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教育范文

2024-04-25

电视教育范文第1篇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创建于1981年。30多年来,学校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抓手,抢抓机遇,不断拓展教育培训服务领域,从单纯的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发展成一所集普通中专、职业中专、中等技工、多层次成人学历教育、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示范推广等多位一体的公益性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综合机构,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叫响了农广校品牌,被社会赞誉为小舞台唱大戏的“塞外小黄埔”,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回顾总结30多年的发展实践历程,学校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抓住了不同时期的政策机遇,适应了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

一、抓住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提升的有利机遇,开展全日制职业中专教育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标志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移,同时也为农广校指明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承德市农广校敏锐地抓住这一难得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师资、场地、设施资源优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调整、充实师资队伍,下大力气改善软硬件建设,率先探索并实践了全日制职业中专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得到了市领导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市政府和市编制部门先后为学校加挂了“承德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承德科技管理工程学校”(职业中专)、“承德机电工程技工学校”(中等技工)等牌子。9年来,累计招收全日制职业中专或中等技工学生6000余名。学员经过2~3年系统性教育培训后,获得中职或中等技工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掌握了在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本领。学员毕业后到北京、天津、青岛等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就业。由于学校坚持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学员综合素质较高,深受企业欢迎,瑞萨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国家重点产业基地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型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学校设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或冠名班。就业学员月收入达到3000~9000元,每年为农民家庭带来劳务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社会经济效益。学校多次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劳务经济先进单位、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并被团省委、省人社厅确定为青年创业培训基地。学校在农广校系统率先闯出了实体化办学、全日制教学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新天地。

二、抓住国家实施惠农惠教的政策机遇,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惠教政策,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学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争取扶贫部门的支持。市扶贫办将市农广校确定为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对本校招收的全日制职业中专、中等技工班中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每人一次性给予1000元扶贫资助金,2005年以来,950名学员享受到了扶贫资助。二是学校作为本市唯一一家实施“人口资源转化素质提升工程”的办学单位,开展了“青年创业培训”助学行动,为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搭建“青年创业”平台。市计生委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中按每生800至1000元的标准一次性为计生家庭子女提供助学补贴。2007年以来,累计有1500名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得到了补助,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也有效助推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三是争取库区移民迁建部门支持。承德区域内库区众多,是京津两地的重要水源地,保护水资源和移民迁建难度较大,移民安置和再就业任务繁重。学校主动与市移民安置部门沟通,开展合作,被确定为本市库区移民村家庭子女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市移民迁建办公室从专项经费中为来本校就读全日制职业中专的库区迁建移民家庭子女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就学补助,为库区移民迁建政策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争取人社部门支持。2008年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并经省人社厅及市政府批准,为学校加挂了“承德机电工程技工学校”牌子。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城乡技能就业辅助计划的有利机遇,开展中等技工教育,省人社厅每年直接为本校下达城乡技能就业辅助教育培训计划200~300人,率先实行了零学费职业教育,近千名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或人均收入在国家低收入人口贫困线以下以及病、残、单亲等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子女得到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三、抓住教育系统建设实训基地的机遇,加快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良好的实践与示范基地和实训场地设施,理实结合、产教融合,从而提高教育培训效果。2004年以来,学校争取政府及教育、财政、发改、人社等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学校教学实训硬件建设。一是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教学培训用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二是2008年以来,建设了数控加工实训室,配备实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化教学实训设备;建设了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中级电工实训室、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室等,形成了完整的机电数控实训体系平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硬件基础。2012年,学校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投资280余万元,购置计算机等硬件370台套,应用软件系统30多个,建设了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网上支付等实训平台。三是建设了现代化市级重点农业检测实验室,购置了高精尖检测实验实训仪器设备80余台(件),为开展产学研协作项目提供了检测数据支撑。建设了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可融入省厅视频会议网络,覆盖8所县农牧局终端和学校主会场及各培训教室,实现了与农牧系统、农广校系统、校内主分会场的网络信息融合,搭建了无线卫星小站与有线网络双路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以此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新模式。建立教育培训实践示范和实训基地,用于涉农专业教师教学实践和成果展示,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良好示范作用。四是在市校的协调带动下,8所县分校年财政拨付572万元,共有办公、教学培训用房面积6181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600余台;投影仪30余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专用车12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实训能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产教融合、理实结合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活动奠定了较好基础。

四、引进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

多年来,学校先后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河北农大、中国农大、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落实在产业园区、农户田间、种养大户,让学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体现了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特色,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其中,2003年引进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与北京仲元公司合作研发的植物氨基酸矿质肥和液态肥施肥模式,在本市蔬菜、果树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绿色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该项目2007年获承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从河北农大中国枣研究中心引进的酸枣改接大枣技术已在承德市适宜区域示范推广,嫁接优质鲜食大枣100多万株,过去酸枣坡,如今已变成农民的致富坡、花果山;学校组织编写的《三优一化苹果栽培技术》和《河北月光鲜食枣栽培技术》已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布实施,《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技术》已通过省质监局审核验收,即将颁布实施。在2013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省农业厅将坝下张承地区精特蔬菜技术推广试验站建立在学校,并组建了创新工作团队,这在河北省农广校系统尚属首家。

五、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农民培训之路

1. 敢于创新,率先探索新阶段送教下乡新路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愈加迫切。从2009年开始,学校带领8所县分校,率先在全省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涉农专业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在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改要求农民进校学为教师进村到家,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就需学习。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聚集区域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3990名青年农民进行3年系统性职业教育培养,使其成为了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专业技能科技的致富双带头人。由此摸索出的“依托主导产业定专业,优选师资教好课,健全制度严管理,培树典型引好路”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双班主任制度、设立专职督学、常态化教学评估、理实结合、流程化管理等质量控制的经验做法受到省农业厅、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2. 注重实效,探索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绩效管理的承德模式。2011年以来,通过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农民科技需求调查,将外阜先进经验与本市实际有机融合,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初步探索出阳光工程培训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与重点农业建设项目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相结合、与基层区域站服务职能发挥相结合的“五结合”模式,运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带动全市农业科技培训达4万人次,有效助推了区域设施蔬菜、食用菌、果品、肉(奶)牛、生猪、肉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玉米、水稻高产示范方创建、配方施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等项目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大胆实践,趟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路子。2012年以来,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变化,学校积极主动到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汇报,争取到承德、围场两个县为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隆化、平泉两个县为全省试点县。随后及时深入试点县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基层意见,与试点县农广校一起共同探索制定出区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和认定标准,摸索出技术专家与培育对象结对子、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模式。2013年6月28日围场县召开的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场会上,市农广校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出台了整合惠农资金,项目补贴集中倾斜、园区建设补助、贷款担保贴息、土地流转补偿、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真正实现了农民“培训有机会,学习有榜样,政策有支撑,创业有平台”培育目标,初步探索出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多年实践使承德市农广校深刻体会到: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以战略眼光不失时机地发现机遇,并准确把握利用好机遇,才能不断增强农广校发展后劲,推动农广校办学持续健康发展。

电视教育范文第2篇

市委组织部:

接到临组明电[2011]57号文件后,我们迅速召开了由各党(工)委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参加的会议,要求各党(工)委按照文件精神组织所属基层党组织党员收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同时组织不同岗位的党员参加的座谈会,并将具体情况上报给组织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注重三个结合,保证收看全覆盖、有成效

我们要求各级基层党组织以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在党务公开栏张贴通知等方式告知广大党员节目播出电视频道和时间安排,以及上网收看节目的网址等,便于党员个人学习收看;并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安排专门时间,结合工作职责和工作特点组织支部全体党员集体收看节目。截止目前,全县549个基层党组织、10950名党员已收看了《人民的好儿女》电视系列片,分别占到全县党组织数的100%、党员总数的94.2%。

在收看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通过学习48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事迹、勇于争先、创造优良成绩

1的热情;二是与党员冬训相结合。基层党组织把《人民的好儿女》节目从网上下载下来作为党员冬训的材料,把这一精神财富的价值充分利用起来,起到了弘扬正气、启迪党员的良好效果;三是与部门实际工作相结合。农村党组织通过学习农村党组织书记王坤友、马宝祥、农村普通党员李文祥等人的先进事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机关党组织通过学习援藏干部舒启明、退休干部王伯祥、乡镇党委书记文建明的先进事迹促进机关干部作风转变、提高机关效能;企业党组织通过学习“矿山保尔”宋德金、高级技师张雪松、银行经理金颖颖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促进企业党组织建设。

二、采用多种形式,交流学习体会,取得良好效果

在党员自主观看学习和基层党组织组织全体党员集体学习观看的基础上,各基层党组织利用党员冬训、支部民主生活会、党组织日常学习等不同时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交流学习系列片的心得体会,在讨论中广大党员围绕学习收看受到了哪些教育、向优秀党员学习什么、怎样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等方面分别谈论自己观看《人民的好儿女》系列片的体会,广大党员认为:

第一、《人民的好儿女》这部系列片讲述了48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是感人的同时是真实的,他们可敬、可亲、可信、可学。这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电视精品,也是一部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二、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给我们全体党员树立了一个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为民服务作表率的榜样。他们用自己一言一行,为我们做出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的榜样,增强了我们攻坚克难、敢担重任的信心和勇气,激励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突出业绩。

第三、通过观看学习这部电视系列剧,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淡泊名利、甘为孺子牛的情操,大大提高了创先争优的热情,希望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下,立足自身的岗位,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员的风范,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上一份厚礼。

三、几点建议

第一、党员教育上电视适应了时代需求,增强了党员教育效果。随着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对党员的集中教育活动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党员和党组织的活动日益个体化、个性化。必须有一种新的党员教育方式来满足党员教育个体化、个性化的需求。而电教片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在传播

上有生动直观、方便快捷等优势,拓宽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范围,增强了党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二、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电教片上电视。电教片不仅能通过电视、还能通过网络、手机等其他媒体传播。这些宣传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有其他人去占领,因此我们需要创作更多电教片、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增强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的党员,增强教育效果。

中共曲沃县委组织部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附件:

党员座谈会讨论发言摘录。

1、曲村镇党委书记孟海河:

这些先进党员的事迹都很令人感动,最让我感到触动的还是文建明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也是一位乡镇党委书记, 他没把自已看成百姓的父母官,高人一等。他不但不回避群众上访,并主动下访,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被群众称为灭火队长,治乱书记。他想方设法减轻群众负担,开辟致富路子,带领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值得我们学习。

2、里村镇文敬村党支部书记张兰香: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些同志都值得我们学习,我尤其是佩服王坤友,他和我一样也是农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我也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我觉得我要向人家学习,要一辈子当一个好干部,为本村的村民服好务。

3、实验小学支部副书记边立凯:

我们支部安排全体党员一起看了赵世术老师的故事,赵世术老师的生平事迹是“爱与奉献”的真实写照。我们没有赵老师那样崇高的奉献精神,但我做一个微笑、智慧的教师。每天你都选择面对孩子微笑,你就是爱的教师;每天你选择不拘于昨天,你就是创造型的教师;每天你选择把全部时间投入教育事业,你就是事业的大师;每天你都选择以生命做教育,你就会是教育的大师。也许我不会成为一个事业大师、教育的大师,但是我想我能成为一个微笑的、爱的教师,一个

不拘于昨天,创造型的教师。

4、人民医院医生党员禾壮壮:

我是一名新党员,学习了邓前堆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很有感触。他是一个乡村医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一干就是20多年,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群众有需要,他都坚持出诊,他值得我们年轻医生学习。

5、里村镇大学生村干部岳磊:

电视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即是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推进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措施。社区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社区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实施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按照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点和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特提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社区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电大办学优势;可行建议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工作目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任务。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即是我国全民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推进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措施。社区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社区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的产物, 实施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按国家、省、市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根据我国各类教育职能和承担能力,结合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点和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特提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发展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司下发了教育部教职成[2004]16号文件《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规定》,对发展社区教育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可行措施。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确定了28个社会教育实验区,2003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扩大到61个。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实验区已初步建立了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社区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初步形成;创建了一大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等学习型组织;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比率有很大的提高,较好的满足了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社区建设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社区教育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工作,推动社区建设,促进社区经济增长,完善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繁荣社区文化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总体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距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之间的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社区教育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社区大学还没有建立,社区教育工作急需加快建立和发展。所以我们各级政府应增强搞好社区教育工作、建立社区大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我市社区教育和社区大学成立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学习落实科学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二、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可行性

广播电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媒体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学校建校三十多年来,依托于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设施为主要传播手段,面向地方和基层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生遍布我国城乡各条战线各个岗位,大多数成为领导和骨干力量。电大已成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行使成人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职能的主要载体,并具有以下办好社区大学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国内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中央电大在教育部的统一协调下,组织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开发、建设了一大批适应远程教学需要的多种媒体教育资源,担当主讲教师,使全国所有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学习的人员都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同时,广播电视大学与社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有与不同行业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并能紧跟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强了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选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的多种媒体教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支持。因此,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相对其它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以发挥电大的资源优势,把电大所拥有的学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和非学历教育资源应用于社区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群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广播电视大学实行对象开放、资源开放、形式开放、时空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所有参加电大学习人员可以摆脱工作、生活、社会活动与学习的矛盾困惑,摆脱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情况实行完全自主学习,非常适应成人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利用电大的特点与优势,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员、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使社区居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到任何内容。

3.广播电视大学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卫星电视网络(天网),计算机互联网(地网),教育管理网络(人网),形成了“三网合一”,覆盖全国的现代远程教学系统。电大所拥有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覆盖全国的教育网络,为实施远程性和区域性教育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这种技术优势为教育进社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便于把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送到最需要的公众手中。

4.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开展全民教育的任务重、工程量浩大。而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具有全国教育资源共享、节省教育基础设施经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等特点,适合我国人口多、学习资源短缺,穷办大教育基本国情的需要。依托电大,构建社区教育体系,不需要另立机构,可以避免各种办学设施的重复投资和浪费。通过整合和优化各种教育资源,能够实现电大与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互补,同时也为政府承担起了对社区教育的组织、实施的责任,有利于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5.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完善的网络教育、技术服务支持系统,截止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指电大分校和由省级电大直接管理的工作站)1103所,其中电大分校926所、工作站177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指电大分校管理的工作站)1853所。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县级电大是一套完整的网络办学体系,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网络管理、教学、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利用电大30年来形成的系统管理优势,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宏观指导,同时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整套更加贴近社区实际、适应于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因地制宜的开展社区教育,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

三、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社区教育基本设想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具有以上优势,正适合于办社区大学的需求,因此建议各级政府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组建社区大学,实行一个班子、二个牌子,人财物三类资源共享。整合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和社会各类优秀教育资源,沟通融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对外合作办学中心。

1.构建教育培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聯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市本级以市电大为依托设立社区大学,县(市)区依托县(市)区电大、进修校或职业学校设立社区学院,居委会(村)设立教学班,形成以市社区大学为龙头,县(市)区社区学院为主体,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班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构建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最大限度让广大居民共享学习,更好的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社区居民对教育多样化的实际需求,本着“因地制宜、因需施教”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抓好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 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社区内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等,设立“教育超市”,实行“菜单式”培训。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广播电视传播系统、多媒体课件音像播放系统,在电大网络教育基础上,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力度,建立“社区大学教育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能兼容各种教育层次、各种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方式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使居民获得更具开放性、实用性、便捷性的各种教育服务。

3.落实保证措施。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由各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社区教育的实施和执行机构。政府要强化对社区教育的政策指导与工作统筹,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协调各部门整合社区内各类办学资源,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协调发展的目的;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教育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公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远程教育工作者,愿为社区大学的建设,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贡献我们全部的力量和心血。

〔责任编辑:孙文政〕

电视教育范文第4篇

一、深刻认识蓬勃发展的教育技术给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得以蓬勃发展。在进入“十五”之时,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逐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需要教育技术,素质教育也需要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作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在教育界形成广泛共识。

2001年10月,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并部署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五年过去了,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提出的三项任务得到良好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实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两项工程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深入发展。缩小东西部或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用常规的方式是难以得到解决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文化,送到边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切实解决广大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在20个中西部省份顺利开展,建成近8万个教学光盘播放点、近5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7000多个计算机教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是,重点向偏远农村的小学教学点中510万名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基本满足中西部农村小学中8000多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學资源的需求,普遍提高约占全国小学生人数6 7%的农利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使3000多万农村初中在校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接受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这一目标,大面积地应用和应用效益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当中,既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又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问题;既有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的问题,又有队伍建设、技术保障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将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点。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同志应当高度重视并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应用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效益如何,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还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

2004年,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协调工作;收集并发布基础教育资源需求信息;组织基础教育资源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工作等。在现代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全国电教馆系统付出厂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大中小学校依然感到:满足教学需要的,实用、好用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还是太少。因此,在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还的确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资源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广大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此,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已正式颁布,并已根据《培训大纲》开始实施培训教材,培训基地的建设及系统的培训工作。教学人员(中级、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大纲》也下在修订中。今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培训任务将更加繁重,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到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陈至立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周济部长经常深入到偏远农村中小学校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多次强调要重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效果,重视“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要研究并总结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应用效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各地中小学以及电教馆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西部地区的学校开展‘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中部地区的中小学积极开展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东部地区的学校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的良好态势。

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和质量,各地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优活动。从这些评优活动的组织。过程和结果来看,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效果和质量,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是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是各地电教馆系统需要常抓不懈并努力推进的工作。

综观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山,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其中一个很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技术特别是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在相当程度上也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十五”期间、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们看到卫星电视通讯、互联网通讯等等所有这些新技术及新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也相当活跃。技术发展是不会停滞的,新技术不断取代旧技术,新产品不断淘汰旧产品,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如同长江的波浪,后浪推前浪。由衷地期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同志,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更新,努力把握好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产品更新的周期,了确看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支持高科技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我们要努力研究、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职责。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整体规模,水平上相对而言,在世界范围还是处于前列的。但我们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也还是在努力追赶发达国家,在创新和应用上,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把握发展的机遇。

二、“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非常活跃,也卓有成效。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类型、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研究的规模,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与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同志开展了农村远程教白—工程“三种模式”的研究、资源建设与资源传送的研究,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工程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及西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研究等,取得了一批成果,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应用模式,构建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评价的标准和传送的平台。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取得新突破

“十五”初期,数字化学习的理念风靡全球,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研究。许多专家和学者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开展了混合学习法的研究。经过大量实验,许多学校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中取得突破,在混合学习环境建设、资源利用、学习模式的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绩斐然

“十五”期间,中央电教馆在全国教育技术实验校开展了《网络环境卜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际间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优秀教合资源的远程传送与共享、中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框架,形成一批专著、网站、课件、教学应用案例等研究成果,对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取得实效

教育技术研究促进了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全国电教馆系统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研究开发并推动应用了一大批适合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的现代信息媒体教育资源。目前,一批关注并着力研究中小学校和广人教师、学生需求的教育软件企业,开发了相当数量的教育教学软件或产品,也深受中小学校的青睐。还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软件、学习软件、管理软件,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学习网站都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成果。面向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教学资源应用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实效。许多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特别是资源类的成果呈现出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事实证明:“十五”期间的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有效地推进厂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但毋庸讳言,在教育技术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课题研究不够深入,课题研究目标和效果不明确。课题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现象等等。这些是需要认真加以改进的。

三、科学规划,坚持创新,认真做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

如何做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我站在中央电教馆的角度谈几点想法。

(一)发挥电教馆系统整体优势,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我国电教馆系统机构建设相对是比较健全的,电教馆系统的优势十分明显。电教馆系统是能够组织力量,发挥系统优势干事业的。“十五”期间,参与中央电教馆组织的课题研究的学校有5000所。“十一五”期间。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还会继续增加。我们已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联系,并征得他们同意,尝试建设在一个系统内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模式。按照这些设想,拟订了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央电教馆和省市电教馆设立课题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提高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权威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影响力,增强电教馆系统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全国各地电教馆系统的整体优势,营造以电教馆系统为主体的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的晶牌和形象。

(二)依靠专家力量,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成功应用需要理论的支持,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得到来自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诚恳欢迎扦积极倡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授承担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关注和指导中小学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现在,有一大批高校的教授、科研院所的专家,经常深入到中小学,贴近实际指导中小学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实效,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爱戴。

(三)认真抓好一批重点课题,推动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广泛开展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里,我们列出了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和青年课题。“十一五”期间,将坚持加强基础研究;重视远教工程;倡导教学应用;开拓攻关项目:关注中外比较;抓好重点课题的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研究广泛开展。

1.大力加强教育技术基础性理论的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展我国教育技术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些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等。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决策服务,为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服务、为社会各界支持基础教育教学服务。

2.重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研究

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技术优势,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有效传播,积极探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科学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研究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保障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问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并开发“三种模式”下的典型教学应用案例。我们要从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大意义,用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推进工程健康发展竭尽力量。

3.积极倡导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应用的研究

围绕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教育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发展”的方针。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研究,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实际效果,始终是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中小学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知识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用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正在改变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模式,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日显彰著。要认真探讨在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中系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尤其要重视能够体现课程特点和重点的深层次整合研究;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有助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发展模式;探讨有助于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牛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

4.集中力量开展攻关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各地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要有推进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要重视引进和吸收,更要注重不断开拓和创新;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获取最佳效益,在资源共建,共享和开发等方面,要集中力量并且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攻关性研究。

5.关注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比较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追踪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关注国际上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积极开展中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的比较研究。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在这方面要切实下工夫。

(四)重视队伍建设,保证科研质量

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之初,应该设计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基础培训。要准备实用的培训教材,要总结成功的研究案例,要制定不同时期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培训要有日的、有针对性,要讲求质量和效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要重视对教师科研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保证科研的质量。“十一五”期间,要争取出一批有影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五)坚持开拓创新,总结推广成果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教育技术研究内容需要创新。研究的机制也需要创新。教育技术研究的机制不变革、不创新,不会有更新的出路,也不会有更好的前途。“十一五”期间,要对许多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认真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要切实注意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工作。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也需要创新,过去有许多很好的课题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了,原因虽然有多种,但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我们对科研成果的淡漠,也是一种责任感的缺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十五”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广。

四、扎实工作,讲求实效,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一)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取得的成绩

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是教育部在“十五”期间启动实施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并能体现出整体效益,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几年来,现有的91个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现代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些成绩,在区域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过程实施.成果提炼和推广等方面成效更为显著。

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教育部在“九五”期间就开始实施的一项旨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举措。八年来,961所经正式批准的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按照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开展工作,主要在制定全国实验校发展目标,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积极开展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全国实验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对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的一些思考

首先,充分认识设立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國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重要意义,实验区和实验校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认识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巨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农村远程教育上程的实施,必将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实验区、实验校工作要有发展的新思路和紧迫感。

再次,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应该建立滚动发展的评估机制,有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已经确认的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有机遇感和危机感。

最后,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应勇于站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上,成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在新的发展时期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如何开展实验区,实验校工作,需要我们探索和思考。现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实实在在抓工作、出成效的关键时期,如果沿着以往套路走下去,继续以名气为重,以荣誉为重、以表彰为重,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我们应该勇于换一种思路想问题。实验区、实验校的发展也要以人为本,要体现为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发展变化;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上做文章,把实验区,实验校工作推向新阶段。

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累累硕果。未来的五年,我国教育技术将进入一个更新、更快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我们要齐心协力,把注意力聚焦到“十一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用更加辉煌的成绩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电视教育范文第5篇

1 教育电视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 截止2 0 0 5年底, 经过结构调整后, 我国共有教育电视台50家。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纷纷开办科教频道或教育频道, 与当地的教育电视台形成恶性竞争, 广电部门随意挤占教育电视频道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 教育电视台一直被在生存中普遍存在的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得力、覆盖有限、资金短缺、专业频道不专业等等问题所困绕, 再加之面临因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卫星电视、数字电视、IP电视带来的新的挑战, 教育电视台的生存处境极为艰难。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 教育电视还有无存在的价值?教育电视能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教育电视能否与网络技术很好的融合, 实现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教育电视在未来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所以对于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问题更要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2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特点和地位

任何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对传统的媒体产生冲击, 就如同电视的出现对报纸和收音机的冲击。但实践表明, 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消亡。也就是说, 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会使传统的教育电视消亡, 因而它们之间会出现另一种结果, 即网络与教育电视发生了相互融合。

在网络时代, 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的技术方面、教育方面、观念方面、效益方面。在技术方面, 利用先进的手段实现了电视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在教育方面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利用其先进的技术, 所呈现的内容教育性和针对性并存,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呈现不同的教育内容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在观念方面, 使人们心中存在的传统的教育电视只是单向知识的传输并且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到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 并且这种交流是即时的;在效益方面实现了网络和电视事业的双丰收。因此在网络时代, 教育电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以自己特有的优势在某些领域中占据着强有力的地位。网络教育电视集网络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实现了很多传统的教育电视无法实现的功能, 如双向通信, 因此它在学校教育和远程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教育电视与网络技术的整合

3.1 在技术层面上的整合

随着网络电视的技术含量的提高, 无论在清晰度还是整体的效果上, 都在不断的进步, 尤其在清晰度方面与传统的电视相比差距一直在不断的缩小, 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与之相媲美。以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电视彻底改变了传统互联网以文字内容为主导的传播模式, 由单纯对静态的文字、图片的传播, 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专家认为, 继互联网门户网站之后, 将出现网络电视门户。网络电视是将多媒体信息融为一体的数字化、全方位、互动性的立体传播方式, 整合了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优势, 是对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使传播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3.2 在教育层面上的整合

教育电视其目的在于教育, 网络为教育电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这上面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学习不同的内容, 当他们有疑问时, 可以在资源丰富的网络中进行检索学习。这种在教育层面上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电视的教育性。现阶段通过网络电视开展教育电视节目已经是一种趋势, 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其对于学习者的教育所起的功效似乎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教育电视, 因此网络电视的教育特性不言而喻。 (2) 内容的针对性。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虽然是教育电视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体, 但他同样也不例外, 对于儿童就要有适合儿童观看的有教育性质的节目, 因此对于他们我们一般不呈现暴力的、需要深层次去理解的节目, 而且所呈现的节目要使他们容易感兴趣等呈现的教育类节目也是不同的。 (3) 内容的整合性。随着电视产业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原本只能通过电视播出的教育电视节目现在网络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并且以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的势头发展着;实现了教育电视与网络的内容的整合。

3.3 在观念层面上的整合

一直以来教育电视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学习者通过看电视来学习, 或者是观看早已录制好的教育节目, 无论是在即时性上还是在与受众的互动性上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果学习者想要在学习的时候和教师达到同时交流,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网络时代今天, 当人们谈论教育电视时,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则是指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是网络时代教育电视与网络技术在观念上整合的一种产物, 电视教育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3.4 在效益层面上的整合

在网络电视时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我们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来,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 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4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应用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每一种媒体都必须以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应用模式为自己赢得地位, 同样对于电视与网络在教育方面的融合体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来说也是如此, 在网络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虽然结合了网络与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但如果不根据自身的特点, 采取一个好的应用模式, 也会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逐渐失去其自身的优势。

自网络电视在我国兴起以来, 在不同时期它所采取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以下通过对我国90年代以后网络电视为实现教育所采取的模式的介绍说明了目前我国网络电视所应采取的教育模式图1。

模式 (一) 反应了从1999年至2005年我国网络电视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模式, 该模式图中教师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也就是说学习者通过网络电视通道所观看到的教师可能是真实的人, 也可能是通过工具合成的虚拟的人。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通过网络电视通道, 即通过看电视进行学习, 学习者可以是同一地点的, 也可以是不同空间的。在这个模式图中, 这种基于网络电视通道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很被动, 一般没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学习者反馈问题的手段以文字形式为主, 不能及时获得自己想要的问题的答案。因此, 为了避免这种缺点, 实现能够即时交流的学习过程, 创设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关键是实现教师和学习者的双向即时的交流。下图是自2005年到目前为止所采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和学的模式图2。

模式 (二) 中的教师同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学习者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可以是同一空间的, 也可以是不同空间的。通过这个模式图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为信息通道的教和学的过程, 是一个实现了电视和互联网融合的教和学的过程。在这个模式图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加先进的技术来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 解决问题;可以是视频对话、语音对话, 还可以是通过视频博客来反馈。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习者占有很大的主动性, 因此可以更好的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传统的教育电视在面临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 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其一直在不断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 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与新媒介竞争。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在传播技术形式上为传统教育电视提供了更先进和更多样性的手段, 有效地增强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和营销渠道, 为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而且从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的效果来看, 也许有一天会出现智能化的网络教育电视;目前, 很多网站都提供视频上传,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自己的文件上传上去, 网络时代的教育电视的自主化也可能是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

摘要:教育电视一直以来在我国远程教育中处于首席位置, 凭借着其传递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质量高、视听效果好等优势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 教育电视面临着愈来愈强烈的挑战, 坚持对教育电视的传统观念, 不足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使教育电视可以在信息大爆炸时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针对近年来不同学者对教育电视研究的基础上, 详尽的分析了我国教育电视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教育电视,网络电视,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段毅.网络电视教育应用现状调查[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3) .

[2] 周妍.我国教育电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 王卫军.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4] 石晓雯.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本位回归[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1) .

上一篇:任务型语言教学下一篇:主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