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24-05-01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思考 分层次教学

高等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甚至是文科低年级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所占课时和学分是最多的,以作者所在的学校为类,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两学期共192课时,计12个学分。由于数学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几乎每一所大学对高等数学的教学都极其重视。正是由于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探讨一直是大学教学研究的核心,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也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急先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讲授好此课程,为学生该专业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这是值得每一位高等数学老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作者多年的高等数学教学经历,浅显地提出笔者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 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由于高考试卷的命题权下放至省级教育部门,为适应各省的高考模式,现在中学教材的编写也由各省教育部门组织编写。这使得各省的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都有所不同。再加上文理分科,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差异。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的中学数学教学分为文、理两种层次,理科有选修内容,文科没有选修,整个教学内容和深度和10多年前相比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几乎都是基于10多年前全国统一的高等数学的内容基础上编写的,这造成了现在的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既有欠缺的部分,又有所重合。这就需要每位高等数学老师处理好大学教学和高中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对于大块的欠缺知识点在讲授高等数学课程前系统给学生补上,主要包括下面几个主题:常用(三角)公式和不等式;极坐标;复数的三角表示和指数表示。对于小块的数学知识点,在需要用到时简要介绍给学生。对于重复的部分,主要是导数,着重于导数的本质含义和应用。

2 分层次教学

因为各专业对于高等数学的要求不同,所以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作者的学校分成了理工文三个层次的教学,在每个层次中根据学生的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又分为A、B两类班。不同层次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主要由学生所在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决定。统一层次的A、B类别的班级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主要的不同在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的方式和深度有所不同。这样的好处是既照顾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又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度。当然分层次也有弊端,一方面一个合班由好几个专业组成,有些专业就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这些人往往在班上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在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方面都不够积极;另一方面将本来一个自然班按照入学摸底成绩(本身这个成绩就值得商榷,因为很多学生都是玩了整整3个月以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形下考出的成绩)分为A、B两个层次,使得B班的学生一进校就觉得比A班的学生在数学上更差,从而埋没了很多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两方面的弊端是以后分层次教学改革不可避免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教学案一体化

近10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融合是以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潮流。在江苏南京的许多中学里,因为很多课程的构建都是电子化的,而不是传统的板书,这使得学生有时对记录的重点比较茫然。所以现在很多老师已经采用了教学案一体化的做法,将该课的内容框架和例题课前打印好发给学生,在非常重要的地方,比如:总结的结论、例题的解法等地方留白,由学生上课的时候填写进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无误地指点给学生,而且又照顾到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摘抄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正在尝试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融入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增加教学的容量和深度;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复习带来方便,避免学生复习考试时抱着教材死啃,不知道什么是课程的重点,什么是代表性的例题。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课堂是大势所趋,如何把握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是老师在准备课程时必须考虑的。笔者觉得教学案一体化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这样老师既可以将上课的重心放在讲上,又可以简要地将知识要点板书在黑板上。

4 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该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用数学的能力。现在很多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又沿用了高中的方式,重在解题,不重应用。再加上数学课程枯燥而难懂,很多刚进校的大学生总是提不上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果将高等数学的教学和学生该专业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注重高等数学各知识点讲解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解决各专业学科的具体问题,将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和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讲授那些晦涩难懂的例题,笔者觉得这对学生更为有益。除了数学、物理等对数学要求极高的专业以外,现在应用学科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数学作为工具的,学生能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不代表能顺利地用数学知识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建立数学建模。在高等数学的授课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对他们以后学习专业课益处多多。

恩格斯说过:“辩证而唯物地探究自然需要以数学为基础”。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多、速度快、时间长,学好高数课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解微积分的各知识点,让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作好准备。另一个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恐怕比教授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霍本瑶.浅析多媒体技术辅助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

[2] 孙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2.

[3] 彭庆军,张志红.高等数学教学的新问题及对策[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5,25(4):123-124.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紧扣本科教育发展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这五个关键要素,通过健全关键要素的“五退”机制,以退促教,以退激学,以退督管,进而实践“五立”机制的质量提升方式,通过实施“五退五立”机制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五退五立”;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江西师范大学紧紧抓住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这五个关键要素,努力打破专业和课程过于铺散而混杂的窠臼,突破教师和学生教法学法不精的藩篱,跨越教学管理人员陈旧思想的障碍,探索建立“五退五立”机制,形成强优扶弱汰劣的本科教育生态环境,促进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一、“五退”汰劣机制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可以对学院和教师、学生等教学主体形成压力,压力又产生动力,从而激发学院爱教育、教师爱教学、学生爱学习的新鲜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退出机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时候在某些地方还处于失灵状态。其原因有二:一是退出机制不完善不够科学;二是退出机制落实不严不到位。特别是部分要素作为绩效的指标,导致一些单位一些人不敢也不愿意真正抓实退出机制,造成“优胜劣不汰”。针对这些现象,江西师范大学从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入手,對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人和事,严格实施“五退”汰劣机制。

1.专业退出机制

在“控制总量、提升内涵”的原则下,实行专业总量控制,适度压缩专业数量,稳定专业规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方面做好“两对接”,即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发展战略共进共成;对接社会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共生共长。

新增专业实行“进一退一”。专业数量在学校平均数之上的学院申请增加一个新专业,须撤销一个现有专业。每个学院三年内新设专业数不超过1个,学校每年新设专业数不超过3个。

建立黄牌、红牌、摘牌警示制度。定期对专业开展校内预警、暂停招生与停办淘汰工作。对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初次就业率、学生异动率、省专业综合评价、专业认证或第三方专业机构排名靠后的专业,亮出“黄牌”,校内预警,限期整改,限制招生;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以致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和质量,或连续出现两次黄牌的专业,亮出“红牌”,暂停招生。学院对专业展开为期一年的整改,整改后,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认为达到恢复招生条件的可恢复招生;根据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调整的专业,或累计两次被亮“红牌”的专业,以及连续五年未招生的专业,启动专业退出机制、摘牌。通过摘牌倒逼,让学院真正把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扛起来。2020年学校4个专业退出,在招专业缩减为76个,专业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2.课程退出机制

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人才培养的支撑点,需要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升级迭代推陈出新。学校通过定期淘汰一批不符合“两性一度”的“水课”,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汰劣的竞争模式,使课程设置在动态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课程自然淘汰。有一些不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培养方案或者连续三年无学生修读的课程,称为“僵尸课程”,由于师资不足,或学生不认同其教学价值,随着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材的更新,被自然淘汰退出教学课堂。学校每学期对课程进行梳理,淘汰“僵尸课程”,以保证开课质量。

课程强制淘汰。学校严把课程开设关,对于课程内容(含教材、教辅用书及其他参考书、习题册等)、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等偏离主流意识形态、课程标准低、课堂管理松散、学分高且易获得的课程,或者不再适合人才培养方案并经实践验证后确实不适合开课的,学校采取强制淘汰,下架退出处理。2019—2020年学校共有110余门课程退出了课程库,但同时建成了100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通过建“金课”汰“水课”,课程质量得到提升。

3.教师退出机制

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终极目标。不可否认,少数教师上课敷衍了事、水平太低,专家不肯定,学生不认可,确实不适合待在“传道授业、育人铸魂”的教学岗位。针对这类教师,学校在淘汰“水课”的同时,也下决心淘汰“水老师”。

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从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和积极奉献社会十个方面,每年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于师德失范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直接退出教学岗位。违纪违法的按纪律法律处理。

教学能力薄弱教师退出。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学院评价、同行评价开展“教学五评”活动,实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四个方面开展教师教学业绩综合评价,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精准画像。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综合评价相对靠后的教师,通过“预警—帮扶—调离教学岗位”实行台阶式逐步退出,学生评教累计3次排学院后5%给予“预警”;专家评价不合格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综合评价一次不合格者,学院给予黄牌警告,纳入学院“帮扶”对象;两次不合格者,学院取消该教师任课资格并停课处理,通过培训、跟班听课、自费进修等方式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可由本人申请,重新认定任课资格;累计三次不合格者,转换至非教学岗位。2020年有两位老师由于上述原因被调整出教师岗位。

4.学生退出机制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原动力,真正让学生忙起来是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主要方式,对于实在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的学生实行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学生退学管理。

完善学业预警制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动态学业预警方式,对照专业培养方案,对已修必修课程逐一标识,未修课程给予警示,特别是对影响到学位授予的专业学位课程,及时提示学生重视学习或者重修,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情况清楚明白,使学生科学规划学习计划,使其有学习动力、有奋斗方向。

严格执行退学制度。对一个学期有两门必修课不合格的学生,连续两个学期出现这种情况,给予学生降级处理;每学期对获得总学分未达应修学分50%的学生,给予警告,在校学习期间,被两次警告的,给予退学处理。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也给予退学处理。学校每学期均有10余名学生会被学籍预警,2020年有两位学生因累计两次学籍预警而退学。

5.教学管理人员退出机制

教学管理服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建立一支懂教研、懂教学、懂教务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每年一次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对教育思想陈腐、缺乏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不足等不适应教学管理岗的人员,进行岗位置换。对教学管理人员,也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直接调离教学管理岗位。

二、“五立”强优机制

坚持退出机制,是做减法。实现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需要建设与创新。江西师范大学在实施“五退”汰劣机制的同时,针对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本科教育发展的五个要素,通过“考核—培育—激励”循环。建设“五立”强优机制,立专业强度,立课程难度,立教师风度,立学生挑战度,立教学管理精细度,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1.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平台,夯实专业优势,增加专业强度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否进行科学动态调整,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江西师范大学以“控制总量、提升内涵;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突出重点、分层建设”为思路,实施十大创新举措:一是严格控制新专业设置;二是实行专业建设黄牌、红牌、摘牌警示制度;三是实行金牌、银牌、铜牌奖励制度;四是培育一流专业;五是整合组建交叉专业;六是积极开展专业评估;七是完善招生计划调整机制;八是设立专业进步奖;九是实行专业建设双负责人制度;十是强化政策激励约束。

专业建设十大举措中,特别是金牌、银牌、铜牌奖励制度和双负责人制度为促进专业发展起到非常有效的激励作用。金牌、银牌、铜牌评选将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专业建设情况纳入评价标准,对照中国校友会网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获评情况,以及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率和就业率在全校排名情况,实施金牌、银牌、铜牌三级奖励制度,给予相应的奖励。“领衔教授+建设负责人”的双负责人制度模式,主要是领衔教授负责总体规划,建设负责人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两位负责人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以及业绩奖励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2.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推手,增设课程内容,加强课程难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本科教育教学之“本”,人才培养的实施都要落实到课程上来。江西师范大学根据“线下”“线上”“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大分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宗旨,以“两性一度”的标准,以消灭“水课”为起点,“引、融、增、评”——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增加课程的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推动课程建设的优化升级与规划布局。

着手一流课程的培育工作,与一流专业建设对标,实行“领衔教授+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全新课程团队开展模式。领衔教授负责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日常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同时,进一步改革专业学位课程和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核心类课程,推动课程结构的改善。

3.以一流师资培育为契机,优化师资结构,树立教师风度

有老一辈认为,西南联大的优秀教师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有气度、深度、风度、温度,这“四度”也蕴含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里。培养“四度”“四有”好教师,建设一支善教乐教的师资队伍,让教师在教学中找到获得感、成就感。

激励添动力。提高基础课酬,保持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对接教授聘任项目,设立“个卓十佳百优”三级教学荣誉体系,特别是对获得“教学卓越奖”的教师给予重奖;完善教学成果认定方法,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成果奖励标准;职称评聘加大教学权重,探索在低职高聘中增设教学型教授类别,在副教授层面适当增加教学型副教授职称评审指标,从而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教学中来,对教学投入更多的熱情。

考核有压力。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探索教师教学业绩综合评价办法,不但考核课堂教学质量,还要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教学工作等方方面面,考核中赋予学院一定的权限,发挥学院和专业的积极性;探索课程分类评价方式。在考核中对应教师的退出机制,奖优扶弱汰劣,促进整体教师水平的提高。

培训增效力。完善新入职教师培训方式,建立新教师第一学期不上课、第二学期不主讲制度。加强青年教师新兴教学法全员轮训,实现青年教师“三种能力提升”:一是常规教学能力,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三是运用新兴教学法能力。

4.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发展高度

结合新时代教育思想新要求,以“学”为中心,按照“两增两减(增加自主性、增加挑战度;减少总学分、减少必修学分) ”和“两合两分(跨界整合、贯通融合;分类培养、分层管理)”思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运用导师制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模式,大力加强相关专业的卓越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专业选择方面,进一步增加按类招生比例,扩大学生选择权,同时组织专业认知教育,在科学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自主转专业力度,实行双平行志愿录取,真正让学生做到“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个性发展课程方面,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将德育答辩、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技能、社团等纳入课程学分。完善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开展网络在线课程学习,获得的学分可认定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应学分,对于参与竞赛、科研、创作和参加专业学习社团、报名并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均可获得学分。

5.以科学管理为导向,提高管理能力,深化教学管理精细度

充分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从理论培训、岗位管理、考核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入手,一是强理论。利用假期集中组织教学管理者进行理论学习和信息化培训,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学习交流经验。二是重激励。鼓励教学管理者开展理论研究,定期组织教学管理者理论轮讲、教育教学政策宣讲,对发表理论文章的教学管理者实行教学科研对等奖励措施。三是严考核。强化教学管理者考核办法,实行专项工作“一票评优”措施,形成担当实干、互促互进的工作氛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四是补津贴。实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在管理人员缺额、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将缺额人员的津贴用于补助奖励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

学校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探索实践“五退五立”机制,严实施,厚培育,重建设,使一流本科教育实践改革不断深化、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至今,学校有26个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居全国同类师范院校前列,专业课程成绩亮眼。

[责任编辑:周晓燕]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实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教育模式

一 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数值计算方法已成为工程设计的关键工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依赖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观点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数学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乃至人文社科领域越来越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数值仿真已成为很多工程及应用学科人才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因此,一切科学和工程人员的教育必须包含数学和计算科学更多的内容。本科教育中,对学生的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观念陈旧,坚持数学教学只讲理论、不讲应用的错误观念,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枯燥的讲授数学的理论知识,致使数学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日趋下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严重缺乏兴趣,对数学学科领域的作用认识严重不足。传统的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重视推理过程,忽视实际计算;重视连续性内容,忽视离散型内容。这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教师在课堂的引导是盲目的,无法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受益于近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及教师感受到了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这对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高等数学课程中应适当增加实验性内容已成为共识。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在进行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尝试,也取得了相对良好的效果。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为未来高等数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人们看到,必须冲破传统数学教育观念的束缚,重新审视高等数学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目标,推进高等数学教育模式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虽然在一些学校中,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很多学生受益。但目前总体来说,这类课程还处于不断地革新和完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这类课程的

——————————————————————————

*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2013-5-220)、广东海洋大学教学改革课题(编号:XJG201215)

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目前,高等数学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数学实验类课程是孤立于原有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之外的,实验内容没有和原有的教学内容形成有机的结合,没有真正的起到实验辅助教学的作用。(2)现有的大部分数学实验类课程的设计片面追求自成体系,遍地开花、内容臃肿,冲淡了这类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也使得很多专业不愿开设相关课程。(3)目前大部分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完全由数学教师完成。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采用了相同的实验设计,缺乏针对性,完全为了实验而实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笔者结合自己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和相关教师探讨,认为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验课程设计应有侧重点

实验课程是辅助性的,是对原有高等数学教学的有益补充,不追求自成体系,应集中在高等数学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原有的体系是经过多年积累的,实验课程的融入不应打破原有的体系结构,它应该成为“山路上”的风景,使人在“登山”的路上忘记疲惫,而不是成为山脚下的一处花园,让人忘记“登山”。

2.实验课程的设计应分层次、立体化

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方式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缺乏直观的理解,抑或是学生不了解一些数学工具的具体作用,进而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实验课程的设计应重点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考虑。(1)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对一些抽象概念给予直观形象的描述;(2)对一些有着重要应用背景的概念、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软件计算相关的问题;(3)可以结合数学建模的内容,设计一些探索性综合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课程的设计应“因地制宜”

实验的内容应与专业相结合,不应由数学教师独立完成。以往的数学实验课完全由数学老师独立设计完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的应用领域。而这些方面对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有着重要关系。因而在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中,应征求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意见。

4.实验课程设计应有实效性

要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来设计高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因而实验课程的设计不能流于表面,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三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案

1.教学内容

在保持原有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框架下,从三个层次设计高等数学实验内容。

第一,针对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设计相关的演示实验,这一部分的内容直接嵌入原有的课堂教学当中,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直观认识,不需要增加学时。

第二,针对高等数学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围绕目前广泛应用的Matlab软件,设计一些实验使学生能够顺畅的应用数学软件完成诸如求导数、积分、傅里叶变换、解微分方程等的计算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应结合高等数学理论课程的进程,以实验课形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相关软件编程的掌握。这部分是数学教师能够直接完成的,相关专业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对实验课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这一部分Matlab基础教学和练习需要4~6个学时,高等数学相关的一些计算可以控制在6~10个学时。

第三,结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相关试题,以及和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探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综合性实验,这一部分课程可采用相对开放性的方式开设。教师在课堂通过2~4个学时讲述相关实验内容的核心模型,具体内容的完成可让学生课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最终完成。

2.教学模式

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除了演示实验外,更应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在软件辅助下完成一些复杂的数学运算,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考。实验过程可采用分组的形式,而对于教学内容可进行分块处理,把思想方法接近的实验结合到一起来做。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协调,实验课程的安排应该围绕理论课程的进程来进行。

四 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正确处理学习数学基础理论课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学习数学基础理论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关系,需要时刻铭记实验课程是辅助性的,不能因软件强大的计算能力而忽视对数学基础的学习,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数学软件。

2.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再好的方案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任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最终实验课程改革的成败。要促成教师观念的转变,对于一些长期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人员,尤为重要。新的教学模式对一些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掌握通用的数学软件并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

3.要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下硬功夫

近年来,一些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有人因此而否定数学实验课程。数学实验课程有它固有的优势,而实验中出现的某些弊端,多数是因为选材不当造成的。因此,要想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的人不懈努力。

五 结束语

总之,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它已成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改革中一定要恪守一些基本原则,内容选择和方案设计要与实际相结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对高校从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也为高等数学教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是笔者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获得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愿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2]郭迎春.实验与教学相结合改革高等数学教育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2008(3):76~77

[3]严士健主编.数学家谈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杨宏林、丁占文、田立新.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2):74~76

[5]丁卫平、李新平.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2):36~38

[6]堵秀凤、张水胜、李晓红.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内容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08(5):95~97

〔责任编辑:肖薇〕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数学史是高校数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而非数学专业的学员一般不会选修数学史这门课程。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学员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将数学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高数教学中,是值得广大教员研究的一个问题。引用我国数学家吴文俊的话:“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

1、 数学史教学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表明,丰富有趣的数学史实,有助于激发学员学习数学的情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1.1通过讲解知识的源与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学员经历了小学、中学十多年的学习与教育,头脑当中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一加一是不是一定等于二?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定等于180度?通过对数学史的介绍,学员会明白,数学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了计数的方便,后面还引入了进制。在进制中,一加一可以不等于二。比如在二进制下,一加一等于十。同样地,三角形的内角和只是在欧式几何内一定等于180度,非欧几何中则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些简单生动的例子,让学员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又如牛—莱公式,由牛顿和莱布尼兹共同创造,从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入手,得出结论:一个连续函数在闭区间a,b上的定积分等于其原函数在a,b上的增量,进一步推广到一般,得到微积分的基本公式。这就给定积分提供了一个有效而简便的计算方法,大大简化了定积分的定义计算法,并且把微分与积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讲清微积分的来龙去脉,无疑会加深学员对微积分的理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2 通过引入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员的兴趣

在数学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无数个闪亮的名字,他们和各种定理、公式联系在一起,例如高斯公式、罗尔定理、柯西准则、泰勒级数、洛必达法则、欧拉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等等。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不妨穿插讲点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员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讲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中求心脏线a(1cos)所围图形的面积时,可以讲讲平面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的爱情故事。他和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因为数学而结缘,却因为门第之见而分开,他们之间的最后一封信,只有一个极坐标方程a(1cos),这就是心脏线的方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爱情线”。短暂而遗憾的爱情因为数学的美丽而流传后世,学员在感叹中掌握了爱情线

的极坐标方程。

又如,讲十一章“无穷级数”中的阿贝尔定理时,可以介绍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尽管他在世时并未得到世人的承认,但是他的关于椭圆函数的理论,以及证明五次方程根式不可解的思想,为后人所赞叹。还有来自瑞士的神奇的伯努利家族,祖孙三代人出了8位科学家,大多数为数学家,子孙后代中至少有120位名人,在数学、科学技术、工程乃至法律、管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享有名望。其中的雅各布·伯努利,和高数当中的“悬链线问题”、曲率半径公式、“伯努利方程”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讲述这些数学家生平的同时,重点提出对学员有教育意义的闪光点,这样效果会更好。

1.3通过讲述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定理,开拓学员的视野

比如最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他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回信说,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这个猜想引起了数学家们的注意,多少年来许多人都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最佳的结果是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简称“1+2”定理。

又如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大会上提出的23个未解决的数学问题,将数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整个二十世纪上半期至今,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围绕这23个问题展开研究。比如上面提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属于第八个问题素数分布的一个子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希尔伯特曾带领学生研究物理,独立发现了广义相对论,但他并没有和爱因斯坦争功劳。相比较爱迪生之流,为了一己私利打压交流电的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更可以看出希尔伯特的品格高尚之处。

2、数学史教学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2.1 课外阅读

课堂上的时间是短暂的,教员应鼓励学员课下阅读数学史资料,加深对高等数学的认识;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指导学员有针对性地阅读数学史相关内容。比如,学习微积分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数学符号,比如导数的符号,就有牛顿记号y

拉格朗日记号xx0,莱布尼兹记号yxx0,dy

dxxx0三种。其中用的最广当属莱布尼兹记号,莱布尼兹创建了微积分的大

部分符号,堪称符号大师。教员可以指导学员阅读徐品方编著的《数学符号史》,自然会明白符号产生的原因,体会出数学独特的美。另外,教员可以鼓励学员多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上网搜索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2.2 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使用的是同济六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书中提及数学史实的不多,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校教员正在着力编写一本更适合非数学专业的学员使用的教材,希望能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揭示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数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3、结束语

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的新思潮之一。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使学员乐意接近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好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学员刻苦钻研,善于总结发现,创造新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文林. 数学史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迪. 中外数学史教程[M].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 梁宗巨. 世界数学通史[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尤为重要。但由于生源基础水平整体不高、认识不够,教学中应用性强调不足等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进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数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数学一直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贯穿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中,它的作用众所皆知: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于为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支持。因此高职教育也应该抓好高等数学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完美与和谐。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化,各行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时代对传统数学、新分支数学知识的需要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在文学上,数理统计的知识也广泛用于对于文学作品作者的考证等方面,例如《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总之,数学在各个领域已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高等数学是高职学生后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2.1学生学习的弱势表现

首先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不够,认为学数学没有实际意义。其次,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能力也较弱,当有一部分知识衔接不上时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再次,数学中的复杂的运算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对产生了恐惧感,许多学生有厌学情绪,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听课。

2.2教学管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数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学生不知道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有什么样的联系,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教学方面,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方式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消极状态,不能提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学思考

3.1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版本比较多,但基本都是延续了传统的知识结构,是对数学专业教材的精简。我认为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以学生为本,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专业课程,根据专业课对数学的需求程度,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对于专业课用不上或使用较少的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如应用电子专业应讲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而对于经济类专业则应该加入线形代数的知识和概率统计的知识。

教学中不必对理论推导、证明作过高要求,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精简抽象的理论和推导证明过程。降低数学严格论证的要求,简化烦琐的计算过程,讲授数学实验的知识,用计算机代替一些复杂的计算。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讲授中加入一些数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了解数学家的生活故事,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激发求知欲。同时加入一些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例,增加学生的数学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出数学中的美。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要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更应灵活化,避免填鸭式的教学。

运用引导、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启发是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数学思想,点明主线,提出问题。精讲是关键,在讲课过程中围绕内容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中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同一个定理,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同时注意类比归纳和对比总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自学,培养发现、归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凸显出其优势。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可以用软件制作复杂的空间图形及动画,为学生演示粉笔难以描绘的空间几何图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将传统数学知识与数学软件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采用"粉笔+讲授+计算机演示+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这样,既保留传统教学中启发式教与学的直接、自然的交互方式,又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用计算机代替一些复杂的计算,还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3.3教学评价体系

长久以来,高等数学的考核都是闭卷形式的考试。对于数学这类计算性比较强的学科,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准确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很好的检验效果。但结合高职高等数学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为专业课程作必要的铺垫以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考核上也应该多元化。我们现在所做的是,狠抓平时作业,平时成绩占30%;传统的期末闭卷占50%;数学感悟占20%,数学感悟内容比较广,可以写出对某个公式或者定理的理解,可以写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也可以写出对于某个题目自己思考出的另一种思路。总之,只要与数学相关,都可以写入感悟之中。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体系更能适应高职数学教育,也更能得到学生的赞同。

3.4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因此应在教研室中作好交流,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业务质量,有利于学科发展。同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注重实践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相对固定于某一专业,这样便于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交流,把握好所教专业教学的重点,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总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总结。改革中应注意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在坚持数学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数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敏.人文社会学科开展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8,24(3)

[2]黄云美.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的思考[J].才智.2008,(18)

[3]富爱宁.高等学校文科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构建实习、实训、实产融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复合型共享资源平台,离不开具有辐射引领作用、高水平、专业化的复合型共享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对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理念和运行现状进行探究,引发对区域性共享型公共实训中心多元化科学运行的思考。

[关    键   词]  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运行;共享

一、引言

2019年8月,习近平同志视察甘肃时指出: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继山东之后,甘肃率先启动“技能甘肃”、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甘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吹响了号角。职业技能实训、实习、实产是职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技能实训主要局限于自建的教学实训室,大多数规模小,侧重基础理论及基本技术实训、实习。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实习率低,学生在校掌握的工作岗位技能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标准。同时,实训室主要供本校本专业学生使用,使用单一,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建设综合性、共享型、实产性公共实训中心至关重要。由甘肃省财政划拨资金、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筹融资建设,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甘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中的一个复合型平台案例。

二、公共实训中心概况

中心总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各类设备投资2.6亿余元,已建成具有现代企业生产功能的制造、控制、服务(物流)、化工安全与生产、信息网络五大技术领域的实训车间,同步建有新能源实训中心和甘肃省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可同时容纳2500人实训,涵盖70多个专业的60余项工种鉴定。制造中心配备五轴、四轴数控加工、精密测量、钣金加工等12个实训室;现代控制配备PLC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液压与气动等7个实训室;现代物流配备自动化立体仓库、阁楼货架分拣、穿梭车密集存储、重型货架存储等5个实训区;现代化工安全与生产配备甘肃化工发展史、合成气制液化天然气半实物仿真工厂、团体培训中心、VR体验室、个人安全技能考核等11个实训室;现代信息网络配备综合布线、网络搭建与系统管理、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智能家居等7个实训室;甘肃省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具有智能制造能源管理示范系统、设备故障诊断和预警性维护示范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和数据采集操作实验的工业4.0智能工厂示范生产线;新能源同时为中心提供日常供电供应。中心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开展实训实习实产和校企合作,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复合型共享资源平台。

中心的建设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实训、侧重中高端、体现共享服务的原则,按照“面向新区、服务全省、创新模式、引领西部”的思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物流管理、石油化工和生产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成以职业技能实训、实习、实产和中高端技术岗位培训为主,兼顾“双师型”教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劳动教育、科普教育、“双创”孵化等综合功能的公共实训中心,重点打造“产、学、研、培、赛、创”一体化平台,以发挥其人力资源培养、社会服务等复合型共享资源平台作用。

中心建设以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为基础,充分体现行业发展前瞻性、先进性、示范性、适用性、公共性、展示性的要求,配置设备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小规模实际生产。共同构成以中心、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三位一体”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实产体系。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建设、综合培养”的原则,秉持建设为运行服务、运行促进建设的发展理念。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下,院校承担职业技能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承担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实训,用人单位承担岗位技能实产培训,真正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三、公共实训中心运行

(一)事企合作共同运营

中心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共建西门子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协议》,落成“西门子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即第八大西门子培训中心)”和“西门子SCE教师培训中心”,双方就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工程认证、工程培训、工程技能竞赛等领域展开合作。与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化工安全与生产技术培训合作协议》,双方就实训室出资共建、校企合作、化工安全培训、化工安全考证、师资培养、远程培训、技能大赛、成立运营服务公司运行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在促进专业技能实训实习与企业实产培训的有机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需求的深度融合,共同建立人才与岗位匹配、企业深度参与的技能实训、实习、实产机制。

(二)建立多领域产教融合基地

中心以自身规模共享共建共管,探索多领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与鉴定中心及行业协会开展合作,申请申报相关鉴定中心与基地,扩大影响力与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被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认定为机械行业能力评价甘肃485考试站,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稱号,被兰州市科协认定为兰州市科普基地。

(三)开展全方位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促进不同领域的高度融合是大趋势和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难点。公共实训中心在实习实训、科普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依靠自身多专业、多层级设备优势,采取全域共享、跨专业、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培养方式。教师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设计、内容设置方面交叉整合,促进学生对众多领域的了解和岗位技能的掌握。

(四)公共实训中心运行成效

1.师资培训

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就德国教学法、双元育人模式开展省内教师培训。在公共实训中心建立的事企合作模式下,与德玛吉森精机集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企业合作,培训省内骨干教师及学生实训、实习、实产。受训教师教学观念理念、教学能力、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充当起本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2.技能培训、技能鉴定

省内院校学生、兰州新区企业员工在公共实训中心进行实训、实习、实产人数逐年增多。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各院校将校内课程与实训中心实习、实训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有效实现“学校及工厂、工厂及学校”的学习环境,职业能力显著提高。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企业组织员工在公共实训中心进行生产实训、实习、实产,显著提高危化品從业人员职业技能,并取得化工总控工证,实现从业人员职称等级认证和岗位能力锻炼。

3.技能比赛、科普教育

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工业控制”项目走训活动在公共实训中心顺利开展,示范性地带动我省相关赛项选手,以及技能比赛项目管理水平、训练水平的提高。院校师生在省赛、国赛、行赛赛前练习,第十五届“振兴杯”暨全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甘肃省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大赛、入园院校化工安全与生产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竞赛等项目在公共实训中心的高质量示范组织,引领并推动技能比赛工作向高质量发展。实训中心在科普教育方面开展兰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并接待人社部、教育部及省内外有关单位考察调研活动,在实训室建设、管理、运营方面初步取得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五)公共实训中心运行存在的挑战

1.多元化管理运营的体制挑战

中心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多元化管理运营中,保证其公益属性,并有效开展市场化实习、实训、实产工作,存在体质机制的挑战。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其机能,还需不断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探索公共实训中心公益与经济活动的平衡。

2.多元化人才需求的人员挑战

中心在开展实训、实习、实产运营活动中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具备“双师”型的岗位能力,还需具有产业链的多元化技能。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兼职和专职、专家和工种的多元化人才保障挑战。

四、结语

中心的建成运行,将甘肃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如何适应“技能甘肃”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打造技能培训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对外合作引领区新的任务,留给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者和参与者更大的空间和挑战。突破固守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打破障碍,力争建设一个“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高质量共享型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蒋凌锋,王庆彦.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20,29(5):151-153.

[2]何万丽,马宝成.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资源共享情况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29(6):40-41.

[3]刘苹苹,韩正之.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评估的整体设计与理论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6):226-230.

◎编辑 栗国花

上一篇: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下一篇:风险度量投资决策影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