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21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并学会拨打报急电话。

2、教育幼儿不玩火,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重点:

学会保护自己,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

活动难点:

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活动准备:

教学vcd、电话机一部、突发事件图片(着火、迷路、急病)电话号码卡片:119、110、120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vcd(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一天,小明独自在家,忽然有人来敲门,透过窗子,他看到一个陌生人,小明没开门,这时,陌生人开始撬小明家的门。)

(1)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明该怎么办呢?”

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下面我们来看小明是怎么做的。”(拨打110)

(2)学习拨打报警电话——“110”

出示电话机,请个别幼儿上来拨打。

教师示范讲解拨打报警电话:先拿起听筒,拨号码110,听到嘟嘟的几声长音,表示电话通了,对方接了电话以后,向对方讲清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2、幼儿观看vcd(二),引导幼儿学习拨打急救电话——“120”

“小玲和奶奶在家正看着电视,奶奶突然昏倒在地上,小玲急得哭了起来。”

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玲该怎么办?”(请小朋友动脑筋帮小玲想办法。)

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我们来看小玲是怎么做的。”(打电话给爸爸)

让小朋友想一想最快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急救电话。

教幼儿学打急救电话“120”。

3、观看vcd(三),引导幼儿学习拨打火警电话——“119”

“小强一个人在家时,玩起了火,不小心火烧到了床单上。”

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强该怎么办?”

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我们来看看小强是怎么做的?”(小强拿小杯子装了水去灭火)

“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不对?他应该怎么做?”(拨打119)

教师小结:在拨打电话之前,首先要记住你所要拨打的电话号码,电话接通后,就可以和对方通话了,别忘了告诉消防队的叔叔什么地方着火了。

4、游戏:“该打什么电话”

出示第一幅图画,一个小朋友在玩火,一不小心,火把窗帘烧着了。

“这个时候,该拨打哪个电话号码?”(请说对的小朋友来拨打电话进行模拟练习,学会如何向消防队叔叔报警)

出示第二幅图画,有一个人骑车摔倒在地,这时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该打什么电话呢?”(请说对的小朋友来拨打电话进行模拟练习,学会如何向急救中心报警)

出示第三幅图画,有一位小朋友在街上迷路了。

“该拨打哪个电话号码?”(请个别小朋友来拨打电话进行模拟练习,学会如何向警察叔叔报警)

教学反思: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中班幼儿年龄小,还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然而,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我们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只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围绕着幼儿园课题"充分挖掘幼儿、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一主线,我设计了本次社会活动--《神奇的电话号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之中。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孩子是社区的一分子,在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也都对孩子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我发现在生活中,幼儿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为此,我利用经常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专门组织了本次专门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幼儿将日常社会生活常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分类,知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会迅速求助相关部门。再而,利用游戏、情景表演等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学习拨打110、120、119电话进行求救的正确方法。

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已掌握了初步的报警知识的,便设置了游戏活动-- "打电话"是小朋友常见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游戏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学具的提供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从而,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其次、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积极互动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引导幼儿与别人讨论,充分调动幼儿看、听、说、动脑等各种感官进行探究问题。当老师提问:"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拨打电话呢?"……让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连平时胆小的都忘乎所以地和同伴讨论,幼儿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中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因此,在延伸活动中,我在活动室摆放许多电话玩具,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执教者:清泉乡中心校 何永仙 教学目标

1、 能快速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

2、 初步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生态农业的好处和重要性。

2、了解植物“神奇的音箱”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知道它带给植物的好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你知道音乐从哪儿传出来的吗?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音箱的知识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谈话。

2、教师导:有一种音箱,它能播放出一种特殊的音乐,使植物长得又快又好,你们想了解这种音箱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神奇的音箱》一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文,读准生字、新词。

2、从文中找出“神奇的音箱”它又叫什么?

3、教师质疑:“神奇的音箱”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它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了解“神奇”

1、指名反馈:神奇的音箱还有一个科学名字,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植物声频发生器)它的制作原理是(植物经络学说)。

2.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神奇的音箱”神奇在哪里。作上记号,读一读再交流。

(1)、“这些声波听起来像长短不

一、高低不同的风笛声,它可以扩张植物叶面的气孔,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刺激植物快速生长。”

(2)“要是定期给植物‘听音乐’,植物就能随着音乐茁壮成长。”

(3)“在棉田里,棉花听了音箱里的声音特别高兴,苗蹿得高,叶子更绿,结出的棉桃比以前多了一半„„”

四、默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1、教师导:在本单元的说明文中,我们已学到了不少说明方法,你看看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勾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反馈

(1) “关于声音和植物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所发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举例子)

“在棉田里,棉花听了音箱里的声音特别高兴,苗蹿得高,叶子更绿„„”(举例子)

(2)“它跟我们家里的音箱差不多大小,四面都有扬声器,可以放在地里向四周发射声波。”(作比较)

(3)“这些声波听起来像长短不

一、高低不同的风笛声,它可以扩张植物叶面的气孔„„”(打比方)

五、了解农业科技,拓展延伸

1.生态农业保护环境,利于健康,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潮流。交流你搜集的有关农业科技的新成果。

2、生态农业真好!发挥想象,你希望还有哪些成果出现?

3、教师小结:让我们共同去关注生态农业,也希望科学家们将来推出更多、更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附:板书设计

16神奇的音箱——植物声频发生器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神奇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3课。《神奇的水》这一课,让学生通过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水的表面张力,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这一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推测——证实,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二、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对水、水的神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信息在学生的脑中是零碎的、模糊的,所以,在学习《观察水》和《神奇的水》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神奇的水,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神奇的水》是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课充满兴趣,特别是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本课毛细现象实验较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水的表面张力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本节课以实验、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快乐学习。本单元首次安排了猜测,它是“搞科学”的重要一步,它对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实验感兴趣,更多是学生觉得实验好玩,而对实验的最终目的不能很好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着重对学生实验习惯、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以及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4、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 【教学准备】

餐巾纸若干张、水杯一个、红墨水、粉笔、白布条、铁棒、塑料棒、玻璃片硬币若干枚、滴管、回形针若干枚。课件。 【教学流程】

猜想

神奇的水 研究会“爬”的水

导入新课 研究“团结”的水

观察设疑

实验验证 总结 观察质疑 猜想 实验验证 总结

探究生活中的神奇之水 课堂评价、总结 《神奇的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板书水,提问:关于水你知道了水的哪些性质?

(生:水是一种液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还将通过活动进一步研究水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二、研究会“爬”的水

1.师: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

2.师:这杯子里面是加了些红墨水的水。这是餐巾纸,老师在上面画了一条红色的线,现在把红色线以下的部位垂直放入水中。大家仔细看!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水往上爬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必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去表达、去解释。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验证自己猜测的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理,使他们学的更认真,观察的更仔细。

3.学生汇报.(板书“爬”)

4.师:看到这一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水为什么会向上爬?

哪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会自动往上爬?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沿着物体上爬呢? 你们可真会提问题。确实,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

5.根据实际经验,作出猜测。

请组长拿出记录纸。学生汇报。(我认为:水在粉笔、毛巾„„中会上爬,在玻璃片、铁棒„„中不会上爬。)

提问: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能沿着他上爬呢? 6.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7.学生交流:发现水能沿着像粉笔、餐巾纸、白布条等这些有小孔的材料向上“爬”。

8.刚才我们发现水在一块玻璃上能自动上爬吗?(不能)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来挑战一下,我再给块玻璃你们,你们能否利用这两块玻璃使水上爬。 你是怎么做的呢?

水是从哪里升上去的?外面升了吗?你为什么会想到把两块玻璃合起来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产生毛细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材料有孔隙,只要有孔隙,即使是表面光滑的玻璃也能使水往上爬,让学生感受水爬升的高低与孔隙的大小有关,孔隙小的爬升的高,孔隙大的爬升的低。 (补充: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向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向上爬,小孔和缝隙我们合起来说就叫孔隙。)

原本只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水,现在居然沿着物体自动向上爬升了,这种有趣的现象神奇吗?(神奇 板书:神奇的)

水除了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升以外,还会向四周扩散,你们看看刚才我们放东西的报纸上,有什么发现?

我们把水的这一神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在这一句话当中,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 齐读:

水沿着 有孔隙的材料 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

9.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是毛细现象?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要面向生活这是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环节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毛细现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现象的存在,科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科学的决心。

三、研究“团结”的水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毛细现象,其实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 2.教师往空杯子里面倒满加了些红墨水的水。现在已经是满满一杯水,稍不注意,水就会溢出来。如果老师向里面丢东西,会出现什么现象?猜猜看。

3.学生猜测。

4.教师把回形针轻轻丢下去,学生观察:水溢出来了吗?再放两个。水溢出来了吗?

5. 师:你们估计看看,再放几个水会溢出来?溢出来了吗?我们已经放了十几枚回形针了,杯口的水怎么样?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团结”)

6.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7.师:老师给每小组几枚硬币、一个滴管、一杯水,预测能滴多少滴水而不溢出来?各组猜猜看,能滴多少滴水而不溢出来?后经过实验验证。 提醒学生注意:

(1)实验前,组长要分好工,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同学数数,其他同学要从各个角度仔细地、认真地观察硬币上的水滴,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2)操作员动作要轻要稳。(3)如果滴到二十滴水溢出来了,只能算多少滴?(4) 试验中要注意安全与卫生。

【设计意图】注重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因为三年级学生还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所以实验要指导得细一点,交待清实验要求和注意点,以减少实验中产生的误差,保证实验成功。

8.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交流出水的神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猜测一个硬币上最多能容纳多少滴水,然后再进行实验,再将猜测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猜测和事实之间是有区别的,猜测不一定正确,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另一方面,通过两组数据之间差距,使学生感受水是多么的团结,水的表面有一股很大力量,从而使水的表面张力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10.小结:在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板书:表面张力 ) 11.介绍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爬行。北京的一家公司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制作了水的表面张力测量仪——对水的成分进行分析、测量水位、水的黏度等。

四、探究生活中“神奇的水”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神奇的水的发生的神奇的现象太多了,谁能想到的?学生说。(想不到,打开课本30页)

2.师:除了我们书上的现象,老师还为你们搜集了一段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放课件)

3.师: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实验,不过,老师发现好多组的桌子上有水呀!谁能想个比较好的办法把桌面的水除掉?(用抹布是个好办法,餐巾纸吸水快,这个办法不错,我们用抹布、餐巾纸来除掉桌面的水,是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下面就请各组利用餐巾纸除掉桌面的水,整理一下实验材料。 4.学生整理桌面。

五、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 2.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问题、猜测、实验、观察到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表现得很出色。其实水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索。

六、板书设计: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

神奇的水{

会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方法: 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结论--

附:实 验 记录 表

第_ 组 日期:____月___ 实验记录一:

把材料的下端依次插入水中。

我们的发现 实验记录二: 硬币滴水实验

1.我们预测滴(

)滴水,实际滴了( )滴水。 2.我们的发现:(可用文字写下来,也可用图画画下来)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认知目标:使学生掌握在Word 2003中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美化布局版面的方法,最终达到美化文档效果的作用。并将其巧妙、恰当的运用到实践和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插入艺术字和设置艺术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软件。 课型:应用软件操作使用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审美情趣。

教师展示计算机兴趣班的同学们制作的电子板报作品。

师:同学们,这是计算机兴趣班的孩子们制作的电子板报作品,你们觉得好看吗? 生:好看!

师:那你们想不想来学习制作这么漂亮的作品呢? 生:想!

师: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制作电子板报的第一步——插入艺术字标题。(板书:漂亮的艺术字)

2、提出目标①学会使用艺术字工具栏设置艺术字的方法。 ②为自己的电子板报添加艺术字的标题

(二)新课教学

学生操作,打开软件。

师: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请思考回顾的插入艺术字的方法,然后在你打开的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板报标题。

2、学生演示(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按钮插入艺术字)。

师:同学们的记忆真好,每个孩子都能快速的用学过的方法插入艺术字,除了刚刚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以外,老师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种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3、教师讲解演示(屏幕广播控制学生电脑显示)

师:选择“插入”菜单中“图片”下的“艺术字”按钮,“艺术字”库中选择“艺术字”式样,在编辑“艺术字”文字框中输入板报标题。单击“确定”。

师:瞧!我们在文档中就插入了艺术字,同时弹出了“艺术字”工具栏,它可以方便的编辑和修改艺术字。

4、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堂辅导。

5、学生作品交流整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漂亮的艺术字 插入艺术字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剪纸圈的活动,进行大胆猜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剪纸圈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利用简单工具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实践,让学生感悟科学的奥妙,加强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剪纸圈之前,对纸圈被剪后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测。

2、预想:在剪圈之前,让学生记录纸圈被剪后的预想情况,并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想法。

3、对比:用得到的新纸圈与自己的预想进行对照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胶棒、两个交叉圈;一个普通圈;一张纸条;一张三等分线的纸条。

教师准备:课件;两个交叉圈;一个普通圈;一张纸条;一张三等分线的纸条。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玩游戏了,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纸圈的游戏,愿意吗?

板书课题:

神奇的纸圈

二、基本活动

现在我们就请出今天的主角——纸圈。(师手中拿一个纸圈)你们来猜想一下,我要是沿线剪下来,会是什么结果?生:猜想:变成两个圈 好,我来验证一下。(师剪开纸圈,得到两个大小一样的纸圈)猜对了!刚才我们进行了两件事:猜想 验证

板书:猜想

验证

对了,猜想和验证可以让我们锻炼和提高想象力,做事情更加有条理。 出示准备好的两个交叉圈

1、拿出粘好的A圈(两种颜色)

师:如果用剪刀沿着中线剪下去,猜一猜,剪开后的纸圈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我们要进行猜测

2、大胆猜测,指名说以说。

3、实验验证用剪刀将纸圈从中线剪开。

4、同样地拿出B圈进行猜测和验证。

5、为什么会变成了正方形?

板书:正方形?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什么地方有胶粘的痕迹,为什么两个纸圈粘在一起从中间剪开就变成了正方形?)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拓展和延伸

1、(师出示一张纸条)请拿出这样的一张纸条,数数这张纸条有几条边?几个面? (生:四条边、两个面)

2、对,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现在我只要做一个动作就能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师把纸条粘上就成了一个纸圈)动手摸摸是不是两条边,两个面呢?

3、我还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你们信吗?你们先试试?(师趁机做好一个)

4、教师演示做纸圈,学生跟着做。 是不是一条边、一个面?怎样检验呢?

我们一起动手,都来检验一下吧。拿出一支水彩笔,在纸圈的中间画一条线,看看它是不是一个面。

5、认识莫比乌斯圈。像这样没有里面和外面之分,只有一个面的,数学上交单侧曲面。那么普通的纸圈有里外之分就叫——双侧曲面。(出示课件)

像这样的纸圈叫莫比乌斯圈,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莫比乌斯,185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样一个奇妙的纸圈。所以,人们就把这样的纸圈叫莫比乌斯圈。

6、莫比乌斯圈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就用“剪”的办法来研究。

(一)1/2剪莫比乌斯带

1、现在我们也用剪刀沿中线剪开这个莫比乌斯带,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圈,两个圈)

2、学生动手验证。

3、交流结果: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圈。你们说神奇吗?大家还想不想继续研究?

(二)1/3剪莫比乌斯带

1、取出画有三等分线的纸条,再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带。

2、如果我们要沿着三等分线剪,猜一猜:要剪几次?剪得结果会是怎样呢?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3、学生操作,同桌合作帮助。

4、交流: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与你的猜想相符吗?

5、展示学生作品。

四、自主玩。

师:刚才我们将一张普通的纸条拧、粘、剪、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圈的变幻莫测、神奇无比。我想接下来的时间就完全交给同学们了,现在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自己去想象、设计、制作。请拿出另一张白色纸条。刚才我们是拧了180°,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拧。刚才我们是沿1/

2、1/3线剪得,现在想一想怎么剪。

五、生活中的应用。

师:一开始,人们只是觉得莫比乌斯带好玩,渐渐地,一些爱动脑筋的人开始在想:能不能把莫比乌斯带利用起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呢?于是在人们开动脑筋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根据莫比乌斯原理的发明创造。(课件展示)这些发明家在研究的时候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面对不确定的事情,他们敢于做出大胆的想象,并且都会动手验证。我希望,大胆想象,动手实践,也能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法宝。

板书设计:

神奇的纸圈

猜想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美术教学课例“神奇的装饰柱”的课例分析:

课程《神奇的装饰柱》是人教版五年级的一课,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想的不是要先准备教案, 备课;而是我首先想的是五年级的小学生有怎样的特点。他们在小学这个阶段已经属于“小大人”了, 他们的情感逐渐的更加丰富, 更加能准确的宣泄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基础上, 我要更加得善于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

1、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生为老师的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 让他们去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较的活泼,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能控制好课堂纪律, 而且还要引导好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和注意力。

《神奇的装饰柱》这一课, 我把它的重点难点放在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使学生们认识柱子, 了解各种柱子, 使学生对柱子产生兴趣, 进而研究柱子上的形态, 结构与柱子上的装饰。进而能够让学生对柱子进行有主题的设计, 并使用各种材料来表现主题。且了解建筑中的柱形装饰的功能, 学会用所学知识装扮生活, 陶冶情操。最后,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创意和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并能让学生了解柱子背后的寓意和所要传递的历史精神和文化情感;例如, 我会分两组图片来进行两两对比, 首先我会放一组北京故宫的柱子和印第安人装饰柱来对比。然后我会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同学观察这两组柱子在颜色、造型上的不同。这时候我会以提问法和比较法来提问同学他们所看到的这两种柱子有什么不同, 他们看到这些柱子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东西等等。因为我觉得学会联想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学生们创造力的一个表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见解, 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是会非常缺乏主动性, 并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个重点。

提问同学完之后, 我会给同学们几分钟的讨论时间, 让他们相互的合作学习。在这之后我会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一个总结和概括, 让他们有个对柱子理解的概念——北京故宫的柱子给人的感觉是庄严、圣神而不可侵犯的。 (而北京故宫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文化底蕴在里面, 借此可以给学生们普及中国的文化, 增强学生们爱国意识。而印第安人柱子相对于北京故宫的柱子而言颜色就比较丰富, 给人比较活泼的感觉, 它是一种图腾文化, 一种印第安人的精神信仰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学生借此又可以了解到印地安人的文化, 丰富了学生们课外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2、运用不同材料制作多样的柱子

到了上课阶段, 我以图片导入的形式给同学们上课, 用这样导入的方式很快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因为五年级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算高年级了, 但是, 他们毕竟还都是孩子, 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会带着这种好奇去上课, 这更容易让身为老师的我去帮助他们一块去探索充满未知的绘画世界, 也为我之后的上课做好铺垫。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挑战就是我将怎样顺利的引导学生们善于运用不同的综合材料或绘画, 制作出不同的装饰柱。因为在给同学自己发挥那个阶段, 我发现有些同学他 (她) 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 并没有加上自己的东西进去。例如我的示范作品是以动物拼贴画来对柱子进行装饰, 那么有些同学他就照搬进去, 我画多少只动物他 (她) 就会画多少只动物进去;如果我只画一样东西来装饰柱子, 有些同学也只画一样东西, 并且我画到哪笔, 他 (她) 就画到哪笔, 而且非常的小心翼翼, 深怕画错。可能在他 (她) 潜意识里“老师的做法是对的, 跟着老师做就不会出错, 就不用改画”, 并没有加入自己的东西进去。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 这时我首先对同学们说:“同学们, 制作的方法没有对错之分, 也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相信自己, 发挥你们自己的想象力, 你们都是最棒的!”之后, 我会找一些班上优秀的学生作品结合我的作品给同学们进行点评总结, 例如我会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你们不仅可以用卡纸这种材料来制作装饰柱子, 你们还可以运用喝剩的矿泉水瓶来做瓶身”, 或者是“我们不仅可以用纸来绘画, 我们也可以用我们手中的橡皮泥以立体的方式来制作我们的装饰柱。”等等。但是, 光说这些话是不行的, 因为我觉得如果光给他们说说不引导示范, 那么我的话就会变成空话、套话, 这样会导致学生只是听了我说的话, 但却不能理解我话中的意思。所以这时候我会按照我刚才说的方法给同学们示范讲解一遍, 让学生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到装饰柱的制作过程和方法。给同学们穿插完我的这段讲解之后, 我发现效果要比之前我只顾自己的示范演练要强。同学们不再只是运用简单的方法来制作装饰柱了, 他们会更加的喜欢观察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来完成方法。同学们的想法也更加的多样化了, 用的材料也更加大胆了。一节课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接近尾声。此外, 我还告诉同学们“我们要运用这种观察方来进行今后的手工制作或者绘画的创作, 而不能让它只是在这一节课有作用”。

最后, 这节课就在我和学生们的互动中结束了, 我觉得这节课不仅只是我给学生们上的一节手工绘画课, 还是我自我反思和总结的一节课。我相信, 有了这节课的反思和积累沉淀, 在以后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会越来越注意上课的方法, 以及和学生们的换位思考和互动性。

摘要:本综述是对“神奇的装饰柱”教学理念的情感分析, 小学五年级课程《神奇的装饰柱》一课, 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 引导启发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同学们善于运用更多的综合材料和丰富多彩的颜色进行绘画或者手工创作的表现。

上一篇:设计师如何和客户沟通范文下一篇: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