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

2023-09-22

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第1篇

1 培养本科生护理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护理科研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护理学发展的程度,对完善护理知识体系,推动护理学科专业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实践能力至少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及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3]。有研究显示医院对本科学历护士的临床、管理、科研方面的期望值显著高于专科学历护士。探讨对本科生加强护理管理、科研能力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的必然趋势[4]。在校期间,护理本科生培养其科研能力为今后临床上工作所需科研打下了基础,同时利于自身多层次,全方面发展。然而在校护理本科生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学校及学生自身不断完善。

2 本科生护理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科研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校护理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若没有合理处理好学习工作及科研等之间的关系,很容易造成各方面不协调,进而出现各种问题,一旦自身负荷过重,就很可能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况且一个人的也思想是有限的,这样创新点也会较局限。

兴趣是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老师,做一件自身感兴趣的事,往往会事半功倍。然而,许多学生本身对护理科研是并不是凭着兴趣而做的,而是迫于就业的压力等原因而通过这条渠道来增加自身筹码。这样会由于做科研项目时就没有足够的热情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所做的项目又可能迟迟没有进展,最终可能导致项目的中途停止。

一些调查显示,学生在做科研时还存在着许多客观原因。据赵秋利[5]等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开展护理科研专题训练困难的相关因素为(1)选题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及对前沿信息掌握不充分。(2)在研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困难:研究设计的能力较差而使研究方法局限。(3)收集资料过程中的主要困难:编制调查问卷无从下手。(4)整理资料过程中的困难:学生存在着不会具体应用统计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3 本科生护理科研的培养措施

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发展。从学校方面来说,可以开设一些与科研相关的课程及提供设施支持。在对护理本科生兼顾多方面职业素质塑造的同时,宜遵循适度培养其科研能力的原则,使之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表现为熟悉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科研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具备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信息的技能;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从中选题、立题、组织和实施调查性或小型前瞻性研究,将科研结果以论文形式表现[5]。

从学生方面来说,一方面要发展自身创新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培养自身对科研的兴趣加强研究课题的能力,寻找多种途径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当然,作为一名研究者还必须克服懒惰的天性,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名4年制护理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为3年,临床实习的时间为1年(以我校为例),若是学校的科研立项,历时为一年时间,对年级没有界限。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科研。一般认为大一还刚接触有关的科研课程,大多数人还没有掌握科研方法,在此阶段可以先了解相关知识,去听一些科研讲座,为做科研打下理论基础。大二大三期间可以选取相关的课题,并找老师做相应的指导,可以避免自己走进较多的误区。大四是临床实习阶段,科研课题可以从临床而来。作为实习生来说,既有医院的资源,又有学校的资源,在此优势下,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团队合作是在校护理本科生科研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鉴于学生进行护理科研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有限,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团队合作能使她们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学习过程。例如:学生在护理科研实践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把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带到团队中共同进行深度的汇谈与讨论,拓宽彼此的思路,在相互激励和帮助的氛围中推动科研进展,有效改变了学生在个人研究中受固有思维的影响、科研较难产生新的思想火花的现状[6]。

护理本科生作为护理研究的主要力量,要掌握护理科研的相关方法,具备完成整个科研过程的能力。在校期间是护理本科生培养科研能力的起跑阶段,也是一段关键时期。相对参加临床工作后要兼顾工作、家庭等等来说,此阶段的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此这段时期是培养科研能力的最佳时间,是为日后临床工作后科研打下一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在科研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难题,关键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通过团队合作等方法积极解决问题,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使自身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摘要:在校护理本科生正处于护理科研的初始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培养护理科研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从在校护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主要问题及有关措施对在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5):92~93.

[2] 张蓉蓉.当代护理本科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21):2052~2054.

[3] 黄甲清.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华夏医学,2007,20(6):1380~1381.

[4] 李英等.护理本科生的培养定位与科研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6,20(22):2059~2060.

[5] 赵秋利,毛宏宇,曹慧.护理本科生科研专题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6):545~547.

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第2篇

196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其后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 至今已被美国和欧洲诸多学者誉为“21世纪的教学法”, 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 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国家, 也是迄今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最为广泛的国家[1]。在我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科生科研活动正在日益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各高校都普遍认为, 本科生科研活动对于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促进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贯彻全面素质教育、优化整体培养方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1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误区

1.1 本科生与教授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平台

在当前的研究型大学中, 教授及副教授是科研攻坚的重要力量, 但所承担的教学工作相对于讲师较少, 而年轻讲师的科研经验及科研资源相对缺乏。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是通过教学产生的, 大部分本科生所渴望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只能诉求于授课教师。大部分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结束的时候, 与本系或本学科内的知名教授、知名专家等接触甚少, 对于实验室科研状况、设备仪器等的了解更少。

1.2 教授对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缺乏兴趣

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似乎已经不再是教师压力的最大来源, 主要的压力来自科研任务。有的教师通宵达旦“干活”是经常的事, 没有项目就会影响到科研成果, 进而影响职称、薪水等。在研究型大学中, 这种隐形的繁重工作使教师没有办法去执行本科教学的重要、紧迫任务“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他们认为, 本科生没有科研经验, 一切从零开始, 培养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 而培养成才后本科生一般要离开母校走向工作岗位。

1.3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法制上仍有不健全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本科生在实验操作、外出调研等环节中, 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总是存在的, 学生也有可能产生病变, 等等。高校中各实验室的管理条例不尽完善, 对于这些可能性未必能够考虑周全。而国内法制上, 对于这些意外的约束也不尽完善。

1.4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缺乏工作量量化保障

教师参与和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搞好科研活动, 教师要要求本科生加入到他们的科学研究队伍中来, 经过悉心培养, 协助教师或科研人员做好科研工作, 当好科研助理。教师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能得到量化, 在教师岗位考核时一般不能作为工作量依据。这种政策上没有保障往往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责任感。

1.5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应考虑本科生的课程量

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 一般将基础理论课程前置于大学一、二年级, 将专业课程后置于大学三、四年级。一般来说, 我们提倡的是吸收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 但是本科大三阶段, 一般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大量的专业课都迫不及待的将在这一年进行完毕, 在大四上学期学校一般不安排太多课程而留足够时间给学生找工作、考研, 在大四下学期一般全部为毕业设计。本科生参与科研, 首先应在时间与精力允许范围内, 而教师更值得注意这一点。

2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尺度

2.1 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时间

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当前所处阶段, 包括自身能力和学习任务量等。任何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应该杜绝的, 应当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

2.2 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任务难度

教师当前所攻关的科研项目均具有一定难度, 一般教师所带领的团队由研究生、博士生及年轻助教、讲师等组成, 本科生作为初学者面对这些科研任务必然具备相当的难度。教师在循序渐进原则下应适当的给本科生分配难度较小的、任务量较少的工作。

2.3 教师应从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安排科研任务

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 很可能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深造方向。教师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负责, 安排的任务既能符合学生的兴趣, 又能训练学生进行分析、处理专业性问题的能力。

2.4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前提是保证安全

对本科生开放的各级实验室一般都应建立包括研究生安全在内的、较为严密的管理条例, 应涉及到可能出现的环节。指导老师应尽可能不安排本科生从事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本科生进入科研工作前, 其指导老师有责任向其讲解管理条例, 并对其后续工作中的安全负有较大责任。

2.5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但应保障国家机密

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大学一般都具有《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军工产品科研生产许可证》, 可承担国防军工科研任务, 所以说高校也有严守国家机密的必要性。教师吸收本科生进入团队时, 应杜绝其接触国防军工科研项目, 这就需要教师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前考虑加强团队内部的保密制度。

3 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践行

自2007年来, 吸收6名大三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科研小助手, 加入以博士为学术小组带头人、硕士为主体、科研小助手为辅助、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创新研究团队。团队内定期举办学术交流, 并定期向专业内本科学生推广及普及先进专业知识。这些学生申请成功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项, 在本科阶段发表CSCD核心期刊论文3篇, 申请发明专利2项, 取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3项。其中有1人推荐免试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 1人推荐免试到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 4人推荐免试读本校本专业研究生。

摘要:分析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国内外现状, 对研究型大学内部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所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 点出其中的五大问题并阐释原因。根据问题提出了如何把握这个尺度, 提出五大建议: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时间,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任务难度, 从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安排科研任务, 保证人身安全, 保障国家机密。最后介绍了07年以来本人所在团队在这方面的践行成果。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尺度,践行

参考文献

[1] 李正, 林凤, 卢开聪.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3) .

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第3篇

一、科研思维对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始终坚持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责任感, 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探索创新的精神需要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 只有科学的科研思维的养成才能保证创新过程的有效性和操作过程的合理。在大学本科阶段,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 主要靠他们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该阶段形成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和勇于探究等基本素质, 而这些素质的提升正是科研思维形成的主要阶段。科研思维包含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解析思维等众多内涵, 是一种需要长期锻炼, 慢慢形成的思维习惯, 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教师的引导启发是科研思维培训的关键。目前, 大多数本科生都存在知识结构片面, 知识面窄, 实验技能低, 科研思维缺乏等问题, 作为一名材料化学专业本科学生, 科研思维的培养不仅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 同时对于今后科研与工作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材料化学知识系统的学习,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 能够帮助加深知识的应用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创造先进的理念, 进而实现社会主体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 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一种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大学本科阶段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培养材料化学本科生科研思维

(一) 重视通识教育, 打破专业壁垒

通识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它包含人格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人类核心知识三个核心内涵, 与专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不仅重视知识体系, 还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使其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而且注重能力培养, 鼓励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长春理工大学在制定新版培养方案时, 就提出注重通识教育培养, 打破专业壁垒, 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特色“大光电”选修课程, 以此为契机, 材料专业学生可以选修光电特色的其他专业课程, 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有助于知识储备和发散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进一步有效改善专业口径狭窄、课程体系封闭、基础不宽厚、缺乏通识性等弊端, 为科研思维的培养奠定广泛的基础知识储备,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注重科研思维的逻辑性训练

科研是以现有的知识为起点, 在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新知识的探索, 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寻找新的创新点, 通过不断的搜集和整合信息, 结合自身的实验条件, 进行实验设计。在整个科研过程中, 科研思维贯穿始终, 它是从观点的提出开始, 经过相关文献论证与可行性分析, 确定并开展实验方案, 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维逻辑。只有对科研实验的整个过程全面宏观的把握, 才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有限的时间内对科研思维能力进行提升。

在材料化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 在课程设置方面, 就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素养, 从文献查阅的实践实训, 材料化学计算机理论模拟与工具软件的使用, 再到专业课综合实践实训、科研训练等, 逐步随基础知识的增长, 逐步加强科研基础素养的培养。在授课方面, 注重将材料化学专业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 根据课程特点,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和系统的实验设计, 提供实验与验证平台、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论证, 使科研思维的锻炼贯穿始终, 从而锻炼科研的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

(三) 科研思维训练实施方法

材料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接受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科学知识的系统观和进行科研思维训练的前提条件。在具有鲜明光电特色的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科研思维训练培养与训练中, 既注重涉及科学研究思维培养所必须的相关科学知识, 为后续科研思维训练奠定基础, 又强调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科研思维培养实践过程。

在培养科研思维教学实践过程中, 本专业主要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在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内容设置结合光电特色, 符合学生知识储备及认知规律, 由于本科生基础及专业知识储备有限, 因此需要构建好知识框架和结构, 同时满足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并适度提高。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方法培训及交流活动,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理论教学环节, 教师提出开放性科研问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中去, 教学相长。在实践教学环节, 在大二阶段, 开展文献检索实训, 学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使用相关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 是获取大量原始文献的有效手段, 掌握检索工具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献的检索, 分析和综合利用的能力。对所阅读文献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是科研实验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三阶段进行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综合设计, 培养学生掌握测试方法, 为今后的科研结果分析提供有效手段。随后大四阶段开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综合课程训练, 针对特色功能高分子课程, 以制备特色光电功能材料为目的, 以前期积累的文献检索能力、测试分析技术、专业知识为基础, 学生自主调研论证, 设计实验路线, 测试分析并得出结论, 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实践体系。除此之外, 设置科学实验平台, 围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开展学生实验, 建设综合实验平台。

三、总结

伴随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引领,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加快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必然对学生培养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利用合理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其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作为理工科类专业, 在各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中积极挖掘、探索, 大胆尝试, 既通过完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效果, 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同时激发了学生被压制的自主学习潜能, 又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科研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其科学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发现, 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缜密的科研思维, 即使是被动接受科研训练, 只要具有一定科研的敏锐性和较为扎实的专业背景, 也会在日后材料化学相关领域工作中受益终身。近年来,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进入了京东方、友达光电、维信诺等国内外知名大型股份公司从事平板显示器件、照明器件、新能源器件的生产和研发工作。相关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评价较高。部分优秀毕业生考入985、211等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因此,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三方面开展的科研思维培养探索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以及目前教学型高校大学生科研思维培养中出现的缺少长效机制及科研思维培养的不连续、不系统等问题,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化学专业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三方面开展的科研思维培养探索, 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材料化学,科研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峰, 胡骞, 刘静, 贾涓, 甘章华.材料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 2018 (8) :25-26.

[2] 纪靓靓, 马小娜, 孙敏, 李轶.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对大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 2017 (23) :61-63.

[3] 李存金, 闫永晶, 杨青.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13 (3) :29-35.

[4] 朱欣娟, 赵雪青, 李莉.科研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与实践教育[J].教学论坛2018 (9) :84-85.

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第4篇

1 提出科研问题的能力培养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都是教师指定题目, 而学生选题。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学生提出科研问题。提出科研问题, 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因此我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 对这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一般我会给一个包含面较大的题目, 给学生提出科研问题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选题后, 根据题目, 我会指定3~5篇近期代表性文献 (其中包括一篇要求翻译的英文文献) , 给学生2周左右的时间仔细阅读, 使其对所选题目有一个了解。然后每一位学生我都找时间进行单独讨论, 适当的引导, 让他们对所读文献进行分析, 评述。如果学生觉得他掌握的文献不足以详细了解有关题目方面的国内外研究, 我会教他们两个查文献的方法。一个是关键词搜索法, 在文献数据库根据关键词进行搜索;另一个是参考文献跟踪法, 根据我给的近期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去查找前期研究工作。随着文献的积累和学生对问题认识程度的加深, 隔一周时间, 我会再找他们讨论一次。然后, 要求他们写开题报告。在写之前明确写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打算如何写的问题。跟学生讲清楚:第一, 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 而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 很可能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文献综述首先要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 先客观介绍情况, 然后进行评述。评估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 说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第二, 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上加以展开谈。比如, 发现了前期研究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 所以要去做。要说清楚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理论地位。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说明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第三, 打算如何写。在开题报告里还应当说清楚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所提问题。要说一下大致的思路, 同时, 重点阐述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 文献综述是重点, 没有综述, 就无法提出科研问题, 也不知道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当然, 综述的另一个目的还是引出自己的话题, 所以不能忘记评述。本科生没写过开题报告, 我会给他们一个范例, 跟他们一起分析怎么写开题报告。经过三到四次这样的讨论和引导, 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我给的题目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 自己提出科研问题, 并写出开题报告。

2 分析科研问题的能力培养

提出科研问题以后, 对其进行分析,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笔者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全局掌握、对问题的分解能力以及通过对文献的学习获得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我曾经给学生一个关于“智能相变服装最优热源布置方案研究”的题目。学生觉得无法着手。我首先建议他将问题模块化。看看总体上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个模块, 有哪些模块我们已经有了, 哪些模块需要完善和补充。他经过考虑, 把问题分成如下三个主要模块: (1) 人体热调节模块, 这是一个已知模块, 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 (2) 智能相变服装热湿传递模块, 这一模块, 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 需要做的是如何考虑内热源对服装温度的影响; (3) 人体动态热舒适性模块, 这一模块, 我们目前还没有完成, 主要根据文献的模型来做。分好模块后, 根据边界条件建立模块之间的连接。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被解剖成几个模块, 学生分阶段做好每一个模块, 编写子程序, 然后实现模块之间的连接。这样问题被化繁为简各个击破。深入到具体模块, 比如如何考虑内热源对服装温度的影响, 我建议学生首先学习和分析最原始的智能相变服装模型是如何建立平衡方程的。如果考虑热源应该怎么修改原始的方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列方程的规律, 把源项考虑进了方程。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觉得学到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也不会再无所适从了。

3 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培养

对于全面解决问题这个阶段, 笔者主要侧重学生快速补充新知识, 查缺补漏, 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不足的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除了向老师、同学学习, 重要的是要向网络、图书馆找答案。我给学生的题目大部分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的建模和仿真问题, 其中数值模拟部分, 对本科生来说比较难。我采取了集中讲解偏微分方程的离散方法的策略。把学生集中起来, 用一到二个小时时间, 讲一些常用的空间和时域离散方法。我讲过以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便于相互学习。讲完这些我要求学生迅速到图书馆找关于我所讲的离散方法最薄的书, 消化理解。因为, 我们的目的只是在研究中用这些方法, 采取“拿来主义”, 而不再深究理论, 要求会用就行。学生大约在一个星期左右, 学会了离散方法。然后采用课堂上学过的计算方法进行编程解代数方程组, 使学生对所学课程里面的数学类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计算出来的数据, 我指导他们用Matlab或绘图软件绘图。给他们讲了一下Matlab的一些基本知识后, 告诉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Matlab一些命令的应用范例, 并亲自示范给他们看。当学生绘出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图时, 我告诉他们能绘出图形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 我们关心的目标会有怎样的不同。也就是要用我们建立的模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之前需要考核程序的正确性, 需要计算已知的有解析解的问题并与之对比, 或与具体实验做对比。学生都能够按我的指导完成任务。通过研究过程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 深化和补充学生的专业知识,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科研的一些最基本技能、方法及获取知识的手段。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觉得获益良多,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论文撰写中的能力培养

接下来就应该是归纳总结阶段—写毕业论文。因为本科毕业生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 所以必须在开始写之前把科研论文的一般格式以及各部分要点跟他们说清楚。讲清楚科研论文通常可分为摘要、引言、正文主题部分、结论和讨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几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什么介绍清楚以后, 对学生提交的论文严加审查, 多次修改, 培养学生扎实的作风和认真态度, 特别是数值结果分析部分, 严加把关。强调论文的表达要有条理、有逻辑、有层次, 文字表达要准确清晰。实验和计算过程要描述清楚, 对实验数据分析要恰当正确, 结论要明确。对尚未明确的问题不能乱下结论。

5 结语及成效

以上针对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科研能力培养,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文撰写等方面, 谈了一些笔者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些做法。学生通过整个毕业论文的环节, 可以实实在在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体会书本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 在科研活动中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学生认为这种培养模式, 对他们了解和掌握科研方法, 将来从事与科研相关的工作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指导的一个07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被评为校优秀论文, 并与我一起合作发表了2篇研究论文, 后来进入西安交大做了研究生。有了在我这里训练的基础, 很快就上手了科研工作。08届有几个学生留在我们本校读研究生, 据其导师反应, 工作能力都很强。09届刚刚毕业, 他们认为这种培养模式使他们了解了科学研究, 学会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手段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并且对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有足够的信心。

摘要: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是大学生培养的最后环节, 也是一个从总结大学四年所学到科研应用的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提出科研问题、分析科研问题、解决科研问题、论文撰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反馈情况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科研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第5篇

1 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成果

我校可再生资源生物技术综合利用实验室是我校和学院确定为重点支持的实验室之一, 研究队伍实力雄厚, 科研条件相对较好, 实验室承担的项目较多, 科研方向经过多次的凝练形成了以生物质能源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注重生物科学前沿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目前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国内外已具备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已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 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技术, 脂肪酸甲酯的分离纯化技术等。在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已经利用不同的载体固定化脂肪酶, 测定了固定化后的脂肪酶活力, 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反应合成脂肪酸甲酯 (生物柴油) , 转化率较高。研究了固定化脂肪酶的性质和动力学以及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活性、贮存稳定性、操作稳定性;获得最佳固定化条件和催化反应条件。

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需与本科专业的教学大纲相吻合

在选题前我们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从事科研的教师一起重新解读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对大纲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提出了教学内容修订的具体方案, 例如主要针对理论课程《酶工程》教学大纲中的第二章酶的发酵生产, 第三章酶的分离纯化, 第五章酶与细胞固定化, 第八章酶的应用的第二节酶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对这些内容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实例和技术, 我们结合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研讨, 确定了部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也进行了修订, 主要是生物工程专业实验部分的酶的发酵和酶的分离提取纯化等内容, 针对本专业毕业环节, 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选题方面增加了新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书中, 我们增加了到本地相关的酶制剂企业实习的内容, 联系了相关的酶制剂企业, 签定了实习协议, 这样学生就会在下厂实习时, 比较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

在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我们选择了优秀的低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 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实验同时接纳申请到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本科学生来实验室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指定科研实验室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

3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实施

3.1 理论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论教学主要针对《酶工程》课程, 该课程是我校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我们研读教学大纲后, 结合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在相应章节讲解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后, 在具体的实例的选择, 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比如第三章酶的分离纯化, 在教师讲解完酶的特性和酶的分离纯化基本方法和原理之后, 就可以举例实验室脂肪酶的分离纯化过程, 可以将我们实验室的技术操作讲给学生听, 鼓励学生去实验室进一步学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知识离他们其实很近, 使学生们直接了解身边的科学成果和科学研究过程, 增加感性材料, 化解了教学难点,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有较多的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都围绕本领域进行。

3.2 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让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酶的酶活国标测定方法, 牢固地掌握脂肪酶酶活的基本测定方法, 并对酶的国标分析方法有一个较好的感性认识, 通过对酶的反应动力学性质的测定的实验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课程的难点和重点—酶的动力学性质, 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菌株自己培养发酵产酶, 并进行酶的提取实验, 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熟悉整个实验操作过程的同时改进实验方案, 通过科研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通过这样的过程, 就能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毕业论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独立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毕业论文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并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 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教师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我们结合我们的科研工作, 在产脂肪酶菌种的筛选、脂肪酶活性提高和脂肪酶的应用方面等鼓励学生自己调研文献, 查阅资料, 学习科研实验室已经形成的研究方法, 掌握和改进现有技术, 独立制定研究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验工作, 这种有针对性的选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 鼓励学生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进行创新, 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4 低年级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 我们鼓励本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教师从事科研的实验室, 从担任老师的科研助手开始, 让其熟悉教师的科研工作, 并让其自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低年级学生通过这个过程, 会使其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激发学习的动力。我们鼓励学生针对教师科研中的具体小问题,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并鼓励其申报学校各级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竞赛, 鼓励其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发表学术论文。这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和调研, 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实施细则和一系列规章制度。

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大多数提前进实验室的学生都得到了学校各级本科生创新基金的支持, 每年都有多名学生在自治区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 本科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报的专利数量逐年递增, 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树立了科研意识锻炼了其实践和动手能力, 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形式多样, 但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 充分、有效地利用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服务于人才培养,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3], 也有助于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

摘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高校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中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成果, 不仅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 而且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也发生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科研成果,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明霞, 郑晓健.浅谈高校科研向教学的转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33~34.

[2] 张红霞, 高抒.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教学内容的一种新模式[J].江苏高教, 2002 (1) :6~10.

上一篇:第二学期德育总结范文下一篇:儿童剧剧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