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2024-02-02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短期经营目标,实施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预算管理也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具体化为一系列表格和数字的文件。它以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科学预测为前提。以销售预算为起点,进而延伸到诸如生产、成本和资金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预计财务报表。全面预算因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说来,完整的预算应当包括业务预算(或者称营业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三部分。业务预算又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和期间费用预算。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编制这些预算,就意味着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具体地勾画出了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蓝图。预算一旦获得批准,就成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和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和手段。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预算管理实施得较早,也比较成熟,其中一些技术性的方法,在我国企业实施预算管理中已经得到借鉴:一些非技术性的东西,我们则不能直接借鉴,这需要我们在实施预算管理时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发挥和创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已经实施了企业预算管理。从已经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情况来看,预算管理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缺乏全员参与意识,没有有效的激励配套措施。缺乏规范操作等,导致一些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不太理想。有鉴于此,企业预算管理应着重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预算管理过程。这是因为企业预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而这些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分担的,就所承担的工作而言,预算的实际执行者应当是最为熟悉情况的。实际上,预算编制的水平如何,如何去完成预算,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应当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同时,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了预算的制定,并且使他们得到重视,预算才易于被员工接受。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才有可靠的基础。才可能真正地完成预算,进而顺利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此外,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也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当局和企业其他员工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作出改善企业管理的决策。

二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预算的作用有:(1)明确企业预算期内经营活动的目标,(2)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3)控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4)评价实际工作业绩。预算除确实具有这些作用外,编制预算、实施预算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即通过预算管理全过程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顺利地完成预算任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一)实施激励可以满足企业员工的多种需要

根据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早在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其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专著中就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人的需要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方面。当人的某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最低程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人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1969年奥尔德福(C.P.Aldefer)在其发表的《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正,指出人的需要没有必要分为五个层次,可以合并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谐需要与成长需要三个层次,指出人的需要并非完全是按照由低到高逐级排列的,而是可以交叉的。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赫兹伯格(F.Herzberg)则把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概括为两类,并认为满足这两类需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尽管马斯洛、奥尔德福和赫兹伯格等人提出的需要理论有一些差异,但是,他们都肯定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规律,因为未满足的需要又会导致动机。而动机又会引发人的行为。所以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导致了人的行为的多样性。有些行为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有一些行为是我们所不希望的。所以,就需要对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激励措施,对我们所希望的行为予以积极地引导,对我们所不希望的行为予以约束和限制。

就实施企业预算管理而言。需要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预算编制,自主地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当预算执行出现不利偏差时,及时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自觉自愿地完成责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刺激和满足员工的受人尊敬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容易使员工产生成就感;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完成企业预算,当然,对企业预算完成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应当予以限制。

(二)营造环境激励员工

为预算管理营造环境这一点,往往被我国的企业所忽视。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满足员工需要,固然具有激励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环境,纵使员工有满足自我成就等高层次需要的动机,也是徒劳的。因此,如何营造有利于开展预算管理的环境,正是目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所欠缺的。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列温(Lewin)教授曾经提出过关于人的行为的著名公式:

B=f(P.E)

这里,B代表行为 (Behavior);P代表个人(Person);E代表环境(Env,ronment);f代表上述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个著名的公式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即人类行为是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

这就是说,对于企业特定的员工(P)来说,他所处的环境(E)不同,那么,他的行为可能亦不相同。由于特定的行为是由特定的人和特定的环境决定的,所以,为了诱导某种行为出现,不仅要想法设法刺激员工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而且还应该根据特定的人创造适应满足这种需要,引导产生这种环境条件,以便激发对企业预算管理有利的行为。因此,企业实施预算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编制十个预算,而是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进行预算管理的环境,吸引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预算管理。

三 推行预算管理责任化和自主化

(一)预算管理责任化

企业预算管理化,首先必须编制责任预算,企业实施预算管理,不仅要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而且还要编制各个部门的责任预算,形成责任预算管理体

系。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都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预算,但是,前者是按经济活动的客体来反映的,后者是按经济活动的主体来反映的。全面预算勾画出了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蓝图,而责任预算则勾画出了各个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蓝图。责任预算为各个责任单位确定了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否达到,则取决于各个责任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了保证预算得以完成,在实施预算管理时,企业还应当制定一定的配套措施,以便激发员工完成预算的积极性。这种配套激励措施,不仅要考虑精神上的激励,而且也要考虑物质上的激励。不仅要有近期的激励,而且还要有远期的激励目标。

(二)预算管理自主化

预算管理要达到以预算为依据。以激励为手段,实现企业各个部门自主管理的境界。所谓自主管理就是企业各个部门等责任单位,以批准的本部门的责任预算为行动目标,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主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付诸实施,保证责任预算的完成,自主管理以本部门的积极主动的管理为主。以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协调为辅,形成靠经济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来自主自觉地实施相应的预算管理,这是预算管理的一个较高境界,也是最为有效的境界。

(三)信息的及时反馈

全面预算和责任预算已经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环节以及完成这些预算的责任目标都规定得比较明确了。为了能够适时地掌握和控制整个企业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的履行情况,就需要建立及时、高效的有关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便企业管理当局和各个责任单位的管理者随时了解预算执行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脱离预算的差异,保证预算目标的完成。

四 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

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是否准确、可靠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预算不仅要全面,而且也要可靠。

(一)采用概率预算提高预算值的准确性

在编制预算时,所涉及的变量,如业务量,价格和成本等,有的时候可以准确地预计其数值,有的时候难以确定其数值。在后一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客观条件,对有关变量作一些近似的估计,估计它们可能变动的范围,分析它们在该范围内出现的概率,然后对各变量进行调整,计算期望值,编制预算。

采用概率预算必须遵循必要的程序,并形成一定的署名文档,以便明确责任。在实际编制预算时,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编制。要根据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有关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

(二)预算的先进性与现实性

企业编制的预算不仅应当具有先进性,而且也应当具有现实性。预算的先进性是指预算是要经过企业员工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的,不付出一定的努力是完不成的。预算的先进性,对于各种成果类的指标,表现为预算指标水平的提高;各种消耗类指标,表现为预算指标水平的降低。先进的预算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短期目标。预算的现实性是指人们经过努力确实具有完成预算的可能性。现实性对于预算管理亦十分重要。如果没有现实性,那么就难以调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算只有同时具备先进性和现实性,才可能具有科学性。

(三)预算的可验证性

为了提高预算的可靠性,预算编制工作应当具有可验证性。也就是说,对于两个合格的预算管理人员,利用同一个企业的同一预算期的资料,相同的方法编制出来的预算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即他们所编制的预算实质上是相同的,坚持预算编制的可验证性。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预算本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同时,还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促进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要使预算具有可验证性。不仅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和编制方法,而且还需要在编制预算的各个环节,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乃至个人以书面形式提供预算编制所需要的署名材料,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参与预算编制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企业管理中的原始资料。必要时可以查考验证。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目前闭门造车编制预算的随意性,而且也可以充分发动企业员工参与预算管理过程,增强预算的认可程度。

(四)弹性责任预算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以企业编制预算时所预计的业务量,与一个预算期终了时所实际达到的业务量往往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利于准确地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在预算期终了,考核预算时还需要对原来的预算水平进行调整,以便增加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可比性。

即便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为了控制经济活动,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出于控制经济活动的方便起见,也需要编制弹性责任预算。因为弹性责任预算,不仅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提供了多种业务量水准的预算,便于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各个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与相应业务量水准的责任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差异,明确差异的责任。有利于各个责任单位或者个人把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编制弹性预算,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扩大预算的范围,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对预算作频繁修改;另一方面能够便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可比的基础上。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企业预算管理实行动态预算管理,即在预算期初,编制预算时根据当时的预计业务水平来编制预算。但是,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应当以实际完成的业务量的预算数为基准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预算的执行情况。另外,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分析、控制经济活动。了解经济活动是否能够达到预算管理的要求,也需要以动态预算作为工具。当企业一旦发现市场行情的变化,业务量有变化,就可以根据当时能够准确确定的业务量来动态地编制预算,这样就可以把预算建立在一个准确的水平上。由于预算赖以编制的业务量与经济活动实际水平相一致,因而有利于实施预算控制,也可以便预算的考核与分析建立在更加可比的基础上,便于预算完成情况的考核。

五、采用零基预算挖掘降低费用潜力

编制费用预算的方法很多,以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较为科学。从我国实际工作中预算的编制情况来看,使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为数不少,究其原因是增量预算和减量预算是在上期预算执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期的情况,加以适当的调整而编制的预算,这种预算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它以过去的水平为基础,实际上就是承认过去是合理的,无需改进,因循沿袭下去,所以容易造成预算的不足,或者是安于现状,造成资源浪费。零基预算不同于传统的预算编制

方法。零基预算自2。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在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使用零基预算管理费用能够取得较好地效果。采用零基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从根本上研究、分析和判断每项预算支出是否具有支出的必要性和支出数额的大小。它要求对各个业务项目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逐个进行估算,并说明其经济效果,在此基础上,按项目的轻重缓急性质,分配预算经费;确定各费用项目的预算数,进而编制费用预算。

零基预算不仅能压缩经费开支,从而能切实做到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且,零基预算的编制过程,就是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挖掘潜力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和企业的革新改造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对于企业降低费用和成本是十分有利的。由于零基预算不受过去老框框的制约,能够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级预算部门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费用预算应当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来编制。

考虑到手工操作的不便,实务中也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做法,比如每两至三年进行一次严格的零基预算操作,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没有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个期间之内,可以结合使用增量预算或者减量预算的办法来编制预算,以便简化预算编制工作。也可以针对重点责任单位或者一些重要的项目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来编制,而其他部门或者项目按照传统预算方式来编制。

六、采用滚动预算把握企业的未来为了便于企业管理当局把握企业的未来,企业应当编制动态预算。其理由如下:

(一)滚动预算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在编制预算时,虽然人们对预算期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产生各种难以预料的变化,这无疑会影响预算的正确性,甚至会导致某些预算不合时宜。再说人们对未来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具体的过程,而滚动预算能帮助企业克服预算的盲目性,避免预算与实际有较大的出入。

(二)滚动预算有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滚动预算的预算期间具有动态固定特性,说它具有固定特性是因为滚动预算始终要保持一个固定的预算期间,通常为一年或者长于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说它有动态特性,是因为每经过一个月,就根据已经掌握了的新的情况对后几个月的预算进行调整和修正,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随即补充一个月的预算。由此可见,滚动预算是在预算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和延续预算。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较粗的预算就逐渐由粗变细,同时,又补充新的较粗的预算,如此往复,不断滚动。预算的准确性也就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三)实行滚动预算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从动态中把握企业的未来

首先,能使各级管理人始终保持对未来12个月甚至更长远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周详的考虑和全盘规划,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便于外界(银行信贷部门,税务机关和投资者等)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一贯了解;最后,由于预算不断调整与修订。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当然,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预算编制工作比较繁重。所以,也可以采用按季度滚动来编制预算,而在执行预算的那个季度里,再按月份分旬具体地编制预算,这样可以适当简化预算的编制工作。总之,预算的编制是按月份滚动还是按季度滚动,应视实际需要而定。

七、健全预算管理的机构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企业物资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必须提高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健全物资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效率。由于企业物资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成本和最终利润,如何构建科学的物资管理体系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措施开展研究,探求我国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供合理的解决建议,最终目的是改善企业物资管理现状,促进企业物资管理向着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物资管理 采购 仓储

一、物资管理概述

1.物资管理。物资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企业所需的物资采购、使用、储存等行为进行计划和控制。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助健全完善的物资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物资管理涉及的内容众多,不同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物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物资管理的重要性。物资管理对企业生产和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物资管理包含企业生产所需的计划、采购、运输以及存储,这些方面的计划和控制将会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良好的物资管理将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产品生产,并有助于实现企业仓储优化,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采购环节为例,物资管理需要掌控采购的数量、品质、价格,通过对这些要素实施有效控制,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善,无论是企业外部,还是企业内部都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因素,企业物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帮助企业把关的重要作用。企业只有通过强化物资管理,构建有效的物资管理体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来降低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才能实现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物资管理思想陈旧。我国诸多企业长期以来秉承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尚未认识到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物资管理分散、割裂,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并不紧密。以企业采购和仓储活动为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购部门并不会和仓储部门进行沟通联系,盲目地采购相关物资,造成仓储部门储存超量物资,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仓储成本,更造成企业流动资金受限,无法进行更优质的周转,最终限制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甚至会让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物资管理不合理,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资管理思想较为陈旧,在陈旧思想指导下,各部门管理者认为没有必要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联系,仅以自己部门利益为重,为保障自身部门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其他部门和整个企业的利益,造成了物资管理混乱、企业负载严重的现象。因此,企业物资管理思想陈旧是我国企业物资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2.企业物资管理缺乏成本预算和控制分析。从现阶段企业的情况来看,企业物资管理实施细则并不准确,一些企业缺乏准确的成本预算和控制分析,即便存在成本预算,其执行力度也难以保障。企业在准备生产之时,对各类材料需求数量缺乏精准计算,致使企业财务预算存在偏差,最终影响财务预算的准确性,造成实际支付费用远远高于预算,企业预算沦为形式。同时,企业即便制定出完善的预算体系,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预算,采取欺骗手段谎报所需物资数量,最终超出实际使用的物资多数被遗弃。除此之外,不少企业在采购和交易过程中面临较高风险,极容易出现合同欺诈、哄抬物价现象,但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在风险控制方面能力十分薄弱,这也会给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企业物资管理缺乏成本预算和控制分析是企业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3.企业物资管理内部机制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物资管理源自健全的内部管理,只有企业实施有效的内部管理,将各个部门的权责限制在一定范畴之内,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从我国企业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各个部门权责分配并不清晰,其内部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的不足。试举一例,在企业采购环节中,诸多部门都具有采购权利,不同部门为了获取利益,丝毫不考虑该物资是否被其他部门采购,而坚持选择重复采购,造成企业物资过剩,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除此之外,由于物资的过度采购导致物资长期积压,给仓储造成过重的压力,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企业物资管理内部机制存在问题是企业物资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企业加强物资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对策

1.积极制定物资管理计划,重视企业物资管理。企业物资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重视不足,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首要对策就是提高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责任体系,由专人负责企业物资管理,主要职责就是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物资管理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物资管理应该制定管理计划,合理規划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物资管理活动,包括采购、使用和储存环节。在统一的指挥之下,企业物资管理将更加系统化,也更有利于物资能根据企业真实情况合理安排。因此,积极制定物资管理计划,重视企业物资管理是企业加强物资管理工作的首要举措。

2.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合理运用采购资金。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企业物资管理缺乏成本预算和控制系统。采购环节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最终利益,制定严格的物资采购计划,合理运用物资采购资金是保障采购环节合理的关键所在。企业采购部门应该根据真实的生产情况计算所需材料,并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中应包含采购数量、采购质量、采购负责人等详细信息,执行采购的部门也应该依据采购计划认真执行,按质按量完成采购任务。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应该进行沟通联系,了解仓储部门的储存情况,杜绝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切实依据企业生产需要来采购物品。因此,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合理运用采购资金是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重要举措。

3.加强物资储备管理,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物资储备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各部门都需要与仓储部门建立联系,根据仓储部门的物资储存现状进行物资的采购和使用。目前我国诸多企业都存在物资管理内部机制混乱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仓储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渠道不畅,企业诸多部门对物资储存情况不了解,出现重复采购、盲目采购的乱象。作为企业的仓储部门,其职责不仅是储存企业物资,更对储存的物资负有监管责任。仓储部门需要对企业物资进行验收,对于不合规的物资应该及时退返,对合格的物资应该按照保存要求合理妥善储存,保障物资储存安全。此外,企业仓储部门应该及时向其他部门通告储存物资的种类、数量等详细信息,确保其他部门能够了解企业仓储情况,有选择性地采购和使用企业物资。因此,加强物资储备管理,确保企业正常运转是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改善物资管理现状,借助企业物资管理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利润。面对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企业应该积极制定物资管理计划,重视企业物资管理;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合理运营采购资金;加强物资储备管理,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管理优化,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企业物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加强物资管理工作研究有助于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物资管理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伟.企业加强物资管理应用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

[2]翟长宝.浅析企业如何加强物资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5(04).

[3]高云杰.探究企业加强物资管理工作措施[J].企业导报,2015(12).

[4]秦东,蔡鹏程,刘富荣.企业加强物资管理工作措施分析[J].商,2015(23).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供给侧改革作为研究背景,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因素划分为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两类,对不同类型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厘清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关键时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因。同时,从综合驱动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不同因素与不同因子的关联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驱动因素 供给侧改革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财政、税收、就业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在当前我国进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发展暴露出较多问题和不足,包括产品出厂价格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不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专、精、特”企业数量较少等。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成为民营企业把握机遇、克服困难的关键,其中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通过探讨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因素,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获取市场综合资源,最终实现综合竞争能力升级。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外部驱动因素分析

(一)政策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部署,其中壮大民营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实施创新驱动等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撑。同时,由有利政策带来的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释放市场活力等具体举措更是提高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以往从提供资金资源、出台扶持政策、实施创新激励等短期措施相比,一系列着眼于长期规划的政策举措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做出自主创新行为并最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氛围[1]。

(二)市场环境

企业创新活动要以市场需求为目的,尤其在供给侧改革影响下,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需求端日益增长的需要。但对民营企业而言,要紧跟消费升级的步伐,消费升级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消费层次与消费品质提高、消费形态与方式转型以及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这些转变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切入点,无论是制造转型、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流程改进,不断优化的市场环境都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更强动力,推动民营企业通过吸收和学习提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社会网络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具有规模较小、资金紧张、技术落后等特点,要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浪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完成新项目开发、新技术研发并降低技术提升过程的风险。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法是较为理想的利用社会网络的途径和方法,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构建,不仅能帮助民营企业加强与同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加强与地方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在降低合作与创新成本的同时,也能整合多种创新资源,提升企业以合作为基础的创新能力。

二、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部驱动因素分析

(一)战略导向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我国政策制度、科技进步与市场环境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迫使民营企业必须适应一系列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企业战略导向如何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育,成为众多学者和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了应对供给侧带来的挑战,民营企业需要从自身调整出发寻求解决办法,因此战略导向的选择与制定将会对组织学习、吸收利用和技术创新效果等方面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尤其是不同类型的战略导向会决定民营企业是采用利用性创新模式还是探索性创新模式,例如:创业型战略导向会鼓励企业超前、冒进地实施创新行为,而市场型战略导向会推动企业更关注基于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的创新能力形成[2]。

(二)组织资源

无论在任何时期,组织资源都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在这些资源因素中,既包含企业无形资源,也包含有形资源。其中,较为典型的无形资源有企业知识、网络关系、品牌、文化和技术等关系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抽象要素;有形资源则是指企业厂房、设备、资金和人员等要素。无形资源的匮乏,会导致民营企业在构建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时缺少内核,尤其是技术与知识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形资源匮乏则容易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缺少坚实基础,资金限制导致企业无法吸引高技能人才,人才稀缺使得企业丧失创新之本。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在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中寻求平衡,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

(三)管理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资源投入来提升效益,反而更强调产出效率与产出质量,因此企业管理能力成为供给侧改革时期,民营企业高效提升创新效果的关键内部因素。已有研究和经验表明,企业对知识的吸收、消化、转移能力,对技术的管理与控制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洞察、开发和营销等能力,均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效果的提高。尤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通过上述管理能力的構建和使用,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提高研发效果和市场转化率。同时,管理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还体现在合理控制创新速度以及对创新信息的有效分析等方面,其影响过程最终表现为企业自主创新效果与追求创新效率的平衡,管理能力则贯穿在企业创新的全过程中,包括构建资源组合、吸收知识转化为能力及发挥能力实效绩效提升等不同阶段。

三、以助推供给侧改革为目标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综合驱动分析

(一)供给侧改革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相辅相成

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适度迫使民营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营企业进一步奠定了社会经济发展主体的地位,帮助民营企业家和管理者树立起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转型升级的带动者的意识与观念。反过来,民营企业通过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在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和口碑更好的品牌,充分体现出供给侧改革中关键的“创新”要素的作用与成果,有助于反映供给侧改革过程的创新之根本。同时,民营企业从整体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利用创新驱动改革合理配置产业剩余资源,进一步优化产能结构,既实现提高产出质量又达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二)内外部驱动因素相互匹配发挥协同效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驱动因素大多属于宏观驱动因素,内部驱动因素属于微观驱动因素,二者均不能失衡,都应在民营企业有效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从外部驱动因素角度看,无论是政策利好,还是市场氛围或者社会网络资源,都是民营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仅有外部驱动力,民营企业内部缺乏创新增长动力,仍无法充分释放企业创新动能。从内部驱动因素角度看,正确的战略导向、丰富的组织资源和卓越的管理能力既能帮助民营企业架构起创新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支持,也能吸引创新所需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潜能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发展,但在民营企业具备创新意识和意愿的同时,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与引导,只有在外部驱动因素同时产生正向作用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各内部驱动因素才能产生更高创新效益。

(三)内外部驱动因子相互匹配实现均衡创新

内外部驱动因素中不同因子的相互匹配对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自主创新效果有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探讨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对自主创新的作用,而忽略了同一因素中不同因子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在外部驱动因素中,供给侧改革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政策利好,但具体的政策举措应与不同地区的市场发展程度、市场需求程度相一致,才能最大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并进一步鼓励企业与产业、高校、研究院所形成共同合作的网络联结。在内部驱动因素中,民营企业为了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通过调整战略导向、重配组织资源和培育管理能力形成组织创新机制,但战略导向应基于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的战略导向需要不同类型的组织资源进行支撑,管理能力则是企业战略导向和资源能否发挥作用的触发器,三者应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朱卫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解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 32(7):4- 8.

[2]湛泳,唐世一.自主創新生态圈要素构架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2):26- 31.

[3]郑绪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8(5):73- 77.

★基金项目: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重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模式研究”(2017PY38)。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通过对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含义,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探索以帮助电力企业达到绩效管理的最优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积极面对改革。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绩效管理 探讨

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力市场以及电力企业均进行改革与政策调整,电力投资企业亦进行相应的调整。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电力投资企业如何应付变化以及保持电力投资企业稳定向前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绩效管理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1.绩效与绩效管理。员工绩效指的是公司通过一些考评,了解到员工的表现、工作行为以及工作结果。相对组织来说,绩效主要指的是员工对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完成的数量、结果的质量以及完成任务的效率等情况。许多学者认为,绩效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对员工的业绩情况进行管理,并以此来鼓励员工不断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2.绩效管理的意义。目前,企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很多企业的发展也更加重视自己的竞争能力。不少企业都在探索绩效管理的路上不断前进。例如组织分散化、组织扁平化、组织裁员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等。但是,经验证明利用组织结构调整能够控制甚至减少成本,但是他们对于绩效而言并不一定能够起多大作用,只有改变组织者的行为,才能使得组织绩效不断提高。

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管理能够把员工追求的目标与企业的最终目标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2)绩效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从而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3)绩效管理能够通过对员工业绩的考核,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员工指出,从而使员工改进不足之处,发扬自己好的一面。(4)通过绩效管理,能够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使得企业更加团结。(5)绩效管理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分配得更加合理,使得员工能够明确工作目标。

3.我国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许多电力企业均已了解到绩效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且已经逐渐实行绩效管理。虽然一些电力企业在绩效管理上已经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他们并未能认识到自身在绩效管理方面的不完善,而是仅停留于目前取得的成果,没有去进一步探索绩效管理并改进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发现公司没有因此得到发展,索性停止了绩效管理。在一些电力企业,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还不足,导致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绩效管理缺乏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等问题。

二、企业绩效管理运行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理念,建立绩效管理特色文化。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具有很大的不同,电力企业需要在公司内部加强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和培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的意义,以提高自身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改变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误解。总之,从上到下都要渗透绩效管理的理念,这样绩效管理实施起来才能畅通无阻。

除了要加强绩效管理理念的学习,还要建立绩效管理文化。我国的电力企业都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建立了绩效管理文化,将会对员工带来良好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巩固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使得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结合。从而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

2.管理部门加强绩效考核沟通。绩效管理不是强力实施就能够进行的。必须让员工了解并在员工的支持下才能够顺利进行,沟通有几种方法。第一,纵向的沟通方法,让员工参与决策。让员工明确公司的目标以及自身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才能使员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公司的角度来思考,相互协调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让员工参加绩效考核的设计,将会得到更多员工的理解和支持。第二,横向谐调,引进标杆原理。横向谐调是指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好,在多个部门中,选出一个榜样,让其他部门都来学习它的长处。

3.实现绩效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完整的绩效管理系统指的是拥有完善的整套绩效管理制度,其中这些制度包括员工绩效管理,组织绩效以及部门绩效管理。在电力企业中,部门绩效管理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部门绩效管理能够使的员工的工作得到合理的安排,避免出现有些员工干活多,有些员工干活少。同时部门绩效管理也能够调动部门里面员工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创造性,提高部门的绩效。部门绩效管理还能够调节部门内的工作气氛,提高员工团结合作的能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属下员工的绩效很重要。电力企业要在绩效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努力探索绩效管理的实施,认真学习绩效管理的理念,借鉴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对自身企业的研究,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古伟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硅谷,2010(17)

2.王琳.电力企业如何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杜映梅.绩效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电投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24)(责编:吕尚)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论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谓语技术创新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模式 问题 发展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是创新,而创新又以技术创新为关键。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及其转化为生产力。因为技术创新既可以为企业对现有的业务提供更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多,谁就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是我国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研究开发一门新技术,并先于他人首家将这门新技术用于创造价值。一门技术的整体内部构成包含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可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或产品产生小的差异。然而基础技术毕竟科技含量较低,这种创新容易被竞争者模仿或突破,故基础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只能短期凸现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创新,核心技术是一门技术中的骨干部分,科技含量高,核心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或产品的差异化扩大,并能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从而掌握市场主动权,占领市场的制高点。由于核心技术的科技含量高,一般企业难以模仿或突破,因此,只要企业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就等于把握了可持续的竞争能力。

2.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学习借鉴他人自主创新的成果,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先进技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模仿创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风险小。市场需求已由率先创新者开拓出来,尾随的模仿者只要按照顾客的要求,不需过多地努力就能占领一块市场,大大降低了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风险。二是投入少。率先创新者要投入大量的技术研究费用,而模仿者只要投入对率先创新者的技术进行工程化移植、生产化和市场化推销的费用,前者的费用投入往往是后者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三是见效快。率先创新的过程长,而模仿创新过程通常较短,这样,模仿者能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市场,分割先创新者的超额利润,尽快收回投资。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莱维特所说:“模仿者有时也像率先创新一样获利”。

模仿创新通常会涉及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商标、著作等四类知识产权,因此,模仿者应根据相应的产权法律,按照适当的形式给率先创新者予以符合法律、双方认可的物质和精神补偿,被模仿者就会乐而为之,这样才不会构成侵权行为。

3.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企业特别是落后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捷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发各种技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有采用引进先进技术与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才是迅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引进关键技术并进行整合,形成技术优势。这种方式的技术引进成本相对较低,并可根据自己的技术、资源、环境条件的特点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整合,形成适合于本企业的技术优势。二是购买专利。知识产权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而专利技术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占领市场和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企业技术联盟

企业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是由若干个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加盟联合开发的新产品。由于科技向高科技和复杂化快速发展,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产品要依赖越多不同技术,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保持尖端的优势,没有他人技术的加盟,单独依靠自己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一些技术含量高,适合当代新潮流的新产品就很难开发成功。因此,企业技术联盟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新招。企业技术联盟把企业的技术竞争推向更高的层次,使单一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演变成企业联盟之间、单一企业与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显然,联盟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没有加入联盟的企业在竞争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可以比较的最佳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创造竞争优势。

二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按国际惯例,技术创新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企业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我国多数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在2.6%以下,这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许多企业无力开展技术研发,或者只完成了初步的研发成果,没有资金投入到推广环节,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的决策者不敢冒风险,一味追求平平稳稳,因为技术创新的失败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平均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且投入也较大,害怕创新失败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二是我国企业的负债量大都很高,企业根本无力投入。

2.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专业水平不高

技术创新人员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应在15%以上,但从总体情况看,70%以上的企业达不到这一科技人才含量的比例水平。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一是一些有专业水平的科研人才通过各种关系调到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不愿意留在企业,因为那些单位更具研究氛围,容易出成果。二是企业自身不重视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到位,技术创新奖励与业务业绩奖励不对称。

3.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引进国外即将淘汰或已经淘汰的技术;二是多企业一窝蜂上马某项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三是立项前缺乏信息检索导致创新起点低;四是研究过程中不注意对信息的动态跟踪造成重复建设。从目前我国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整体水平来看,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技术创新资源,严重的还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

4.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低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自身原因。我们有的企业热衷于技术研究开发,而对于已开发的新技术商业化推广重视不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率低下。二是技术资产的部门所有制导致创新技术的流动不畅。三是技术市场不发达,缺少多样化的技术创新产权流动形式。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不仅使技术创新成果失去价值,而且也浪费了技术创新资源。

5.技术创新产权流失

由于我国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又加上有些企业对技术创新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了企业许多技术创新产权流失。

三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1.技术创新要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证

这些机制应包含科技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规划、科技人员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投入相适应机制;技术创新评价监督机制。有这些机制作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才能做到有钱、有人、有序。

2.企业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技术创新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技术成果应深受市场欢迎。技术创新要从市场需求去考虑问题,以技术高起点占据市场制高点,否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往技术创新的经验告诫我们,凡是认真研究市场,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凡是不以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的效果就不理想,甚至失败。

3.技术创新要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

产学研联合技术就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向企业转让成果或联合创新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联合要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相结合,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联合要与技术引进消化相结合,组织科研院校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产学研联合要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采取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以兼并收购、技术人员入股、共同研究开发机构等多种形式,把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引入企业,增强企业的开发能力。

4.技术创新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技术创新的效率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效率的高低。技术创新的开展需要激励机制,其过程也需要监督与协调。这些激励、监督、协调机制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管理创新,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从而确定技术创新的促进与激励机制。而且管理创新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

5.技术创新要以高新技术为方向

以高新技术为创新的方向,对技术创新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传统产业需要不断吸收高新技术,不断改进原有技术体系,提高技术层次,才能保持生命力。二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体系也需要借助国际高新技术力量,引进与自创相结合,进行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可以避免技术创新的低水平重复。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起就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证,则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方向,走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道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大大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及创新的效率,尽可能避免技术创新活动出现问题。如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得当,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怀特、布鲁顿.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战略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2]王伟光.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与公共政策——基于政府作用的一种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

[3]司春林.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责任编辑:陈晨〕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企业知识管理理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大企业正在探索适应自己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本文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经济

文献标识码:A

上一篇:土地整治项目投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金融领域信息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