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

2024-05-01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篇

自从国家税务总局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起发布《关于开展“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活动的通知》, 开展"银税互动"活动, 向纳税信用高的公司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以来, 全国各地国税局纷纷开展互动活动, 为纳税信用高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促进融资方式创新,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深圳市国税局最先开始开展“银税互动”活动, 通过建立税务局和银行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合作, 为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提供纳税信用数据。

(2) 山西省推进"银税互动"工作顺利, 至2017年末已开发银税合作产品150余个, 向约4千户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发放贷款6千多笔、超过160亿元。

(2) 2018年3月24日, 湖南省国税局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构建的“线上银税互动”平台——“云税贷”已经正式上线, 仅仅上线3天, 建设银行已通过“云税贷”提供6132万元授信额度给171家企业。

(4) 2018年3月末, 深圳市国税局与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北京银行、平安银行、深圳农商、微众银行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新合作方式, “银税互动”合作平台——“金融超市”项目建成上线。

以上发展状况表明, 建设健全纳税信用, 通过将纳税信用转换为可使用的信贷工具, 根据国家税务机构提供的企业纳税信用状况, 为纳税信用级别高的企业, 提供“以信用为担保”的便利融资条件来解决中小微企业筹措资金困难的问题已当下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然而“银税互动”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或者说未来通过构建纳税信用体系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促进公司诚信经营, 实现社会公平, 优化资源配置也存在一定阻力, 即纳税信息披露问题。纳税信息披露是将纳税信用转换为融资信用道路上的一大“瓶颈”, 因此完善纳税信息披露转换纳税信用为融资信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我国纳税信息披露现状

2.1 制度有待健全

我国近年来制定的各项与税务信息披露相关的制度有:

(1) 《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但是并没有明确界定保密范围, 也未要求对所有企业缴纳税款的情况予以披露。

(2)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应披露: (1) 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递延税款; (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需单独列示收到的税费返还与支付的各项税费。

(3)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中仅对于上市公司做出相应法律规定, 要求其对外公布纳税情况, 但对非上市公司是否公开自己的纳税情况并没有有关的法律规定, 没有规定税务局需要对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缴纳税款税情况, 税务局仅仅需要向有关部门汇报税务征收情况。

目前我国对企业税务信息披露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我国纳税信息相关法律制度急需健全。只有完善了纳税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制度, 才能顺利推进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 实现融资方式的创新, 促进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2 内容有待补充

资产负债表中“应交税金”只能反映企业应交而尚未缴纳的税款期末余额, 并没有提供具体有哪些税种, 每个税种的应交未交数额, 以及本年度公司实际缴纳的税额以及实际应该缴纳的税款数额。

利润表中“所得税”项目仅是提供了按权责发生制要求本会计期应该计提的所得税费用, 并不能提供企业本年度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信息, 无法保证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同时也不利于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

现金流量表中“收到的税费返还”和“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仅仅提供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已缴纳税金的税务信息, 并没有提供缴纳的税款是自身纳税义务还是代收 (代缴) 税义务所产生的以及缴纳的是何种税等相关信息。

总之, 我国现在的纳税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充分并且不完整, 我们很难从现有的纳税信息披露中得到企业真实并且可靠的纳税信息。而有关企业是否足额缴纳税款, 是否享受税收优惠, 产生的滞纳金等纳税信息的披露对纳税信用的建立健全至关重要。

3 纳税信息披露对策建议

我国现在的纳税信息披露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 为完善纳税信息披露, 加速将纳税信用转换为融资信用, 因而针对纳税信息披露提出了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希望可以实现进一步完善税务信息披露的目的。

(1) 应完善有关纳税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等法律条文, 明确提出公布国内所有企业是否履行纳税义务, 是否足额缴纳所有税款, 未足额缴纳税款种类组成, 未按时缴纳税款而产生的滞纳金, 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等纳税信息。

(2) 修改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 要求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增加说明企业纳税情况的部分, 增加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差异的项目说明以及其他一些企业认为应予以公开披露的税务信息。

(3) 健全纳税信用网站, 实现企业税务信息全国联网, 建立档案, 录入数据库, 设置搜索引擎使利益相关者可以快速检索到相关企业纳税情况, 方便银行等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纳税信用, 为企业授予信用额度并提供贷款。

摘要:自2015年我国开展“银税互动”活动以来, 为纳税信用级别高的企业提供用纳税信用作为担保来筹措资金已当下成为新兴发展趋势, 然而将纳税信用转换为融资信用存在一定障碍, 即纳税信息披露不完全, 因此本文对完善纳税信息披露问题加以研究。

关键词:纳税信息披露,纳税信用,融资信用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我国企业税务信息披露模式的反思与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7) .

[2] 宋媛光.企业纳税信息披露探析[J].北方经贸, 2011 (12) .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2篇

在2009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进程,为中国内需的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也带动了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开始引起监管者的关注,并不断进行风险提示和监管指引,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的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到2010年,无论海外市场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忽然变得异常担心甚至恐慌。不少机构投资者认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迅速增长,会带来银行信贷风险的迅速上升,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收入,进而会降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偿还能力,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实际上,忽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过分夸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同样也是不客观的,这种过分夸大往往没有注意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独特特性。例如,商业银行对于占据70%以上的县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结构分布中,财政偿还能力较强的省市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占据主要比重;土地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超过50%的城市实际上在中国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多元化的,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相对有限。

在当前体制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规范化,而不是妖魔化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确实是2009年应对危机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融资主体。受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以及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各地方政府纷纷举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剧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监管机构已开始着手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管理,2009年下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已呈现冲高回落、增幅放缓的趋势。在2010年1月19日召開的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曾在讲话中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在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的调控下,预计地方政府融资会有所收缩,各商业银行在新增贷款控制方面,将减缓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审批,在增量放贷方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将进一步增强。

在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不能一概否定。从一般意义看,地方政府之所以通过大量设立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分税制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的分配出现了事实上的事权的重心下移而财权的重心上移,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同时,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从而导致大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唯有寻求外部融资。因此,尽管目前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调控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信贷资金流入地方融资平台,但在地方政府不允许直接举债以及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前提下,银行贷款依然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着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地方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地方融资平台急剧增长的风险大致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地方财政相关的风险;第二,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破产,将会波及相关金融机构。

在风险防范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完善中国财税体制,平衡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降低地方政府对外融资的依赖性,并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合理的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在现阶段中国急需摸清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减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防止盲目借贷。同时,还需建立一套既符合地方财政债务状况,又能反映地方财政风险程度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风险控制标准,以监测和预防债务风险发生。在成熟市场,大部分国家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都制定了风险控制标准。以美国为例,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制定了规模控制标准而且还制定了风险预警系统,通过严格的规定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第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对待。虽然地方政府融资风险有所上升,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同等的风险。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和财政增长能力很强,其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债务风险较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商业环境,带动了项目周边土地增值,增强了地方政府收入。这些评估需要差别化地看待,需要动态地看待。

第三,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融资平台,实行分类管理。一方面应区分不同行政级别的融资平台,对于县(市)级、区级等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融资平台,由于2009年已有大量的新增贷款流入,因此,该类融资平台目前风险相对较大。同时,也需要区别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状况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可以就直接转向市场化的融资;而一些纯属用于进行融资并没有什么具体业务的平台,应当纳入重点监控风险的行列。

第四,引入市场约束,鼓励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减少银行系统风险的积聚。在美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但由于中国现行预算法尚未修订,地方政府尚不能直接发行债券,因此采取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实质上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市政债券在诸多方面都很相似。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政策为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债券提供了条件。2009年中国共发行了105期城投债,发行规模超过1300亿元,但远远低于银行贷款融资额。因此,未来在基础设施领域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城投债,是改善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还依然在地方政府整体的财政状况承受范围之内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地方政府整体财政状况不断趋好,财政承担债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406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8645亿元,增幅达到347%,2009年1-11月地方本级财政收入达29328亿元,同比增长12.1%。

至于地方政府合理的债务规模,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控制标准,但可以借鉴成熟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管理经验来进行估算。

成熟市场在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需求控制方面,较为常用的指标为债务率和负债率。各国主要是通过对指标设定一个警戒线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情况,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警戒线的设定不一。以债务率为例,债务率是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地财政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地方政府通过动用当期财政收入满足偿债需求的能力,是对地方政府债务总余额的控制,美国规定债务率(州或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州或地方政府年度总收入)为90%~120%;新西兰要求地方政府债务率小于150%;巴西规定借款额不得超过资本性预算的规模,州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州政府净收入)小于200%,市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市政府净收入)小于120%。

考虑到中国国民经济及地方财政的高速增长,假设债务率不超过200%,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出中国地方政府本级整体债务余额2009年11月末不应超过58656亿元。当然,这只是静态的、小口径的测算,更为合理的测算应当考虑基础设施完善所带来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提高以及其他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实际的地方政府所可以承担的最大债务规模应当大于前述规模。

地方投融资平台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状况

对于银行新增贷款大量流入地方融资平台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来看待。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最初由国开行在发放“两基一支”贷款中被广泛使用,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类贷款往往存在金额大、期限长、违约率低等特点;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融资动力,随着国开行业务模式的成功,其他银行亦加大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的力度。由于存在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这类项目贷款往往成为各商业银行尽力争取的对象,带动了近年中国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在此轮经济调整中,各大商业银行积极“争抢”4万亿投资计划中率先推出的优质项目,贷款规模猛增。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并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现象,如十年期的贷款项目,按照惯例,并非一次性还款,可能从第二年开始就还款,风险被逐年分散。此外,人们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贷款风险的考虑主要源于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担忧,在当前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近年均有大幅提高,政府偿付能力不断增强,贷款风险短期内爆发的可能性不高。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会提高土地收入的。

多年来,中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控制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已经有能力处理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对于此轮经济调整过程中发放的天量信贷,随着信贷风险的逐步暴露,将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银行面临巨大风险的结论。商业银行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合理平衡信贷结构,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止盲目紧缩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入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已开始意识到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有意收紧一些风险承担能力不高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指紧缩对新增项目的信贷投入,对于已纳入本年度放贷计划的项目,已经处于建设阶段的项目,已经签订贷款意向或者已经授信的贷款,银行会继续实施,保证项目按时建成完工。对于新增的项目,央行和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给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进行严格控制,以控制风险,保障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

除信贷资金投入外,地方的公益建设项目资金还有其他的来源方式,如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信托计划、BOT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可将现有大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证券化,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由市场发现价格,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2008年11月份以来,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鉴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除财政部代为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地方债券外,全国各地的投融资平台加大了发行城投债的力度,尽管在城投债发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对城投债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滞碍,但城投债的发行对推动经济复苏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未来仍可成为地方政府公益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城投债作为“准市政债”应该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为支持地方建设继续作出贡献。

地方投融資平台的信贷增长惯性,在信贷紧缩环境下,可能会挤压中小企业市场化融资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地方政府财政投资保持了较大的力度和速度,对阻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缓解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后续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政府投资基本上控制在基础性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对其他竞争性领域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等领域,不能替代或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目前的经济运行也已经显示出民间投资增速的趋势。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此作出了基调性和方向性的决定,而且还有了较具体的安排,鼓励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明确强调要在金融上支持小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2009年应对危机是有积极正面效果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隐患,突出表现在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明显减少,如果信贷投放的实际需求强大,但是为了防止通胀过于严格地控制信贷,银行为了防止已经发放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自然集中把经过严厉控制之后的贷款投放到2009年已经开工的项目,那么,除了2009年基础设施项目之外的中小企业,必然再次遭到信贷的打击。

为了防止这种挤出效应,应当鼓励基础设施多通过直接融资来进行,同时在物价压力明显回落之后,货币政策基调要从当前较紧的基调中转为适当放松。表现在信贷的投放上,就是在没有显著物价压力驱动下,适当放松的信贷可以推动资金进入经济复苏所需要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等。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资金是每个企业开展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的要素。一个企业的资金状况直接的体现了企业的数量、资源配置以及质量,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的产权以及资本构成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资金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怎么样筹措、调节、使用、盘活企业的资金,使企业顺利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财务管理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所谓财务管理,就是经过其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努力,使企业在获得资金以及使用资金方面,尽可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所以,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在本行业中保证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本文就针对目前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作了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企业 资金 财务管理 措施 问题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资金管理已经变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决策人员都希望能够及时的追踪并分析企业的成本、支出以及收益的情况。从财务的角度来看,费用和成本是资金的主要耗费,收入和利润是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原则要求企业的资金来源远远大于资金的消耗,而且一定要以快捷、节约、合理的方式来达到目标。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的管理,完善和加强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 目前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力度的不断加大,规模迅速的扩张,基团公司越来越多,母子公司的体制也开始形成,而且在一步步的规范化,与之对应的,企业内部的资金的集中统一的监督控制也在明显的变弱,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控制不严格,账面和实际相差较远

很多企业在年末统计计算的时候,账面的利润看起来很多,但是资金运转起来却特别的困难,甚至有时候连支付到期的债务都很困难。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信息管理的不够严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账问题。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企业一定要及时的掌握真实的信息,这样才能准确的控制资金流和物流。但是,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的信息都是不透明的,其中掺杂很多假的信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部门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形成部门独立的形势,这样企业的决策者就很难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或者获得的是假信息,这些错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决策者的宏观控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成本计算不严密

一些企业对于财务资金管理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进入以及支出的控制,而忽略对成本的计算。成本费用是支出的主要构成因素,我们做一个项目,具体利润是多少,成本是关键。所以对成本费用进行科学严密的计算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应该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避免浪费,只有严格的控制成本,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1.3 个别领导专权

通常情况下,企业要做出重大的决定的时候应该是管理部门开会研究,最终投票决定。但是,现在一些企业的个别领导实行“专政”,自己拍板定案,于是财务人员就只能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处理账目,被动的行驶监督的权力。这样不仅在决策上比较片面,容易判断失误,而且财务管理部门也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这对企业的发展都会产生阻碍。

1.4 资金的利用率低

资金合理的利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资金的运用都没有一个合理的统筹规划,经常是随意性比较大,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投资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资金的流向和控制严重脱节,现金的流量不平衡,经常靠借新还旧的方式来维持经营,风险比较大。有一些企业不能够正确审视自身的情况,盲目的制定发展的目标,没有计划的投资,喜欢搞一些新的项目,而忽略严密的调查,这样经常导致投资项目复杂多样,失误连续不断,损失严重,使资金越来越紧张。

(2)企业集团内部的各个子公司设立的账户比较多,有时候多达上千个,这样资金就比较分散,很难控制,沉淀现象也比较严重。一些集团公司里的子公司在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就想摆脱集团的控制和监督,自己做决定;在经营不好的时候又回过来依赖母公司,申请资金的帮助。因为母公司没有畅通的资金调剂的方法,所以经常出现一些子公司自己闲置,而另一些子公司却因为要筹集资金而面临困难。

2 完善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措施

2.1 建立资金管理制度,降低资金风险

首先,要建立投资论证的制度,避免盲目投资的现象。投资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上的一个最大的失误,所以要在企业的集团内部建立投资论证的程序,一旦有重大投资项目的时候就要召开专门的会议,请一些专业的咨询机构参与讨论,最终确定投资的可行性。

其次,要建立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资金运转是基础,所以要严格的落实资金的回收责任制度,加快资金的回收。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再次,建立存货资金控制的制度。按照需要进行生产以及采购,控制库存量,减少资金的积压。

最后,建立财产物资的清理制度。一旦发现账目和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或者是资产贬值的情况就要及时的进行处理。

2.2 推行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降低成本

预算管理设计的范围很广,针对本文上面分析的问题,应该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财务预算。主要是现金的流量、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等。

第二,业务预算。主要是销售的收入情况以及成本的费用等。尤其是成本的费用计算,要求相关负责人员要有比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对即将开展的项目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

第三,资产预算。主要是指投资方面的预算。也就是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详细的掌握,并了解近期的一些重要的资金往来,这样才可以在保证原有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下,考虑新的投资项目。

2.3 建立健全资金结算制度

对于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内部的结算中心,并且健全结算的制度。对于全资或者是控股子公司,除了在原来的开户银行保留其最基本的税务账户和费用账户之外,取消其不合理的账户,并且把子公司的结算账户归到结算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子公司的资金使用限额和融资审批的制度,同时为子公司提供比较完备的结算、子公司之间的资金的有偿调剂以及财务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并且对企业的现金的流向实施即时的跟踪和监督,切实的掌握各个子公司的资金的运营的情况。有效的防止资金的沉淀或者账目不真实的情况。

2.4 努力降低资产的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支撑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是长期的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总负债和总资产的比值应该小于50%,70%是警戒线。例如:某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66.7%,这就说明这个企业每百元的总资产中就有66.7元是通过借债的方式得到的。说明这个企业具有一定的长期偿债的能力。但是如果资产负债率很高,就证明这个企业没有过多的流动资金,它的大部分资产都是借贷来的,那么这个企业的潜在风险就比较大,所以要努力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2.5 推进企业积极采用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技术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成本,实现预算和结算以及监控等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同时避免人为的弄虚作假,推行集团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递、监控、查询以及核算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及时的了解企业的财务变动情况、资金的流向等,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质量,把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真正发挥结算中心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水平。

3 结语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以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国的各个企业中对于财务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完善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就要从管理部门入手,要有一个总体的方向,然后再从细节抓起,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真正发挥其作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有效的利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恩良.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

[2] 李国庆,张小立.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砖瓦,2007(11).

[3] 汪祖伦.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1).

[4] 麻项磊.关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J].魅力中国,2007(10).

[5] 熊光辉.论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6] 张仙伊.浅谈企业资金管理与经济效益分析[J].经济师,2009(8).

[7] 刘莉.关于我国目前企业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3).

[8] 匡国华.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

[9] 王磊,唐莅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7(1):121~122.

[10] 张大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17):37~38.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企业也随之发生着发展变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项目的财务预算很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对企业财务运算的管理工作。面对竞争激烈,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完善其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都是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会对现阶段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途径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完善途径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个分支,也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的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为了适应企业的资本运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决策是企业项目前期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分析与建议是企业资金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对于现阶段的一般企业来说,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都是由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来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缺乏前瞻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企业的领导也会由于更重视经营利润而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

(二)成本的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企业的基础编制财务预算一般分为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除了资金如何运用之外,资金自身所占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资金占用的成本观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提高。

(三)对市场外部因素的考虑不到位

有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只看到了内部的影响因素,忽略了外部的影响因素,在确定财务预算指标的时候以过去作为参考,没有对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工作和预测工作,对市场的外部影响因素考虑不到位。

(四)预算管理手段不先进,考核不严格

有些企业本身设置财务预算管理部门,有些企业没有设置预算管理部门,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没有针对预算管理部门形成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监督考核机制也有待完善。

二、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使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财务活动是连接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是一个整体,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在生产运营初期帮助企业提出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预算管理可以帮助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帮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内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实现长期在市场上获得收益,在销量和销价一定的情况下,节约成本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节约成本,使经济效益目标可以落实在实处,帮助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提出的正确性,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

通过对财务预算工作的执行,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的计划进行对比,从中明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将企业的生产发展目标与现有资源相结合,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财务信息,有利于管理者做决策的时候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经营环境也在实时发生着变化,风险也随之而来,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在管理者提出决策之前对企业战略进行指导,帮助其明确风险与财务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

三、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

将企业内部的实际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个人,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工作进行细化之后再分发给个人,并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追究,并设置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是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举措。

(二)加强对市场外部因素的考察

在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内部影响因素,还应该加强对外部影响因素的考察,及时进行有效的调研和预测,加强对市场占有率的调查,对竞争对手的调查,对客户情况的调查,确定在实际经营生產过程中的各方面变化幅度,对预算进行弹性预估,使预算管理更加有效。

(三)改进成本管理方法,重视资金成本管理

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资金成本管理的重视,及时应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效安排筹资预算工作,无论是预算安排提前还是预算安排落后,都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不出现资金闲置浪费情况,也不出现延误生产经营的情况,妥善安排资金需要与偿还的时间。

(四)加强培养财务预算管理相关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想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完善,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体系,对人才的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人才的工作待遇,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人才更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对人才培训工作全面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阶段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对如何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改进成本管理方法,重视资金成本管理、加强财务运算的动态管理、加强培养财务预算管理相关人才五点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刘朝阳,支玲.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途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0):33-36.

[2]喻海霞.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途径研究[J].会计师,2016(19):41-42.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职称评定作为职业技能及资格鉴定的一种方式,其注重技能、唯能举才的内涵一直被广泛的认同和运用,成了当下专业技术人员重要的任职要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职称评定模式越来越背离实际的需求,如何回归职称评定的本质,通过职称评定的方式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是当下职称评定工作将面临的新的课题和挑战。为此,本文从人力资源应用的角度重构了职称评定模式。

关键词:职称 任职资格 新模式

职称评定是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的重要途径,也是人力资源建设中对人员任职资格评定的重要手段。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中,以行政为主导的职称评定模式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弊端。

1、从组织角度看,目前职称评定大部分还是以人事主管部门作为组织单位,承担着资格审查、过程组织以及评定办法的修订等职责。作为专业技能评定工作,人事主管部门或单一的行政单位能否从专业角度进行资格审查和标准的把握,是职称评定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2、从标准的角度看,目前职称评定工作大部分还是以硬性的基础性条件作为评定依据,如:年限、学历、论文数量等,而对于软性的技能及实操能力的评价相对比较薄弱,如何从标准界定的角度来更加确切衡量和评定一个人真正能力和水平是职称评定工作需要思考的又一个问题;

3、从参评对象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原有的以大型国有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体的职称参评对象,使得参评对象越来越多元化,并且随着民营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重视,职称评定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使职称评定更广泛地覆盖经济领域和行业范围,是职称评定工作需要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4、从实施运用的角度看,职称评定是对参评对象的能力进行肯定,从而激励参评人员提升技术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使职称评定工作本身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从而推动经济或者行业的发展。因而职称评定工作必须是切合工作实际的,而不是纯粹的头衔,不是为了职称而评职称。如何使职称评定工作与企事业发展相结合,如何使职称评定工作更有效地运用于企事业的实际工作是职称评定需要思考的又一个问题。

因而,必须从新的角度对职称评定工作进行改革,结合多年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探索,作为职称评定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同企事业组织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构建职称评定模式。具体来讲可以以下角度进行突破:

1、从职称运用主体的需求来突破职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职称的运用在于各级企事业组织,或运用于人才的技能鉴定,或运用于聘用和定薪,无论哪种形式的运用,企事业组织对于职称的需求都是最实际和客观的。因此,从企事业组织需求的角度来突破职称的评价体系,才能使职称评定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才能使职称评定的方式和职称运用的范围更加贴近实际。

2、从职称评定的组织要求来突破职称评定的专业性。职称有公信力,也正是公信力要求使得职称评定必须有公信力的部门来组织,但职称评定又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必须有专业的组织来安排,如何在公信力和专业性两者之间寻求一个中间点?我们认为可以依托专业协会。行政组织可以作为牵头部门,专业协会可以作为指导部门和组织部门,使职称的公信力要求通过专业的评价标准贯穿在职称评定的整个过程,从而提升职称评定的专业性,行业协会的多样性也提升了职称评定的多元化。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提出了新形势下职称改革的思路:以企事业组织为主导,以协会专业为指导,以政府要求为引导的职称评定模式。

以企事业组织为主导,职称评定功能下沉,充分重视企事业组织在职称评定中的作用,让企事业组织承担职称的组织和实施功能,包括申报、评价和运用,甚至承担起标准制定的职能。让企事业组织成为职称评定工作的核心,特别是成熟的企事业组织,本身拥有较好专业技术团队,在行业协会和政府的认定下,可以成立具有资质的职称评定中心,成为集标准制定、评价鉴定、实施运用为一体的职称评定单元,这种独立的职称鉴定的资质,不单能成为本组织的职称评定单位,同时也可以作为委托评定单位,承担起行业的或区域的职称评定工作。

以协会专业为指导,专业协会作为专业技术的归口管理和指导部门,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同样需要承担其专业指导的功能。这种指导,一方面是需要对企事业组织评价的专业性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评价组织的资质要求和评价的标准要求进行审核和平衡。通过这种指导,既要让企事业组织成为专业的职称评价单位,同时也要控制和缩小不同评价单位之间的不合理因素,使职称评定工作更趋系统化和专业化。

以政府要求为引导,政府在职称评定過程中,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政策层面引导,确定统一的职称评定条件要求和职称评定组织的资质要求,使专业协会和各级评价组织能够遵循相对统一的职称评价的纲,能在相对统一的纲目下细化和实施职称工作;二是通过舆论层面的引导,认可评价结果,对于在资质评价组织评定的职称予以认可,这种认可需要政府组织加强对专业技术的宣传和职称评定公信力承认。

新模式的职称评价工作,从权责角度看,其实是将职称评定的部分职能进行下放,从政府主导下沉到协会和企业分工落实,是将职称的评价过程和应用下放到企业,而协会和政府集中抓评价的标准和要求的一种模式。

为完善新模式的论述,以企业为例,对新模式的实施进行进一步阐述。

一、职称评定流程

新模式将职称评定的重心落到了企业,企业承担了职称的组织评定和标准细化等重要工作。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担职称评定的工作,需要专业协会对企业职称评定的资质进行认证,对企业的在职称评定方面的专业性、行业性及企业本身的规模等进行综合审查,对通过认证的企业授予职称评定的资质,准予其对内部及外部行业中相关企业的委托职称组织评定。通过评定的职称报专业协会批准和备案,同时提交政府主管部门发文授证。

企业作为职称评定的重心,另一个体现是在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上。在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的硬性要求下,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聘任需要,结合岗位的任职要求,对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方式进行优化和细化,可以将企业的实践技能和软性要求融入评价标准中,使职称评价更趋实际性和专业性。当然作为专业指导部门的协会,必须对细化的标准进行审核,同时对评价的方式进行严格的把控。

二、职称评定运作

新模式下的职称评定的关键在企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运作。对有职称评定资质的企业来讲,职称评定的重要工作在于评价组织的设定和评价标准及方式的设计。

1、评价组织的设定。

成立专业的职称评定组织——职称评定委员会,并根据职称系列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职称评定专家小组,比如工程专家小组、财务专家小组等等。在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的职称评定要求下,各职称专家小组结合企业的实际,对各大系列的职称的职称评定要求进行了系统完善,包括组织方式、评定要求、评定后的聘任和薪酬体系设计等,同时对职称评定结果负责。各系列的评价组成员均由公司及行业中有相应资质和影响力的人员中选拔组成,并报专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报批审核后产生。因此,各大系列的评定小组是在严格的要求下充分发挥着专业的评价职能。

2、评价标准及评定方式的设计。

为适应企业对职称的真正需求,引导员工往企业发展的要求提升。在严格遵照国家职称评价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实际,职称评定小组对各系列职称评定的标准进行细化。形成了基于不同职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和不同职务序列的专业职位发展通道。从员工晋升的角度看,依职务序列的晋升,从另一角度开拓了员工在行政官僚晋升之外的专业晋升通道,使企业形成了行政的和专业的双通道发展体系。从专业职称评定的角度,依据不同的职位标准,评定小组在符合硬性申报条件的基础上,从必备知识考核、专业技能和成果鉴定及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对参评人员进行职称评定,为职称评定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提供了依据。专家小组通过技术考核、技术委员会答辩、工作绩效考核、实操考核等系统化评定后,形成最终职称评定意见,对符合申报要求的人员,上报审核并发文授证。

三、职称评定的运用

对于企业评定的职称人员,因为其对企业要求的高度吻合,因此,一经评定并享受企业相应职称的福利待遇。包括职称津贴、高级职称配车、参与公司相应决策、享受公司旅游计划等等,在享受相应专业荣誉的同时也享受公司相应的物质奖励。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推动着员工不断在专业上勇攀高峰,从而,真正实现了通过职称评定来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的目的。

同时,为了不断提升职称等级的内在需求,也促使员工朝公司引导的方向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这种内在的需求和动力也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公司在管理上的不断提升,也真正实现了职称评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效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对技术和能力的不断重视,作为标志之一的职称认证,也要不断地紧扣时代脉搏,使职称评定真正符合社會的发展需求,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真实的能力水平。因此,职称评定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金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坛

[2]熊春梅等.目前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

[3]王波.人力资本与高校职称评定[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

[4]何闽旭.加强对职称的学术研究和探讨[J].中国劳动

[5]陈裕德.关于改革工业系统技术职称制度的探讨[J].世界科学

[6]吕忠民.对职称几个问题的探讨[J].大自然探索

[7]崔彦忠,车守宏,李青,坑良俊.职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谈关于技术职称终身制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林业不仅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益性企业,承担着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融资策略;林业企业;融资体系

1.引文

2015年,广西木材总量265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量的33.0%,较“十一五”期末的1400万立方米增加了1080万立方米;经济总产值由2010年的66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250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跻入了农业优先发展“千亿元”产业方阵,成为我区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的一支“劲旅”。

2013年广西被列入《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重点建设省(区)之一,规划建设规模为187.16万公顷,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51.35万公顷、现有林改培66.78万公顷、森林抚育及补植补造69.03万公顷,位列全国第一位。

本文首先对林业、林业企业和融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再介绍了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如林业融资理论。本文总结了一些林业企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对林业融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本文章主要强调,近年来林业融资资金总量稳步增长,这对林区、林农和林业企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文章末尾还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法,希望能有助于林业企业融资策略的发展。

2.林业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意义

2.1.扩大融资安排,促进现代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是广西在“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任务,依托我公司现有的林地资源和技术、区位优势,我公司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对盘活集团林地林区资源、推动我公司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林地生产率不断提高、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从传统的融资方式到提供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开发适合林业企业经营特点的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商业模式,引导林业企业适应和优化生产,实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和综合服务产业链,推动林业企业向集群化、标准化、高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2.创新多种融资方式解决林业企业融资瓶颈

通过研究林业企业的融资策略,为林业企业创造一个动态的融资环境,实现多种融资方式并存,通过基金等平台为企业吸引资金,灵活解决资金的政治限制问题。打破林业企业在需要资金时被迫从银行还款的局面,导致被动”抽血”。

2.3.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有效配置

要实现林业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必须致力于完善林业保险机制,打破银行融资担保难的局面。建立政府主导的林业企业担保公司、林业企业、保险公司风险共担防控体系,进一步补充林业扶持资金,最后,降低金融机构投资林业的风险和压力,确保参与林业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稳定的利益。

2.4.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为林业企业发展储备”资金池”

林业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绿色”、”生态”的重要基础。在林业企业集团化和生产国际化进程中,将引入工商企业等其他标准来指导其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林业龙头企业,创建特色生产基地,创新生产方式,吸纳周边林农,增加林农收入,扩大就业,以实现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目标。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重要工作。桂钦公司为了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精神,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开发性金融支持来加大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投入;同时改变了林业生态建设一直以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做法,创新了林业投融资模式,对实现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林业企业的共同融资

3.1.公共贷款

即政府組织协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指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统一借贷和偿还贷款,中小林业企业和林农作为贷款的最终用户,使用贷款并偿还资金和利息,实现持续的良性发展。

3.2.领先的林业工业化公司借款

主要林业企业与银行建立信用关系,担保方式主要以林业企业的所有权为基础,控制林业企业的股权、土地、房地产或企业拥有的其他权益。

3.3.林业资产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为中小森工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并要求林农和中小森工企业以林业所有权证书或其他林业资产作为反担保。

4.林业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

4.1.融资渠道不足,融资方式独特

近年来,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得到了有力的激发,林业经济充满活力,信贷资金、自筹资金、,外资等渠道资金大幅增加,但也受到诸多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弱势部门(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经营风险高),林业对其他投资者的市场吸引力较弱;其次,对林业经济政策的限制为其他投资者进入林业部门制造了许多障碍,这对林业系统狭窄的融资渠道也很重要。

林业系统过于依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进行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期限短,融资成本高,不符合国内林业发展法律,难以满足新时期林业生产的需要;此外,不完善的信贷体系使林业投资者无法满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抵押和担保要求,这实际上增加了林业经营者的融资成本,限制了林业融资的规模和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除公共资金外,林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中短期信贷融资。考虑到项目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和实力、抵押资产、投资风险、中介服务水平和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林业项目、林业企业和农民很难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融资。

4.2.林业企业资金需求与金融服务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林业特别是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与当前的财政规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主要林区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基层协会提供资金的能力难以满足林区对林业贷款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林的融资。林农和小微企业的素质也阻碍了资金的良好运作。

目前,大多数林业金融机构只提供储蓄、企业结算、贷款等常规金融服务,而金融咨询、国内外商业融资等综合服务较少,服务水平较低,直接影响林业事业的正常运行。此外,单一产品的供应和产品的既定期限与林业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在林业企业中,大多数的企业通过抵押贷款满足资本需求,只有少数的企业使用信用贷款。此外,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金融机构通常在1-3年内提供短期贷款,大多数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年内提供。

5.广西国家储备林林业企业融资经验

5.1.财务保证

以”服务林业企业和林业产业,提高林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桂钦公司对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行高标准、高投入,营造高质量、高产出的林分,提供我区木材产出能力,同时对现有林進行改培,培育大径材和发展珍贵树种。项目建设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桂钦公司对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行“长短结合”和“近自然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桂钦公司利用政策性银行优质的贷款,结合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将给项目建设区带来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5.2.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为防止集中归还大额贷款而形成的资金链冲击,保证企业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得到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应加强与各金融机构沟通,确保公司资金链的安全。主要通过下面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国开行目前放开国储林收购(仅限于国有林地)林地林木资产的贷款政策(贷款期限27年),加快林地整合。坚持以收购成熟林和桉树为主,并通过缩短林木采伐周期加快资金周转。二是将保存率低、生长缓慢、蓄积量小、到租期到期、经营效益差的林地林木整体打包流转,加快资金回笼,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三是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国储林收购(国有林地、集体)林地林木资产的贷款政策(贷款期限15年)。四是针对抵押物不足,探索利用国有担保公司担保,来替换抵押物。同时,每年对未采伐销售的林木资产进行数据更新评估。五是引入林业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六是争取能够取得政府支持,通过重组、兼并、联营的方式增强桂钦公司的融资实力。

6.结束语

林业企业基本上存在于中小林业企业中,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林业担保书的形式来加强林业担保,解决中小林业企业的林业融资保障问题,为政府财政支农提供参考和借鉴。

如果能够整合某银行和生产者、加工商和分销商,开设林业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改变林业资金以财政贴息的形式无偿使用,改为以贷款担保的形式间接有偿使用,采取扩大资本金的方式,进一步用好林业资金,实现保值增值,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1]宋文华.地方农村工作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探析[叮.安徽农村科学,2013

[2]范冰.农区林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研究一以山东省为例[D]J.济南: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统计局.林业统计年鉴(2012)[N].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2013

作者简介:黄益伟(1980-),男,汉族,广西陆川人,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工作。

上一篇:建筑设计理论生态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