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2024-03-14

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纵向科研项目预算一经批复, 原则上不予调整, 确需调整并符合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调整范围的, 应按规定履行相关调整程序;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 必须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 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 进行合理、规范的使用。科研经费来源途径较多, 且各类科研项目的使用要求也不同, 科研经费管理必须按资金来源及科研项目独立设账, 分项管理, 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在我国, 高校普遍实行“课题制”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在经费管理上, 课题制要求实行预算管理, 经费预算一经批准, 就必须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对课题立项, 经费使用、课题验收及

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导致经费使用的随意性。目前, 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普遍采用“课题制”的管理模式,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 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申报获得批准后, 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管理工作理解为从发表格到等组织验收, 而对课题不再作步步跟踪, 深入了解。这是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中“重立项、轻管理”的突出表现。而课题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 已经按规定交纳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剩下的经费都由课题组支配, 在这种模式下, 课题组容易将科研经费视为己有, 科研经费使用随意性较大, 导致部分人将许多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开支列为科研经费支出。

(二) 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科技处负责科研合同、科研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量化考核工作管理, 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科技处作为管理者, 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 而对科研项目经费实际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实行“追踪问效”, 使得这种管理效果较差;对财务处来说, 由于会计不掌握科研项目的预算标准, 只能在文件规定范围和项目经费余额内实报实销, 导致了对科研项目经费审核与监督的“缺位”。由于管理的目标不一致, 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各个部门只是关注自己的管理范围, 对其它过程不够了解, 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彼此之间难以协调一致, 造成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

(三)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与实际开支存在差异。科研项目预算与实际开支存在差异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普遍现象。在项目立项申请时的预算编制由项目课题组来预测编制, 财务处人员并未参与其中, 项目经费预算往往缺乏科学性。由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 在发生科研经费支出时, 使得经费预算执行与批复的预算偏差较大, 主要表现在某些项目支出超预算、超范围, 超标准;预算执行与任务进度不相匹配, 表现为预算执行不足, 经费预算执行与任务进展不一致, 出现在课题验收之前突击使用经费的现象。

(四) 政策执行的监督有缺位, 导致支出效率低、不合理。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从预算编制来看, 项目负责人本着尽可能把经费用足的思想, 而不考虑经费列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预算执行的意识不强, 预算调整也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导致支出不尽合理。另一方面, 由于对违规行为惩罚不力, 导致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在经费的使用上存在侥幸心理, 容易产生违法乱纪行为。从财务管理来看, 财务部门对科研工作不熟悉, 在实际核算中只对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签字等手续是否完备进行会计审核, 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相关性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也造成了科研经费支出结构的不合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完整的核算控制体系, 从而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从独立监督的角度来看, 尚缺乏专业性的独立第三方进行审计。

(五) 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存在流失。由于课题经费是由课题负责人按项目争取的, 各课题组购置设备大都由课题经费支付, 其购置的设备成为课题组专用, 学校难以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而且不同部门、课题组重复购置相同或类似的设备仪器, 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使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往往由项目科研人员使用和保管, 科研项目完成后这些设备一般还是在科研人员手里, 造成设备没有专人管理, 闲置在实验室, 资产管理部门对课题组成员自己验收部分的资产未进行盘点、报废、毁损等后续管理, 甚至国有资产变为个人资产,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 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明确学校科技处、财务处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责任追究制度、绩效考评机制、科研经费沟通与协调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 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

(二) 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管。编制预算时, 项目负责人应与科技处、财务处共同研究编制, 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 增加预算的可操作性。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预算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对预算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检查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和专款专用, 有无超预算的情况, 及时发现并纠正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财务处把好预算关, 从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角度, 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提供建议和指导,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减少经费预算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同时, 要加强预算全过程控制与监督, 禁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随意调整, 使预算得到严格执行, 实现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统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则对申报的预算、预算经费执行使用及项目结题决算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

(三)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购置的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的管理,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通过核查已获批准项目的立项申请书、或已签约的项目合同书等立项申报资料, 了解所购资产是否属于已获批准或已约定的预算项目;通过检查资产入库单, 固定资产实物帐, 核实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抽查盘点, 并与账簿核对, 证实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固定资产要定期清查登记, 项目结题后资产应上交学校统一保管和使用, 不再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 资产报废处置时应按有关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后予以处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问题, 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运用科研经费管理这一手段, 充分发挥经费管理的杠杆作用, 提倡和推动有可持续发展可能性的高层次科研项目, 使高校科研工作形成教学促科研, 科研带教学的良性发展机制, 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措施,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性思考.管理视野2012 (05)

[2] 郝凤林, 管华宇.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

[3] 唐思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北方经济, 2013 (02)

[4] 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

[5] 刘玉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五大核心观念的增强.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0)

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自从国家的生育政策放开以后, 新生儿的出生量激增, 导致的结果就是适龄学前儿童的数量大幅增长, 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同时, 伴随着家长的教育意识的增长, 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学前教育英语教学是近些年的新兴教学, 也是将来学前教育的重点教学。高职院校要重视学前英语教育, 努力提高职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技能,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体系的现状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英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幼儿的教育中也开始引进了英语教育, 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和英语幼儿园遍地开花。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幼儿英语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 幼儿英语的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如在很多幼儿园中都聘请外教来引起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可是大多数的幼儿再见到外教后就会变得害羞、不敢交流。这些外教中的很多人都没有教师资格证和教学经验, 对于课堂的把握程度不足, 教学水平比较低。也有一些学校把英语教学任务布置给自己学校的教师, 这些教师大多都没有受过学前英语教育, 教学质量也不佳。幼儿英语还面临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适合幼儿实际情况等问题。

三、我国学前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综合我国学前英语教育的现状, 首要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的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英语课程的设置混乱。高职学校学前英语教育课程应该包括学前英语教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巧以及学生的口语水平。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重视英语知识的掌握, 忽视学生的教学技巧和综合能力以及英语口语水平。这样教育的后果就是学生踏入职业生活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次, 现阶段高职院校中设置的与英语教学先关的课程有口语课程、语音课程、综合英语课程等多种课程。在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中设置多种相关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课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有些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并不大。学生如果将精力和时间分配到这些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的课程上, 那么分配到专业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 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二) 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指出,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重视学生的个体教育和综合能力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效率低。同时,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一, 擅长的部门也不相同。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导致上课时有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速度, 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感到无聊。

(三) 师资力量不足

近些年国家鼓励高职院校扩大招生, 进入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高职院校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扩招的速度。加上学前教育英语课程普遍存在着发展时间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前英语课程中的师资力量不稳定。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高职学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校教师资源会更加珍贵。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现象, 努力发展自己的师资力量。

(四)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体系建立中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高考中的成绩比较低, 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差, 学习能力也不强, 学习兴趣也不高。面对这种情况, 学前教育英语课程建设的难度更高了, 也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学前教育英语课程建设。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足, 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足, 教师布置的任务难以完成。这说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应该改变, 也应该掌握更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四、我国学前英语课程体系的改进策略

(一) 完善英语课程设置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掌握好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体系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学前英语课程体系。学校要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学前英语教学体系。英语教学体系要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校的师资力量, 不能给学生过大的学习负担影响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 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 还要重视实践技能和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可以加大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 把实践技能放到学生的考核中,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二)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的高校建设和发展中, 学校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全面能力。例如,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法教学。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够得到提高。针对课堂氛围不活泼的情况, 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法教学, 将授课与游戏合二为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同前文所述, 我国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之间人才竞争激烈, 为了完善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体系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要扩大教师队伍。教师的队伍扩大后, 分配到每位教师身上的教学任务就比之前有所减少。教师教学任务轻松后, 教师自己备课、教研、学习以及组织各种课余活动的精力和时间就多了, 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大有帮助。其次高职院校在选拔录用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合格的教师既要有较强的英语基础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高尚的师德。最后, 教师录用后, 要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 及时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等。

(四) 提高学生的学习实际效果

如同前文所述,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的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比较差, 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也没有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以上各种因素就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不满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学习好英语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来看,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长远发展, 学校和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 教师可以引入情景式教学。将英语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模拟, 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人物, 通过情景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了知识进行实践。针对学生上课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法教学。在课堂上, 学习完英语基础知识后, 教师可以通过一两个小游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复习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由于高职学生毕业后要直接进入幼儿园工作,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直接进入幼儿园实习, 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联合学校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如英语歌曲大赛、英文朗诵大赛、书写大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英语成绩也跟着提高。

五、结束语

在未来时期, 我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 英语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学好英语对于个体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学前教学英语是幼儿英语学习的启蒙, 是幼儿学习英语的基础。本文针对我国现在的学前英语课程体系中存在了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 希望能够帮助完善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发现,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实施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英语语感, 对于后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发展, 我国有些地区在学前教育中加入了英语教学。目前, 我国学前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本文探究学前英语教学中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策略, 希望能够提高学前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体系,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丽君, 刘静, 隋秀文, 王春兰.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11) :218-220.

[2] 王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 2012 (2) :183-184.

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 一) 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修养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公安院校培养人民的预备警官, 进入公安队伍, 教育学员要认真履行公安职责,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警察价值观, 摆正学习态度, 掌握公安专业理论知识, 学以致用, 为将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打下基础。

( 二) 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的结合

由于公安工作具有复杂性, 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既有公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 也有公安实践经验的指导。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在进行公安专业教育的同时, 还注重对学员进行相应的公安实践经验的传授, 帮助学员了解当前警务发展的现状, 做到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 三) 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实行警务化管理

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学历教育中通用的学生管理方法, 有利于培养公安院校学员遵守纪律、严于律己、作风正派的品质。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警务化管理不同于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和公安机关实践单位的警务化管理, 它是公安院校学生素质养成中必要的管理方法, 是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一大特色。注重对公安院校学员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范管理, 增强学员的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及规范意识, 为其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 一) 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的平衡点难以把握

公安院校承办研究生教育, 招收对象为高等院校公安专业及非公安专业的毕业生, 统一进行高层次的公安教育, 在人才培养上既注重对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 又注重对学院综合能力的提升。因为公安工作具有复杂性和极强的专业性, 要求学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安实际工作和社会治安动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对公安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对专业知识的教学之间的平衡点不易把握。公安院校对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主要内容, 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 公安民警仅具备公安专业知识已经不足以解决当前的公安工作问题, 还要加强对学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综合能力培养问题上, 培养学员的哪些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是否能够达到实际效果, 综合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培养之间的比例如何分配, 以及如何达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另一方面, 公安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层次难以把握, 公安院校研究生毕业于不同的专业, 学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公安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差异性较大, 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的, 很难决定要讲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层次。

( 二) 公安院校研究生缺乏学习生涯规划意识

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学习生涯规划是研究生通过自我分析, 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和特点, 确定其三年学习过程中在不同阶段的目标, 做好对每个阶段的规划。一方面, 公安院校的研究生缺乏科学的时间规划意识。研究生的自由学习时间相对较为充裕, 例如, 研究生可以通过利用课余时间, 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外时间, 可以到公安机关单位进行实践知识学习, 增加对公安工作的了解。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时间分配意识, 造成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对课外学习机会的浪费; 另一方面, 公安院校研究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上意识不足。公安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强, 知识结构复杂,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 不能将所学的所有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即使学到再多专业知识, 也很难灵活的应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 三) 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有待建立完善的学生激励机制

当前公安院校针对在校研究生的激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奖励; 此外, 通过开设“专题论坛”等活动, 对积极参与和表现优异的学员进行奖励。首先, 奖学金是学员在校期间获取奖励的主要方式。一方面, 评定奖学金的规定中, 论文发表所占比重低于学习成绩和日常量化 ( 警务化管理针对学员的日常表现做出的最终评分) , 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激励学员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 由于奖学金的评定周期较长, 使其对学员的日常激励作用不明显。其次, 由于缺乏其他的日常激励方式, 造成获取奖励的途经单一, 容易导致部分学员在争取奖学金无望的情况下产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 四) 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务化管理过于重形式, 制约其管理方法实际效能的发挥

公安院校研究生的警务化管理不同于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和公安机关实践单位的警务化管理。从学校的功能和特点看, 警务化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于教育, 即通过警务化管理的手段来实施对公安院校学生的警察素质养成教育。对公安院校研究生的警务化管理的实际目的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方法, 规范学员日常行为, 为其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 以及培养学员遵守纪律、作风正派的良好品质。但是, 当前公安院校在执行警务化管理方法的过程中, 忽视了警务化管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质目的, 发生警务化管理方法的扭曲, 使公安院校在对学员进行警务化管理时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使学员不能真正的理解警务化管理的真正目的和重要性, 而产生对警务化管理的抵触心理, 影响学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三、完善当前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措施

( 一) 完善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

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 首先在体现其政治性教育的前提下, 要对学员进行相关的警察文化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警察价值观, 提升自身的警察荣誉感, 将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思想作为一种自觉意识, 主动去维护公安机关形象, 积极去为人民服务; 其次, 研究生教育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转述,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开拓学员的视野, 鼓励学员探索专业内的新领域、学习新技能, 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治安动态, 满足人民对公安工作的新需求; 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 公安教育不能脱离当前的公安实践, 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点, 将专业知识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促进对理论更深层次的认识。

( 二) 丰富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本科生教育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研究生教育则更侧重培养学员思考、研究、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所以研究生课堂的授课方式应当丰富多样。讨论式教学, 是师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课堂交流, 发生思维碰撞, 有利于开拓学员视野, 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员的知识领悟能力, 掌握授课的层次和方式; 还可以通过由学员授课的方式, 锻炼学员搜集资料、分析总结、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 增强学习氛围; 此外, 还可以通过模拟公安工作中的实际场景, 进行情境教学, 分配学员小组完成工作或者独立完成工作,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既实现教学目的, 又能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

( 三) 创新公安院校研究生学习的激励机制

在完善对学员的激励机制上, 一方面, 要提高奖学金评定中的论文所占比重, 引起学员对研究学术、发表论文的重视。另一方面,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激励活动, 为学员提供更多的获取奖励途径, 扩大奖励的覆盖范围, 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奖学金奖励之外, 可以开展校级、系部论文评优以及学员优秀课程评选、“专题知识竞赛”等活动, 对于表现优异的参与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或者为其作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条件和保障, 增强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员的自身素质。

( 四) 转变对公安院校研究生的警务化管理理念

公安院校要始终坚持对学生的严格教育和严格管理, 为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提供保障。但是在教学与警务化管理的结合中, 公安院校在实施警务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要坚持教育为主,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警务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管理干部要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原则,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培育学校从严管理的育人环境; 坚持严格管理, 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养成教育。因此, 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应当努力使学员认同警务化管理的同时, 又要注意对学员的信任, 尊重学生, 不能钳制思想、抑制创新, 注意把握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自身的特殊性。

摘要: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水平的公安人才为目标, 承担着为公安实战单位输送高水平的公安专业人才的重任。但是在当前的公安教学实践中, 我国的公安研究生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规划、奖励机制以及警务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制约了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功能的发挥, 针对目前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当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建议。

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周海龙

【摘

要】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占有比较大的数量。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不管从硬件建设还是师资配备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学校发展还远远不足,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许多矛盾仍然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发展。“均衡发展“这一目标似乎离我们还是很远。

【关键词】制约;教育;因素;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

1 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

2 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

4 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

5 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5、创建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

6 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诚然,教育能改变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兴旺发达,自立自强的根本。中国教育是不断在改革,但仍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我想要跳出这样的怪圈,我们不能一心的去指望教育部门。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多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技能技巧。

除了素质教育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听老师说过,现在许多的博士生将其导师称为“老板”。那一些“老板”为什么会产生,也就是教育产业化的缘故吧。

最先我谈到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近年才解决。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约1860年左右实施9年义务教育。美国了1920s,范围扩展到全国,年龄5-18岁(个别州不同)都应入学。除了一些杂费,教育费用从税收中提取。古巴在1976年在宪法中规定,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我国呢?1986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有比较成功的方面, 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我国医学生的医德现状以及医德教育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有待于提高。许多医学生连对最起码的医德常识都缺乏应有的了解。

(2) 传统的医德教育模式不是很成功。尽管我们国家的医德教育模式从整体上来看是好的,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德教育发展的瓶颈。

(3) 从细节来看, 我国医德教育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冷遇, 许多学生对一门可以修身养性的学科视而不见。而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有必要不断改进。

2 医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鉴于医德教育的根本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及时地发现了问题还不够, 有必要从更深刻的本质上发现问题的成因, 进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笔者认为, 导致医学生医德教育问题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既有医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医德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具体分析如下。

2.1 医学生作为医德教育的主体性丧失

医德教育到底应该是以谁为主体?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 但却长期影响人们的实践, 特别是影响我国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择与价值取向。我们认为, 医德教育的主体既应该是教师, 也应该是学生。鉴于医德教育的稳定性, 本文主要是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医德教育。从目前的医德教育来看, 医学生作为医德教育的主体性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主体自身来看, 医学生学医的伦理思想准备不足。现有调查表明54%的学生报考医校、护校并非自己的本意, 而是由父母的意愿所定。学生及其家长们为子女选择学医的动机, 有相当多数是只看到了从医社会地位较高, 收入可观稳定, 实惠大等优越性, 还并不了解从医的艰辛、劳苦, 没有为病人甘于奉献或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在一些中专学校, 这一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和突出。我们知道, 中专医学校招生工作基本上属于自负盈亏, 财政拨款严重不足, 再加上各校间恶性竞争, 对生源质量的控制有所放松, 所录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为医德教育带来困难。还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我们医学教学的主体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 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 大部分来自城区, 学生的总体情况较好, 学生有较好的成才愿望, 但学习动力不足, 特别是在基础学习阶段对专业难以产生浓厚兴趣, 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较好, 但少数同学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同学希望走向社会, 了解国情, 但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他们渴望独立, 但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对家长仍有一定依赖, 导致独立的目标难以达成;学生希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渴望与人合作, 但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然而我们的医德教育漠视了这一差异, 把医学生作为整齐划一的对象来说教, 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针对性丧失, 医学生失去了对医德的信心。

从教学方式上看, 目前的医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 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目前,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即“课程设置散乱无序、教师结构缺乏权威、教学方法刻板陈旧、学生态度可有可无”。[1]

2.2 医德教育的教学体制凌乱

(1) 在课程设置上, 直接涉及到医德教育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 在课程性质的界定、开课学期的安排上都相当随便, 缺乏合理化论证。比如某中医药大学, 其《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被界定为医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因此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要不要学习该课程。从实际操作来看, 仍有部分医学生最终没有选修这两门对于他们比较重要的课程;在开课学期上, 学校将这两门课的开课时间都定在大二或者大三, 这个阶段医学生普遍处在基础课的学习层面, 还没真正接触到医学专业技能的学习, 对于病痛疾苦、医患关系、医学伦理等缺乏应有的感性体验。又怎么能对课堂灌输的理性认识领悟透彻呢?

(2) 在教师结构上, 目前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大都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伦理学两个专业方向, 本身对于医学了解甚少。在教学中, 他们往往偏重于纯粹伦理道德规范的灌输, 而不能做到将其放到医学领域进行相关性的阐述。因此缺乏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权威性。如, 在一些医学中专, 由于教育学制短, 生源广, 招生量大, 在培养医务人员过程中, 具有“量大”和“速成”的特点。现行的中专医学教学大纲中, 虽然也开设了医学伦理课, 但其课时相对不足。其他各专业课老师在授课中, 围绕“课时”安排教学计划, 注重本专业知识的传授, 无心顾及医德教育内容。有时或许能够与之联系一二, 也是较为凌乱的。所以, 在整个学习期间所受医德教育不够深入和系统。

2.3 医德教育体制落后

医德教育体制落后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医德教育和专业教育存在冲突。众所周知, 我国的医学生专业课程多, 专业书厚, 而其他的一些公共课程也比较多, 所以导致了医学生学习压力大。许多医学生没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课之外的其他课程。而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着事实上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素质等倾向。特别是医学院校因为专业性强、临床专业课分量偏重, 教师分科细, 没有把医德教育有计划地融入专业教育中进行。造成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2]也就是说, 过分地追求和强调专业技术而导致了对医德教育的漠视, 把医德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纯粹是为了赚取学分的课程来看待。

(2) 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层次性。医学生从刚刚走入校门经过在校学习和临床实践, 到毕业时成为一名医务人员需要几年的时间, 他们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在逐步深入, 从公共基础课到医学基础课, 从临床基础到临床实习, 这一系列过程使他们对医学及医学道德的认知逐渐发展起来。因此, 对低年级的医德教育具体目标应不同于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也应在低年级上有所超越。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知, 它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3]因此, 医学生对医学道德的判断离不开他对医学道德认知的程度。如, 医学生医德高尚首先应知道什么是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是说,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只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后才能在高年级的临床学习中逐步建立起这种关系。因此, 注重医德教育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目前的医德教育体制中被彻底地忽视了, 一门统一的功课不经意地就打发了这种差异性需求。

2.4 医德教育的教育方式简陋

医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说, 既是一种道德宣教, 但也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性活动。因此, 医德教育是比较复杂的, 医德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长期性。对于需要长期培养的医德, 就应该多管齐下,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 目前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 但一门课程是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的。那么, 除此之外, 医学院校还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医德教育呢?

从上表可以看出, 许多学校除了采用专门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课程之外最普遍的一种医德教育方式就是利用实习的动员大会进行实习宣誓。实习是医学生转化为医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让医学生在实习期间不断地实践医德伦理, 关系到他们真正转化为医生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 因此, 举行实习宣誓很有意义。另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有专门的社会实践, 让医学生接受咨询, 使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医德。当然, 各个学校不同, 医德教育的方式就不一致。那么, 学生又是怎么看待学校的医德教育模式的呢?

从表2可以看出, 医学生对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并不十分满意。认为当前的医德教育“比较符合学生的口味”的不到35%, 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了一些带有抱怨性的描述。可见, 采用灌输的方法, 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 已经被医学生们给拒绝了。

摘要:本文立足于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侧重于从更深刻的本质上发现问题的成因, 进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笔者认为, 导致医学生医德教育问题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既有医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医德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医德教育,问题,成因

参考文献

[1] 李芳.医学生道德发展与医德教育模式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 2005 (10) :77.

[2] 赵亭, 张宗明.加强医德教育, 提高中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4) :84.

[3] 赵增福.论中专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5) :26.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调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