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项目工程招标范文

2023-09-21

道路项目工程招标范文第1篇

1.1、外部管理

(1) 强化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并实时的掌握有关信息与政策; (2) 逐步的强化和建设单位之间沟通协作的关系, 要充分的保证建设单位对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 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建设单位的目标控制在合理化的范围之内; (3) 加强与监理工作之前的协作关系, 监理是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中一线指挥的代理人, 所以与监理及时沟通, 及时做好相关工程变更的工作, 加强突发安全事故的监控预警;在施工报验中及时通过监理进行现场勘查、检验批报验和督导测量等工作, 加快工程施工质量、进度, 以满足建设单位目标控制。

1.2、质量控制

(1) 业主的质量目标主要依据的是建设单位的质量目标并将行之有效的质量把控制措施制定出来, 利用系统的质量控制方式来保证业务对于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实际需求; (2) 建立质量控制 (QC) 小组, 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之中, 每一个细节工作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 因此必须要成立专门的QC小组来全方位的控制工程质量; (3) 将工程监理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施工过程中道路桥梁工程项目都是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了监理工程师, 监督和把控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 监理是代表业主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所以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承担着质量控制的重要角色, 确保工程质量满足业主质量目标的要求。

1.3、进度控制

(1) 科学、合理化的安排施工进度计划, 依旧业主工期目标来安排施工进度计划方案, 利用顺排工期以及倒排工期的途径来施工之中的重要工序找出来, 保障这些重要工序工作时间要求, 在最大限度之上来充分的满足业主工期; (2) 优化资源配置, 对人、材、机进行科学的分配, 确保工程施工的关键工作施工时间满足施工工期要求; (3) 加强动态监控, 实时收集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进度情况, 通过对比计划与实际的差异, 及时调整进度计划以确保工程进度处于受控之中。

2、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准备工作

2.1、组建优秀施工管理人员和班组

积极的组建吃苦耐劳、经验丰富以及技术优的管理人员与班组。管理人员可以有效的控制管理过程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这对于整个项目井然有序施工十分的有利。

2.2、熟悉施工图纸, 进行现场核对

在正式施工之前, 要熟悉并了解施工图纸, 依据图纸设计来实施必要的施工现场勘查作用, 将其中的各种疑难杂症缕清。

2.3、摸清影响施工因素

利用走访调查的方式来将管线影响施工的因素弄清, 针对其中需要搬迁的建筑物提前拟好相应的搬迁报告, 便于提前将搬迁工作做好, 节约施工时间。

2.4、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 加大安全交流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而言, 施工人员是其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 施工人员要将施工建设过程之中会用到的各类规范、技术标准以及安全知识在充分的熟悉并掌握号之后, 最终才可以促使整个工程项目井然有序的施工。

3、道路桥梁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3.1、施工进度方面的管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分析的过程之中,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进度管理体制建立起来, 利用一套标准有效的进度管理体系, 促使所有人员全时间、全过程参与, 及时比对施工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 分析原因、协调过程, 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进度计划

项目施工的进度控制, 应该有一个“标准进度”, 制定合理的标准进度计划, 在实际施工中, 各单位和各工种按照标准技术进行衔接和配合, 工人和物资供应对应, 确定工期安排情况。将施工进度计划报业主审批后, 实施单位就要将计划细化, 编制具体的月度计划, 将每一项计划都安排落实到个人, 保障各种资源要素充分调配。

(2) 进行进度检查

制定施工项目进度计划之后, 不能只将项目计划书放在那里作为形式。而是要对任务书及时检查和审核, 发现和记录影响项目进度的问题, 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根据实际进度做好协调工作, 对于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仔细排查。

3.2、施工质量方面的管理

(1) 首先树立意识, 提高认识

全体施工人员都要明确“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 没有质量的保证工程就没有意义, 甚至会产生危害, 良好的质量意识要谨记在心。

(2) 编制质量计划

工程的质量问题不是靠意识来保障, 而是要有切实的计划和方案, 合理的施工计划方案可以保障质量, 严格遵照施工质量计划来施工。

(3) 做好外观质量

充分的保障结构内光外实, 道路与桥梁之间的相互协调, 在最大限度之上来满足视觉要求。值得注意的就是, 道路桥梁的外露部分不仅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需求, 还得要满足行车行人安全, 又要注意美观一致性, 和周边建筑物之前的统一协调性。

3.3、安全管理方面的管理

第一, 强化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教育的力度, 利用“三级”教育模式, 也就是公司安全教育、项目部安全教育以及班主安全教育等措施, 来预防人员出现安全伤亡事故的概率;第二则是要将安全生产计划制定出来, 由专职安全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时, 把安全生产原则贯彻到底,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避免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

总之, 目前, 在我们国家时候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工程项目管理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也在逐步的完善之中。

摘要:现如今, 在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道路桥梁的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 保障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的关键就在于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 其可以很好的为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建设及之后的使用增值, 针对道路桥梁施工项目实施“三控、三管、一协调”, 从根本之上来充分的保证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 从而在最大限度之上来使得人民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真实需求得以最大限度的满足, 进而为国家城镇化经济谋求效益。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管理,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万杰.浅谈市政道路桥梁项目施工的管理[J].绿色环保建材, 2017, (02) :78.

道路项目工程招标范文第2篇

阳庄村位于潭头街西北方向阳峪沟上游(阳峪沟总长约15公里),距离镇中心大约12公里。全村林坡面积达1万9千200多亩,耕地600余亩。人口104户,共计385口人。06年阳庄移民区(选址在潭头镇赵庄下坪组)竣工以来已经有三分之二人口搬迁至移民区。阳庄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农业村,无经济来源、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群众增收困难,人均年纯收入不及上千元村财政基本瘫痪更谈不上发展村公共事业。

阳峪沟村村通道路是村与外界联系唯一通道,阳峪沟比较狭窄且两侧坡面以岩石居多,道路只能修建在河床上或者紧挨河床遇到暴雨涨水道路损毁就会比较严重。去年“7.24”洪灾冲毁阳庄沟道路达百分之四十(彻底中断,人力无法通行)。事后镇政府张书记和谭镇长实地查看后,安排实施修复工程,共计开挖5400多方(按最低价40元/每立方开炸)。同时村委和施工方按21万元签订工程合同。到目前为止施工方只得到万余元工程款,整天到村逼债,导致村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其次今年夏季汛期期间又冲毁5公里道路(需要垒方和路面平整)。 阳峪沟道路修复工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虽然移民区人口占多数,但是移民区并没有耕地,只能回阳庄沟种粮、种菜等,这些最基本生产生活必须得到保障;其次群众最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发展经济作物、上山挖药、木材加工等。就目前来说保障畅通也就是保证群众增收途径;最后阳庄沟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阳庄溶洞、4棵年代久远古树、奇石、铀矿)保障道路通畅,这些资源以后必然会给阳庄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否请批示!

潭头镇阳庄村委员会

道路项目工程招标范文第3篇

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村道路硬化工程

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村委会

4、项目负责人:

5、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为村组硬化道路,长1.0公里。

6、项目概述:**镇**村硬化道路位于**村委会南侧,由于等级低、线形差、路面窄,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十分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硬化***道路,是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完善路网,满足交通运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位于**镇**村,原道路均为七八十年代修建村组道路,线路等级低、线形差、路面窄,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项目的实施将大大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2、项目的建设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该道路比较狭窄,每遇大雨天气,道路泥泞,学生上学难,群众行路难,车辆出行不便,严重影响了该村村民农业生产资料及农副产品运销,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彻底解决该村群众行路难、发展难等问题,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硬化**村道路势在必行。

3、项目的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本项目位于**镇境内,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沿线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

三、项目地址、建设条件和技术标准

1、项目地址:项目位于**镇**村境内。

2、建设条件:该项目沿线海拔在2360m,无明显软基,地基承载力较高,适宜于乡村道路建设。

本项目是利用老路进行改造项目,项目的建设只需要路基扩建和路面的硬化,不需要进行拆迁。

沿线砂石材料丰富,工程用土可就近掘取。

3、技术标准:本项目技术等级为四级水泥路标准,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混凝土面层厚20厘米,砼标号C30,设计行车速度20公里/小时。

四、建设规模及建设主要内容

1、建设规模:改建四级水泥路长1.0公里。

2、路线方案:北接….,纵横两条向南延伸至……..。

3、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根据拟定的路线方案,本项目主要建设内

容和工程量主要为

⑴粘土基层:143万立方米;

⑵天然砂砾石垫层 234立方米;

⑶级配碎石垫层:4145平方米;

⑷水泥路面:3500平方米。

五、项目实施意见及进度安排

1、组织领导:工程建设由**村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并由镇政府和县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专业性强、信誉度好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2、建设工期:2012年底前完成申报立项、施工图设计工作,2013年5月份开工建设,2013年6月前完成该项目。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根据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并结合地方实际,我们估算本项目的总造价为30万元。

2、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资金3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30万元。

七、投资效益评价

该项目实施后,使硬化道路连成网络,道路等级明显提高,能更好的发挥乡村道路的整体效益,彻底改变原来的交通落后局面,可解决32户181人的交通问题,同时大大加快当地蔬菜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八、结论与意见

道路项目工程招标范文第4篇

二○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一、单位概况

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是省政府批准举办的全日制职业院校,目前已建成国家高级技工学校、省重点技师学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技师分院,建成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市共建公共实训鉴定基地。

学院主校区占地98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米,现有教职工288人,在校生7000多人,年对外培训5000人以上。学院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有技师、高技、高职、中专、中技等办学层次;设有一所三星级驾驶培训学校,一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设数控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信息技术、化学工程等大类二十多个专业,有教学仪器设备4000万元,建有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室)30多个。

二、建设项目功能定位

1、危房改造的需要

根据《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学校校舍抗震安全排查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教发〔2008〕19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种实施工作的意见》、《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淮政办发〔2009〕117号)、《关于开展城区汛期房屋安全大检查的通知》(淮住建办〔2010〕5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并由市教育局、市建设局统一组织,2009年底由南京具备检测资质的专业公司对我院主校区校园校舍进行了抗震安全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要求拆除D类危房。目前,属于在D类的食堂及水塔等7239平方米建筑已于2011年拆除,并由学院自身贷款3000万元在原址建设包括食堂在内的综合实训楼,现已竣工投入使用。

去年7月底,在扬州市发生4.9级地震,我市有震感情况下,震后我院组织人员对校舍安全情况进行了排查,结果发现我院检测结果为D类的6A、7A学生宿舍楼出现不安全状况,尤其6A出现明显裂缝,已向市政府进行了专项报告,并已对6A宿舍楼采取封闭措施,停止使用。6A封闭后,目前每间宿舍均安排10名学生,学生住宿十分紧张,亟待改善。

2、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的需要

6A、7A学生宿舍楼都建于1981年,结构面积相同,原为四层,后来信息学院因需要又加盖一层,卫生间部分也为后加接,现为五层,分别有60个房间、建筑面积都为2650㎡,属D类危房,且整体结构不合理。为保证学生住宿安全和改善住宿条件,拟拆除6A、7A学生宿舍楼,分两期重建功能齐全现代化的学生宿舍楼,并已经市人社局和市政府同意。

3、提升学院形象的需要

目前,我院建筑大部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建筑大多老化,功能落后,外观老旧,新建一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生宿舍楼,对提升我院校园形象十分必要。

三、项目概述

1、地理位置

拟建学生宿舍楼位于北京北路77号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院内,拆除6A、7A学生宿舍楼建新学生宿舍楼。

2、工程概况

拟建学生宿舍楼为框架结构,每栋总面积3200 ㎡,每层面积约为534㎡。

3、项目概算

(1)土建费用930万元

(2)水电工程费184万元

(3)设计费16万元

(4)招标代理费5万元

(5)监理费30万元

(6)各种规费35万元

合计:1200万元

四、工程进度计划

2013年4月项目申请;

2013年5月工程设计;

2013年7月土建工程开工;

2014年8月,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五、总述

随着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生产第一线

道路项目工程招标范文第5篇

建议书

一、项目名称:大红沟乡东圈湾村东圈湾至三角城农村公路

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天祝县大红沟乡东圈湾村委会

三、项目负责人:杨生珠

四、建设性质:新建

五、建设期限:2010

六、项目区基本现状

大红沟乡东圈湾村地处大红沟乡西端,属浅山半干旱区,平均海拔2810米,平均气温4.7℃,年均降水量280毫米,无霜期120天。耕地面积2258亩,共辖6个村民小组282户1266人,有劳动力782人。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0元,大小畜存栏7230头(只)。

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道路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之一,被誉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连接城乡、维系产销、互通有无的纽带。而大红沟乡东圈湾村村组道路坡徒弯急,路面狭窄,如遇雨雪天气,交通便中断,还经常发生交通事故,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威胁着群众的行路安全,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从而加快脱贫致室奔小康步伐是当务之急。经东圈湾村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修建村组道路5公里。

八、建设条件和方案比选

1、地理条件

项目地区位于石羊河流域源头,平均海拔2810米。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0—2001)》(50年超越概率10%),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区,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划》,公路工程设防烈度采用8度。

2、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

项目区筑路用砂石分布较广,贮量丰富,为保护植被,不宜就地开采,筑路用砂石等材料应在指定区域内开采。块石主要产于本地,质地良好,多为岩石,开采方便,运输便利,中(粗)砂、碎砾石、天然砂砾开采运输都比较方便,可采用小四轮车、三轮车等农用车运输,平均运距2公里,均可满足项目需求。

3、社会环境分析

本项目结合地型、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因地制宜,尽量利用旧路,在路线的平、纵、横三方面进行综合提高,使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并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完善沿线设施和与路网的衔接。

4、项目对环保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在线形顺畅的条件下,不占农田、少占林地;避免和乡镇规划发生干扰;进行完善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防止路基填方边坡雨水、地表水的侵蚀以及引起的环境恶化;妥善设臵取土,弃土地点,尽可能做到取土造田,维护现有的生态环境。

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荒滩、农田、树木的破坏。道路竣工后

在可以植树的地段,尽快植树绿化,并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在村庄附件的环境敏感区施工,尽量缩短工期。施工临时用地在使用完毕后,及时恢复原有农业用地功能。

九、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1、 建设规模

该道路途径东圈湾、阴洼沟、生地,终点三角城,总长5公里,计划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全线铺筑15厘米厚天然砂砾路面。

2、技术标准

实施方案按村道四级公路标准建设,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计算行车速度(km/h):20

路基宽度(m):4.5

行车道宽度(m):3.5

极限最小半径(m):15

一般最小半径(m): 30

最大纵坡(%):8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5

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十、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该项目设计要求、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预算总投资30万元。其中: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5万元,群众筹劳(折价)15万元。

十一、效益分析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解决东圈湾村282户1266多人的行路难问题,改善当地落后的交通面貌,为进一步促进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比较可见。

十二、组织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内设施工小组、质检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在施工期间,领导小组成员亲临现场,及时与沿线群众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加强项目管理

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合同管理制,严格按程序规范运作。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为法人代表,全权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实行合同管理,落实具体责任人,按照建设内容和设计要求,严格监督检查和考核,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和质量抽查,由质检小组对每个项目进行现场监理、跟踪、检查、阶段验收,保证工程进度和效益,确保这一项目管理好、建设好。

3、加强资金管理

道路项目工程招标范文第6篇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一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图表:专栏17 “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重点新华社发 第二节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节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一节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第二节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

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提高上交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第三节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第四节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节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继续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第二节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

第三节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加强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第二节 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第三节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做好各项制度间的衔接,整合经办资源,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节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加强药品生产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第五节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方便群众就医。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六节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图表:专栏18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第一节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第二节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

第三节 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问责机制,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健全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快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修订完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管理和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加强计划生育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扩大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范围。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做好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第二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及法律援助等工作,完善性别统计制度,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节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消除对女童的歧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孤残儿童、艾滋病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问题。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第五节 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实施重点康复和托养工程、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和“阳光家园”计划,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推进无障碍建设。制定和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上一篇:职业防护措施范文下一篇:教师新年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