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

2024-03-15

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毛然(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诚信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思想素质,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并不容乐观。通过研究诚信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种种现状,提出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对策,旨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就业

一、诚信的内涵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本是两个分而立之的名词。对“诚”、“信”进行互训互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诚,信也”,“信,诚也”,二者可以互训。《说文》认为,“诚”、“信”都是讲人的言谈口实的,“诚”与“信”合用即为“诚信”,意指诚实无欺、恪守信用。它要求内在心性修养与外在礼仪规范统一,主要表现为言行一致,凡自己表白的、声明的、承诺的,都一定要认真实践履行。

儒家思想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对诚信品德推崇备至。孔子就把“信”看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品德。《论语·为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进而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长幼有序”并列称之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进一步提升了“信”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而置于“五常”之中,成为调整人们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核心规范。

二、诚信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1、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规范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文明的引领者和传播者,他们同样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诚信就业,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表率,也是大学生人生阶段成功跨越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儒家伦理体系里,诚信更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条件。先哲对诚信的重视和推崇,充分体现了诚信在炎黄子孙心目中的重要性。可以说,诚信在当代社会,是每个公民安生立命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公民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没有诚信,责任感、归属感更无从谈起。

2、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求职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确立了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由市场来自发调节人才流动。而市场经济指导下的求职市场中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招聘单位只能从求职者身上了解大部分个人信息。大学生以求职主体投身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参与市场运行的过程。而市场经济有其客观规律和市场规则,没有诚信的保障,求职市场会陷入低效混乱状态。

3、诚信是大学生调试好求职心态的重要保障

现在大学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过程中会面临种种挫折和考验。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把诚信放在首位,随时调整好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也是大学生长足发展的基本素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拥有诚信这一重要品质,才能在竞争中走的更高,走的更远。也只有拥有诚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拥有一份平常心,用平和的心态通过点滴努力取得自己的成绩。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现状

1、存在考试作弊,成绩掺水现象

现在考试中作弊现象已不是个别现象,更有甚者,少数学生考试前不做复习准备,全靠考试中作弊作假,蒙混过关。考试作弊现象成风,不仅给学校学风造成了恶劣影响,也反应了学生只片面追求分数、绩点,不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严重问题。成绩单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重要依据,但当单位拿到的一份作弊的得来的成绩单,或是掺了水的成绩单,不仅不能客观的评价求职者,还会造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期望过高,在工作前期磨合过程中会造成单位的严重不满和求职者的强烈挫败感,不利于职业长远发展。

2、存在学历、简历造假现象

学历是大学生求职就业时的敲门砖,也是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一些学历造假情况,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会或多或少吹嘘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虚构获奖经历,严重者一个班级会出现数十个班长、团支书。在毕业班随机调查时发现,过半学生为了顺利求职,谋得一个好职位愿意冒险进行简历造假,少数学生曾想过篡改虚假学历。以上种种现象,给用人单位真正筛选人才造成了困扰,也不利于自己的长足发展。大学生在求职之初就抱有侥幸心理,也会对将来的工作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3、存在随意毁约现象

受制于现在社会工作流动性较大的影响,大学生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了较高的随意违约率。莘莘学子在十年苦读后既怕找不到工作,又想尽量找个工作待遇好、工作环境优的工作,所以会造成“骑驴找马”的现象。当投了很多份简历工作还没有着落时,一旦出现工作机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签约,存在不理性现象。而随着更好工作机会的出现、同学签约之间的攀比,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失落感,学生就会毫不犹豫的随意毁约,甚至二次、多次签约,出现“脚踏多只船”现象。学生的任意毁约,会给单位造成很大困扰,引起工作交接的极大不便利,也会给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就学生长远发展来说,肤浅逐利,缺乏信用也会成为其人生发展中的败笔。

四、怎样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1、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上课充分渗透

开展就业诚信教育,要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在课程中穿插诚信教育和诚信引导,促进这类课程和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部分学生认为这类课程没有传授实际操作知识,成绩评定也多以考查为主,主观上对这类课程不够重视,而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领会这类课程的主要精髓和重要意义。学校针对这一实际现状,要配备高质量师资,提升授课质量,精心设计课堂。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多举实例,以自身的学识、品格、阅历影响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利用多渠道拓宽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诚信教育也要走出课堂,立足于更广阔的领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诚信班会,诚信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树立诚信榜样、诚信典型等活动将诚信教育推向深处。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好言传身教的作用,做学生的诚信楷模,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诚信的阳光中。在就业实习和校园招聘会环节也要时刻跟学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始积累自己的信用。

3、健全奖惩机制,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

诚信是一生的财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不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律,还需要学校出台强有效的配套奖惩措施。高校的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教化层面上,必须要借助于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学校可以再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前提下,加大处罚力度,取消失信学生的评奖评优资格,建立“失信学生黑名单”,让学生感受到“诚信无价,信用有价”“诚信得利、失信失利”“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同时要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并跟踪考核,出台信用评级政策,并作为学校推荐就业的一个重要参考项。学校通过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伟伟,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1)

[2]陈爱娟,浅谈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7)

[3]余愿,儒家诚信观念的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7(9)

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党员的素质问题,亦非简单的社会环境问题,而是在这两者互相作用之下形成的对“生活意义”的抉择问题。如果生活意义是以私利、功利为向导,则容易在诚信上出问题,而我们则希望大学生党员能够寻回生活之真意,奉献社会;更要增强党性,克服“知易行难”之困。同时,辅以他律,才能卓有成效的缓和、消解诚信危机。

关键词:学生党员;诚信;新探索

诚信是人类长期道德实践的结晶,是安邦定国之维柱,是从政、经商、为学乃至为人之基和道德底线。对诚信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诚信问题却不断衍生。大学生党员在诚信问题上亦常有失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加的“隐而不显”,让人难以琢磨,除了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特殊性有关之外,我们更进一步的认为,这是因为大学生党员在社会“洪流”的冲击下和个人“信仰”不坚所导致的“生活意义迷失”,“迷失”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一种偏离。大学生党员生活意义与价值的迷失,一方面要归根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方式、教育等,另一方面也必须探究他们对美德与党性的“确信”程度。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唯有寻回失落的正确价值,辅之以他律,才能解决“诚信之危机”,否则,所有附加的教育形式和制度安排都将无益而终。

一、大学生党员的诚信内涵解析与现状

诚信,应当包含着“诚”和“信”两方面,“诚信两字互训,其含义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而当下我们更多的是在“守信”的意义上来使用该词,实则两者不可偏废,甚至可以说“心诚方能信守”。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也有大学生诚信危机所体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比如作弊、造假,重利轻“诺”,或者触及了社会更广层面上的诚信问题。然而,就其党员身份的特殊性而言,其诚信主要应包含这两层意思,即要在“诚”上做到入党动机真诚,对党的信仰坚贞;要在“信”上做到入党誓愿与党员行为一致,以及党员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要真正地做到诚与信,归根结底要有正确的生活价值取向和对党性的高度确信。本文即是在大学生党员诚信“特殊性”上而言的,希望对其诚信问题有所答疑和裨益。

(一)大学生党员诚信的一体两面

诚和信是互相作用的一体,是诚信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为人处世若没有“真诚、真挚”之态度和动机,则往往最后是“失信”而终。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更看到无数的先锋、模范党员,以无比的热情,投身各自的领域,终有所获,实现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宏愿。那么,就当下大学生党员而言,除了基本的待人真诚和谨守承诺之外,“诚信”将意蕴着更多的特殊内涵。

从“诚”的方面来说。大学生入党,是一次政治立场的选择,更是对自己生活信仰的“确信”。一个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一个对党和国家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与党的性质所相悖的。所以,我们的“入党”,要求我们澄清自己的动机、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白为什么要入党,入党是否真正的出于对党的理念确信,是否怀有一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之心。我们的“入党动机要纯粹”,就是希望我们的“党员”入党要超脱世俗与功利,体认到党员的真正责任,明白自己活着的价值和生活应有的意义。在追求个人价值的时候,至少要做到与社会价值统一。

从“信”的方面来说。大学生党员的信,体现于入党动机与党员行为的“一致性”,以及入党后各种行为的“一贯性”。“人无信而不立”,就大学生党员而言也是一样的,一个“党员”真正的成为党员,是由其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及言行一致的行为所决定。大学生党员,要在“信”上一贯坚守,有自己处世原则,求真务实,专心于学习、工作,以期奉献社会。唯有在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个人价值才真正地得到升华。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正是在其诚和信的相结合中,才得以体现,基于事实上的检查与考验,远比我们大学生党员谈话和思想教育要优越,这亦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二)大学生党员诚信现状令人担忧

大学生党员“诚信”上的表现,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少数现状令人担忧,并且这样的不良趋势正在蔓延。在诚上,主要是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这也成了高校党员选拔和党建的重要难题。入党动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的必然是对党的理念“确信”程度下降。试问,如果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念”都不认可或者勉强接受,还怎么可能要求其作为党员,而履行各种义务呢。即便是有他律制度的严格限制和规训,又如何保障其目的性的始终如一呢。因之,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没有真诚的态度和纯粹的入党动机,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自然令人忧心,所以把好入党关是首要之务。在信上,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有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判若两人,入党前积极好学,乐于助人,入党之后则无所作为,待人冷漠;有些学生党员则在学习和生活中,渐渐地偏离了道路,在“信”上不能一以贯之。诚然,当下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和制度构建都在有序进行,作用良多,可是若无法把握到这一现象的根源及实质,于人于事,即便有所改变,也只能是短暂的、有限的。

二、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根源及实质

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的出现,固然有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如何更好应对社会环境,归根结底要诉诸大学生党员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实质就是生活意义的问题。

(一)诚信迷失的双重根源

首先,是对党的理念确信度下降。入党意味着什么,这对大学生党员而言,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在却成了一个大问题。从现在大学生入党的实际动机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高度的觉悟和奉献的理想,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二是出于功利性的自我发展需要,比如出于对就业条件的考量、个人今后发展的预见等等;三是茫然不觉的入党,即在当前高校党员发展模式下“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就入了党,他们自己也并不完全知道党员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现在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念和党性的“确信”度是不够的。没有强有力理念指引,没有坚定的信仰,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诚信问题。现在,我们高校开展了很多的党员思想教育课,党员的入党培训和后续培训都在频繁进行,可是这并没有有效地内化为其自身理念。“只有一个活生生的确信才是知识”,所以培训灌输的确实很多,而往往效果却很差。试想,我们怎么可能奢望大学生党员,对其自己都不确信的东西,进行坚持,并一以贯之的践行呢。大学生党员的诚信也是这样的,当“党员”身份,成为他们心中一种“功利条件”的时候,纯粹的入党动机也就离我们远了。

其次,社会生活“功利性”。再深刻一点地解析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念“确信”程度低的现状,就会发现其往往是由社会生活的功利性所规定的。我们很多学者喜欢强调学生素质,个人品行,无疑我们也应当看到道德是离不开社会风尚的,也总有其社会经济根基。大谈思想教育不足、家庭教育偏差、诚信机制不全,并没有切中诚信危机、大学生党员在“诚”“信”上缺失的外在根源——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功利性导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无疑会加促其思虑如何增加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筹码,而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普遍看好,正好弥合了这样的一种焦虑。所以,“优秀的大学生往往是党员”这一价值判定,导致了大学生争相入党以证明自己的优秀。社会需要什么人,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对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误读,实质是市场经济抽象规则的一种具体演变。市场经济必然有其功利性要求,在这样的一种冲击下,我们的诚信教育、大学生党员的诚信培养,相较就显得脆弱了。同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监督和惩罚机制,让社会生活的“功利性”更加肆无忌惮滋长。

(二)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的实质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西方也是市场经济,然其普遍的诚信状况相对较好,显见的是因为西方的各种诚信问题制约机制相对完善,失信成本太高,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认为由于长期在这样的制度机制下以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需要诚信,所形成了他们对“诚信价值”、“诚信作为美德”的价值确信,这才是问题实质。就大学生党员而言,其诚信问题的实质,也就是如何“看待和获取”生活的意义,是否对党的理念有足够的确信;在面对功利诱惑的时候,是否把诚信作为生活的价值真意;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是否真正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把诚信问题,归结为生活意义的问题,不是在消除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的特殊性,也并不是要为大学生党员在诚信上犯的错,寻找客观理由,排除责任,反而是要从大学生党员这个主体的特殊要求上,去规定诚信的双重内涵;在生活背景的客观性上,以期寻回大学生党员正确的人生信念。迷失的生活意义需要归复,正如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需要得到各方认可一样。

三、大学生党员诚信复归的思考

大学生党员的诚信要求其做到对党的理念和党性的高度确信,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和有所担当。在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的今天,我们更希望其能明确生活的真正意义,坚持党性,克服“知易行难”的窘迫。

(一)寻回生活真意

生活的意义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正是这样的“意见”,导致了我们生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多元、多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经济急剧发展,也变革不断,诚如邓小平说的“窗户打开了,清新的空气进来,同时苍蝇和蚊子也会进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情状也就愈加复杂,每个人追求什么似乎成了个人爱好,甚至是不可被问及的“隐私”。可是,就大学党员的诚信而言,我们至少要明白两点:在诚上,入党不能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要坚持党性,确信党的理念;在信上,作为党员要不负使命,在生活和行为中要知行合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才是诚信在大学生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特殊性)和大学生党员生活的真正要义。

如何寻回这一生活真意,需要优化社会生活环境,更要在既定的社会背景下自觉自省,简要的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历史,尤其是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在不断学习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角色,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明白党员身份的意义所在,为履行好党员的基本义务和奉献社会奠定思想基础。二是“三省吾身”,在实践中,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好好地考察自己的动机、当下行为,是否做到了一个大学生党员所应具有的表现。自己在诚信方面,有没有把对党的“诚”和作为党员的“信”当成生活中不可弃置的价值来看待。三是坚持诚信行为。大学生党员毕竟还是象牙塔中的学生,没有进入社会,或者涉世未深。在渐渐面对社会残酷的现实之时,我们更要坚定自己所执着的理念和选定的生活价值。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没有诚信的生活,即便再成功也是不值一提的,更何况,在诚信隐退的地方,也是失败开始的地方。

(二)增强党性,克服“知易行难”

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实质是生活意义抉择的问题。美好的理念总是为人向往,然而似乎是“知易行难”。对于大学生党员中的那些渐渐消沉,在“信”上没有做好的部分群体而言,尤其是这样的。“知”、“行”之辩,自古有之,“知行合一”看起来总是我们的一种良好祈望,但是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破除“知易行难”的困境,即找到生活的真意,又坚定不移的奉而行之。

古之仁人志士,都有坚定意志,就我们的大学生党员而言,就是要“坚持党性、增强党性”。所谓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以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为基础,是工人阶级阶级性和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党性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对于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而言,我们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确信党的基本理念、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二是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没有党性为原则,大学生党员的生活意义将成为空谈,“知”不可能成为真知,更不会是自愿行为的动机;没有批评自己和承认错误的勇气,则会永远习惯性的归罪于客观因素,这是知行分离的重要原因。

至于大学生党员如何增强党性,就个体而言大致有这么两条路径。一是增进对党性的确信度。不确信一个理念,那么对该理念的坚持是无法想象的,要么出于其他目的,要么迫于强力。大学生党员,应当把党性化入自己思想中去,以其指导学习、生活。并且,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二是提升意志力,在实践中锤炼自己。党性的养成不光靠学习,还需要更多社会实践,甚至说,党性就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至有所作为。学习与实践是相得益彰的,大学生党员在校园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要善于去发现、主动去做,才能在毕业以后,真正地自立于世,坦坦荡荡。

(三)构建他律制度

人是有自觉性,更能自我塑造,把希望寄托在大学生党员主体生活意义的归复上,肯定了党员群体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这也是最根基的、本源的,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我们的一切制度构建,都无法真正起到实效——如果人有意犯错,他律制度也是软弱。除了惩治之外,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当下,各种诚信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唯有生活真意归复、增强党性,辅以他律,才能真正破解大学生党员在“诚”和“信”上的危机,缓解、消解这日益严峻的诚信现状。构建他律制度要做好三个方面。

一要加强理论教育。党员的理论教育在大学中已经相当普及,形式也多样,但是效果不见得好。但不容置疑的是,这是必需的,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党员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部分群体,要开展多样的、能沁入人心的党课教育,多讲实例,多讲生活中例子,只有这样才能紧密的联系生活。同时,将入党教育和持续教育结合起来,必要的时候,增加理论考核机制,对于不合格的,应当有所措施。在党课学习之外,要多宣导诚信文化,毕竟每一种良好的文化,都能塑造人的心灵。

二要完善校园规章。校园是大学生党员,入党、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其心灵塑造、行为养成的重要园地。就入党方面而言,把好入党关口,落实评选细则,要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严肃入党动机。要让党员觉得入党首先是一种责任而不是功利的附加品,并且这样也能纯化队伍。在学习、生活中,对于党员更要严格要求,鼓励其诚信行为,奖励其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树立诚信楷模,倡导良好风尚。多创建诚信活动,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党员能投身到其为之向往的奋斗与拼搏中去。

三要构建社会诚信机制。社会生活的功利性,使得人们对诚信有所偏离,“建立失信制约外在机制是大学生诚信养成的重要条件”,所以也应当在社会层面上,构建起包括诚信档案、诚信评价、诚信监督和诚信惩罚等制度在内的诚信机制。这一机制本身就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在校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起到制约和警示的作用。其中,我们有必要指明,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社会诚信机制对其诚信的要求将更高。诚信制度与适当的、必要的党员奖惩机制要挂钩,这样才能显示出足够的约束力。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必然是在多方面的综合努力下而得以解决的,本文认为立足于生活本身,对生活意义的正确体认和党性的确信才是解决当下诚信堪忧现状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78.

[2]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7.

[3]胡锦涛.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J].求是,1995,(18).

[4]叶笃初.创先争优是增强党性的再教育[J].求是,2011,(8).

[5]吴松.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G].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23.

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明礼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基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理想,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意识逐渐淡化。针对这些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本文从校園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改善和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诚实守信是世界各国都十分看重的道德品质。马克思曾提出信用的本质“信用的含义,在它最初的理解上即是一种适当的或者是不适当的信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认为,人们做的最丑陋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不守信用、背信弃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将Charles Lipson教授的《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这一本书列为必读书目,以此从新生入学开始灌输正确的诚信价值观。

《墨子·修身》里记载: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北宋理学家程颐曾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一个人在世上立足的根本条件就是要诚信!“明礼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提及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诚信不仅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其他社会活动中也需要将诚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是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逐步在弱化,大学生的诚信美德也在淡化,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成为必然。

1.2研究的目的

新媒体在新一代青年中掀起浪潮,给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新时代高校的诚信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普遍的大学生现状对诚信的判断不够、辨识不够,他们逐渐模糊了诚实守信对于一个大学生的要求。通过研究新时代下的诚信教育,从调查的现状反馈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并以此督促和加强当前的诚信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2.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1)学习中的诚信问题。刚从中学高压学习强度中过渡到大学的学生们不能适应自主学习方式,到了大学并没有进行自我管理和督促,以期末分数为目的,磨灭了学习的初心,期末之际便想方设法走捷径,出现抄袭现象。

(2)学术方面的诚信问题。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学生可在互联网获取学术文献的电子资源。通过调查研究,很多学生在期末作业和论文撰写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术造假的不诚信行为。当前高校在学术方面的诚信教育未到位,必须立即进行整改,严格把控毕业生的水平。

(3)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1999年起,政府出台了助学贷款制度。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贷款入学,但很多学生却在毕业后将按时还款抛之脑后,助学贷款制度一度遭遇毕业生诚信瓶颈。

(4)网络平台欠款的问题。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消费主渠道。很多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和购物欲,支出与生活费明显不平衡,形成了提前透支等超前消费行为。这样的消费心理,让当代大学生陷入了网络诚信缺失的泥潭之中,容易使部分超前消费的学生走向网贷深渊。

(5)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校时不积极参加活动、不主动锻炼自己,到了择业之际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的简历添彩加墨,对自己的简历进行过度“包装”,成为包装后的“注水简历”,违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初衷。同样,就业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择业的过程,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存在着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情况,不仅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原始计划,而且还影响了学校声誉以及其他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诚信道德淡化现象。

3.高校诚信教育开展形式

本文研究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进行案例分析调查研究。通过二级学院走访调查,个别学生谈话等方法,了解到当前二级学院开展诚信教育的情况如下:

(1)主题班会诚信教育。二级学院的诚信教育依托于考试开展,辅导员在班级开展“诚信考试教育”主题班会,以此开展诚信教育。

(2)团学活动诚信教育。团组织生活与诚信教育相融合,将诚信主题融入在团组织生活中。

(3)诚信考试过程开放监控但无人监考,是加强学生诚实守信的一种方式。诚信考场的要求考场中的学生信守承诺,坚守诚信道德标准,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行为。

(4)资助工作相结合的诚信教育。大学生资助中心牵头,各二级学院协助开展诚信讲座、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担任宣传大使开展诚信宣讲、诚信横幅征集、诚信视频制作以及诚信还款承诺书的签订等活动来提醒毕业生诚信还款。每项活动设置相应的奖项,以此增加活动参与率,加深诚实守信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5)讲座的普及面最广,号召力最强,但目前的讲座达不到预期效果,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改进,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激起学生的兴趣。

4.结果和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影响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意识的培养,关系到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问题。由此我们剖析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诚信教育开展的局限性。本次研究发现高校对诚信教育存在局部重视的现象,缺乏诚信教育的全面性。平时开展活动中没有将诚信教育融入其中,易淡化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识。

(2)诚信理论教育渗透不够。当前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元的,由于网络监管机制不成熟及不可控因素,譬如一些网络上的不良价值观引导,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易跟随舆论走向。21世纪的孩子多数是在襁褓中长大,没经历过社会的风霜雨雪,对社会事件的甄别能力较弱,从而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失信现象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3)家庭教育的不同步。新时代大学生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的呵护,温室花朵经历挫折和困难很少。同时当今社会的多数家长,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成绩上,忽视诚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现状与诚信教育的本质相背离。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新时代下越来越功利的社会浮躁现象模糊了传统的优良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教育开始重新被审视,一些可执行的措施和方案有效的帮助了诚信教育提升地位。

(1)加强实践,注重诚信教育的知行合一。首先,在进行诚信的实践教育之前,必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用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引导,同时开展的实践活动必须形式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诚信思想意识。

(2)要有与时俱进的诚信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必须重视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要发挥其本职功能。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用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来推动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推动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缺的诚信要素的理解。其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诚信观引领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高于科任教师,辅导员更容易接触到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诚实守信的教育工作。

(3)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为帮助校园诚信行为的记录,为帮助开展校园诚信教育活动,为督促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应当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机制。当学生们考虑到不诚信活动会被记录在档,他们便会放弃这样的行为,建立诚信档案,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勵和督促,同时也起到了提醒和警示作用。

(4)将诚信教育与校园建设相融合。我校目的是要建设新商科人才,要认识到诚信教育不是为了短暂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诚信教育工作需要各部门配合,做到诚信教育全面且全阶段实施。同时,将诚信教育与爱校教育相融合,个人与学校是命运共同体,学校的声誉与个人品质息息相关,而诚信是个人名片中的重要标签。

(5)合理运用网络进行诚信教育。当前环境应该结合线上、线下的教育开展学生们的诚信道德的培养,全方面把握学生的诚信素养问题。第一,利用传统媒体继续开展诚信教育的传播。比如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宣传册等传统媒介在校内开展大规模的全校范围的诚信教育活动。第二,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学校公众号,或者结合团委活动进行诚信教育的传播。同样,我们可以依托校园网,专门建设在学院官网或者是团委官网专门建设一个诚信教育模块,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诚信教育的熏陶。第三,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诚信教育。我校的学生管理App有:钉钉和易班,钉钉可以发布诚信公告,易班可以开展诚信相关竞赛,通过答题、投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参与到诚信活动中来,方便快捷的将诚信知识传递给学生。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始终,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8-70.

[2]李冬辉.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贾香香.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4]金哲.高校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36+138.

[5]罗洪铁,王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评估的结果处理及应用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9-63.

[6]郭青.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2018.

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变革与扩招,同时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诚信缺失既是社会问题,也存在于高校大学生中,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分专业、分层次了解学生的诚信状况,探究其诚信问题产生原因,试图找出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长效机制。

[关 键 词] 大学生;诚信现状;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根据思想政治教学部对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待加强,以校园诚信文化教育为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心,以诚信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问卷195份,由思政课教师课堂上发放调查问卷,涵盖全校六个学院、两个年级、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学生。调查对象涵盖范围广,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调查工作组织严密,对回收的数据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较准确、数据可靠。

一、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统计

针对特定的调查群体——大学生,诚信情况如何,基于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针对性强、涉及问题较多、涉及面广、涉及层次有所差别。针对上课请假问题,学生为了不上课,4%的大学生常常向班主任撒谎;期末考试44.3%的大学生考试时存在作弊行为,9.3%的大学生偶尔存在作弊行为;对周围的学生考试有作弊现象,27%的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20%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气愤,但是不会主动举报,50%的大学生希望多人举报,3%的大学生想尝试匿名举报,6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人生是可有可无的,1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人生无任何意义。调查显示82.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对诚信品质的建立有非常大作用。41.2%的大学生觉得身边的大学生守信用状况一般,6.9%的大学生觉得身边的大学生守信用状况很差,75.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程度很大。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行为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部分人通过非诚信渠道实现个人价值,这一行为衍生其他社会成员的效仿。社会上存在着非诚信现象,特别是一些靠不当行为获利的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如社会上针对考试出现的泄题、卖答案、代考等现象,促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效仿,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择手段作弊。在社会经济领域存在假冒伪劣、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二)学校环境及学校诚信教育工作不足

如果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够重视、诚信教育方法不当、缺乏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学生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知识太少,或是单纯的课堂讲授,过于片面化、框架化。只是以大道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势必影响诚信教育的有效性。

(三)家庭诚信教育缺失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更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诚信的关键,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由学校及教师承担,许多大学生入校后,一定程度上诚信教育与家庭脱离联系。家庭無法提供充分的诚信教育,或是缺乏进行诚信教育的意识。更多的家长注重智育,忽视了日常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育。

(四)大学生个体素质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环境、学习经历导致其本身存在一定的诚信缺陷。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存在利己主义思想,对学习、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追求以最少的付出、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利益。对社会上出现的部分诚信缺失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且容易效仿此类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建议及有效措施

根据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调查分析,提出关于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一)建设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各个岗位、每一位成员身上。形成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让这样的氛围感染大学生。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互联网、媒体等手段普及诚信教育。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结合诚信主题,以较新颖的方式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全面开展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地域文化氛围,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诚信观念。

(四)建立健全学校诚信机制

鉴于学校实际情况,最基本的诚信示范效应是坚决杜绝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只有从生活细节做起,才能为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活中良好的诚信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诚信素养关乎今后诚信社会的构建,加强其诚信道德建设,关系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全面塑造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黄蓉生,白显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体系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有着多维度的原因,它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主体、内容和载体这四个构成要素的社会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环境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三大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实践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化发展趋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一趋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把握和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创新实践途径,才能提高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内涵和表现

社会化属于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规律和个体成长成才的社会机制,因此也引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点关注。“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因此社会化发展趋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2]从社会化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人的社会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都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它不仅包含主体被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还包含着主体不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步改造和发展社会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从上述概念的延伸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

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社会化

大学生是社会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而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不能只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育人,更要注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育人,运用各种社会因素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引导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只在校园里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更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单独育人,而要把学校的教育力量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2.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过去传统的观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限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从学校内部来说,全体教师、行政干部和服务人员,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学校外部来说,要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包括党团组织、新闻媒体、学术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家庭等都纳入教育主体的范围,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学校的教育力量是单薄的、有限的,只有把本校的教育力量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力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于单个学校教育力量之和的新的教育力量,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应。

3.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就是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发展变化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提出了很多新的重大社会课题,大学生面临着一些新的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影响,必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现实,消除思想困惑,把握发展机遇,迎接社会挑战。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充分反映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例如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只有根据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更新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教育载体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4]。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创造和利用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更加易于操作、更富有特色的载体。当今的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易于接受和掌握新思想新事物。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定要符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在充分发挥传统载体的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开发现代载体,例如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等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客观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对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映,它的产生有着多维度的原因。

1.大学生社会化的客观需要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

人的社会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实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的社会化,就是认识、选择和体现一定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人的社会本质,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就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青年学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既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全社会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80年的1%左右达到2009年的24.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大学无不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一定会在大学有所反映,总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接触日益频繁。做好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可能真正做好的,必须有全局意识和开放意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中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封闭的环境里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顺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让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同各种不同的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进行接触、比较和选择,才能在教育引导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既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社会化发展趋势,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出现这样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现代政治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化不断提高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在面向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社会性,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适应并创造现代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化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要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要探索与业务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和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自身的社会化程度高,才能帮助人们实现和发展社会化,才能使教育对象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无所作为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实践途径

为了把握和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树立社会化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化的实践途径,才能实现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与实效性。

1.在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实现主渠道和次渠道作用的紧密配合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大学里,培养人才职能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且把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课程。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定位不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重要职责,其它课程具有育人功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次渠道作用。我国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依靠教师们教书育人,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发挥次渠道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利用本学科资源,在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离不开在高等学府的系统理论学习,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社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和认识社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首先,积极发挥大学生组织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组织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等。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大学生组织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之一,依托大学生组织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出了以党建带团建、班建,党建与团建、班建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把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上,积极将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推进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团结进步的坚强堡垒,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其次,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起到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工程。建立长期稳定、足够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大学生长期而稳定地参与社会实践,又有利于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多赢的良好格局。最后,根据现实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1997年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全国学联共同发出了大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涵盖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公益、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展、勤工助学等多样化形式。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开展环境建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不断优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涵盖的范围来划分,主要是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就是社会环境,小环境就是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就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的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因为大学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学和社会环境发生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在适应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社会环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环境来提升它的育人功能。校园环境就是指大学内部的教育环境,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种体制机制,是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通过改善和优化校园环境来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优化校园环境的重点是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属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范围,是大学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性建设,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渗透在物质、信息、制度、文化和活动等各类载体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创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统一。硬环境和软环境是根据环境的内容划分,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是根据环境的作用特征划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生活设施等硬环境,而且包括社会舆论、文化氛围、规章制度等形成的软环境。硬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物质保障,软环境是育人的文化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就是现实社会和大学校园,虚拟环境是指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空间。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交往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很强的隐匿性。虚拟环境中的隐匿交流,一方面为大学生展现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自我,表达情感和诉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另一方面它也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在网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能。虚拟的网络空间容易导致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分离,进而导致网络主体的双重人格和心理扭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现实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虚拟环境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素质,使虚拟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3.

[2] 蓝 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60.

[4]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刘贵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8):11-13.

[8] 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1-4.

[9] 柳礼泉,陈 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3-26.

[10] 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54-58.

[责任编辑:成方哲]

收稿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袁汪洋(1979-),男,湖北麻城人,广州美术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

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存在的严重诚信危机问题均表示深深的担忧,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成为摆在我们这些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道德规范;诚信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古代,诚信一经提出就被赋予了道德本体评价的含义,即诚信具有道德价值的根源性意义。古语云:“民无信不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中,把“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方面提出来,可见“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背弃诚信,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严峻的挑战,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目前,不诚信现象在高校中屡见不鲜,并体现在学习、生活、就业的各个层面,如抄习作业、考试作弊、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助学贷款迟迟不还等等。这一系列的失信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也助长了一部分学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甚至诱发其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存在的严重诚信危机问题均表示深深的担忧,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成为摆在我们这些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尽管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已有的文献资料反映,针对大学生诚信现状,作体系化、系统化、规范化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很多。而且根据我们的统计,有关高校学生诚信问题研究的论文中专门研究独立学院学生诚信问题的很少。这些说明,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专门研究显得相对贫乏,对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诚信问题研究更少,在研究范围和内容方面不够系统,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还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综上所述,探索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和机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独立学院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

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笔者设计了“学生诚信问题调查问卷”,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有效回收率98%,调查内容包括对诚信内涵的认识,学习、生活、就业、网络中诚信情况以及加强诚信教育的建议。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南湖学院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观念“知”和“行”分离

调查问卷第一题关于“诚信内涵的理解”,旨在了解学生对诚信的认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适用”(83.1%),“诚信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靠个人自觉”(67.9%),“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但是己经不适合今天社会发展的要求”(13.4%),“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且是一种法律约束”(12.5%),“诚信与法律是相悖的两种价值体系(4.3%)。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总体上是正确的。

但对学生日常行为诚信情况的调查却不尽如人意,如“你买东西时不慎收到一张假钞,你会怎么办?”,选择“拿去花掉”(91.7%),“自己留着”(5.1%),“交银行”(3.2%);“坐公交车时,人很多,你上车时没有买票,下车时,你会怎么办?”选择“司机问起才补票”(75.2%),“说自己买过一走了之”(20.4%),“主动补票”(4.4%)。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部分学生会煞费苦心地花十几元钱雇一个“爸爸”来学校办理各种手续。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关于诚信还仅仅停留在认识表面,没有内化为自律行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就会不自觉的牺牲道德原则,换取自己的私利。

(二)诚信缺失行为危机重重

1.经济驱使、弄虚作假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恶意拖欠学费。除部分学生确属家庭困难,暂时无法缴纳学费外,还有部分学生(据统计1.6%),恶意拖欠学费,把学费用来买电脑、外出租房、赌博、做生意,就是不愿意缴纳学费。部分学生因生意亏本、赌博输光、吃喝用光等,最后真的交不起学费也不在少数。(2)“混水摸鱼”、骗取补助。“如果你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你会对您的家境情况怎么说?”选择“如实说”(36.7%),“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52.3%),“大肆渲染”(11%),另有部分学生明确表示,如不把自己家庭经济情况说的差点,就不可能拿到补助。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利益面前,诚信的缺失。

2.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大学生抄袭作业和论文、考试作弊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表1)。但是对作弊原因的调查显示,“为了及格”占34.5%,“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亏”竟高达52.2%。对作弊行为的态度,82.1%的学生选择“不赞成,但也不会制止”或“无所谓,作弊是明智之举,可以省去记忆无聊内容的时间”。反映出学生对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心态已从偷偷摸摸、不光彩变成比较坦然、漠视和宽容,甚至对作弊成功同学表示钦佩,对作弊被抓同学表示同情。

3.履历掺假、随意毁约

“您身边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做到诚信了吗?”选择“几乎没有”占到了96.5%。“对于毕业生求职简历中修饰现象,您觉得有必要吗?”选择“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竟达45.6%。“您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的违约行为?”选择“人往高处走,正常”(35.2%),“只要能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使违约也可以理解”(45.4%),“视具体情况而定”(10.6%),而选择“是对学校、用人单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占8.8%。可见为了找到好工作,部分学生不是在专业学习上下工夫,而是在简历上下工夫,而且哪里待遇好到哪里去,契约观念淡薄。毕业生的不诚信不仅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用人计划的完成,也给学校毕业生的整体信誉及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虚拟网络、道德缺失

“你对于网络黑客的看法?”,调查显示,“崇拜,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黑客”(21.4%),“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60.2%),“鄙视,网民中的病毒”(18.4%)。反映对于黑客篡改电脑程序、盗取帐号密码、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大部分学生持默许态度,部分学生崇拜黑客,并且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黑客,只有少部分学生对黑客行为持积极的反对态度。此外,在网络交流中,不诚信问题也很突出(见表2)。

(三)诚信教育需要趋于强烈

“是否有必要在学校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调查显示,89.4%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你认为是否需要加强诚信教育?”选择“非常需要”(60.5%),“需要”(35.6%),“不需要”仅占3.9%。这反映出大学生希望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加强诚信教育。

三、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探析

(一)传统诚信教育缺乏合理性基础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但在现实生活中明显是讲诚信者吃亏、不讲诚信者占便宜。因此,在我们教育者大谈如何要讲诚信时,学生们难免要自问:“为什么要讲诚信呢?”“讲诚信有什么作用呢?”中国传统诚信教育理念是建立在人性善假设之上的,但这种假设和现实明显有一定距离。建立在信仰之上的道德才能强调自律,但在缺乏信仰的时代,道德只能靠监督和利益的制衡。因此,对大学生只进行“口号式”诚信教育,是没有合理性的基础。

(二)社会功利主义的不良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的功利性、趋利性,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往往在经济活动中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偷税漏税。在政治领域,部分领导干部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以权某私、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在文化宣传导向上也有失偏颇,如对一些企业家的宣传,不问过程,只问结果,“不以诚信论英雄、只以成功论英雄”。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对学生从不进行诚信教育,对其是否诚信也从不关心,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述种种现象,对缺乏鉴别和抵制能力的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两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不合理

“两课”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让学生树立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但部分“两课”老师对其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甚至有的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上课大讲伟人的爱情史。

“两课”的考核方式,很多课程还是采取闭卷考核形式,这很多学生是不理解,甚至持抵触情绪的。因为很多学生认为“两课”考试中很多背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部分学生为了考试及格,往往会将含考试内容的纸条上带进考场。其实“两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与其逼学生们考试作弊,还不如换一种考核方式。

(四)缺乏健全的约束和惩罚机制

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不讲诚信,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因为不讲诚信成本过低。如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考试作弊和认定处理办法》对考试作弊规定了很重的处罚,而且考前还会再三强调“要认真复习迎考,即使考试不及格,还可补考,甚至重修,但要杜绝作弊,如考试作弊,将作留校考察,甚至开除学籍处理。”在考试过程中由于对监考老师缺乏健全的约束和惩罚机制,致使部分监考老师监考流于形式,监考极其不严,对学生作弊视而不见。还有部分监考老师即使发现学生作弊,往往“手下留情”。这不但助长了学生作弊之风,也使部分不作弊学生觉得心理不平衡,而加入到作弊大军中,造成作弊之风愈演愈烈,恶性循环。此外,对于虚报家庭经济情况,骗取困难补助;故意登记错误家庭地址和联系电话;经常谎开请假条不去上课等,更没有相应约束和惩罚措施。

四、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途径

(一)净化环境,优化诚信教育的氛围

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教育氛围,对不诚信者起到约束作用,对诚信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诚信教育氛围的营造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有机结合。

1.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争做诚信表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人以诚必先待人以诚,教人求真必先待人以真。”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管理者要按章办事,廉洁奉公,强化服务意识,多讲真话,多干实事,发挥表率作用。(3)利用校报、广播、橱窗、标语牌、校园网等途径,精心设计诚信教育内容,弘扬诚信美德,鄙视违法失信行为。同时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校园诚信教育的渗透性。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若没有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要健全法制,规范政府行为,约束公民个人行为,促使行业健康发展;大力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全民族的诚信观念和意识,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体系。在法律和舆论的双重调控下,使失信者受到物质和舆论的双重制裁,守信者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的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3.共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替代不了的。”因此,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沟通学生学习生活动态,并与家长共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二)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两课”教师要认识教学的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从客观实际出发,改变落后、陈旧的教育方法,授课内容结合契约意识、公平意识、规则意识等新理念,避免“假、大、空”。同时因为“两课”不是普通的文化课,可通过开卷、写体会文章等方式代替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使“两课”的考核方式更趋合理。

(三)注重实效,在实践中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诚信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促进“知”和“行”的真正统一。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信念教育的同时,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诚信活动,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辩论、签名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信用要求较高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邀请成功校友和诚信守法企业家来校作“诚信与成功”的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真正将诚信自觉贯穿于学习生活中。

(四)着眼长效,健全诚信评价监督体系

1.制定目标与过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诚信教育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管理模式也需从目标管理转化为注重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因此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分阶段、有计划的进行。(1)新生入学时,要在始业教育中开设诚信教育专题,普及诚信教育知识;要求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保证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不违章用电等。(2)高年级学生要着重信念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认识的被动,变成自觉的诚信实践。(3)即将毕业学生,要加强诚信推荐自我、诚信择业和文明离校教育。此外,对于特殊群体,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如对于贫困生,要加强“今日他人助我,明日我助他人”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常怀感激之心,当将来有能力时要回报社会。

2.构建诚信测评体系

学校应建立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诚信测评机构,设立诚信指标,对学生诚信情况进行测评。诚信指标可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同时诚信测评的各个指标应量化,易于执行,如规定学习诚信可包括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经济诚信可包括不恶意拖欠学费、不弄虚作假骗取困难补助;生活诚信包括不违章使用电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择业诚信包括求职简历诚实化、择业慎重化等。此外,对于诚信测评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班主任评议结合等形式,确保测评结果的合理性,并将测评结果存在学生个人档案。

3.创建诚信奖惩机制

建立诚信情况和奖惩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评选“诚信班级”、“诚信之星”等形式,对诚信者进行奖励,促进学生自觉践行诚信;对于诚信缺失者,如实记录,并与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4.完善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监督机制是能增强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是诚信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监督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和管理者。监督途径可通过监督电话、监督信箱等。如对某些监考流于形式的老师,学生可通过信件或电话进行投诉,从而督促监考老师积极履行监考职责。因此,有必要建立建立完善的诚信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苗青.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性”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唐立国.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3).

[3]姜威,陈健.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

作者简介:

章马良(1979—),男,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思政辅导员。

罗景群(1976—),女,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思政辅导员。

上一篇:环保执法与环保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