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近视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22

体育锻炼与近视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浅析老年体育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现代化”和“本土化”综合视野下的农村群众体育

4、广场舞场域中的文化资本理论探析

5、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6、群众广场舞蹈的社会作用与发展对策浅析

7、中小学“圈养”如何破解

8、广场舞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①

9、群众文化广场舞的探讨

10、探究影响健身广场舞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11、“被发明的传统”:现代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透视

12、论广场舞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扮演

13、试述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4、广场舞活动的引导扶持和管理

15、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6、临沂“暴走团”车祸事故背后

17、成都市新都区老年农转非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18、群众体育视角下安阳广场舞的兴起与发展特色

19、全民健身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建议

20、双峰县城区广场健身舞与参与人群的现状研究

21、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22、以动态博弈视角研究百姓健康舞与广场舞趋势分析

23、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广场舞动作设计研究

24、新视域下小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研究

25、广场舞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26、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十一

27、济南市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及干预建议

28、中国的排舞原创作品融入中国不同民族舞蹈元素的研究

29、我国城市广场体育运动多元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30、广场舞对现代居民的影响

31、保定市社区居民体育行为规律分析及健康干预路径

32、发展广场舞文化活动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33、需求导向的长株潭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发展路径研究

34、广场舞的功能作用初探

35、国内外太极拳研究进展

36、关于农村广场舞的兴起及其未来发展思考

37、安康市汉滨区社区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38、长株潭一体化下市民休闲健身场所统筹发展研究

39、居民参与广场舞的现状研究

40、菏泽:打通全民健身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41、任务驱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42、广场舞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范围的可行性和措施探索

43、雅安市老年人体育需求与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44、探究中国风健身舞发展对策

45、中牟县农村体育生活展现的新景象

46、关于体育运动对中老年身心健康影响的文献综述

47、花溪国家湿地公园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48、探讨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9、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健身街舞课程的开设研究

体育锻炼与近视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与近视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家校协同视域下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班级管理的策略

3、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环境下上海市初中生居家运动的开展和实施

4、居家网上学习要突出“生成性”

5、疫情期问学生居家语文学习的情况分析及启示

6、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策略研究

7、浅析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家庭体育锻炼

8、疫情期间调解儿童心理的有效策略刍论

9、“抗疫战”应留下一些宝贵遗产

10、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居家健身的目的与方法

11、《客厅挑战赛》开赛向市民发出“居家健身自律有我”的倡议

12、疫情防控时期体育学院学生居家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13、后疫情时代居家体育的发展及对策探究

14、疫情防控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15、新冠疫情对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的启示

16、“后疫情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控与疏导

17、省教育厅发文要求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体育锻炼工作

18、后疫情时期武汉市居民居家运动分析与对策研究

19、新冠肺炎疫情下居家健身潮的兴起与反思

20、基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居家锻炼的现状及对策

21、全民健康视角下特校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探究

2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初中在校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3、“互联网+”助力幼儿园疫情期间对家庭的在线指导

24、在生态环境的苗乡参与运动提高免疫力有利防控疫情

25、开学典礼讲话:热爱生活,自主求知

26、疫情下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促进路径研究

27、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研究

28、疫情时期居家体育锻炼方法的研究

29、疫情期间 青少年居家锻炼方案

30、居家学习,家长学生“相看生厌”怎么办

31、多维站位打造高效的线上课堂

32、刍议疫情防控期间优化学生居家锻炼和视力防护

33、以“战疫联盟”为载体优化疫情期间幼儿线上交往的模式

34、后疫情时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35、居家久坐 当心坐出脂肪肝

36、疫情背景下开展“疫情体育”的实施路径

37、书写担当,将战“疫”精神化为教育力量

38、“空中运动会”的设计与实施

39、疫情下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家校融合教育路径

40、疫情背景下如何提高“居家锻炼”效果分析

41、公共危机事件中小学生心理干预有效路径寻绎

42、新冠肺炎疫情下培智学生居家情绪辅导的策略研究

43、对疫情背景下瑜伽+互联网居家健身方法的研究

44、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对策分析

45、新冠疫情下高中生复学后的适应对策

46、利用“契约”激发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内驱力

47、疫情时期线上教学“后遗症”,班主任应如何应对?

48、浅议大学公体课程中劳动元素的融入

49、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教

体育锻炼与近视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与近视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在体育学术界内, 对体育锻炼行为问题都是其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以往相关研究中, 主要侧重于心理学层面与社会学层面研究分析体育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 其中在中医体质范畴内, 亦可与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动机联系, 在不同的中医体质基础之上, 较为精准地对某个体质的学生, 指导其体育锻炼行为, 如此便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体育健身和谐协调发展, 同时也能为从事体育教育者一些有意义的指导。

鉴于不同体质其健康状况与其相应的锻炼行为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本文主要梳理了九种体质的基本内涵, 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相应的锻炼行为与动机出发, 对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体育教育者与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一、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1]

在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 结合临床实践, 提出体质9分法, 其分别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该9种体质的基本内涵表述如下:

平和质: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 基本表现为体态适中, 面色红润, 精力充沛状态。主要体质特征可以表述为, 体型匀称健壮, 面色红润有光泽, 发密有光泽, 目光炯炯有神, 鼻色明润, 嗅觉通利, 口和, 唇色红润, 精力十足不易疲劳, 既耐热又耐寒, 睡眠质量佳, 胃口佳, 大小便正常, 舌色淡红, 苔薄白, 脉和有神, 性格开朗活泼, 一般较少患病, 对陌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可以快速适应, 此平和质的形成一方面是先天所成, 但也需后天调养得当。

气虚质:元气不足, 且其基本体质状态为气息较低弱、机体、肝脏功能状态低下。其体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健实的肌肉, 语音低弱, 气短懒言, 容易疲乏, 嗜睡, 精神不振, 特别容易出汗。舌淡红且舌体胖大, 舌头周边有明显齿痕, 脉搏无力缓慢。该体质人群性格内向, 情绪易波动, 胆小且不喜冒险。并且该人群抵抗力弱, 易感冒, 患内脏下垂等疾病机率高。其成因主要是先天本孱弱, 后天失养或者病后气亏。

阳虚质: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其体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形体白胖, 肌肉不壮, 该人群在冬天感受最明显, 平素畏冷, 手足冰冷, 喜热饮食, 精神不振且睡眠偏多, 舌淡胖嫩, 且其周边有齿痕, 脉象沉迟而弱。性格多沉静、内向。主要发病为寒证。其成因主要为先天不足或是病后阳亏。

阴虚质:体内阴液亏少, 其主要特征是阴虚内热。阴虚之人体形瘦长, 常见手足心热, 平素口咽鼻易干燥, 喜冷饮, 大便干燥, 排便困难, 且睡眠差。性情较为急躁, 外向好动, 活泼。主要发病为阴亏燥热。其主要成因为先天不足, 或者是久病失血, 或纵欲耗精, 或积劳伤阴。

痰湿质:痰湿凝聚, 其主要特征为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可常见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汗多且粘, 常感胸闷, 痰多, 口粘腻或甜, 喜食肥甘甜粘食物。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打、多善于忍耐。主要发病则是中风、胸痹等。其主要成因为先天遗传或是后天过食肥甘。

湿热质:湿热内蕴, 主要特征为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体质人群形体多中等或偏瘦。常见油性皮肤, 容易生痤疮粉刺, 舌质偏红, 身重困倦, 心烦懈怠, 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 小便短赤, 男性易阴囊潮湿, 女性易带下增多。性格多急多燥易怒。主要发病为黄疸、火热等。其主要成因为先天禀赋, 或久居湿地等。

瘀血质:体内血液存在运行不畅的倾向或内阻, 主要体质特征为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 易于出现瘀斑、患疼痛, 口唇黯淡或紫色, 舌苔上有黑点。眼眶暗黑, 鼻部暗滞, 发易脱落, 女性则多见痛经、闭经等。该人群性格易烦躁, 健忘, 主要发病为中风、胸痹等。其主要成因为先天而成, 或是后天损伤, 忧郁气滞, 或是久病入络。

气郁质: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 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该类人群形体偏瘦, 且性格内向、神情抑郁, 敏感多疑, 主要是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弱, 常觉胸胁闷满不舒或胀痛。该类人群易患抑郁症。其主要成因先天遗传, 或者是精神刺激, 或是暴受惊恐, 所欲不遂等。

特禀质:先天失常, 其主要特征为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与一般的平和质其体形无特殊, 由于各个特禀质有其独特性, 要么是先天禀赋异常者, 要么是畸形, 要么是生理缺陷, 如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等等。其主要成因是先天因素或是遗传因素, 或是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二、中医体质分类下的体育行为与动机差异[2]

在对基本中医体质的内涵及其相关特征与成因的分析的基础上, 并以文献资料进行佐证, 以平和质为健康的这一类人为基本参照, 从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与动机分析可知。

从体育行为上来看, 气虚质的大学生群体在一年四季均采用强度较小的锻炼行为, 这是因为该群体本身体能偏低且运动易于疲劳, 过劳易于耗气。而在遇冷与遇热的天气里, 该类大学生因易感外邪, 因此在夏季与冬季出现低频率, 时间短的锻炼行为。阳虚质则因体质虚弱, 运动量过大且在运动之后大量出汗致使阳气进一步损耗, 因此该体质的大学生, 一年四季的锻炼强度也明显低于平和质, 而且该体质易受风寒侵袭而患寒证, 由此可知, 该部分大学生在冬季锻炼频率就明显低。阴虚质则因阴液亏少, 且进一步地大强度运动致使阴液被过度损耗, 加重阴虚倾向, 因此该类大学生锻炼强度在四季均低于平和质, 而该类型阴亏燥热, 又不耐热, 如此造成阴虚质大学生在炎热夏季易患阴亏燥热的病变, 这也是他们避免在夏季锻炼的原因之一。痰湿质大学生由于其身重不爽, 喜静恶动, 因此在一年四季下, 其锻炼频率较平和质低;而由于本身深重, 多见体形肥胖, 且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自己的形体较为在意, 由此造成在一年四季的锻炼时间与锻炼强度与平和质无明显差异。湿热质大学生由于运动本身能够消耗其体内大部分的多余水分, 而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 因此在湿热交蒸的气候之时, 锻炼行为表现出明显减小。瘀血质大学生则是由于淤血内阻且运行不畅, 气血不能及时地濡养机体, 心血管功能相对偏弱, 因此一年四季内锻炼强度都低于平和质, 且在冬季之时, 锻炼频率与时间都明显低于平和质。气郁质大学生则是由于本身的情志不畅与气机郁滞而使其表现为喜静不喜动的内向忧郁脆弱之性格, 因此该类大学生一年四季锻炼强度、频率、时间都是较低的。

从各类体质的锻炼动机来看, 其9大基本中医体质的锻炼动机的总分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只是从锻炼动机强度出发可知, 平和质更倾向于乐趣动机, 而其他体质则是倾向于健康动机, 且从社交动机、能力动机、外貌动机排序上, 该几类体质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而由于身处青春期, 痰湿质大学生则更注重于外貌动机。

从上述描述不难得知, 对与平和质相异的偏颇体质大学生, 由于其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等发生一定偏颇, 且在感到不适病症时,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锻炼来实现强身健体, 而平和质大学生则是想在锻炼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以愉悦心情, 所以更倾向于乐趣动机。

三、对中医药大学师生一些建议

对于一些体质偏颇的大学生, 体育锻炼是他们强身健体的途径, 属于基本的生存需要, 在此基础之上, 需要多引导、开发他们的体育娱乐与社交等, 以此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针对教师而言, 尤其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长春中医药大学, 身处该环境下的教师, 对中医的9种基本体质内涵与其特征, 及其成因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并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每个体质的特征将所教学的一些学生进行分类, 如此实现因材施教, 贯彻不同体质学生的不同形式锻炼行为的组合, 并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针对大学生而言, 适当地判断自己的体质情况, 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专门体育活动, 并能充分地结合自己的兴趣, 长此以往实现在体育锻炼兴趣, 促进自己的健康体质。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医体质的内涵、特征以及成因出发, 并在调研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动机的基础上, 对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师生提供一些可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中医体质,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动机

参考文献

[1]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4) :1-8.

体育锻炼与近视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院校;大学生;快乐体育

前言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的现状,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这对推进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概念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目前人们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的界定,还没达成统一的共识。我国的心理学、教育学专著对习惯有不同的阐释,认为习惯是“不需要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而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表现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是由于受到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有:情境性学生习惯是在某种情境和某种刺激下而形成的,某种类似的情境或刺激重现,其习惯即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学生的某些习惯是由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赏、默许,在偶然的、微妙的、不易被本人和他人察觉中逐步形成的。

(三)动机概念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而且这种行动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所谓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学习或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动机驱动的,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联合驱动的。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

(一)习惯性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二)情境性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某种情境的不断重复出现和反复刺激所形成的。

(三)省力性

体育锻炼习惯定型后,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表现为心理能量的节省性。

(四)两极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习惯唯一性;其二是波动性。当习惯定型后,要想改变它就十分困难。

(五)愉悦性

在完成习惯动作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非常兴奋、激动,运动是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愉悦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的习惯与专业的关系:

不同的专业与体育锻炼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别,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对表3-1专业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81%学生都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只有38%的学生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保障,没有体育锻炼时间的锻炼是无法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

(三)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与分析

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能增加学生的锻炼兴趣,促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项目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项目的多样性能驱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增加锻炼时间,使体育锻炼的效果更好,也促使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四、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机制和心理学分析

锻炼习惯的形成可表示为如下相关过程:

锻炼需要→锻炼动机→锻炼行为→锻炼习惯养成

(一)体育锻炼需要

体育锻炼的需要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常以意志、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的功能。体育的基本功能能满足个人的上述需要,人的这种需要和体育的基本功能长期结合导致体育锻炼动机的形成。

(二)锻炼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推动个体进行自觉身体锻炼的直接驱动力,它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是个人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和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形成是从泛化模糊到分化具体、从不稳定到稳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锻炼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锻炼动机是锻炼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只要具备锻炼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锻炼行为自然而生。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的形成,关键是行为的保持,而保持这种行为,就要从锻炼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增强继续参与锻炼的动力。反之,如果锻炼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会削弱鍛炼的动机,甚至放弃继续锻炼。

(四)锻炼习惯的养成

人的某种行为在不断得到正强化后,在大脑皮层和小脑之间会建立起固定的神经联系,由于锻炼行为的结果符合主体动机的需要,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了继续锻炼的内驱力,锻炼行为的贩毒出现在心理上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在生理上形成一种特定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打破这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则会使人感到不适,并产生负性的情绪体验。

五、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健身娱乐的需要

健身和娱乐是人的本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不断激发人们对健身和娱乐的需求。然而,现代青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思维的活跃时期,他们追求时尚,彰显个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健身娱乐的追求上表现出浮躁,缺乏对健身和娱乐的理性认识,精神追求的层次也不高。

2.自我实现的需要

体育活动在精神层面包含有众多的美学和时尚元素,大学生对某一类别的倾向性心理或是行为活动,鲜明地显现出个人的追求风格,展现了个人的价值取向。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表现在自我表现欲上,大学生是最具有自我表现意识的群体,体育活动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3.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交互活动。体育有活动性、技艺性、合作性、竞争性、群居性和礼仪性的特点,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尚未成熟、迫切需要获得社会认同的时期,有着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他们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确立自我的社会地位。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

(二)外部因素

1.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因素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安全、多样、方便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学校经费的不足使现有的器材不能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率,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也对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形成了制约。

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素

学生对健康与运动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体育锻炼习惯,是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大学生能够全面而正确的地理解健康内涵的仅占61.2%。目前,高校大多采用体育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专项技术知识为主,而体育基础理论与卫生保健知识课时很少,健康知识的匮乏很难使学生树立长久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

3.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从众的心理。体育锻炼氛围能使人形成心理定势,不断内化自己的态度,使其行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自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4.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对体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其中的网络娱乐、网络交际等虚拟功能代替了体育的某些功能,上网也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网络文化的冲击淡化了学生体育健康意识饿培养,不利于其体育习惯的养成。

5.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其他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就业压力、经济条件等。当前大学生个人消费更加倾向于自身发展和就业有关的方向。近几年,教育成本增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体育健康投资比例甚少。此外,家庭环境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对健康投资力度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产生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是自身對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媒体的作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础。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动机能驱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进而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态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积极地影响,学生体育态度越积极,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渗透到大学生的言行中,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2.加强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改变过去形式固定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内容丰富、灵活、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加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内容丰富、活泼、趣味的“快乐体育”,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通过主体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4.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

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创设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情境,提供具体学习模仿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时间等确定锻炼的目标,选择锻炼的项目,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坚持不懈地反复实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锻炼参与意识,不断地指导、帮助学生调整锻炼计划,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促使其坚持锻炼。

参考文献:

[1]刘利,孙瑄瑄,吴蓉蓉.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研[J].安徽体育科技,2004,(02)

[2]文潮辉.让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动”起来[J].教育导刊,2004,(10).

[3]王华桌,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4]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5]张华君,宋亚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2003,(02)

[6]王爱丹,董晓春.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与高校体育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上一篇:学历法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地球上的星星有关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