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技术范文

2023-09-18

治理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内源治理;关键技术

一、暗涵清淤施工技术

1.适用范围及工艺原理

本施工技术主要适合断面尺寸不大,施工作业空间小而长的箱涵或管涵,大型机具设备无法进入,只能采取人工使用高压水枪配合吸污泵进行清淤暗涵工程。因本项目涉及的暗涵清淤工作施工点较多且分散,施工总体规划应根据设计图纸及暗涵的尺寸大小等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规划好各暗涵的清淤工作面,以每200m至500m暗涵为一个工作面进行控制,利用坐标及标高进行控制,确定暗涵清淤厚度及平面位置,在施工工作面分段设置围堰及导流方式措施、集污坑后进行清淤施工,完成一个工作面后,结合现场工作面情况依次进入到下一个工作面。

2.暗涵清淤关键技术分析

(1)气体检测评估

暗涵清淤在箱涵内施工,空间气体流动性较差,可能存在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包括:硫化氢、一氧化碳、可燃性气体。为了确保施工作业安全,施工前委托具有相关专业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并专业评估、确定作业环境等级,提出建议及应急处理措施。评估完成并达到作业要求后,组织安排进行“人、材、机”清淤作业。进涵清淤作业前,施工班组应遵循“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的原则,即:每次进行有限空间施工前必须按要求进行气体检测,气体检测按照氧气、可燃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顺序进行,其中有毒有害气体至少包括硫化氢和一氧化碳,气体检测值满足相关的标准后方可开工,施工过程中每隔15min进行一次气体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如下:①选取在施工段(50m)的中段箱涵上进行钻孔,孔径为4cm,采用1寸软管插入箱涵内,插入口软管与孔壁的间隙有水泥砂浆封堵,插入深度根据箱涵的高度确定,测点设置在作业人员的呼吸带高度内,检测箱涵空间范围内有毒有害气体含量,从而保证在不进入箱涵空间的情况下通过气孔进行检测,确保整个箱涵空间的施工安全性。②检测时,保持正常的鼓风机送风、抽风机抽风及检查井井盖打开,才能准确、真实的反映箱涵清淤过程中箱涵内有毒有害气体含量。③直至检查结果满足标准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检测结果内容包括检测时间、检测位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和监护者签名,依据《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DB11T852-2019)见表1。

(2)设置围堰及导流方式措施、集污坑

①设置围堰。根据箱涵内水位高度,采用土袋围堰结构形式,围堰高度按照箱涵内水位以上0.5m控制,每200m设置一处围堰。在1#通风口(出入口)上游50cm设置围堰,在2#通风口(出入口)下游50cm设置围堰和集污坑(拟定尺寸为150cm*100cm*100cm,或利用原有检查井设施进行集污)。②导流方式与措施。根据各渠道的现状特点、断面形式及来水流量大小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的采用导流方式;若清淤暗涵(渠)上游来水量不大及渠道纵向坡降满足埋设管道排水的条件的下,可以采用在上游围堰一侧底部埋设排水管并沿清淤渠道的内部走向(底部)直至下游围堰,并穿越下游围堰一侧底部的方式进行管道内自流(排)式导流;若来水量大等原因不能满足埋设管道自流(排)式导流,可以采用在上游围堰上游侧适宜的位置安装一台抽排流量能力略大于来水量的水泵,以保证水位不超过上游围堰的方式进行导流,铺设的排水管道可从1#通风口(出入口)引出,沿清淤渠道的走向一直铺设并进入2#通风口(出入口)后,将排水管出口引至下游围堰的下游1米开外进行排水导流,以满足围堰内干地施工。③设置集污坑。若清淤施工段无法利用原有检查井设施进行集污,再考虑在施工段内合适的位置设置集污井,在选定的位置先采用破碎锤破碎,破碎点间距0.3~0.5m,逐层破碎,再用PC200挖机开挖集污坑。集污坑做好后按要求进行安全防护。箱涵清淤完成后,需对箱涵底板进行恢复。

(3)利用设备进行清淤

本项目涉及暗(箱)涵清淤拟采用高压水枪稀释淤泥,并用大型吸污车抽排淤泥及局部辅助人工清淤的方法。①清淤过程中为确保清淤人员的安全,鼓风机送新风、抽风机抽风应始终不间断工作。作业人员在井下每隔2分钟不断与外部现场监管人员进行传话,凡是进入暗涵的作业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在暗涵内作业的人员不得使用明火,每次下井作业最长时间不超过2h,且必须到路面休息15分钟后方可再次下箱涵作业;或直接由下一班作业人员替换进行暗涵清淤作业,每名作业人员每天入涵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②箱涵内作业人应实时检测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并且与箱涵外面监测人员保持通信联系畅通;从上游出入口利用高压清洗车配置的高压管对箱涵底泥进行高压冲水,由上游冲洗至下游,不断地来回冲洗,使淤泥稀释,稀释后的底泥和污水流入集水坑,通过大型吸污车把污水吸走,直至清理干净,稀释后的底泥统一运到底泥处理厂进行处理。③遇到需人工辅助清渣作业情况,在满足上述安全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行,在各个井口作业处安装施工专用吊土机,在箱涵内人工清淤作业人员采用橡胶桶盛装清淤的渣土,再用人力斗车装载后运至井位点,由于井筒口径较小,采用专用吊土机将盛装清淤土的橡胶桶吊运出地面,再使用人力斗车装载转运至场内临时堆放点,积聚了有一定数量时,采用人工装载上车后运输至泥渣土受纳场进行填埋处理,如底泥未达到填埋要求应运到底泥处理厂进行处理再作最终处置。④淤泥清理外运完成后,再用高压水枪对暗涵人工清淤部分进行冲洗干净。清理底泥完毕后搞好周围卫生,并拆除围堰或砌墙、回填集水坑,恢复箱涵底板。

二、技术应用成效分析

(1)通过此技术实施清淤后的暗涵能符合相关施工图纸、规范、标准的要求,为此,恢复暗涵的泄洪能力,有效降低项目区河道的洪水位,可维持下游河道岸线和水流穩定,改善河岸的防洪排水条件,保证了渠道的防洪排洪安全,有利于沿岸地区经济正常的持续发展。

(2)本技术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技术、安全等管理方法相互结合,形成的施工流程衔接顺畅,能达到高效施工,在确保了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经核算关键技术通过在本项目的应用,共取得经济效益约48万元。

结束语

在水环境治理的工程中,既要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要注重治理与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选取、制定合宜的工程技术方案并实施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希望就该项目的实际操作给其他类似项目提供经验借鉴作用,共同促进我国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正新,何慧,郭春香.优化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3):18-19.

[2]朱伟,李磊,张春雷,赵建. 疏浚泥固化处理的优化设计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04)

治理技术范文第2篇

中水技室函[2011]98号

关于召开第四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 技术交流研讨会通知

今年中央1号文件将中小河流治理摆在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重要位置,各有关单位: 明确要求加快治理步伐,"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对中小河流治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用5年时间对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进行集中治理,从整体上提升流域防洪保障水平。为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示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河流治理经验,以提高广大水利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联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召开第四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并编辑出版《2012 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汇总》,会刊将被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知网收录。望各单位支持研讨会工作,协助转发通知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报名参加。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 组织形式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

究院,河海大学,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

媒体支持:中国水网中国知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

二、 学术委员会

主席:王 浩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席:刘树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

金相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长 研究员

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陈元芳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教授

陈永明浙江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 站长 教高

丁爱忠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教授

汪俊三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首席专家

万成炎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郑灿堂山东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三、 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12年4月6~8日

地点:江西南昌

四、主要内容

1. 河道防洪与供水安全

2. 城市河道规划与文化内涵

3. 城市河流的功能与发展方向

4. 中小河流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区域规划案例讲解

5. 河道边坡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

6. 城市河道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

7. 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

8. 城市河道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技术

9. 河道环保疏浚设备与脱水固化技术

10.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交流与合作

五、形式说明

1.邀请国内主管部门领导、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权威专家做专题报告,并针对目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作交流指导。

2.邀请国内外先进水利技术(产品)持有单位采用现场演讲、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展播、会刊等多种方式对推介技术(产品)进行介绍和宣传。

3.组织国内水利科学技术研究,水利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及建设,产品生产等技术需求单位开展技术需求调查、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4.邀请有关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重点介绍国内先进技术(产品)。

六、日程安排(以现场为准)

七、论文集介绍

1.《2012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汇总》全面汇集河道及相关行业的产品和技术信息,为科研、设计、生产厂商提供交流、推广和发展的专业平台。

2.论文具体要求详见征文通知。

3.论文集特设彩色版位用来展示各单位的优秀产品与河道治理取得的效果。

八、展览说明

为能进一步展示多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优秀企业在此相关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让与会嘉宾和代表能更深刻地了解优秀产品(技术)的使用方法与特性,

切实加强和扩大会议实效性,应广大代表的要求本次盛会特设展览区,展区位置设于会场内周边部位,展览时间将与大会同步进行,便于大家交流与沟通,具体事宜请与大会组委会联系。

九、其他事项

1.关于协办或战略合作伙伴事宜请与组委会联系。

2.请参加会议的代表及时将参会回执传真或发邮件至组委会秘书处,以便安排会议住宿。

十、联系方式

大会组委会秘书处:

联系人:杨国电话:010-63536580

传真:010-63536365Email:hedaozhili@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水利部综合办公楼100053

治理技术范文第3篇

按照珲春矿业(集团)公司通字[2007]68号(转发吉林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八连城煤矿按高瓦斯矿井管理的通知》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的第446号令以及《吉林省瓦斯综合治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的实际,为切实抓好瓦斯治理工作,确保全矿的安全生产,特编制《八连城煤2017瓦斯治理安全技术措施》。

二、为切实抓好瓦斯管理工作,矿成立瓦斯治理领导小组:

组 长:方岸滨 吴焕章

副组长:肖守仁 常福营 王玉民 李长顺 张荣财

于跃东 赵启本 魏俊学 田 野 李守峰 肖建国 纪洪生 丁跃文 刘 敬

组 员:唐中伟 阚成文 何清朝 毕铁成 杨连生

三、成立通风专业队伍

1、通风科: 通风 科长:阚成文

主任工程师:孙 锋

科 员:王常龙

2、瓦斯研究室:瓦斯研究室主任:何清朝

科员:孙中华 李 彬 吕祥刚 张忠枢 杨 磊

3、通风区:区 长:杨晓辉 书 记:于双业

副 区 长:王成志 于德发 李朋朋

技 术 员:于海波

通风区下设五个瓦斯治理专业队伍,分别为瓦检队、综合队、扫尘队、砌筑队、防火队。

瓦 斯 队:队 长:于立春 综 合 队:队 长:高海峰

扫 尘 队:队 长:赵立亮

砌 筑 队:队 长:赵汉伟(兼)

防 火 队:队 长:尹红星

3、抽采区:区 长:王起安

书 记:张维强

副 区 长:付 华 吴连闯 刘广权

赵铁功 于始许

技 术 员:薛彦功

抽采区下设九个瓦斯治理专业队伍,分别为瓦斯抽放1队、瓦斯抽放2队、瓦斯抽放3队、瓦斯抽放5队、地质队、瓦检队、综合队、机电队、监测队。

瓦斯抽放1队:队 长:杨文会 瓦斯抽放2队:队 长:杨文会(兼) 瓦斯抽放3队:队 长:郎晓伟 瓦斯抽放5队:队 长:李大鹏 监 测 队: 队 长:孙殿清

地 质 队: 队 长:于治林

瓦 检 队: 队 长:初文杰 综 合 队: 队 长:张传勤 机 电 队: 队 长:王兆海

四、全矿各级领导和员工在瓦斯治理工作中承担如下职责:

1、行政矿长是企业法定代表,是本企业瓦斯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对本单位瓦斯治理工作负全面责任。

2、矿总工程师是瓦斯治理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对瓦斯治理工作负业务、技术管理责任;每月组织召开“一通三防”专业会议,研究解决瓦斯治理存在的问题。

3、通风副矿长、安管科,对瓦斯治理工作所采取措施的实施负监督检查责任;负责每月组织全矿性的通风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评比活动。

4、各副矿长对其分管范围内的瓦斯治理工作负责。

5、通风科、瓦斯研究室负责全矿的瓦斯治理业务指导工作。及时提出解决矿井瓦斯治理问题的建议和意见,研究解决瓦斯治理问题;及时传达局、矿领导对瓦斯治理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及时处理瓦斯治理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6、各级区(队、班、组)长对其所辖范围内的瓦斯治理工作负责。

7、工人对所在岗位的瓦斯治理工作负责。

五、在瓦斯治理工作中,全矿各级领导和员工认真执行以下几项规定:

1、认真贯彻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生产的

第446号令以及《吉林省瓦斯综合治理实施细则》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2、认真贯彻执行本矿下达的有关瓦斯治理各项规定和制度。

3、认真履行“一通三防”责任制。

4、认真执行八连城煤矿“一通三防”管理制度。

5、矿井通风管理

(1)主要通风机房严禁兼作他用,设施必须符合《规程》第一百二十一条。

矿井采用机械通风,矿井主扇必须保证连续正常运转,备扇必须保证能在10min内开启。主扇因检修、停电或其它原因需要停风时,必须制定停风安全措施,报矿总工程师和机电矿长批准、签字。

新安装的主扇运行前必须进行性能测定和试运行工作,以后每5年进行一次扇风机性能测定。

矿井主扇装置应加强管理和维修,外部漏风不得超过15%,矿井每年要进行一次外部漏风测定。

(2)矿井主要扇风机及其反风设施要按《规程》规定定期检修,每年进行一次反风演习,反风量不应小于正常风量的40%,并且按《规程》要求做好反向风门的安装和维修,防止反风时风流短路。

(3)通风系统的建立应以“简单、稳定、合理、可靠”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通风设施(特别是风门)数量,减少内部漏风,提高有效风量利用率。

(4)巷道及采区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通风因素,各采掘巷道的布置必须符合《规程》和“一通三防”有关规定,达到合理、稳定、

可靠的通风要求,做到采掘系统布局合理,通风网络简单,避免角联支路,巷道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必须有“一通三防”专项内容,并征得通风技术管理部门的同意。

(5)在准备采区时,必须按设计先在采区内构成通风系统以后,方可开掘其它巷道,采煤工作面必须在构成全风压通风系统后,方可回采。

(6)矿井的每个采区必须设置至少一条专用回风道。 (7)采区进、回巷必须贯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作为进风巷、一段作为回风巷。

(8)建立合理的、有利于通风的采掘生产布局。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的一翼最多只能布置1个回采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一个采区同一煤层双翼开采或多煤层开采的,该采区最多只能布置2个回采工作面和4个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严禁在采煤工作面范围内再布置另一采煤面同时作业。

(9)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改变通风系统(包括一翼或一个水平、一个采区)时要编制通风设计和安全措施,报集团公司批准。

(10)所有通风设施必须严格按质量标准施工和维修,每组风门均要安设风门联锁装置,主要进、回风石门之间的联巷以及采区进、回风上山(石门)之间的联巷,不通风行人的必须在联巷两端砌筑永久挡风墙隔开,如需使用,至少要用一组永久风门隔开,每组风门不少于两道。

(11)井下所有作业人员必须爱护通风设施。严禁任何人随意损坏通风设施或将一组风门同时打开,造成风流短路。风水管线必须从风门墙预留孔中通过,通风设施损坏时通风区必须及时修复。井下各作业区域内的通风设施,生产单位负有监护责任,损坏时要及时汇报。属瓦斯循环检查路线内的通风设施,瓦斯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通风设施损坏,必须立即汇报调度,并要求调度通知相关单位人员进行追查,同时通知通风区及时修复。

(12)通风系统必须稳定可靠,合理畅通,巷道断面满足通风要求,严禁风速超限。

所有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向外20米内的巷道采煤区负责,巷道高度、断面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综采工作面上、下出口,净断面不得小于5m2。

矿井每年由技术科、通风科负责组织一次巷道鉴定,风道风速超限时必须进行巷道维修,扩大断面,保证矿井回风道失修率不超过7%,严重失修率不超过3%。通风部门负责每3年进行一次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矿井转入新水平生产或改变一翼通风系统后,必须重新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13)生产水平和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准备采区必须在采区构成通风系统后,方可开掘其他的巷道。采煤工作面必须在采区构成完整的通风、排水系统后,方可回采。

采掘工作面采用独立通风。如确需串联通风时,串联通风不得超过1次。实行串联通风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报矿长批准并报

集团公司备案。严禁采煤工作面利用局扇通风,严禁不合理的扩散通风和老塘通风。

井下炸药库、充电硐室、采区变电所、抽放泵站等必须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14)实行计划供风、以风定产,采掘工作面严禁无风、微风作业。回采工作面、备用工作面、回撤工作面和硐室供风量要符合配风要求,各用风点配风量不得小于《作业规程》规定的配风量。

通风区要按月编制配风计划,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 (15)建立定期测风制度。通风区每旬对矿井进行一次全面测风,采掘工作面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测风,每次测风结果都应写在测风地点的记录牌上和测风台帐上,并按旬报矿总工程师(通风科)审阅。通风区要根据测风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或调整通风系统,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矿井风量分配合理,有效风量利用率不得低于85%。

井下测风站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测风记录牌前后10m内不能有淤泥、积水以及影响测风断面的货物。

(16)对盲巷、采空区密闭外或其它通风不良的巷道,通风区要设置栅栏,揭示警标,除通风检查人员外,其它任何人不得进入栅栏内、不得损坏栅栏和密闭。

6、加强巷道贯通管理。

(1)巷道贯通要有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台帐,贯通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严禁无措施施工。

(2)按设计需要贯通的两个掘进工作面必须连续作业直至按贯通措施贯通,中途不准停工。

(3)巷道贯通相距20米(综掘50米)前,地测部门下达贯通通知单,通知施工单位及机电、通风、安管等部门,并向矿总工程师报告。

(4)一般贯通巷道相距20米(综掘50米)时,只准一个工作面施工,停掘的工作面必须保持正常通风,切断电源,设置栅栏,揭示警标,并保持经常检查。停掘的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超限或存在其他隐患时,必须先停止在掘工作面的工作,然后处理,只有在2个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都在1.0%以下且无其他安全隐患时,掘进的工作面方可割煤或进行爆破。

综掘工作面每次检查停掘的工作面情况时,掘进的工作面必须停止综掘机割煤,并派专人和瓦斯检查工共同进入停掘的工作面。

炮掘工作面每次爆破前,必须派专人和瓦斯检查员共同到停掘的工作面检查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及通风、顶板、水等情况。每次爆破前,2个工作面入口必须有专人警戒。

(5)通风区接到贯通通知单后,要按措施规定提前做好调整风流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未做好不准贯通。贯通后,必须停止采区内的一切工作,通风区立即调整通风系统,并测定风量、检查瓦斯,只有风流稳定,且贯通巷道风流中瓦斯浓度小于0.8%,且无瓦斯积聚时,方可恢复工作。

(6)贯通期间必须由通风区领导跟班,在现场统一指挥;施工单位要有领导跟班;安管科派人员现场监督、检查。

(7)贯通期间,施工单位要严格工程质量和顶板管理,严禁空顶作业。

(8)间距小于20m的平行巷道的联络巷贯通,必须按以上规定执行。

7、局部通风管理

(1)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必须有局部通风设计(包括通风系统、风量计算、局扇选型、风筒选择及通风瓦斯管理等专项内容),掘进工作面必须严格按掘进安全系列化标准进行装备。施工过程中巷道支护、断面、施工方式和工序发生变化时,施工单位要提前书面通知通风区进行局部通风设计变更,并由通风区制定专项措施进行现场系统调整。

(2)掘进工作面临时停工要有停工报告,并通知通风部门。临时停工地点局扇不得停风,并由施工单位看管,通风部门正常检查通风瓦斯情况。因停电或其它原因致使局扇停止运转的,在恢复通风前首先必须检查瓦斯,如瓦斯超限必须按《规程》规定编制排放瓦斯措施。

(3)掘进工作面开工(复工)前,施工单位要有开工(复工)报告,并提前报送通风、机电、安管等部门。通风部门根据开工(复工)报告上的时间准备好各种“一通三防”设施,否则不得开工(复工)。

(4)局扇位置由通风区负责划定,局扇及其启动装置必须安设在全负压通风的新鲜风流中,距回风口不小于10米,且不得发生循

环风,风量、风速满足局部通风设计和《规程》要求。

(5)局扇必须由专人看管。局扇电缆必须敷设在进风流中,严禁任何人随意停开局扇,除经通风部门签字同意的计划停风外,所有无计划停电、停风均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6)局扇必须实现“三专两闭锁”、“双风机、双电源”,主、备局扇必须实现自动切换。严禁2台以上的局扇同时向同一个工作面供风;不得使用1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2个作业的掘进工作面供风。

(7)加强局扇通风管理,风筒不能“倒接”、“花接”、“反接”,不能出现破口和风筒接头漏风等现象,严禁任何人随意损坏风筒。风筒距迎头的距离按作业规程执行,风筒出口风量满足设计要求,并保证工作面及回风流瓦斯不超限,巷道风速符合《规程》要求。

8、防治瓦斯措施:

(1)所有采掘工作面,必须配备专职瓦斯员,每小班至少检查3次,并汇报调度;

(2)备用采煤工作面和临时停工的采掘工作面,每班至少到工作面检查1次瓦斯和二氧化碳;可能涌出或积聚瓦斯或二氧化碳的硐室和巷道的瓦斯或二氧化碳应每小班至少检查1次;临时停工停风的掘进工作面,闭前的栅栏处每小班检查1次瓦斯、二氧化碳和氧气。

(3)机电硐室、火药库、充电室、瓦斯泵站、小绞车硐室、进、回风流和专供行人的通风巷道,每天至少检查1次瓦斯和二氧化碳。其它可能涌出或积聚瓦斯或二氧化碳的硐室和巷道,每班至少检查1次。矿井一翼,总回风流,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瓦斯和二氧化碳。

(4)永久、临时封闭墙内、外和挡风墙外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瓦斯和二氧化碳检查;若有异常情况,随时检查。

(5)高瓦斯矿井应建立瓦斯管理制度。

(6)杜绝局扇无计划停风,所有的掘进工作面必须安装双风机双电源,并保证自动切换,风筒使用直径不小于Ф600㎜的风筒,掘进工作面必须安装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装置,定期检查试验并保证灵敏可靠。

(7)采煤、掘进工作面设置专职瓦斯检查员,每班瓦斯至少检查3次,发现异常,随时检查,汇报通风调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回采工作面尾巷要及时回撤,上顺回风巷超前放顶线2.0米的顶锚盘全部卸掉,剪断锚网及锚带,如尾巷冒落不充分,在瓦斯浓度不超《规程》规定时,采取爆破方法强制放顶,避免上尾巷留有空间造成瓦斯积聚;利用钻场抽放、尾巷埋管抽放、上隅角浮抽等有效措施将上隅角瓦斯浓度控制在1.0%以下,尾巷瓦斯浓度控制在1.5%以下。

(8)瓦斯监测系统按照高瓦斯矿井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设置,定期检验、校正瓦斯传感器及断电装置,必须保证灵敏可靠。

(9)每名入井人员必须佩带自救器;矿长、矿技术负责人、爆破工、采掘区队长、通风区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流动电钳工必须佩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10)加强瓦斯抽采管理,严格按瓦斯抽采设计施工,提高瓦斯抽采率;加强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顺槽的瓦斯治理,杜绝瓦斯

积聚现象。

(11)加强瓦斯抽采管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瓦斯抽采管路防止砸坏措施,保证瓦斯抽采工作安全正常进行。

(12)临时停工的地点不得停风,如必须停风时,要有停风停电措施和恢复通风排放瓦斯、安全送电的措施,做好排放瓦斯工作。

(13)各采掘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安设要符合国家安全规范标准,应设率要达到100%,监测队确保传感器灵敏可靠,采掘工作面专职瓦斯员负责看管,严禁随意损坏和甩掉瓦斯断电装置。

(14)加强通风设施管理。各地点的风门要设闭锁装置,确保通风系统的稳定。

(15)加强采场回撤时的通风瓦斯管理,未回撤结束,不准撤掉甲烷传感器。

(16)加强盲巷和密闭管理。

(17)采煤机、综掘机司机必须佩带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开器前必须由专职瓦斯员检查采煤机、综掘机20m范围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只有在瓦斯不超限时,方可开器;采煤机、综掘机要按规定安设瓦斯报警断电装置,并保证灵敏可靠。

(18)井上、下煤仓设置瓦斯传感器并连入监控系统,随时监测监控井上、下煤仓瓦斯情况;井下煤仓设置排放瓦斯系统,地面煤仓利用引排风机安设引排瓦斯系统,随时调节排放瓦斯,确保瓦斯浓度符合规定要求。

(19)在瓦斯抽采钻场内进行打钻作业时,要设置瓦斯传感器或

瓦斯检测报警仪,瓦斯超限要停止作业,切断钻机、泥浆泵等电气设备的电源。

治理技术范文第4篇

一.案例分析

本文以乌兰木伦河污染为例。经笔者调查, 近年来, 乌兰木伦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导致河道水质全面恶化, 河水透明度低, 各富养物含量均严重超标, 严重威胁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主要污染物及含量如表1所示:

而造成污染主要原因包括排污量过大并直接排放、面源污染随降雨流入干流、河底淤泥长期未清理三个方面。

二.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经笔者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水污染产生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受城市工业发展影响、其次是受河道自净能力的影响、再者是由于城市污染治理不够合理, 笔者将对这三个部分详细阐述。

(一) 受城市工业发展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加快了工业化建设步伐,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发展压力, 受到居民素质的的影响, 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 同时, 商家为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商业污水排到河道中, 且因城市配套措施没有完善, 在排污、治污等方面的设备仍无法满足城市需求, 导致城市整体排污量不断提升。

(二) 河道自净能力降低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别不均匀, 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 但在水资源较丰富的区域, 如长江水域, 其开发难度较大, 因此, 为满足居民水资源的需求, 部分区域开始进行过度的水资源开发或不科学的区域调配, 极大程度上破坏了河道原本的生态系统, 甚至很多中小型河流直接截流、断流, 使得城市中缺乏水资源, 降低了河道自净能力。

(三) 污染治理不合理

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对河涌等水污染整治力度, 在各地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并未减轻城市水污染。部分化工企业在排放污水时, 未经过过滤、消毒等措施, 从而导致废水排放到河道当中, 从而加剧了河道污染程度。

上述, 是城市水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城市水污染的管理力度, 但依然未发挥出效果。总而言之, 目前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十分严峻, 对城市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为促进城市高速发展, 相关部门应加大治理对策, 充分缓解城市水污染状况。

三.城市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综上, 笔者对城市水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 为促进我国城市发展, 相关部分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以此改善城市水污染现状, 笔者分别从: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发挥政府调控职能、构建完善治理标准、采用应急监测技术, 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加强生态修复力度

治理城市水污染应重视生态修复, 并强化工程治理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建立健全城市中污水收集、截流系统, 通常该系统都设置在河道两岸, 并将污水引进截污干管, 再将其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其次, 清理河道, 将传统的人工型护坡转变成生态型护坡, 建设成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的环境, 保护水体区域生物的多样性, 以生态的形式恢复河道, 该种方式在国际上也运用得较为广泛, 如韩国清溪川、美国洛杉矶等;最后, 在不破坏河道本身功能的前提下, 恢复自然湿地或者建设半人工湿地, 借助生态河道净化技术, 主要包括生态石、跌水设施、人工湿地等, 提升河道排洪泄洪能力。

(二)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政府机构在治理城市水污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再加上城市水体的治理工作较为复杂, 因此, 相关政府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制定出良好的治理政策, 对水污染的管理加以约束, 做好精准治理, 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一是协同控制, 共同推进河涌水污染的管理, 根据区域中实际情况, 规定统一的治理实践节点, 推行交叉执法, 重视各部门之间的经验交流, 形成真正的整治合力;二是精准控制污染源头, 特别是对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 须精准到厂、到户, 按照水污染物排放管理标准, 避免河道污染;三是拾漏补缺, 摸清底数, 针对水污染的薄弱环节, 弄清整治过程中的盲区, 确保做到精准整治。

(三) 构建完善治理标准

河涌水污染的治理, 是我国水环境整治的大致方向, 但受到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缺乏完善的治理标准, 政府机构应及早出台完善的治理标准, 发动群众参与到河道整治过程, 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及时公布水污染的治理信息, 将治理的过程透明化, 有计划、有效率的推进水污染整治过程。

增加河道生态流量, 可借助城市中原有供配水系统, 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深度处理过的水体, 重新配置城市各区域水资源。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 应保障污水处理厂水资源的干净性, 逐步恢复城市中自然水循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城市的成功转型。

除此之外, 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强化资源需求管理, 按照资源供应量确定资源需求量, 对水资源用量、污水的排放量进行合理控制, 以实现节约、管理水资源的目的, 这样能够是水质污染问题从本质上得到解决。值得注意的是, 控制节水总量时需依靠一套完善的节水统计机制, 并通过开展相关审核工作全面落实节水责任。在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 还需要对社会中的企业、单位等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 落实监督, 而环境监督部门还需要及时对地区水资源污染情况进行论证, 对影响水污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综合考虑局部区域用水情况、缺水情况, 实现“以人定水”的水资源管理目标。

(四) 采用应急监测技术

应急监测装备是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重要保障, 它主要包括水污染事故应急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应急监测仪器、水样采集设备、水环境事故应急监测车等。通过建立应急监测装备体系, 从而实现在水污染事故发生时, 能够快速反应, 准确获取相关监测数据, 评估污染的浓度和范围、对污染物趋势进行判断等。应急防护设备是为保护应急监测人员的自身安全配备的, 通常包括防毒面具、防护服等。水样采集设备、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仪器等是快速准确测定水污染事故中污染物的浓度等数据的必要保证。

为了确保能准确分析应急监测, 对重要信息比如污染范围、浓度、种类等能进行有效判断,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1) 建立监测仪器的监测分析方法。根据相关的污染源信息, 研究应急监测方法, 从而快速测定污染物。要结合仪器制定合理监测方法, 并定期更新技术, 以满足应急监测的需要。2) 制定应急监测技术手册。根据已有的应急监测的实际案例, 编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手册。3) 建立污染扩散模型。污染扩散模型是水污染事故初期预测事故影响及污染物扩散范围的基础。要科学合理地布设应急监测的采样地点, 也必须根据污染物的种类确定污染物扩散模型。如下图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应重视对城市水污染加以治理, 结合区域中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 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持续发展。在实际治理过程中, 政府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 重视水体的生态修复, 强化相关工程的治理, 结合区域中实际情况, 做到精准治理, 提升治疗的效率与质量。同时, 也应结合时代的变化, 制定出完善的河道污染治理标准, 培养全体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发挥生态水循环的功能, 增加水体的流量, 综合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增多,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 人们开始重视水环境的保护。通过对水质进行检测, 可以有效的对水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 发现水污染可以及时控制, 从而保护水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水污染事故频发, 严重影响到城市发展。本文将对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蒋一.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探析[J].黑龙江科学, 2014, 04:281.

[2] 宋钊.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3, 04:6-8.

治理技术范文第5篇

1 河道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生态护坡系统的应用, 主要是将动植物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固定, 建设的护坡系统除了能够达到防洪排涝的目标, 还能够对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根部发展起到一定的稳定和固定作用, 另外生态护坡系统产生的造价很低, 同时形成的整体美观度较高。在国外的一些河道治理工程中, 已经将生态护坡系统实现了充分的利用, 并且已经非常成熟。而在我国的应用, 这种技术才刚刚开始运用, 在应用生态护坡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生态性必然与植物相关, 因此建设时周围的环境与植物的生长环境要相符合。 (2) 生态护坡建设中与渠道以及堤防作用要充分满足, 降低建设中的成本。 (3) 建设中更多关注对环境的美化效果, 避免一些刚硬建设手段的采用, 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4) 对河道中的水位、水文进行分析, 与周围植物情况相结合, 保证植物的选择合理性。 (5) 在进行河道护坡生态系统植物选择时, 要尊重人们的亲水要求。

2 目前河道整治中存在问题

首先在传统的河道整治过程中, 观察到发生水体污染的情况较为常见, 很多工程建设中, 在施工材料中添加了一些膨胀剂或是抗冻剂等材料, 这些物质的添加对水体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情况, 对水质情况导致恶化结果, 对其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其次对堤岸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效果, 一般传统的护坡中采用浆砌石以及混凝土等材料, 虽然能够对堤岸实现固定, 但是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例如一些土壤被混凝土覆盖, 一些植物无法继续存活等。最后就是河道中水体发挥的功能受到了影响, 通过对岸坡的治理, 具备一定的净水功能, 但是却因为浆砌块等材料导致水体自身净化功能受到影响, 对保持水土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不利影响, 也影响了一些以河道生物为食的野生鸟类、动物的生存状态。

3 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

3.1 生态护坡建造结构的选择

生态护坡中的结构一般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加筋结构另一宗是非加筋结构, 在选择生态护坡方案进行建设时, 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 通过对坡度的倾斜角度的自由变换, 避免在一些硬质材料的应用造成了僵硬效果, 各个生态袋之间通过鑫三角结构进行选择和应用, 在生态护坡结构中通过土工格栅、生态袋、连接扣以及其他的一些辅助材料来制作完成, 通过选用PE材料实现了可以循环再次利用以及能够讲解的目标。生态袋中通过应用各种植物种植于表面, 鑫三角结构是一种新型的修复性生态技术, 能够通过植物不断生长与周围环境形成相互融合的绿色生态系统。

3.2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性的生态混凝土被很多工程进行应用, 其实质是一种多孔混凝土, 这些材料中通过水泥、粗骨料以及适当的掺合料共同组成的, 这种生态型的混凝土中通过一些保水剂的添加, 将有机与无机材料相结合, 不仅能够实现了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的目的, 同时加强了岩石以及土壤之间的连接力, 保证土壤能够具备非常强的抗冲击能力。

植被型的生态混凝土技术方式在水土保持方面也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河道治理工作中将此种技术的有效运用, 对土壤以及河道中的植被实现了改善的目标, 对土壤中的侵蚀情况有所改善作用, 保证水土保持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保护环境方面, 将植物中河道覆盖目标的增加, 能够恢复当地的生态情况, 最终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通过生态砖的具体应用, 通过嵌固方式的使用保证此种技术的有效运用, 首先是通过联锁式砌块的采用, 保证了生态砖之间实现相互镶嵌封锁的效果, 避免了生态护坡砖发生移动的情况。另外就是铰接式砌块, 通过高强度的混凝土块的应用通过绳索来连接, 形成连锁型矩阵铺面护坡。使生态砖在铺设砖地面与坡面相吻合, 达到保水保土的效果。

3.3 土壤固化剂的添加

土壤固化剂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将土壤作为主体, 通过一些特定的物质激发土壤中的性质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固定化的土壤效果, 通过将土壤中的水分以及激发物质的相互结合, 形成新的化学反应, 通过土壤中的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发挥, 保证了土壤层得到高效率的固定效果。在河道护坡工程汇总, 不仅河道表面护坡需要得到优化, 还需要保证土壤的固定效果, 最终实现水土保持的效果。

总之,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通过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 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 并且对于水资源中的生态恢复具备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在运用生态护坡技术的过程中, 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 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为日后的生态护坡技术的实施应用提供了研究案例。

摘要:我国在建设河道工程中采用的护坡材料一般都是浆砌石以及混凝土等相对比较传统的材料, 这些材料本身的材质较硬, 并且建设中只是更多的考虑到了河道中的防洪排涝功能, 对生态功能并没有充分关注, 这样导致河道中的生态系统很容易发生破坏问题, 因此对传统的护坡结构必须要加以改变, 将当前生态护坡技术进行应用, 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下面文章将会对河道治理工程中采用的生态性的护坡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希望能够对保证河道生态性有所借鉴作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蕙诗.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比选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 2017, 39 (03) :131-133.

[2] 董淑臻, 黄宗章, 郑梅.生态护坡技术在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 (08) :121-122.

治理技术范文第6篇

1、边坡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一般边坡地质灾害产生的时候, 通常会伴随节理裂隙的出现, 这种现象属于陡倾切割, 会使得岩体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破损。再加上对边坡进行开挖, 导致底部位置被架空, 同时受地下水的不断作用影响, 从而会使得处于浅层的岩体出现滑落现象, 这种滑落是一种处于浅层的平面滑动, 并且是相对软弱部位结构出现的滑动。影响边坡地质灾害的原因有很多, 但通常情况下是以下几种原因:人类活动、地下水活动、边坡的坡体组成结构以及构成边坡的地质结构等。边坡在浅层的岩石种类一般是强风化岩, 岩石的裂隙在发育的过程中会造成岩体破碎, 从而加剧岩石的蚀变,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水就会使得岩石软化。地下水的渗入会降低岩石本身的稳定性, 部分处在层间的结构会因受这种地下水渗入的影响而转化成潜在的滑动面层。再加上施工导致的地表水渗入, 就会使结构面润滑, 从而会直接减小土体的受压值, 从而引发滑坡现象。

2、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2.1、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的自然坡率法

在施工过程中, 对边坡的高度以及施工结构坡度加以控制的方法称为自然坡率法, 这种施工技术不需要加固边坡的整体结构, 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便而且较为经济, 因此, 这种施工方法在工程中会经常被用到。运用这种施工技术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施工边坡土质较软; (2) 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结构面较软的岩体边坡 (3) 坡顶边缘施工符合比较大的施工边坡 (4) 土质边坡的厚度超过10m, 然而岩体的边坡厚度超过30m;以上这些情况一旦存在, 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引起高度重视;此外, 放坡开挖会对相邻建筑物或者打算要建的建筑物产生负面影响的边坡不能用这种施工技术进行施工, 并且稳定性较差以及含有地下水的边坡也不能用这种方法进行施工。

2.2、混凝土喷射加固法

在处理边坡地质灾害时, 如果遇到的是地表边坡问题, 考察清楚后, 只需要运用混凝土喷射技术来对其进行加固。这种方法的原理主要借助封闭岩土加强岩体质量, 避免因风化、受潮原因影响岩体质量。一般情况下, 这种方法可以和锚杆结合使用, 来处理遭风化或者受潮而使得岩体质量强度降低的边坡, 甚至是局部出现坍塌的岩石边坡。

2.3、锚杆加固法

锚杆加固法是通过借助锚杆, 把土体结构与稳定性不高的岩土体固定到岩土层上面, 确保土体与岩土层之间紧密连接, 从而能够有效地传递拉力与剪力。这种方法在地质结构为任何性质的岩土边坡中都可以使用, 其加固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锚杆结构以及施工技术。

2.4、生物工程法

(1) 草皮护坡, 通过人工培育草坪, 并且运用人工培育的草坪来铺设坡面, 使边坡成为草坪坡; (2) 沟穴种植法, 通过人工在边坡上挖沟, 并在人工挖的沟中种植存活率较高的灌木、藤木, 以此来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护; (3) 植生带绿化法, 通过借助机械设备把草种、肥料以及保水剂等, 把控一定的的疏密程度, 将其种植在可降解的无纺布上, 运用滚压以及机器针刺等方法对其进行定位, 形成植生带; (4) 浆砌片石框架法, 通过运用栽植苗木、土工格室、铺草皮和喷播植草的方法, 对边坡形成整体防护。

2.5、柔性防护网

在进行施工时, 要想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 就需要运用强度较高的柔性防护网进行施工, 这种方法是加固建筑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在边坡中建造柔性防护网, 从而对地质滑动起到覆盖或拦截的作用。一般在边坡工程中用到的柔性防护网有以下两种: (1) 主动柔性防护, 为防止出现碎石现象, 借助张拉绳、锚杆来给绳网施加张力。 (2) 被动柔性防护网, 借助铁丝格网、锚杆、支撑绳、钢丝绳网、工字钢、消能环和底座来起到防护作用。

2.6、钢花管注浆

钢花管注浆就其字面意思而言, 即借助钢花管, 将液体注入岩土体, 这样一来可以增强边坡岩土体的性能指标, 以此来增强抗滑性能, 同时, 边坡中的相应钢管还能起到保障边坡安全, 提升边坡稳定性的作用。但是, 运用这种方法, 需要在设计时严格考察岩土体的性质, 这样才能够起到边坡防护作用。

2.7、挡土墙法

挡土墙法适用于构筑物的岩石比较松散的情况,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处理小型的滑坡, 而且对大型的滑坡现象也能加以处理。该方法处理滑坡的原理是借助挡土墙的自身重量以及结构来阻碍滑坡的下滑力。为了确保该方法的使用效果, 需要合理选择设置挡土墙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 设置在边坡前缘以及边角上。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边坡现象不仅存在与建筑行业, 在很多领域都将涉及到, 诸如矿山领域、交通领域等, 因此, 对边坡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就目前来看, 因边坡现象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 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 从而运用更为合理有效的边坡治理技术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或者运行阶段避免存在边坡失稳问题, 从而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免受经济损失。

摘要:在工程建设中, 难免会遇到崩塌、滑坡、落石、边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但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还是边坡。因此, 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 必须对边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结合具体的地形及地貌特点以及地质条件来采取相应的防范治理措施, 并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翁敦贤.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J].低碳世界, 2016, (10) :65-66.

[2] 曲起峰, 刘伟君.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J].低碳世界, 2016, (09) :74-75.

[3] 杨昌伟.探讨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施工设备与工艺[J].华东公路, 2016, (01) :57-58.

上一篇:暗藏后悔范文下一篇:英语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