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开展调查报告范文

2024-01-20

农村开展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1 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

教育绝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能, 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 开发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中成才,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转变观念是切实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学科课程为主, 以活动课程为辅。这与我们一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相当大的关系, 从而让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的活动课程。它是一种有计划的, 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 以学生主体活动及体验为主要形式, 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感悟统一协调发展及健全学生人格, 启迪学生智慧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样,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2 联系实际和因地制宜

在农村小学活动课程的开展中, 如何上好活动课, 使学生在活动课教学中自主愉快地学习, 其潜力和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培养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 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十分重视的问题。而当前农村小学活动课的现状有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坚持到底;二是没有把常规的一些活动开齐开足;三是一些地方在开展, 另一些地方没有行动, 活动课没有彻底地普及,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

3 承认差异和普及提高

我们要承认农村小学活动课程教学与城市小学活动课程教学有着一定的差异。农村小学学生不及城市小学学生的知识面广, 接受能力和条件都比较落后, 农村经济赶不上城市经济, 家长的观念上有差别, 家长的支持上有差异等。

普及的目的就是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都能兴趣盎然地参加活动, 扩大视野, 获取知识, 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农村小学活动课程教学, 光普及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活动课程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农村特色, 发挥农村优势,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

4 活动内容和和检测指标

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以动机为中心组织教学, 容易为儿童接受, 也使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 活动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常规活动课管理的研究和学科性活动课教学研究。常规性活动课一般是指学校开展的两课两操一舞、升旗活动和国旗下的讲话、班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文体活动等。学科性活动是结合学科课程教学的有关知识, 挖掘教材因素, 找出课内外知识的结合点,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设计相应的活动, 并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另外拓展开来, 还有综合实践性活动, 这类又叫主题性活动, 它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 从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多种育人功能等方面来完成的主题活动。

对活动课程的开展有以下检测指标: (1) 常规活动课程开展是否达到100%, 学生参与面是否逐周上升。 (2) 活动课的课时总量:乡小每周十节, 村小每周不少于八节。 (3) 学生能够做几种常规活动, 除了“两操两课一舞”、“升旗活动”、“班队活动”以外, 村小每个学生必须还会6种以上的常规活动, 乡小每个学生必须还会1 0种以上的常规活动, 从而检测参与活动的普及面。 (4) 学科活动课教学, 村小每周两节, 乡小每周四节。 (5) 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村小每期开展一至二次活动, 乡小每期开展二至四次, 全乡性活动每期至少一次。 (6) 学校特色指标, 建立的特色活动小组1 6个以上, 并且含有体操队、武术队、军乐队、足球队、种养殖小组、文体兴趣小组、电脑兴趣小组等活动小组。 (7) 教师培训是否分层培训, 培训面要达到100%。

5 具体做法和操作步骤

5.1 强化常规活动, 重抓管理, 促普及落实

常规活动是整个活动课程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抓常规活动课的管理是整个活动课程开展和普及的前提, 要使常规管理规范, 有新意, 有特色, 就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体系。

5.2 学科活动找准点, 拓宽知识面, 促活动深化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补充, 两者在现代教育中都不可缺少。我们在全面开展活动课程教学中体会到, 学科性活动课是拓宽知识面, 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要深挖教材, 找准活动内容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 找课内外活动知识的结合点, 找学生掌握知识, 动手实践的结合点。二是要放手让学生实践, 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在学科性活动课中, 教师当好助手,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动手、动口、动脑, 主动发现问题, 领悟道理, 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6 自创与借鉴相结合, 构建活动课多层次课型, 促自身提高

在实践中, 针对综合性活动课的特点, 借鉴古今中外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经过反复比较、筛选, 我们构建出了“YXSP”课型, 即“诱发引思—学法指导—实践释疑—评价激励”的“四环节”活动课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实践。

诱发引思是前提。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学习的最佳氛围, 开启学生智慧, 使学生在活动课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法指导是关键。老师启发引导, 点拨学法, 学生独立思考, 领悟方法。这样导之有法, 学生就学得轻松, 活动效果也就明显。实践释疑是目的。活动课教学的根本任务, 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善于动手、动口、动脑, 加强实践操作, 解决疑难问题, 形成能力。评价激励是深化。活动结束, 师生共同总结。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再作指导性、激励性的点评, 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体系, 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当然这种教学结构层次只是综合性活动课教学的一般的基本模式, 不是一个绝对固定的模式。在教学中, 老师应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 活动时间的长短和学生情况, 可以适当地增减和调换, 达到完成活动内容, 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摘要: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 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代替,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都不可缺少。本文从农村小学活动课程教学应如何开展来谈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农村开展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重视家访, 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农村教师在进行家访时因为经验缺乏或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无法取得理想的家访效果, 时间长了便慢慢的厌倦家访, 不仅对家访工作的开展失去信心, 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先将这种不良心理障碍消除掉, 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教师要对班级工作中家访的重要性引起重视, 要知道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家访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教师需要认真落实的一项职责。教师做好了家访工作, 自然就会有来自社会、家庭的力量支持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制定家访计划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班主任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家访计划。诸如初步确定家访时间、地点以及精心设计家访内容均包含在家访计划内。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大致将家访的时间确定下来, 并告知家长, 便于家长在家访当天有时间配合。农村家长因为忙于生计, 所以往往无法自由支配时间。尤其是那些在外务工的家长, 接受家访就要涉及一系列问题, 包括请假、返乡和误工等。因此班主任不能随意的就定下家访的时间, 应由家长对各方面情况予以权衡后, 按照自身情况而定。若学生问题并不紧迫, 不用及时联系家长, 班主任就可选择农闲时间或家长打工返乡之时进行家访。

而家访地点, 一般都是在学生家中, 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部分家长害怕自己的家庭情况会遭到老师的嘲笑, 因而对班主任家访都是能免则免。针对这一情况, 班主任可让家长选择其方便的地方, 公园、茶吧甚至田间地头均可。总而言之, 不能让家长感到心理不自在, 不能让他们产生为难与不安情绪。

对家访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就是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 把一些需要了解的事项事先准备好, 保证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家访。例如当学生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时, 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就要对学生家庭状况与周边环境做详细了解, 找到是何原因导致学生不上进, 进而积极采取解决措施, 将影响学生成绩的不良外在因素清除干净。

三、具体实施家访工作

(一) 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

家访并非向家长告状或找茬。家长与班主任拥有平等的人格与地位, 因而班主任在家访时一定要尊重家长, 要以一个对话者, 站在朋友的角度同家长进行交流。家长最反感的便是:

“你们的孩子怎么怎么了, 你管不管?”等此类居高临下的态度。同时, 班主任也要重视对家长的称呼, 这与家长是否能信任和接受班主任有很大关系。班主任要结合对方的年龄与性别, 比如张哥、李姐等。若对方为生意人, 则可采用“某经理、某老板”等尊称, 如此可使双方的距离感缩短, 进而顺利进行家访。另外教师在与家长交谈时, 可让学生在场, 以让他们知晓, 教师并不是上门“告状”, 而是与家长一起帮助他们进步。

(二) 切勿直奔主题

班主任在家访时, 不要一坐下就直奔主题, 而要以家长工作状况、工作环境、农业收成等家长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 在交谈过程中逐渐将话题转到孩子身上, 要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展开谈论[2]。若班主任是第一次与家长见面, 更应做到循序渐进。大多数农村家长对教师都是非常敬畏的, 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的与教师交流, 因此教师在谈孩子的问题之前, 最好先谈一些和家长相关的话题。

四、完善后续措施

(一) 和家长保持联系, 关注学生动态

家访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不要指望一次家访就将问题彻底解决好。班主任在必要时可采取“常回家看看”的方式, 以对家访成果予以巩固。

当然, 出于时间与精力的考虑, 班主任可尽量多采用填写“家校联系卡”与打电话的方式。针对学生的进步与变化, 班主任可借助电话以随意的方式告知家长, 并听取家长意见。而在期中考试结束或学期结束时, 班主任有重要事项告知家长, 而家长也有意见反馈给学校, 就可采取“家校联系卡”的方式, 若这些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 既显得过于轻率, 且在电话中也无法清楚的说明数据与确切情况。

(二) 跟踪受访学生, 实施动态管理

班主任动态管理家访过的学生, 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问题学生”的慢慢进步, 要降低对该学生的关注度, 减少同其家长的联系;二是待“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 班主任应对家访对象予以及时更换, 将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五、做好访后记录、写好总结

(一) 家访记录

做好家访记录可使教师加深对每次家访解决问题的印象, 以免在下次家访中重复之前的内容, 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观察学生在家访后的表现, 看其是否有进步, 以此来确定有无再次家访的必要[3]。

(二) 写好总结

作为一项课外教学活动, 家访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具体表现。农村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均会为家访留下值得深思的例子。因而教师应及时做好小结, 并在年级会或全校教师会上同大家交流, 以积累更多的家访经验。

总而言之, 若要全面了解学生, 推进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 就必须要将家访工作落到实处。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家访过程中必须要抱有热忱的态度, 端正的思想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来开展工作, 如此方可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家访工作相较于城市而言有一定的独特性, 班主任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特点考虑到, 以有效的开展家访, 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提出了班主任家访的具体策略, 旨在使家访得以有效开展, 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家访

参考文献

[1] 鲜文琴.农村小学班主任家访策略[J].教师, 2015, 15:115-116.

[2] 王宗赟.农村小学班主任家访的六个小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2:175.

农村开展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农村中学生现状分析

(一) 家庭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家庭中, 许多家长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由于鞭长莫及, 只好把孩子交给年迈体衰的父母管教。在农村, 祖辈们忙于田间劳作, 早出晚归, 对孙辈的行为习惯教育无暇顾及。更严重的是隔代教育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代沟, 孩子不能和祖辈有效沟通、交流, 而祖辈对孙辈过度溺爱, 他们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 从不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也不要求孩子参与家务 (如洗衣、做饭、打扫清洁等) 。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和孩子进行简单交流, 给孩子下学习指标, 要求考多少分, 排多少名, 他们认为只要成绩好, 一切都好, 盲目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学生依赖性强、懒惰、孤僻, 不善和他人交流, 缺乏进取心。

(二) 学校因素

多年来学校往往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 致使学生道德水平下降。生活上, 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任意攀折花木、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 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 思想空虚, 意志脆弱, 思维成人化。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三) 社会因素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 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 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读书无用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 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 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 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 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二、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心理养成教育

这是养成教育首要的基本的任务与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的结构特点, 教师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养成良好学生的心理品质。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三要鼓励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自理、自律, 培养其自我意识;四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和个性品格。

(二)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这是心理养成教育的必然结果。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规范学生;二要用时代的要求来衡量学生;三要继承并且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 学习能力养成教育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学会听课, 学会作业, 学会思考, 学会提问, 学会考试, 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能力。

(四) 创新精神养成教育

这是心理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 “推陈出新”、“求异思维”、“化腐朽为神奇”, 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 是时代赋予当今教育者的一项重任。

三、养成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 热心观察, 留意表现

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针对地方实际, 针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教育者要留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对症下药”。

(二) 家校联系, 不可或缺

有些学生具有“两面性”, 所以, 我们不能单凭其在校表现就作出判断。有的学生的“两面性”还表现在“表里不一”。个别学生可能因为成长过程、生活环境的某种特殊性而导致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日常的行为表现不尽相同, 甚至截然相反。对这类学生, 老师除了要通过关爱、沟通, 或日记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了解以外。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加强联系, 经常交流沟通, 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 共同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 以身作则, 重中之重

在学校里,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有一些老师对“有礼”的学生“疼爱有加”, 对“没礼”的学生爱理不理;有个别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边抽烟一边教育学生抽烟如何不好;还有的老师居然操满口粗话去责怪学生的不文明行为。稍作观察还不难发现, 凡是板书“龙飞凤舞”的老师, 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潦草的;板书规范的老师, 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端正的。由此可见,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传”, 这一样的至理名言, 每一位教师都要铭刻在心, 并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 时时处处身体力行。

(四) 教育形式, 切忌单调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 我们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切忌形式单调, 特别是一味的说教, 更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所以, 我们必须针对实际情况, 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

总之, 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学时代不仅是中学生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 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 更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众所周知,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村孩子也相对较多。因此, 抓好农村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农村开展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1开展高效微课题研究的策略

1.1 聚 焦个体 ,全员包容

学生层面:在开展微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找到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我们要求教师将目光投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同时,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层面: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在成立了微课题研究小组之后,让每个小组成员分工进行,相互合作,坚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推动微课题研究的开展。例如: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这个课题时,根据数学知识的不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几个小的课题进行研究。如: 小学数学创新计算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数学创新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探究、小学数学创新空间与图形教学模式的探究,将课题分成几个小组,指定责任心强、能力好的教师进行负责,确保微课题研究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1.2 直 面全程 ,全面关注

在开展微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直面全程,全方位地展开研究, 从而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内容。着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 坚持对课题内容进行评价和审核。组织教师加强对相关文献展开研究,开放学校图书馆,同时还组织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推荐价值较高的网站。在教师初步提出研究方向以后,学校组织人员进行评价和审核,确定有价值的课题内容,展开研究,确保研究课题的价值。

第二, 全面关注微课题研究过程, 坚持对细致问题进行探讨。学校要求研究教师,将研究过程书面化,定期开展讨论、交流,将有关内容整理成档并保存。如:“单元教学法”、“边讲边实验教学法”等课题,通过交流,参与教师领会了课题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必须细致地描述,把实质通过自己深入调查和实践研究进行表达,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 预测微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之前, 我们要求课题组预测微型课程开展之后的效果。在预测的过程中,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有效结合起来,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内容,然后再选择重点方面进行阐述。

第四, 根据微型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编写报告。在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学校科研组织人员可以组织教师集体参加学习,通过教研讨论、听课等途径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确微型课题研究的特征,以及微型课题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然后再在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合理的调节,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1.3 着眼微观 ,小口切入

在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应该着眼于微观,从小口切入。重点思考研究过程中某个方面存在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坚持着眼于细微理论,坚持将一个课题研究透彻,再从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题材可以结合农村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事情, 选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微型课题展开研究, 也可以通过学生来获得, 还可以从师生合作中去获得,力求研究的内容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切入口较小且在开展的过程容易实施。例如:“农村稻草资源的利用”就是一个较好的微型课题, 因为稻草是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元素。

1.4 淡 化文本 ,多样呈现

传统的课题研究, 研究成果往往以文本式课题报告作为研究成果。在我们的研究实践中,提倡教师打破条框,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课题的研究成果:如教学反思、随笔、日记、工作总结、教学设计等,使微课题研究更好地与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尽可能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微课题的研究情况。如在校园网、教师博客、QQ空间进行呈现,使学校微课题研究的时空进一步拓展。由于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等更有成效,教师的参与性也更高,微课题研究的手段也更有新意。如:《在英语词汇课的微课题研究》中 ,课题成果就是简单的微课程话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课题教师将单词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大约6个左右的单词,以一组单词为基础来编写话题;此外,对于一些重点的词汇做成一个思维导图的微课程, 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并记忆。

2教学反思

几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迅速, 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明显, 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嵊州市第一批星级教科研学校,教师每年的论文获奖和发表率均超过40%,教育工作更是成绩喜人,是嵊州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等。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师资培训、研究手段的应用和创新、研究题材的发掘与摄取、细节管理的手段、研究理论的指导与总结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农村小学开展微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聚焦个体、全员包容,直面全程、全面关注,着眼微观、小口切入,淡化文本、多样呈现,以便确保微型课题研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农村开展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1 亲近自然, 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

身体健康, 才能产生旺盛的精力, 才能有足够的体力、耐力和敏捷的运动技能, 这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现在的小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身体素质弱, 生活自理能力差。为了锻炼他们的身体, 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 可组织学生进行爬山、野炊等, 在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中, 锻炼身体, 增强意志, 开阔视野, 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 融入自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欣赏自然景观, 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 物华天宝, 人文荟萃, 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 如景迹s非凡的清水岩, 巧夺天工的清风洞, 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 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

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 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 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

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 结合校本课程, 开展一系列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 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2 开启矿产资源, 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了解我国资源状况, 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官桥美观耐用的石板材、剑斗丰富的煤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 先说一说, 谈一谈, 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 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 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 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 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2.3 引用传说故事, 感悟传说内涵

第十册《月光曲》写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 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本文通过描写《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传说故事, 把贝多芬对穷苦人家的友善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乡村学生生活纯朴真实, 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如:安溪茶乡自古来家喻户晓的“乌龙茶传说”, 清水岩“枝枝朝北树”的传说, 清水祖师陈普足广行善事的传说……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 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 收集民间传说故事, 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 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化组合,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管理科学。我真佩服佛祖的管理艺术。”这是学生由清水岩传说——“弥勒佛与韦陀”的故事有感而发。

3 贴近自然,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体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 它不仅对学生的感性知识学习有帮助,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情感、意志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 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方面应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 设计活动, 引导情感体验, 激发创新的欲望。体验是个体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即活动 (实践) 中产生的。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活动, 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 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培养道德意志, 引发道德行为, 使知、情、意、行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

(2) 创设情境, 丰富情感体验, 尝试创新的喜悦。在引发内心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基础上, 为他们创设情境。让他们轮流当一天的老师, 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体验, 在新的体验中大胆实践, 总结得失。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引导下, 让学生尝试到创新的喜悦。

(3) 结合活动, 积淀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的品质意志。学生在创新体验的同时, 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不易, 从而更加尊敬师长。在此基础上开展系列体验活动, 如家庭角色体验, 假如我是爸爸, 让学生在日常的体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教育, 在教育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 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 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 塑造我们自己, 超越我们自己, 使学生的“身、心、德、智”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枝术人才, 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需求,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尤其是在农村, 由于人才、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困扰, 使农村小学教育仍停留在一般识字、机械教学, 形式和内容也为单调, 很难培养出合格毕业生。作为农村小学, 教师在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教育方法研究: (1) 亲近自然, 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 (2) 融入自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贴近自然, 培养学生美好品德。

农村开展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在中小学,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精神和要求, 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健身性、娱乐性。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身、心、社三维健康观为出发点, 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技能运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毽球运动无论从其锻炼价值、自身特点等都可以满足和适合不同水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 他们或亲身参与, 或欣赏比赛。结合“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走出课堂和网吧, 走进大自然, 走进操场, 走到阳光下, 利用毽球的易组织性和场地器材要求的简便性等特点,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进一步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1]。在中小学中推广与普及, 让学生认知祖国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民族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和自己所学科目, 查阅大量报刊、杂志以获得更多的文献资料

1.2 思维法: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进行理论构思

2 结果与分析

2.1 毽球运动价值与特点

毽球运动具有民族性、融合性、观赏性、灵巧性、集体性和对抗性等特点。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柔韧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相互合作, 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毽球运动特点: (1) 负荷特点。毽球运动其运动量可随意控制, 踢毽球时可以试自己的体能来确定运动量的大小, 身体接触少, 大可不必与人挣抢冲撞, 安全系数大。 (2) 技术特点。毽球踢法多种多样, 有单人踢、双人踢、多人踢;有正踢、反踢、交叉踢等二三百种花样;有头顶, 胸触, 腿触和脚踢;可以正脚背, 脚弓, 外脚背和脚后跟踢等。踢毽球需要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灵活协调;它需要全身的协调配合, 需要踢毽者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来控制它, 在空中完成接、落、跳、绕、踢等动作, 过早或过晚都要失败, 这可以提高人们的反应、灵敏、协调能力。 (3) 组织简便特点。对场地和气候的要求不高, 便于组织和开展。毽球可以随身携带, 哪里都可以玩, 这是仅次于跑步的最便宜的健身运动。这项运动既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开展, 又可以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普及;既可以锻炼身体, 又可以休闲娱乐;既可以直接参与, 又可以欣赏观摩;既可以单人竞赛, 又可以集体竞赛。因此, 毽球在中小学校普及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发挥它的健身、娱乐、灵巧、对抗等优势,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个性, 增进学生的健康。

2.2 农村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的有利因素

2.2.1 渊源深远, 民间基础好, 各级领导重视关怀

毽球运动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是从我国古代的民间踢毽子游戏衍生而来, 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熠熠闪光的一颗璀璨明珠。“网毽”起源于广州, 是后来发展成为现代毽球运动的雏形。1983年国家体委对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踢毽子活动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 并在总结各地开展踢毽子活动的基础上编写出《毽球竞赛规则》, 1984年3月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把毽球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之后, 毽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1987年9月, 中国毽球协会的成立使中国毽球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全国性的毽球比赛有一年一度的全国锦标赛;全国职工毽球赛;全国大、中学生毽球赛[1]。广东在省教育厅、省体委的领导重视关怀下, 毽球运动在广东得以全面的开展。1998年毽球成为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2.2.2 简单易学, 便于推广

毽球体积小, 易携带, 外形美观漂亮, 深得学生们喜欢, 而且运动起来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场景热闹, 观赏性强, 技巧容易掌握。许多体育项目要求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 才能取得好成绩, 而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即使刻苦学习, 成绩仍不十分理想。因此, 很多学生从主观上不愿意接受, 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而毽球其技巧要求可高可低, 受学生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影响小, 不同层次的学生, 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都能在毽球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吸引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毽球在学校的推广应用, 正好能满足多数人的锻炼需要, 它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能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建立我国现代化体育教学课程结构体系有积极的影响, 从而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2.2.3 经济实效、竞赛规则简明

毽球运动的开展较切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 符合国情、校情和乡情, 其设备简单、不受场地限制, 投资少、收益高、便于组织且规则简明, 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立竿为柱、以绳代网即可开展, 四季皆宜, 老少可行。毽球可以自制自做, 培养人们勤俭精神, 自制的毽球既经济实惠, 又成效明显,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2.2.4 科学可行、普及健身

毽球运动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符合人们的生理、心理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它的自然动作形成, 正是包涵了人体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生产实践中的基本活动能力, 是人体适应自然环境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的反映。以13~19岁的青少年为例, 在毽球教学内容与及时动作的系统性方面, 均反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运动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生理、心理与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客观规律, 同时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身心发展规律逐步提高技术水平。踢毽球不仅可促进身体的背、腿、躯干及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 还可以增强心脏、扩大肺活量、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机体功能、改善代谢能力, 培养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立体感、提高定向能力与判断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踝、膝和髋关节的灵活性, 使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进一步得到全面锻炼, 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 毽球运动在农村中小学校普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要明确毽球运动项目

毽球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毽, 即两队隔网比赛, 有团体赛 (3人) 、混双、单人赛形式。它不同于普通的踢毽子游戏和花毽, 目前在学校开展多为踢毽子游戏和毽球, 笔者认为, 踢毽子是毽球的一种辅助练习, 毽球作为踢毽子的提高。毽球已经是国家正式的比赛项目, 有完善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科学训练方法。适宜在学校大力普及网毽, 开展网毽比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花毽项目。

3.2 加大宣传力度为毽球运动注入活力

目前很难在电视上看到毽球比赛, 报刊杂志上几乎也看不到毽球运动的报道或介绍, 这对毽球在学校的普及与提高极为不利, 因此, 要转变观念, 认识到毽球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过去是辉煌的。目前有许多体育老师还不了解认为它是简单的游戏。要加大对毽球运动的宣传, 并举办高水平的毽球赛事和层次多样的毽球比赛、踢毽子比赛、花毽比赛等。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它, 了解它, 喜欢它,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3 师资、科研队伍缺乏

师资和科研队伍已经严重制约了毽球运动冲出中国, 走向世界, 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一项运动。目前毽球这项运动, 缺乏从事毽球运动的专业教练和教师, 科研水平还很低。因此, 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通过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或通过短期培训, 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为普及毽球运动提供师资保证, 进一步提高毽球的教学、训练与研究水平。

3.4 运动技战术水平低

目前的学校毽球比赛还局限于往返传接球和对方失误得分, 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战术和利用高超的技术得分, 缺乏欣赏性, 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只有提高毽球运动技战术水平, 提高其技艺性, 这项运动在学校才有较强的生命力。

4 结语

毽球运动无论从其锻炼价值、自身特点等都可以满足和适合不同水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 他们或亲身参与, 或欣赏比赛。结合“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走出课堂和网吧, 走进大自然, 走进操场, 走到阳光下, 利用毽球的易组织性和场地器材要求的简便性等特点,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进一步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但在实际的开展中我们体育工作者还将面对许许多多的实际困难, 我们应改变观念、努力钻研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对这一战略目标, 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尤其把艺术教育作为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受到或者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同时存在的短期行为也在侵蚀着音乐教育本身, 进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研究改进的办法, 来克服这种短期行为, 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短期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1.1从教学层面看短期行为的表现

应付上课、应付考试、应付检查的现象在各类中小学中屡见不鲜。上课不认真备课;教学不按规律, 没有程序、缺少章法;音乐课等于唱歌课;器乐教学与欣赏教学往往是空白。

1.2从管理层面看短期行为的表现

从管理层面来看, 不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设、上足音乐课, 或者课程表标上音乐课, 但却改上其他课程;搞课外音乐活动, 主要就是选“苗子”出“尖子”, 装装门面, 应付竞赛;基层学校有音乐教研组的也是凤毛麟角, 音乐“有教无研”是极为普遍的现象。1.3从活动层面来看短期行为的表现

从活动层面来看, 校园冷冷清清, 长年没有音乐活动的有之;即使有活动, 单调乏味也只限唱唱歌的老一套有之;名义上有活动, 然而, 活动时间、地点、器材、辅导教师不能落实的有之等等。

1.4音乐教育中, 短期行为造成的危害

在21世纪, 上述种种短期行为 (有的尽管只有少数人和个别现象) 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有害的。教学的短期行为将使我们部分乃至更多地丧失音乐教学的主阵地, 使音乐课堂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形同虚设, 甚至由于听任流行歌曲大肆入侵, 而使音乐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流行歌曲的温床和土壤。活动的短期行为则是校园文化逐步萎缩甚至于走向文化沙漠, 与此同时极少数人的参与和大多数人的远离使活动既背离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宗旨, 又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 尖锐对立, 直接影响表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在音乐教育中造成短期行为的原因分析

“短期行为”作为跟长期行为相对的一个概念, 其要害在于一是目的浅表性, 二是行为的短暂性, 前者使行为主体只顾眼前, 不顾将来, 只要目前利益, 不要长远利益;后者使行为主体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注重行为的即时效果, 而忽视行为的长期效应, 剖析音乐教育的短期行为可以发现, 无论是教学活动上的短期行为还是管理上的短期行为, 都能从目的浅表性和行为的短暂性上找到印证。究其原因, 既有教育的观念问题、管理问题, 也有施教者的认识问题、能力问题等等,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教育内部最为突出的主观因素。

3克服音乐教育中的短期行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把应试教育切实转轨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来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一方面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要做到全面、全程、全方位, “全面”一是指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内容

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宋维莉

(山东济宁兖州一中山东兖州272106)

摘要:2 1世纪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必须转变观念, 迎接挑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在现实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短期行为, 严重侵蚀着音乐教育本身, 进而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短期行为长期行为行为主体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9) 06 (c) -0240-01

的全面实施;二是指面向全体学生, 还音乐教育以人的教育的本质;三是指音乐教育自身的全面性、独立性, 而不仅仅是美育的内容、途径, 不仅仅是其他学科的辅助手段, 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全程”是指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 一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 要全程实施素质教育;“全方位”是指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到整个校园文化都要以素质教育为准绳, 而不能有“被人遗忘的角落”。

3.2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要支持

“科教兴国”的主体战略, 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不失时机的积极启动教育现代化, 使包括音乐教育设施在内的整个学校装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样, 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就有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依据物质对精神的反作用, 还可以在物质层面上有效的克服音乐教育的短期行为。

3.3采取多种途径, 加快建设音乐教师队伍的步伐

尽快建设一支包括专、兼职在内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没有一支队伍, 音乐教育就是一包空话。农村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较之于城市, 更为困难, 也更为迫切。

音乐教育的短期行为尽管有其严重的危害性, 但是, 只要我们对症下药, 支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支持认认真真教学, 支持丰富多彩的活动, 支持严格科学的管理, 支持踏踏实实的工作, 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就一定能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Z].

[2]优秀教改教学经验论文集[M].中国城市出版

社, 1998, 1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思维的方法, 对农村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从毽球运动价值与特点, 农村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的有利因素等进行分析, 为毽球运动在农村中小学校普及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毽球,可行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部督查反馈机制范文下一篇:年度财务审计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