分明,逐步完善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莹.管理协同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联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09-210.

[2]郑吉春,黄荟宇,张超,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89-94.

[3]孙建,周举坤.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21-22.

[4]刘慧.从协同理论的视角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评《协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7(2):121.

[5]高雅,鲁宽民.协同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0-113.

[6]蔡小葵.协同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途径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5):195-196.

[7]吴文浩.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8):81-83.

[8]周倩.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研究[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99-101.

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在极大限度为人类生存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的同时, 网络也披着幽灵般的面纱, 充斥着黑暗的阴影。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受到网络世界的多元化信息流的强烈冲击, 给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1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带来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 它完全打破国界, 学生们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 可以非常容易地渗透到网络的很多环节, 交流思想和发泄情绪。由于不是面对面交流, 彼此交谈双方互不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很容易失控, 没有了现实社会的制约, 很多日常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言谈在网上弥漫开来。

1.2 网络污染严重, 极易侵蚀学生思想

网络中的“黑色信息”、“黄色信息”等信息垃圾极容易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在网络未普及之前, 青少年学生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学校教育者的灌输, 其信息内容经过了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层层把关过滤, 删除了一些不健康、不正确、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内容。而进入了网络时代后, 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 大学生通过网络更广泛地了解信息, 只要能找出相关网址, 即可任何时间阅览任何媒体的内容。随着世界各国的报刊杂志纷纷上网, 各种社会思潮, 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不同意见在网上大量披露。对青少年学生极易造成不良影响的一些低级下流、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 造成十分严重的信息污染, 这对自控能力本来较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极易成为这些垃圾信息的俘虏。

1.3 多种类型黑色“魔鬼”容易造成青少年学生伤害

网络所传输的黑色信息往往对青少年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造成行为主体冷漠等心理疾病。特别是黑色通道上的不健康信息会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的混乱, 它像魔鬼一样到处游荡, 危害社会, 危害人民, 特别是危害青少年一代。国际上, 新纳粹分子、“西化”、“分化”势力极力宣扬宗教主义、种族主义、独立王国和恐怖主义;在国内, “法轮功”的非法组织、“独立”思想、藏独、东突分子等在网上发布信息, 散布歪理邪说, 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同时, 由于网络中的主体行为是人机交往, 任何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理想中的人物, 长此以往, 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 激化了人际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人的安全感也随之下降, 诚信的人际关系受到挑战, 多疑、恐惧、防范心理应运而生, 最终会导致个体行为麻木、冷漠等心理疾病。

1.4 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由于网上世界引人入胜, 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易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无法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统计, 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 成瘾率在5%~10%, 尤其以男性大学生居多。网络成瘾患者为了上网, 置学习于不顾, 为了得到金钱而撒谎、违法, 丧失人格和自尊, 造成人格或品行障碍。

2 利用网络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

2.1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知识, 关注网络校园文化的影响

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对进入学生教育工作者这一岗位的人员没有资格限制, 也缺乏必要的培训, 其结果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专业化程度不高,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较低。随着一些学生对上网越来越热衷, 并习惯于网上遨游时, 这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就难以了解学生及指导学生, 更谈不上在网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 必须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中进一步普及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教育工作者及各方面的专家对网络校园文化进行研究, 如网络校园文化的性质、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及如何引导等, 以尽量发挥网络校园文化的正面作用, 避免其消极影响。同时, 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也是必要的。

2.2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 改进方法, 提高能力, 与时俱进

第一,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思想阵地, 其影响之大, 发展速度之快, 涉及面之广, 已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要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占领, 树立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现代观念。第二, 使每位学生教育工作者既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 又成为信息收集、发布、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可以在网上与学生交流思想, 倾听学生心声,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心理、学习及生活问题,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第三, 应变被动点击到主动点击。利用网上图书馆、科技馆, 介绍健康的书刊、名著、软件,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开辟“网上论坛”, 直接与学生交流思想, 发表见解。

2.3 利用校园网络,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校园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相继建起了校园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利用网络, 我们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网站, 开设一些诸如心理测验、健心房、心理健康的标准、正确看待心理咨询等知识的小栏目,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 懂得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心理咨询。更重要的是, 利用网络, 可开辟网上心理咨询专栏。网上心理咨询避免了“上门”进行面对面咨询的“难堪”或“害羞”, 保密性、隐蔽性强, 为学生自由地不受地域限制地接受心理咨询提供了方便。同时, 网上咨询可以坦诚个人隐私, 更便于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进行对症心理辅导,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也应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积极应对, 迎接挑战, 使学生教育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开创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法, 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利用网络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肖志华.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2] 姚贵州.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中高职融通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融通,以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为例,分析了现阶段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中高职融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定位、统筹协调、分段递进、学分认证、课证融通、特色延续”的课程融通的策略方法。

[关    键   词]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融通,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融通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融通,是当前中高职教育融通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中的问题

笔者选取了川西地区开设“3+2”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的中职学校及对口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对比分析了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反映出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中高职课程融通中的主要问题有: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延续性

被调研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双语(汉语、藏语)能力,理想信念坚定,专特兼备,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师德高尚,敬业爱岗,勇于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幼教教师、育婴师、保育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后备生”。与之对口的高职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是:“……有良好的师德、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在托幼机构从事0~6岁保教、管理工作的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对比两所学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一个指向于“高校相关专业后备生”,一个指向于“专科层次幼儿教师”,但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双方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标准界定都指向于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性及差异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培养目标中,藏汉双语幼教师资双语特色的培养目标仅在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中有提及:“具有双语(汉语、藏语)能力”,而在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双语幼教师资的培养目标突然缺失,这必将直接影响双语幼儿师资培养工作的连续性。

(二)中高职课程设置缺乏递进性、贯通性

在课程设置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

1.课程重复开设,缺乏递进性。从上表可见,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中,中高职的课程科目大致相同。在专业课程模块中,高职专业技能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的全部课程在中职学校已经开设。在调研中还发现,由于缺乏适合的教材,中职学校拔高使用高职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综合实践模块中,中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均由校内实训、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组成,但对于实训、实习的目标、任务安排较为模糊、笼统,没有按照不同层次学生规划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适合中高职融通教育的实践教学教材,更没有针对双语幼教师资专门的实习实训安排。

2.双语特色课程断层,中高职课程设置缺乏贯通性。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的学生,9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汉语学习起步较晚,普遍存在汉语水平较低的问题。但在调研中发现对口高职的课程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双语师资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中藏汉双语口语训练部分未得到有效强化。祥巴版画、羌绣、藏羌原生态歌曲演唱、少数民族器乐等民族语言文化的课程仅在中职阶段开设,进入高职后,双语特色课程出现断层。

(三)中高职课证融通缺乏阶段性、针对性

中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考核中均要求毕业生除获得专业学历毕业证外,还需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证书。如幼儿教師资格证和普通话二甲证书为必须取得的证书,其他如育婴师资格证书、奥尔夫教学证书等可根据学生个人需求选择。在中高职学生中推行“课证融通”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中高职学生考证重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分级要求的困扰,导致部分在中职取得相应证书的学生缺乏进入高职进一步深造的内在动机。同时,在各学校所要求的各类资格证中,缺少针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的考证要求。

二、中高职融通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定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根据国家相关文件,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立足学前教育一线工作岗位培养具备较强实用性的保教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在其基础上,对知识、技能有更高的要求,着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制定方案标准

中高职课程融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管协调,由高职院校牵头,成立由中高职学校领导、园所负责人、行业专家、职教专家、中高职骨干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中高职教育课程融通管理机构。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制定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融通管理方案,共同探讨中高职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的规格与标准,统筹建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系统开发中高职融通系列教材,研制中高职实习实训标准等。

(三)分段递进——动态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通过走访调研托幼,认真分析工作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联合行业协会、托幼一线工作人员、中高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研讨,将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一体化设计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统筹安排中高职课程计划,打造层层递进的动态课程结构体系,分段实施各自的培养任务。同时,中高职还应协同开发中高职融通特色教材,依据课程能力培养和实施方案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合理设置中高职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以保证教材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四)学分认证——推行自主选课管理制度

在课程管理中可进一步实行学分认证制,即对学生在中职学习过且经考核已经合格的学科,升入高职之后可直接获得相应学分,该门课程可免修。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中职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学习的某些课程,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课程,在高职阶段就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已经学过该类课程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这些课程的学习,直接参加考试就可获得相应学分。有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中职阶段虽然已经学过,但深度不够,可将该课程分成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形式来开设,从而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保证了中高职课程的高效、有机融通。

(五)课证融通——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将期末理论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的课程评价模式,应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通”,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内容,参加某一类型的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学生在中职取得了初级或中级资格证,到高职院校可以考取相应的高级资格证,也有更多的时间备考幼儿教师资格证,提高幼师证的拿证率。

(六)特色延续——突出双语特色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幼教师资,必须具有(汉语、藏语)能力,因此,对于中高职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的课程融通,需要重点考虑中高职语言类(汉语、藏语)课程一体化的教学规划。在中职阶段语言类课程应作为重点进行教学,要安排学生参加MHK考试、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高职后测试达标的学生可考虑语言类拓展课程,对课程尚未达标的学生要继续加强语言类的训练。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如藏语口语、祥巴版画、羌绣、藏羌原生态歌曲演唱等,要注意避免课程的“断档”与“遗失”。应加强中高职特色课程融通,开发双语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高职一体化的特色教材。高职院校可引进双语教师、民间艺人等继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扎实推进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幼教师资的培养。

三、结语

课程融通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遵循“明确定位、统筹协调、分段递进、学分认证、课證融通、特色延续”的思路,有效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洪文,王文军.谈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7-49.

[2]邓佳楠.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6.

[3]吕永丽.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8(16):6-10.

[4]蒋春姣.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中高职衔接”的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21-23.

◎编辑 鲁翠红

作者简介:欧光琳(197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现任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教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中职德育研究。

上一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训练中心理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