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范文

2024-04-30

农作物种植范文第1篇

1 农作物种植技术分析

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合理与否、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否有效实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及最终产量, 做好选种、播种前的种子病虫害处理工作十分必要, 这能有效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安全性。

1.1 播种前的准备

第一, 做好选种工作。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选择品质好的种子, 不仅能保证种子发芽率, 也会对后期种子的茁壮成长十分有利[1]。因此, 选种就应该舍弃秕粒、破损粒、虫蛀粒、病粒和出芽粒等, 以保证种子的品相与发芽率。另外, 针对不同农作物品种在选种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品种作物在种子大小、种子表皮颜色、粒型的选择上也是不同的。

第二, 做好土壤准备工作。种子对土壤的要求基本为湿润、透气、松软及足够的营养成分, 这对保证种子的发芽率极为重要。因此, 在播种前, 应先确定土地是否需要浇灌, 之后进行深耕细作、平整土地及去除杂草害, 避免杂草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针对播种前土地的除草, 一般采用拉索及氟乐灵 (浓度48%) 等除草剂。

1.2 对种子的处理

对种子的处理可以简单理解为种子进行药物“包衣”工作, 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环节。如对玉米、小麦、花生和棉花等作物的拌种, 主要采用特定浓度的化学药物进行拌种, 也就是上面说的“包衣”, 如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时, 拌种采用一定浓度的灵丹粉、辛硫、多菌灵加克菌丹或福美双等来拌种, 借此提高防治根腐病及地老虎、蛴螬、根蛆对种子的破坏, 增强苗期的病虫害防御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种子在“包衣”工作完毕后, 不能在太阳底下曝晒, 而是要将种子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 以保证实际拌种预防病虫害的效果。另外, 可以使用根瘤菌进行拌种, 但需注意的是, 用此方法处理种子, 就无需使用杀虫、杀菌剂。

此外, 在苗后期成长以至成熟过程中, 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如小麦、水稻的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麦蚜和麦红蜘蛛;同时, 棉铃虫、棉蚜、玉米螟和蝗虫等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极为厉害,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作物大面积减产, 给农民粮食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也要做好防治工作。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由于农作物种植的区域性特征, 在农作物种植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应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与病虫害种类及特点进行预防, 除了种子播种前的选种、药物“包衣”等来预防外, 还应根据季节规律对土地进行修整、翻新, 改善土壤养分活性, 通过土地修整来加速枯叶、上季作物秸秆的腐烂程度, 降低病虫害的存活率, 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提升粮食产量。此外, 还应实行农作物轮作种植, 使土壤养分得到合理平衡, 压缩或消除病虫害的生存空间, 做到提前预防、防治结合[2]。在此期间需注意的是, 要严格按照农药的喷施要求、注意事项, 根据农作物受害程度、病虫害特点及土壤因素特点进行合理用药。

2.2 田间管理的防治

田间管理, 顾名思义为对耕地、水利、施肥和耕作制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或改进, 创造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对耕地进行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防治杂草与农作物争土壤养分;对农作物进行及时灌溉、施肥, 防治因干旱造成螨类、蚜虫类病虫害情况发生, 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实行轮作耕种制度, 以预防单食性、寡食性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2.3 物理防治

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物理防治的方式, 主要是运用众多的物理手段对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进行防治处理, 简单地可分为人工捕杀害虫、诱杀病虫害、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覆盖银灰色地膜来避免蚜虫类侵害。物理防治方式的运用简单易行, 且多数农作物都可以运用此方法, 且不会对作物本身形成伤害。

2.4 植物检疫

相比物理方式防治, 植物检疫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近年来, 农作物品种、种植方式、药物使用计量的增加等因素使病虫害发生变异, 且数量不断增加, 一次性大规模爆发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对作物的危害越来越深。为确保粮食作物种植安全, 国家应对各类农作物建立整套检疫程序, 避免因日常防治无效而使农作物造成危害及损失。

2.5 化学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中, 运用化学药物防治方式在目前农业种植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它具有见效快、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但在实际运用中, 化学药物也会造成人、畜因为误食而中毒, 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 对土壤质量形成损害, 且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 对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某一种药物长期使用时, 会使病虫害产生变异, 形成抗药性, 造成更大规模的病虫害。因此, 在选用化学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 应结合作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来进行预防。农业部门及专家也应加速农作物品种更新等科研项目开发, 对农作物品种进行更新换代, 增强作物的抗虫性、抗病性, 避免化学方式的弊端。

2.6 生物防治

运用生物防治方法, 即借助病虫害的天敌、干扰激素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处理的方式。借助病虫害的天敌、益虫进行病虫害治理, 如可以借助七星瓢虫、草蛉、赤小蜂、鸟类和青蛙等益虫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还可利用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 如借助真菌、细菌和病菌等来诱发病虫害感染致命疾病, 降低病虫害的存活率;还可以借助昆虫激素干扰病虫害繁育及诱杀病虫害。生物防治方式的运用不会对作物自身、人、畜等形成伤害, 有利于环境保护, 且能使病虫害治理效果保持较长时间。但此种方法适用范围较窄, 且短期内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3 结语

农作物种植, 不仅要求注重种植技术, 更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 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运用田间管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 减少病虫害数量, 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促进农民增收, 从长远来看, 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

摘要: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国之民生。我国作为种粮大国, 粮食种类、产量、种植技术因区域、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因此不同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病虫害防治也存在差异。鉴于目前病虫害对粮食作物的破坏及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 着重对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 以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威.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4) :281-282.

农作物种植范文第2篇

1 种植模式及内容

1.1 模式

1.1.1“油菜+高粱+再生高粱”种植模式

种植品种:油菜为‘先油188’‘德新油49’,高粱为‘泸糯8号’‘国窖红1号’。

1.1.2“油菜+萝卜+糯玉米”种植模式

种植品种:油菜为‘先油188’‘德新油49’,糯玉米为‘黔糯768’,蔬菜为‘白团萝卜’。

1.1.3“油菜+高粱+莴笋”种植模式

种植品种:油菜为‘先油188’‘德新油49’,高粱为‘泸糯8号’‘国窖红1号’,蔬菜为莴笋‘二白皮’。

1.2 内容

1.2.1 油菜、萝卜(单种与套种)

于头年9月底至1 0月中旬,用5 5~7 5马力(40.45~55.16 k W)的大拖拉机深中耕作业整地,实行边耕地边播种办法,抢晴抓阴和避开下雨的间隙进行耕地、播种;油菜和萝卜同期间套播种,最迟播期不超过11月20日。播种方式以机械撒播为主,播种机型为“黄山”牌电动施肥播种机,播种量250~300g/667 m2;播种时按每667 m2用种量加入2.5~3.0 kg尿素均匀混播,同时施用“驱鸟剂”防种子被“斑鸠”等捡食,提高出苗成苗率。播后不间苗、匀苗,出苗期(播后10~15 d)对过度空闲、密度不够处适度补播或匀密苗移栽补空。11月中下旬3.5~5叶时667 m2撒施40%复合肥(22-8-10)15~20 kg+尿素5~10 kg(根据苗情长势和地力肥瘠酌量增减);1月下旬根据苗情长势667 m2施复合肥10~15 kg做越冬蕾薹肥;3月上旬667 m2施粉锈宁、吡虫啉各4包+速乐硼0.25kg液防治霜霉病、蚜虫,预防菌核病和花而不实,提高结实着果率。5月上旬至中旬采用“久保田688Q”型多功能联合收割机“一段机收”或“两段捡拾机收”。其中套种白萝卜的,667 m2用0.05 kg萝卜种与油菜种子和尿素一起均匀混播,与油菜一起同期同时管理,不增加额外处理措施。待12月底至1月中下旬分批采收萝卜批发或上市售卖。

1.2.2 高粱-再生高粱

要蓄留再生高粱的于3月中下旬,视油菜生长发育进度进行集中育苗;4月底至5月上旬移栽本田。不蓄留再生高粱的于5月上、中旬机耕整地,同时将油菜秸秆翻压还田;采取边耕地边播种办法,抢阴雨天和田间土壤湿润的有利条件及时播种。播种时667 m2用0.5~0.75 kg高粱种与5 kg左右尿素或复合肥混匀撒播或条播,同时施用驱鸟剂防鸟害;播后适度疏苗、间苗和匀苗补稀,保证667 m2有效株数0.8万~1.2万株。6月下旬看苗适时追肥、化学除草和防治粘虫、蚜虫等;7月中旬防治“粟穗螟”和施用再生高粱“促芽肥”;7月底至8月上旬“一段机收”头季高粱,要蓄留再生高粱的实行人工砍秆割穗适度晾晒,采取机械式喂入脱粒;8月下旬至9月中旬加强再生高粱田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10月上中旬“一段机收”再生高粱。

1.2.3 糯玉米

于当年4月底至5月上旬油菜机收后,及时机耕作业将油菜秸秆翻压还田,并采用“黄鹤”粮油作物精量播种机拖挂播种作业,采取边耕地边播种办法,抢阴雨天和田间土壤湿润的有利条件及时播种。播种时667 m2用2.0~3.0 kg糯玉米种与20~25 kg复合肥均匀混播条播,同时施用“驱鸟剂”防鸟害;播后适度疏苗、间苗和匀苗补稀,保证667 m2有效株数0.3万~0.5万株。6月下旬至7月中旬看苗适时追肥、化学除草和防治螟虫、蚜虫和纹枯病等;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适时分批采收上市。

1.2.4 蔬菜

不蓄留再生高粱的于7月底至8月上旬头季高粱机收(或人工收割)后,及时移栽莴笋苗(需提前育苗);8—9月加强莴笋施肥管理和青枯、绵腐等病害防治工作;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适时分批采收上市。

2 效益分析

根据业主投入、田间测产、销售情况调查测算。

2.1 成本

2.1.1 单熟667 m2投入成本

单熟667 m2投入成本包括生产种植成本(种子、肥料、农药等和劳务成本)及土地成本。

(1)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成本500元/667 m2;(2)高粱-再生高粱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成本1050元/667 m2;(3)萝卜收获售卖成本150元/667 m2;(4)糯玉米生产种植成本650元/667 m2;(5)莴笋生产种植成本1500元/667 m2;(6)土地平均租金259.4元/667 m2。

2.1.2 多熟667 m2投入成本

多熟667 m2投入成本包括模式全过程生产种植成本(种子、肥料、农药等和劳务成本)及土地成本。

(1)“油菜-高粱-再生高粱”种植模式成本1809.4元/667 m2;(2)“油菜//萝卜-糯玉米”种植模式成本1559.4元/667 m2;(3)“油菜-高粱-莴笋”种植模式成本2759.4元/667 m2。

2.2 收入

2.2.1 单熟667 m2产出

(1)油菜籽(干重)平均144.1 kg/667 m2,产值893.42元;(2)头季高粱(干重)平均394.2 kg/667 m2,产值1419.12元;(3)再生高粱(干重)平均275.9kg/667 m2,产值993.24元;(4)糯玉米(鲜重)平均1250 kg/667 m2,产值2000元;(5)萝卜(鲜重)平均500 kg/667 m2,产值500元;(6)莴笋(鲜重)平均2000 kg/667 m2,产值4400元。

2.2.2 多熟667 m2产出

(1)“油菜-高粱-再生高粱”模式平均产出3309.2元/667 m2;(2)“油菜//萝卜-糯玉米”模式平均产出4991.0元/667 m2;(3)“油菜-高粱-莴笋”模式平均产出6564.0元/667 m2。

2.3 多熟轮作制增加收入

2.3.1 多熟比较

多熟轮作模式中,平均667 m2纯收入以“油菜-高粱-莴笋”最高,达3804.6元,“油菜//萝卜-糯玉米”也较高,为3431.6元,均比“油菜-高粱-再生高粱”高出1倍以上。

2.3.2 多熟与单熟比较

“油菜-高粱-莴笋”模式,平均667 m2纯收入比单种油菜增加2936.0元,比单种高粱增加2508.0元,比单种莴笋增加1604.0元。

“油菜//萝卜-糯玉米”模式,平均667 m2纯收入比单种油菜增加2470.0元,比单种萝卜增加2931.0元,比单种糯玉米增加1431.0元。

3 总结

多熟制比单熟制效益高,多熟制中投入越高产出越高,但投入中劳动力占比较大,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油菜-高粱”连作机械化耕、种、防、收“一体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首选模式,该模式可极大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同时有效缩短茬口期收、播时间,抢抓时节和有利天气与土壤墒情及时收、播,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减少和人工工资快速增长的矛盾,有效提高粮油种植收益。

无论是“油菜-高粱”“油菜-高粱-再生高粱”还是“油菜//萝卜-糯玉米”“油菜-高粱-蔬菜”等旱地多熟种植模式,茬口衔接都十分紧密,因此,品种的选择与搭配十分重要,油菜、高粱、玉米及蔬菜品种均要选择生育期较短、个体生长快速且优质高产、耐瘠、耐肥、抗逆性好并耐粗放种植的优良品种,力求在较短的生育期内获得较好的收成。

“油菜//萝卜”套作新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在油菜机撒播的同时将萝卜种子(50 g/667 m2)与油菜种子一起混播。由于萝卜生育期较短,在12月底即可收获上市,对油菜苗架影响较小;萝卜收获时段错开了当地早萝卜收获的高峰期错季销售,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因直播油菜密度较大,间种萝卜可起到疏苗间苗的作用,对油菜产量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一般667 m2可收获萝卜400~500 kg,增加产值300~400元,有效提高了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

实施过程需注意:(1)土地耕整质量要达到土壤细、碎、平整,防止油菜、高粱等小颗粒种子因播种下陷过深,不能发芽出苗和整齐度差等问题出现。(2)播种时,根据天气趋势和土壤湿度情况,要适时抢播,尽量避免因水分不足而导致发芽出苗不整齐。(3)要严格控制用种量和播种密度,避免用种不足或用种过多,带来不必要的种子浪费、补播、补种或移栽人工成本。(4)播种时,一定要施用“驱鸟剂”和杀鼠药,防止鼠鸟捡食种子和家禽为害幼苗。(5)由于旱地多熟种植密度高、强度大,农作物秸秆、残茬留还田土的量多,病源累计基数大,要特别加强油菜菌核病、高粱炭疽病,高粱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等病害的防治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2014年、2015年在重庆市永川区进行了粮经作物多熟轮作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多熟轮作模式中,平均667 m2纯收入以“油菜-高粱-莴笋”最高,达3804.6元,“油菜//萝卜-糯玉米”也较高,为3431.6元,均比“油菜-高粱-再生高粱”高出1倍以上。多熟与单熟比较,“油菜-高粱-莴笋”模式,平均667 m2纯收入比单种油菜增加2936.0元,比单种高粱增加2508.0元,比单种莴笋增加1604.0元;“油菜//萝卜-糯玉米”模式,平均667 m2纯收入比单种油菜增加2470.0元,比单种萝卜增加2931.0元,比单种糯玉米增加1431.0元。“油菜//萝卜”套作新模式要求在油菜机撒播的同时将萝卜种子与油菜种子一起混播。并提出了实施过程需注意的事项。

农作物种植范文第3篇

摘要 通过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分析,结合该地实际,针对贵池区东边318国道沿线、西边乌沙圩区、南部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特点,探索解决农作物秸秆大量、还田相对单一模式,逐步建立起以能源化利用为主,以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综合利用新模式,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难问题。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禁烧;能源化;综合利用

Crop Straw Forbidden Bur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Guichi Area,Chizhou City

WU Liyou (Rural Energy Office of Guichi District, Chizhou, Anhui 247000)

Key words Crop straw;Forbidden burning;Energy;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貴池区是安徽省池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由低山、丘陵逐渐过渡到洲圩平原区,国土呈“七山二水一分田”格局。区内交通便捷,九华山机场、池州高铁站、池州港口均位于贵池区境内。全区总面积2 516 km2[1],辖9个镇11个街道,总人口66.7万人[2],其中,农业人口52.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06 hm2,粮食作物总产量31.1万t。其中,谷类产量30.50万t、豆类产量0.36万t、薯类产量0.20万t。该研究综述了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综合利用的困境,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途径,以期为该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1 贵池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近年来,贵池区全面启动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各部门协同合作,强化措施,明确职责,严格监管,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程序和方法不断创新完善,秸秆焚烧现象有效控制,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逐年提高。

据统计,贵池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6.85万hm2[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26万hm2,油菜1.37万hm2,棉花0.66万hm2,小麦0.23万hm2,玉米0.34万hm2,茶园0.27万hm2,果园0.02万hm2,蔬菜0.51万hm2。农作物秸秆量47.52万t,可收集量38.44万t。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34.9万t,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8%。其中农业领域综合利用率64.3%,工业领域综合利用率18.3%,能源化综合利用率17.4%[4](表1)。

1.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1.2.1 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随着机械收获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量也逐年增加,全区秸秆农业领域综合利用量为22.45万t,其中机械化还田总量达18.54万t,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的82.6%。全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3.93万hm2,其中,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59万hm2,油菜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0.67万hm2,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总面积0.67万hm2。

1.2.2 325生物质发电厂秸秆发电。池州市325发电有限公司(简称325电厂)坐落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办事处,电厂生物质发电锅炉改造项目已于2015年底竣工并顺利并网发电,根据项目设计要求,锅炉燃料主要以农林业废弃物、林业加工剩余物为主,农作物秸秆为辅。全区用于生物质发电的秸秆综合利用量为6.39万t,是贵池区农作物秸秆工业化利用的新途径。

2017年5月,325电厂已分别在全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秸秆收购点。如墩上、马衙、涓桥、秋江、牛头山、江口均已设立秸秆收购点,电厂与各相关镇、街道签订农作物秸秆收购合同,有的以村为单位组织秸秆收购堆储,有的村设立农作物秸秆收购经纪人。本着“方便农户”的原则,形式多样,方式灵活,保证及时全量收购。

1.2.3 秸秆沼气初级能源化利用。贵池区现有沼气池3.2万余口,由于农村养猪户越来越少,生猪饲养量逐年下降,沼气池使用量也呈递减趋势。为扭转这一现象,尽可能让现有户用沼气池发挥作用,从2016年开始,贵池区农委组织相关人员到阜阳市太和县考察学习,试点利用农作物秸秆充分腐熟发酵产生沼气技术,更新改造已有沼气池,提升户用沼气池的利用率。2017年,贵池区继续利用秸秆沤制沼气,发展农村新能源,全区户用沼气池更新改造利用农作物秸秆1.3万t。

农作物秸秆也是一种传统燃料,村民有以农作物秸秆做燃料的习惯,特别是乌沙洲圩区,烧火做饭薪柴短缺,用农作物秸秆烧饭是传统习惯,数据显示,全区全年用做燃料的秸秆量4.75万t。

1.2.4 秸秆养畜初见成效。贵池区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秸秆养畜初见成效。池州市汉东农业有限公司、池州市优洋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池州畜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3家规模化畜牧业公司均在贵池区境内,年消耗利用农作物秸秆约1.5万t。

池州市汉东农业有限公司位于风景优美的升金湖畔(贵池区牛头山镇),公司总占地面积333.33 hm2,总投资达1.1亿元,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目前已建成湖羊养殖场13.33 hm2、集山羊饲养、供种、成羊销售、饲料加工、养殖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池州市最大的湖羊养殖示范场(小区)。生产区现已建设标准化羊舍5 500 m2;兽医室、饲料间、消毒池、隔离舍共700 m2,青贮池、氨化池500 m3、贮粪场600 m2;还建设了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购置了青贮收割机、铡草机、饲料加工机等设备。2015年底,存栏羊3 700只,年消耗秸秆0.7万t,全年出栏肉羊2 500只,年销售额达450余万元。

池州市优洋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坐落于池州市贵池区涓桥镇桂畈村,年养殖1 000头的优质肉牛,年消耗秸秆0.75万t。

池州畜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8月,注册资金1 000万元,位于池州市贵池区里山街道办事处杨街村,具有种牛繁育、犊牛饲养、疫病防治、饲料配方加工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016年公司皖南小黄牛的存栏量已达到175头,其中母牛165头,公牛10头,年消耗秸秆约0.05万t。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困境和问题

针对贵池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结合表1的数据分析,当下贵池区农作物秸秆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以秸秆还田为主,占农业综合利用量的82.6%。看似形式多样,既有生物质发电及秸秆制沼气的能源化利用,又有畜牧业养殖的饲料化利用等,实际上依旧单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滞后。

2.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困境 较为单一的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与层层传导的秸秆禁烧压力,使农作物秸秆利用陷入困境。如何处理农作物秸秆,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引导老百姓改变焚烧秸秆的传统行为,靠全量单一还田技术难以使老百姓信服。如何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活環境,更好地建设生态池州就必须要破解这一困局。

2.1.1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效果呈递减趋势。贵池区秸秆以传统的机械化还田为主,还田技术相对单一,还田效益不高,秸秆直接还田后在土壤中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转化的周期较长,不能作为当季作物的肥源,而且1年只能还田1次。其次,还田秸秆数量、土壤水分、秸秆被粉碎的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秸秆还田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短时间内的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疏松土壤,增强肥力。但连续多年还田,会使土壤容量呈下降趋势,也会降低土壤的pH,影响土壤微生物及酶的活性[5]。

2.1.2 传统的秸秆焚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贵池区地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环境优美,境内拥有杏花村旅游、齐山风景区、九华漂流景区、大王洞风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贵池区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得不更加重视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传统思维中,烧火粪成为一种习惯。但秸秆集中焚烧不仅会助推雾霾天气的发生,也会影响通行和安全,因此严禁秸秆焚烧,减轻大气污染,引导发展多种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高,意识不强。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秸秆禁烧宣传力度大,措施有力。片面重视零火点,高压重罚下禁止农民焚烧秸秆。基层干部采取坚决措施,不允许当地农民焚烧秸秆,但对如何处理农作物秸秆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片面强调秸秆禁烧导致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综合利用的认识不足,意识淡漠,认为农作物秸秆量很大,收购程序复杂,时间紧,费工费钱,难以奏效。

2.2.2 农作物秸秆的多样性,加大了收储难度。

2.2.2.1 相对短促的收集时间带来了秸秆的收储难度。农作物秸秆品种多样,具有生产时间的季节性和生产区域的分散性,夏收时从收割小麦到播种玉米或水稻,一般只有20余天的时间,相对短促的收集时间带来了秸秆的收储难度。

2.2.2.2 收储设备不配套增加了收储难度。农作物秸秆的收割、捡拾、打捆设备不配套,造成秸秆的收集贮运难度大、成本高,同时在选择堆放点时,既要考虑方便农民搬运,又要相对集中、便于运输,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在选点堆放上难以做到双方都满意。

2.2.2.3 劳动力不足加大了秸秆收储难度。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留守的多是中老年群体,劳动力紧张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给秸秆收储带来一定难度。

2.2.3 秸秆综合利用收益低,社会化服务不健全。秸秆还田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农民易于接受。但用于收储加工,仅从田地搬运到路边就入不敷出。据调查,农民准备收集利用麦秸,需将麦茬高度留在10 cm以下,则机收时需多支付农机手225元/hm2,收集秸秆的工价为750元/hm2,秸秆收入1 200元/hm2,则收益仅为225元/hm2。由于收购价格低,1 hm2秸秆全部收购也只有几百元左右的收入,且送到堆放点不仅需要一笔运输费用,还要花费一定劳力,而近郊农民在城里打工的收入为120~150元/d,相比之下秸秆回收效益不高。这一现象导致农民宁愿将秸秆焚烧或者任其腐烂,也不愿将其回收。现阶段,贵池区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秸秆收储,但体系尚不健全,专门进行秸秆收储的组织机构只有325电厂组织的少数几家,使得每年回收利用的秸秆总量极其有限。

2.2.4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滞后,亟待提高。全区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停留在几家生产木炭的小规模公司,主要耗材是农林废弃物,以林业废弃物为主,农作物秸秆用量不大,辅助掺和少量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龙头型、骨干型企业。

现阶段,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秸秆综合利用投资较大,获利较少,单一依靠企业或个人等社会资本投入,没有战略前瞻性的业主意愿不强。社会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收购秸秆成本为350元/t,实际销售价格是400元/t,获利有限,且项目融资难,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在农村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3 综合利用的原则及策略分析

3.1 原则

3.1.1 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根据贵池区实情,按照东边318国道(高速)沿线、西边乌沙圩区、南部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的特点,在东边318国道(高速)沿线、西边乌沙圩区两大区域重点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分步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多点建设小型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依托325电厂优势,全力发展生物质燃料。在南部丘陵山区重点培育秸秆基料化种养香菇技术和秸秆饲料化养畜技术,依靠现有成熟的生产基地,加大秸秆为原料的技术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户用沼气池建设相对集中的村组,重点更新改造以秸秆为原料沤制沼气,提升户用沼气池的利用率。

3.1.2 措施得力,依托项目,逐年落实。全区规划做好后,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把握国家及省政府政策走向,积极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等项目扶持,结合民生工程建设,分年度逐步落实到位。

3.2 策略

3.2.1 分片建设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

3.2.1.1 统筹建设农作物秸秆沼气工程。区政府加大扶持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秸秆沼气工程,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政策倾斜,引导快速发展。根据贵池区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区东边318国道(高速)沿线及西边洲圩区分别建设一处规模不低于年消纳农作物秸秆3 000 t、日产气1 000 m3以上的大中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6]。全区至少建3处以上大中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殷汇片、梅龙片、乌沙片各建1处。秸秆沼气不但为农户带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秸秆经发酵后残留的沼液、沼渣是一种无公害的有机肥,使用沼液沼渣的土壤不但酶活性增强,而且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

3.2.1.2 扶持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企业。贵池区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企业近乎空白,亟待加强。既要新建几处,又可以更新改造几家现有的有条件的小规模炭厂。要加快发展建设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企业,全区至少建设5处以上小型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每处配套推广生物质炉具,力争2~3年内全区各片区都能见到秸秆小型固化成型燃料生产企业,极大提高农作物秸秆消化能力,提高综合利用率。

3.2.2 巩固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成果。

3.2.2.1 继续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龙头企业。贵池区相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较快,秸秆饲料化应用已初见成效,但农作物秸秆饲料主要依靠对外购买,当地秸秆饲料用量很少。下一步要重点鼓励相关企业加大投入,发展秸秆饲料化技术应用。

一是推广秸秆窖(池)青贮技术。鼓励在大中型养殖场、养殖小区建立种植基地或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关系,促进全株青贮专业化种植。二是大力推进打包青贮。鼓励在中小养殖场(户)开展打包青贮、拉伸膜青贮建设。三是开展商品化饲料加工销售一体化试点建设。鼓励吸引社会资本,组建青贮公司或青贮联合体,推进秸秆饲料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四是加大秸秆养畜技术指导。大力推广秸秆青贮、玉米全株青贮和全混合日粮饲喂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效率[7]。力争2年内全区实现过腹还田秸秆利用总量达到1.2万t,占全区可收集秸秆总量的2.66%;饲料化利用后避免了直接焚烧,可减少排放3.94万t二氧化碳;有机肥施用后可较大提升土地肥力,耕地质量,保障农民增收。

3.2.2.2 培育秸秆基料食用菌栽培技术。贵池区南部山区香菇种植技术成熟,历史悠久。扶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粮菜种植大户,充分利用当地麦秸、稻草、玉米秸和玉米芯、油菜秸、棉柴秸,采用设施栽培、露地大田、树林下、房屋前后等多种栽培方式,周年示范种植。实施以食用菌栽培为重点的秸秆基料化利用,重点推广平菇、双孢蘑菇、草菇、秀珍菇、大球盖菇等贵池区自主研发、能够充分消耗农作物秸秆的种植模式。同时,鼓励有机肥厂收购食用菌废料,生产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

积极开展以食用菌栽培為主的秸秆基料化利用工程,优先扶持年生产规模达到10万瓶(袋)以上的食用菌菌种场或年商品化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3万m2(袋、棒、包)以上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种植大户。力争2年内全区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3 000 t,占全区可收集秸秆总量的0.66%。形成“秸秆—蘑菇—饲料—粪便—回田”的能量多级利用、物质链式循环生态农业模式[8]。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既可大量利用作物秸秆,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增加农民收益。

3.2.3 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全方位服务综合利用。

3.2.3.1 建立一体化秸秆综合利用服务体系。依托325电厂现有的服务队伍,逐步建立从“收割—打捆—运储—利用”一体化秸秆综合利用体系。通过培育、引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供秸秆收集贮运综合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秸秆利用企业建设秸秆收贮中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企业建立秸秆收储站点,扶持建设完备的收储站点网络体系。

加强秸秆收集单位与秸秆资源化利用单位对接,促进秸秆机械化收集工作开展,解决秸秆收集后去路问题。向农户发放秸秆利用“明白纸”,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秸秆综合利用协议书,让农户明确秸秆利用意义、政策和秸秆去路。

3.2.3.2 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加大农机补贴政策扶持力度,将打捆机、秸秆破碎机、深耕机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但如何更好、更快、更长时间地服务于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还有探索空间。如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秸秆资源化利用主体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作物秸秆机械化收集工作。政府可一次性集中采购秸秆打捆、运输等农机具,采取租赁的方式供收集主体使用,并按秸秆收集量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年收购量达500 t以上的,秸秆补助标准50元/t;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等参与秸秆收集和贮运,建立完善秸秆收集和贮运服务体系。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扶持措施与秸秆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做大做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平台。

3.2.3.3 加大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采取专题讲授、现场考察培训、经验座谈会等形式举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印发技术资料,加强宣传教育,每年培训1 000人次以上,2~3年时间基本实现轮训。

通过对贵池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分析,要解决农作物秸秆大量还田相对单一模式,必须要尽快建立以能源化利用为主,以基料化、饲料化利用为辅的综合利用新模式,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禁烧难问题,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贵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池县志:卷二[M].合肥:黄山书社,1994:140.

[2] 贵池区地方志办公室.贵池年鉴2013-2014[M].合肥:黃山书社,2015:37.

[3]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农业委员会农业资料[Z].2016.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终期评估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5〕3264号[A].2015.

[5] 王川,施六林,宣云.低碳农业与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11-1212.

[6]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农委关于申报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A].2015.

[7] 申爱华,李保全,周蔚,等.带穗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pH和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105-107,211.

[8] 梁枝荣,张青文,周志强.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高新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21(3):11-13.

农作物种植范文第4篇

【摘要】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地理等地方史料,近期以来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稳步提升,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国内研究者在古籍整理及影印出版、专题史料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不少优秀成果,但在研究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在郑州区域历史特色总结上亦需要继续深入。加强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历史内涵的研究,对于提升其文化传播影响力以及当代郑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文化传播;地方志整理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政治、经济地位冠甲中原,其境内现辖6个市辖区、代管5县级市(巩义、新郑、登封、新密、荥阳)、1县(中牟)。明清时期,今郑州所辖地区由于地处黄河水陆要冲,属文化、商业繁盛之地,明清两代地方政府陆续修撰了大量地方志,留存至今的亦较多。近代以来,随着郑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急速提升,针对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的整理、影印出版以及专题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传播及出版状况

明清时期,除了郑州曾在清代雍正、光绪年间两次短暂地升为直隶州外,今郑州所辖区县在行政上分隶开封府(郑州、新郑县、中牟县、密县、荥阳县、荥泽县、河阴县、汜水县)、河南府(巩县、登封县)管辖。[1]因明末郑州地区经战火屡次蹂躏,现存明刻本较少,以清刻本居多,共计10类38种。此38种郑州地区明清方志修撰后,经官方、私人收藏流转,传播甚广,至今以国内外公立图书馆收藏为主,以刻本、抄本、胶卷等形式保存。以河南省各图书馆收藏最为丰富,河南省外收藏以北京、上海市最多,且多时代久远的孤本、善本,如嘉靖《郑州志》、顺治《荥泽县志》仅上海市图书馆有明、清刻本各一种,嘉靖《荥阳县志》、嘉靖《汜水县志》仅北京市图书馆有明抄本各一种,弥足珍贵。还有一些流传至台湾地区,如顺治《汜志》仅台湾有完整本。[2]另外,海外日本东洋文库、近卫文库、京都大学图书馆,美国燕京学社等机构亦收藏有少量郑州地区明清方志,版本多精良,保存状况较好。

1968年,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叢书·河南省》影印出版康熙《新郑县志》(朱廷献、刘日煃修纂)、乾隆《登封县志》(洪亮吉、陆继萼等修纂)。此二方志为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朱廷献等修撰,体例完备,内容精审,在当时即被视为善本,流传最广,影响巨大,故而在台湾《中国方志丛书》中被优先选择出版,实属难能可贵,开风气之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州市相关史志机构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有选择性地影印、点校出版,[3]2002年,《郑州志两种》(康熙郑州志二册、嘉靖郑州志一册)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这些工作对于拓展郑州地方志文化传播范围、促进国内学者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016年,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由大象出版社影印出版,共19卷565册,收录了1949年以前河南历代方志586种。其中郑州卷共收录郑州地区明清及民国志书47种,共计18册。对郑州地区明清古本方志进行系统整理,实现对地方志这一区域历史文献载体的保护和传播,为后续研究、保护、开发、利用郑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完备的基础资料。2018年,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省善本方志辑》(第1辑)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共收录今河南省境内各区市县古旧善本方志63种,其中含郑州地区4种:乾隆《郑州志》、康熙《河阴县志》、乾隆《汜水县志》、乾隆《新郑县志》。这些善本方志多为国内首次影印出版,版本价值与史料价值十分珍贵。

可以发现,郑州地区明清方志在国内外丰富馆藏的基础上,随着近期地方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以及地方志文化传播手段更加具有便利性,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的出版传播呈现出全面整理和重点出版相结合的新局面,为下一步展开对郑州地方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文化传播及内涵研究现状评述

(一)郑州地区方志文献学提要编写及修志史实考证研究

少数河南本土史志研究学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进行了开创性的版本文献学研究,做出了较为出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其代表性人物有栾星、张万钧、申畅、刘永之、耿瑞玲等前辈。栾星撰文论述了郑州历史上建置沿革和历代郑州地方志的编纂情况,[4]还简述了荥阳县的建置沿革,扼要介绍了历代有关荥阳县的数种县志。[5]张万钧撰文指出《千顷堂书目》中著录的两种明嘉靖《郑州志》著录有误,所记吴三乐《郑州志》与徐恕《郑州志》其实是同一本书。[6]这是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的期刊论文。还有一些学者从明清河南地方志整体研究出发,内容对郑州地区有所涉及。如申畅先生之专著《河南方志研究》[7]及其论文《清代中州方志学概述》(1991),对河南方志的修撰历史进行了梳理,对河南方志的成书及流传情况进行了考证,侧重研究明清两代中原地区的方志,其中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有所涉及。刘永之、耿瑞玲著《河南地方志提要》[8]对历代河南方志进行搜集整理,撰写提要,具有很强的检索和参考价值。

受20世纪研究条件所限,针对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研究的人员较少,集中于河南省图书馆、社科院、地方史志办等少数专业研究机构,科研成果相对有限。但这些老一辈学者大多学识素养较高,在艰苦的条件下用敬业负责的态度对地方志文献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提要的撰写工作,所出成果多为精品,为后来学者之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利用郑州地区方志史料对明清河南历史、地理、文化展开研究

首先,是对河南明清地方志修撰情况的进一步细化研究和更加全面的总结。如张佐良《清初河南修志述论》一文,考察了顺治、康熙年间河南修志对清代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贡献,是国家文治工程的重要举措;庞乃明、姬云锦《明代河南儒学与地方志》一文,着重研究了明代河南儒生在地方志编纂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地方志对于研究明代河南儒学具有重大价值;罗志欢《明清岭南士宦主持纂修河南地方志述略》一文,考察了明清时期在河洛地区为官的岭南籍士宦对推动中原文化发展和地方志编纂中的举措和作用;孙文杰《五十五年来河南旧志整理与新志编纂》一文,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地方志的整理和编纂工作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和总结。

其次,利用明清地方志文献对郑州区域地理、水文环境变迁历史进行研究的成果有新的突破,特色鲜明。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之专著《郑州历史地理研究》[9]《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探索》[10]及其指导之硕士论文:王军伟《明清时期郑州地区水环境变迁研究》、耿晓洁《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及其规律》,分别探讨了郑州古代交通、古代水系与湖泊、行政区划变迁等历史地理问题,利用了大量郑州明清地方志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分析。

再次,还有不少研究者对明清时期河南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专题研究,亦对郑州地区地方志加以分析利用,研究视角丰富多彩、成果大量涌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30余篇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延安大学、江西大学、安徽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博士、硕士论文,80余篇期刊论文对明清时期河南灾荒及社会应对体制、商人传记、豫商的发展、集镇、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人口与土地关系、农作物种植与分布、书院、乡贤祠、方言等进行专题研究,涉及地方社会体制、城市与商业、土地、赋税、人口制度、科举与教育、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在此不再一一枚举。

(三)文化传播及内涵研究现状评述

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本土学者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的基础性整理及文献学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利用郑州地区明清方志文献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数量、种类逐步增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研究机构以河南本土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为主,延及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省外知名高校,使郑州地区在方志领域的关注度稳步提升。研究人员以硕博士等青年研究学者为主体,进一步研究潜力巨大。这对于增强郑州历史文化传播影响力、提升城市现代建设软实力,是一个十分有利的积极因素。

但是,值得我们清醒认识的是,目前学术界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相关之研究,虽然成果不少,但还存在研究体系不够全面、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视角有待创新等需要提高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成果多为针对河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整体研究,对郑州地区之研究分量较小,对郑州地方志以史料利用为主,而专门的针对性研究很少;第二,少数针对郑州地方志之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主,而对其包含的丰富的明清时期郑州经济、地理、文化史料归纳、发掘还不够充分;第三,利用地方志资料彰显郑州地区区域特色的研究还十分薄弱。这些不足之处将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弥补提高。

三、加强郑州地区方志文化传播研究的价值及对策

(一)研究价值

地方之有志,犹国之有史。郑州地区明清方志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地理、民俗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是研究郑州区域历史文化的巨大宝库。针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进行专题研究,扩大其国内外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为郑州区域历史构建提供学术支撑。郑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八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远古时期以来的考古遗存。由于其介于洛阳和开封这两大古都之间,郑州地区在先秦至唐宋时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此段历史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而随着宋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郑州乃至河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逐渐没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郑州的历史文化关注相对较少。随着近年来郑州区域地位的不断提升,构建延续而丰富的郑州区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可以为郑州明清时期区域历史构建提供研究支持。

其次,为恢复郑州历史景观和民俗文化提供历史依据。现在郑州处于飞速发展建设时期,其地理景观、人口结构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在现代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保存的矛盾中实现均衡取舍是一个迫切的问题。郑州地区明清方志保存了大量的郑州历史景观资料,如明清“郑州八景”等著名人文景观,以及丰富的传统民俗资料。在适当的条件下逐渐恢复一些历史景观和传统民俗,对于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内涵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加强针对性研究可以为此类举措提供历史依据。

再次,为郑州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地方志中记载了很多水文、环境、人地矛盾情况及应对措施,在充分研究地方志的基础上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亦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二)提升郑州方志文化传播影响力之对策

(1)继续深入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的版本目录学研究。继续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开展全面的文字校勘、整理出版工作,对其版本、作者、编纂的原因及过程、文献流传保存情况进行历史文献学的考察,撰写内容提要,勾勒、总结出郑州地区明清时期地方志的总体面貌及基本特点。

(2)拓展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内容研究。对郑州地区明清方志所载的内容归类分析,分行政体制,军事制度,土地、人口、赋税制度,科举、教育制度,城池建设,民风民俗,人文景观,地理环境变迁,乡贤名人等条目进行逐一考察研究,厘清其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3)利用明清方志加强对郑州地区时代变迁与空间差异对比研究。结合地方志文献和其他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郑州地区明清时期不同时间阶段的历史面貌变迁进行对比研究;对郑州地区区域内的不同州县因地理环境、政治影響、经济高低而带来的空间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4)要十分重视对郑州区域历史的规律总结。总结郑州地区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情况变迁的趋势和规律,挖掘其深层次的时代因素,并结合郑州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地位进行总体观察。总结郑州地区明清时期各州县的地域政治、文化、风俗的同一性,探究其差异之处,分析其同一和差异性的内在规律。

总之,为了进一步彰显郑州明清方志在河南乃至全国的文化价值,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要求我们在深入而可靠的历史资料挖掘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上,突出彰显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域,对当今郑州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合理规划等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历史经验借鉴。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ZDJH-33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耿晓洁.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及其规律[D].郑州:郑州大学,2010:22.

[2]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556-564.

[3]孙文杰.五十五年来旧志整理与新志编纂[D].郑州:郑州大学,2005:12-15.

[4]栾星.郑州志叙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1):69-73.

[5]栾星.荥阳县志叙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0(2):86-88.

[6]张万钧.明代河南方志考“千顷堂书目”纠错之一[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8(2):31-33.

[7]申畅.河南方志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刘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志提要[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9]陈隆文.郑州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陈隆文.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为郑州大学图书馆馆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编校:董方晓

农作物种植范文第5篇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

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玉米、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控制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综合应用生物学、农学及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集中深入地探讨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这两个密切相关并影响作物产量性状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机理,进一步通过分析籽粒形成和株型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生物学过程之间的互作关系,阐明影响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在此基础上,开展高产育种的分子设计理论研究,为我国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一、科学目标

针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和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解析玉米、水稻株型发育(分蘖、株高、茎叶夹角、穗型等)和籽粒形成(花/穗建成、籽粒发育等)这两个影响作物产量性状且密切相关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分子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网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二、核心科学问题

解析玉米、水稻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的多基因遗传调控网络,分析并阐明影响产量性状的主要基因和基因之间的互作调控规律,为作物高产育种的分子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农作物种植范文第6篇

教 案

教学题目:农作物种植业生产统计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农作物种植业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与农作物产量统计,为学员成为优秀的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及农村基层干部等在农村工作的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农作物总产量的统计原则 教学难点: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计算的单产 教学过程:

导言:采用动画导言的方式,提出统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切入主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它的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以信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农业生产统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教学过程:

一、 作物分类

农作物的分类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通常有下面两种分类方法

(一)按农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分类

按产品主要经济作物分类,分为粮食作物、油类作物、棉花、麻类、糖类、烟火药材类、瓜类和其他作物。

(二)按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分类

其中分为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夏收作物是指上年秋冬播种当年夏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草籽等。

2

秋收作物是指当年春夏和夏秋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棉花、烟叶、芝麻等。

二、 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

指实际播种或移栽有农作物的土地面积,通常用市亩或公顷表示。①反映农业生产规模②耕地的利用情况③各项作业劳动量④生产资料投入量⑤总产量。

特殊情况,按下列规定计算播种面积:

1.补种、改种的面积

播种季节结束之后补种或改种,原种植面积仍计算播种面积,新补种或改种作物按复种作物计算播种面积。

2.作物秧苗生长不齐(不全)时的面积

作物秧苗疏落不齐或缺苗断垄,不论是否补植(补苗),均按全部面积计算播种面积。

3.移植作物的面积

需要移植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叶等,应按移植后的面积计算播种面积,原秧畦(秧田) 不应计算为播种面积。

4.非耕地上种植作物的面积

在非耕地上种植或间种作物,要按实际情况计算 播种面积。在园地、林地的空隙地上间种的作物,播种面积可按用种量折算或估算。

5.间种、混种作物的面积

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同一亩耕地间种、混种不同作物, 各作物播种面积之和只算一亩,要根据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计入各该作物播种面积内。

6、复种、套种作物的面积

复种是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

3

先后种植两次或两次以上作物。套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第一种作物收获之前种植第二种作物。复种或套种作物应各算一次播种面积。

7.多年生作物的面积

指播种一次连续多年生长、多次收获的宿根性草本植物,如苎麻、大黄、元参、苜蓿等。两种计算方法:按实际播种时间计算全年总播种面积时,只计当年各季新植面积之和;按收获产 品时间计算全年总播种面积时,等于当年新植面积,加上留存在 当年成活面积之和。

8.再生作物的面积

指作物收割后,从根茎上再度萌发生长的作物,如再生稻、再生烟、再生高粱。再生作物即使有产品收获也不另算播种面积。

9.蔬菜作物的面积

专业性菜园或固定菜地上种植的蔬菜面积单独统计。单种或套种的蔬菜,按实际播种面积计算;韭菜等多年生蔬菜,年计算一次播种面积;间种或混种的蔬菜,按占地比例分摊或按用种量折算。蔬菜和大田作物套种或轮种,播种面积分别计算。

(二)农作物收获面积

农作物收获面积

指在播种面积中实际收获产品的面积,也用市亩或公顷表示。

收获面积的计算

一般是收获一次, 计算一次收获面积;但对再生作物,只计算一次收获面积;对分期分批收获产品的同季作物 (如甘蔗),亦不能重复计算收获面积。

全年总收获面积

就是本日历内各个季节农作物收获面积 之和。

4

三、农作物产量统计

(一)农作物总产量

指实际收获的农作物产品总量。通常用市斤、公斤或吨表示。

农作物总产量统计原则:第一,农作物总产量是指全社会的总产量。不论产量多少、计划内外、合同内外及经济类型,也不论是商品量还是自用量,都要统计产量。第二,农作物总产量只能是某种或某类作物的总产量。必须按产品的经济用途和《农作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统计。第三,农作物总产量一般是晒干、扬净、入库的实际总产量。只能收获新鲜产品的作物,则按新鲜产品计算产量,未入库的产量,要加以匡算。

(二)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简称单产,指每一单位面积上收获的农作物产品数量,通常用市斤/亩或公斤/公顷表示,前者又称亩产。

农作物单产指标:

1.按播种面积计算的单产是农作物总产量与相应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

2.按收获面积计算的单产是农作物总产量与相应的农作物收获面积之比。

3.按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计算的单产粮食耕地每亩平均年产量

简称粮食耕地亩产。指全年粮食作物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亩所生产的粮食产量。粮食占用耕地面积有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根据当年粮食作物种植情况,由基层生产单位逐块核实,

5

逐级上报、层层汇总来确定粮食占用耕地面积。间接计算法:利用统计报表资料,由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经过调整的耕地复种指数,反推出粮食占用耕地面积。

(三)果茶桑生产统计

果树、茶树、桑树在植物学上属于木本植物,但其生产集约化程度很高,现行统计制度规定,果、茶、桑生产属于种植业生产。

1、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

(1)果园面积是指成片种植果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面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不包括苗圃面积;零星果树不计算面积。

(2)水果产量是指从果树上采摘的全部水果产量。不论自食还是出售,一律统计在内。水果产量按鲜果重量计算,已加工成干果的,如葡萄干、柿饼、桔饼、干枣等必须折算成鲜果产量。

2、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

(1)茶园面积

是指成片种植茶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面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不包括苗圃面积;零星茶树也不计算面积。

(2)茶叶产量

指从茶树上采摘的全部茶叶产量。包括从茶园和零星茶树上以及荒芜未垦复的茶树上所采摘的茶叶。茶叶产量按干毛茶重量计算。

3.桑园面积和桑叶产量

(1)桑园面积

指成片种植桑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的面

6

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也包括以桑造林、水土保持桑林面积和以收桑为主的桑林面积。零星桑树不计算面积。

(2)桑叶产量

指从桑树上采摘的全部桑叶产量。由于桑叶采收量大、采收次数频繁,不便于直接统计产量,可根据单位鲜茧产量耗用桑叶量和桑蚕茧总产量进行推算。

小结: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需要大家了解的是农作物种植业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和收获面积统计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农作物的产量统计方法。

上一篇:跆拳道感悟范文下一篇:农机具推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