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2023-12-31

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如何改进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以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摆在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试就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几种成本会计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与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年度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年度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前文对目前世界上成本会计的几种普遍受到关注并广泛应用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发现这些方法各有优势。GPK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它和成本位置核算法一样,十分强调成本具体发生地点的核算;而ABC更关注纠正产品成本被扭曲的问题,即使是引入时间因素的ABC方法关注的也只是改善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调责任确定问题,责任中心的地位在ABC中被淡化,这可能也是其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在我国企业具体引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完全照搬导致食洋不化的倾向。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要找到适应企业自身的方法,一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方法与方法之间的整合。事实上,成本会计方法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从不同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方面,并与本国和本单位的传统方法相融合,从而形成最适合本企业的方法。

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重庆市农作物联合品比试验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业认可、操作可行的模式,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试验鉴定程序和品种评价标准。但在新形势下, 该项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只有客观地分析和总结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才能对参试品种做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 更好地为重庆市农作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1 现状

重庆市农作物联合品比试验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 品种为实名制, 采取封闭式管理。玉米设平丘组和山区组, 共90个品种参试, 水稻设普通组和优质组, 共64个品种参试。试验承担单位有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育种单位、种子管理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大型种子生产企业17家, 21个生态试验点。

1.1 加强参试品种管理, 合理控制试验规模

申请参试品种 (组合) 应遗传性稳定一致, 品种真实性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 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供种单位必须保质保量、及时提供试验用种, 所供种子质量须达国家标准, 避免参试种质量参差不齐, 形成先天差异和避免种子不及时到位从而不能同时播种。合理控制试验规模, 参试品种过多使试验规模过大, 易形成试验内的基础差异。对照品种应为已经审定推广的主栽品种, 是重庆市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主干品种, 对照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

1.2 合理分布区域

根据重庆市气候、地形地势、土壤等条件, 将各地划分为不同生态区, 涵盖渝东南、渝东北、渝中片、渝西片, 以确定各参试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或同一生态区域不同种植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丰产性。联合品比试验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 对试验点的分布予以合理安排。水稻安排10个点, 分布在10个区县、海拔高度273~700 m, 玉米安排11个点, 分布在11个区县, 海拔高度在223~1380 m, 符合重庆市农业生态分布要求。各地区全部试验点的试验结果均能综合反映参试品种的适应区域和适合的种植制度和生产水平。

1.3 试验点及承试人员稳定

试验点根据全市生态类型选择生产条件好、设施完善、技术力量较强、有代表性的农业科研、院校、育种单位、种子管理、农技推广部门、大型种子生产企业等单位承担。试验点应保持相对稳定、安排专人负责试验的实施。 (1) 对组织领导要求:各承试点的领导或试验负责人高度重视, 加强督促检查;全力保障试验点所需人力、财力、物资安排到位;亲自安排落实试验地、试验人员, 熟练掌握试验方案、试验过程;保证试验结果真实可信。 (2) 对试验执行人条件要求:热爱农业试验工作, 责任心强, 能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业务精通, 全面熟练掌握试验方案、试验过程、试验步骤, 善于总结;严格执行试验方案, 试验操作技术规程, 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

1.4 科学制订实施方案

试验主持单位统一制订联合品比试验规范, 对品种选择、种植面积、施肥水平、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田间管理措施、记载标准和收获计产面积等农事操作提出统一标准要求, 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5 全程关键环节多方监管

在作物生长的各个关键节点, 邀请市种子管理站、市农委、各参试单位进行过程监管。参试企业从过去的“被隔离”到“被邀请”参与监管, 体现对品种试验公正性的全力维护。同时, 在品种成熟期, 试验主持单位邀请农作物品种专业委员会等专家对试验品种进行抗性、丰产性等田间现场鉴定, 对有明显缺陷的品种现场淘汰。从而通过严格的规范、科学的方法、透明的程序让真正优良的品种过关斩将。对于出现试验技术性错误的试验点, 予以报废, 其结果不统计在联合品比试验总结中, 以确保对品种进行正确评价。

1.6 试验结果分析评价客观、公正

对联合品比试验汇总作出由点到面、实事求是的总结, 包括品种产量、各性状的表现情况及显著性测定情况, 主要优缺点及其可能的适应地区范围和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作出各品种的综合评价及处理意见, 并就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以对参试品种的适应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 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重视不够, 督促检查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个别试验点只有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没有执行人的联系方式, 未落实责任主体, 未强化责任追究。对上报的试验结果材料把关审查不严, 使有些数据的可信度不高。

2.2 执行人未全面掌握试验方案要求, 随意性较大

(1) 田间小区面积、栽插窝数不足, 无保护行。 (2) 未按照方案进行对照设置。 (3) 未按品种编号种植, 随意打乱顺序, 给田间检查、材料汇总等工作带来不便。 (4) 在试验中自行安排其他品种参与比对。 (5) 播种量不足, 缺窝缺苗严重, 二次补播导致使苗子高低参差不齐, 生长期差异较大。 (6) 水稻、玉米移栽后, 没有将各品种的剩余秧苗预留栽几株 (或者部分) 在该小区旁, 以致发现有缺窝或死苗时难以及时补苗。

2.3 田间管理不及时, 未达到试验方案要求

(1) 玉米试验地个别小区有积水, 未及时采取措施排出, 从而使试验报废。 (2) 试验地肥力不均, 有些小区秧苗明显偏黄、偏弱。 (3) 玉米试验地管理不到位, 试验前期、中期杂草多与秧苗共生, 管理较粗放。 (4) 玉米田间施肥偏迟、偏少, 后期出现头重脚轻感觉, 植株基部茎杆小、中上部粗大;水稻试验田间施肥水平偏低, 使苗架长势偏弱, 有效穗数少, 没有完全表现出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5) 玉米试验区域组间走道不规范, 过宽、过窄或基本未留, 给田间管理、记载、检查等工作带来不便。

2.4 试验记录不完整, 未适时准确记载

(1) 田间底肥、追肥的数量、次数、肥料名称, 病虫害防治等记录不全。 (2) 个别上报材料中无田间种植图。 (3) 少数试验点对数据保留位数未按方案要求进行。要求:千粒重保留1位小数, 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 667 m2产量保留1位小数, 增产幅度保留2位小数。 (4) 个别点对照产量高低相差过大, 数据可信度差。

3 重庆市农作物联合品比试验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领导管理和技术培训, 建立考评和奖励机制

切实加强对试验工作的领导, 试验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应加强检查督促。 (1) 提高承试单位或个人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 加强承试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提高承试人员承担试验工作的责任心, 及时撤销试验不合格单位, 清理技能低下和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员。 (2) 抓好承试点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采用集中学习与分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在试验布置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结合各试点及作物具体情况进行技术培训, 在作物收获后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记载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培训。 (3) 组织承试人员在作物生长期间到各个试点观摩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4) 增加投入, 改善基础条件和人员待遇, 完善试点考核机制, 对考核优秀的站点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调动承试人员工作积极性。

3.2 调整区域试验结构和点数

在以往试验的基础上, 玉米试验调整分为山区组和平丘组, 每组的点数由现在的11个调整为6~7个;水稻品比试验不分组, 但点数减少为7~8个, 增设1组抗性鉴定试验点, 对个别试验点进行调整。

3.3 认真执行调查记载, 适时上报数据

田间调查记载和室内考种结果是联合品比试验获得真实可靠试验数据的第一手材料, 其内容真实与否直接影响试验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观察记载要同质, 数据观察要做到同一观察内容由同一人完成, 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应符合样本的代表性、观察的同时性、差异的准确性和尺度的一致性原则。

试验记录应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及联合品比试验记载表记载完整、准确, 详细记载农作物自播种至收获期间各个生育期的生长情况, 收获后认真考察记载有关生育性状。杜绝任何的人为篡改、调整, 计算、统计要准确、认真并多次核实。试验总结采用方案要求的统一格式、表格和品种顺序, 不得增减品种;必须在方案规定上报日期前提交。

3.4 优化试验实施方案

周密、全面、细致、完善、慎重、规范的试验方案是试验工作的核心文件, 是确保试验可靠性的依据。如方案有缺陷, 试验结果不可靠, 如方案太复杂, 试验执行难度大, 因此要做到试验方案简约、有效。试验主持单位应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 对试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个承试人要认真学习, 掌握试验目的要求、试验方法、区组设计、参试品种、田间调查项目、室内考种项目等, 对试验方案要求的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并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 结语

重庆市农作物联合品比试验是为了初步鉴定新育成 (引进) 水稻、玉米品种在重庆市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抗逆性, 适应农业部新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要求而进行的试验, 是一项长期、繁杂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主管部门和各承试单位从不同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从而对参试品种作出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 为推荐重庆市的区试参试和审定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促进重庆市农作物新品种联合品比试验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摘要:为了鉴定农作物供试品种在重庆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 给推荐重庆市的区试参试和审定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业认可、操作可行的模式,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试验鉴定程序和品种评价标准。但在新形势下, 该项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对概述重庆市农作物联合品比试验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强化领导和技术培训、调整区域试验结构、加强试验记录记载、优化试验实施方案等对策。

上一篇:哲学视角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二十一世纪文艺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