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

2023-04-14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被提上日程。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严重缺陷与不足,但是对课堂上问题设置的技巧与艺术的把握仍不够完善。课堂上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置

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被提上日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堂中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掌握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和方法。

一、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要想实现现阶段语文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把握课堂提问的环节,充分设计利用好。因为提问环节可以说是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最佳时机。一个好的设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最佳角度,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改变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的要求

目前,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性。诚然,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很好的提问方式,出现了不少误区,其原因纵然有到了职业院校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不重视等原因,但仍然有以下问题表现:

1.问题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有针对性的发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问题。只有问题设计的合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对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应该提问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提问后出现的情况处理考虑不周,结果往往造成提问缺乏针对性。更有很多时候教师是在随意提问,很多问题的设置可有可无甚至毫无意义,不仅不能锻炼学生思维与能力,反而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课文本身的重难点。

2.问题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这一点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表现的较为突出。科学性是在针对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首先明确问题设置的针对性,才能更好的拿捏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实现科学性。但是现实课堂上问题设置的这种“科学性”却没有很好的落实。问题设置往往表现出过易、过难、提问对象过于集中等等不足的现状。“过难”是指问题设置得过于空乏,难度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过易”是相对与“过难”的另一个极端,提问过于简单,属于低思维难度。学生通常不用多思考用“是”“不是”或“对”“不对”回答即可,甚至只看老师的脸色就能回答。“过于集中“是指提问对象过于集中。通常只对优等生或发言积极的学生提问而忽略差生。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以上种种课堂上的提问现状都是不科学的。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际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缺“服务,教学实效很差。

3.问题的设置缺乏艺术性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艺术的优劣,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艺术性是在做到针对性和科学性之后问题设置的更高层面的要求。课堂上少不了教师的提问,只有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而现状是,很多语文教师根本不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随心所欲的提出一些让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天花板,问:“头上是什么?”学生答:“头发”老师有点生气,又问:“头发上是什么?”“帽子”,老师发火了,接着又问:“帽子上是什么?”“一个洞”。虽说是一个笑话,却可以看出,这种随心所欲的提问只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学生根本无法了解教师的意图。有些问题设置形式陈旧,每节课提问内容如出一辙:先分段,再概括段意,接着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非常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后果令人担忧。

三、对优化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的认识

1.问题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要跳一跳才能得到。也就是说问题的设置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而要通过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设置的问题太难,让学生思维就会受阻。例如,有教师在上《孔乙己》一文时,问:“鲁迅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看似重要,实则抽象空洞,超出了学生的认识与思维能力,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又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2.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设疑

课堂中所有设置的问题必须以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特点、基础水平为中心,因人设疑,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也就是提问要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知识,也能融合师生之间的关系。

3.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一个人智力的一个方面。记忆能力有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因素。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如古诗词部分,文学常识部分。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识记知识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先前学过的内容,并和现学知识相连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学习《中国,水的困惑》一文时,可以这样设问: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哪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重要常识,也更有利于新课文的学习,一举两得。

4.提问要善于抓住时机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习惯: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就提问,意在了解学生在新课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万全之策,从心理学来考虑,学生在这个时候往往在心理状态上没有做好接受这种提问的准备,即使作出回答也多是答非所问。所以这种方法应该少用慎用。教师必须首先深入钻研教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好铺垫,突出重难点,选择在学生最想知道、最期待回答的时候提出来,激起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教学《美腿与丑腿》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后知道了文中不是讨论腿的美丑问题,此时学生心中已产生疑团,这时教师再把问题抛出去:既然不是讨论“腿”的问题,为什么还要以“美腿与丑腿”为题呢?这一问题的设置恰恰很好地抓住了适当的时机,很快即能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口头表达

课堂提问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提问要经过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的回答出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踊跃发言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如果遇到过大过杂的问题时要善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回答。例如:“《守财奴》这篇课文作者怎样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表现性格特征的?哪些细节描写又能表现其守财奴的性格特征?”等等。这样设计问题不仅便于口述,而且容易让学生明白,贴近学生心理,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

总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不仅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的探索,切实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技能。老师通过适当的提问,能将学生带入新的课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技巧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课堂提问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技能。然而,将课堂提问有效地应用是一门学问,有效地将课堂提问融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需要巧妙地將教学设计成各种问题,让学生白发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适当的时机设置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在很多时候,学生会对某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文失去热情。因此,老师需要进一步挖掘教材,找到问题设置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悬念”的热情,慢慢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探索的热情,能更加容易地吸收课文中的疑难点,原本枯燥的知识也可以生动有趣。

例如,在《春江晚景》的教学中,在讲解“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时,学生根据预习的知识提出“河豚要浮出水面,那不就是死了吗?”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做出快速正确的回答。这时,老师可以借助这个问题,引入设置新的问题“这是一首提画诗,诗与画是密不可分的,那同学们结合诗的内容想象一下画中有没有河豚呢?”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相互讨论,不仅将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掌握问题的适度性

在课堂上提出适度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在问题的设置上,老师需要掌握问题的适度性,要让学生真正地“思考”。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能够轻易地解决,则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也会让学生产生“轻敌”的心理,适得其反。反之,如果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乏力感,慢慢对学习失去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把握问题的适度性十分重要,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脑思考,在思考过后能慢慢地推理出结果,既培养了学生地积极性,也提升了教学效率。

3.问题设置具有针对性,因人施问

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针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设置难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反之,针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设置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果后,要给予表扬,学生因能力问题而未能解决问题,也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针对优等生,可以提问“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针对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立下军令状”。向这样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地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探索问题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设置连续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

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可以一步步地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在面对某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学生很难一步解决,老师可以将这样的问题分解成一些相对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些小问题,逐步解决难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学会正确的思考方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以及探究精神[1]。

5.课堂提问中的某些错误

5.1提问形式化

课堂问题要精心设置,不能为迎合改革而提问,使课堂华而不实,表面学习氛围浓重,实则学生混水摸鱼。老师在课前没有认真备课,设置的问题没有实质性,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反而使课堂纪律松散,影响教学效率,得不偿失。因此,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提前设置好精妙的问题,既要活跃课堂气氛,也要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

5.2 问题设置没有适度性

设置的问题没有适度性,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不能使学生真正地思考,从而失去设置问题的意义。正确的问题设置应当是设置出能让学生形成由思考到推测再到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问题,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树立了信心,充分发挥出课堂提问的意义。

5.3 不能正确处理学生答案

面对学生新颖的答案缺乏正确的态度。老师对待学生的答案应具有机动性,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正确的答案不止一种,不能一味地强制学生采用标准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发现新的方法或答案时,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不能一味地否定或置之不理,即使答案错误,也不能盲目批评,应当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巩固知识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中。

5.4提问不能面向全体

老师为了加快课堂进步而忽略班级的学生层次,只顾及优等生而冷落相对较差的学生,设置针对优等生的问题,对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或者只顾及差生而忽略优等生,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在提问时应当顾及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相应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并回答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缺的一环,将问题与课堂巧妙地结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避免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老师的认真钻研,精心准备,也要学生积极配合,认真思考。在问题的设置上,要不断地尝试并总结,设置出适合学生的一套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开动脑筋,不仅做到记住知识,更能理解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均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单天学.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究[J].学周刊,2017(8):39 -40.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1课堂提问的关键

1.1紧扣课题内容中心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不再是关注重点,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应用能力是高中阶段学生磨砺的重点。 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课堂提问启发、锻炼学生。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所提问的问题要紧扣课题的内容中心,如利用课题的内容中心的提示———课文的题目来提问。 这样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课堂上,优秀的教师一般会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局中的人为什么死了? 套子式的思想中的套子具体是什么? 为什么别里科夫死后人们会不习惯?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悬念,进而产生兴趣仔细阅读,并在阅读中充分理解文章含义,锻炼分析和综合能力。 老师提问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对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最终让课堂提问达到最大效果。

1.2提问难度和多少都要适宜

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但是过多的提问会使课堂思考时间过长, 导致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最后失去课堂提问的意义。 过于简单的提问,答案过于浅显,在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高中生来说,会有不屑一顾的现象。 提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气氛冷淡更加不利于授课进行,所以提问的难度要适中。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中,对于像:这是故事的高潮吗? 这种问题不宜多问,应提问如:作者描写第五自然段有何用意? 或是前面说杀人可饶恕, 后面笔风一转成了杀人不可饶恕,这是否自相矛盾? 应该怎样去理解? 若是提问到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要把课文前面提到杀人可饶恕的地方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样在对课文后面提到杀人不可饶恕的地方进行整理分析, 两相比较才会体会到作者笔下的社会背景,最终了解到作者对故事布局的精妙。 这种问题虽说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是它在学生仔细思考和做好课前对课文的习读工作就能够找到答案。 并且在学会解答这一问题后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就能快速、顺利进行,所以说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将帮助学生把握授课内容。

1.3提问应有开拓性的延伸

如前文所提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如今的社会创新是发展的趋势、要求,所以在面对语文这一主观与客观并存现象突出的学科, 锻炼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是课程要求之一,而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提问更应该渗透这种想法, 不能将课堂提问系统化和模式化,因为机械、缺乏新意的问题总是不能抓住人的眼球。 在以锻炼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提问其创新、拓展应该体现在题目的本身,就像包容多样化观点、多角度思考的题目。 这样的题目能引起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在交杂的声音里同学们会质疑,会更大胆的猜测,向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 然后在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讨论中大家一起成长。

2课堂提问的要点

2.1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在班集体中知识水平总是呈现三阶化的形式, 这样的基础性质决定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知识水平低的学生要启发他们思考, 而知识水平高的要以没有明确答案的复杂问题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因而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求有一部分对分析需求较少或是简单分析、有一定的灵活性的题目, 能让知识水平低的学生产生兴趣加入课堂学习中来。 但是在课堂提问设计中要将面向知识水平高、 低不同学生的题型比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达到效果。

2.2提问间隔要合适

面对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课堂提问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同样在根据不同的问题时,教师所要求的回答时机也不同,这就表现在教师提问后的时间间隔不同上。 对于比较浅薄、全体学生都能够做出回答、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停顿时间应短一些。 那些面向知识水平高的学生的提问,间隔时间则应长一些,因为这类问题需要理解课文, 加工课文信息需一定时间思考才能做出回答。

3结语

由上文可以看出,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课堂提问就像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一样重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十分显著, 但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紧扣课题内容中心、提问难度和多少都要适宜、开拓性延伸、与时代同步应用多媒体, 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提问间隔要合适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让课堂提问显现出它本身真正的作用, 顺利开展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做到“授人以渔”成为课堂教学要求。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般使用课堂提问的方法,同样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提问趋向专业化,教师一次精心计划好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发散思路、拓展思维,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至关重要。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1提问要公平

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 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挖掘课堂资源,在课堂提问上狠下功夫。通过实践,效果十分明显,具体做法如下:

笔者先将所任六(3)班的42位学生平均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一名组长, 每个组长发一个笔记本和一个小瓶子,笔记本记录该组同学的“红星”情况,小瓶子里装上6颗写上姓名的跳子棋,教师准备一个“幸运箱”,里面标有7个小组序号的跳子棋,课堂上老师摇珠子是哪一组,然后由组长用“小 瓶子”摇出同学回答问题,正确者记录红星,错误者不惩罚,半期和学期分别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对获奖的小组和个人给予了物质和精神奖励。评比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笔者的认真组织下,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评比,旨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让全班同学共同上进,共同成长。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效果明显,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问要科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数学课堂提问,首先必须符合科学性。例如:在上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时,笔者就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倒数是什么数?举例说说哪些是倒数?”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在课堂上是不能用的,因为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一旦强行分开,就会犯科学性的错误。倒数不是一个数的概念,所以“倒数是什么数”或“什么数是倒数”这样的提问都是不允许的。应该说谁和谁是倒数? 或者说谁是谁的倒数? 或者说谁的倒数是谁? 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以理,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

3 提问要有效

3.1 在 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对”的概念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 结合方格图, 笔者就提问:“数对 (3,5)和(5,3),表示的是同一点吗 ? ”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 通过在关键处点问,让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2 在 阻碍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阻碍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们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笔者发现学生们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 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 ”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课堂学习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3.3 在 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 2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这两个追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4 在 尝试后导问

笔者在学校的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水平面而另一条边竖直时, 笔者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5 在探究处设问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突破重点的过程。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结论;也可提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知识的顿悟与内化。在规律的探究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怎样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 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 才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 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1 提问内容

1.1 挖掘出激趣的“兴奋点”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教师要从课文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首先, 要精读课文, 准确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 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例如教学《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可先问学生冰雪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 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效果就好多了。其次, 要类读课文, 注重挖掘与已学课文的联系, 题材相同写作手法类似的课文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类读课文收到的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三是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

1.2 寻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

一般而言, 要抓住重点, 难点, 疑点, 兴奋点, 思维点。注意变化处, 关键处, 矛盾处, 对比处, 规律处, 重复处, 含蓄处, 细节处, 最佳处, 文眼处。教师在这些地方要精心设置问题, 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好问题, 力求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 提问方法

2.1 从提问内容角度看, 要做到四问四忌

紧扣课文设问, 忌离题太远;重点问题深入问, 忌不痛不痒;疑难问题反复问, 忌肤浅无序;巩固知识归类问, 忌散乱零杂。

2.2 从提问对象角度看, 要做到四问四忌高深或灵活性较大的问题问优生, 他

生复述, 忌“枪枪卡壳”, 基础知识最好依次问, 忌冷落后进生;少数人举手时, 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 忌“以情绪定人”;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忌“仓促上阵”。

2.3 提问技巧有讲究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艺术更应灵活、复杂多样。这里列举几种提问技巧: (1) 重问与轻问。《学记》说“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攻坚木”须先易后难, 课堂提问也应遵循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原则。对课文中非关键的问题, 不必细究, 而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地方则要集中火力, 深入问, 反复问, 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2) 正问与反问。正问与反问能促进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顺向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 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 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直问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 引导他们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曲问就是拐弯抹角, 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 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 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 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 (4) 追问与联问。追问, 是为了让学生透彻了解某一问题, 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 如层层剥笋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联问, 则是围绕某一问题, 从不同角度设问。通过多角度的思考, 学生理解得更全面, 发散性思维也得到锻炼。

3 提问的时机

3.1 导入新课时提问

这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例如,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前, 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丹麦的童话大作家安徒生在一次宫廷舞会上, 有一位小姐久闻其名, 于是对他大献殷勤, 并不住地问道:“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质料好吗?样式如何?您喜欢吗?”安徒生听了微笑道:“都一般, 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质料的衣服好?”讲到这里, 我故意停下来问学生:“你们猜安徒生会怎样回答?”这时不少学生回答“皇帝的新装”。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要学的课文,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

3.2 在学生疑问处提问

质疑是人生追求真理, 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高明的教师总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处, 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 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这样做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3 提问后及时小结

学生讨论问题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问再作总结性讲述, 对于知识的系统与综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 执教《杨修之死》时, 我让学生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这时我总结道:这类问题, 应该而且只能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而不能凭主观臆测。杨修的死因固然比较复杂, 但只要抓住“原来杨修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这一关键句子, 也就抓住了理解这一问题的契机。一方面, 杨修自恃才高, 放荡无忌。另一方面, 曹操嫉贤妒能。曹操之“忌”, 忌人才智超过自己, 忌人揭露他的隐私, 忌人参与他的家事。还有“数犯”一词, 说明曹操杀杨修, 并非一时一事, 而是积恨日深的结果。由“甚忌之”、“心恶之”……到“大怒”, 正表明了这样的过程, 杨修之死, 暴露了曹操的虚伪和奸诈。这样的总结有助于郭清学生混乱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 其效果的好与否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 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 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这样便能形成教师问学生, 学生问教师, 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融艺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问题犹如划过星空的燧石, 必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绽放出教与学的艺术之美。

摘要:成功的课堂提问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提问内容、提问方法、提问的时机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以至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提问内容,方法,时机

参考文献

[1] 王恩健.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科技教育, 2009.

[2] 董玉龙.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J].读与写杂志, 2009.

上一篇:说话艺术论文下一篇:造型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