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5

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央视和上星频道的双重挤压下,地方频道的发展空间在哪里?Channel Young这股橙色风尚,为地方频道的品牌建设带来一些启迪。

3月下旬,封新城在《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节目榜”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向中国电视人致敬,特别是向中国电视创新致敬。”

9年前,正是这位老总率领《新周刊》喊出了“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的口号,以愣头青的姿态打响了向中国电视发难的头炮,“弱智、罐头、矫揉造作、目中无人、精神贵族、性倒错、不说人话”等字眼万箭钻心,一举确立了《新周刊》在电视评论上的话语权。

从“搅局的”转型为“建设的”,以北大张颐武教授的话说,是因为当事人和中国电视都在成长。“一个西瓜(CCTV)、两个苹果(凤凰卫视和湖南卫视)、一地芝麻(各地方电视台)”已经是老黄历了。现如今中国电视界颇有点风起云涌的味道,“西瓜被分割、苹果多起来”,卫视频道纷纷凭借娱乐“风风火火闯九州”。有人预期今年中国电视市场竞争将被彻底激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令人期待的拐点。

但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掷下一道“咒语”:“我认为这只是天真的幻想。比较广告份额不能说明全部真相。考察内容的侵略性才会少一点失去理智后的羞辱和尴尬。”

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名声大震》,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非常有戏》到天津卫视的《化蝶》,安徽卫视的《超级新秀》,山西卫视的《男人大典》,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等等,全国30多个卫视频道倒有大半都在真人秀的“红海”里死掐。

专家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声援了张华立的观点。3月25日,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绕开一堆“苹果”,将“2006年度中国电视成功品牌”的认证给了一粒苦练内功的“小芝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SMG)旗下的生活时尚频道(Channel Young)。

时尚,还是生活

作为2002年元旦与SMG旗下12个专业频道一起亮相的小角色,Channel Young被无数空中、地面火力挤压得几乎不见天日,没有庞大的综艺节目和真人秀,没有大量令人期待的电视剧,没有地面频道爱不释手的民生新闻,更没有政治、财经报道,却在2006年电视频道惨烈竞争的环境中实现了300%的收视率增长,成为当代传媒业格局下,本土地面频道突围的代表。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的研究员靳智伟曾经说:“Channel Young可以作为国内电视媒体寻找市场发展正确方向的范例,写进教科书里。”

电视传媒一直流行以体育、文艺、新闻等题材细分频道,Channel Young最初将15岁到34岁的女性作为自己的目标受众。但环顾全球,即使在伦敦、纽约、东京、米兰这样的世界时尚之都,电视时尚频道都小众得令人气馁。Channel Young每年花巨资购买世界顶级时尚品牌的最新资讯,收视率始终徘徊在0.5%左右。

真正买得起LV的人,也许根本就不看电视,这引发了Channel Young重新思考频道定位、从小众向大众突围的冲动。2006年1月1日,该频道正式改版,将“优质生活的倡导者”作为核心理念。

ChannelYoung总监、上海时尚传媒总经理李勇在京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谈到:“我们认为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两百年前香奈儿品牌创立之时,新兴资产阶级对于欧洲王室的衣着打扮亦步亦趋。香奈儿说贵族也可以像女仆那样穿简洁的服装,女人也可以穿长裤,像男人一样骑马,引发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追随热潮。他们追随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香奈儿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以我们不再对受众进行年龄、性别、收入等传统的社会学分类,而是改用文化学的分类。凡是接受我们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即愿意过更具幸福感、更优质生活的人,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在这个区域当中,空间无限。我们正试图打造一个引领生活方式的品牌。这在整个中国市场是个空白,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有巨大的产业空间。”

但一些专家似乎更认可Channel Young年轻人的定位。张颐武教授认为该频道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它倡导的“优质的生活形态”,恰恰是一种为80后消费者们所赞赏、所肯定、感兴趣的形态。“中国电视的受众这几年正发生一个结构性变化,80后已经成长为今天主力的消费者和主力的生产者,这个结构的变化将会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家为什么那么焦虑地关注80后消费者的趋向,皆是因为他们‘不是毛主席孩子的第一代’,价值观大相径庭。所以这些结构上的变化都会反映到电视上来,年轻人需要新的电视机会。”

张颐武认为Channel Young其实是一个窄化的频道,更偏于那些年轻的消费者,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成为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者的想象,有力争上游的愿望,也有牢骚满腹的心态和相当多的心理焦虑。他们的需求在这个频道里面得到了很好的回应。“Channel Young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受众力量的转移已经在主流的电视媒体里面显示出来。″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陆小华敏锐地注意到Channel Young的黄金段是在晚间九点档到十点档。颠覆了八点档到十点档是黄金时间段的传统理论。“八点档到十点档是传统上班族或者是中年人看电视的黄金时间,80后的生活方式也许意味着9点之后才是他们下班回家接触电视的时间。一个频道的时间资源在什么点上和什么相对接,体现它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文化狂热”

Channel Young团队最大的特点是从上到下一谈起文化都有点收不住。忙得如火如荼之际,李勇尚念念不忘与公关部同事切磋: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的中道思想和同时代我们孔子提出来的中庸思想,哪个更现代化?

他滔滔不绝这会儿,分管HR的主任唯佳正在上海和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讨论人类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Channel Young定期聘请教授们讲授哲学原理等课程,或者直接带着他們读经。

李勇说:“坦率地讲我们也到很多兄弟单位去取经。但我觉得借用别人的竞争优势不能长久,解决的只是当下的问题。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一种发展模式过渡到另一种发展模式,关键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团队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学习力和文化力。我们今天取得的这么一点点小小的成绩,正是基于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文化思考上有所突破。”

Channel Young的文化理想是中西合璧、古今融合、深入浅出,在解构与重构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入手推动人的现代化,进而是社会现代化。“我们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和价值观体系。比如优质生活的内涵界定是关爱自我,也关爱别人。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别人为社会创造财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心情舒畅。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努力使家庭和谐等等。”

前两天CCTV《艺术人生》采访潘长江。主持人朱军问他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潘长江深沉地回答:“做人。”李勇看到这里深有感触:“这正好结合了我们节目正在探讨的一个课题:中国人为什么对做人这么感兴趣?孔子讲仁者无敌、仁者爱人,这个仁是指两个人。中国人最看重的是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和感受,所以潘长江很自豪。他最大的感受是在别人面前做人,不是做自己。

我们做过《幸福中国》。当代中国人,东西方文化混杂以后找不到一个方向。到底是偏左一点,还是偏右一点。到底应该更西方化,还是回到祖先那里,需要有人为他们理清一个大概的方向和思路。因为这方面的需求很强烈,所以我们提供这样的节目以后,相当受欢迎。晚间10点到11点是开机率急遽下滑的时间,可是我们的收视率数字是逆势上升。在深夜的时候,我们没有讲什么杀人放火,就是这些生活上的事,但是很多人都要看。”

橙色态度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甫告诉记者:“广电总局年初通知要求在数字化平台整体转移当中,各个地方至少要保留6个模拟频道,也就是说再穷的老百姓也至少能看到6个频道。但实际上我们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在北京一般观众大概能看到60个频道,集中在12到15个频道。这里面中央台至少要占一半以上的份额,剩下的被上星的卫视和本地台的地面频道瓜分。”

“我们通常认为卫视的竞争很严峻,实际上地面频道的竞争更严峻。卫视无论怎样是一张大网撒向全国,而地面频道蛋糕就这么大。”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俞虹如是说。

“我有时候和领导聊天也会小有抱怨:只有一个频道,就覆盖上海,怎么实现年年快速增长?在地面频道不可能无限度占用大量资源的前提下,内生型的增长方式就要以品牌为核心。”李勇谈到。

事实上早在该频道成立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品牌符号的问题。Young是什么,自由、当代感、优雅、精致还是前卫?2003年,Channel Young在上海地区发起了一个征集Young概念的活动,引起了震动。继而又总结出频道的设计理念“橙色+态度”,推出19个场景40个不同长短的频道宣传片,饱满的橙色点亮了深深浅浅、各自不同的灰。

“我们将橙色当作频道的视觉资产,将来的目标是让观众看到橙色就联想到时尚。”尼尔森调查表明,Channel Young在上海是观众触达率最高、印象最深刻的频道。

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滕俊杰坦言:“虽然通过2003年、2004年的努力,Channel Young在整个频道的外包装、标志、理念上已经初步成形,但是我们当时对它的评论还是有品牌、没内容,在全国电视节目市场上没有号召力,它当时的收视率在0.5到0.6之间徘徊。”

Channel Young经过彻底反思走上了整合效益之路。首先与上海一档对城市心灵进行抚慰和启迪的深夜广播节目《相伴到黎明》进行充分合作。2005年又完成了和在英国发行的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娱乐人物杂志《OK!》杂志(中文版)的整合。

在目前的电视业格局下,地面频道要突破地域限制,只能作为内容提供商向全国其他城市销售节目,或是转向跨媒体。

李勇现在对品牌衍生出来的模糊产业似乎更感兴趣。“我们的《相伴到黎明》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后,很难界定它到底是什么产业了。很多观众给我们发短信,最多的时候一晚上短信有几万条。我这到底是新媒体产业,还是传统媒体产业?很多观众朋友公然发来短信要求私聊,我们发现这事有意思。就开始在电视下边另外开设一个小窗口,给他们做征婚。他们网上发短信不过瘾,还想见见,我们似乎又进入到一个婚介咨询行业。还有很多客户来找说想贴《人气美食》这个节目的牌。我们对这些现象真是越来越有兴趣了。”

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去年赴美研究大型传媒集团的品牌建设。他发现全世界最有名的传媒集团都专门设有品牌推广管理部门,大型的传媒集团一般是第一副总裁,或者是第二副總裁兼任理品牌部的一把手。

“各个地方频道目前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战果,比如山东的《天下父母》、重庆的《雾都夜话》、河南的《梨园春》。国外已经开始购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星光大道》,吉林电视台《回家》的节目。但这些仅仅是初步探索,只是一个栏目,还没有形成整体频道这种品牌。而且大部分是地方性品牌,全国性的很少,世界性的更谈不上,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全国还没有像迪斯尼、探索频道这样听到名字就能够卖出去的频道,在我们广播影视的单位当中,还没有品牌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规划,就是要打造能够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听到名称不需要看内容就愿意花钱来购买的广播影视品牌。”朱虹说。

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2003年中国第一个数字电视内容集成平台开始建立以来,到2008年已有120多个频道投入使用。目前中国推广数字电视的浪潮正好为中国数字电视频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消费环境。但是每个频道的收入却仅仅只有100万元,去掉投入部分,利润寥寥无几。笔者认为,虽然中国数字电视目前需要解决传播过程的产业化,但更需解决的是数字电视如何扩大销售。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对中国数字电视营销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数字电视 营销 对策

一、 制约中国付费电视发展原因浅析

数字电视在经历了激情澎湃的开创时期之后,在众多投入者看到高额的投资和微薄的盈利之后,在各自的节目阵营中开始出现边缘化的倾向之后,投资者和经营商对数字电视业务也逐渐从斗志昂扬转向冷静,纷纷开始考虑传统经营模式的缺陷,仔细分析数字电视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集中分析内容和分销方式这两个方面。

1、缺乏吸引力

数字电视产业链接中,技术固然成为实现一切的基石,但是用户真正购买的并非技术,而是内容:影视节目内容,各种信源内容和与之相应的服务内容,这是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产品,更是核心竞争力。

目前在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的城市平均传输免费频道30~60个左右,涵盖所有卫视中最为精华的频道,这些频道在节目投入、节目质量、观众细分方面都远远走在付费频道的前面。数字付费电视要想超过开路频道,只能在直播、首播和独家播出上下功夫。

电影和体育是大众化频道最大的卖点。专业的电影频道和体育频道在国内各级免费电视台都有开播,这些节目的开播能够带来丰厚的广告收入,在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公众频道是不会轻易把这块肥肉分给数字付费电视独享的。因而这些影视和体育节目难以在数字电视频道首播,也很难以此向观众收费。

数字电视要致力于获取各类电视节目的直播权、独播权和首播权,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的眼球。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字电视成为观众眼里的香饽饽,争相购买。

2、盈利模式的单一化

在电视行业,分销才刚刚起步。卫星电视频道、节目制作公司的内容等必须通过有线电视网或者广播电视局的社管处、电视台的总编室这样的渠道才能销售出去,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途径。单一的销售渠道让数字电视销售的平台拥挤无比,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销售。

其次,数字电视的营销在很多地区没有专业的营销人员,观众对一些没有接触过的数字电视的频道节目内容一点都不了解,何谈引发对数字电视产生购买兴趣的新客户?由于忙于开路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大多网络公司没有精力和资金改善服务和加强渠道建设,付费电视分销最重要的是营业厅的销售方式,而根据对全国54家大中型地网的统计,营业厅超过15个以上的只占9%,10~15的占11%。绝大多数的地网营业厅少于5个。

二、 从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中总结经验

从美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自身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外,各种利益集团出于各种不同目的的驱使和推动,是成就今天数字电视的现状及决定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1、频道自主管理

美国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问题是频道的分配。传统上,广播业者对于无线电波频率的限制性使用,是基于无线电波资源的“稀有性”和“公共性”,因此,政府必须对无线电波频率的使用进行适当的管理,而获得执照的广播业者作为公共资源的信托者,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他们的基本信条是“公正准则”,即商业广电媒介必须播放一定的新闻、社会事务和社会教育节目等,并且在报道不同意见时必须给意见各方提供平等的机会以保证各种意见的表达。这些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广播行业服务公众利益的原则在90年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996年电讯法标志着新自由派“非规则化”的胜利。政府拍卖移动通讯频率的做法就已经被认可,无线电波频率可以是私人财产性质,有线电视、卫星、网络在线广播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获得无线电频率执照不再是对公众播放声像节目的唯一途径。在关于数字电视频道分配的争端中,无论是主张拍卖的政府官员,还是要求得到一个免费的宽频并将其变作其它更多盈利机会的广播业者,无非都是基于将广播电视行业视作与其它企业或商业完全相同,并按照自由经济的市场法则进行运作的现实考虑。这种开放式的分配和管理频道给政府免去了很多无形的负担,同时被收购的频道为获得观众,不断地推陈出新,让频道的市场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2、垄断性竞争

1996年电讯法颁布之后,美国媒介市场的垄断程度快速提高。而数字电视需要的高额投资,将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张超大媒介集团的实力,增大媒介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和电脑商的加盟,会使得各媒介集团在传播的各个领域、各种渠道的各种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会进一步激化在节目制作、交易、播出中已经存在的种种矛盾,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增加。在各大广播电视业者、家用电器制造商和电脑商重新分割市场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市场的垄断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充分的掌控商机,这种各行业间的合作值得中国数字电视的学习和借鉴。

三、数字电视营销策略

电视媒体的营销与一般企业的营销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电视媒体的营销特点主要在于两极:即产品和销售促进(即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和沟通)。电视产品是精神产品而非物质产品,其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节目营销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而非单纯的购买欲望促进。通过分析了电视营销的这两个重点,本文提出了几个营销思路。

1、挖掘数字电视的独特魅力

数字电视的成本低。在人口稀少的山区,推广数字电视只需要有线电视1/10的成本,且不会出现模拟电视信号造成的电视信号盲区,因此适用于广大农村、城乡结合部并实现电视信号村村通。而且,数字电视具有可移动性,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车上或利用手机收看信号不间断的电视。

大大增加节目容量。现有的频道资源得到极大的拓展,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专业化、多样化、对象化节目;有线电视数字化,可以大大提高节目质量。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质量和优美的音质,用户可以享受到高清晰度电视画面和电影院的音像效果。

大大丰富服务内容。用户可以在享受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如股票、生活服务、市政公告、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各种资讯信息的服务。

大大满足个性化要求。使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可以享受如在线游戏、短信等多种交互式的娱乐和信息等服务。

开发商和发行商如果能把数字电视的这些独到的功能发挥出来,肯定前景可观,值得受众期待。

2、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制作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创新机制。世界流行的几类电视节目形态如真人秀、益智类节目等,都原创于欧洲电视节目研发机构,央视的《幸运52》、《新闻调查》《开心辞典》等栏目样式的模仿性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舞林大会》也不难从一些境外的节目《与明星滑冰》《一锤子买卖》中看出端倪。由此可见高端的模仿恐怕是中国电视不得不经历的路程。

其次,任何形态的节目,娱乐也好、访谈也好,都可以贯穿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元素,让人们接受起来没有丝毫的难度。如《百家讲坛》是把深奥、难以接近的中华文化传统装扮成平民的姿态,使文学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当代中国的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形象不断提高,是打造属于中国电视核心价值的最佳时候了。

3、专业化频道资源

促使中国数字电视取得成功的重点应该落在加深电视专业化程度。数字电视的专业化历程中,它拥有国家最强大行业资源支持,能够采集到独家消息。利用行业资源这个平台,数字电视是完全可能提供独特的产品的。一些专业频道的开播就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育婴宝典》能向育龄妇女提供育儿资讯和知识;《财富天下》频道能为专业股民提供证券信息服务;《中小学同步辅导》能为小学生提供辅导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频道利用行业资源开发了专门项目,丰富的行业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挖掘。

4、建立整合营销传播体制

中国数字电视营销开发尚处在沉寂的阶段,最关键的是将眼光拓展到全行业范围,打破单纯依靠有线网经营内容产品的局限,与产业内其他环节形成互动,渠道共享,资源共享。通过众多代理商开展代理销售,通过大胆的想象和慎重的考察、研究、沟通和设计出了一系列“组合产品”。

举例来说,手机捆绑的假想方案设计中,将手机销售与频道捆绑,通过传媒的品牌加盟店,卖手机赠频道,卖频道赠手机。最关键的是为手机零售商提供了全国地网代理销售的渠道。又例如,加盟推广中心的概念是基于专业频道行业设计的。大致方案是在全国每个开展数字电视业务的城市以加盟连锁的方式发展10个以上的个体代表商,对这些店统一品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形成规范的连锁加盟体制。这些连锁店一方面代理销售频道,赚取地网的代理费,另一方面代理销售频道开发的产品和服务。比方说《育婴宝典》频道组织一些婴幼儿商品生产商和地方上一些个体培训与数字电视加盟代理商推广产品和服务。频道在播出时为生产商做出相应宣传,而产品销售收入则按比例提取,作为收视费用提供给地网共享。通过这种加盟推广方式形成全国上千个加盟、连锁数字电视推广店,与全国将近80个专业频道合作销售产品和服务,又可能使用户的接触度增加上百倍!频道的销售收入也将有效增加,从而缓解地网渠道不足的局面。

结语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中,还有节目制播领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应用,但是这个领域恰恰是利润回报最高的领域,这就希望更多的电视人致力于频道、节目制作、后期服务的行列中来。其次,在中国特殊环境下诞生的数字电视运营平台,还存在很多经营空白领域。当然,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立足于电视人在与机顶盒产商、投资商、零售商等合作中,结合商人们的优势设计产品及服务,将标清、高清、点播等内容资源分发出去,得到受众的青睐。相信“内容+产品+服务”形象的各种“组合产品”通过多种模式的渠道分销,将有希望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实现多方共赢,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电视营销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大学文新院)

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电视新闻包装是一门具有功能性的视觉设计艺术,又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新闻栏目,应该满足受众的观看欲望和兴趣,适应并提高人们的审美需要。色彩的合理运用是新闻包装设计运用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色彩体现出不同新闻的内容风格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探讨电视新闻包装中不同类型色彩构成的应用,研究所体现出的新闻包装艺术之美。

关键词:新闻包装 风格定位 色彩设计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电视新闻包装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策划和内容因素之外,新闻的整体包装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包装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收视率,是电视媒体间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色彩是我们塑造电视品牌形象的有力手段。成功的包装离不开适当的色彩元素,色彩在电视新闻包装创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色彩,在绘画中被称为第一视觉语言,在视觉感受中,又以色彩的视觉刺激作用最为突出。科学表明,人类在观察景物时,视觉的第一印象就是对色彩的感觉。它是人体视觉诸多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有数据表明,人们对色彩的注意力占人视觉的80%左右,对形的注意力仅占20%左右。色彩在电视包装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它能调动受众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传递一种人性化的和谐、舒适的视觉信息,使新闻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牢牢吸引受众人群的视线,从而让人们产生一种认同的情感寄托。

色彩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表现

色彩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是最重要的视觉构成要素之一。色彩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表现是指色彩对视觉及心理的作用。客观世界的色彩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任何色彩都有色相、明度、纯度三个方面的性质。具体地说,就是色彩的明度、亮度、纯度、对比等对眼睛的刺激作用和心理上的影响,以及象征意义及感情的影响等。

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给人以不同感受,这与人类所处的历史阶段、种族、宗教、文化传统、个人性格、心情等因素有关。有些色彩让人看了感觉快乐活泼,有些色彩让人感觉严肃沉稳。色彩还是一面神奇的“折射镜”,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喜欢红色的人,性格开朗而外向;爱好黄色的人则勤奋而勇于进取;绿色的追求者善于作细致的观察而鉴别能力强;蓝色的倾慕者感情深蕴而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橙色的追求者好交际;混杂而无较突出某种颜色的爱好者则性情浪漫,喜欢游乐。

色彩的温度感。色彩的温度感实际上是由于人的视觉经验和条件反射作用造成的。绿、蓝、紫色相能给人以文静、清凉近似于冷的感受,而红、橙、黄色相能给人以热烈、温暖、兴奋近似于暖的感受。

色彩的距离感。远和近的色彩感是由于色彩的冷暖关系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受而产生的。通常冷色给人以远的感觉。自然界蓝色的群山就会给人远的感觉,暖色则给人以近感。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膨胀与收缩的色彩感,是由色彩明度的不同而在视觉上产生的,它体现了光感和事物体积的大小。通常,膨胀色彩淡,收缩色彩深。黑色与白色相比,白色就呈膨胀感。例如,同样大小的黑色和白色纸张,白色给人的视觉感觉明显比黑色大。

色彩的重量感。轻和重的色彩感是由色相饱和度的高和低在视觉上产生的一种效果。凡是感觉重的色都是色相饱和度高的色,饱和度低则感觉就轻。色彩的色相因纯度值不同,其轻重感也就不一样。

电视新闻色彩设计的功能特性

电视新闻色彩也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心理作用,左右着用户的心态与情绪。研究色彩搭配对人心理的影响与感触,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表达。在电视画面当中,色彩的搭配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也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一套电视新闻整体包装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设计的优劣。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是根据新闻的特色反复推敲而选择的,代表着一种象征意义,是新闻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环节。声音和字体根据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确定并与其相统一,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视新闻整体包装的统一性和创新性。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也可能是复合色。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但不刺眼,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寻求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打破色彩基调并加入其他的色调,突出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主色调。比如湖南卫视的品牌片头中主基调是橙色,但是辅助色调用了紫色,一样看起来很舒服,所以只要不破坏整体感觉,在色调的选用上应该是百花开放,这样才能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色彩设计是新闻包装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电视新闻与观众沟通的桥梁,独特的色彩设计,有助于创造新闻的个性诉求,易与目标观众产生心理共鸣,并迅速建立新闻形象识别。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应考虑到与竞争对手所用色彩的表现差异性,并刻意扩大这种差异,以取得新闻自身强烈而鲜明的色彩区别,提高观众市场的注意力价值,强化自身的竞争实力。精彩的新闻色彩设计与目标观众的审美相吻合,能够诱发观众产生多种情感作用,提供精神上的认知和享受,使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用色设计简约,强调形式美

打造精品新闻栏目,并为其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色彩设计作为电视新闻整体包装的重要部分,它直接表达着电视新闻的风格主张与理念诉求。电视新闻的色彩设计必须贴切地反映出新闻的内容特性、新闻理念、新闻品格以及目标观众的审美趣味。新闻的色彩识别体系原则上要求单纯简约。当然,单纯简约并不是说新闻包装只能使用一种色彩。分解到每个栏目,可以根据需要运用两种甚至三种颜色,反映出栏目更丰富、更多彩的定位。

色彩设计与电视新闻的贴切性。新闻主色调一定要与新闻定位、宗旨和目标受众的特点等相一致。不同受众群对色彩有不同的感受,性别、年龄、职业、地域、价值观、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都可能引致对色彩的不同理解。

比如在浙江电视台的宣传片中,突出刻画了江南的山清水秀。在画面上,一江的绿水,一叶扁舟,一轮霞光满天的夕阳,一排小桥流水中的人家。在颜色的选择上,以蓝色白色为基调,显得特别干净和清爽,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景秀美,也展示了南方文化中追求雅致的风格。

另一方面,观众作为电视新闻的服务对象,电视新闻的色彩设计必须从新闻目标观众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新闻色彩与观众之间的知觉对话与感官交流,注重新闻色彩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关系和心理研究。

例如,当我们看到红绿蓝三条飞光带围绕地球旋转,就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看到透明的黄色与灰色的字幕底色,左平角右边弧度的字幕条形,配上黑色的字体,就知道这是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节目。

色彩设计自身的调和性。相对其他媒体,电视新闻的色彩更丰富、收视时间更长久,如何消除观众的视觉疲劳和产生视觉情感共鸣都依赖于色彩的调和。色彩调和是配色美的一种形态,一般认为能够使人产生愉悦、舒适的配色是调和的。色彩调和也是配色美的一种手段,在电视节目的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选用应结合节目内容,依据大众的视觉心理习惯,使节目主体色彩带给观众的联想和视觉心理感受与节目内容相吻合。偏离大众共存的心理习惯,再华丽的色彩组合也不会被观众所接受。

在电视画面中,常用的色调有两种,即暖色调和冷色调。以暖色调为代表的有湖南卫视、凤凰卫视,冷色调突出的代表是中央电视台。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台通常选用暖色,而蓝、绿为主的冷色调比较适合新闻类节目,能够表达出节目的时代感、新闻感以及对新闻时政的客观、公正、理性解读的独特频道诉求,这种思维倾向是长期以来从电视节目的观赏中得到的。

结语

电视新闻包装既是一种文化,还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历史时期,一种文化、一个流派都有独特的审美标准。电视画面的色彩是否和谐,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和视觉习惯,能否满足观众的视觉心理平衡和情感需要,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通过色彩设计体现出不同电视新闻包装的内容风格和文化内涵,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形式,更要注重内涵和本质要求,这只有依靠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运用得体。新闻包装从粗糙到精美,这是节目自我完善的结果,也是新闻传播内在的规律要求。创造电视新闻包装的艺术与技术之美,挖掘更深层次、更具影响力的东西,从而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为市场化运作提供基础。因此,在进行电视新闻整体包装时,一套独特、贴切、科学的色彩设计意义重大,应在实践和理论上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金月:《电视新闻栏目定位与运作实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卢驰:《影视包装中色彩与风格设计》、《科技信息》,2008(34)。

3.郭蔓蔓:《电视频道品牌包装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郑 艳

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市场经济时代,是造就并张扬品牌的时代。激烈的多元化市场竞争,让广播电视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和心智投向了品牌的打造。因此,当我们面对潮声四起的业界,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追求的精品节目和品牌栏目,可以说目不暇接、异彩纷呈。竞争、需求与适应,让中国的广播电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姿与魅力。

然而,当我们抑制激情,回头梳理我们的品牌情结时,不难发现,我们的品牌定位还仅限于精品节目的生产和优秀栏目的经营,虽然一些媒体已开始向频道(频率)的品牌化建设方面倾斜,但认识的深度与实践的力度仍然制约着品牌战略的纵深推进。

一、培植子体品牌,为构建系统品牌、优化母体品牌打好基础

一个媒体的公信度与舆论影响力如何,离不开媒体自身所处的社会层面,离不开媒体先天所具有的社会话语权,同时更取决于媒体传播内容对受众市场的影响,传播过程中对自身价值的“释放”,亦即媒体自身品牌化程度的高低。

媒体母体品牌的形成与优化,离不开每一个频道(频率)这种系统品牌的架构和支撑;系统品牌的生成与成长,更离不开每一个栏目、节目这种基础品牌的充实与构建。因此,不论从哪一个层面看,打造“子体品牌”,形成一批能够经受市场考验、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的名优栏目,当是每个媒体,特别是基层媒体咬紧不放的目标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1.变泛区域化节目为本土化节目。

特色是优势,个性是生命,指向是目的。最本土的就是最民族的,最民族的也就是最大众的。所以,当我们醉心于精品节目的创作、品牌栏目的打造时,首先应该避免那种潜滋暗长的趋同心理,把目光瞄准区域内的独家资源,运用独辟蹊径、殊途同归的承载模式,开发点化这种对自己来说是熟视无睹、对别人来说是耳目一新的“稀有”资源,从而形成“近亲”、“远新”的收视效应,以独家所有的竞争优势去达到品牌化的目的。

2.变常态节目为特别节目。

生活的河流绚丽多彩,社会的演进繁富复杂。以常人的眼光看待这些,一切都是常态的再现;以哲学家、思想家、真正新闻人的眼光去透视它,常态之下便会发现与众不同的“特别”。所以,特别节目首先是内容上的与众不同,这是变常态节目为特别节目的基础。

特别节目更应该是形式上的别出心裁。形式问题是制约相同的内容能否真正成为“特别节目”的关键。真正的精品节目、品牌栏目,就是要善于在内容上变常规为特别,在形式上化腐朽为神奇,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有机的统一和功能的互动。

内容上的与众不同,本土化的努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形式上的别出新裁,则需要举一反三,殚精竭虑,“众里寻她千百度”。某种意义上讲,形式的创新似乎更为重要。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形式上的独出机巧,会使节目特色更鲜明,品牌的魅力更强烈,对观众收视心态的影响更有效,从而对频道(频率),包括整个媒体大品牌的支撑作用更显著。《开心词典》是传统知识竞赛的反叛,《幸运52》则是经济(广告)宣传的创新,《艺术人生》又是既往人生传纪的突破。这些节目紧扣现代人的收视心理,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参与平台,以迭宕有致、机巧不断的节目结构,以“多维性”的参与互动,完成了一次传统节目的革命,实现了这类节目形式上真正意义的创新,不仅成为央视经济信息频道的两大亮点和支点,同样成为央视两张闪亮的名片。

3.变顺其自然为合理的生命周期。

市场厌弃一成不变,观众青睐标新立异。像日日肥鲜美味同样令人生腻一样,多年一贯制老面孔的栏目和节目,即使原有的市场反响再好,总有一天会面临美人迟暮、风光不在的尴尬。一是观众口味在变、品位提升,已进入一种不得已的审美疲劳。二是同质化冲淡了原有的市场影响,“时鲜品”已变成了“大路货”。三是确有后起之秀的同类或异类吸引了观众更多的目光,“收视沦落”已成为现实。所以像《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等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栏目,也难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可见,即使“名品”,也需要“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革新和培护,不断注入适时而鲜活的生命元素,以保证良好的成长态势。

一般来说,一个品牌栏目都要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收视高峰值期”这几个阶段。为了提高其品牌化程度,局部的微观的改革调整将贯穿各阶段的始终。当该栏目步入成熟期、达到鼎盛之时,求新求变的预案就应该超前谋划,随机推出,抢占市场先机,切不可为表面的热闹和成就而陶醉;当收视市场举起警告的黄牌时,则为时已晚,败局难控了。

当然,观众的收视心理既有“变异性”的一面,同样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当一些名牌栏目的形式和风格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是对品牌形象的巩固,是对观众忠诚度的保护,切不可一味地追求“新奇”和“变异”,从而走向频繁改版的另一个极端。

二、构筑系统品牌,承载“前端”与“终端”的两极责任

目前的广播电视业界,对品牌栏目的认识和实践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相比之下,对频道(频率)的品牌化建设,认识上还比较朦胧浮泛,实践上更显得盲目乏力。因此,央视2005年初提出了由“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转换的经营战略。

我们需要品牌化的节目吸引受众,拉动市场,更需要品牌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完成专业频道(频率)质变的飞跃。一个具备真正意义上品牌价值的频道(频率),既可以对媒体自身形成强力的支撑,更能为品牌栏目的生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品牌栏目给予及时有效的涵养。所以,当我们醉心于品牌栏目的经营时,目光同样要转向频道(频率)的品牌化建设,并尽快完成这种战略性的转变,为品牌的升级搭建一个“绿色通道”。

1.提纯定位,个性化界定频道(频率)的内涵和外延。

定位是一个频道(频率)的灵魂。一个专业频道(频率),能否完成由品牌栏目向品牌频道(频率)的跨越,定位的科学与严谨,将是其成败的关键。央视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旗舰”,各频道定位准确,分工明细,个性鲜明,运行稳定。省级卫视为适应竞争,规避风险,冲出重围,谋求发展,已经尝试走上了“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道路。海南的“锁定旅游”、广西的“女性买点”、江苏的“情感致胜”、河南的“文(《梨园春》)武(《武林风》)之道”等等,都走出了同构经营的误区,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倒是市(地)县两级媒体,仍然处在对上级台传统频道(频率)格局的摹仿之中。所以,作为基层媒体,更要学会瞄准本土资源,紧扣分众市场,学会舍弃和聚焦,科学地对频道(频率)定位进行提纯,在扬长避短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在与众不同的追求中完成频道(频率)的新生和重构。

2.优化结构,为频道(频率)的品牌化建设搭建有效的载体。

频道(频率)结构的优化,是“概念性的定位”转化为“物质化的品牌”的过程。诚然,这需要紧扣新的频道(频率)定位,依据受众需求,适时推出那些具备“精品”品质的品牌化节目、栏目,为频道(频率)的品牌化建设提供“能源”。同时,更需要对现有节目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评价及筛选取舍,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具备品牌属性和价值的优秀栏目,要重点扶植,彰显特色,合理布点,放大能量,以真正成为专业频道(频率)品牌化建设中的“黄金支点”。再者,要科学地策划设计全频道(频率)整体节目的结构布局,重视黄金、亚黄金乃至非黄金时段的增值开发,要依据不同视听群体的不同需求,不同节目、栏目的特色个性,不同时段的不同价值含量,不同竞争对手的频道(频率)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统筹安排。

3.视听营销,彰显频道(频率)最具个性化的特征。

实施CIS战略,对专业频道(频率)进行系列化的包装、宣传和推介,这种被誉为“视听营销”的实践,是频道(频率)“属性”与“形象”的有机统一和“诗性”展示,有利于形成受众的视听定位,获得该频道(频率)的差异化印象,从而确立频道(频率)的品牌形象,在频道(频率)和观众之间建立起稳固的“通感”关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不同级次的宣传片、栏目头、小片花等,都是融合了科学、文化、智慧、传统和美学的形象。在这种花絮样、嵌入式、随机推出的系列视听符号的“打磨”下,观众既不断领略着频道唯一的风格特征,同时又感受着“传承文明、开启智慧,造就卓越”的博大胸襟和丰沛的人文精神。可以说,这既是频道定位及属性的诗化解读,又是该频道严谨、庄重、大气、深刻的个性流动。这种高频率、序列化的视觉营销,有效地稳定了整个频道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有利于形成对栏目主动选择的心理导向,进而会形成强烈的收视期待。

4.延伸品牌,有效提升频道(频率)品牌自身的附加值。

品牌是具有良好市场影响力和升值潜能的产品。一个成功的频道(频率)品牌往往具有良性的开放型的“波及效应”,有助于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将现有的品牌优势及价值移植或延伸到新产品上;消费者在渴求名牌的“惯性心理”作用下,会把对频道(频率)品牌的良好信任度和满意度转移到新产品中,进而缩短常态下对新产品的心理磨合时间,直接进入对相关品牌的认同和接受。“品牌延伸”就是利用原有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出同名或类似、相近或相关的系列产品,进而形成单一品牌基础之上的“品牌集合”或“品牌链条”,以众星拱月、相得益彰的格局增强频道(频率)品牌的市场掌控能力,在拓展经营中实现两个效益的不断突破。

三、优化母体品牌,在“反哺”与“互动”中推进品牌战略的升级和升值

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不言而喻,但任何一个品牌栏目、品牌频道(频率)的影响力与媒体自身的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品牌栏目、品牌频道(频率)的品牌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媒体自身的品牌化水准;而媒体自身品牌化“档量”的强弱,又会影响到品牌栏目、品牌频道(频率)的“能量释放”。所以,当我们的品牌战略由品牌栏目的打造升级到品牌频道(频率)的构建时,对媒体自身这个最具话语权、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母体品牌”的经营和优化,同样要高度重视,倾力而为。

1.培育名主持,以主持人的名人效应提升母体品牌的价值含量。

名牌栏目之所以成为名牌,除了栏目自身的名牌品质和特性外,更离不开栏目主持人对该栏目的驾驭和掌控。主持人素质的高低,现场主持如何,是栏目“品牌化”与否的一个关键。无疑,优秀主持人是在品牌栏目的“育床”上成为名人的;反过来,优秀主持人又成了栏目自身的标示,对栏目的品牌化升级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旦名牌栏目的主持人真正声誉雀起之时,他(她)们自身的“信誉放大”效应,会使其影响力远远超出所在的栏目、频道(频率),从而成为所在媒体自身的一种宝贵资源,推进“母体品牌”的不断升级。央视的“十大名嘴”早已成为全台的形象代言人,他(她)们不断升值的品牌含量,为央视成为“中国电视第一高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母体品牌”的优化,名主持人的发现、培养、使用和成长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则。

2.拓展视听空间,以广泛的专业活动扩大“母体品牌”的社会影响。

把专业活动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空间,运用各种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指向、不同运作模式的业务实践,形成特定的收视看点,不仅能够带来媒体内在品质的升级,且能够提升广大观众、社会各界对媒体的关注度,有利于母体品牌形象的优化。中央电视台不断推出的各类赛事,在挖掘传统文化、传播知识文明、推出新人新秀、丰富荧屏内容的同时,对央视这个大品牌自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更是一种不断的扩张。陕西电视台的“华山论剑”,本身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电视营销,前期的舆论宣传加上现场直播的强效处理,形成了业内的强势关注点,陕西电视台因此而占尽风光。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所在地的湖南、湖北、江西三家电视台联手协作,以异地同步的现场直播方式推出了一台以名楼文化为主题的中秋晚会,历史文化的“美味品尝”,与诗情画意的风光展示,形成了三地的收视“引爆”,三家电视台名声更隆……这些活动对媒体自身大品牌的形象塑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勇于承担使命,关键时刻要善于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形象。

不论所处的层面如何,一个媒体都要关注社会的进程,融入时代生活,强化服务意识,勇于承担使命,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亮剑出招”,展示自我,这同样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一种有效尝试。像港澳回归、中国两会的大型现场直播、极地考察、西藏大峡谷探险的连续报道、重大涉黑反腐案件的调查披露等等,不仅展示了央视作为中国第一电视媒体政治话语权的权威性,对媒体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社会影响的扩大,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样需要重视的一点是:以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以个体形象的优化造就队伍良好的整体形象,从而实现由“人格品牌”向“品牌产品”、“品牌频道(频率)”、“品牌媒体”的转变,同样是品牌战略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品牌栏目去吸引受众,拉动市场;我们更需要品牌频道(频率)为品牌栏目提供有效的涵养,为整个媒体提供坚强的支撑;我们同样需要整个媒体的品牌化建设提档升级,为频道(频率)和栏目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正为此,打好基础,梯级推进,互为支撑,逐级反哺,在相互促动中实现品牌多层面的价值提升,已成为推进品牌战略的急切呼唤和现实答案。

(河南南阳电视台)

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为丰富电视台少儿节目内容,双方经友好协商,就共同合作推出电视台少儿频道《童心榜》(以下简称为“该节目”)事宜签署本合同,共同认真履行:

一、 合作模式

利用甲方拥有的电视台少儿频道栏目,发挥乙方专业的营销、策划和制作团队,针对少儿频道《童心榜》节目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二、合作内容

栏目以孩子才艺展示、录制并播放外景视频、现场互动等方式,讲述孩子的成长历程和父母付出的艰辛,以欢乐与真情打动栏目的参与者和每一个电视观众。

三、 合作时间

首期合作暂定年,即年月日至年月日。该 栏目首次合作期为3年,每周制作、播出一期,累计制作播出期。首期合作结束前3个月,双方再行商讨下一合作计划,乙方享有优先合作权。

四、双方权利义务

1、甲方负责该节目在十堰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播出时间,每期播出次,平均每周播放次(每期含广告总片长30分钟)。

2、甲方以该栏目贴片广告时间段(每期不多于2分钟)招商的广告,作为节目播出费用的补偿,广告全部收入归甲方所有。甲方广告招商不能涉及乙方现已开辟市场业务。

3、甲方现有演播室可提供给乙方使用,乙方在使用过程中应确保演播室财物安全。

4、乙方按照甲方要求并在甲方指导下制作该栏目。该栏目旨在“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引导父母理解孩子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5、乙方负责投入资金,负责实施该栏目的策划、编剧、拍摄及后期制作。节目内容和质量应达到甲方的基本要求。

6、为保障栏目制作、审查、播出等工作的顺利进行,甲方可视 情况给乙方提供人员和其他设备支持。

7、乙方拥有该栏目每集片尾字幕中两个“协办单位”和“三个鸣谢单位”的署名权,甲方保证播出时不漏播,不改动。

8、该栏目版权收益全部归甲方所有。

五、费用结算

甲乙双方通过合作分成形式进行费用结算,乙方提供的节目播出中插播的广告收益全部归甲方所有,利润部分减掉乙方在营销、策划和节目制作中产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以下简称“实际成本”)后的净利润,净利润部分采取分成模式,甲方占乙方占。

六、署名

该栏目每期片尾监制、制作单位字幕的署名顺序如下:

监制:

制作:

七、其它约定事项

1、乙方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开始该栏目的总体策划及运作筹备,甲方保证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不再与第三方进行该栏目的合作。

2、对乙方的送审节目,甲方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审查结果。

3、合同有效期内,如非不可抗力因素出现,甲、乙双方任何一方不得单方中止合作。先行违约方应向对方支付相应赔偿金。

4、在该栏目的筹备及正式运作中,双方可共同策划实施相关活动。

5、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友好解决。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盖章后生效。

电视频道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新闻频道,央视还能否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完成国家电视台的任务?新闻是央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央视大品牌体系的发力原点。

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晚间节目悄然“变脸”,央视新闻频道基本已完成大换血。这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改革,早间的《朝闻天下》、午间的《新闻30分》,再到晚间的《共同关注》和《东方时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版面编排形成了以24档整点新闻为龙头,以新闻的深度报道和新闻性专栏为重点,以每15分钟一次快速密集投放的《新闻快报》为特色的整体编排模式。一批新栏目相继涌现,《环球视线》、《24小时》、《新闻直播间》等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收视提升明显,观众数量持续增加。这一切变化都根源于2009年央视“新闻立台”理念的全新界定与实践。

新闻对央视的意义

新闻对央视意味着什么?不妨设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新闻频道,央视还能否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完成国家电视台的任务?新闻是央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央视大品牌体系的发力原点。以新闻立台,是职责所在、是受众所需、是品牌所系,更是竞争所迫。

一、新闻传播是央视的第一要义

尽管当代媒体肩负着多种功能,但监视环境永远都是大众传播的第一要义。而新闻传播是媒体介入社会生活、实现环境监视的基本途径。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拥有特殊的新闻资源。因此,以新闻为主体,加强舆论引导是央视的首要职责。

二、新闻是央视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央视的赢利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新闻和宣传工作基础上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长期以来保持着高收视率,拥有丰厚的广告收入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当今传媒市场信息过剩与短缺现象并存,商业媒体各类信息鱼龙混杂,新媒体渠道虽多但缺乏原创内容。广大受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更显突出,这决定了央视的新闻产品将更具有竞争力。

 三、新闻是提升央视公信力的首要途径

据调查,88.3%的受众在所有媒体中首选央视,83.8%的受众在同一事件出现不同声音的时候,更相信央视的说法。这得益于央视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长期积累的公信力。而公信力正是一家主流媒体能够长久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需要通过加强新闻质量不断予以巩固和加强。

四、新闻是央视走向国际大台的重要手段

从国外知名电视台来看,BBC、CNN、NBC、PBS等都有代表各自风格的品牌新闻节目,有很高的知名度。NBC、BBC等大台,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往往占总播出时间的25%以上。这些知名电视台以新闻类节目为主打,辅之以精致、好看的节目来吸引观众,取得很高的收视率并换取高额的广告收入。

“中国媒体走向世界、挑战西方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最终不是靠娱乐、京剧、好莱坞大奖、NBA选秀,而是靠真正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谈话节目”。①央视要走向国际大台,发挥国际影响力,必须做强新闻。

央视面临的挑战

新闻制作是一个国际大台能否提升品位、能否提升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关键。就在央视新闻覆盖面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开始向全球传播纵深发展之际,来自地方台、境外台、新媒体的各种冲击汹涌袭来,使央视在受众、资源、渠道等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一、观众的新闻口味提高带来观众流失的风险

据央视资讯的调查,目前央视在国内电视领域的权威性、公信力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电视台。但在地区分布上,华南地区观众对央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度等方面的认同度大大低于全国。而上述地区观众的收入与受教育水平恰恰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某些高端观众对新闻的要求在变化、提高,而央视新闻节目没有及时满足这部分观众的需求。

二、地方台的本地化新闻在争夺有限的收视人群

在电视剧、娱乐选秀热闹过后,许多地方台把新闻立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东方卫视综合频道在2009年主打新闻牌,每天白天打造6个时段的整点新闻快报以及晨间、午间和晚间各档特色新闻节目。而地方台在贴近当地群众和日常生活方面比央视有先天优势,其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制作中也比央视擅长的时政新闻有更大自由度。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央视无形中面临部分观众被夺去的挑战。

三、境外台大举进入抢占新闻资源

目前,境外电视新闻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CNN、BBC、彭博资讯等31家境外电视频道已经在中国三星以上涉外宾馆落地,凤凰卫视更凭华语传播和特色新闻节目获得了大量中国观众。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增多,国际新闻日益增加,但一些交往对象国往往认为境外台较央视更加中立,因此将国际事件的报道资源更多赋予它们。这使央视在国际报道中缺少国内报道所具备的独家资源优势,也对央视的国际新闻事业提出了较大考验。

四、新媒体崛起“稀释”央视的渠道权威性

当前国内外新媒体飞速发展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互联网、车载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为受众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接收新闻的渠道。受众选择余地的增加意味着央视原有的国家电视台的渠道权威性遭到了“稀释”。

强化新闻立台——央视新闻改革的大方向

面对诸多挑战,这次改版,央视明确提出,必须继续强化新闻立台理念,围绕新闻立台,坚守新闻定位,创新报道手法,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以新闻制胜。

一、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

新闻立台,不仅要提高相关频道的新闻播出时间比例,更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之中予以考量,持续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

为此,央视这次改版中,进一步树立新闻意识、平民意识、深度报道意识,改进报道手法和方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主旨,创新典型宣传、成就宣传和主题宣传等。在舆论监督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逐步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保持权威和理性的新闻定位

此次改版,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是中央电视台强化的重点。在面对地方台、境外台、新媒体日益迅猛的新闻冲击时,央视尤其要保持这种新闻定位,以“非对称作战”赢得主动。即,在新闻竞争中用央视所长比拼对方所短:要发挥相对于境外电视台的本土优势、相对于地方台的时政新闻优势、相对于新媒体的资源与内容优势。而这三种优势的交汇点就是提升央视新闻的权威性、理性与深度。在许多新闻事件面前,央视也许没有新媒体那样迅捷,没有境外台那样大的回旋余地,但央视新闻节目完全可以从权威发布、深度评论、理性解读等角度向纵深挖掘。所谓“不要第一时间,而要第一落点”,以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在竞争中保持不败。

三、继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方式

这次改版,央视突出强化新闻立台,全面统筹新闻节目,淡化栏目,强化大时段新闻,理顺新闻节目的时间链、形态链、内容链和产业链。加强资源整合,在技术上推动层级制、垂直化的新闻制作体制向网络状的扁平化体制转变;在节目生产方面,探索建立统筹采制所有新闻的新机制,提高新闻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新闻采制成本。

1.新闻频道改版的编排原则

(1)新闻频道除《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及重播、《东方时空》、《晚间新闻》、《午夜新闻》外,全天各整点新闻均统一命名为《正点播报》,每逢整点固定播出,实现新闻频道整点有新闻的承诺。

(2)每小时内的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45分钟各播出一次《新闻快报》。专题节目以《新闻快报》为间隔分段落播出。

(3)突发事件和最新消息随时插播。

2.新闻频道编排模式

(1)白天编排模式(1小时编排)

时事新闻+深度报道+分类新闻(每15分安排一次《新闻快报》)

“时事新闻”段是主新闻板块。其中的“新闻头条”是此时此刻最受关注的新闻的充分报道,加上国内、国际时事新闻构成一个板块。

“深度报道”板块,安排调查报道、组合报道,或安排播出以12分钟为一个基本单元的专题节目,像《新闻调查》这样的长专题,可拆成三段播出。新闻中的调查报道、组合报道实行分时段将一个主题递进安排的方式。

“分类新闻”板块以文化、体育、财经、科技等分类新闻为主要特点。

(2)晚间编排模式(1小时编排)

正点播报+专栏节目+新闻快报+专栏节目

(3)夜间节目和《朝闻天下》仍沿用现有编排

3.创办《新闻快报》:集萃重要新闻,及时动态更新

(1)《新闻快报》的选取标准

《新闻快报》选取的是新闻频道此时此刻正在关注的国内外重要新闻,内容涵盖时事政治、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军事、社会民生、文化、体育及灾难、灾害等突发事件。

《新闻快报》不选取一般性会议新闻和软性新闻。

各节《新闻快报》随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及时动态更新。

(2)《新闻快报》时长及播出原则

《新闻快报》设两分钟版和1分钟版。播出原则:《正点播报》和半点的《新闻快报》由新闻主播播报,时长为2分钟。第15分钟和45分钟的《新闻快报》时长为1分钟。白天时段由新闻主播播报,晚间时段不出新闻主播,由新闻系统送录像带交专栏系统播出。

(3)《新闻快报》播出总量:全天共增设45档(见左下表)

4.强化“24小时发稿”理念,确保最新消息随时播发

本次改版力求统合全台新闻采集力量,建立新闻信息的实时监看网络,24小时不间断同步监看录制国际重要新闻频道及全国各省市台的重点新闻栏目的节目,确保重要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同步播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7月27日至8月11日,《朝闻天下》共播出新闻2135条,每天平均134条,其中首播率约60%,国际新闻90%以上为最新消息;新版《新闻30分》7月31日至8月11日播出新闻430条,每天平均36条,较常态增加近3成,其中首播率超过60%;新版《共同关注》8月3日至11日播出新闻430条,每天平均48条,其中首播率超过50%。

5.打造名主播、名评论员团队

在评论员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已建立10人左右的专职评论员队伍以及包括各领域领军人物、权威专家在内的60余人的特约评论员队伍。节目调整后,“新闻+背景+评论”已成为新闻频道全天节目的常规样态。如,调整后的《朝闻天下》第一周内共连线评论员19次,平均每天2.7次。通过及时的新闻评论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另外,从台内其他频道调入胡蝶、欧阳夏丹、柴璐等主持人,争取打造成新闻频道新的名牌新闻主播。

6.推出全新的频道包装

目前央视新闻频道多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节目包装人员,新闻与专题及频道包装片的整体风格不尽统一,有时显得五花八门。借本次改版,希望整合频道包装资源,推出全新的频道包装,在色彩、音乐、频道标识、字幕、演播室设计、主持人形象包装、频道宣传片等方面力求形成清新、庄重、国际化的包装风格。

7.新闻频道改版需要的支撑体系

(1)改革现有管理体制,激发人员活力

央视为改革电视新闻而曾采用的运作体制——“制片人制”、“主持人制”、“第二用工制度”和灵活的财务制度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已经回到了改革前的老路上,并且严重影响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如何让央视的节目再次焕发活力?如何让心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把央视当成“新闻界的延安”而心向往之?突破现有的人财物等管理体制,已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为拓宽稿源,台内各频道节目资源应实时共享

目前新闻频道各档节目均已实时进入索贝新闻共享系统,新闻中心的所有节目资源也已向全台公开,但台内其他频道节目资源没有真正共享。为拓宽新闻频道稿源,台内还应该协调各相关部门所有节目播出后均实时进入共享系统,免去编辑长途转录的传统低效劳动。

(3)面向社会和全台聘用优秀新闻主播和新闻编辑

目前,新闻中心存在编采播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以及人员短缺的问题。亟需面向全社会聘用优秀新闻主播、主持人和专业的新闻编辑,需要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并实行灵活的用人政策,建立从业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得来、用得好、流得动。

(4)建立高端、权威、稳定的评论员队伍,培育央视“名嘴”

新闻频道建立一支高端、权威、稳定的评论员队伍已经势在必行。央视将在党政机关、其他权威媒体、科研院所和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中间,选择一批政治和业务过硬的高端人士,从全台新闻编辑记者中间选择资深和优秀人才,担任新闻频道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生等方面的评论员,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热点新闻追踪报道中采取视频连线、现场采访、演播室对话等方式做各种类型的评论。

(5)加大应急报道点队伍建设,向驻点记者本土化方向发展

央视应急报道机制建立后,各驻点记者在最近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缩小了新闻频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半径,应急报道机制也因此应大力推进。接下来,央视还将采取积极措施迅速扩大驻点记者的队伍,借鉴国内外各大媒体建立记者站的经验,除首席记者从本部派出外,考虑驻点记者向本土化方向发展,出台相应灵活的政策,允许各报道点在当地招聘记者。由于当地招聘的记者熟悉各方面情况,这将有利于各报道点迅速进入状态开展工作。

上一篇:企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经营策略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