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考试范文

2024-04-13

深化教育改革考试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矛盾逐渐凸显,改革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经济领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社会领域,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随着各种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一显露,如果有关部门处置不当、应对失策,普通个案极有可能演变为群体事件,由小事引发成为大事。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要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中央书记习近平说:“蛋糕做大还要分好”。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深化改革的举措

在这“六个紧紧围绕”的前提下,深化改革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新举措。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是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

2、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收制度

3、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建立开放性的新型经济体制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建设法治国家

5、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与体制

6、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

深化改革的意义

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改革,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深化教育改革考试范文第2篇

程海贵

今天我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教育质量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与各位领导和同仁探讨与切磋。

一、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1、抓各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常规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的。每学期开学,我首先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了教育教学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根据具体的工作实际情况我们每学期制定如下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新课改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计划》、《体卫艺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业务学习工作计划》等。

2、抓住教学的常规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每当学期开学,我们都组织干部、教师召开教育教学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具体目标。

A、抓备课。明确备课的具体要求,提倡全方位备课。尤其是要求做到: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有创新、板书规范,反思跟上。

B、抓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龙头环节。

一是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提前2分钟到教室门口,逐步转变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是实施新课程以来,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上好一堂课关键应做到——以学生为本,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主线简明,细节饱满,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

C、抓反馈。如何检验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在批改和反馈环节上做了大量工作。业务检查时重点查作业的适量与适度性,开放性,成绩检测的密度和质量。

二、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

1、开展了校本学习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教研理念。

第一,为了让全体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除了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培训学习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市、区师校有关领导和教研员来我校讲座,结合培训教师都撰写了心得体会。还经常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我们先后派18名教师到沈阳、丹东、大连、葫芦岛等地学习,外出学习归来后,把收获通过不同形式在全镇推广,达到了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目的。

第二,逐步使干部教师养成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的学习习惯。要求教师都要做好学习笔记,写好教学随笔。中心小学先后六次组织了对《课标》和《优化教学设计》的问卷。 第三,为了让全体教师更深入地掌握课改精神,在重点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和《课标》之外,又对课改教师提出了硬性任务,要求做到“六个一”。即每月写一份心得体会,每月上一节校内研究课,每学期写一篇优秀课例,讲一节全校观摩课,做一个优秀课件,写一份经验总结。

2、两年多来,我校重点开展了以下区域性校本教研活动,探讨了以赛促研的教研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09年下学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我校的阅读教学,出现了问题,很多阅读教学基本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开展了3——5年级语文教师汇讲活动。这次活动,我们要求各村小校长、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加,每位任课教师,都上一节阅读课,并且提供教学设计,参加活动人员,为每位执课教师打分,最后全镇选出3名优胜者(张文涛、周化侠、毛富国),为全镇教师上公开课,这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可和好评,特别是毛富国老师的课,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走出了自己语文课的路子。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任课教师的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平台,提高了我镇阅读教学的质量。

2009年以来我校新上岗的教师有12人,为了实现“一年会教书,二年教好书,尽快成骨干”的工作目标。让新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2010年上学期我们开展了新岗教师大练兵活动,这次活动12名教师全员参加,

进行互相听课,互相评课,谈体会和感受,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让他们与中青年教师结对子,制定业务提高计划,实施跟踪培训,使之共同提高。

2010年下学期,重点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大比武活动,这是我校“以赛促训”,校本教研的活动的新起点,这次活动我们是这样开展的: ①9月——10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各校自行搞校本教研活动,并推出2节课参加中心小学组织教学模式大比武活动。

②11月上旬到现在中心小学分三片组织开展这项活动。要求每片的校长、主任和班主任全员参加,同时写出评课稿和体会。最后评选出朱永英、毛富国、赵志琴三名典型教师为全镇上观摩课,以此把推进课堂模式改革推向高潮。

这次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教师重视,学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教师参与积极性高。二是受到了干部教师的欢迎,大家一致表示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活动的平台,大家相互学习,人与人交流,校与校交流取长补短。三是又发现了一部分典型教师,如烧锅小学的朱永英是英语骨干教师,又是语文典型教师。

2010年9月份,我们还开展了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活动。在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的基础上,层层开展竞赛活动,各村小通过问卷、班会说课、现场答辩评选出一名班主任参加中心小学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心小学评选出召都巴小学杜林、张彩霞,宋杖子小学的赵志琴三名班主任参加区教育局和区师校组织的班主任大赛活动,这三名教师分别取得了不同项目的个人

一、二等奖,中心小学取得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杜林老师代表龙城区参加了朝阳市举办的班

主任大赛,荣获一等奖,为我区赢得了荣誉。杜林、张彩霞、张瑞珍老师分别代表我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典型教师基本功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我校又开展了品德与社会、科学区域校本教研活动。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品德与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家重视不够;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三是各种检测力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了这一区域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体任课教师的构建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各种局面。

上述一系列的区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校本教研的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典型教师作用,还发现了很多新的学科典型教师。为校本教研的长足发展,铺平了道路。

3、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因材施教,要求各科教师每个学期都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当作重要的工作来抓,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构建形式多样的成绩检测平台。

一是平时要求教师注重一节一得、一课一得,不断增加成绩检测的力度和密度。要求教师进行成绩检测后马上批改、评讲、分析。中心小学每次业务检查时都把此项工作当作重点。

二是要求各校各科教师互相出检测试题,本校交流、校与校之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每个学期都至少进行两次由中心小学人员出题、监考、评卷的有关学科成绩抽测活动,以便掌握教学成绩的真实情况,督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加强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管理。

要求各校定期召开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会。尤其是加大提高了六年级教学质量研讨的力度。几年来,由中心小学统一组织的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求各校每次期中期末成绩检测后,任课教师和学校都要做出详实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进行跟踪管理与指导,要求校领导与其结对子,定期提高。

由于我们措施得力,几年来,我中心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上学期教育局五年级期末质量抽测中,我校取得语文第

一、数学第

二、英语第三,综合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课程改革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教育的中心工作,但是目前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和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大家共同探讨:

1、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导致教师编制太紧,现有的师资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多数村小学基本上是一个班主任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工作量大,加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之间,往往偏重于教学质量。

2、经费短缺。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校园硬件建设、环境建设、现代化信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的经费体制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3、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距离,教学水平存在差距,“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陈醋”的现象时有发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化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向兄弟单位学习,在改革中建功立业。

召都巴镇中心小学

深化教育改革考试范文第3篇

学习心得

认真研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使我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更深一步,使我意识到职业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也让我明白,身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还需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与贡献。

一、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升学教育,它强调道德修养的培养,它重在职业技能的训练,它突出创业、就业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不是多年不变的应试教育,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紧跟市场变化而变化(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专业教育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校园教学,它是学校教学、企业实践、社会历练的结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它更是培训教育、就业教育,它是终身学习的具体体现(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

二、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

十五年前,国家根据国情的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十五年后的今天,科研型、学术型的人才严重过剩,大批量本科生、研究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上更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这个需求必将是长期的、稳定的。然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远远满足不了这个需求。于是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对职业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职业教育迎来了他的春天。时势造英雄,在这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也许你就是这个大趋势中造就的名师、专家,走上自己事业上的巅峰。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

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蒸蒸日上,同时又给了我们更大的挑战,对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了更高的要求。

1、“变”字当先

职业教育思路要“变”,不能一味的固守普通教育的思路,否者无法适应真正职业教育的需要。整天在黑板上开车床、在视频里做西点肯定培养不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整天强调“分分学生的命根”,却对学生种种恶习视而不见的教学肯定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2、“严”字当头

转变教育思路,不以分数论高低,不代表我们要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要更加严格的要求他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提升一个更高的层次,并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都要严格把关,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仅做到高进高出,而且低进同样高出。

3、“德”字为基

在任何业绩考核里,都把“德”字放在首位,“德”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之最。道理显而易见,师者无德,怎叫学者诚服?学者不诚服,师者怎样去开展工作?上课应付学生,应付课堂,更有甚者,放一些与本节课甚至与本学科无关的视频,老师轻松、学生高兴,看来皆大欢喜,其实不然,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在给你打折扣了,你应付他次数越多,你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就越清,学生看不起你的时候,他还听你“传道授业解惑”吗?还向你学习操作技能吗?所以“德”是我们做好职业教育的基础。

4、“学”字为梯

深化教育改革考试范文第4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广东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牵引带动全局工作的“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推动大湾区与示范区利好叠加形成“双区驱动效应”,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雙区”建设支持广东深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岭南花正开,奋蹄开新局。

1月24日,在广东两会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展示了广东的经济韧劲。“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如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亮出了清晰的坐标。马兴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认真落实“1+1+9”工作部署,包括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内容。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从2021年‘十四五’开局以及从广东的现代化建设看,要把这两个大区作为它的重中之重,支持它的建设。这两大区建设好了,对广东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湾区在广东有九个城市,是一个非常大的体量,人均产出和地均产出都比较大,也代表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平。所以抓好了这两大战略,无论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对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意义都是非常深远。”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互联互通的大动脉。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双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加快推进广东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最终指向,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更好地发挥大湾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增长极作用。”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钟韵对《小康》记者说,两大战略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为大湾区建设注入了制度创新的新动能,为突破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大湾区参与双循环。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展现新的更大作为,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应该讲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抓手就是要围绕这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来做。”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对《小康》记者说,“双区”建设就是继续支持广东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发挥好引领作用。广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它更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就是要靠“双区”建设,更好地践行习总书记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大湾区是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

在中国发展大棋局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是重要一子。“北雄安,南大湾,是中国战略双子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湾区经济的实验者,为中国发展带来新契机。”……学者们对大湾区给予高度关注和期待。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9+2”城市群,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7264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继美国纽约大湾区、美国旧金山大湾区、日本东京大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与纽约湾区旗鼓相当。未来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超过东京湾区的亚洲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占全国土地面积不足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却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6%,是全国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增长极。”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专题研究员贾征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迅猛、创新能力突出、定位明确,全球化趋势、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化科技都带来新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是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区;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

大湾区之所以能够发展,陈耀认为,离不开各个城市规模等级的不同,既有特大城市,也有中小型城市,这个可以成为城镇体系、产业体系,还有人口规模的体系,这个对于大湾区建设都非常重要。“大湾区要强调一体化发展,四个核心城市引领,其他城市和周边地区协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大湾区建设要吸引各方力量参与进来,带动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结合起来。”陈耀说。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要如何闯、如何试,开出一条新路来?广东省发改委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提到,广东将在坚守“一国两制”前提下,区分不同领域、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逐步打破壁垒屏障,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对于营商环境、城市治理等港澳领先、可以复制的直接对接,实现规则“联通”;对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港澳领先、但难以直接复制的,主要是学习其理念加快构建与之接轨的制度体系,实现规则“贯通”;对于执业资格、社会保障等由于管理方式不同形成的规则差异,则在充分协商基础上实现规则“融通”。

港珠澳大桥海关关员对供港鲜活水产品进行查验。 图/ 林昌锋

粤港澳大湾区华南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仁寿对《小康》记者说,港珠澳三地在制度、经济发展程度及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协同处理好差异实现协调发展。例如紧扣《纲要》中的战略定位,既然国家认定“自贸区”政策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将大湾区内三个分割的“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和“珠海横琴自贸区”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全部实施“自贸区”政策,解决人为割裂三个自贸区的政策篱笆,带动辐射作用将倍增,将极大地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协调发展。因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全部实施自贸区政策可以立即破解“三个关税区”壁垒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和香港经验,将现有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自贸区”扩大到整个大湾区11个市,全面提高大湾区金融合作、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再进一步转型升级为“大湾区自贸区”,即将行之有效的香港自由港制度延伸,整个湾区内全部或大部分进出口商品豁免关税,实行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物流自由的政策。此举对于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辐射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悉,广东省始终把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也超过1000公里,已初步形成连通粤东西北、连接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放射型对外通道格局和内部城际网络主骨架。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的定位,深圳前海规划了“9+2+1”陆海空立体交通构架。图/ 张玉荣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方向是要以高水平的软硬联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更好地推动大湾区协调发展,毛艳华认为,要把提升市场的一体化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继续推进湾区通工程,加强制度衔接和体制对接,“如果大湾区城市群不能够解决市场一体化的问题,那就谈不上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所以当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深圳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

大潮起珠江,改革忆峥嵘。

当年,“改革开放第一炮”在深圳蛇口炸响;如今,与蛇口一山之隔的前海,又走在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小康》记者近日走访的前海,这个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建设的干劲如火如荼,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正成为“中国梦”的梦工厂。行走在深圳的每个角落,同样能感受到这座创新型国际化城市充满着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深圳,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2020年10月,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二,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第三,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第四,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六,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当前,深圳正努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在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方面,马兴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出台省级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措施,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模式,在制度创新、放权赋能、激发活力、营造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支持深圳构建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增加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供给,试点放宽国际新药准入,支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径,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地用林改革试点,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实际上是在可控的情况下,中央大胆放权让深圳去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思考和顶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科技卡脖子的问题,这反而回到先行示范区的概念,用制度体系、规则体制、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在地方可以集聚国际国内的各种要素资源,实现创新和突破。粤港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提出来,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侧重点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以市场化的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它的着重点是‘1到N’的变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张玉阁对《小康》记者说,而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侧重点应该是从0到1。一个是从无到有,一个从有到多,这两者能够相互联动,相互支撑,那么它的科技创新就可能会具有综合竞争力。

钟韵认为,就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来看,这不仅是为深圳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针对深圳的综合授权改革所产生的制度创新效应,必将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体现。以科技人才的引进为例,《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包括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与境外专业人才的新措施,这将助力深圳吸引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当前,“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快成型,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交通支撑,将令深圳的引才用才改革惠及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为重要引擎的全球引智方案,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与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体系。人才体系的支持,无疑将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的实力,从而为大湾区参与双循环中,畅通国内循环、助力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积极的支持。

蓄势待发,“中国梦”的典型体现

新时代,新机遇,新使命。

站在新的起点上,整装待发的广东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包容的姿态展望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领头羊,湾区11个城市各有优势,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必然。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台,整合教育、金融、科创、产业、人才和交通等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湾区。”贾征建议加强制度、金融、产业、教育等方面协同,如加强制度协同上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组成的“大湾区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构建联系紧密、沟通高效,协调有力的三地合作机制,积极推进粤港澳三地政务服务、融合发展等全面工作。

“双区”建设是广东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目标任务。张仁寿说,广东推进“双区”建设,未来面对多项挑战:广东出口外需持续下降,经济活力受到较大影响;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断裂,也加速了“逆全球化”和“去中国化”的趋势;目前科技体制和科技创新生态还不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还没有形成崇尚科学家精神的社会风气;“短板”效应长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等等。张仁寿提出实施“四大工程”破解科技创新薄弱环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系统工程;“面向经济主战场”系统工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系统工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系统工程。

“大湾区规划纲要里面,打造综合性的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的这一块儿,五位一体,四个自信,两个布局,世界级城市群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地方就变成讲中国故事,或者是为全世界各种问题提供一个中国方案,未必是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一定会有启发、会有价值。”张玉阁说,大湾区应该是未来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最典型体现或者综合性代表。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是广州市贯彻落实“双区”建设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的重大举措。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参观考察各类“菜篮子”产品。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深圳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同时,也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树起中国高质量发展“一面旗”。“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崔成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对于深圳有诸多建议,深化金融体系改革:选择深圳前海等地,开展普通法系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前海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实验窗口建设;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新模式:以扩大按知分配比重为目标,充分借鉴华为模式,探索国有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体制机新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大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大学、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标及职称评定指标之中。并在大学及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支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房价对人才的挤出效应:充分借鉴新加坡公屋等模式,切实降低科技人才住房方面的经济压力,鼓励深圳人才住房半价模式等新探索;开展税收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由分类税制向个人综合税制转变,由间接税向直接税的转变,以此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尽早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模式。等等。

“双区”建设,不少专家提到广州与深圳“双城”联动来强化核心引擎的功能。“比如在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方面,在产业协同方面,在城市群的工作思路体系的构建方面,在一流营商环境构建方面,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都可以更好地發挥‘双城’联动的优势。”毛艳华说。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肩负着中央和省两级的税收和省内外多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帮扶任务,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应该在金融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广州、深圳和香港三个证交所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中心,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达到纽约、东京等世界一流湾区水平。”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温洋对《小康》记者说。他建议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完善金融与创新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培养源源不断的上市中小企业;推动国内证交所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组织领导和培训工作;在时机成熟时还应该成立广州自己的证券交易所“穗交所”、“新三板”和科创板等。(实习记者梁诗敏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麦婉华

深化教育改革考试范文第5篇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切实转换运行机制。简单地说,就是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下面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企业制度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历史上出现最晚,且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公司制在历史上出现最晚,且在相当多的国家占统治地位。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法人制度,其典型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上世纪末以来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现代公司制度”。它包括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组织领导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生命力的文化制度。各项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运动,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框架。

产权制度。它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源泉。明晰的产权制度,即企业资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明确,且发生分离。产权的明晰化为企业之间资产的流动重组创造了前提,也为社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创造了条件。

组织领导制度。公司制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领导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我国的企业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建立起严格完善的市场营销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文化制度。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全体员工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体系,是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综合反映。它凝结着企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现代企业制度文化选择应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提出来的,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而言的。它既有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有本国的个性。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产权明晰化。现代企业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是明晰的,彼此分离的。

2.企业地位法人化。企业不应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而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法人资格,有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能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组成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形成比较规范的关系,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4.出资者责任有限化。当企业破产时,出资者以其出资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5.管理制度科学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调节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关系,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正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的特征和优越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到2010年,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深入总结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经验,认真研究当前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妥善地加以解决,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是从1984年开始的。1991年以后,试点工作出现了高潮,并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几年来,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明确界定了国有资产产权;二是试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三是建立了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降低了企业制度创新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上,即政府与企业。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政府层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关于政企分开的问题。1994年以来,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并不是很成功的。其重要原因是大多数试点企业都转为国有独资公司,主管部门仍然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不能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仍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解决的问题。

实行政企分开要明确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职责。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负责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监督。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对国有企业享有出资人的权利,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能搞内部人控制,不能损害所有者的权益。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能躺在政府身上“等靠要”,欠息欠税逃债。这是要明确区分清楚的。

(2)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的问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这几年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老板不到位,对国有资产无人负责,“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探索国有资产是一级所有还是多级所有的问题。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国有资产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的国有资产。这是一种很不完善的制度。试想全国几千个县市,其资产要归国务院统一所有,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另外也与现行的分税制和分级财政相矛盾。所以,理论和实践上都只能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其中中央一级所有占大头是必然的。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的最大好处是产权清晰,有助于各级政府对其所有资产关心负责,从而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何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目前试行的是两种做法:一是授权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二是象上海、深圳市那样,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然后在下面原专业局基础上形成几个或十几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事国有资产的运营。这两种做法都处于试验性阶段,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建立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也很重要,我们常说国有企业要做到“四自”经营,现在看来,其中的自我约束有一定困难。国有企业要有约束机制,但实践证明,单靠国有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外部监督和约束。目前有些地方已建立由出资人对国有独资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制度,同时试行国有企业稽查特循员制度。这些做法可以参考借鉴。

(3)减债增资,减员增效,解除企业办社会负担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有三大历史包袱: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面临解决这三大难题。

三大难题,首推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4%,如果降低到国际上一般要求的50%左右,需要补充资本金4000多亿元。这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继续采取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募股上市、合资、兼并破产、核销坏帐等;对符合条件企业采取债转股。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办法,如用规范的方式将国家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及企业房产变现;积极探索国际上通行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债务重组相结合的其他有效方式等。

其次,减少富余员工,实现减员增效。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存在1/3—1/4 的富余员工,富余人员在2400万人左右。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在企业实施减员的同时,要切实保证下岗职工的生活。如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财政、社会和企业各负担1/3的原则落实资金;要搞好职工培训,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就业门路。从长远看,还要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形成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为了形成国有企业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也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第三,逐步解除企业办社会的各种负担。目前企业办的学校占全国的1/3,企业医院病床占全国的1/3,国有企业办医院、学校的支出占销售收人的4——5%。解除企业办社会负担,可以采取政府调整财政结构的办法,即由政府拿出一笔钱,来帮助企业剥离不必要的社会职能。初步匡算,财政每年拿出lOO多亿元,大体能解决问题。这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支付的一项成本。

2.企业层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关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几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不少翻牌公司都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并由上级部门一纸任命。按照《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就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在理顺出资人及其代表与经理层的关系。负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经理应由董事会聘任,并尽可能采取市场选聘的办法,不能由组织部门任命。董事会与经营者签定经营协议,对经营者进行审计、考核和评价;经营者按照自己的经营业绩取得报酬。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建立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很重要。目前正在试行的经理人员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的办法,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要注意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董事、经理经营行为的监督作用。在现代公司制下,国有企业原有的党委会、职代会可分别按党章和职代会条件行使职责,发挥作用。既然是现代公司,就应按《公司法》活动,不能违背《公司法》另搞一套。

(2)关于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部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甚至管理混乱,“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按照《决定》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

首先,要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所谓战略,是涉及全局的深远的谋划。80年代以来,国际先进企业都在认真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聘请内外部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适时地调整战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其次,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要狠抓定额、信息、计量、标准化等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负责。要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搞活企业机制,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抓好管理的关键环节。现代企业管理就是以成本管理为中心,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认真进行财务活动分析,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要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好贯彻ISO9000族国际标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要加强对外经营工作,认真研究产品市场,努力开拓新市场和潜在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营销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也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其本质是重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我们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开创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局面。

深化教育改革考试范文第6篇

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按照市委2016年改革工作要点的安排部署,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筹划,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现将今年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负责承办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务主要有构建涉农服务工作机制及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目前,主要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如下:

(一)国有林场改革方面 1.进展情况

一是基本情况。全市参加这次国有林场改革的单位有38个国有林场,其中市属国有林场改革单位7个,县(市、区)国有林场31个。全市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182.8万亩,其中国有林面积69.3万亩,集体林面积112.4万亩。2012年事业单位调整中,全市38个国有林场35个为公益三类事业单位,3个国有林场为企业单位。全市国有林场在册职工1617人,离退休1999人,由于工作需求及历史遗留问题,各国有林场还保留10年以上长期聘用人员241人。

二是“三定一保障”情况。即定性、定责、定编和完善职工保障机制。首先是定性,全市27个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4个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始兴县7个林场在职职工统一安排在刘张家山、龙斗斜、坪丰及深渡水(与将军栋保护区合并)4个林场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其次是定编,按照“全员过渡,自然减员,按需增员”的原则,全市国有林场按实有职工人数重新核定,公益一类编制776个,公益二类编制62个,未纳入编制的巡山护林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人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再次是定责,确定国有林场主要职责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持森林物种多样性;负责辖区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区域良种示范、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生态监测、科技示范等。最后是完善职工保障机制,落实在职人员工资、退休人员退休费、社保医保缴费、住房公积金等经费。所需补助经费纳入市属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除中央、省财政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市级财政兜底负担。 三是制度建设及资产清理核算工作情况。各县(市、区)市属国有林场逐步开展国有林场改革一次性改革成本和财政负担测算工作,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按照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在职人员工资、退休人员退休费、社保医保缴费、住房公积金等经费。退休人员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和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待遇,所需补助经费纳入市属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除中央、省财政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市级财政兜底负担。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国有林场资金管理制度、干部职工工作绩效管理制度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等。

四是国有林场林地、林木确权发证工作情况。通过调查摸底、归类梳理,国有林场未取得林权证国有林地的共28.8万亩,分三类,其中第一类是权属清楚无争议,群众认可的。涉及面积10.6万亩(含省属国有林场,下同);第二类是权属清楚无争议,群众不认可的,涉及面积6.9万亩;第三类是涉及面积11.3万亩。目前,已有73%的林地完成确权发证。

2.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市政府成立了由市编办、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林业等部门参加的全市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协调机制,日常工作由市林业局承担,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改革问题,统筹协调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为主任的国有林场改革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组、督导发证组合协调组,分别负责指导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制定,推进国有林场林权确权发证和落实国有林场改革机构编制政策、定员定编制及国有林场改革核算等工作,有效推动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开展。全市有改革任务的8个县(市、区)及市属国有林场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或建立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推进改革任务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要求,坚持生态为主、保护优先为原则,全市38个国有林场编制了《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其中8个有国有林场改革任务的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政府及韶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今年3月,市十三届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韶关市市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市属国有林场定性为市林业局管理的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定性为市林业局管理的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同时明确时间节点,要求今年12月底基本完成全市国有林场改革任务,2017年6月前迎接省政府组织的国有林场改革验收和评估总结,确保推进改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三是落实政策,加强沟通。主动向政府汇报,积极争取领导支持,高位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积极与市编办、市发改委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广泛征求编办、财政、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意见,统一国有林场改革“三定一保障”的基本思路和改革成本测算方法,修改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积极与各国有林场的协调沟通。在编制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过程中,坚持采取自下到上的办法,积极争取各参改单位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保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四是林场配合,夯实改革基础。干部职工队伍稳定,没有出现职工闹事、上访的现象。森林资源保持稳定,全市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182.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850多万立方米,其中:人工商品林近、成熟林面积近100万亩,按照轮伐年限,年可采伐商品林木材200万立方米以上。经营效益可观,目前,全市国有林场经济状况现处于历史最好的良性循环阶段,除及少数国有林场少量债务和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保外,各国有林场经营均有盈余和银行存款。

(二)构建涉农服务工作机制方面

1.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融资平台不断拓宽。认真研究《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分别与农信社和农业银行签订了促进林权抵押贷款的框架合作协议,同时也与宏鑫担保公司签订了协议。要求各县(市、区)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为广大林农及林业经营者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切实解决林业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建立考核机制,探索试点森林综合保险,降低保险费率,扩大保险覆盖面积,巩固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取得突破。

2.林权交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下发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明确设立的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林业产权交易“三个中心”的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优化林业要素市场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有序原则,及时搜集、整理、发布有关林权流转的信息,为交易双方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3.林下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结合林改实际专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韶关市石斛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的实施意见》,同时启动《岭南茶叶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把发展林下经济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以林果、林草、林菌、林药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种植业,以林禽、林畜、林蜂等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不断健全相关政策,激励林农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了我市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收入增长。

二、存在问题

在推进深化改革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开展不平衡。按照编制公益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与国有林场改革制度建设及资产清理核算工作同步进行的要求,虽然市属国有林场和大多数县(市、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已经政府常务会议,但大多数县(市、区)国有林场尚未开展实质性资产核算和建立国有林场管理制度等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二是国有林地确权发证难度大。此次国有林场确权发证工作大多数是经2005年林改发证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矛盾尖锐,确权难度大,全市目前还有7.78万亩还没有完成国有林场林地、林木发证工作。三是国有林场定编问题尚未全面落实。由于机构编制等问题,还有一些县(市、区)政府对国有林场定编问题尚未全面落实。如南雄市3个国有林场在职职工435人,只落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20个。四是林权交易、流转过程中,产权不明晰、手续不完备、管理不到位及森林资源资产变相流失等问题比较突出。五是林农信贷资金不足,贷款大部分流向非公有制林场或造林企业,直接对林农家庭的抵押贷款偏少。

三、2016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1.强化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分工和责任落实。《方案》经省政府批复后,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改革的责任主体。由市林业局负责组织动员市属国有林场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国有林场改革,落实国有林场职能、岗位设置,建立市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由市编办牵头,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市林业等部门配合,落实国有林场的定性、定编工作。由市财政部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林业部门配合,落实国有林场资产、资金、资源清理及改革成本核算工作和落实国有林场改革一次性改革成本和市级财政负担,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核拨单位管理。

2.加强工作指导和检查督促。由于各县(市、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进展不平衡,要通过加强对县(市、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统一国有林场改革思路及国有林场改革成本的测算方法,尽快编制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及时解决在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三定一保障”(定性、定责、定编、完善政策保障)等问题和困难,确保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有效开展。

3.稳步推进国有林场确权发证工作。对权属清楚无争议,群众认可的,首先按程序依法登记发证;对权属清楚无争议,但群众没有签名认可的,加强与当地群众沟通认可,并向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报送发证申请及材料,按程序依法登记发证;对权属存在争议,尚未调解的,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解决权属纠纷申请,通过政府裁决和司法判决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二)推动完善涉农服务工作机制

1.全面开展林改“回头看”。一是对林权登记发证基础材料进行全面核实。对外业精度不高、内业资料不齐全以及流转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完善。二是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林改档案管理的要求,建好各级林改档案,设置档案库房和档案专柜,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并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做到有人负责、专人管理。三是重点对改革工作不到位、政策执行有偏差等问题,要求各地进行整改,进一步规范产权登记,林地、林木资源流转管理。

上一篇:社会工作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生活用电常识学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