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诊治医学论文范文

2023-12-16

甲状腺癌诊治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甲状腺癌诊治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急诊科护理是医院中任务重、责任大、范围广的科室,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探索急诊科护理的有效管理模式,促进护理管理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对于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 护士 管理策略

急诊科护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急”字尤为突出。急诊护理在抢救和诊治病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诊科是医院接待病人的主阵地之一。急诊病人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人员杂等情形,所以急诊护理要做到及时有效地给予病人相关的应急或预防处理。在急诊护理中,护士是执行护理任务的主要角色,扮演了“人间天使”的重要使命。急诊科护理工作千头万绪,要发挥急诊护理最优化的作用,急诊科室一方面需要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条件,另一方面更有赖于护士本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急诊护理工作的研究,探索护理工作的创新机制和理念,对于医院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急诊科护士须具备的素质

1.1 以“病人为中心”,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

“医者父母心”,这充分赞扬了医生的道德情操和医术精神。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病者和家属在此最需要关心,急诊科的护士应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服务意识。急诊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护理工作有时难以面面俱到,若护士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不强,则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差错、事故或纠纷,所以急诊科护士应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把病人的需要当作自己的使命,认真呵护病人。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充分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能及时予以必要的关照和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产生安全感,同时护士应尊重患者隐私权,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1.2 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

预见风险,防患于未然,技术过硬、反应迅速是保证和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前提。急诊科护士既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技术力量,又要重视平时的实践经验积累,做到能随时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急诊科处理的是一些较为严重的患者,这就要求护士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养成对急诊工作的特殊敏感性。在平时护理工作中要培养自我良好的急诊护理常识,熟练掌握急救技能,面对不同患者做到有的放矢,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1.3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急诊科的特点是被动型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护理工作也是“临危受命”,考验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护士可能会遇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护士具备处理公共关系的素质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乐观开朗的处事态度对于急诊科护士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急诊科护理工作头绪繁杂,紧急情况多,病人的病情变化多端,护士随时要做到有备无患。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护士要做到对病人一边处置、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认真做好病情观察记录,随机应变护理好患者,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2.加强急诊科护理管理策略的探索

2.1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急诊科是医院第一线的前哨,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阵地。[1]医院必要的硬件设施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样,良好的医护环境与和谐的同事关系是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急诊护理的实施者是护士个体,而外部工作环境的氛围对人的工作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创造充满人性化的环境和工作场所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期望指的是领导对急诊护理护士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领导期望虽不能直接提高急诊护理的效率和水平,但这种期望会通过护士个体认知从而影响她们内心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信心。在日常工作中,医院领导应细心观察,善于捕捉每位护士的闪光点和优势特长;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工作有突出表现的护士要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宣传,认可她们的工作成绩。同时,医院领导也需要关心护士的生活,对于护士遇到的难题或困难,要耐心引导、热心帮助,创造条件组织护士进行交流、沟通,增进科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尊重护士的主体地位,人性化管理,鼓励护士参与管理。

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本质就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在注重患者疾病的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2]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就是被人尊重的需要,在研究中他发现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被社会承认。换而言之,对于急诊科护士来说,她们既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护理技术,又要面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护理要求,可想而知其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是很大的,护士也渴望自己的劳动能被他人和社会理解、尊重和信任。医院要关心护士的发展,根据医院的发展,适当安排护士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进修和深造,或是举办院内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让护士在忙碌的工作中同样能有学习的机会和深造的空间。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让护士成为主体,让她们走在管理的第一线上,负起相关的责任和承担一定义务,让她们能够在工作中学会思考和学会进步。鼓励护士参与管理,鼓励她们敢于实践,激发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她们的工作潜能,提高医院护理管理的整体水平,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护士的主人翁意识。

2.3创新工作理念,增强职业道德情操,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护士在护校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理论上,与工作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理工作是集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为一体的工作,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为了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急诊科护士应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掌握好新业务技术,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熟练操作。急诊护理工作的范围广泛,涉及的知识多,这要求护士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工作的需要为动力继续充实和完善自我,有计划地学习专业技术,提高护理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技能。在护理工作中,能给予患者亲情般的关爱。俗话说爱能创造奇迹,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急诊患者中大多是病情危重,这种情况患者往往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精神压力巨大,护士在护理工作如果能对患者进行疏通和安慰,就能最大限度上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护士还需要重视风险意识教育,树立高尚的医德,要有巨大的忍耐力,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要学会多听取病人的意见,认真做好护理的记录和汇报情况,对于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要学会沉着冷静,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2.4健全护理管理制度,重视护理质量的建设。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得到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视。[4]只有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才能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感,护理安全强调的是护士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既要保护好患者,又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急诊科护理部门由于特殊的使命和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为护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结合时代医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根据医院的情况制定《管理条例》、《急诊工作流程》和《急诊护士的准入制度》等制度化的约束,另一方面成立护理安全管理质控组,层层把关、层层控制,负责科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整体配合效能,要加强急诊科室的药品和器材的质量监控,每个班次都要做到事前检查,加强急救知识学习与培训。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全体护士人员必须首先学会懂得安全操作急诊设备,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多掌握边缘性学科知识,不忽视任何应急工作,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而有效保护病人。

3.结语

“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是南丁格尔对护士工作的由衷赞美和至高憧憬。急诊科护士任重道远,要做好护理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具有奉献精神,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并且心胸宽阔、为人豁达,在面对各类急诊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能时刻保持冷静和沉着的作风,做生命守护者,这也是对所有急诊护士的职责要求。在日常工作生活化中,急诊科护士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和学会学习,及时掌握和运用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认真站好护理工作这班岗。

参考文献:

[1]张红英.急诊科护患关系的特点及调控[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4).

[2]范丽华.急诊科护理中的人性化服务[J].吉林医学,2009,11,(22).

[3]陈惠贞,赵小玲.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海军医学杂志,2005,6,(2).

[4]汪在华,李秀芳.儿科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学与医疗保健,2008,12,(35).

甲状腺癌诊治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 我院收治肝性胸水60例。其中男48例, 女12例。年龄40~78岁, 平均55.5岁。均符合肝硬化[2]诊断标准,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9例, 酒精性肝硬化15例, 隐源性肝硬化6例。并发症:54例并脾功能亢进, 1例并消化道出血, 2例并肝性脑病, 3例并肝肾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明显呼吸困难15例, 胸闷、气短39例, 无明显症状6例。右侧胸水42例, 左侧胸水9例, 双侧胸水9例。经胸片、B超或CT证实:大量胸水18例, 中等量30例, 少量胸水12例。其中6例仅有胸水, 54例并腹水, 其中6例腹水量极少。

少数胸水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中大量胸水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及气短, 活动后症状加重, 甚至平卧位也自觉出现呼吸困难。

1.2 实验室及影像学

检查其中胸水呈乳糜性6例, 血性3例。常规检验呈漏出性51例, 渗出性9例, 其中6例胸水多形核中性粒细胞>500×106/L.癌细胞检查均呈阴性。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3例胸片示活动性肺结核。

1.3 治疗情况

60例均行限盐、保肝、利尿、输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一般治疗。12例胸水量多者间断放胸水。并大量腹水者放腹水。6例胸水多形核中性粒细胞>500×106/L的渗出性胸水者给予抗生素 (左氧氟沙星、甲硝唑) 治疗。3例胸片示活动性肺结核者行抗结核治疗。

2 结果

胸水消失21例 (35%) , 胸水减少33例 (55%) , 胸水不变或增多6例 (10%) , 其中3例出现肝肾综合征死亡, 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

3 讨论

肝性胸水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结构因素:即膈肌缺陷。1955年Emerson首次报道肝性胸水可能是腹水通过横隔裂孔从腹腔进入胸腔, 最近更多研究证实横隔裂孔存在大多数肝性胸水患者。在肝硬化腹水时, 腹腔内的压力逐渐升高, 横隔膜腱部变薄、腱索分开, 覆盖在膈肌表面的浆膜变薄、外翻, 形成小泡 (常<1cm) , 小泡破裂形成裂孔, 相对正压的腹内压驱动腹水通过裂孔进入负压的胸腔。有一项研究对26例肝性胸水患者行胸腔镜检查, 16例有横隔裂孔, 14例有横隔小泡, 故认为膈肌缺陷是肝性胸水形成的主要原因。膈肌缺陷可分为4种类型:I型无明显缺陷;II型为有膈肌小泡;III型为小裂孔型;IV为大裂孔型。在临床上II、III型较为多见。 (2) 功能因素:包括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时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可通过以下方式引起胸腔积液: (1) 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压力升高, 胸膜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通透性增加。 (2) 肝静脉压升高, 血浆自肝窦渗透到周围的组织间隙, 使肝淋巴液生成过多, 一方面液体经肝包膜外溢至腹腔形成腹水;另一方面胸导管内压增高, 加之本身胸腔呈负压, 促使胸膜淋巴管扩张、淤滞、淋巴液外溢。 (3) 内脏高动力循环致门-肺分流, 继发肺循环高压, 肺和胸膜的肺小动脉扩张, 肺动静脉交通支开放, 胸膜毛细血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肝硬化致肝细胞受损, 白蛋白合成障碍, 加之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大量血浆蛋白质漏入腹腔, 致低蛋白血症,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破坏血管内外静水压及渗透压之间的平衡使血浆从血管内进入胸腔。 (3) 结构与功能因素互相受影响:结构因素可导致功能异常, 功能因素如门静脉、淋巴侧支改道等也可加重结构影响, 两者相互影响步入恶性循环状态。

文献报道[3]肝性胸水发生于右侧占67%, 双侧占16%, 左侧占17%。本组肝性胸水70%发生于右侧, 左侧为15%, 双侧为15%。右侧胸水多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肝脏多位于右侧, 门静脉高压时肝脏淋巴流量增加, 淋巴管压力增高, 而横隔右侧淋巴管较左侧丰富, 主要引起右侧胸膜淋巴管扩张, 淋巴回流障碍和淋巴液外溢; (2) 与左右横隔的解剖差异有关, 在胚胎学上右侧横隔较易产生发育缺陷, 左侧较厚且肌肉较多, 横隔裂孔易在右侧形成。此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右肺静脉压力高; (2) 门静脉压力增加, 使收集食管静脉丛的奇静脉压力增加, 在胸腔负压的作用下导致右侧胸水的发生。乳糜性胸水见于胸膜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溢。肝性胸水偶为血性, 与肝硬化者红细胞从门脉侧支血管和肝淋巴管漏出导致自发性血性腹水进入胸腔, 横隔小泡破裂出血, 胸膜血管病变, 肝硬化出血倾向等有关。

肝性胸水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胸水相似, 可无症状或有呼吸困难、干咳, 甚至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功能衰竭等。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胸水形成的速度及量、患者耐受程度等。少数肝性胸水患者不伴有腹水, 仅有胸闷、气促、咳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或出现在左侧胸腔, 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据[4~5]: (1) 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硬化; (2) 胸部X线、超声波或胸腔穿刺证实为胸腔积液; (3) 除外结核、心脏病、肿瘤、肾脏病、低蛋白血症等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 (4) 胸水绝大多数伴腹水, 且为漏出液并与腹水性质一致者。Mekgy的肝性胸水诊断标准: (1) 肝硬化腹水伴胸腔积液; (2) 胸水量>500mL且为漏出液; (3) 除肝硬化外, 无其他产生胸水的原因。在临床工作中, 只要注意肝性胸水, 一般诊断并不十分困难。

肝性胸水提倡综合治疗, 休息、限盐、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量抽放胸水及行胸膜粘连术等, 合并腹水者同时治疗腹水。同时要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大量、反复放胸水可引起体液电解质和蛋白质的丢失, 胸腹水压力平衡有利于膈肌小孔的修复, 反复抽放胸水使腹水进入胸腔, 不利于其闭合反而延长了其病程, 故不主张抽水治疗[6]。对大量肝性胸水患者治疗较为困难, 有报告应用胸水和 (或) 腹水自家回输治疗肝性胸水1例, 取得效果满意, 但应警惕医源性和胸腹水本身的感染。有报道胸腔内注入四环素或硝酸银溶液或50%高渗葡萄糖, 多次重复应用, 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少数顽固性胸腹水患者, 经以上治疗疗效不佳者, 可手术或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应选择年龄适中、肝功能较好、可耐受手术、且确实存在非外科手术不能解决的因素 (如淋巴管破裂或横隔裂孔过大等) 。目前认为TIPS是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法,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 该方法使60%~90%的肝性胸水患者得到缓解, 但30%左右患者可在术后反复出现肝性脑病。迄今认为肝移植术是治疗肝性胸水的最佳治疗方法, 而以上治疗大多在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缓患者生命, 为等待原位肝移植做准备。

总之, 肝性胸水的预后取决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程度、其他并发症的有无及轻重等, 故对于肝性胸水患者提倡及早诊断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肝性胸水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60例肝性胸水患者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均行限盐、保肝、利尿、输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一般治疗。结果 胸水消失21例 (35%) , 胸水减少33例 (55%) , 胸水不变或增多6例 (10%) , 其中3例出现肝肾综合征死亡, 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肝性胸水的预后取决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程度、其他并发症的有无及轻重等, 故对于肝性胸水患者提倡及早诊断, 综合治疗。

关键词:肝性胸水,临床诊治,体会

参考文献

[1] 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37.

[2] 崔祥斌, 王鸣岐, 萨藤三.实用肺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538.

[3]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试行) [S].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 19 (1) :51~62.

[4] 李广明, 杨萱, 尹有宽.肝性胸水[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 3 (8) :696~699.

[5] 冯志杰, 姚希贤, 杨川杰.肝硬化并发胸水[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6) :460~461.

甲状腺癌诊治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 我院普外科共诊治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58例, 男25例, 女33例, 年龄58~73岁。临床表现均有腹痛症状, 行腹部B超检查, 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经术后病例证实,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1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4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例。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禁食、解痉止痛、应用广谱抗生素、纠正体液失调、控制并发疾病等治疗。除7例内科保守治疗外, 其他51例中40例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8例患者行胆囊切开取石、胆囊大部切除术;3例患者行胆囊造瘘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有4例, 经过抗感染治疗, 1~3周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B超检查能显示胆囊体积增大, 胆囊壁增厚, 厚度常超过3mm, 在85%~90%的病人中能显示结石影。在诊断有疑问时, 可应用同位素99m Tc-IDA做胆系扫描和照相, 在造影片上常显示胆管, 胆囊因胆囊管阻塞而不显示, 从而确定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此法正确率可达95%以上[1]。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 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 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 摄胆囊区平片, 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并有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常伴恶心和呕吐, 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 并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时, 全身感染症状可明显加重, 并可出现寒战高热, 脉搏增快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此时, 局部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重。一般的急性胆囊炎较少影响肝功能, 或仅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如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值略有升高等。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结石性胆囊炎相似, 但常不典型。老年患者机体细胞功能减退, 机体各脏器机能呈退行性改变,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故症状体征反应均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不一致, 常轻于组织学损伤, 甚至发生腹膜炎时腹痛也不明显。本组中7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无恶心、呕吐症状, 无明显腹膜刺激征。术中发现胆囊壁水肿, 胆囊中为化脓性胆汁。3例患者因“右肩背部疼痛”入院, 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 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痉镇痛, 抗生素的应用,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 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病情变化较快, 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2]。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 由于胆囊管已阻塞, 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 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 胆囊炎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 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 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併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 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 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 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 并常联合应用。手术方法有2种, 一种为胆囊切除术, 在急性期胆囊周围组织水肿, 解剖关系常不清楚, 操作必须细心, 此免误伤胆管和邻近重要组织。有条件时, 应用术中胆管造影以发现胆管结石和可能存在的胆管畸形。另一种手术为胆囊造口术, 主要应用于一些老年病人, 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 估计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者, 有时在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而致手术操作困难者, 也可先做胆囊造口术。胆囊造口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 其目的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引流胆囊炎症, 使病人渡过危险期, 待其情况稳定后, 一般于胆囊造口术后3个月, 再做胆囊切除以根治病灶。

摘要: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系指胆囊内或胆囊颈部发生结石的疾病, 是由于结石阻塞胆囊管, 造成胆囊内胆汁滞留, 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炎症, 力争尽早手术治疗是挽救或延缓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Kalliafas S, Ziegler DW.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incidence, risk factors, diagnosis, and outcome[J].Am Surg, 1998, 64 (5) :471~475.

甲状腺癌诊治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收集了2006年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腹部闭合性肝损伤患者。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13~71岁, 平均年龄41.3岁。单纯性肝损伤8例, 多发伤22例, 其中合并脾破裂8例, 合并肝破裂2例, 合并肠破裂3例, 合并十二指肠破裂2例, 合并胃破裂2例, 合并胆囊破裂1例, 合并肾破裂1例, 合并肠系膜挫伤1例, 合并腹膜后血肿7例, 合并膀胱破裂2例, 合并胰腺损伤1例, 合并膈肌破裂2例, 合并肝后大静脉撕裂4例, 合并胃肠挫伤6例。根据Moore分级, Ⅰ级6例, Ⅱ级11例, Ⅲ级9例, Ⅳ3例, Ⅴ级1例。

1.2 方法

非手术治疗:患者禁食1~3d, 如果患者出现腹胀和呕吐, 则给予胃肠减压治疗。输入胶体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必要时进行输血, 葡萄糖及氨基酸进行营养补充。合理使用止血药物, 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 同时使用B超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控。

手术治疗:在有效纠正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同时行气管插管全麻。脐上做1cm切口, 常规CO2气腹后戳孔放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剑突下置1cm操作孔吸尽肝脏周围积血, 显露肝外伤情况, 判断肝脏外伤的部位、程度、范围, 并进行分级。常温生理盐水冲洗肝裂伤部位。对部分肝表浅裂伤, 已局部自凝止血, 不做任何处理;较浅伤口出血及创面渗血, 单极电凝止血, 再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涂或明胶海绵压迫。创面较大的Ⅱ级及部分Ⅲ级裂伤冲洗裂口电凝止血, 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涂后将大弯针带10号丝线送入腹腔间断缝合肝裂伤, 术后常规肝下置腹腔引流管1~2根。对靠近肝脏边缘部位较严重的Ⅱ~Ⅲ级肝损伤伴活动出血, 行超声刀损伤部分肝切除术。肝切面渗血用超声棒、氩气刀在肝面形成一层焦痂后再喷涂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Ⅲ级以上肝损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镜下见活跃出血明显, 腹腔镜难以有效止血者, 立即行开腹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学处理软件,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显著差异。

2 结果

所有30例患者中, 行非手术治疗的为14例, Ⅰ~Ⅱ级为10例, Ⅲ级以上为4例;行手术治疗的16例, Ⅰ~Ⅱ级为7例, Ⅲ级以上为9例。手术治疗组的总治愈率为93.8%, 并发症发生率为31.3%, 输血量为 (857±613) mL;非手术治疗组的总治愈率为71.4%, 并发症发生率为57.1%, 输血量为 (412±316) mL。说明对于Ⅰ~Ⅱ级损伤的患者, 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而对于Ⅲ级以上损伤的患者, 手术治疗的效果则比较显著。2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P<0.05, 具体, 见表1。

3 讨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由于创伤、失血常有不同程度休克, 具有腹膜炎体征, 不伴有贫血者应首先考虑空腔脏器破裂损伤;具有失血性休克应为实质性脏器损伤出血, 依次为脾破裂、肝破裂及腹膜后大血肿;具有血尿者应为肾挫裂伤、膀胱破裂及尿道损伤;具有腰背部剧痛、腹胀者, 应排除胰腺、十二指肠损伤、后腹膜血肿;腹部损伤较重, 无失血征象者, 但出现休克应考虑有无合并胸部损伤, 特别是心脏钝挫伤。心脏彩超、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心电图表现为心梗的图形。诊断能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 腹腔穿刺简便易行, 阳性率高, 尤其适合危重不宜过多搬动的病人。CT和B超可判断腹腔积液情况, 实质性脏器受损程度及损伤部位。空脏脏器损伤早期诊断较困难, 腹部X线片阳性率不高。腹腔穿刺阳性率高, 是腹部闭合伤的首选辅助检查, 阳性率可达90%以上。空腔脏器损伤延误诊断将引起严重并发症, 一旦误诊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高度怀疑空腔脏器损伤, 辅助检查不支持, 又没有手术指征者, 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0min监测BP、体温、血常规、观察腹部体征1次, 必要时反复多次多部位腹腔穿刺, 或腹腔穿刺灌洗, 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有剖腹探查指征者应急诊手术。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 非手术治疗对Ⅰ~Ⅱ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比较突出, 非手术治疗, 目前, 已被广泛接受, 逐渐应用于成人, 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组非手术治疗14例, 总治愈率达到71.4%。说明非手术治疗对部分腹部闭合性肝损伤是可行的, 而当今在选择手术或者非手术治疗方面还没有确切的标准, 本文资料表明, 存在闭合性损伤的,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或者出现轻微经补液即可稳定, 且动态观察并未发现有继续出血征象者, 其经过CT检查, B超检查, 没有腹部合并伤, 如脾破裂, 消化道破裂, 胰腺裂伤等, 腹部体征较轻, 无剖腹探查指征, 则可考虑使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仅有少数病例在早期出现血压下降, 心率增快现象, 但经短期输血得以恢复稳定。因而非手术治疗的前提是生命体征稳定。本文中我科采用非手术治疗后10~14d血肿大部分液化后使用18G PTCD管经皮肝血肿穿刺引流术, 效果明显。且大量的文献报导证实及临床手术中发现;在手术时50%的病人肝损伤已不出血, 另外20%只需简单的手术处理即可止血。此外在并发症和死亡率方面非手术与手术治疗无显著性差异。如今CT的广泛应用。重症监护能及时准确观察病人血液动力学的情况。也为非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手术治疗对Ⅲ级以上的肝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闭合性肝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正确判断肝创面的出血情况, 对肝损伤部位的少量渗血, 可在镜下行电凝止血或氩气凝固止血并喷涂医用生物蛋白胶, 创面可不予缝合, 对创面较大的Ⅱ级及部分Ⅲ级肝损伤, 较大的血管活跃出血可直接用钛夹夹闭止血及超声刀止血, 创面渗血电凝止血后, 吸净积血, 将大弯针带10号丝线送入腹腔内, 间断缝合裂口止血, 缝合前可于肝裂口内先喷涂医用蛋白生物胶, 再用明胶海绵填塞压迫。在本文中, 对Ⅰ~Ⅱ级肝损伤主要还是采用非手术治疗, 避免了手术治疗的盲目性, 提高了疗效。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局限性和肝脏血液供应的特殊性, 严重的肝损伤出血时腹腔镜止血是困难的, 所以腹腔镜不适合Ⅲ级以上复杂的肝损伤的治疗, 应果断中转开腹手术。同时, 非手术治疗对Ⅲ级以上复杂的肝损伤也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故而采用开腹手术加选择性的腹腔镜手术疗效更佳。

摘要:目的 了解腹部闭合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 总结临床治疗闭合性肝损伤的经验。方法 对30例腹部闭合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在治愈率, 并发症发生率及输血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 非手术治疗对Ⅰ-Ⅱ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比较突出, 而手术治疗对Ⅲ级以上的肝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腹部,闭合性,肝损伤,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由涛.腹部闭合性损伤42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04, 28 (8) :610.

[2] 彭伟雄, 魏滔哲, 王心吉.闭合性肝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6 (3) :353~354.

[3] 曾栋.闭合性肝损伤42例治疗体会[J].河北医药, 2004, 26 (9) :733.

[4] 肖敏, 刘平静, 周传珠, 等.闭合性肝损伤25例诊治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2, 4 (6) :740~741.

[5] 颜荣林, 陈学云, 傅志仁, 等.38例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 2002, 25 (5) :24~25.

甲状腺癌诊治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 男39例, 女23例, 年龄9个月~10岁, 平均 (3.9±2.4) 岁, 其中<1岁的8例例, 1~5岁的21例, 5~10岁的33例, 病程:16~56h, 平均 (23.4±2.8) h。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表现, 转移性右下腹痛31例, 上腹痛3例, 下腹及脐周痛15例, 局部肌紧张及反跳痛6例, 全腹肌紧张及反跳痛7例。患儿就诊时伴发热症状 (37.5~39.5℃) 的有58例, 伴消化道症状的有19例, 伴上呼吸道症状的有5例。

1.3 辅助检查

62例患儿的血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其中白细胞 (10~15) ×109/L的有20例, (15~20) ×109/L的有31例, >20×109/L的有11例, 中性粒细胞>0.80者的有57例。B超检查提示: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腔呈现低回声区, 肠管蠕动异常活跃。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壁增厚, 部分阑尾壁已呈双层壁粗糙不均, 阑尾腔增大呈低回声区, 蠕动不活跃, 阑尾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壁呈双重性, 阑尾形状歪曲呈“C”字形, 阑尾腔呈现强弱不等的低回声区, 肠管没有活性。阑尾穿孔者做B超检查可发现右下腹部形成包块, 呈现低回声区, 回声比较分散。

1.4 治疗方法

15例入院后因临床表现及体征不明确, 经B超提示阑尾区异常管状低回声区或低回声包快, 或经腹穿刺抽出脓液, 延迟诊断于12h后手术。做好术前准备, 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 术中止血要彻底, 关闭腹膜后用0.9%生理盐水加甲硝唑液冲洗切口。本组62例患儿中行手术的有53例, 行保守治疗的有9例, 保守治疗中有5例因保守治疗无效, 患儿中毒症状加重, 转为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58例中行单纯阑尾切除术的有49例, 4例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 2例行阑尾切除+腹腔抗生素冲洗, 2例行阑尾切除+腹腔抗生素冲洗+腹腔引流, 1例行腹腔脓肿引流术。

1.5 并发症

58例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切口感染的有3例, 肺部感染的有1例肠粘连的有1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加强换药都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 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督促患儿及早下床适当活动能有效预防肠粘连。

2 结果

本组62例患儿手术治疗的有58例, 4例行保守治疗, 58例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并发切口感染的有3例, 肺部感染的有1例, 肠粘连的1例, 通过积极的治疗方式, 精心的护理措施, 均治愈出院。单纯性阑尾炎49例, 化脓、坏疽性阑尾炎10例, 穿孔性阑尾炎2例, 周围性脓肿1例, 根据症状、体检及辅助检查, 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均为阑尾炎者51例, 符合率82.3%, 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不相符11例, 初步诊断为肠炎的4例, 2例肠蛔虫, 2例上呼吸道感染, 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 1例肠痉挛, 误诊率17.7%。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由于阑尾管腔阻塞, 细菌入侵引起的一种外科常见病。阑尾动脉在生理上属于终末动脉, 管径较小, 供血差, 细菌一旦侵入并繁殖, 易造成阑尾缺血, 甚至梗死和坏疽。由于小儿阑尾解剖生理特点是阑尾直径较小, 阑尾壁较薄, 加之小儿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 大网膜发育不全, 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再加上小儿抵抗力差, 因此, 易发生阑尾炎。虽然阑尾炎手术切口是以麦氏点作为标记点, 但小儿盲肠游离, 阑尾位置不固定, 压痛点偏离麦氏点[1], 所以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灵活选用切口方式且术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阑尾炎常以腹痛、发热、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 小儿多有肠炎, 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 采集信息时, 小儿主诉能力低, 再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 小儿常哭闹, 不能安静的叙述病情, 容易误诊。这就要求医生具有极好的耐心, 仔细的鉴别。医生态度需和蔼, 取得患儿的信任, 尽量使患儿安静, 要家长鼓励小儿积极配合检查, 详细向家长了解病史, 以便取得真实情况。注意观察小儿姿势, 查体时动作轻柔, 左右腹对比, 或者先从左腹开始, 逐渐移向右腹, 从不痛的地方开始, 逐渐移向痛的部位, 仔细观察患儿的痛苦表情, 如同一区域扪压引起患儿哭闹与抵抗增强, 可说明有压痛及肌紧张, 根据疼痛部位来判断, 而不可过分强调麦氏点固定压痛体征。加强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以提高确诊率。目前, 国内外临床医学中, 对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主要通过查体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疼痛症状较为剧烈的患儿, 可以适量使用镇定药物, 以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2]。但镇定药要适量, 以免掩盖病情。鉴于阑尾炎的高发病率, 因腹膜炎或右下腹痛压性包块, 或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征象的肠梗阻来诊时, 不妨首先考虑阑尾炎的诊断[3], 术后及时补充液体,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告知家长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

总之, 早期的详细病史及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是诊断阑尾炎的重要手段, 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措施, 促进患儿健康的恢复。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小儿阑尾炎的临床诊治经验,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疗效, 减少误诊率。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2例小儿急性阑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2例患儿中行手术治疗的有53例, 行保守治疗的有9例, 保守治疗中有5例因保守治疗无效, 患儿中毒症状加重, 转为手术治疗, 单纯性阑尾炎49例, 化脓、坏疽性阑尾炎10例, 穿孔性阑尾炎2例, 周围性脓肿1例, 根据症状、体检及辅助检查, 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均为阑尾炎者51例, 符合率82.3%, 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不相符11例, 误诊率17.7%。结论 在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中, 要做到详细了解病史, 有技巧的体格检查, 合理运用辅助诊断, 综合分析, 才能降低误诊率, 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正凡, 丁小兵, 王文艺.51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医护论坛, 2011, 18 (4) :161~164.

[2] 徐晓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4) :1418~1419.

上一篇:医药商标标志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汽车企业工艺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