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课堂万有引力定律范文

2023-09-23

乐乐课堂万有引力定律范文第1篇

(1) 会计算天体的质量. (2) 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3)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 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3) 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 (4) 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 (5) 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2) 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 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三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 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

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 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 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 【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

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一) 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 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 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计算表达式:

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

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

,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 绕天体自身质量. 对于一个天体,M是一个定值.所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都有第三定律。

.即开普勒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向=F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

(二)预测未知天体:利用教材和动画模型,讲述自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轨道存在较大的误差,进而提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提出问题的焦点所在---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行,最后亚当斯和勒维烈争得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 (此部分内容,让学生看教材看动画,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写一个科普小论文,阐述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问题一:1.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问题二: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最低—贴近地球表面运动的时候呢?

上式中将R替换r,即可得到第一宇宙速度. 注意: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并帮助学生分析出来,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和最小的发射速度. 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指明应用的状况. 【课堂例题及练习】

例1.木星的一个卫星运行一周需要时间1.5×104s,其轨道半径为9.2×107m,求木星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木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公转的向心力:

例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为r,周

期为t,则太阳与地球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⑴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⑵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⑶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例3.一探空箭进入绕太阳的近乎圆形的轨道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的9倍,则探空火箭使太阳公转周期为多少年?

解:方法一:设火箭质量为m1,轨道半径R,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2,轨道半

径为r.

⑴火箭绕太阳公转, 则

得:………………①

⑵地球绕太阳公转,

得:………………②

∴ ∴火箭的公转周期为27年.

方法二:要题可直接采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更为方便. 【课后作业及练习】

1. 已知月球到地球的球心距离为r=4×10m,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30天,求地球 的质量.

82.将一物体挂在一弹簧秤上,在地球表面某处伸长30mm,而在月球表面某处伸长5mm.如果在地球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9.84 m/s,那么月球表面测量处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

A.1.64 m/s2

B.3.28 m/s2

C.4.92 m/s

D.6.56 m/s

 2

2

乐乐课堂万有引力定律范文第2篇

在定律中“物体”的概念,物体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绝对化的“任何物体”这几个字,可以认为,任何物体就是基本粒子的任何数量及任何排列方式、位置。在定律中所讲到的“质量”,对于“质量”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库仑定律:“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方向在两个磁极的连线上,大小跟它们的磁极强度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定律中“磁极”的概念,磁极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磁极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

在定律中所讲到的“磁极强度”,对“磁极强度”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总结: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以上总结,证明了影响万有引力大小与影响磁力的大小的因素是同样的: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证明,万有引力与磁力可以转换,物体间是万有引力或是磁力是由基本粒子的排列方式、位置所决定。电埸同样也用以上的理由。关于电与磁的互相转换,网友们是很清楚的,没有必要多讲了。

当然,有的网友不同意用原子、分子的排列来统一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但是,你无法否认:“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样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乐乐课堂万有引力定律范文第3篇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一、知识目标

1.会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理解并能够计算卫星的环绕速度。

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定律的巨大魅力。 2.体会科学探索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体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利用有限的已知条件进行近似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科学案例 3.计算环绕速度的方法和意义

4.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

五、教学难点:

天体质量计算 教学方法:

自主讨论思考、推导、引导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牛顿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假设、推理、类比、归纳,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 2r在一百多年后,由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精确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G,从那时候起,万有引力才表现出巨大的威力。尤其在天体物理学计算、天文观测、卫星发射和回收等天文活动中,万有引力定律可称为最有力的工具。

二、新课教学

投影月球绕地转动的动画演示,

提出问题: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周期为T,已知月球到地心距离为r,如何通过这些条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质量?(要求学生以讨论小组为单位就此问题展开6分钟讨论,讨论出结果后,提供计算基本思路、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总结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教师在教室巡回,找出两个结果比较完整,讨论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略有不同的组,要求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回答。)

显示:匀速圆周运动,周期T、月球到地心距离r,求:地球质量M 教师总结两组的讨论过程和结果,比较后,对所讨论的问题得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答案。板书演示,重现这一完整过程,并对问题的答案做出总结。要求各小组将这个结果和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两分钟比较讨论。(总用时约6分钟)

提出问题:利用这种方法,是否可以计算不带卫星的天体的质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讲解例题(课本练习1):已知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365天,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5×10m,取G=6.67×101

1-11

N·m/km,求太阳的质量。

2提问学生,将学生的思路地月系扩展到太阳系。提问学生太阳系目前观测到有多少颗行星?他们分别是哪些呢?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行图,并展示部分行星的照片。

提出:引入美国天文学家发现的可能的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及海王星和冥王星发现的故事,要求学生就这些案例,联系认识宇宙范围越大,所需探索时间越长这个事实,经过三分钟讨论,谈谈自身获得什么启示。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行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利用已有条件,探索宇宙的奥秘。

将课堂引回地月系,从地月系的环绕关系,引入地球卫星。提问有关卫星的一些问题。 例如:卫星发射速度、卫星轨道形状、卫星运行速度等等。

讲述卫星的理论模型在牛顿年代已经出现,并演示这一模型。让学生接受环绕速度的概念。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联系,解出地球附近的环绕速度的值,板书这一题设和计算推理过程。

提出问题: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环绕速度会有什么结果?提醒学生结合卫星的椭圆形轨道,作出讨论猜想,学生讨论出结果之后,提供不同情况下的卫星运行演示。

引入大于环绕速度的两个特殊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再用演示和计算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到环绕速度是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也是最小发射速度这一结论。

教师总结指出这里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并加以强调。

提供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单位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值(相当于提供重力加速度),和地球表面单位质量物体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的值,要求学生作出比较,讨论,学生可以得到两者近似相等的结论:地面附近mg=GMm/R,即gR=GM这一结论。

例题(课本练习3)如果近似地认为地球对地面物体地引力等于其重力mg,你能否据此推出环绕速度?提问后,再讲解。

2

2三、小结: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1.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了解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科学案例 3.计算环绕速度的方法和意义

4.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 课后作业:本节课后练习

1、3两道题。

教学总结

乐乐课堂万有引力定律范文第4篇

(1) 会计算天体的质量. (2) 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3)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 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3) 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 (4) 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 (5) 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2) 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 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三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 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

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 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 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 【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

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一) 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 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 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计算表达式:

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

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

,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 绕天体自身质量. 对于一个天体,M是一个定值.所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都有第三定律。

.即开普勒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向=F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

(二)预测未知天体:利用教材和动画模型,讲述自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轨道存在较大的误差,进而提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提出问题的焦点所在---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行,最后亚当斯和勒维烈争得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 (此部分内容,让学生看教材看动画,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写一个科普小论文,阐述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问题一:1.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问题二: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最低—贴近地球表面运动的时候呢?

上式中将R替换r,即可得到第一宇宙速度. 注意: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并帮助学生分析出来,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和最小的发射速度. 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指明应用的状况. 【课堂例题及练习】

例1.木星的一个卫星运行一周需要时间1.5×104s,其轨道半径为9.2×107m,求木星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木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公转的向心力:

例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为r,周

期为t,则太阳与地球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⑴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⑵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⑶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例3.一探空箭进入绕太阳的近乎圆形的轨道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的9倍,则探空火箭使太阳公转周期为多少年?

解:方法一:设火箭质量为m1,轨道半径R,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2,轨道半

径为r.

⑴火箭绕太阳公转, 则

得:………………①

⑵地球绕太阳公转,

得:………………②

∴ ∴火箭的公转周期为27年.

方法二:要题可直接采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更为方便. 【课后作业及练习】

1. 已知月球到地球的球心距离为r=4×10m,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30天,求地球 的质量.

82.将一物体挂在一弹簧秤上,在地球表面某处伸长30mm,而在月球表面某处伸长5mm.如果在地球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9.84 m/s,那么月球表面测量处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

A.1.64 m/s2

B.3.28 m/s2

C.4.92 m/s

D.6.56 m/s

 2

2

乐乐课堂万有引力定律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

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

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活 动

(一) 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 推导得

将V=2r/T代入上式得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 代入上式

得到:

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F

写成等式就是F=G (其中G为比例常数)

(二)进行新课

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

师生: 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教师:但是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和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是否遵从相同的规律?

教师: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即F= =ma

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即F=mg 从以上推导可知:地球对月球的引力遵从以上规律,即F=G

那么,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是否也满足以上规律呢?即F=G

此等式是否成立呢?

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 ,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r=3.8108 m ,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T=27.3天, 重力加速度g=9.8

(以上数据在当时都已经能够精确测量)

提问:同学们能否通过提供的数据验证关系式F=G 是否成立?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假设此关系式成立,即F=G

可得: =ma=G F=mg=G

两式相比得: a/g=R2 / r2

但此等式是在以上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得到的,反过来若能通过其他途径证明此等式成立,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成立的。代人数据计算:

a/g1/3600

R2 / r21/3600

即a/g=R2 / r2 成立,从而证明以上假设是成立的,说明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也遵从相同的规律,即F=G

这就是牛顿当年所做的著名的月-地检验,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

教师:不过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此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三: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是否都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研究了这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之后。于是他大胆地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于1687年正式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其中G为引力常量)

说明:1.G为引力常量,在SI制中,G=6.6710-11Nm2/kg2.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a.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教师:牛顿虽然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因为当时他没有办法测定引力常量G的数值。直到一百多年后英国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才用实验测定了G的数值。

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及其原理。

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如果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现在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容易测定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球产生引力,T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卡文迪许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 Nm2/kg2,现在公认的G值为6.6710-11 Nm2/kg2。由于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50kg的同学相距0.5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6.6710-7N),这么小的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而天体之间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非常惊人的: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3.561022N。

乐乐课堂万有引力定律范文第6篇

在定律中“物体”的概念,物体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绝对化的“任何物体”这几个字,可以认为,任何物体就是基本粒子的任何数量及任何排列方式、位置。在定律中所讲到的“质量”,对于“质量”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库仑定律:“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方向在两个磁极的连线上,大小跟它们的磁极强度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定律中“磁极”的概念,磁极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磁极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

在定律中所讲到的“磁极强度”,对“磁极强度”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总结: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以上总结,证明了影响万有引力大小与影响磁力的大小的因素是同样的: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证明,万有引力与磁力可以转换,物体间是万有引力或是磁力是由基本粒子的排列方式、位置所决定。电埸同样也用以上的理由。关于电与磁的互相转换,网友们是很清楚的,没有必要多讲了。

上一篇: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意义范文下一篇:水利工程规模划分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