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课堂实施方案

2023-03-26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本教育课堂实施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生本教育课堂实施方案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特色实施方案

一、概念界定

1.生本理念。所谓生本,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将需要或能够托付给学生的教育,不加太多的修饰和框架交给学生。这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内在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是在人(教

师)的帮助下“天”(天性、本能)教的,而不是老师教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改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 2.生态课堂。“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自由生长发展。 3.生命价值。教育的主体是生命自身,教育的本体是生命的提升。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遵循人性的发展,开展课堂教学时要遵循认知规律,评价学生时要尊重生命发展。教师要全面依靠学生,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并且调动起学生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

二、实施背景

1、新课程背景。二十一世纪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所以,我们只有改变以往陈旧落后、“以师为本”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造的合格公民。

2、教育生态背景。目前的教育竞争已经从时间竞争走向专业竞争,如果我们依然只顾埋头拉车拼时间,“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这一现状可能很难改变。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持自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学习的科学意识,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因为生本教育是体现了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

三、实施基础

近几年来,我校在“觉悟”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下,逐步形成了以“自主建构”为主流的办学特色与风格。

四、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生本教育,转变教师观念,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工作状态,创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同时,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使全校学生逐渐形成勤学善思、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管理和实践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走上学会、会学到乐学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具体做到: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自我提升”的生存发展能力,使一些学有所长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创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生命的激扬与素质的发展。我们将用“对鲜活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来管理学生,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的理想目标。

五、实施原则

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生本原则;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原则;一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原则;力求创新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实践生本教育的创新性原则。

六、实施步骤及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听说读写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要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创建以活动课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采用韵律儿歌、歌曲、表演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学期将组织五年级学生的朗读竞赛,六年级学生的书写比赛。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特色实施方案

第二篇:不一样的生本教育——生本课堂教学实施心得

不一样的生本教育

——初中语文自主教育策略

长春市第一**中学

衣丹

从教至今,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些问题: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如何让提高课堂效益,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地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如何在教学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从上学期加入了“生本教育工作室”,内心越来越多的收获了一些答案。

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那么这种神奇的教育模式比传统的课堂好在那里了呢?我们一线教师呕心沥血从备课到上课,每一步都可谓精心思考,为什么收效甚微呢?生本教育实践中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渐渐明白以生本教育为依据的高效课堂战胜传统课堂的关键是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是生本教育的一大特色

比如上学期我讲授的《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冬天的图片做成PPT,配着《断桥残雪》这首童谣给学生做课前导学,学生听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心情非常快乐,我把一张雪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问学生漂亮吗?你一个人欣赏过雪景吗?本课中就有一个人,被雪景迷住了,下面你就快速读课文吧!读完会解决一下预习提示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整堂课学生们都学得轻松而快乐。 在比如我在教授《萤火虫》这篇文章的其实环节,我在网上下载了《萤火虫的秘密》这个视频,里面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时代气息,动画色彩鲜明、形象逼真,不仅激发了血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还在短时间内呈现了丰富的知识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

二、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形成感悟。

回顾以前的课堂,我总是像庖丁解牛一样,课堂给学生讲解知识可谓面面俱到,恐怕有知识点忘记给学生讲解,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学生吸收的知识少的可怜。比如我在教授《小石潭记》时就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一班用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虑。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停的启发学生,给学生导出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按照我的“启发”,完成了教学中的问题。整节课下来非常流畅,学生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而在三班我则运用生本课堂的高效模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文意、探讨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在学生探究走到死胡同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然后对两个班同时进行课后达标,我发现一班对课堂上我讲解的问题接受的不错,但是对拓展问题做的很不好,而三班整体上都很理想,我在询问学生原因的时候,一班学生告诉我的答案让我很震惊,甚至杨轹丹都说:“老师,这个问题你在课堂上没有给我们讲啊,所以我们不会。”而三班学生的答案普遍是这样:问题很简单,大家在课上都交流过了,没交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清楚的。”

“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生发的东西往往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也许那才是学生有生命力的根本。“教学教学”,要教在关键处,学生一学就会的不需要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能弄的没必要教,只有学生团体解决不了的困惑才值得老师去教。学生不是学习知识的机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水桶”,而要都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主见、会自己思考、能解决问题的人。

三、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 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来类比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这是一个笑话,也许你看了感觉非常可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总会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教师去带动不可,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教学时就会不停的对学生启发,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讲解。这就恰如这位印第安老者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不知道汽车自己会运动。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利用好学生这种资源,是因为我们低估甚至不知道学生当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牧者,只要把学生带到知识的大草原上,他们就能找到需要自己的那些青草。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思考。教师只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迹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就可以了。本学期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是的内容和情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我的诵读之后加一个表达情绪的感叹词,结果学生加了“呜”、“啊”等词,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我的诵读没有引起他内心情感的触动,请求让别人读一读,还有的要自己唱自己接,这让我很尴尬,师者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学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看得出他们的投入和忘我,他们不满足于老师的简单指点,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这让我有了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的思考,不是自我的展示,而是进行适当的调控。

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是生本教育常规课堂的教学方法。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是在课堂上煽风点火,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还是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就充分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优势,我在课前导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走近诗的方式,结果各个小组的展示形式丰富得让我震惊,有的齐读、有的背诵、有的绘画、有的演唱、还有的是书法,杨淼组的演唱声情并茂,大家仿佛听到了织女因相思而声泪俱下的吟唱,张淇组的画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盈盈之水而不得相见的痛苦和哀怨,最富艺术气息的王九宽组的书法更是荡气回肠、情意绵绵,把我们带到了诗人所营造的情绪中,让我们对主人公、对当时的那个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一切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成果。

还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的自学,自学完后和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我在教室里巡视,注意学生的情况。这堂课我采取了完全放手的做法,学生却学得非常认真,我发现了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解答的很全面,而且有不同的观点敢于质疑,尤其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学生们像福尔摩斯一样认真的寻找每一条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尤其是“对故国的怀念”这一情感学生居然能说出四点依据,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质疑和解答,让我感觉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合作之后,我们不难看到,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了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这种合作和交流还体现了课外,甚至带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课堂内外充满了生命力。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刻,哪怕它已错过了花期,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最明艳的花朵。同样的道理,学生也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养分,耐心的等待花开的时节。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真正的对学生放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本教育,也成长着自己。真正的感受到生本理念下真正“牧者”的幸福。

第三篇:生本课堂 幸福教育

改革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感悟,受到熏陶,培养语感。所以我校提出了“自助课堂”教学模式:

师:开课生趣

新课求新

思考激活

讲评精当

练习生巧

结果引申

生:进入情境

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自测反馈

拓展创新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这样的自助课堂,摆脱了老师的繁琐分析,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思考,畅所欲言地交流展示,充分张扬了孩子的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也充满了疑惑,对这样的语文课堂学习进行了不断的反思: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哪些语句描写得很美,写出了什么?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们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然后请四人小组在全班交流,每个孩子说一个句子,说完就学习完毕。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写出颐和园的美,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和作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追求学生的“自主”,放手让学生随意讨论、任意发挥,面对学生毫无边界的信息反馈无从下手,造成课堂目标不明确甚至学生牵着教师走的现象,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师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的前面,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的中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主但不放任,自主但不随意,自主也不等同于自学,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担当起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那么如何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跟着学生走,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总结。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中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我们也很高兴地听到了许多孩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孩子们对于自己提的问题总是那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交流。比如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学生就提出:巨人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在《小木偶的故事》中提出:老木匠为什么给小木偶刻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后来小木偶的头为什么疼得越来越厉害,还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呢?学生通过主动地思考和讨论,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体会了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甚至问题和课文内容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反复地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质疑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不了解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问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写作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那么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学生质疑呢?我认为不是的。许多写景的课文,比如《颐和园》这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就内容就很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重点却在于通过美读去感受颐和园的美和语言的美。因此,是否需要自主质疑,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合作学习”目前被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一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些主观随意了,没有做好事先的预设;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马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还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没有实在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长处和优越性,也有它的短处和局限性,叫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单一地只使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更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某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区别情况,灵活对待,常教常新。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努力做到: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刻意出新,自成体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

城北小学 王学梅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小学英语生本教学活动,聆听了宋老师的一节”What’s this?”展示课,课堂是那么的优秀,收获颇多,感受颇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宋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宋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宋老师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性题目的训练,开发其创造性思维,通过pair work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

宋老师这节精彩的课的确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平时点滴的积累才有这样的课堂啊。

2013年3月4日

第五篇:生本教育,课堂展示,结题报告

篇一:打造生物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构建“三自一引”模式,打造高效、活力生物课堂 对研究课题的论证:

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生发展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核心,以导学案导学为主要抓手,以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机制创建为突破口,努力打造踏实、高效、灵动的课堂,与时俱进、激扬生命活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时代新人。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落实课堂教学——打造生本理念下的“活力、高效”课堂 生本课堂的实施策略:“六转变”、“四综合”。 “六转变”即:(1)转变知识学习的过程,变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为发现知识的过程。具体做法:创设情境、联想猜想、实验验证、小组互动、得出结论。(2)转变探究性活动方式,挖掘教材素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因素。(3)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4)转变师生的传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5)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6)转变浅尝辄止的问题意识,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四综合”即:突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方法、知识与情感的四维综合,使课堂呈现出更多的活力点。一是知识与知识综合概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二是知识与生活综合联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创立课堂综合化的方法新体系。四是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达成课堂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 研究的相关课题:

1、以生为本,构建活力、灵动、高效的“生本课堂”。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汇报、展示、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3、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评价能力的培养等方法的研究。

4、教师点拨的时间调控、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总结提升、评价尺度等方式的研究。

5、前置性学习的设计、检查和反馈方式研究。

6、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研究方法

生物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三自一引”

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人员由校内的生物课教师参与,请他们听、评课,收集他们在生本课堂上的得与失,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形成共识,形成成果。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验课的研究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 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生物科学探究,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创新和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指在生物课堂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已有的生活感知去重新认识、理解生物学科的内容与知识,让它们两者建立相互联系,从而把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到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中去,从而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习、认识生物,更能感知生物的魅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开始接触生物学习,由生活作为切入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说,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即是实施新课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师只是按照教案或教参的设计,按部就班的展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更忽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教与学的完全分离,使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然而,农村初中拥有

独特的环境资源,生物教学更容易贴近生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题的研究成果

1、我编写了八年级生物上下册导学案一套并上传到百度文库。 七年级生物上下册导学案一套。

2、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

3、我们构建了“三自一引”生物课教学模式:激情导入,诱发活力;自主探究,孕育活力。合作交流,外显活力;突破难点,展现活力。拓展延伸,丰富活力;总结升华,创造活力。 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导学案。上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然后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 (1)在问题的设计上 ①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 (2)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①是要根据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资料分析、情境分析、分组 讨论、探究实验、看图或图表分析等形式; ②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③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能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 成为观众或听众。

(3)师生解疑,整体构建 在学生小组自主质疑探究、自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最后通过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在课堂交流时: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要给充分的时间;

三、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学生有能力自己构建的,教师决不能越沮代庖;

二、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努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习题巩固,反思提高

本步骤包括知识体系、练习题、反思三个栏目,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反思栏目中我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建议,更鼓励学生写感受或建议,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此栏目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运用“三自一引”课堂教学模式解决生物问题固然存在许多优势,但其他方式,如创设教学情景在有些课上的效果更为明显

2、通过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对,实验班存在的问题是,优秀率不如对照班,几次考试,最高分也不会在实验班出现。

3、与多位教师进行探讨,观摩相关生物探究课后,有一些感触,有效课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一种理念,模式也可以多样化,传统优秀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适时揉入到新的课堂模式当中,更好地解决生物概念的教学问题。 课题研究的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学习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高效课堂在时代的呼唤中走来,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智慧碰撞、思维互动,教学并进。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探索生物课高效性的教学研究,通过高效课堂相关教学环节,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解决了生物的教学困局,实现了把快乐还给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把快乐还给老师,真正实现我工作、我生活、我快乐。篇二:付云红结题报告 《关于前置性作业设计与执行中问题的探究》结题总报告 上谷学区中心校大郭杖子小学 付云红

一、课题的提出

1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例如: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出现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高 ,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于是只能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鉴于此,对学生进行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置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它就是要达到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感受、进行初步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等目的,起到对课堂的导入、甚至贯穿整个课堂的作用。有效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给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更自信,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学习乐趣。

2. 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需要。

通过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有效学习的课题研究,教师们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提倡前置性学习这方面还不是做得很理想,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新一轮课题研究来大力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一)、计划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2、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教学。

4、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5、发挥课堂教学愉悦的魅力,鲜活课堂教学。

6、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目标、重点难点 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2、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

3、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选择。

4、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 重点、难点:

1、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

2、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选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思路

构思??设计??实施??反思??总结成果

四、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课堂完美展示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课堂展示的实践经验。

3、文献学习分析法。理论学习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吸收借鉴,使之成为指导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4.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展示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机整合。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生本教育”就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这样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自然生成;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学,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文化的盛宴。 进行“生本教育”体系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做功夫。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前置性小研究。所谓前置性小研究:是在实现自学的基础上,追求更完美的学习,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获得发展。

3、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课题组由县级骨干教师挂帅,由几位富有时代精神,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经验较为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中老年教师组成。其中,王永东是一名骨干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学校的教学业务骨干。 李淑萍是学校的教研组长,现任六年级语文,曾参加过“怎样展示才精彩”的区级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

侯志是学区研训员,主抓数学,曾主持完成县级课题研究,也是一位业务精炼的老教师。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都是各学科的科组长或学校的业务骨干教师,有实验研究的精力。他们曾受过教育科研的培训,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从事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能有效利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科研手段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的完成。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①调研论证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负责人:王永东) 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尝试编制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确定大致的样式。(负责人:付云红) 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李淑萍)(2)研究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 主要任务: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具体做法:根据备课组长分配的任务,各人完成该单元的前置性学习设计。教学准备中要有预习任务,教案中要充分体现应用学习作业的环节。 ①各教研组开展课例研讨活动(负责人:侯志)

依托学科教研组,开展主题课例研讨活动,尝试应用前置性作业。反思总结,不断修订。 ②多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负责人:王永东 ③定期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交流研讨,不断深入课题研究。(李淑萍) ④聘请有关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负责人:侯志)

(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①课题组收集并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负责人:王永东)

教师教学案例、教师有关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实录、有关图片资料、各学科前置性学习作业汇编。

②子课题组负责人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负责人:付云红) ③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负责人:李淑萍) ④聘请专家进行课题成果分析(负责人:侯志) (4)、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范式,以此来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打造高效课堂,从而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1.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前置性学习作业汇编 2.教师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及相关教案、反思) 3.研究教师撰写的论文集 4.实验过程的研究报告 5.调查报告 (5)、课题研究的保证

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参加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多年,有实际经验。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七、实施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归依的教育,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位教师的心田。

新课程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主体。生本教育提倡:一 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根据课改精神,我校进行了“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经过探索、实践、研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体如下:

一、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导师,是知识的海洋,是饥饿人的点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博览群书,拥有丰厚的现代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标新立异,才能成为导航的明灯。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校的工作重心。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把握各种机会,采取各种途径,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1、集体学习,认识课改理念。

为了使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理论有更多的了解,我校坚持执行科组学习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的科组例会,每次学习做到有中心内容,有中心发言人。例会中我们分别认真学习区教研室下发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解读》、《杜郎口教学模式》、《教育走向生本》等文件或书籍,深刻领会其内在精神,加强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意识,指导其教学行为。为了让教师们更清晰地了解生本教育的实质,我们还组织教师通过网络观看“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的相关介绍,让教师们更深刻地了解生本教育。

2、自主学习,内化理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问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们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财富,在教学行为中有效发挥其作用。 自主学习中,教师们主要学习了《我看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理念及其形态探微》、《“生本教育”课堂里,教师该怎样“教”》、《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初探》、《生命在阅读中成长》、《以生为本,激扬作文的生命内涵》、《解度生本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等文章,做到内容丰富,辐射面广,针对性强。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教师们写下了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意识。

3、专家引路,提高理论水平。 马克思说过:“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高尔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学校是一个狭小的范围,为了避免教师们做井底之蛙,为了让教师们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如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师作《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区教研室郝增老师作《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讲座,在专家们的引领下,通过学习,老师们感触很深,收获颇多。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组织老师们外出听课学习,如到承希小学、第二小学等,教师们开阔视野,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互动交流,充实理论知识。

俗话说:集体的力量大。我们集全体教师的智慧于一炉,给老师们创设了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在科组例会上畅谈自己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校本学习中,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在互动交流中,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

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教学的观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表现在:从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新的职业生存形态正在发生改变;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积极投身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的个性化更显特色,相得益彰。

二、立足课堂教学,推进课题研究,提高课堂实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高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一位名人讲过:“教育科研是学校走向成功的根本,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是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有人说过:“下水方知水深浅,探索真理靠实践。”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可以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一)、情境引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

据脑科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活动。右半脑与知觉和龙件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整体性等空间的鉴别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直觉、领悟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而情境教学较好地协调了大脑两半球的互补协同的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出现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坐在座位上若无其事,无动于衷,总是提不起精神,其实原因是教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上,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故事引入、猜谜语、玩游戏、媒体课件等方式开篇导入,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强烈的激情中暴发了,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股无形的动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行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科书教活,转变教学行为,就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

生本教育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主要形式,充分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合作,引导学生勇于创新,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教学行为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采取了“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有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增强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例如《一夜的工作》,讲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教师先问学生:“你觉得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知道这位令人敬佩的好总理,他的工作十分劳苦,生活十分简朴。这是文章的命脉,抓住这条命脉,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表现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语句,通过自己去找好朋友,找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得到补充,打破了以往问答式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情绪高涨,课堂里充满解疑问难的话语,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心情舒畅,所有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解决。整堂课学生自主地获取全部知识,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功的快乐。篇三:现代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夸美纽斯认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与宁静。”课改是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拉出来的最效手段。但教师接受理念容易、践行理念难。当下,教师缺少的不是理念,也不是态度,部分教师舍不得“磨刀功”,“学生不会学,学生找不出问题,个性学习只是浪费时间,交流、展示时效低“,诸如此类现象比较现实的存在着,为了全面提升各个学校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工作水平,形成各具更高水准特色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模式,促进我区课堂教学现代化事业的繁荣。我区决定以“现代信息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临淄区秉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宗旨,以落实省市区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科学创新,实现了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的满意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早在2005年,临淄区就把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全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学习和借鉴洋思和杜郎口等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名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时八年的课堂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现了如高阳中学、金茵小学和朱台中心小学等省、市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示范学校,全区各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2006年,创造性推行了全区学科教师岗位月度培训,历经了从教材通研到学科知识构建,从先进教学理念到课堂教学实践,从“模块培训”到“菜单培训”,从“大班培训”到“分层培训”的变革创新,着力开展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淄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之路。同年,在全区各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通过落实“周月季”读书计划,开展百种报刊进校园,读书明星及教师读书人物评选。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节及主题读书活动。积极推广经典诗文阅读、科普阅读和英文阅读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八年来,尽管全区各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全区课堂教学中①模块培训法(mes)在微机教学中的应用.王鹏,刘世红,张德明.现代技能开发.2002/10. ②开展“菜单培训”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袁建亚.河南教育.2006/03. ③合理运用分层教学 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赖兆平.新课程学习(下).2014/01. ①②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校长和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不到位,学校之间的课堂教学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是机械模仿和简单搬用,没有真正消化、吸收,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质,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学校教学管理粗放,轻过程,重结果,学校教学管理不精、不细、不实,不能有效保障和支持教学水平的提升;个别学校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学习流于形式,课程开发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教学水平只徘徊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对上述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尽管我们一直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执着前行,但8年实践探索的成果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如果不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那我们就不可能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打造与临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点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味的标志,几乎所有的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在课堂上找到症结;所有关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因此,进行现代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区域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核心所在。

基于以下原因于2013年秋提出《现代信息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1、主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没研究过,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够,设计的问题浮于表面,没有抓住教材主问题,没有通过递进式的问题串把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造成课堂就是一些琐碎的内容相叠加,学生的学习支离破碎,既耽误了教学进度,又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应指导学生展示有挑战性的问题。平时加强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设计出符合章节特点的主问题,用几个主问题和几个小问题把教材内容串联起来,真正实现课堂高效目的。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认识不够。

理科教学前置测评环节,学生将内容展示到展板上后就结束了任务,此环节在教师和学生眼里就是为展示而展示,仅此而已。教师和学生对展示中出现的动态错误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使得课前很多学生就产生了错误认识,对新知又产生了错误迁移,直接影响课堂达标率。

3、对小组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上仅仅是对展示学生分数的过程性评价,而对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环节中的过程与情感交流视而不见,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终结性评价缺失,使得学生小组意识不够强烈,小组间的竞争形不成氛围。现在的小组评侧重于展示个体的评价。

4、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部分老师为了力求形式的完美而组织效果甚微的互助讨论。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收获了了,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听、说方面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还容易养成浑水摸鱼,趁机取闹的不良习惯。 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生的学、展、听、析不够规范。

学生的学、展、听、析每个环节都表现的很不正规,松松散散,不够规范,课堂上每位学生的肢体语言都是他个人素养的体现,所以加强展示、交流规范性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学生的展示和聆听我们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1)学生展示要求:①展示标准:面向全班学生,展示前有提示(下面我来讲解第x题,请大家往这看);展示时自然大方,声音洪亮,不能遮挡展示的内容;展示完后要询问还有补充或质疑的吗?②力求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展板展示或小组对学/群学或个人展示等。展示时,做到了小组要分工明确,尽量不要一个人展示,可以2—3个人分步骤展示,也可以分讲解的、拓展的、方法总结的依次展示等。展示内容做到了尽量是小组合作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教师分担的主问题,注意了小组间的互相讲解与质疑。③注意了展示机会的均等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展示,尽量避免几个尖子生主宰课堂展示的局面。④注意了展示的有效性:展示真问题,展示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2)学生聆听要求:面向展板而坐(注意坐姿),听完后须有质疑或补充。

(3)展示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其他小组质疑;当学生都看不出问题时,教师能能介入讲解,或思路点拨,或方法总结,或解题注意事项等;学生展示完后,大部分教师还能跟上适时的评价,如从讲解内容、讲解方法等方面加以点评,注重了教师的引导、拓展的重要性。

2、学生的自我纠错环节缺失。

很多教师为了课堂上能完成各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节奏很快,各流程间没有给学生留下自我整理学案、笔记,自我反思、消化的时间,使得学生疲于合作、疲于展示,一堂课下来,真正“印”在学生脑里的“真知识”不多。3.组间质疑不够。

课堂上,鲜见展示后的小组质疑,或质疑只停留于展示学生的声音、表情等评价上。学生提不出质疑的问题,可能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浮于表面,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发现不了真问题;二是小组交流不到位,小组间没有提取真困惑;三是评价出现问题,没有将组间的互相质疑评价纳入小组考核范畴,学生组间的互相质疑没有形成习惯。

4、学生评价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无效评价或劳动。

很多课堂的部分环节,学生之间的评价往往采用一些含金量不高的套话,指不出问题所在,做不到小组学习环节的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提出具体要求,如:对合作探究环节设定时间限制,提前高效完成的给以加分奖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有明确的奖惩要求;对学生的参与度、积极状态予以适度的量化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多次小组学习活动时,坚持对每次的组内合作学习给以相应的即时评价或量化评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课堂教学水平落后是制约素质教育实施、阻碍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主要瓶颈,课堂教学不改革或改革不彻底,素质教育都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教育现代化也不可能得以实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很多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过精辟阐述。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彻底否定和抛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类型。在课堂教学中,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否在积极独立地进行思考,是否在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把i0·巴班斯基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方针;日本提出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韩国在制订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突出强调了学生自由、自主、自律精神的培养。 ①漫步“技术” 张扬“个性”.姚胜超.吉林教育.2014/05. ①西方社会心理学对小组合作学习广泛在探讨,试图将社会学、群体动力学在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他们认为,在现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状态——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和相互促进方式,或者称之为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这些不同在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在心理过程肯行为方式会产生不同在影响。我国建国初期,在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建设我国在教学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活动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养学生在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次课程改革在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在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在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在认知结构。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相继出现了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东庐中学等全国课改名校、洋思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理念、杜郎口学校在课改模式、东庐中学在“讲学稿”等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主持在全国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主持在“生本课堂”都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在理论和实践范例。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主要强调学科教学模式在构建,例如潍坊在“345优质高效课堂”模式中在“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②①,所谓“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四环节是

③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

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基本课型。重重模式构建专业性强,但是 ①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初探.柯文岛.新课程(教师版).2005/08. ②浅析三步四环节五课型中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潘颖影.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 ③关于合作教学的教学反思.王兰英.新课程(教研).201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市场部总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双币信用卡什么银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