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关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27

网络公关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政府网络公关就是政府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向公众发布公用信息并与其进行互动交流, 以此来维护和改善政府公共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处理公共危机事件, 是政府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 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 主要形式有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

2 政府网络公关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网络公关缺乏成文规章制度

新媒体的崛起, 使得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多了一条活动途径。政府网络公关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运行程序也没有被明确规定, 政府没有对网络公关制定规章制度, 也没有服务指导意见, 这就容易导致网络事件频发, 一旦出现问题或突发状况, 就不容易解决。虽然有针对网络公关企业和从业者的网络公关服务指导意见, 但这对政府网络公关仅有借鉴意义。

2.2 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办事随意现象

虽然新媒体政府与公众双向交流的渠道有很多, 但很多管理人员仅把这当成任务, 如微信公众平台和政务微博, 虽事实存在, 却不一定在持续运营, 只是挂着名号, 不与公众互动沟通, 这便成了政府网络公关虚无的途径。而且很多政府人员事事并不为公众考虑, 不将处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当为己任, 造成政府与民众脱节失联现象。

2.3 公众参与度不高, 网络意识薄弱

公众总认为政务与自身无关, 事事将自己置身事外, 有意见却不发表, 仅和旁人吐槽。政府网络公关途径虽然很多, 但公众参与度却不高, 他们关心更多的是和自己有关的事及娱乐圈, 而且人们往往对负面新闻关注更多, 这也同样会成为公共关系的阻碍。

2.4 网络技术不确定, 虚假信息泛滥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 具有即时性, 网络信息很广泛, 甚至泛滥, 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现象频发, 扰乱网络秩序, 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很多新闻, 都是未经证实并非真实。网络还具有自由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 这些言论既有可能成为新闻材料来源, 也有可能成为谣言的起点, 进而阻碍政府公关活动的开展。

3 对策

3.1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或指导意见

政府网络公关逐渐成为政府公关活动的主流形式, 就要对此制定指导规章或者服务意见, 让网络公关活动有所依据。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 变化大, 不能罗列所有情况, 但可根据已发生事件和专家预测对今后的网络公关活动做出指导意见, 也就是规章制度。可以将已发生的做成案例进行收藏, 给以后当作参考。

3.2 政府官员要提升自身素质

提升政府官员素质有两个途径:一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 官员要有提高自律意识, 实现自我管制和自我反思, 把公关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 把公众当作自己的朋友, 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 听取群众的意见, 为大众服务, 自觉推动政府网络公关活动的开展。二是外界监督, 包括制度监督、群众监督, 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通过内外结合, 来提升政府官员的道德修养。

3.3 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网络公关活动不仅要公关主体做出努力, 客体的行为也很重要。政府打造众多网络互动平台, 为公众提供反馈渠道, 公众也要积极反映, 参与到政府管理活动中去, 对各种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提出问题, 让政府真正了解到民意, 切实解决群众问题。社会公众还要学习掌握网络知识, 正确利用网络同政府沟通, 以防误入歧途。

3.4 政府要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言论泛滥, 若任其发展, 会使网络环境变得混乱,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社会混乱。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政府应第一时间站出来控制舆论, 查清事情真实性, 通过网络官方平台将结果公布于众, 消除公众心中的疑惑, 以免让虚假信息流传网络, 以讹传讹。若在事件未证实前舆论就已朝负面发展, 政府就要参与到公众的讨论中, 将舆论往正面引导, 避免舆论偏离事情真相, 维护好网络环境。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 政府和企业都通过新媒体这个强大的工具增强影响力, 协助工作开展, 这对公共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是正常的, 政府应当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正确利用网络这一工具, 通过网络互动, 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提高政府公信力。面对其中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对策, 为政府网络公关活动创造良好和谐的公共环境, 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网络公关成为公共关系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政府公关也是如此, 因其便捷性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本文主要分析当今政府网络公关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政府公关

参考文献

[1] 陈延东.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公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6.

[2] 吕晋.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D].芜湖市南陵县委党校, 2011.

[3] 李妮.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与改进刍议[D].珠海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 2011.

[4] 李峥.政府网络公共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 2016.

网络公关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2008-3-27 22:07:22 来源:中国公关网 作者:叶茂康 点击数:2556

导 论

目录:

一、什么是公关写作?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公关写作?

三、我们怎样学习公关写作?

四、关于本书体例

一、什么是公关写作?

摆在读者朋友面前的这本《公关写作教程》,要讲授的是关于公关写作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关写作?

有些人认为,公关写作就是各种表现公关内容的文稿的写作。于是在某些公关写作教科书中,讲“柬帖”必须是“公关柬帖”,说“消息”亦一定是“公关消息”,似乎文章的内容一旦与公关无直接关系,其写作也就不属于公关写作了。这一看法,其实有误。

从当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和实践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公共关系实务早已从原先的单一运作进入了全方位服务时期。除了常规的沟通协调、信息传播(包括媒介发稿)、大型活动策划和实施外,整合传播、品牌推广、危机管理、议题管理、企业形象设计、企业发展咨询等内容已构成了公共关系的新的热点。尤其随着一大批专业公共关系机构的崛起,公关服务的范围已拓展到各相关领域。而在这些领域的服务中,无一不需要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硬行维护“公关写作”的所谓纯洁性,人为地画地为牢,把公关写作局限在表现公关内容的文稿的写作上。在我看来,所谓公关写作,实质包括了公共关系实务中所需运用的一切文体写作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关写作所涉及的许多文体,如果分解开来孤立地进行考察,就和其他写作(如公文写作等)没有什么区别。

但这岂不是等于说,公关写作是有关写作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相加?显然不能这么理解。这是因为:凝聚在公共关系事务之下的有关文体已经过新的整合而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它为公共关系这一总体目标服务。它的表现内容、篇章结构乃至文字风格,都以对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特定目标的深刻理解为基本前提,并形成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偏离了这一前提和规定,即便一个写作能力强如专业作家之人,也未必能写出符合规范要求的公共关系文案来。

因此,讲授公关写作,就决不能仅仅就一般写作的知识和技能来谈写作,而必须紧密结合公共关系实务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展开,强调服务于公共关系总目标下的各种文体的特殊要求和规范。不仅让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知道应该怎么写,而且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真正学以致用。

这也是本教材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公关写作?

这似乎是个多余的问题。但对于这一问题,是否每一个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或有志于投身公共关系事业的青年朋友均已有清醒的认识呢?似乎大可存疑。所以,有必要略作阐述。

在中国,公共关系职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职业,近年来正日益走俏,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公共关系职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公共关系职业的创造性、挑战性和新鲜感,以及这一职业优厚的薪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跃跃欲试,希冀在这一领域一展身手。所以,步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关系俨然已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之一。但是,许多青年朋友在被公共关系职业的光圈所吸引从而积极投身于斯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职业对人才的高要求。结果就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是各类社会组织公共关系部门和专业公共关系机构抱怨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是相当一批有志于公共关系职业的青年学子(包括部分公共关系专业的毕业生)却在为不能被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而深感沮丧。这两者之间无疑构成了巨大的落差。

事实上,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关系人员,至少应具备这样六方面条件:

1、具有良好的仪表风度;

2、善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

3、能熟练地撰写各类文案;

4、掌握一门外语;

5、熟悉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操作;

6、有较敏锐的市场意识和感觉。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是人们对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条件的常规理解,许多青年朋友既有志于公共关系职业,一般均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四条和第五条虽然要求略高,但对于一些高学历的青年朋友来说亦非难事。所以问题往往出在第三条和第六条上。关于市场意识和感觉对于一名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重要性,以往有关文章似乎谈得不多,其实大有强调之必要。这一问题,后面还会提到,此处暂且从略。

这里想重点谈谈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第三个条件,即公关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坦率地说,置身于公共关系行业多年,笔者对一个现象始终不解。那就是:相当一部分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写作技能较弱,乃至不少人无法撰写出一份比较符合规范的文案来。这也许和中国公共关系职业的初期发展特点有关,即在众多社会组织乃至一些专业公共关系机构中,早期聘用公关人员时一般更重视其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充其量再加上有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力。对于写作能力,则往往有所忽视。前些年,有人认为中国现有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大概也是理由之一

随着中国公共关系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公关写作能力对于一名合格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所认识。无论作为一名在某一社会组织公共关系部任职的专业人员,还是一名在专业公共关系机构任职的业务人员,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或她)必须能够较为熟练地撰写从一般柬帖、会议致辞到新闻稿、专题活动策划书、评估报告,乃至危机管理方案、企业咨询报告等一系列文案,否则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对于一些专业公共关系机构而言,能否提供好的文案,有时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情。试想:如果一家号称专业公共关系机构的公司,在和客户的交往之中,小则不能拟写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的柬帖和函件,大则无法提供规范的建议书、管理咨询方案,客户又如何放心将事关自身企业或品牌形象的事务委托给这样一家公司去代理?

所以,在近年来许多专业公共关系机构以及一部分企业公共关系部门所急需招聘的人员中,高级文案人员赫然列在显要位置。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无须多言,大家也已经可以明白。

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是从新闻界转行而来的,乃至先从事几年新闻记者工作然后再投身公共关系职业,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欲在公共关系领域一展身手之辈的正途。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凡当过记者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一般均能写出一手比较规范而又漂亮的文章。这也是他们在公共关系领域如鱼得水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至今,已有了一些曾经在新闻媒介工作过的公共关系专业人员,但总体比例尚低。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凡从事公共关系职业者先去当几年记者,但可以对他们提出某种期盼,希望他们能通过各种培训、进修和自学,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能较为熟练地撰写公共关系工作开展中所需要的各种文案。这应该不是什么苛求。

所以,对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来说,学习公关写作,乃是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有所成就的必不可少的修炼;而对整个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来说,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公关从业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我们怎样学习公关写作?

既然公关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公关写作呢?

有许多青年朋友这样问过笔者。

对此,一般的说法无外乎“多写多练”。而根据笔者的经验,宁可更为强调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强调“功夫在诗外”。

这当然不是说“多写多练”无关紧要。作为一个大半辈子在与各种文体写作打交道之人,笔者深知写作作为一项技能,如同其他技能一样,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并在坚持不懈的写作实践中去体悟个中三昧,从中获得提高。如果有一段时间搁笔不写,再动笔时自己也会感到文笔生涩,文思枯竭。公关写作也是同样道理。这一条,大家容易明白,所以无须赘言。

但必须看到,一篇文稿的质量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文字是否通顺,是否鲜有错别字或病句。虽然文字通顺和没有病句本是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但这是一个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写多练”而达到的水准。我们说一篇文稿写得好,固然有赞美其文字表达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指这一文字形式与其所蕴涵的思想内涵的有机统一,以及其字里行间所体现的那种极具说服力的内在逻辑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说,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强弱,实际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表达水平问题。

公关写作同样如此。这几年,笔者在工作交往中经常遇到一些毕业于大学中文专业、现正在专业公共关系机构或企业公共关系部任职的青年朋友。从驾驭文字的能力来说,他们均受过专门的熏陶,一般都不差,有的据说平时还颇喜欢舞文弄墨,写点散文、诗歌之类。但看了他们中一部分人所撰写的新闻稿、活动策划书、调查报告和专题片脚本等有关文稿,总觉得文采虽有,内涵却远远不足,甚至不妨说,个别人是在以华丽的文辞掩盖自己对某些问题深入把握上的惘然。这又引起了某种文体上的混乱。因为公共关系实务工作中许多文稿的写作,其性质类似于公文写作,往往并不需要太华丽的文辞,只要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该说的内容表述清楚即可。滥用形容词乃至抒情文字的结果,只能使文稿更加偏离其自身所应有的规范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不伦不类。对这类文稿,笔者常常戏称为“缺一口气”。但细辩之下,所缺的恐怕并不只是“一口气”。

以,对某些人士提出的公关写作教材应多提供一些范文,以便让初涉公关的青年朋友有所借鉴的建议,笔者是既赞成又不完全赞成。赞成者,这确是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公共关系实务中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均有一定的格式化要求,有了范文,即使原先写作水平不高者,届时也能“依样画葫芦”,撰写出大致差不多的文稿来。如规定情景基本相似,则也许只要把范文中的有关单位名称改一改就可套用无误。这确实省去不少事情。作为赞成这一建议的实际行动,笔者在这本教材中尽可能地提供了相关的范文,以供一些青年朋友写作时参考。但笔者并不认为这是提高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写作水平的最好方法。因为这只解决了一个“使其然”,而没有解决“使其所以然”的问题。一味模仿范文的结果,往往会令一些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只知道“这么写”,却不明白“究竟为什么这么写”,盲目套用,乃至闹出笑话来。

这样的事例,现实中确有不少。日前,笔者去某家公共关系专业公司造访。该公司一位据说是颇精于写作之道的主管人员刚好拟完一篇文稿,递请笔者过目。究其本意,虽是求教,亦多少有一点炫耀之意。但笔者看罢,却感到其内容的组织既缺乏应有的逻辑性,其格式和行文亦多有不妥之处,便委婉予以指出。不料这位主管人员不太服气,拿出一份资料说:“我是照着这篇文章的格式和内容写的,会有什么不对吗?”笔者翻阅了那篇被当作“范文”的文字,不禁哑然失笑,当即请这位主管人员考虑两个问题:

一、其所参照的这篇文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篇文字特定的背景和所拟表现的内容,是否能简单地套用到自己要写的文案中来?

二、这一类文字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其所参照的这篇文字在格式和行文上是否符合这些要求?结果发现,这位主管人员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两个问题,而只是先验地认为:人家既然都这样写,肯定错不了,自己只要“照着葫芦画瓢”即可。事后想想,眼下不少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在一些文案的写作上不也是这么做的吗?无疑,正是这种“以讹传讹”的盲目模仿之风,使得相当一批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写作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有鉴于此,笔者在编写这本教材时,在力求所引范文的规范性的同时,尽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阐明各类文案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朋友明白为什么必须这么写而不能那么写,以便大家举一反三,掌握基本要领。这也算是本书和以往一些公关写作教材的一点不同吧。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想强调指出:青年朋友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要想熟练地撰写公共关系实务中所需应用的各种文案,仅仅依靠阅读公关写作一类教材(包括本书)和依照范文练习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文所指出,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要想真正学好公关写作,有两个方面的修炼是一些青年朋友平时应该略加注意的。

一是哲学思维方面的学习和训练。目前,在中国公关界,从事公共关系教学和研究者中有一些本是学哲学出身,但在从事公共关系实务操作者中,似乎原先学哲学的较为鲜见。甚至有一些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在校时对学习哲学还颇有微词,觉得与自己专业及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毫不相干。这也许和眼下高校中某些哲学课程教学的僵化模式有关,但如果因此而迁怒于哲学本身,认为哲学只是一些枯燥的概念演绎,则不能不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在这一点上,笔者很同意一位理论家的通俗说法,即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聪明学”。它锻炼的是一个人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逻辑能力。从事公共关系职业需要这种方法和能力,具体到公共关系写作上说,则更离不开这种方法和能力。为什么一些毕业于中文专业、平时尚能写写诗歌散文者,一写稍微复杂一些的公关文案(如调查报告、公关策划书等)就发生逻辑结构紊乱的状况,或逻辑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却通篇泛泛而谈,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令人有肤浅之感?窃以为,主要症结就在于他们平时缺少哲学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均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更遑论辨证思维!所以,笔者郑重建议:公关界的青年朋友们平时不妨涉猎一些哲学类书籍(哪怕是通俗类的哲学书籍),从中感悟一点社会和人生哲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逻辑思考习惯。这肯定有助于他们公关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其好处决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

二是关心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知识及其现实变化,并从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市场感觉。如果说哲学思维方面的学习和训练着重解决的是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观察问题的深度的话,则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知识与变化的关心和把握,要解决的就是一个思维广度的问题。有不少青年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撰写出的文案总嫌内容单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知识面太窄,观察和考虑问题时,无法将某一具体事件放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坐标系中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比较,不能对特定的对象作出准确定位,结果不是就事论事,就是东拉西扯,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有一些青年朋友认为,自己是搞公共关系的,只要懂一点市场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意识到:任何市场都不是孤立的、静态的,其本身就处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离开了对这些综合因素的了解,所谓把握市场就纯粹是一句空话!即以政治来说,现在许多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似乎很少关心,总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甚至对谈论一些政治话题表现出某种厌烦情绪。但在当今中国,政治形势及其变化对市场的影响作用无处不在。你要想具有良好的市场感觉,要想开展有效的公共关系工作,要想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各种公共关系文案(如新闻稿、策划书、危机管理计划等等),离开政治行得通吗?曾有知名公共关系专家强调:“在中国搞公共关系,不懂政治是不行的。”可谓是深得中国公共关系之三昧的至理名言。政治如此,其他就更不必一一细叙了。

“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所推崇的写作境界之一。当代中国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在各类文案的写作上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哪怕稍微“厚”一点点也好。否则,各类文案固然写不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整体水平亦难以有大的提升。

除了上述这两个方面以外,适当掌握一点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也是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在撰写各类文案时所必需的。有写作经验者都知道,同样一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有多种词汇表示,但却有着程度、感情、谦卑上的不同,需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要而精心选择使用。人们平时称赞某某人写作时文字“老到”,即是指其遣词用字十分准确,恰倒好处。当然,这不仅仅是个知识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多琢磨,细品味,融会贯通。

这样说来,学习公关写作似乎很难。其实,说易固然不易,说难其实也不难。但有一点:态度的认真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朋友写起各种文案来用词混乱,言不达意,除了其文字功底确实较差之外,其写作时的不用心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材,恐怕也难奏其效。这一点,还请学习公关写作的青年朋友们特别注意。

四、关于本书体例

还想就本书的体例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翻翻先前出版的一些公关写作教材,大多是先从“主题”、“结构”之类谈起,然后再切入具体文案的撰写。这其实是一般写作教材的通用体例。笔者大学毕业留校之初,也曾在中文系教过一段时间写作课程,对这一体例可谓再熟悉不过。但反复推敲之余,发现这一体例套到公关写作上来,似乎未必合适。因公共关系工作所涉及的文案,小到一个通知、一份请柬,大到专题活动策划书、危机管理计划和咨询报告,其主题、结构岂能一概而论?如在介绍主题、结构时细分不同文案的不同要求,则又难免与后面不同文案写作特点的分析有所重复。某位以前曾撰写、出版过公关写作教材的朋友就向笔者谈起过这一困惑。其实,这正是传统写作教材体例所致。

所以,这本公关写作教程,就屏弃了传统体例,不再泛泛谈论“主题”、“结构”之类,而是直接从各类公关文案谈起,根据不同文案的不同情况,把有关主题、结构一类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其中。毕竟,这是专业写作教程,而不是通用写作教材。这样一种体例,对于许多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公关写作知识的青年朋友来说,也许显得更为实用一些。

最后需要说明两点:

1、本书所引范文,大多取自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第一线,是在一些具体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实战性质。但亦因如此,这些范文各有其不同的背景、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的某种局限,很难说就一定构成了某一类文案写作的“典范”和“样板”。初学公关写作者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应“得意而忘形”,掌握其撰写要领而不拘泥于其某种文字表现方式,切忌以其为唯一模式而盲目模仿。否则,笔者难免有误导之嫌。另外,出于保密的需要,某些范文隐去了具体单位名称,并对有关文字作了一些技术性处理,尚请读者朋友们理解。

2、本书对各类公共关系文案的分类,基本沿用了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的分类方法,即将公共关系实务工作分为“沟通协调”、“信息传播”、“调查评估”、“专题活动”、“危机管理”、“公关管理与咨询”六大板快,并分别介绍其有关文案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只是出于更加集中的目的,本书略作调整,将最后两大板块的文案写作归在一篇之中加以介绍,计为五篇。这是因为,笔者忝为《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的副主编,参与了这本教材讨论、编撰全过程的工作,深感六大板快的划分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本书沿用这一分类方法,也有助于众多申报公关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者参照学习。但本书亦非完全局限于这本培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而是在这一板快框架之内,包容了尽可能广泛的常用或不常用文案的写作知识与技能。所以,对于许多并不打算参加公关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而又热爱公共关系工作的朋友,本书想来也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是为导论。

本文节选自《公共关系写作教程》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网络公关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代;公关思想;近现代;儒家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指我国19世纪中叶以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一定公共关系思想和趋向。就其性质讲,是一种类似于公共关系的“准公共关系”;就其历史归属讲,它可以是公共关系的前史或“前公共关系”。在中国公共关系未建立之前,中国公共关系思想实际上是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中国公共关系学从产生到发展都深刻受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公关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公关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纵观历史,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官僚主义思想贯彻着儒家思想,从官僚阶层的做法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代政府官员是如何进行公关的。

中国的古人非常讲究道义,甚至把道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取舍之间,其思想倾向也就显而易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自上而下进行传授,成为妇孺皆知的主流思想,其言论也就具有社会导向作用,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行为处事都会以儒家作风作为参照,并且只会接受以此为标准的处事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其思想观念较为一致,那么,对于君主来说,若要使臣民信服,就要重视民心所向,并且以此为基础调节施政措施。在电视剧《天下粮仓》中,清官卢焯在为民排难时触犯了朝纲,乾隆为了肃清纲纪,不得不将他处决。乾隆所面对的公关对象可分为清官、贪官、曾经跟卢焯一起挖水井的浙江老百姓以及普天下不认识卢焯的百姓,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天秤,乾隆需要做的就是寻求这个天秤的平衡点,妥善地处理好与各类人的关系。最终,乾隆挥泪处决了卢焯,让百姓看到了他肃清朝纪的决心,也对贪官们起到了震慑作用,树立了一个清明威严的君主形象,卢焯由于忠君,当然也是体恤君主,死得心甘情愿。同时,乾隆还让百姓和清官们看见了他的痛心、不舍与无奈,博得了大众的理解与同情,在这件事上,他牺牲了卢焯这一位清官,但却换来了民心,树立威信,同时为朝廷事务的运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支撑他的是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体现了民贵君轻、君轻民重的思想主张。

除了重视民心所向外,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还包括守信用、重信誉,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等等,体现这些观点的事例也有很多,如商鞅变法时立木为信、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七擒孟获等,他们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而其目的都是为了树立诚信可靠的个人形象,并以自己为代表,帮助其所在的社会组织树立形象,从而使民众信服,为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然而,中国古代的处事方式是以伦理道德为标准,公共关系的运用也大多是在政治道德领域,并没有形成体系,也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律。

(二)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具有经常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诸子百家中,兵家认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推崇“不战而胜”,不迷信暴力。三国时期,刘备爱惜民力,善待百姓,以德服人,最终聚拢民心,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受到百姓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虽不能说富足,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定的。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刘备较好地把握了公共关系的客体,建立了一个易于传播的良好的环境机制,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进一步传播,为塑造良好的形象奠定基础。同样,“刘备摔阿斗”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公关案例。东汉末年长坂坡之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摔阿斗,其实是刘备在集团内部进行的一次公关活动,其精彩处在于,既坚定了赵云誓死随主之心,又教育、感化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文武随从,可谓是一箭双雕。刘备从一名“织席贩履之徒”成长为一代风流人物,其内部公关的确有拍案叫绝之处。因此有后人评价:“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也有这样一则歇后语: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由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古人对人情关系的洞察之深,以及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之耐人寻味。虽然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公共关系的理论体系,但是古人对于公关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应用比比皆是。

(三)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除了思想家们的理论主张被运用于实际,中国的古人还比较擅长借用占卜等神秘的事物来进行政治说服工作。举一个例子:秦始皇时期,陈胜、吴广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对这事自然觉得很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一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在夜里点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在深更半夜听到这种鸣叫声,都惊恐起来,戍卒中到处议论纷纷,再加上二人的游说,二人的起义得以发展成一定规模。从这一点上看,陈胜、吴广借助迷信一步步地向民众传输观念,并且成功地使百姓认可这种观念的正确性。在古代中国,公关主要靠人的演讲才能和智谋来说服、打动和影响他人,传播手段简单,加之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众很容易被劝服。虽然陈胜、吴广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们的一次次公关活动所运用的手段和所取得的效果不可小觑,某些地方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说他们周密地计划、人员的安排,以及使人信服的态度等等。不过,在崇尚科学的现代社会,公关人员当然不能凭借迷信来进行公关活动,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如何把握公关客体的心理特征,以及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地进行一次次系统性的劝服工作,这中间环环相扣,从而促使受众逐渐改变固有思想,为接受新观念奠定基础。

(四)中国古代的公关活动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且手段单一

通过对中国古代处理人文关系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特征。首先是公关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施行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公众的意义,他们的活动也都是出于一时之需,并不是自觉的行为,因而没有产生一定目标、规模及系统的经常性的公关活动。其次是早期的公共关系活动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中国古代的公关活动主要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以君主的政策实行为主要纲领,因此其公关处理范围较小,处理层次不高,以今天的眼光来评价,古代的公共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准公关”“类公关”。最后,早期公关活动的传播手段单一,主要靠智者的演讲才能和智谋来说服、打动影响他人。如尧舜时代,政府在宫廷外树立“诽谤木”,鼓励世人向政府进谏;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演说于列国之间;邹忌巧劝齐王纳谏,以致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等等。但是,这些公关活动具有极大的自发性,即使运用广泛,也终究未能形成体系。

二、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对近现代公关活动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对政府的行为处事产生了极大影响

虽然古代的类公关和准公关活动没有发展成熟,成为今天的公共关系学,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今天的公关活动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某些做法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为现代所借鉴。在现代,官员们依然很重视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的运用。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报纸每天都会刊登政府的一些方针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同时,这也帮助政府树立廉洁高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当有意外发生时,政府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例如政府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救援行动等等,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协调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当然,舆论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但是每一场新闻发布会的召开,都体现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追本溯源,这也反映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顺应民心的公关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在儒家文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对企业运营起到了重大作用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和今天的“制造新闻”的做法有些类似。在现代的传播活动中,我们常常说一个词“宣传造势”,特别是在电影的首映礼上,电影院线都会自己去雇用一些人为影片做噱头,并运用各式各样的宣传方式来增强影片的公信力,这种类似于商鞅变法的造势方法,虽然应用的领域不同,但是其基本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强公信力,服务于公关活动的主体。再比如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以攻心为主,最终感动了孟获,使其归顺汉室,巩固了蜀国大后方。这种利用人的心理反应进行公关的策略难度较高,但也最考验公关人员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一些商家,十分重视对外的形象宣传,例如百年老店同仁堂,创办于康熙八年,每逢京城会试期间,他们便向着急上火的举子们赠送牛黄上清丸、羚翘败毒散等药物。每年二月京城修理排水沟之时,他们便在开沟之处挂上写有“同仁堂滋养”字样的红灯笼,防止夜间行人跌落沟中。此外,荒年舍粥、为贫困百姓舍棺材的义举,也使同仁堂的美名广为流传。这类企业的做法类似于现代的公益广告,不断进行公益活动,重复出现在受众眼前,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以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形象征服了受众,使受众逐渐对其产生信任感。于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形象树立起来,该企业也就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众面临选择时的“第一反应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能从日本的一些企业管理中找到这些应用的缩影。日本的企业管理界从《三国演义》中汲取了不少精华,被视为“经营之神”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很感慨地说:“松下成功,功在三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松下就是灵活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公关思想的精粹,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从现代的一些公共关系的处理方式中也能看到古代公共关系的影子。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接受着时间的洗涤与激荡。人们以古为鉴,在对古代公共关系的批判性运用中探寻公共关系的真谛,同时,传统的公关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不断与时俱进。人们可以从这些行为中归纳出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运用于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孟钦武,丁合.论中国公关学与哲学的历史渊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李朝鲜.刍议儒家哲学与中国古代朴素公关学[J].中华文化论坛,1996(4).

[4]胡百精.先秦修辞思想与中国古代公共关系史.当代传播,2014(2).

[5]王■.中国游说公共关系战略研究[EB/OL].[2015-02-13]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1-2009026008.htm.

网络公关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全球经济进入低迷期,国内各行业面临经济发展缓行甚至是下行的压力。面对如此行情,相关的汽车营销工作应积极转型,营销理念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和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文章结合目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营销转型,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理念,通过对比传统的销售理念,分析了“以客户为中心”在汽车营销转型中的必要性,并且对当前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汽车消费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发展的现状之下,实现营销策略“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转型,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汽车营销;产品为中心;客户为中心;五菱汽车;消费心理

0 前言

汽车营销工作不仅关系到汽车的销售数量,同时还在宏观层面上影响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和氛围。长期以来,汽车营销工作在理念指引方面一直注重对汽车产品的宣传和包装,注重产品经销商的发展和对其宣传。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之下,汽车消费群体消费心理的变化等决定了汽车销售行业的营销工作必须加快实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过渡和转移。

1 两种汽车营销策略分析

从汽车营销策略的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当前汽车营销工作已经在营销策略和营销理念上实现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这2种重心完全不同的汽车营销策略的差异十分明显,但又有其内在完善的发生和运作机制。

从目标的维度上看,所有的汽车营销策略的最终目标都是提升汽车的销售业绩,实现产品市场份额的拓展和上升。因此,无论是“以产品为中心”,还是“以客户为中心”,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营销公关的具体工作和努力,确保产品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过程的维度上看,营销策略的目标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过程是否高效,是否契合潜在顾客消费群的消费心理,以及在同类产品的营销竞争中是否技高一筹。

“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在营销过程中重视对产品性能、外观、用途等方面的介绍和包装,企图单纯地通过产品优势的塑造实现产品销售业绩的增长。而“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则是立足于当前同类产品之间在性能、外观、用途乃至价格等方面的差距日渐缩小,甚至是这些方面的内容已经不再是潜在客户消费群首要考虑和尤其重视的内容,所以“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已经与当下的汽车销售现状产生了极大的错位。而“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则将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售后等作为重点,努力让客户觉得自己在整个汽车买卖过程中的决定性角色和作用,这不仅符合汽车行业发展实际,同时也是对潜在顾客群体心理的一种迎合。

2 “以客户为中心”在汽车营销转型中的必要性分析

正如前文所说,“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和“以客户中心”的营销策略在最终的目标和追求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营销过程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使用上存在差异。而不同的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使用绝不是头脑一热的事,而是因为当下汽车行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汽车行业发展的时代已经不同,汽车营销策略也必须谋求转型。具体来说,这种营销策略转型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的内在需求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从高档车到中、低档车,各个价位的车辆都在汽车品牌方面十分丰富和多元,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被极大地满足。与此同时,尤其是相同价位的汽车款式的丰富无疑增加了汽车单一产品优势的弱化,任何一款车型都很难实现在性能、外形、内饰等方面的完胜。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已经很难实现对汽车产品的突出和业绩的提升。相反,只有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将客户在选购车品过程中的心理疑虑的解决作为营销的重点,才能真正实现对潜在客户群体到实际购买力之间的转变。

2.2 当前汽车消费群体心理特征的客观需求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汽车消费人群及汽车潜在消费人群的心理特征不同于其他日常商品的客户群体的心理特征,其更希望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无论是身份上的满足还是购买行为的认同,都需要汽车营销策略在制定具体营销规划时所要重点考量的内容。比如,计划消费一辆“保时捷卡宴”的消费者的内在心理需求与计划消费一辆“宝骏630”的消费者的内在心理特征是截然不同的。而如何立足和正视这一客观心理需求差异性的存在,进而制定高效、正确的汽车营销策略正是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的题中应有之意。

2.3 顾客主体因素不断凸显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消费行为中,顾客自身的因素正不断凸显,顾客的消费欲望、真实的内在产品需求、实际的购买力及对购买行为的顾虑等成为当下影响消费过程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购车行为来说,其涉及大额资金的支付、长期的产品使用、车险、车辆保养、附加赠品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会因为汽车品牌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从整体来说,行业内部同等级产品之间并没有太大出入。相对应的,上述内容往往能够对顾客的购车行为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營销策略就是将客户内在的消费心理需求等内容作为最关键的营销工作重点,通过宣传、针对性的谈话及售后服务保障宣传册等方式实现对顾客主体内在疑虑的消除,才是真正实现产品销售、扩大产品营销额的可行之法。这也是当前各行各业中,顾客主体因素不断凸显的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3 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看汽车营销策略转型的必要性

“五菱”车系作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品牌中十分重要的产品系列,其市场开拓工作对于上汽通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着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五菱”车系的汽车营销工作不仅影响到该车系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实际销售总量,同时还关系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整体的发展态势和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而结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发展趋势、“五菱”车系的具体产品优势及实际的营销工作,其已经颇具前瞻力地开始了自身营销策略和营销观念的实际转型。

3.1 保持市场优势,延续销售神话

“五菱汽车”与“上汽通用”合资以来,凭借着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性价比的产品设计,以及围绕着产品为中心的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实现了产品销售神话的塑造,其自主研发设计的“五菱之光”是当前国内微车史上市场保有量最大、国内销量最大的单一平台车型;“乐驰”“荣光”“宝骏”等车型也广受欢迎,受到央视、《福布斯》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等知名权威评估平台的青睐和赞许。“五菱”从诞生伊始就注重借助各个股东的优势资源去打造统一价格段位中最具价值的汽车,凭借着对产品的精雕细刻及围绕着产品进行的系列营销工作,“五菱”造就了业内汽车销售神话。而随着“五菱”汽车产品优势的逐渐成熟,其他“长城”“荣威”等车系的崛起,尤其是“大众”“宝马”等老牌汽车生产商开始涉足中、低端微车,“五菱”面临的竞争日渐强烈,汽车销售业绩总体上增速放缓,且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为实现“五菱”销售神话的延续,必须在产品优势不断丰富的前提下,实现营销策略的转型,将提高消费者内在的购车欲望,保证消除消费者内在消费顾虑,以及将产品优势之外的售后、服务的因素充分表现出来等相关要求在新的营销策略中贯彻和落实。

3.2 借鉴成功经验,夯实转型意向

对于“五菱”的营销工作而言,不再将引以为豪的自身产品优势作为营销的中心,而将客户、潜在消费者作为营销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注重迎合消费者内在的心理需求,这一转型过程无疑是曲折的。近期“五菱”旗下一款新车型“宝骏560”在上市当月就订单过万,并且在第二个月持续发力,努力冲进同类SUV车型销售排行榜的前三甲,这一典型的营销案例带来了成功经验,也为“五菱”的营销观念的转型带来了助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思想观念的层面夯实企业产品营销观念的转型意向。“五菱”从2017年年初开始营销转型,强化服务意识,对营销团队进行培训,将“客户第一”观念的树立和强化等作为营销转型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而“宝骏560”的销售成功也佐证了这一营销轉型工作的正确性。

3.3 其他汽车营销转型案例产生推动性力量

毋庸讳言的是,注重服务,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汽车营销战略并不是“五菱”的独创。“奥迪”“现代”等汽车品牌都已经试水“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奥迪”充分迎合了购车客户群体内在的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在进行汽车营销的过程中,不仅制定了高规格的客户迎接程序和4S形象店,还通过自身网站、微博公众号及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了“奥迪”车主的形象展示,使用了“精英”“尊贵”等类别词。“现代”则更加注重从客户内在需求出发进行营销。由于“现代”在汽车价格上较为亲民,该品牌大部分车系内在客户群体较为年轻,对汽车的外形、油耗等十分关注。因此,“现代”的K系列车在进行营销工作时,请人气偶像来代言,并主打该车系的时尚外观和低能耗,很快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并营造起较为浓厚的“现代”汽车品牌氛围。整合各个汽车品牌的具体汽车营销转型成功案例,“五菱”的营销策略的转型其实是顺应发展趋势之举,也是实现自身现代化蜕变之举。

4 结论

当前,营销策略对于汽车销售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五菱”的市场基础非常扎实,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发展现状之下,实现营销策略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转型,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五菱”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怀明.消费者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对购买决策影响[J].商业研究,2005(2):11-14.

[2]章燕.消费者自我概念和品牌关系[J].新闻大学,2006

(4):100-103.

[3]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角色模型研究[J].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2011(2):65.

[4]李莉.论女性消费行为及营销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59-61.

[5]刘庆冰.基于绿色营销理论的我国企业营销发展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8):20-23.

[责任编辑:高海明]

网络公关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北京星子源传播机构

公司简介:

星子源传播机构是一家集公关策划执行、活动策划执行、公关培训、网络营销、图书营销、广告策划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播机构。机构于1998年在北京成立,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都设有分支机构,公关、广告、网络营销、活动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图书销售网络也遍及全国主渠道和二渠道。星子源是国内最早提出“大公关”概念的传播机构,“大公关”概念的核心在于将营销与公关进行有效整合,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公关”服务。

公司擅长:

品牌推广、公关宣传、广告投放、网络整合营销、图书出版

公司规模:150人,营业额5000万

主要客户:

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诺亚舟点子有限公司

成功案例:

尚德太阳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前后的国内外宣传

联系方式:

010—68731021转8001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0号院豪柏公寓A1座202室/100044

智扬公关顾问机构

公司简介:

为客户提供公共关系策略、创意、实施三个层面的全方位服务,客户遍及IT、互联网、电信、家电、快速消费品、房地产、金融、汽车等领域,至今规划并实施了3000多个公关案例,是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理事会成员,也是全球第五大公关公司PN的战略合作伙伴。

公司擅长:

公共关系策略咨询、领袖声誉管理与形象塑造、新闻策划与传播、事件营销策划、品牌管理咨询、危机管理等

主要客户:

天娱传媒(超级女声)、康佳集团、SOHO中国、嘉里粮油(金龙鱼)、CNNIC、奥林巴斯、南孚电池

公司荣誉或奖项:

金龙鱼食用油风波危机处理案例获“第七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2004~2005)”银奖;2002年、2003年、2005年度被中国国际公关协会评选为“年度中国本土十大公关公司”。

成功案例:

康佳集团“神六”项目的策划实施和媒体传播项目;SOHO中国十年庆品牌推广活动管理;创新ZEN新品上市公关推广策划和实施

联系方式:

010—68732196转828

北京西三环北路厂洼街3号丹龙大厦A3018/100089

北京泰博森公关策划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泰博森公司创立于2004年,公司秉承“知其精,用其巧,为您打造专业技术”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品牌及营销为导向的品牌策划、营销策划、项目策划、管理及执行、事件传播策划,危机管理等多领域的服务。集中了来自国内公关业极富经验的一批公关早期从业者,丰富的实战经验,无限的热情以及优秀的职业素养,使泰博森赢得了客户的普遍赞誉。

公司擅长:

品牌管理、营销策划、活动策划、管理及执行

公司规模:20人

主要客户:

飞利浦、耐克、猫扑网

公司荣誉或奖项:

2005年度新成立本土代理商、编辑选择奖

成功案例:

PHILIPS医疗科技论坛

联系方式:

010—84285104/14/24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西街3号三川大厦311室/100013

创视佳意传播机构

公司简介:

创视佳意传播机构主要经营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会议展览策划、广告业务(包括广告策划、广告制作、广告代理及广告发布)等众多业务。机构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大公关·大策划”,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员工提供最好的机会,为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擅长:

新闻营销策划和实施、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会议展览策划、广告业务等

公司规模:16人

主要客户: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无锡市政府“2006中国工业设计周暨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TTE(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中国业务中心、鼎尚服饰(深圳)有限公司

公司荣誉或奖项: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一级广告代理商;“2006中国工业设计周暨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新闻传播高级顾问机构;深圳市知名新闻传播和市场营销策划机构

成功案例:

由符国赖担纲策划并成功实施的“TCL液晶电视荣膺年度‘2005CCTV创新盛典’‘最佳自主创新设计’大奖”

联系方式:

0755-26965269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金晖大厦B座2006/518054

网络公关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代;公关思想;近现代;儒家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指我国19世纪中叶以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一定公共关系思想和趋向。就其性质讲,是一种类似于公共关系的“准公共关系”;就其历史归属讲,它可以是公共关系的前史或“前公共关系”。在中国公共关系未建立之前,中国公共关系思想实际上是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中国公共关系学从产生到发展都深刻受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公关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公关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纵观历史,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官僚主义思想贯彻着儒家思想,从官僚阶层的做法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代政府官员是如何进行公关的。

中国的古人非常讲究道义,甚至把道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取舍之间,其思想倾向也就显而易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自上而下进行传授,成为妇孺皆知的主流思想,其言论也就具有社会导向作用,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行为处事都会以儒家作风作为参照,并且只会接受以此为标准的处事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其思想观念较为一致,那么,对于君主来说,若要使臣民信服,就要重视民心所向,并且以此为基础调节施政措施。在电视剧《天下粮仓》中,清官卢焯在为民排难时触犯了朝纲,乾隆为了肃清纲纪,不得不将他处决。乾隆所面对的公关对象可分为清官、贪官、曾经跟卢焯一起挖水井的浙江老百姓以及普天下不认识卢焯的百姓,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天秤,乾隆需要做的就是寻求这个天秤的平衡点,妥善地处理好与各类人的关系。最终,乾隆挥泪处决了卢焯,让百姓看到了他肃清朝纪的决心,也对贪官们起到了震慑作用,树立了一个清明威严的君主形象,卢焯由于忠君,当然也是体恤君主,死得心甘情愿。同时,乾隆还让百姓和清官们看见了他的痛心、不舍与无奈,博得了大众的理解与同情,在这件事上,他牺牲了卢焯这一位清官,但却换来了民心,树立威信,同时为朝廷事务的运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支撑他的是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体现了民贵君轻、君轻民重的思想主张。

除了重视民心所向外,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还包括守信用、重信誉,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等等,体现这些观点的事例也有很多,如商鞅变法时立木为信、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七擒孟获等,他们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而其目的都是为了树立诚信可靠的个人形象,并以自己为代表,帮助其所在的社会组织树立形象,从而使民众信服,为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然而,中国古代的处事方式是以伦理道德为标准,公共关系的运用也大多是在政治道德领域,并没有形成体系,也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律。

(二)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具有经常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诸子百家中,兵家认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推崇“不战而胜”,不迷信暴力。三国时期,刘备爱惜民力,善待百姓,以德服人,最终聚拢民心,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受到百姓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虽不能说富足,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定的。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刘备较好地把握了公共关系的客体,建立了一个易于传播的良好的环境机制,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进一步传播,为塑造良好的形象奠定基础。同样,“刘备摔阿斗”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公关案例。东汉末年长坂坡之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摔阿斗,其实是刘备在集团内部进行的一次公关活动,其精彩处在于,既坚定了赵云誓死随主之心,又教育、感化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文武随从,可谓是一箭双雕。刘备从一名“织席贩履之徒”成长为一代风流人物,其内部公关的确有拍案叫绝之处。因此有后人评价:“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也有这样一则歇后语: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由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古人对人情关系的洞察之深,以及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之耐人寻味。虽然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公共关系的理论体系,但是古人对于公关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应用比比皆是。

(三)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除了思想家们的理论主张被运用于实际,中国的古人还比较擅长借用占卜等神秘的事物来进行政治说服工作。举一个例子:秦始皇时期,陈胜、吴广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对这事自然觉得很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一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在夜里点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在深更半夜听到这种鸣叫声,都惊恐起来,戍卒中到处议论纷纷,再加上二人的游说,二人的起义得以发展成一定规模。从这一点上看,陈胜、吴广借助迷信一步步地向民众传输观念,并且成功地使百姓认可这种观念的正确性。在古代中国,公关主要靠人的演讲才能和智谋来说服、打动和影响他人,传播手段简单,加之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众很容易被劝服。虽然陈胜、吴广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们的一次次公关活动所运用的手段和所取得的效果不可小觑,某些地方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说他们周密地计划、人员的安排,以及使人信服的态度等等。不过,在崇尚科学的现代社会,公关人员当然不能凭借迷信来进行公关活动,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如何把握公关客体的心理特征,以及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地进行一次次系统性的劝服工作,这中间环环相扣,从而促使受众逐渐改变固有思想,为接受新观念奠定基础。

(四)中国古代的公关活动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且手段单一

通过对中国古代处理人文关系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特征。首先是公关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施行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公众的意义,他们的活动也都是出于一时之需,并不是自觉的行为,因而没有产生一定目标、规模及系统的经常性的公关活动。其次是早期的公共关系活动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中国古代的公关活动主要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以君主的政策实行为主要纲领,因此其公关处理范围较小,处理层次不高,以今天的眼光来评价,古代的公共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准公关”“类公关”。最后,早期公关活动的传播手段单一,主要靠智者的演讲才能和智谋来说服、打动影响他人。如尧舜时代,政府在宫廷外树立“诽谤木”,鼓励世人向政府进谏;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演说于列国之间;邹忌巧劝齐王纳谏,以致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等等。但是,这些公关活动具有极大的自发性,即使运用广泛,也终究未能形成体系。

二、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对近现代公关活动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对政府的行为处事产生了极大影响

虽然古代的类公关和准公关活动没有发展成熟,成为今天的公共关系学,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今天的公关活动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某些做法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为现代所借鉴。在现代,官员们依然很重视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的运用。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报纸每天都会刊登政府的一些方针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同时,这也帮助政府树立廉洁高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当有意外发生时,政府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例如政府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救援行动等等,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协调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当然,舆论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但是每一场新闻发布会的召开,都体现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追本溯源,这也反映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顺应民心的公关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在儒家文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对企业运营起到了重大作用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和今天的“制造新闻”的做法有些类似。在现代的传播活动中,我们常常说一个词“宣传造势”,特别是在电影的首映礼上,电影院线都会自己去雇用一些人为影片做噱头,并运用各式各样的宣传方式来增强影片的公信力,这种类似于商鞅变法的造势方法,虽然应用的领域不同,但是其基本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强公信力,服务于公关活动的主体。再比如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以攻心为主,最终感动了孟获,使其归顺汉室,巩固了蜀国大后方。这种利用人的心理反应进行公关的策略难度较高,但也最考验公关人员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一些商家,十分重视对外的形象宣传,例如百年老店同仁堂,创办于康熙八年,每逢京城会试期间,他们便向着急上火的举子们赠送牛黄上清丸、羚翘败毒散等药物。每年二月京城修理排水沟之时,他们便在开沟之处挂上写有“同仁堂滋养”字样的红灯笼,防止夜间行人跌落沟中。此外,荒年舍粥、为贫困百姓舍棺材的义举,也使同仁堂的美名广为流传。这类企业的做法类似于现代的公益广告,不断进行公益活动,重复出现在受众眼前,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以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形象征服了受众,使受众逐渐对其产生信任感。于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形象树立起来,该企业也就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众面临选择时的“第一反应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能从日本的一些企业管理中找到这些应用的缩影。日本的企业管理界从《三国演义》中汲取了不少精华,被视为“经营之神”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很感慨地说:“松下成功,功在三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公关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松下就是灵活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公关思想的精粹,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从现代的一些公共关系的处理方式中也能看到古代公共关系的影子。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接受着时间的洗涤与激荡。人们以古为鉴,在对古代公共关系的批判性运用中探寻公共关系的真谛,同时,传统的公关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不断与时俱进。人们可以从这些行为中归纳出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运用于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孟钦武,丁合.论中国公关学与哲学的历史渊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李朝鲜.刍议儒家哲学与中国古代朴素公关学[J].中华文化论坛,1996(4).

[4]胡百精.先秦修辞思想与中国古代公共关系史.当代传播,2014(2).

[5]王■.中国游说公共关系战略研究[EB/OL].[2015-02-13]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1-2009026008.htm.

上一篇:青年网络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队伍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