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范文

2023-11-27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情况,分析其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从服务意识、体系构建、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完善气象服务体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气象信息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体系;智慧农业;精准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较高要求,使得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使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利用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助推现代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和完善策略,以期发挥气象信息服务应有的作用。

1 气象信息服务及其发展

气象是指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与过程的总称,包括风、云、雨、雪、光照等,其与气候、天气等在内涵上有着明显区别。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操作单一,主要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满足日常生活对天气情况了解的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中明确提出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为我国气象事业指明了方向。当前,气象信息服务以多媒体网络为平台,借助现代气象监测技术自动收集、分析和整理气象数据,然后通过手机、平板、网站、新闻、广播等渠道告知农民,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规避气象灾害的作用更强。

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基于B/S结构构建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更好地了解气象变化。农民收到气象信息后,对灾害性质有大致了解,并根据气象提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2.1 利用遥感卫星技术指导农事活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B/S结构的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抵御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可以说,智慧农业成为继工业农业、科技农业后又一发展新趋势,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来指导农事活动。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实现耕地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预估生产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便能够灵活调整用肥用药方案,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在经济作物生产中,依托传感器、水肥系统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并结合气象阈值所提供的灌溉依据,在降雨时直接执行延时灌溉指令。在此过程中,降雨量、延时灌溉时限、避免低温对农作物影响等信息,与气象、土壤等数据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使气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

2.2 利用实验监测站提供精准气象数据

通过气象实验监测站监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并以此作为确定农作物全育期和各个生育关键期的依据。同时,气象站实时监控风向、风速、温度、光照、降水量、土壤水分、测土施肥等气象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详实全面的数据。

依托气象APP实现实时服务与预警功能,及時向农民提供气象预警和灾害评估信息,并根据灾害发生概率提供科学的预防意见,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尽可能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另外,通过APP直接向农户发送农业技术等信息,并根据气象分析结果提供精准服务,有利于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引进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与当地地理信息的融合更加深入,可为广大农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

3 依托气象信息服务保障农业生产的应对之策

3.1 强化服务意识

在面向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和坚持气象发展方向,严格执行“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站台”的建设要求,做到实时监测和准确预报。同时,加强服务主观能动性,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敏锐度,想政府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念百姓之所念,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推动气象信息服务立体化、多元化发展。不断完善气象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建立涵盖多元主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并改善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广大农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3.2 构建综合性信息体系

为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作用与价值,还应构建完善的综合性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各部门的交流合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加快气象预警发布平台和实时监控平台的建设,并通过奖励机制提高气象局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气象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与评估,增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农业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抗灾水平。

3.3 提高信息服务精准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其转化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助推农业生产有序开展,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效能和精准度。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良好的应用体系,及时向农户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气象要素。同时,完善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气象信息发布流程,有序开展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3.4 加強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与气象信息之间关系密切,亟需一批具有丰富气象知识和扎实气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出台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通过高薪引进优秀的气象技术人才,推动气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同时,气象局还应依托政府部门与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共育机制,共同培养现代气象人才,为气象队伍储备人才。

4 结语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这使得农业生产与气象服务的联系愈加紧密。发生气象灾害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补救,能够减少农业损失。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在规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恶劣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使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书奇,张亚光,张鹤,等.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化农业,2020(4):10-11.

[2] 赵继锋.浅谈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27-128.

[3] 乌日罕.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6):154-155.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AI Haiyan, YI Hang, ZHANG Li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precision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范文第2篇

1 柳城县气象基本信息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北, 东经108°36'~109°50’, 北纬24°26'~24°50'。县境内东西最大横距79 km, 南北最大纵距47 km。东与鹿寨县毗邻, 西与罗城县、宜州市接壤、南与柳州市郊区、柳江县相连, 北与融安、融水两县交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热冬寒, 四季明显, 光照能量和水量丰富。但在季节或月份中仍有分布不均的现象, 春、秋季常发生干旱, 一些年份发生雹灾、霜 (冰) 灾或涝灾。全县经济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其中粮食、甘蔗、蔬菜、水果、桑蚕、畜牧水产业是支柱产业[2]。

目前, 柳城县气象局以“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为重点, 建立了遍布全县所有乡镇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在全县所有乡镇人口密集地方安装电子显示屏和预警大喇叭。截至2015年11月10日, 已在全县12个乡镇人口密集区安装了17块电子显示屏和67套预警大喇叭, 整体推进柳城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显著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3]。但当前的气象信息服务仍存在传输不及时、预报准确性欠佳等问题, 缺乏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的实用性、针对性的农业气象信息, 大大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2 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现状

2.1 信息传递延迟, 使其有效程度降低

当前, 柳城县气象信息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传递方式有:有线电视、党政网、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和微博。尽管传输手段和方式较多, 但依然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求。

柳城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被安排在每晚20:10, 这时正值电视连续剧黄金时段, 所以经常错过天气预报节目;同时, 党政网服务受众人群有限, 因为气象信息只传到乡镇部门, 然后由乡镇部门转发到各个村委, 再由村委广播或写到黑板上, 这样气象信息很难在第一时间转发到农民和种养殖大户手中, 使其有效程度大大降低。例如, 出现冰雹、雷电或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灾害时, 不能及时通知到农户, 势必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预警大喇叭常规天气预报每天广播两次, 电子显示屏每天07:00-21:00滚动播出,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气象信息的人群也有限, 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的农村乡镇, 信号接收也困难。手机气象短信的受众人群较多, 所以手机气象短信具较大优势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2 气象信息服务针对性不强, 缺少多样性

当前的气象信息在时间、地点、种类上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农业领域的气象信息缺少多样性, 其指导农业生产实用性不强, 不具有应有的应用价值。

2.3 县级气象业务员业务能力欠缺

现行的县级业务员是集观测、预报、服务、装备保障于一身, 业务涉及面广, 任务繁重, 难免对业务知识技能掌握欠缺, 尤其农业气象知识, 极大地制约了农业气象服务水平[4]。

2.4 预报准确率不高

预测预报业务准确率不高, 特别是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 预警信号发布提前量偏低。

3 加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对策研究

3.1 实现农业气象信息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全覆盖, 信息传递途径有更多的选择。所以, 气象信息服务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传递途径解决此类问题。把农业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兴农网、微博等方式发布, 公众可随时随地调用和查看。对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的农村乡镇, 尽可能把终端接收设备进村入户, 这样既可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又可以将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田间地头, 切实解决困扰广大农民群众接收气象服务信息的难题。

3.2 建立完善农业气象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集多种发布手段于一体的一键式发布平台, 实现气象信息“发得出、传得快、收得到、用得好”;建立农业种植大户及重点服务对象数据库, 开展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的“直通式”服务;针对该县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及农村发展现状, 开展富有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深入田间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 为以后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利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手机预警短信平台和微博等, 每天按时发布最新天气信息, 提醒农户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5];加强与涉农部门合作, 整合气象、农业、水利和林业等重要涉农部门信息资源, 建立集灾害监测预警、预警信息发布、兴农科技等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

3.3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县级综合业务员知识技能培训, 特别是农业气象知识培训和业务交流,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3.4 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着力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信息覆盖。做好农民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帮助解决农民气象知识贫乏、信息技术薄弱等问题;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气象基础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信息化知识培训, 以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防灾减灾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气象业务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重要领域。作为气象工作者, 要高度重视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和气象信息快速传播问题。利用气象信息科学指导防灾减灾、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农田, 提高农作物高产增收是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

摘要:以柳城县为例, 介绍分析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和对策, 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

关键词:气象信息,应用,农业生产,广西柳城县

参考文献

[1] 郭筱环.浅谈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 2014 (10) :166.

[2] 方小莉, 张志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8) :317.

[3] 张福平.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需求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25) :8687.

[4] 梁玉英.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3, 33 (10) :184.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引言: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虽然国家现在侧重于工业、服务业,但是也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的产出和气象之间紧密相关。提前预测出天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损失,是以,必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提高经济收益。

一、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以及灾害防御体系重要性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的变化趋势和之前有所不同,不规律的天气变化,给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到最近气候变化,那么在极端天气来临时就不能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这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建立完善的气象服务站以及灾害防御体系迫在眉睫。及时掌握信息,就能及时想出应对的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作物。大力推动这两个体系在农业发展中的建设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农产品因外界因素而受到破坏的概率,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众的幸福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要重视并且大力发展这两个体系,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筹集资金难度大

气象服务和灾难防御体系的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的财政支出为主,在体系建设中,需要一级一级往下延伸,最后确定到每家每户,因此,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消耗巨大的资金。我国的地域发展形势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是平衡的,其中不乏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例如西北等地的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收益普遍不高,也缺少一些支柱性产业的支撑,传统农作物增产难度比较大,该地区的财政收入也相对不足,因此,很难支撑这一巨大项目的投资[1]。

(二)技术人才相对不足

设备问题和人才问题是目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重要问题。现在,很多地区仍然沿用很久之前的观测方式,没有根据新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难免有所疏漏,所以并不是很及时准确。同时,由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前景相对来说不太好,不能吸引大量的人才前往。思想落后,思维方式也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改变,在分析气象数据和预测天气趋势时,往往根据已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能深入分析,或者分析错误等等这些现象,都不能将气象体系的优势完美展现,总体效果上还是会有一些不足。对于目前来说,技术方面的人才在很多地区都严重缺乏。

三、建立健全体系的措施分析

(一)加大资金投入

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于更快的引进相关设备,减少农业损失。在灾害来临前,相关部门可以准确预测到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快速使农户保护好农产品,降低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当地政府要着重推动当地的特色产业,吸引资金的投入,从而也能减少相关设备的资金压力,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扩建人才队伍

人才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使极为重要的。政府应该大力引进相关技术方面的人才,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保证更多的人愿意留在该地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唯学历和身份,只要是技术过关,对当地发展有利的都可以引进。建立奖励机制,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潜能,提高工作动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当地发展,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气候检测和数据审查

在进行气象监测中,工作人员应该严谨对待,精确记录好每一次恶劣环境出现前的数据,进行分类,从而能够确定类似的恶劣环境下一次来之前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增强预测的准确性,也能够让民众更加信服。因此,工作人员要对数据更加进行严谨的审查,确保每一次数据的准确性,可以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取多次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确定的数据,这样下次在遇到平均值附近的数据,都可以进行快速的预防[2]。

(四)制定完善的灾害预防体系

在进行系统完善时,要注重各种灾害的数据,要设置预警信息。对于不同的灾害,要有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并且根据每次新加入的灾害数据,要及时完善相应的措施,并且也要确保这些措施的可实施程度。系统更新新的数据时,要及时和服务对象沟通,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对外发布,从而提高灾害的预防能力。在进行完善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扩大预警的范围和覆盖面,以便快速通知到每个农户,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做出防范措施,在最短的时间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当地政府和农口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协调各方面关系,确保和农户的沟通渠道暢通及时,大家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缺少任何一项都不可以。农户们也要认真学习一些相应保护农作物的措施,以便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做到这些措施,才能减少经济损失,更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当地的经济收益。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气象服务以及灾难预警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之根本是农业,一旦农业出了问题,没有足够的粮食产出,没有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这些都会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发展农业就要注意气候问题,气象服务和灾难预警的完美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的经济收益,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齐军岐, 陈卫东.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2, 32(2):1.

[2]徐震宇, 朱宇, 刘小杰,等.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构建分析[J]. 南方农业, 2016, 10(21):2.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嘉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将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构建美丽乡村作为全市战略的重点,有力地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从而对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气象服务真正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中,为其提供精准化、及时化、信息化和舒适化的气象服务。文章重点分析了嘉兴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效的服务发展策略。

关键词:嘉兴;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

近两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嘉兴乡村休闲旅游也发展的红红火火。乡村旅游“网红村”如海宁梁家墩、秀洲潘家浜、南湖永红村等地方景点,每到周末及节假日时间都是人气爆棚。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嘉兴市政府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主要工作。乡村旅游兴起为嘉兴全域旅游展开了一片希望的田野,引领嘉兴全域旅游进入“村”时代。如何更好地将气象元素融入和服务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和打造平安旅游,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智慧旅游云建设,打造旅游气象+大数据平台,推进旅游气象服务智能化发展。

1 嘉兴开展旅游气象服务的必要性

1.1 气象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业同气象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1]。旅游气象是旅游观光的基础之一,也是旅游区后期开发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旅游发展离不开气象,气象为旅游保驾护航,气象科技服务为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成为社会大众追求的重点,基于此,将气象服务同旅游相融合,不仅可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而且还有利于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如图1)。

1.2 嘉兴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气象服务现状

1.2.1 嘉兴旅游资源特点

嘉兴自古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嘉兴的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船精神发源地,也是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嘉兴不仅有乌镇、西塘这样的拳头旅游产品,以海宁梁家墩、秀洲潘家浜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节点也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游客“新宠”。全市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示范镇15个以上、精品村(A级景区村庄)120个以上(其中3A级景区村庄40个以上),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20条以上,培育优美庭院示范户6万户。

1.2.2 嘉兴旅游气象服务现状

目前嘉兴市气象部门提供的旅游气象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旅游市场需求,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够精准化和舒适化,只是一些气象预警、舒适度指数、紫外线指数、郊游指数等,气象指数预警服务尚未完全被开发,只是对常规气象进行监测,局限于单纯的天气预报信息,缺乏精细化、多样化的产品。同时,基于现阶段发展现状及规划而言,这一系列的服务内容十分宽泛,并未立足于市场所需,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服务产品,这样使得人们难以将常规气象服务同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予以有效区分,社会认可度较低[2]。

2 美丽嘉兴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策略

2.1 理清政策层面的关系

为了促进嘉兴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在现阶段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应加强政策层面的支撑。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并不是盲目地发展,缺乏宏观指导的发展不仅没有具体方向,更没有美好的未来。当地政府应在积极谋划美丽乡村、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还应对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予以主动规划与科学引导,以此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2.1.1 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

当地各级政府在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编订时,应充分考虑到配套的气象服务内容。同时,旅游部门应主动同乡村休闲旅游主题与气象部门进行有效函接,相互之间传递需求、共享信息,成为乡村旅游业同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有效渠道。气象部门应积极作为,加快开发产品与技术研发,进一步拓展渠道,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内容。

2.1.2 强化政府提供或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

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应真正意识到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是乡村休闲旅游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一种典型的公共服务产品。基于此,应主动向旅游者提供该项服务,具体服务可基于乡村休闲旅游业同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情况而定,采用政府直接提供或从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的方法。

2.2 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基础气象业务技术为基础,我们还应重点探究怎样开发新的气象服务产品,以此来为乡村旅游提供更人性化、更多样化、更具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在嘉兴市,乡村休闲旅游业范围较广、种类繁多,因旅游方式、地理位置的不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氣象服务产品应立足于这些多样化的需求,侧重服务内容,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1 共性需求产品

全部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均具有一定的共性需求,需从如下几点来提高产品质量:

1)常规要素的预报。预报常规要素应注重其时效性与准确性;

2) 气象预警服务。气象预警服务产品应注重准确性,并基于不同乡村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气象灾害防御指南;

3)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结合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的特点拓展服务,开发生态气象服务产品。针对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餐饮的乡村旅游模式开发农业服务产品;

4) 各类旅游指数预报。应对现有的各种旅游指数的公式进行优化,建议探索开发针对户外露营地、户外拓展、徒步绿道、骑行绿道、自驾车营地等新型旅游指数。以嘉兴市乡村农家乐旅游气象指数设计为例。参考省气象服务中心旅游气象指数的经验公式和等级划分,在嘉兴市已开展的舒适度指数、紫外线指数、郊游指数等气象指数基础上,设计本地化公式,计算综合指数,辅以人为判别,得出嘉兴市乡村农家乐旅游气象指数。

① 经验公式

嘉兴现已开展的指数预报里,舒适度指数分为7级(4级冷暖适中),紫外线指数分为5级(3级日晒适中),郊游指数分为4级(1级适宜)。设定舒适度指数a1、紫外线指数a2、郊游指数a3的级别为分值,农家乐旅游指数F=(|4-a1|+|3-a2|+a3)/3。如天气晴朗、气温适中、日照适度时,计算得(|4-4|+|3-3|+1)/3=0.33,指数达最小值,即最适宜。夏季晴热高温时,指数达最大值,为(|4-7|+|3-5|+4)/3=3,即最不适宜。冬季低温阴雨时,指数同样达最大值,为(|4-1|+|3-1|+4)/3=3。

② 等级划分和服务用语

2.2.2 非共性需求产品

基于嘉兴市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种类,总结出各自需要强化的重点:1)休闲观光型服务。对于农家观光型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而言,气象服务应注重准确性,对晴雨预报、温度指导、防晒指数、驾车等指数列为报道重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细化;2)户外运动型服务。对于这一类旅游,气象服务应加强时效性,对降水概率、温度、湿度、风等要素进行准确预报;3)疗休养型服务。对于这一类旅游,增设负氧离子、大气成分、太阳辐射、土壤墒情等生态环境气象观测设备,气象服务应提高准确率、舒适化,加密景区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网,为游客提供有“空气维生素”之称的负氧离子浓度数据[3],对降水概率、降水起止时间、降水强度、温度、风、湿度等要素预报进行准确预报,并对局地强对流天气进行密切关注,及时预警局地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并提供气象灾害等次生灾害防御指南。(4)乡村农家乐型服务。建立农家乐景点基础数据库,按季节梳理全市美食、美景和民俗活动;开展 3A 级景区村庄天气预报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按照1公里×1公里的密度对每个农家乐、景点进行天气预报格点订正;开发日出日落、观云、晚霞、摄影等气象景观指数预报等。

2.3 拓宽发布渠道并探索新型发布模式

现阶段,传统媒体气象服務发布途径已经失去了市场,现代媒体技术成为了现阶段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受众获取服务产品的有效途径[4]。然而,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发展,且渠道占据比例逐渐增加,在将来会替代现代媒体渠道成为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有效传播途径。基于嘉兴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应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现代媒体发布渠道的覆盖面积,借助乡村电视、广播等优势,针对重点旅游区域应积极投递服务信息。同时,应拓展新媒体渠道,例如旅游部门、气象部门联合建立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专业网站,开发移动客户端,对于重点旅游区应建立气象服务专用数据端、LED 信息显示屏等,使得气象信息能够及时供给传达到游客。同时,重点旅游区域所有景区售票口、明显处张贴、置放“嘉兴气象” “天气罗盘”二维码,引导旅客主动接收基于位置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获知身边的天气。另外,将旅游归口领导、行业管理、景区管理、各旅行社、酒店等部门具体负责安全工作的人员全部录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3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方式。今后嘉兴“旅游+”美丽乡村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打造“大景区”“大花园”的蓝图。气象部门要积极探索嘉兴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道路,将气象元素融入和服务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可行性需求,提供精细化、专业化、舒适化和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旅游气象服务。全面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及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赵学均. 乡村樱桃园气象服务指数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2015(3):24-26.

[2] 丁国香,刘安平,刘承晓,等.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1):71-75.

[3] 党国花,罗红磊,周慧僚,等.河池市旅游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38 (2):69-71,76.

[4] 李海,黄萍. 内江市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11-214.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利用山丹历史灾害数据、气象资料和GIS系统,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原理,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确立了山丹县干旱、暴雨、大风、低温冻害等12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区分区,对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气象灾害;GIS;风险区划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1.013

Study on Risk Zoning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Based on GIS in Shandan County

YANG Yi-cheng(Linze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Linze, Gansu 743200)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GIS; Risk zoning

气象灾害风险是指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气象灾害风险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无论自然变异还是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气象灾害发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创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先河,并对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1]。我国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开始用于洪涝、干旱等主要灾种;20世纪90年代后台风、风暴潮、冰雹等在内的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近几年气象灾害频发,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必须提升到灾害防御的核心位置上来,大力开展了沿海、丘陵、西北黄土等区域的气象灾害评估工作。

山丹县土地资源丰富,为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荒地资源丰富,面积达6.3万hm2,若有水灌溉,发展潜力很大。据统计,气象灾害占山丹县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3%,对山丹县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全球气候变暖使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

1 山丹地理气候概况和经济概况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地处100°41′~101°42′E, 37°50′~39°03′N,东靠永昌县,西邻民乐县,西北与甘州区接壤,东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相连,南以祁连山冷龙岭与青海省为界,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望。山丹县北部区为荒漠戈壁,热量充足但水资源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劣,植被多为荒漠沙生植物,土壤沙化严重;中部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种植区域,耕地集中连片,农田水利条件比较优越,光热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高,人口密集,是小麦的主要产区;南部区地形高低不平,坡大沟深,耕地主要以山旱地为主,间有草地,植被覆盖率高,热量不足,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图1)。

根据2010年《山丹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年末,山丹县户籍人口20.952 7萬人,人口密度为30人/km2;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7.5亿元,人均13 8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405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98亿元,粮食种植面积2.606万hm2,油料种植面积0.574万hm2,其他作物种植面积0.7万hm2。

2 数据来源以及数据处理

用于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资料主要包括:①基础地理数据:山丹县1∶50 000分辨率的DEM数据、行政区划图、水系湖泊图、土地利用分布图。②气象数据:山丹县1971—2011年常规气象站和2005—2011年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③历史灾情数据:山丹县1971—2011年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等历史灾情数据。④社会数据:山丹县2010年统计年鉴资料,包括土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GDP等。

对所用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筛选,研究過程中数据工具包括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数据库软件Access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

3 气象灾害风险区评估原理和方法

气象灾害风险是指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灾害系统主要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组成。在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中,危险性是前提,易损性是基础,风险性是结果。其中,气象灾害危险性是自然属性,承灾体潜在易损性是社会属性。气象灾害风险性可以表达为:

气象灾害风险[2]=F(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1)

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气象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采用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等数量化方法,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分为气象灾害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5级,区划的技术流程见图2。

3.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

3.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3]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它可以将无法量化的指标按照大小排出顺序,把它们彼此区别开来。通过将每个因子的组成指标成对地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判断和计算,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以确定不同指标对同一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3.1.2 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价法[4] (WCA)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的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用公式表达为:

Cvj=QVijWci

其中CVj是评价因子的总值, QVij是对于因子j的指标i(QVij≥0) ,WCi是指标i的权重值(0≤WCi≤1) , 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 m是评价指标个数。加权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各个因子对总体对象的影响程度,是把各个具体指标的优劣综合起来,用一个数量化指标加以集中,表示整个评价对象的优劣,因此,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对技术、决策或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优选,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

3.2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

根据不同灾种风险概念框架选取不同的指标,由于所选指标的单位不同,为便于计算,选用以下公式将各指标量化成可计算的1~10的无量纲指标[5]:

Xij′=Xij×10/Ximaxj(3)

其中Xij′与Xij分别表示象元j上指标i的量化值和原始值,Ximaxj表示指标i在所有象元中的最大值。

3.3 分灾种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脆弱性和灾害防御能力,建立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2]:

DRI=(HWh)(EWe)(VWv)(RWr)[0.1(1-a)R+a](4)

H=∑WhkXhk(5)

E=∑WekXek(6)

V=∑WvkXvk(7)

R=∑WrkXrk(8)

其中,DRI是灾害风险指数;H、E、V、R分别表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因子指数;WH、WE、WV、WR表示相应的权重,根据山丹县气象灾害实际情况,分别赋值0.4、0.2、0.2、0.2;Xk是指标k量化后的值;Wk为指标K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形成气象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a为常数,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的DRI所起的作用,考虑山丹县的实际情况,取值0.8。

3.4 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IDRI=∑DRIkWk(9)

其中,IDRI是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2],DRIk是灾种k的风险指数,Wk为灾种k的权重,是根据山丹县每个灾种的损失情况,计算各乡镇气象灾害的风险系数时,给5级风险区分别赋以相应的权重,乘以各风险等级所占面积百分率后进行累加,最后根据各乡镇风险系数值进行排序。

4 山丹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防御分区

4.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6]。针对讨论的12类气象灾害,除了雷电以外,其他11类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指数都是通过山丹范围内或者周边的区域气象站的多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得到,主要方式即统计每个气象站点的灾害发生频数,并归一化,最后利用GIS的数据内插功能,获取12类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指数分布图,图3为干旱和低温冻害的危险性等级计算结果(栅格大小统一为50 m×50 m)。

4.2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承灾体易损性是指在给定危险地区存在的所有人和财产,由于潜在的气象危险因素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一般来说,承灾体的易损性越低,气象灾害损失愈小,气象灾害风险也愈小,反之亦然。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是对各类受影响因子对不同气象灾害的承受能力进行分析,本区划中主要是评估山丹县人口、社会经济财产、农作物布局由于潜在的气象灾害威胁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根据山丹县实际情况,承灾体易损性分析选择各县(区)耕地面积比、各县(区)人口密度和GDP密度作为评价指标。

利用GIS技术将人口、GDP、耕地比数据空间化,采用1 000 m×1 000 m网格(图4),由于承灾体对不同灾种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计算承灾体易损性时要赋予它们不同的易损性因子系统(表1),根据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得出各灾种承灾体的易损性。

4.3 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氣象灾害的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见气象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布图(图5);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主要考虑地形因子如坡度及高度、河网密度2个方面;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比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分析是指分析为减少气象灾害所致损失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主要考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后将上述4个方面内容加权叠加,得到12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各乡镇气象灾害风险排名表(表2)。

4.4 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

根据各类气象灾害对山丹县造成的损失确定权值,将各乡镇的风险指数进行叠加,再将综合风险指数进行排序(表3),得到山丹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图6)。

由图6可见,山丹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东南高西北低,其中山丹马场南部、霍城大部、东乐东北部分地方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最高;东乐中部、清泉、位奇、陈户、老军大部为气象灾害综合低风险区。

4.5 气象灾害防御区分区

山丹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主要包括山丹马场大部地区、霍城大部地区及东乐局部地区,该区域为山丹主要的粮食作物主产区,受灾后损失大。主要防御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冻害、雷电、大风、沙尘暴、地质灾害、雪灾、干热风等灾害(图7)。

山丹气象灾害次重点防御区主要包括大马营大部、李桥局部、东乐局部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为农作物种植区及设施农业种植区,受灾后损失较大。主要防御地质灾害、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雷电、冰雪、干热风等灾害。

山丹气象灾害一般防御区主要包括东乐局部、清泉大部、老军大部、陈户局部地区,该地区人口集中,山丹主要的工业产业重点发展区,旅游资源较丰富,主要防御暴雨洪涝、地质灾害、沙尘暴、低温冻害、干旱、大风、沙尘暴等灾害。

5 总结

利用气象数据、历史灾害数据和GIS系统,将山丹县各乡镇12种气象灾害进行了一般、次级、中级、次高、高风险区5个等级的区划,并划分了气象灾害分区防御,为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进行有效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对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及降低灾害损失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结合山丹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前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①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警能力低,像高速公路道路情况及山洪、地质灾害等的监测能力不足等,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②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影响经济的重点敏感行业和中心城镇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③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减灾意识不强,部门间信息实时共享不充分,联动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防灾减灾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趋势,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

参考文献

[1] 杨郁华.国外国土整治经验介绍——美国田纳西河是怎样变害为利的[J].地理译报,1983(3):1-5.

[2] 杨丰政.基于GIS的徐水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10-11,16-17.

[3] 王艳华,曹文洪,戴清.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及其在引黄灌区水沙配置中的应用[J]. 泥沙研究,2007(4):43-44.

[4]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6):142-143.

[5] 刘昌杰.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系统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5-6.

[6] 朱浩,樊彦国,武腾腾.开源GIS支持下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36-37.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交通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交通气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为了能够提供道路交通所需的气象信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应用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为此研究开发的交通自动气象站系统,详细介绍了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组成、特性和分类等,并对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交通气象;检测系统;组成;应用

引言:气候变化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天气现象,这种状况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日常通行。遇到恶劣天气时,城市交通也很容易遭受阻碍,例如在寒冷冬季交通受到降雪和道路结冰造成的干扰。作为气象部门,有必要运用气象监测系统来收集实时性的交通气象信息,在此基础上传送信息并且提供交通决策参考[1]。由此可见,监测交通气象的系统在保障交通安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交通气象监测而言,有必要探析气象监测的具体系统组成;结合交通气象监测的真实状况,探求气象监测在现实中的运用思路。

一、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组成

(一)气象观测。从分类来看,交通气象观测包含了短期和长期这两类的观测方式。在这其中,短期气象观测重视特定地点和时间段的交通气象状况,具体方式包含了自动式便携观测站、人工气象观测及应急车观测的三种类型。对于黄金周或春运等时段可以展开短期观测,此外在突发某种气候灾害时也需要运用短期观测[2]。

相比而言,长期性的气象观测关键点在于设置自动式的综合气象站,通过综合观测来判断路况与气象环境。对于交通观测而言,长期观测构成了其中的核心。从目前来看,各地陆续建成了长期观测交通气象的观测站,其中领先的观测站包括海南和北京的观测站。在长期观测气象的过程中,气象观测的要点集中于路况、风向风速、当地的温湿度、行车的能见度及路面温度等。自动式的观测站可以测量全面的交通路况,其中包括测定风向、观测气压和雨量等。

(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交通气象站在具体采集实时性的气象数据时,通常是借助中心站和存储数据系统来完成的。在气象观测中,气象监测中心设置了核心的单片机和工控机,在此基础上用于采集实时的气象数据。经过数据存储以及处理后,就能够据此判断实时性的路况和气候。中心站可以用来接收处理后的气象及路况数据,然后给出相应的气象监测指令。

在系统结构中,预处理和自动采集模块用来搜集并判断实时路况和其他数据,然后通过预处理来定位路况信息。观测站可以用于存储路况数据,至少应当保留最近一个月的气象和路况要素。对于存储管理而言,采集处理气象数据的系统保障了循环管理的实现,同时也可以自动清除过时的内存数据。依照中心站的判断结果,气象观测站就可以上传精确的气象数据。此外,系统还具备时钟校准的性能,能够校准观测时间和日期,在校准的基础上保证时钟的精确性[3]。

(三)数据处理及共享系统。观测站通过获得实时性数据,就可以进入后期的数据共享和生成过程中。对于搜集的气象资料,观测站可以自动予以处理并且分析,经过全方位的信息分析再去生成气象观测信息。在气象站的内部设置了采集器,采集系统可以借助有线网来传输实时的气象和交通信息,中心站负责接收气象情况。在接收信息后,中心站就进入了信息入库、信息分发和数据判断的过程中。经过全面的判断,就可以生成气象监测的曲线测图。从现状来看,气象监测与服务的系统可以分为多种;对于用户而言,可以结合需求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一类气象监测软件。在获知气象信息后,交通部门也能迅速给出各路段的预警信息。

二、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应用

(一)天气预报中的具体应用。很长时期以来,公众都是通过收听预报的方式来获知天气的,天气预报因此构成了气象预测的最重要形式。技术进步的状态下,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和网络电视都可以用来播放天气预报;与此同时,天气预报也可以为民众呈现不间断的天气预测信息。确保天气预报的精确性,有助于民众了解交通气象,在明确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出行的便捷性。借助网络的渠道,民众也可以收听实时性的天气实况和交通路况,有助于保障最基本的通行安全[4]。

例如:在安卓系统的辅助下,网络可以发布零延迟的气象信息,确保身处任何地点的用户都可以予以收听。通过观测交通气象,系统还可以判断精确的周边路况,杜绝盲目出行的弊病。这样做,有助于提供查询天气的科学基础,同时也扩展了发布天气预报的途径。

(二)气象灾害预警和交通管制中的应用。路面交通与气候变化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做好灾害预警,有利于在根本上杜绝灾害天气带来的交通安全威胁,同时也保障了民众出行时的安全。作为气象部门,通常需要借助监测系统搜集得到的精确资料来发布预报,从而为交通管制提供根据。完善对于灾害性气候的精确预警,有利于做出交通管制的科学决策。例如2013年四川雅安遭受泥石流的特大灾害,如果能够借助气象预警的方式,那么就可以减少泥石流的损失。结论:经济进步的趨势下,生活水准正在迅速改善,与之相应的出行和交通需求也变得更多。由此可见,交通监测的精确性直接关系着日常出行,关系到出行安全和行车顺利。做好交通气象监测,这样做有助于在根本上保障安全通行,杜绝恶劣气候造成的交通阻塞等不良现象[5]。在构建交通气象的监测系统时,相关人员还需要更加重视气象数据监测和气象资料运用等关键点,密切结合各个环节的监测应用。完善监测系统内部的构成,有利于借助更多渠道来发布精确的气象信息,从而服务于交通气象监测的整体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田艳,张志强,张景涵等.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02):86-89+95.

[2]刘晓磊,胡斌,余世同. 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组成与应用[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5(01):89-91.

[3]唐延婧,宋丹,柳艳香等. 贵州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初步应用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5(03):39-47.

[4]高锐锋,包志华,周晖等. 基于3G网络的交通气象信息自动监测系统[J]. 测控技术,2014(02):11-15.

[5]王晓,狄远. 酒泉市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组成和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9):164-165.

上一篇:高校绩效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风险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