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综述范文

2023-12-07

参考文献综述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一)专著

示例:[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扣1550116010 、766085044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参考文献综述范文第2篇

一、搜索结果分析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二)整体视角

从整体视角对《语文新课标》进行研究,展示新课标全貌。在这类研究文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下)》,他从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继承关系、修订背景与内容、待探索的问题四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语文新课标》,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订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问题。”[2]与此同时,戴正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点,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3]。再者,屠锦红在《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从语文课程的取向、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五方面勾勒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学科本位与人本位和谐融合;知识与实践统筹兼顾;‘坚守’与革新辩证统一;‘小语文’与‘大语文’互构共生;工具性与教育性共同关注。”[4]

(三)局部探讨

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中也不乏从局部细节的视角,或是表述与增删条目的变化,或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大家探讨较多的主题综述如下: 1.课程性质的表述

《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多处文字都作了说明: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些表达还不够鲜明。面对如此现状,《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扬新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另外,徐金国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自己的解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任务更加明确的界定。”[6]总的来说,对于《语文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得到多数人的赞可。 2.课程目标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教学内容。王荣生就如何达成此目标作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第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成’、‘相符’。第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解释、提炼、选择、开发。第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7] 学段目标修订带来激烈探讨,最引人注目的是“识字与写字”。以第一学段为例:原《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语文新课标》修订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难度。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施燕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识字和认字数量的下调,“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提高书写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师还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通过学习规范书写,养成严谨而良好的人格风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书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学建议

江玉安认为从“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就能看出此次修订的特点,“修订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改过纠偏,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本体目标与一般目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等关系上;强调一般目标,但不能淡化本体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主导;强调合作学习,但不能代替个人钻研。”[9] 4.“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课标理论探索的重要突破。它在“导言”中出现四次,“课程性质”中提到一次,“课程设计思路”涉及两次,高频率地出现引起广泛关注。荣维东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体探寻,是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及范式转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地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飞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10]。此外,曹明海通过教学观独特的视角阐释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把握语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构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灵。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本体特征出发挖掘其文化特性,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性来改革我们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11] 5.“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新词,源自国际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三个测量指标之一:文本结构,其中文本结构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连续性文本类型,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比较薄弱,特此在《语文新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张年东和荣维东把它的内涵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12]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欢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期刊、报纸、街道、网络等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是要求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向‘为生存准备’的时代诉求[13]。”

(四)解答说明式

除了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现《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外,还有另一种“答记者问式”呈现研究者对《语文新课标》的解答。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记者对巢宗祺的访谈:《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还有2013年《中国教师》杂志社对郑国民的专访:《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专访》。同样相近形式还有雷实在《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中,从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以及课标理念等方面的“自问自答”。

(五)指出不足

在对《语文新课标》大加称赞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倪文锦批判性指出《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的定性不够严密科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达“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14]无独有偶,徐林祥也发现《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内容表述仍不够准确,“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时间,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表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仍有待进步完善”[15]。

三、总结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11年12月《语文新课标》印发以来,教育界随即引发了一场为期两年的探讨高潮,2014年此热潮骤然冷却。在2012年和2013年“黄金探讨期”中,涉及的内容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各个方面,有宏观的整体分析,或微观的局部探讨,大到理论背景,小至只字改变,全文两百多处修订几乎被详尽分析。讨论的结果无疑对一线的教师起了很大的指引作用,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得以进一步开展。

不过,仔细分析关于《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发现,讨论的内容多是个人看法,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形成学术上的争鸣,因此有很多观点只能在这场讨论中昙花一现,也正因为“自说自话”的原因导致热潮过去得如此之迅速。

其次,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不难发现,针对《语文新课标》具体如何修正、数据的求证、调查的展开、课标的撰写等操作层面的说明内容太少,即使有也是用“大量求证”“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如此概述性词语一带而过,例如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数量改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笔者不禁要问这1600和800的数据通过何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是否科学,还是随意为之?希望在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时能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说明清楚,提升课标的信服力。 再次,《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人员,中小学教师比例过低,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新课标》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像在理论层面一样得到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后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如何让更多使用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师们广泛参与进来而不是撰写者们的“独角戏”?

参考文献综述范文第3篇

内篇,国外篇,共计篇收集参考文献时间年月日至年

月日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现状:(宋体,小四号字—打印时删除)本部分打印第

3 页

二、本课题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宋体,小四号字—打印时删除)本部分打印

三、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宋体,小四号字—打印时删除)本部分打印第 4 页

四、

存在问题:(宋体,小四号字—打印时删除)本部分打印

五、主要参考文献:(宋体,

小四号字—打印时删除)本部分打印

六、指导教师对文献综述的评价:(请指导教

师手签评价—打印时删除)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查阅文献

资料篇数,按《衡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执行。文献综述一般不少于1000字;

第 1 页附:文献综述写作注意事项(供毕业论文设计时参考,打印时请将此页删除)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

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反映作者

研究工作的基本功和文献阅读量。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1. 要围绕主题对文

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

陈述一遍。2. 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

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3.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

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4.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5. 采

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6.

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7. 所有提到的参

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8.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

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

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大 学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 号:系(部、院):专业:班 级:指导教师:年月日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的选题方法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毕业论

文开题报告注意... 毕业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注意事项2毕 业 论 文 文 献 综 述

1.(前言:简要说明目的和范围,必要时简介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争论焦点)

2.(主体: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

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3毕 业 论 文

文 献 综 述3.(总 结:概括主题的主要内容,总结主题的情报资料,指出当前存在的问

参考文献综述范文第4篇

亲密、激情、承诺: 从爱情三元论的视角解析《傲慢与偏见》

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10级

专业:英语教育1班

学号:100201000 姓名:XXX 指导教师:蔡岚岚

职称:副教授

引言

自19世纪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问世之后,许多评论者都被它吸引,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有的学者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故事结构上分析它的思想主题,有的学者对作品中女性对婚姻爱情的自我求进行研究,也有的学者对作品所运用的反讽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然而对于从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论的视角来分析《傲慢与偏见》,国内外却很少有学者对此有专门的研究。爱情三元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而每个成分的强弱形态则构成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从爱情三元论的视角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的爱情模式,探索理想爱情和现实爱情冲突的融合,从而总结出实现理想爱情的途径。

1. 研究的现实意义

《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着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但实际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牢固的爱情是婚姻的奠基石。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不明智的。简·奥斯丁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获得.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以与物质世俗有别。简·奥斯丁对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关系、乃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质原因可谓揭露得深刻,但这种揭露.在这部喜剧性的世态小说中.不是凶狠的,不是伤感的,不是道德义愤的,也不是玩世不恭的,而是嘲讽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这本书历来都不乏很多学者对它进行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2.1《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李树亮在其《〈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剖析》中指出当时乡村中产阶级闲适的生活,凭借平凡生活中的琐事.剖析出建立在不同基础和需要上的婚姻观.讴歌了女性追求幸福婚姻的不懈努力.同时折射出作家本人的婚姻观——以爱情、相互理解及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于欣,《金钱与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导向》中提出了小说中的人物在婚姻案件中是非常典型的。因为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是金钱,把金钱看得比任何一切都重要。张震在《爱情和婚姻的自由与平等——〈傲慢与偏见〉》中两个婚姻的比较中指出简·奥斯丁创作出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彬格真诚的爱,是由亲密、承诺和激情这三个部分组成,所以他们终于到达的理想状态,过着幸福的生活。此外,行动和承诺,伊丽莎白和达西等人在婚姻中得到幸福。相反,韦翰和丽迪雅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产物,他们都是自私的,喜欢追名逐利。季念,《婚恋的追求与需要的层次——〈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

文献综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中指明了爱情和婚姻在〈傲慢与偏见〉的三对夫妇中呈现出不同的层次需求:韦翰和丽迪雅的结合,绝对是“生理需要”的冲动。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体现了一点“爱的需求”。爱情和婚姻在达西和伊丽莎白是一个整合“爱的需要”和“自尊需要”的过程,这反映了“自我实现需求”。 2.2《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智与情感

贾凤在《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智与情感》中对于简·奥斯汀,早在二百年前就用她独特的视角向人们揭示了美满婚姻的内涵,提倡一种爱情与社会关系并重而又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就是本论文要阐明的理智与情感并重的婚姻观。在奥斯汀看来,婚姻不仅是男人和女人的事,它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所以不同时期的婚姻观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关系和文化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优秀的、现实地反映婚姻爱情的小说,比起所谓文学上推宠的“爱情至上"的文学作品更能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思。《 两个务实的人中间的务实感情——〈傲慢与偏见〉》中指出奥斯丁借女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自己的爱情主张,希望女性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品德的完善来解决大部分中产阶级青年女性的未来婚姻问题,,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经济保障的前提下,为了爱情而结婚。一些评论家认为奥斯丁本人就是伊丽莎白的原型,因为二者有很多的相同点,而最大的不同是奥斯丁本人终生未嫁,伊丽莎白却最终与心爱的人走到了一起,或许是奥斯丁本人没能在现实中寻觅到真正的爱情而情愿孤独一生,也不愿为金钱结婚而结婚。奥斯丁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人们的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段文强,从《看〈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婚姻价值观念》中指出奥斯丁的婚姻观强调爱情和经济条件,但是爱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奥斯丁所处时代是有重要意义的。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她所倡导的婚姻观具有进步的色彩。奥斯丁反对女性和男性不平等。在《傲慢与偏见》中,她运用不同的人物来说明女性的智慧和能力,强调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平等。奥斯丁无情地批评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她的婚姻观对于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综观诸多批评《傲慢与偏见》的主流研究理论及视角,我们不难归纳为如下两点:一,单一视角,单一层面,容易破坏文本内在系统,研究也只是局部孤立的研究,断章取义也就成了在所难免之事。二,从研究原理来说,此类研究以各自的理论为依据,在文本中纵向寻找“趣味”元素,故而其研究自然容易是从外面对文本做一些肤浅的阐释。改革开放后带来了文艺思想的初步解放,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放映也为作品带来了新一轮的读者,关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涉及作品主线、结构、情节、人物、创作方法等,尽管这些材料有限,专业性又强,但由于《傲慢与偏见》的巨大魅力,因此大家都很关心这方面的研究。

综述目前国内《傲慢与偏见》研究的成果及趋势,为了提升《傲慢与偏见》研究,学者们应更加重视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深度有待拓展.另一方面,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对《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反讽手法、女权意识的研究文章占据多数。其次,运用现代批判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有待增加。我们应给予《傲慢与偏见》研究一个更为开阔多维的思维空间,进行新的研究探索。再次,译介的数量有待提升。国外发表了大量《傲慢与偏见》研究论文与专著,但只有少数部分翻译成中文,因而,译介若能提供更充足的资料,则更能拓宽学者的视野,更有利于国内《傲慢与偏见》研究。

我认为从爱情三元论来解析《傲慢与偏见》做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的必要性。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很少从爱情三元论的视角对《傲慢与偏见》进行研究。如果方向正确,研究将开创一个大的新局面,这个突破口就是从爱情三元论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

文献综述

结语

《傲慢与偏见》是透过18世纪末、19世纪初恬静的乡村风光和秀美的庄园,淑女们美丽的装扮和绅士们华丽的马车、频繁的优雅舞会和私密的炉边谈话,我们跟着奥斯丁的思路逐一地体验了五种不同的婚姻,也让我们认清:婚姻往往受到财产、门第观念、双方个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财产、地位结婚是错误的;幸福美满的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不管表面上多么理想,也不会使婚姻的双方体会到幸福婚姻的真谛。从爱情三元论的视角解析《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的爱情模式,探索理想爱情和现实爱情冲突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HatfieldE, Walster G W. A New Look at Love [M]. Reading,MA:Addison-Wesley, 1981: 9. 2.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 Sternberg R J.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4. 陈荔.幸福婚姻在哪里——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lO(4).

5.段文强.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价值观念[J].大众文艺(理论),2009. 6..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7.季念.婚恋的追求与需要的层次——《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8.裘乐英.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D]. 浙江: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9.徐乐怡.《傲慢与偏见》—成人世界的诠释[D]. 郑州: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 于欣.金钱与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导向》 [J]. 科教文汇, 2006.

参考文献综述范文第5篇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一)专著

示例:[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扣1550116010 、766085044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参考文献综述范文第6篇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本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产品、一个方法、 1

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

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上一篇:村护林员合同范文下一篇:车间操作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