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纲要范文

2024-03-23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纲要范文第1篇

XXX,我们曾经聆听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咏读过刘禹锡的佳作名篇。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我们惊叹于她唾手可得的优势:广博的华北平原,毗邻京津的区位,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突出的医药纺织产业,活跃的经济环境…… 这是一座年轻、漂亮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她依托铁路兴起,得利于行政中心发展,借助于医药、纺织制造业扩张,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

这是一座典型的制造业工业城市,工业区星罗棋布,陆路交通枢纽突出,制造业发达,遂已成为冀中南的经济中心。

然而,当我们深入其中,我们看到,滹沱河的流水已经逝去,太行山麓的生态空间正在被蚕食,城市和居民正沉浸在巨大的交通压力之中。民心河的流水,沿街的月季和国槐,似乎在表达 XXX 人对人居环境的追寻,对美好家园的憧憬与期盼……

如何面对全球化和加入 WTO 的机遇,如何强化与京津大城市的协作,如何发挥 XXX城市自身的价值和潜在优势,如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 XXX 发展战略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思索,我们探讨,我们反复研究:城市发展要素凝炼,城市功能定位,城市规模预测,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城市环境整治,人居环境美化,试图通过这方方面面,把握 XXX 城市的发展脉络,解构 XXX 的城市空间,描绘XXX 的美好未来…… 我们坚信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路畅”、城美的 XXX 正在来临!

要 XXX,XX 省省会,在短短的百年之间造就了城市辉煌。省会城市、交通枢纽、制造业基地和“三北”地区的商贸集散中心地位是 XXX 需要张扬的既有优势,而全球化、信息化、后工业化以及中国加入 WTO,将会给 XXX 的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做强中心城区参与全球化进程,发挥竞争优势实施产业重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将是 XXX 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全球化给 XXX 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经济实力、社会文教、生态环境三大系列 22 项指标分析,XXX 的总体实力在环渤海 8 座主要城市中排名第 5,强于其周围的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而在临海省份中的省会城市中则不具备什么优势。从竞争力要素来看,将 XXX 与周围 5 个紧邻省份的省会城市,及北京与天津两个直辖市,还有 XX 省综合实力仅次于 XXX 的唐山与秦皇岛进行比较,XXX 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要素,但土地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具有相对优势。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城市拓展新空间,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比较优势对XXX适应全球产业重构与转移有重要意义。XXX应当抓住这些竞争优势,建设国家乃至全球意义的医药、纺织制造业基地。同时,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发展信息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引资力度,强化开放的条件,达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XXX 市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省会 XXX 的城市功能,就必须拓展主城空间,把 XXX 做大、做强、做优、做美。本次规划预测,2020 年市域人均GDP 达到 5 万元/人,城市化水平达 6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 270 万人,外围四县(市)总规模达到 80 万人。中心城区用地面积控制在 270 平方公里以内。

XXX 是一个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发达的城市。制药、纺织、食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基础比较好,产业关联度大,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重大,应继续强化它们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重构 XXX 产业结构,主要在于:重点发展医药、纺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扶持通信、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业。

XXX 经历了铁路枢纽、国家制造业基地、省会城市到华北地区商贸中心等城市功能演变。今后必须把握加入 WTO 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利用北靠京津、西依山西能源基地的区位和建设中国家高速交通枢纽优势,打造医药和纺织发达制造业基地和“三北”重要商埠,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本次战略规划拟定 XXX 的城市性质为:全球医药制造业基地,国家纺织产业发展中心,“三北”地区重要商埠,华

北重要高速交通和通讯枢纽,冀中南区域中心城市,把 XXX 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特色突出、环境优美宜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有序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设立自然斑块保护区,保障滹沱河一级廊道、三纵一横的二级廊道以及一纵两横的三级廊道,控制和改造生态节点,构筑“一环四射”的区域开敞空间总体格局以及城市内部点、线、面完整多功能绿色开敞空间。以维护景观生态体系为前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可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东进为主,辅以向东北拓展”。

信息化、高速化、郊区化成为近年来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和重构的重要因素。生态社区、流动技术、可支付住房、TOD 开发模式成为构造理想城市的基本要素。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之城。XXX 的城市结构转型在于:从工业城市到后工业城市,从交通枢纽城市到高速交通节点城市;再造信息城市、花园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引导城市空间形态从圈层蔓延走向轴向拓展,从紧凑团块走向开敞组团,从城市开发区走向城市新城区。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按四个层面展开:大都市、组团圈、主城区、石门城。主城区再造生态花园城市结构。理想的 XXX 城市空间结构应该是:“以主城为核心,拓展石门新城,形成三个核心,建设四大组团,开敞、组团式花园生态城市空间格局”。

新战略空间是 XXX 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新经济和中国加入 WTO 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做大”、“做强”、“做优”、“做美”XXX 的具体体现。根据 XXX 的城市性质、发展动力及发展目标,在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过程中,规划中央商务区(CBD)和国际贸易区(ITC)、石门新城区、产业基地园区、大学城、高新技术园区、物流基地、信息港、现代化换乘枢纽和大型购物城等为 XXX 未来 20 年城市发展的新战略空间。

流动空间是提升 XXX 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的支撑。XXX 流动空间的再造构想是:以航空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体,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形成高速交通枢纽;以主城区环路为起点,构筑轴向发散的快速通道网;优化城市道路干道网,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合理布局城市客货运站、停车场和物流基地;辅以 XXX“信息港”和邮政枢纽的建设,将XXX 建成国内重要的高速交通和通信枢纽。

本次规划按对外交通、城市交通、邮电通信、能源建设、水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与改造等 8 方面,规划安排共 25 项重大工程建设,开发时序为“由内而外、成片开发,组团发展”。估算至 2020 年 XXX 城市发展重大工程建设总投资 1550 亿,其中重要基础设施投资约为 440 亿元,公益性项目投资 110 亿元,城市开发投资约为 1000亿元。

—— X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I— 目

一、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1 1

(一)历史 —— 城市发展要素分析 ..............................................................................................................1 1 、铁路枢纽带动城市兴起

........................................................................................................................1 2 、制造业布局奠定发展基础

....................................................................................................................1 3 、行政中心促进城市繁荣

........................................................................................................................2 4 、市场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2 (二)优势 —— 再铸辉煌的基石 ..................................................................................................................2 1 、地理区位得天独厚

................................................................................................................................2 2 、物产资源丰富多彩

................................................................................................................................2 3 、行政中心功能齐备

................................................................................................................................3 4 、交通通讯枢纽突出

................................................................................................................................3 5 、制造业基础雄厚

....................................................................................................................................4 6 、商贸流通业发达

....................................................................................................................................5 (三)机遇 —— 把握发展的契机 ..................................................................................................................6 1 、融全球化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

............................................................................................................6 2 、借交通通讯枢纽发展新经济

................................................................................................................7 3 、就入世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8 4 、依区位优势推动城市腾飞

....................................................................................................................8 (四)挑战 —— 亟待突破的瓶颈 ..................................................................................................................9 1 、环京津都市圈竞争

................................................................................................................................9 2 、中心城市实力不强

..............................................................................................................................10 3 、产业结构重构转移

..............................................................................................................................10 4 、投资环境需要改善

...............................................................................................................................11 5 、发展空间亟待拓展

...............................................................................................................................11 6 、生态环境期待整治

..............................................................................................................................12 (五)战略—— 启动城市腾飞的钥匙 ........................................................................................................12 1 、做强中心城区参与全球化进程

..........................................................................................................12 2 、发挥竞争优势实施产业重构

..............................................................................................................12 3 、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

..............................................................................................................13 4 、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13 二、全球化时代的 XXX

......................................................

14

(一)全球化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 ............................................................................................................14 1 、全球化及其特征

..................................................................................................................................14 2 、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5 (二)全球化与京津环渤海城市圈 ............................................................................................................15 1 、城市带的地位与作用

..........................................................................................................................15 2 、京津环渤海城市圈的地位与前景

......................................................................................................16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地位与作用 ....................................................................................................17

—— X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II— 1 、双重城市网络的节点城市

..................................................................................................................17 2 、处在边缘中的中心城市

......................................................................................................................19 3 、国际制造业转移基地

..........................................................................................................................20 (四)城市竞争力及其要素分析 ................................................................................................................21 1 、城市竞争力评价

..................................................................................................................................21 2 、城市竞争要素分析

..............................................................................................................................21 的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 XXX ......................................................................................................................25 三、城市发展目标与规模预测

................................................

27

(一)城市发展目标 ....................................................................................................................................27 1 、经济发展目标

......................................................................................................................................27 2 、社会发展目标

......................................................................................................................................28 3 、环境整治目标

......................................................................................................................................28 (二)经济发展预测 ....................................................................................................................................28 1 、增长率的确定

......................................................................................................................................29 2 、GDP 总量预测

.....................................................................................................................................30 3 、预测结果评价

......................................................................................................................................31 (三)市域总人口预测 ................................................................................................................................31 1 、自然增长率确定

..................................................................................................................................31 2 、户籍人口预测

......................................................................................................................................31 3 、暂住人口估算

......................................................................................................................................34 4 、市域总人口预测

..................................................................................................................................35 (四)城市化水平预测 ................................................................................................................................35 1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关系

............................................................................................................35 2 、城市化水平预测

..................................................................................................................................36 (五)城镇人口预测 ....................................................................................................................................37 (六)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38 1 、《 XXX 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7 ~ 2010 )》方案

..................................................................................38 2 、《 XXX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999 ~ 2020 )》方案

..............................................................................38 3 、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城镇人口

..........................................................................................................39 (七)中心城区人口预测 ............................................................................................................................39 1 、中心城区人口预测

..............................................................................................................................39 2 、周边县市人口预测

..............................................................................................................................41 (八)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42 四、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

....................................................

43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3 1 、三次产业结构特征

..............................................................................................................................43 2 、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44 3 、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44 (二)优势产业分析 ....................................................................................................................................45 1 、区位商分析

..........................................................................................................................................45 2 、行业比重分析

......................................................................................................................................48 (三)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 ........................................................................................................................49 1 、产业重构指导思想

..............................................................................................................................49

—— X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III— 2 、制药工业

..............................................................................................................................................50 3 、纺织工业

..............................................................................................................................................55 4 、食品工业

..............................................................................................................................................57 5 、通信技术产业

......................................................................................................................................58 6 、商贸流通业

..........................................................................................................................................59 7 、旅游业

..................................................................................................................................................62 五、城市功能再造与城市性质

................................................

64

(一)城市功能演化分析 ............................................................................................................................64 1 、从小村落到铁路枢纽城市( 1949 年以前)

.....................................................................................64 2 、从铁路枢纽到国家制造业基地( 1950 ~ 1968 年)

.........................................................................65 3 、从地方行政中心到省会城市( 1947 ~ 1968 年)

.............................................................................65 4 、从地方商业中心到华北地区重要商埠( 1980 年至今)

.................................................................65 (二)历次城市性质的回顾 ........................................................................................................................66 1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66 2 、XXX 及相关城镇体系规划回顾

..........................................................................................................67 3 、周边郊县区相关功能定位

..................................................................................................................67 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回顾

..........................................................................................68 5 、相关政府文件城市发展定位回顾

......................................................................................................68 (三)城市功能再造 ....................................................................................................................................69 1 、全球医药制造业基地

..........................................................................................................................69 2 、国家纺织中心

......................................................................................................................................71 3 、“三北”地区重要商埠

........................................................................................................................71 4 、华北重要的高速交通通讯枢纽

..........................................................................................................72 5 、XX 省省会城市

....................................................................................................................................72 6 、冀中南区域中心城市

..........................................................................................................................73 (四)城市性质表述 ....................................................................................................................................73 六、可持续人居环境营造

....................................................

75

(一)XXX 城市人居环境问题 ..................................................................................................................75 1 、现状问题

..............................................................................................................................................75 2 、原因分析

..............................................................................................................................................76 3 、改善途径

..............................................................................................................................................77 (二)城市景观生态结构构建 ....................................................................................................................78 1 、基质

......................................................................................................................................................78 2 、斑块

......................................................................................................................................................78 3 、廊道

......................................................................................................................................................79 4 、节点

......................................................................................................................................................79 5 、网络

......................................................................................................................................................79 (三)城市开敞空间系统营造 ....................................................................................................................80 1 、区域性开敞空间

..................................................................................................................................80 2 、城市内部开敞空间

..............................................................................................................................81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82 1 、评价范围

..............................................................................................................................................82 2 、评价方法和指标

..................................................................................................................................82

—— X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IV— 3 、用地适宜性评价

..................................................................................................................................83 (五)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83 1 、可能的城市用地方向

..........................................................................................................................83 2 、城市用地方向条件分析

......................................................................................................................83 3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85 七、理想城市空间结构

......................................................

88

(一)历次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回顾 ............................................................................................................88 1 、单中心棋盘式

......................................................................................................................................88 2 、花园城市结构

......................................................................................................................................88 3 、双中心城市结构

..................................................................................................................................89 4 、一轴一核方格网式城市结构

..............................................................................................................89 5 、一轴一核三环十中心布局模式

..........................................................................................................89 6 、“ 1+4” 分散组团结构

...........................................................................................................................90 (二)大城市空间增长模式选择 ................................................................................................................92 1 、城市空间拓展的新要素

......................................................................................................................92 2 、大城市空间扩展规律

..........................................................................................................................93 (三)理想城市及其构造要素 ....................................................................................................................96 1 、理想之城

..............................................................................................................................................96 2 、构造要素

..............................................................................................................................................97 (四)城市结构转型与再造 ........................................................................................................................99 1 、城市结构转型

......................................................................................................................................99 2 、城市结构再造

....................................................................................................................................100 3 、城市结构重组

....................................................................................................................................101 (五)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 ......................................................................................................................102 1 、大都市

................................................................................................................................................102 2 、组团圈

................................................................................................................................................104 3 、主城区

................................................................................................................................................105 4 、石门城

................................................................................................................................................107 (六)生态花 园城市再造 ..........................................................................................................................109 1 、城市中心区

........................................................................................................................................109 2 、东南文教流动区

.................................................................................................................................110 3 、西北产业区

.........................................................................................................................................110 4 、绿带与开敞空间廊道

.........................................................................................................................111 (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111 1 、城市用地布局

.....................................................................................................................................111 2 、城市用地平衡

.....................................................................................................................................113 八、城市新战略空间及其整合

...............................................

115

(一)城市新战略空间 ...............................................................................................................................115 1 、中央商务区( CBD )

.........................................................................................................................115 2 、国际贸易区( ITC )

...........................................................................................................................116 3 、全球医药制造业基地

.........................................................................................................................116 4 、国家纺织中心

.....................................................................................................................................117 5 、专业特色市场

.....................................................................................................................................117

—— XXX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V— 6 、高新技术开发区

.................................................................................................................................118 7 、现代物流基地

.....................................................................................................................................119 8 、国际信息港

........................................................................................................................................120 9 、大学城

................................................................................................................................................121 10 、现代化换乘枢纽

..............................................................................................................................121 11 、大型购物城

......................................................................................................................................121 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22 13 、城市开敞空间

..................................................................................................................................122 14 、城中村改造

......................................................................................................................................123 (二)城市空间整合 ..................................................................................................................................124 1 、石门新城与主城区的整合

................................................................................................................124 2 、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区的整合

............................................................................................................125 九、流动空间再造

.........................................................

127

(一)总体构想 ..........................................................................................................................................127 (二)高速流动空间 ..................................................................................................................................128 1 、空港与航空网

....................................................................................................................................128 2 、高速公路网

........................................................................................................................................129 3 、高速铁路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纲要范文第2篇

1 当前成渝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当前成渝群众体育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从群众体育是城市市民“归属需要”的角度看, 具有城市特色的群众体育空间建设被忽视;从群众体育是“交往活动”的角度看, 成渝社区中的体育活动空间严重匮乏。

1.1 城市特色体育设施被忽视

成都露天滑冰场一直是市民开展健身活动、娱乐活动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其中, 位于旧城中心的滑冰场成为了大众的信息、社交中心。如今, 冬天市民都会三五成群的前往西岭雪山露天滑冰场滑冰刀、打冰球;而且不少露天运动场所在自然水域也是市民自发开展冬泳活动的场所, 比如嘉陵江、岷江等。这些场所人流密度高, 然而至今没有一家公园为体育活动制定过专门的场地规划或是建造专门的配套服务设施。这直接导致体育空间品质普遍不高, 有些运动场入口都存在安全隐患;服务设施不完善, 多为临时搭建或露天设置, 不但使空间环境受损, 还会影响公共交通。此外, 抖空竹、放风筝、天桥中幡这类这些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项目至今都没有专门的活动场地;而对于符合成渝城市气候特质、开展情况良好的冬泳活动而言, 大部分成渝及南充地区的冬泳爱好者只能在自然水域“违法”活动。

1.2 住区体育活动空间的匮乏

以成都旧城住区为例, 小区内不但是缺乏体育设施和健身活动空间, 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共交往空间都“捉襟见肘”。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是小区内的建筑格局大都是“楼—机动车道—楼间绿化—楼”的阵列式, 开放空间规模十分有限, 设计时就没有专门的场地用于健身活动。第二, 老式住区内有限的开放空间往往由于缺乏物业管理被闲置或被机动车停车侵占, 居民连停留交往的空间都十分有限, 自然也没有可以健身的场地。正是因为小区内根本没有可以供居民歇歇脚、聊聊天的交往空间, 经常能在成都中心城区看到老年人聚集在小区外街道的人行道上休息聊天。成都旧城住区内体育设施和场地缺乏的现状, 很大一部分是原因是由于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 曾多次错失住区内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机会。当前成渝住区开放空间的匮乏实际是我国传统城市中缺少“广场”这类城市开放空间的延续现象, 也是“交往”空间不受重视的表现。

2 发展策略

2.1 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在现有《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 增加适应成渝城市空间结构、反映城市自然和文化特征、符合市民实际需要的群众体育空间建设标准内容。真正体现群众体育空间建设“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以现行的两部建设指标为例, 2005年9月9日由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提出“旧区改建中应考虑安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 其面积指标可以酌情降低, 但不得低于规定面积的70%”, 已经对新旧城区的差异性有所考虑, 但对于成都旧城而言, 其针对性不强。所以, 当前旧城的群众体育场地和设施严重缺乏, 关键就是没有明确的、适合的标准, 一直处于“具体研究”的状态。此外, 现行的国家级指标中, 没有针对不同城市的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提出差异性的要求, 这就需要成渝体育局、规划建设局结合城市特征对现有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群众体育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尤其要“以人为本”, 突出群众的需求、突出区域的特色, 应该为这些深受西南民众喜爱的健身活动项目制定标准, 安排专门的活动场地。

2.2 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群众体育空间数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不断建设是落实各类标准、规划的唯一途经;同时应该强调对现有群众体育空间的优化、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利用、与城市公共建筑的融合等多样化的建设方式, 尤其是在新建难度越来越大的中心城区。不断优化改善空间品质:对现有全民健身路径设施以及室外的球类活动场地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 适当补充新的器械类型, 比如面向青少年的器械, 调整健身路径的结构;并且借助群众体育设施更新的机会改善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品质。进一步优化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局部区域, 提供更宜人、更安全的群众体育活动场所, 比如对城市步行线路进行清理和疏通, 在天然滑冰场的驳岸设置固定亲水平台替代临时的简陋出入口。另外, 应逐步完善群众体育空间的配套设施, 比如厕所、更衣淋浴和休息设施等。积极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将是成渝群众体育空间最宝贵的资源。在国外公园、街道、广场、城市水系都是大众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空间, 成渝也有这样的传统, 比如天然滑冰场。虽然政府管理部门对野冰、野泳, 或是在大型公共广场上轮滑、放风筝的态度逐渐由限制转为默许, 但由于城市开放空间的管理和维护都存在较大难度, 无限制开放也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团体性活动的开展, 有组织的使用开放空间是目前最适合成渝的方式。比如, 街头广场的篮球体验活动、南充广场的元旦长跑活动、重庆大礼堂广场轮滑俱乐部的培训等。

摘要:成渝两地城市中的群众体育空间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交错的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群众体育视为市民实现归属感和开展日常交往活动的重要方式, 考察当代城市群众体育空间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提出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成渝群众体育设施,归属需要,交往,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华.体育教学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 (3) .

[2] 童星.“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再认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5-13.

[3] 张国清.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4] 梁胜.城市拆迁公权私权大博弈[J].发展, 2004 (9) :39-40.

[5] 施国庆.非自愿移民:冲突与和谐[J].江苏社会科学, 2005 (5) :22-25.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纲要范文第3篇

到目前为止, 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开始注重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建设, 这项工程与人防工程之间不存在冲突, 反而可以相互促进。就目前的实践和施工现状来看, 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在很多层次上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二者之间的共通性更是需要摸索着前进。

2、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之间的联系

2.1 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发展之间存在的规律联系

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然而, 同时也是不容浪费的, 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节约用地的政策目标, 针对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一直以来都层出不穷。也因为这样, 将城市地下的建设融合人防意义, 不仅是对于土地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 同时也可以使得城市建设进程更加完整, 在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上, 都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

2.2 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之间的功能联系

按照建设地下空间的目的来将他们进行区分, 可以发现, 人防工程所负责的职能是用来保证特殊战备时期人民的安全性能够到保障, 而一般的地下空间建设工程项目, 则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之下, 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由此可知, 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分析, 基于他们之间的功能并不存在冲突, 可以统筹规划之后共同建设。

2.3 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位置布局的联系

在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中, 应将人防工程规划纳入一个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去, 坚持人防规划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规划, 同步建设。人防工程的建设大多依赖于地下空间的使用, 在不影响城市发展地下水电系统和交通系统运作的情况下, 将人防安全因素融入其中, 列入布局的其中一个考虑因素。

2.4 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常规功能与特殊功能之间的联系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知, 一般来说, 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是用来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基本需求的, 其中可以包括地下交通系统的运作、地下水电线路的, 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而人防工程的建设大多是出于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被使用到, 但其仍然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必须做好人防工程平战转换工作, 既要在战时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又要在平时发挥做作, 促进经济发展。

3、现阶段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独立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存在的片面性

3.1.1 不能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在规划城市地下空间时, 通常只以个体的角度来看, 而忽略了整体方面, 这就导致设计方案没有做到统筹规划, 有时建设完成的地下工程项目仅仅只能满足其中一部分职能, 维护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一旦出现突发状况, 当城市的安全遭到威胁, 人们就缺乏一个统一管理下的人防工程。

3.1.2 不能充分协调其他地下项目的规划

仅仅只以个体的目光来设计整个城市地下系统的建设, 不仅容易在后期使用中与其他职能下的工程规划产生冲突, 同时, 就现阶段的地下项目建设来说, 也并不能做到充分协调, 往往会买下隐藏的弊端, 造成后期修缮的难度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2 独立建设人防工程规划存在的片面性

3.2.1 缺乏完整的系统性和规模性

国家已经在这一方面有了相关规定, 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项目必须依照功能分区, 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强制规划性。然而, 在现阶段的社会十几下, 这一目标和要求往往并不能得到满足, 许多人防工程项目都存在着盲目施工的问题。

3.2.2 管理和协调工作的实施力度不足

针对各种类型人防项目建设, 他们在最终目的上都是殊途同归的, 但是就现状而言, 基本上还是以城市的整体建设作为参考依据, 短期内看不到其中存在的经济效益, 因此, 存在着施工项目不贴合实际, 落实困难的问题。

4、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融合的体现

4.1 二者之间规划编制体系的融合体现

作为独立建设的地下空间项目和人防工程来说, 往往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的, 从而使得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 从规划编制开始, 这二者之间就提出了可以融合的性质, 不仅使得说一句的操作标准得到了统一和规范, 同时, 更加贴合当前城市的社会以及发展需求, 后期使用效果得到了保证, 并且在最大限度上, 有利于相关施工举措的落实。

4.2 两者之间空间布局相互协调的融合体现

为了能够更好地协调城市地上、地下土地资源的使用, 使得地下空间建设更能满足城市实际使用需求, 将平时的建设使用目的与特殊时期的战时需求相结合, 在不改变人防工程主体结构, 不影响战时使用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人防工程平时开发利用, 不断提高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 促进城市地下工程与人防工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

4.3 实施管理工作的融合体现

首先指出, 城市的地下土地资源是可以进行多功能综合利用的, 并且这种模式反而更加合理, 更便于整个城市建设进程的空间统一管理。在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建设方案制定时, 应当从项目具体用途、当前区域的地下空间大小、建设的功能需求、土地资源利用率等多个方面考虑, 建立地下空间更加适应于人防用途的融合机制体现, 并加强这方面权威性文件的颁布。

5、结束语

为了能够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水平, 使得空间利用更加合理, 为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 就应当将这两个概念相结合, 利用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建设特性, 保证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 从而提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下的日常需求, 以及特殊时期之下的战备需求。

摘要:随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日益推进, 也就更加注重于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 而在这其中, 与人防工程的建设显然有着共通之处, 两者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使得互相之间共同发展、共同推进, 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与人防工程规划之间的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二者之间完全独立建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将其作为依据, 提出优化这两种工程建设水平的具体措施,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 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从而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水平。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人防工程,规律联系,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概览[J].张智峰, 刘宏, 陈志龙.城乡建设.2017 (03) .

[2]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探析[J].李林聪, 候登兰.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16 (02) .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纲要范文第4篇

在欧美以及一些亚洲经济发达的国家, 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受西方各种艺术运动的影响较频繁, 思想意识接受较早, 亦或国家城市形象定位不同等, 在环境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比较大, 进而将城市形象、国家地位已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我国, 环境设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时间漫长且过程坎坷, 首先, 近代工业化生产起步较晚, 早期国民意识中对环境设计等概念基本没有, 导致环境设施的基础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与政策的感召, 大部分的内地城市都在为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努力。他们一方面注重城市环境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普及, 一方面关注城市、区域的深层发展, 更多时候他们在探索中寻求与居住者和谐共存的内在联系。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兴建城市广场、商业步行街、道路景观带、城市景观绿地、大中小型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来满足广大老百姓对于城市建设的大部分需求, 但就目前情况观察, 我国二、三线城市的环境设施基础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城市形象有待进一步加深。

一、中国环境设施的现状分析

首先, 基础设施不健全。例如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标志、标线不成系统;主要道路上的信号灯、地面分道线、路障、隔离墩等不够完整、清晰, 次要道路在基础服务设施方面也不够全面, 如欠缺公共厕所、城市垃圾筒、电话亭等, 年久失修等问题比比皆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基础设施相较于发达国家也是甚少, 城市中阅读浏览的报刊亭、雅俗共赏的各类型雕塑作品、城市绿地景观小品等都较为少见。其次,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较低。譬如在交通性设施中有效的引导和限制标志不够明显、醒目、缺乏设计维护;交通管理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设施的材料选择及造型设计上都忽视了使用功能, 本末倒置的强调外观形式主义, 易造成其设计成品耐久性差、不易清洗、打扫等问题。第三, 设计中缺乏人文关怀理念。现有的城市户外“家具”大多千篇一律, 未能很好地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用于实践中, 大多数城市“家具”的细节处理未能表现对人性较好的理解和关爱, 缺少对人在户外的生存活动状况的体会与关注。未能创造出“人-环境-设施-自然”四者之间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第四, 设施成品缺乏设计个性。早些时候由于信息闭塞、整体文化水平限制了审美情趣发展等原因, 造成产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导致长期以来城市街道设施的设计缺乏创新性, 普遍都缺少适合的切入点参与设计, 即缺乏对历史文脉、客观环境等的延续性探讨。例如路灯的设计全国几乎没有太大差别, 南北地域差别明显, 但在设计中体现大多一个样, 缺少创造性的艺术表现。

二、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形象设计的联系

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物、城市中心区域的形象构建、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及其在内或周边的环境设施等构建了完整的城市形象。但是, 公共空间的环境设施也并非是美化环境、提升空间文化品味的直接方式、主要源动力, 这主要是因为在大环境中环境设施只能在“点”上发挥“微薄”的作用, 难以扩散到更大的“面”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艺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空间环境本身的艺术性, 另一方面是空间中所容纳的环境设施、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赋予空间的艺术性。城市形象设计依托的不仅仅是大方向的规划思想, 更体现在城市细节设计中。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配合环境设施设计能够将城市或区域形象进一步提升、凝炼对城市区域的整体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更能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经济实力。此外, 城市的文化氛围需要环境设施的推进发展, 公众对于城市地域文化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决定了环境设施的成长高度, 就我国的环境设施而言, 目前正处于基础建设阶段, 未来的发展将根据国家政策、国民参与意识等综合因素而定。同时一个城市形象的确立与其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关系, 环境设施、公共艺术作品等是城市文化盛世的主要“载体”, 总在繁华之处绽放, 象征着民族的、传统的、区域的繁荣兴盛, 为城市形象设计增添耀眼的光辉。

三、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机遇, 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带来的弊端也越发明显起来。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首要事情, 虽然城市形象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繁琐的、系统的、庞大的工程, 但从视觉审美角度来看, 进行有研究、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的改善, 将城市中的景观道路系统、建筑组群、公共环境中可见设施的形态, 色彩、风格、材质等不同方面, 作为考察城市静态识别系统的有效载体, 对此加以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设计,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及时地、精准地传达城市的人文、景观、地域等特色。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贯彻到对各个细节的深入修复与改善中, 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细节本质传递进而达到提升城市形象, 外在形式美与使用功能高度统一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 发展中国家城市公共建筑景观呈高速发展态势, 然而在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 大多数人对于公共空间中环境设施的认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很多时候他们对于环境设施的了解仍停留在城市建筑景观群中基础设施、景观小品、道路车站等的基本造型上。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和政策的开放, 环境设计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在强调“功能主义”的当今社会, 审美功能在环境设施设计方面也越来越备受关注。纵观全球建筑景观群的规划与设计, 环境设施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与存在, 不仅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视觉、触觉等的享受, 更能让大众发现并深入了解到公共环境中城市、区域形象设计的魅力及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施,公共艺术,城市形象,发展,联系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 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2] 孟彤.城市公共空间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 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纲要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景观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显著。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也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主张。为充分保证城市公共空间植物设计的效果,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以增强景观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1.公共空间植物景观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主要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与艺术原理,采取多种不同植物组合的方式打造优良的景观效果,以此全方位展现植物形体、色彩和线条打造的独特美感,凸显不同的艺术特点及空间效果。

2.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

2.1形态美

园林植物的形态能够带给人们较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改善体验效果。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植物呈现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有的苍劲雄厚,有的俊秀柔美,再加上设计师的精心处理,使得园林的空间感官得到明显提升,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据现有资料数据统计,植物的树形可分为25个基本树形,如尖塔状、圆锥状、球形、圆柱形,前两种会呈现出一种庄严之感,后两种呈现雄伟浑厚之感,另外还有垂枝状,能够体现优雅柔美之感。

2.2色彩美

园林植物色彩美的体现多数情况下是进行氛围渲染及四季变化特征的凸显,色彩美的展现多是通过叶、花的形式实现,如,银杏叶通常以绿色为主,在进入秋季后会逐渐向金黄色转变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季节变化,领略不同季节下植物的美感。

3.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意义

3.1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

植物景观设计中,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是其重要目的和功能,以此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美观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突显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特点,首先,务必高度重视植物空间的布局及立体排布;其次,准确把握植物树种搭配与共生间的关系;最后,植物形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质。

3.2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特征

高质量的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环保性和科学性。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3.3彰顯城市发展中的人文理念和精神

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够全方位体现人本理念,该理念深度考虑了植物景观设计的目的、意义和深层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高水平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也融合了和谐共生的理念,改善了植物景观的设计水平,二者也可充分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人文精神。

3.4创新城市面貌,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城市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城市发展面貌,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软实力,有效激发城市内部生命力,为现代城市的更好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4.1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市政广场通常设于城市主轴线上,雕塑和建筑物通常坐落于主轴线的中心位置,且广场的面积相对较大,视线效果较好,具有优良的可达性。在节日期间,为彰显气氛,时常设置临时性的花坛组合,结合广场轴线布局采取不同的种植模式。中轴对称则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现标志性建筑物,也可彰显建筑的特点和气势。纪念性广场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及建筑较为常见,可在广场上设置大型的雕塑,以此满足大众的欣赏要求,且车辆无法通行,营造了更加安静的氛围。

4.2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城市道路中设计植物景观的作用尤为显著。首先,可改善城市环境,减少车辆运行过程中释放的废气。植物景观能够过滤和净化空气,也可增强环境的美观性。高层建筑和硬质地面间合理种植植物与花卉能够增强空间的观赏性,为周边的居民打造优良的视觉体验。植物景观的安全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优质的植物景观能够起到引导车流、防风防雪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全方位考量街道的功能和用途,选取不同的植物景观设置模式。

4.3滨水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生态交错带状景观,凸显绿地的开放性和生态性。滨水植物景观是在水岸线区域,基于艺术构图原理,不同植物依据特定的形式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滨水空间植物设计平面布置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不同的空间,设置不密度的林带,以此创建滨水绿化架构,科学设置密林群落和疏林草地,形成明与暗、疏与密的鲜明对比。

4.4科学利用植物造景技术

(1)将植物造景与科学理念融合起来。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在绿化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就是第一视觉影响,公共空间植物景观造景的效果应能够在第一时间刺激到人们的视觉感官。为此,设计人员需要做好植物造景技术的融合运用,科学使用视觉原理、透视变性原理,对远近景的植物、比例划分及关联内容加以分析及规划,确保设计的创新性、美观性及合理性。而在植物造景技术融合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既定原则要求,坚持科学的制作流程,以多样化的造景手段和方式,营造不一样的视觉感官效果,以此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视觉刺激的目的,提升园林景观的绿化水平。

(2)将植物造景与多元化技术融合起来。这两种方式方法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模式带来的限制,促进了园林内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种方式在应用前,需先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展开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栽植和生长过程中,在适当的时间施加磷肥,使植物四季都能够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如,紫荆、梅树、花桃等植物,就是运用该方式做到四季开花的。另外,在植物开花前,可将枝干部位实行环割处理,让植物提前进入分化期,或者直接在早秋时节内将叶片全部摘掉,施加一定量的氮肥,以此来促进植物的发芽生长,提高其观赏价值。在该方式下也可运用形象法完成植物造景要求。模仿不同自然景观或动物形状,打造优美的园林景观环境。如将藤本花缠绕在园林小路上,营造一种盘龙出洞的效果,从而突显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独特性特征,提高艺术价值。

(3)因地制宜落实植物造景技术。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植物花卉种类加以选择和运用,尽可能的以本土植物为主,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证空间景观的观赏效果。如果当地植物生长较为茂盛,种类较多,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还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加以规划,凸显区域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这样一方面能够打造良好的自然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文化的宣传,凸显差异特色。

总结

总之,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绿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艺术;另一方面也可推动现代环保型城市发展。设计人员需要在准确把握城市公共空间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植物特点及生态学原理,加强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模式,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以此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婷,迟苗苗,任震.德州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景观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2,37(01):125-134.

[2]王冰泽.顺应气候特征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建筑与预算,2021(12):56-58.

[3]谢婉月,董丽,郝培尧,唐令,李珊珊,张烨,谭铃千.城市公共空间——街景设计中的植物景观[J].景观设计,2021(06):118-121.

[4]彭鸿坤,刘云飞.现代城市商住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11):113-114.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纲要范文第6篇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刻,我们十分高兴迎来了以*、*、*同志为组长的国家两纲中期评估督导组一行来**督促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妇儿工委对我省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使我们备受鼓舞和鞭策。在此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督导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国务院妇儿工委一直以来对我省妇儿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有关情况作简要汇

报。

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地面积万平方公里,辖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2005年全省人口总数9194万人,其中女性人口万人,0—17岁人口万人,分别占全省人口的%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胆实践,务实进取,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原来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经济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1979—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实现了“世界走一步,**跨四步”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跨上一个新台阶,取得六个新突破”:即总体经济实力跨上历史性新台阶,外经贸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民

营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22366亿元,占全国的1/9强。来源于**的财政总收入达4432亿元,占全国的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国的比重达。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4280亿美元,占全国1/3,2005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的1/7。今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1—9月全省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呈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为妇女的加快发展、儿童的优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情况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务院妇儿工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根据监测评估,我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顺利,已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部分目标已提前达标。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目标的44项可比量化指标中,我省有38项提前达到2010年终期指标,占可比量化指标的%,有4项指标进展顺利,到2010年可望达到终期目标;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目标的33项可比量化指标中,提前和可望达到2010年指标的占,在两纲非量化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进展状况良好。全省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妇女儿童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与妇女儿童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全省妇女儿童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妇女儿童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规划,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一是规划先行,明确目标。2001年,我省根据两个纲要的要求,颁布实施了《**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突出了妇女儿童发展的优先领域,并根据**实际,提出比国家纲要更高的发展目标,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今年,我省又将妇儿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难点指标,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中。二是领导重视,合力推进。五年来,我省多次召开以妇女儿童工作为主题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

上一篇:成人教育毕业典礼致辞范文下一篇:长沙中汇电气有限公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