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教学案例范文

2024-04-13

设计专业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概念教学片段举例

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1.创设情景,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铅笔准备奖给学习认真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枝,奖给4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怎样列式?(板书:2+2+2+2=8)如果奖给5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板书:2+2+2+2+2=10)我们班46名同学学习都很认真,每位小朋友都奖励2枝,该怎么列式呢?教师一边板书2+2+2+2„„,一边问:这样要写多少个“2”?能不能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板书课题)。[小精灵儿童网站] 2.直观感知,形成表象

(1)教学乘号。

(2)学生摆红花,写算式。

师:在投影仪上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再摆2朵。问: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可以用什么方法算?(板书:2+2+2=6)这个连加算式中加数都是2,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写作:2X3二6,读做:2乘3;也可以写作:3X2=6,读做:3乘2。(教师示范,再指名读、全班读)

(3)学生摆小圆片,写算式。

师:请小朋友自己摆一摆小圆片,再写出算式,行吗?

要求第一行摆3个小圆片,第二行也摆3个小圆片,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63X2=6或2X3=6)

师:如果再摆两行,那一共又有几个3呢?算式该怎么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123X4=12或4X3=12)

板书:4+4+4=12,4X3=12或3X4=12

5+5+5=15,5X3=15或3X5=15

3.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1)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加法算式的加数都相同,所以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讨论下列算式哪些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为什么?

2+2+33+3+3+35+56+6+6+7

4.多种训练,巩固和深化新知

(1)看图列式。

********************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2)根据算式,用学具摆一摆。

2X24X32X5

(3)把前面“导人”中的三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自己写一个加法算式,然后改写成乘法算式。

5.小结(略)

评析:这节概念课遵循了概念形成的规律,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这么一条途径。概念的引入能紧紧抓住同数连加这一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辅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可谓双管齐下。一开始就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接触“相同加数”,从计算全班学生的奖品总数而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丰富的表象,为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课展开以后能及时对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结论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教师通过第一层次由学生摆出了3个2朵小红花,列出加法算式2十2+2=6再引导学生看算式回答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4个3,用小圆片摆出5个4,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并观察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特点。第二层次,教师由三道加法算式引出新的运算——乘法,说明3个2相加的和,4个3相加的和。5个4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第三层次,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比较,得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层次是抽象出乘法的意义。在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巩固新知设计的辨析题中既有肯定例证,也有否定例证,抓住了教学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即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最后写出求46个学生的铅笔总数的乘法算式,使学生已有的概念得到了及时扩展。整节课学生都主动地投入了整个教学过程。[ 二 面积单位及其进率教学片段

1.感知1平方分米

(1)学生观察:教师在黑板上贴的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以这条线段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分米。接着教师用剪刀剪下这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贴在黑板上。

(2)学生操作:剪出一个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样子及大小。

2.感知1平方厘米

(1)师:谁能第一个剪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动手剪出了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后,要求他们说说是怎样剪的。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l平方厘米的样子及大小。

(2)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和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比一比,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及大小。

3.感知1平方米

师:谁能告诉大家,怎样剪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学生说完,教师就把事先剪好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和大小。

4.讨论:什么叫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l平方米?

5.讨论: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及l平方米的关系。

(1)要求学生看着自己桌上的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想一想怎样才能测出1平方分米中有多少个l平方厘米?学生认为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就能测出来。开始学生把两张正方形纸的一个顶点对齐,然后沿着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的边沿把它所占的平面位置画在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上。再挪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紧挨着画好的小正方形摆好,再沿边沿画出它所占的位置。再挪动正方形„„这样画了一排,再画第二排,第二排没有画完,有的学生已经用尺子把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边平均分成了10份,把对边上的两点连结,画出格线,数一数,算一算,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提问:怎样知道1平方米中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如果沿l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摆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一排能摆几个?可以摆多少排?得出: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想一想,算一算,l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学生很快就得出: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6.巩固运用

(1)举例说说1平方厘米、l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略) 评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操作中获得实物的表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里的教学片段,教师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真正理解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且印象深刻,记忆持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始至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积极的。

质数与合数教学片段

1.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学号,请把表示你学号的这个数的所有约数找出来。

(指名反馈,教师根据29号、2号、26号、16号同学的发言,逐一板书这些数的约数。其余同学互相交流。)

2.分类整理,揭示概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手指黑板),能不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同桌可以互相议一议。

生甲:我把这些数分成两类,一类是奇数,一类是偶数。奇数有

21、

7、29,偶数有

6、

2、26和16。

生乙:我是按约数的个数来分的,

7、

29、2只有两个约数分为一类,

6、

16、

21、26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分为一类。

生丙:我把

6、

7、2分为一类,这些数都是一位数,

21、

16、

29、26分为一类,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表示没有)这些分法都有道理。奇数、偶数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着重来研究按约数个数来分的情况。像这样只有两个约数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叫做合数。

3.讨论,建立概念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质数有什么特点?合数有什么特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周围的同学商量一下。

生:质数的约数只有l和它本身两个,合数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谁再来说一说?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理解和巩固概念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写在本子上。

生:

19、

23、

27、

31、

59、61是质数,

4、

15、20、

18、

25、

10、

12、30是合数。

师:还有吗?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可是黑板只有这么大,怎么办?

生:用省略号表示。(板书)

师:这几位同学举出的这些数是不是质数?指板书我们来判断一下。

生:

19、23是质数,27不是质数。

师:27为什么不是质数?

生:因为27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3和9,所以是合数。(教师调整板书)

师:这些都是合数吗?(学生没有意见)谁能说说12为什么是合数?

5.运用概念

(1)教师从周围环境中选取素材,让学生进行判断练习,概括出判断方法(略)。

(2)讨论“1”,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它只有一个约数。

6.综合练习

(1)找一找,黑板上的这些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你发现了什么?(一些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如

9、21等;一些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如2)

师: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只有2,其他偶数有可能是质数吗?为什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找对了吗?

(2)出示2~50的数,要求很快找出质数。[ 反馈时要求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好方法。

(3)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6=()+()8=()+()

10=()+()12=()+()

师:这里的

6、

8、

10、12都是什么数?

生:是合数,也都是偶数。

师:能不能把这些数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师:是不是所有不小于6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是一种猜想,要证明它可不容易,这就是世界有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有关资料。

评析:这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能遵循学生概念学习的特点展开整个教学过程。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约数”这一已有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找一找表示自己学号的数的约数,通过观察、分类,揭示质数、合数的概念。再通过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合数,初步建立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全体学生举例,进行判断,从而检验并巩固了所学的概念。综合练习的组织,在及时巩固运用新知识的同时,沟通了与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概念系统化。

除此之外,这节课还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教师能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发扬教学民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二是注意就地取材,充实教学内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贴近学生生活。三是能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类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相同点(共性):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不同点(个性):第三个角可能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师:如果要把这7个三角形分类,你认为该怎样分?要求大家把自己的分类情况写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4)(7)

(2)(5)(3)(6)

2.取名

师:刚才我们把7个三角形分成了三组,你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给每组三角形取个名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板书:

(1)(4)(7)

锐角三角形

(2)(5)(3)(6)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定义

师:根据三种三角形的名称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谁来说说:什么叫锐角三角形?什么叫直角三角形?什么叫钝角三角形?(学生讨论后要求看书,看看大家的结论与书上的定义是否一样。)

4。加深理解三角形的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根小棒,你能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使它既不是锐角三角形,也不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吗?(学生摆不出来)[小

师:从刚才的摆三角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实际上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属于锐角、直角或钝角三种三角形中的一种。所以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三类(板书)。

5.练习(略) 评析:这里的教学通过填表、分类、命名、定义、操作、练习六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借助于原有的角的知识,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新知识。第一层次填表,学生通过填表既使三角形内角的情况一目了然,又为下面进一步归纳、分析作了准备。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在分析7个三角形内角的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第三层次要求学生根据分成的三组三角形各自的特征,给它们取一个合适的名字,从而初步认识了三类三角形的特征。第四层次要求为每一种三角形下一个明确的数学定义,使概念由7个三角形推广到所有三角形,使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一个层次,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发现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在三种三角形范围内。得出结论,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从而完成了整个概念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环环紧扣,整个教学过程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 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 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

7、教学模式指的是 .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的发展 。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

12、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

14、“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1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

17、教学模式指的.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

18、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 )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 )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

答: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4、《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独立的。

(× )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5、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 答:经历、体验、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6、“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

情感与态度目标分为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有些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不能预设的。

7、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 )

教学重点和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不是重点,有些则是重点又是难点。

8、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

× )

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面提到的是自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空间。

9、秧田式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 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10、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 )

案例主题一般是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的主题。另外,再用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样作为副标题。

11、数学课程标准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知识。P2

(×) 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技能。

12、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

)

三、简答题

1、教师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合作学习的技能? ⑴学会勇于参与、与人为善 ⑵学会倾听 ⑶学会表达 ⑷学会收集资料 ⑸学会组织 ⑹学会反思

2、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P47 (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教师与某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3、举例说明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和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

答: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教学设计时预先列出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如:讲授圆周率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如:学生出色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矛以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4、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二是课前了解;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5、编制课时目标时一般要做到哪几点? (1)内容全面; (2)层次分明; (3)要求适度; (4)具体可测; (5)因材而设。

6、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③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④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⑤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7、练习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① 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② 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调整练习。

⑤ 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⑥ 练习的份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⑦ 练习设计要有弹性,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⑧ 练习设计中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8、举例说明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答:《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

如:(1)《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

(2)《分数除以分数》则没必要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 (3)再如《分数意义》教学中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则没必要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

9、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更换为适合的素材。

所谓“增删”,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或删除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又不会影响课程标准落实的一些素材

所谓“归并” ,归并学习内容。

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10、编写教学设计要体现哪些特性? (1)科学性; (2)针对性; (3)实用性; (4)主体性;

(5)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11、举例说明“尝试教学法”的步骤。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进一步是提出问题。出示的尝试题一般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例如,课本例题:一个商店运进 4 箱热水瓶,每箱是 12 个。每个热水器 6 元,一共可以卖给多少元?

尝试题:文具店有 20 盒乒乓球,每盒 6 个。每个乒乓球卖 2 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新课伊始,教师宣布课题时,一定要明确指出:这堂课学什么内容,要求是什么,然后再出示尝试题。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提出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老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大部分学生摇头时,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自学课本。阅读课本前,教师可提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提: ① 分母不同怎么办? ② 为什么要通分?

当大部分学生自学了课本找到了解决尝试题的办法时,转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讨论解题策略。

第五步:教师讲解归纳 。

12、自主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体现在学生主体上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13、课堂教学中有哪些问题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 (1)教学定位问题 (2)动态生成问题 (3)教学设计问题 ①反思教学意图是否体现 ②教学资源是否还需优化 ③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还需优化 ④科学性合理性如何? (4)教学效果问题

四、论述题

1、学生自主学习要不要教师?如果要请说明理由以及指出教师应做些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要教师引导和参与了。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它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体现在学生主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在参与意向方面,学习者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二是在学习策略方面,学习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思考策略,乐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三是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学习者的学习驱动力来源于自身,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在自我调节方面,学习者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

目前 ,有些教师有个错误的认识,即只要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该认识到,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施,即:一是兴趣的引领;二是目标的导向;三是评价的激励;四是竞争的促动。

其次,要注意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2、教师应如何看待教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教师应把教材作为样板 教师应把数学思想作为主线

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内容重组教材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组教材

3、新课改要不要教学模式?为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模式应看做是实施教学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而作为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在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就应当包含着理念基础、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内容。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才构成为一定的教学模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的特征。

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

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

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变革中的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以问题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4、教师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 要点: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

(二)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

5、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第一,要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放松,思维才能得以自由的施展,个性化的观点才有了生长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才有可能。第二,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要设置一定思维障碍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要营造一种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对话、研讨成为可能。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

(2)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的确有好坏优劣之分,然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每一个问题都不得是其思考的结果,都不得是他对自身的一种超越。学生的问题要么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么是他们孜孜以求后的收获,要么是他们灵光闪现的惊喜发现。教师必须能够透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发现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正确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答: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二)[案例描述]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⒈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⒉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案例分析] (主要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

答: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只是作了个形式而已。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你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①

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③

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 (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答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四) [案例描述]

《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案例分析]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 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 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五)、[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六)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思考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答:“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练习,但是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体验,并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算理。 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情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很难对这教材产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了。 不少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时教师的业务权利”。因此,在第二个教学情景中,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七)、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 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八)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 ⒉学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

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

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

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

案例分析:

1、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在计算时会首先想到答案。

2、书中安排的动手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具象化的思维方式,但是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就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改变或者重组教学内容,比如摆小棒可以作为一项课堂游戏,通过小棒的不同摆法来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棒来解释算法;也可以舍弃小棒,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引导,比如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后,通过已有知识延伸到更多的层面,加强了学生基础的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总归教学要有趣化,重视学生探索认知的过程,增加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尽量避免教学程式化。

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教师列出9+5=?的算式,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得到结果后,向学生提问关于的到结果的方法,学生能答到几种算几种,教学以鼓励为主。该学生作答完毕后,再向全班询问有没有其他方法,鼓励积极自由发言,在抽答时尽量照顾各成绩段的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同时延伸扩展,尽量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寻找到了哪些类似的加法问题,若学生基础较好,教师可扩展到加减法范围,给予学生发现的空间,从学生的发展方向出发,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给予学生需要的知识,从而较好的体现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理念。

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场景1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

场景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3 .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 “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

场景1缺少学生的分工合作要求,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这样没有分工合作的小组,很有可能的后果就是 三人中只有一个人来思考,然后代表整个小组发表意见。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明确的角色分工,而这也是场景一所欠缺的。

场景2中,学生第二次合作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大多数学生仍然沉浸在第一次合作的学习情境之中,因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设计专业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我班共54人。在近四年的学习中,他们在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朗读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各抒己见,表达能力比较强。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经历了三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养成课前独立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理解词语方法多样,有效;识字、写字能力突出,大部分同学很少出现错别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

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

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

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

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师依据汇报交流板书: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点评:把握文章脉络为学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

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

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

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引导:读船长的话时,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点评: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得”为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其乐学、乐问,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创造的欲望。]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设计专业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摘 要: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实践操作提供参考。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以学校网站的开发为实例进行案例教学的说明。教学设计包含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及教学过程设计。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

一、案例教学概念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列举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学习掌握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设计实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材有很多种。网页开发软件也有很多选择,如Dreamweaver,FrontPage等。我校选择的教材是《DreamweaverCS5中文版基础与实例教程》。在讲解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必须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各章的逻辑关系,将本书的知识点归纳为下图:

(二)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计算机网页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是计算机网页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基本在十七八岁,这一阶段的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喜欢学习技巧性的知识。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发挥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该教学班的学生以男生为主,女生占很小比例。每个班45人,女生只有6-10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有意注意。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个性差异方面和普通中小学生差别很大。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学习动机中的认知内驱力很弱。在长期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下,他们不会主动学习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反过来只要是他感兴趣的知识,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很强。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他们不善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可是这些学生特别聪明,尤其在逻辑、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然观察等方面表现突出 。所以进行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多参与,多发言,注重技能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在学习风格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听觉、视觉、触觉上的刺激,而不喜欢枯燥的文字说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好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动,变换不同教学组织方式吸引学生注意,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2.初始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比较广泛。学生分布不集中,由于地域限制,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不同。有的学生经常接触计算机,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有的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但是计算机专业不只有网页设计专业,还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既然选择网页设计专业,就应该对本专业进行过了解,对网页设计有浓厚兴趣。

3.信息素养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喜欢上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已经初步掌握。有些学生家里也有计算机,所以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很强。接受和使用电子新设备的能力也很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站开发的流程,学会建立站点,能够用自己的话对网站的总体规划进行描述。

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确定主题下的目标用户,掌握网站的总体规划,清晰划分网站模块,版面设计合理,完成预期的网页跳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网站设计过程中,学生依据网站评价标准,不断对网页的色彩搭配、整体风格进行完善,这样才能锻炼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网站的整体规划

教学难点:首页版面布局的合理设计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内容是理论性知识,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学习兴趣,如果仍然按照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教学效果不理想。应选择基于案例的探究型的集体学习模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反过来总结出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六)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师:大家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这个学校的?生:朋友,同学,亲戚介绍,学校招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明确网站的用户定位)。

师:看过学校的招生简章后,大家对学校进行了了解,那么有没有同学上过咱们学校的网站呢?学生回答:有(使学生对学校网站产生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学校网站,并提问:同学们自己能够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网站吗?怎样设计?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示案例]

这是学校网站的首页,这个网页中包含哪些网页元素?学生回答:文字,图片,导航栏,超级链接,滚动文字,视频,友情链接等(复习知识)(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布局方法)。

这些内容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学生回答:表格布局,层布局,框架,DIV+CSS。

[学生探究]

1.首页版面设计

师:大家试着先将网站首页的版面进行整体规划。学生实践操作。

2.确定网站整体风格

师:布局规划好后确定一种色彩作为网站的主色调,包括文字,背景,导航,模块的色彩。

学生讨论, 并使用CSS定义文字、图片的背景色。

3.收集素材

师:网站首页中的元素是怎么获取的?学生回答:上网收集。

4.网页的设计制作

师:我将这些元素给大家发下去,大家将这些元素添加到设计好的布局中,并记录下问题和困难。

学生分别讨论网页中图片、文字、视频的添加方法,并对元素进行添加,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

师:网站的首页基本信息添加完成,但是网站并不是只有一页,那么其他页和首页怎样进行跳转?学生讨论导航栏的设置和各网页的层次结构,并进行链接。

5.动态模块添加

师:现在的网页内容都是静态的,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可以实现动态效果?学生回忆代码设置文字,图片滚动,SPRY构件添加选项卡效果。师:最后不要忘记学校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学生设置下方模块内容并输入版权信息。

6.测试运行

师:大家的网站能够正常运行吗?学生进行运行调试。

[知识总结]

师:从大家设计网站首页的实践可知网站开发的流程是什么?学生回答:整体规划,确定网站的整体风格,收集资源,设计制作网页,添加动态网站代码,运行测试(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出新知)。

老师补充:设计网站的第一步是明确主题,分析用户需求。之后进行草图的设计。学生梳理知识。(教师的总结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评价]

对各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评价,反思,领会(评价、反思、反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反思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精心设计好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评价,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操作。上交作品后,师生共同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刘勇.案例教学法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0(6):107-109.

[2]李龙.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15.

[3]缪亮,王晓鹏.Dreamweavercs5中文版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99.

设计专业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单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3.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5.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

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6.练习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7.科学制定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内容和要求。有了计划的引导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

目性。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

做好工作。

第二方面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五点入手,第一点: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第二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第三点: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第四点: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化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的练习要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第五点: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以上五点教学方面的看法我本人只是想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最终想显露一定效果。

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课标、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有时,在教学中我还会错误地认为化学学科在初三年级是起始科目、任何学生都没有基础;因此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教学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进度。这样一来逐渐磨灭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本已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的他们对新学科的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

经过反思,我在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课改精神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的陈述更少了、提问更多了,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我也始终坚信——我们的后进生是“一桶金”。

二、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对学生的情感交流。 课改精神中一直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要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情感目标。我一贯认为并不是只有班主任才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关爱。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从他们身边的事说起,从他们所见所闻说起,不和他们说空话、讲大道理,而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个人的重要,力求在给学生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辅以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交流,拉进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变得喜欢老师继而喜欢所教的学科,老师也能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

以上两点是我在一年初三化学教学中体会最为深刻的。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观念,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初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总结

11月23日 ,在于国宇老师领导下,举行了第二届环翠区初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与观摩。会上于老师说:“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要在做科学中学习化学,在学化学中做科学。”的确,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之一。众多老师展示了关于创新实验和实验改革的一些做法,让我眼前一亮,感受颇深。

一、应适当增加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虽然重要,但限于篇幅,教材上不可能编制太多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倪桂静 老师和 周大炜 老师分别在水分子的运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增加了实验,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不难看出两位老师的用心良苦和对学科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时,可补充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明显,效果很好,很能说明金属与盐溶液的条件,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除做好铁锈的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外,还可增加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实验易做,现象明显。通过两组实验的观察,更能使学生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出和掌握规律。又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样,既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处理污染物的措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应以创新实验为突破口,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梁晓燕 老师在此方面的研究,让我豁然开朗。她说,化学源于生活,因为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探究意识。如,用木条燃烧代替每条燃烧;由医院输氧联想到过氧化氢制氧气代替锌粒与稀硫酸制氢气;硫酸铜与氢氧化钙反应代替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此外,关于氢气燃烧的创新实验,我有一些想法:例如:氢气的燃烧实验,常把氢气通过玻璃管然后点燃,燃烧时只观察到淡淡的黄色火焰而看不到淡蓝色,因为玻璃中含钠元素所影响的,可向学生如实相告。为了观察的氢气燃烧的真实现象,可以设计出不用玻璃管,改用注射用的大号针头代替玻璃管,这样就可以观察的燃烧的真实现象,实验更直观、更富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氢气的燃烧爆炸创新演示实验:利用废弃的饮料塑料袋,把塑料袋的一角撕开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约三分之二体积的氢气,然后把剩下的水倒出,用长的导线插入塑料袋内,导线的另一端与打火机相连。老师按动打火机,塑料袋内的氢气被点燃而发生爆炸,声音响亮又没有危险,现象非常明显。学生观察实验后,异口同声说:“这实验真棒”。。成功的创新演示试验,不但给以示范,而且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实验教学的价值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实验教学一定能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回顾多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 前几年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今年改用了沪教版的教材。新教材的内容顺序有所改变,知识面有所拓宽,用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细心研究授课方法,总结出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三、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通过提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据了解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六、练习和考卷的选择 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主要以练习册为主,资料为辅的方法,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七、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通过多半学期的教学,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还远远不够,还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设计专业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所在学校名称: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223团学校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初中物理(1)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物理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九年级全一册 4)课题名称:重力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学情分析: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②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3、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

(二)整个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因此他们对多媒体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并结合着斜面再一次演示,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3.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可以得出从地球以外看,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效果检测:

第六板块:效果检测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七板块:布置家庭作业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300-600字)

通过国培课程研修对重力一课教学设计改进有如下的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指导,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该设计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对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和实验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注意新旧知识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验探究注重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建议,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课例研修心得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感觉收获颇多!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在培训中我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下面就本次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 对初中物理课例研究的认识,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而课例研究是要弄清楚一节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材方案才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研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的课堂如何组织?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材料-----设计-----实践------反思------总结。问题:问题通常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材料:课例研究的材料应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反思性材料四部分组成。课堂呈现材料:课堂呈现材料指向课堂教学的实现,可以是教案,课例,课堂实录,课堂片段,说课稿和教学案例等等。支持性材料:指学生学习层面的知识情况分析,课堂呈现学习的知识来源,课堂教学内容建设支掌性教育理论材料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结果评价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是某一课堂实践的评价性记录,可以是简单的效果等次,可以是详细真实的课堂实践得失记录,还可以是学生作业,如成功的或失败的学生作业。反思性材料:教学反思是课堂实践的心得体会,要注重成败得失的原因分析,改进设想等。二,提高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的的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讲述了他们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教学的各种看法;如可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的教育理念,让我犹如呼吸新鲜的空气,热血沸腾,为之振奋。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身为教师的我,努力把学习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相结和,使之有效的指导我平时的教学;同时,我学会了变化角度审视自已的教学方法,模式等;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学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变化。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时刻充电着紧张而又忙碌的学习中,让我感到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此境的氛围。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上好物理课的基础。专业素质主要指教师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整合能力及运用教育智慧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任何基本功都源自一定时间的积累。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物理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学物理、练物理,提高物理水平,做到“以学带教”,“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要积极参加课件及教案评比等活动,增强自己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五,学习课例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成长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衷心感谢这次培训活动的举办。并盼望以后能有更多、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

初中物理国培总结

在忙碌中,持续几个月的“国培计划”的培训工作就已经接近尾声,回想自己培训学习以来的生活,真是受

益匪浅!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的培训,一直以来都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因为,通过培训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可以使自己的视野在培训学习中得到拓展,也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在培训学习中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教育教学过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次,这个愿望成真了,带着无比的喜悦,我走入了培训学习。 在培训学习过程中,通过四个专题课程的学习,我对初中物理情景创设、导学策略、低成本实验开发、物理教学衔接等多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对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性、导学性、结构性、规则性、拓展性等知识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学习;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中重点、难点的分析定位、如何突破重难点等一系列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对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也进行了整体而全面的思考;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完成,我在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上得到了不小的提高,而作为一个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功底,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前提条件,培训学习,使我向成为一个更好的好老师,又迈进了一大步。 通过培训学习中浏览、阅读其他学员的文章,在物理课堂中的教学导学策略、物理教学低成本实验开发、学生前物理概念对教学的影响、物理教学衔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过程,是合作学习,还是探究活动;是教师组织,还是学生做主;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实验引导来开展教学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各位学员精心设计的作业中,我感觉天更高了,地更广了,开展起教育教学工作来,更得心应手了,上起课来,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直观性展示的更多了,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知识学习了,教学效率、学习效率

自然也就更好了!

通过评论其他学员的作业,我对各类作业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设计中要特别加以重视的方面、如何进行更好的设计等内容有了更全面而完整的思考。而通过其他学员对自己作业的评论,我对自己在教学设计、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对于不足之处,思考和设计如何改进,如何进行完善,如何克服缺陷,来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改进,在具体工作中,选择

的余地大了,工作的效果也更好了!

设计专业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案例选材为八年级新目标英语的unit8的Section A部分。在八年级第七单元的基础上,本部分通过对话形式来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要教会学生使用句型“---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学习讨论比较不同东西,并借助谈论买礼物的对话引入should 的用法。学习关于如何给别人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学生分析:

本案例所教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聪明活泼 ,善于表现自己,口语表达能力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并体验运用英语。

三、教学目标:

1、Language goal: 1) to master the description words;2) sentence pattern

2、Ability goal: can use the words and patterns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ies and give advice.

3、Emotional goal:1) to get more happiness from life and keep an active attitude to life;2) to learn more advantages from others and do more for the society

四、教学思路: A,课前任务:让学生准备自己曾经收到的最喜欢的新年或生日礼物。

B,课堂任务:小组讨论,相互介绍各自的礼物及喜欢的理由,赠送人及时间。为了给更多的同学一个表达的机会,可先在小组说,再选出有特点的说给全班同学听。

Task1视频欣赏

让学生欣赏并描述关于礼物的视频。教师适时地加以提示补充,同时引入新单词。 Task2目标语呈现

给学生展示礼物提问学生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 帮助学生用刚学的单词讲述理由(That’s too expensive.)

Task3目标语操练,

适时操练目标语。这个活动可先让学生独立去做,消化本单元所涉及的单词和基本句型然后再把自己的打算告诉组内其他的同学,由自我学习过渡到合作学习,并在充分思考后练习了口头表达。 Task4听力练习

1)SectionA,1b,让学生获取信息填写表格。 2)SectionA,2a和2b,指导学生听取适当的信息。 Task5拓展练习

特别的礼物送给特别的人。 母亲节就要到了,每位同学设想三样可供参考送给母亲的礼物,并简单写出自己的理由,在小组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大家讨论,看谁的建议最合理。 Task6小组任务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组织语言材料描述本小组所想购买的礼物,并向其他小组介绍该礼物及购买的理由。达到大家互相学习的目的。 C,课后任务: 课后就此话题询问家人或朋友,并记录相关情况。并根据所记录情况写成一篇短文。

五、教学手段:

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的特点,本课主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课堂任务的需要,布置学生搜集资料,需要使用到网络等现代化设备,由此而培养了学生自学及整理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

六、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1、《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它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收到或送出礼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所布置的任务能积极主动地完成,组员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也发挥的非常好。

3、从学生完成课后任务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描述词汇数量有限,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词汇分量,并教会学生学习整理分类词汇。

浅谈九年级英语教学方法

三十里铺中心中学

常玉莲

【关键词】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论文摘要】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要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以前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课堂讲授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的结果是英语初学者的热情减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时,英语仍是“夹生饭”。 为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借此以资共赏。

一、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信心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我们知道九年级英语生词多,课文长而且难,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信心十足,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注重授课的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英语学习切不可盲目,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周密有效的计划。同时老师要给学生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互相渗透,寓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如:向学生讲述社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才等,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英语。

二、夯实基础,查缺补漏

英语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对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更应加强这一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呢?

1.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我们知道,九年级英语学习主要是以深化基础知识为主。我想,在学习中要分阶段学习,在第一阶段要以大纲为标准,以课本为依据,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要细致地学习,力求基础全面。所谓基础,是指学习要抓住“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题方法。所谓全面,一是指学习要全面覆盖所学知识,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片面追求高分”现象,绝不能冷落“差生”。

2.找出不足,查缺补漏

查缺补漏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上。语音和词汇的补漏工作应穿插在教学单词的时候进行。在教新词的过程中及时讲解有关的语言知识和单词辩音,及时归纳所学过的单词;在复习时要善于触类旁通,形成语音类、单词串,力争使没有掌握的语音、词汇逐一巩固。日常交际用语的补漏要融汇于“四会”的语言运用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要不断提高英语的日常交际能力,力争做到听得懂、说得脱、读得畅、写得神。

三、模拟训练,综合提高

查缺补漏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已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但是对于重点内容还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训练,以便于进一步突出重点。同时要强化易错点,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选取高质量的模拟训练题进行训练,然后进行讲评。那么,如何讲评呢?好的讲评应该在讲评之前认真地分析,找出学生的错点,并在课堂上讲评时抓住这些错点,帮助学生弄清出错的原因,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同时 ,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而是应该抓住试题中的典型题目,讲清原理,归纳方法,总结,并对典型题目进行引申、推广。要做好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课本为主,资料为辅

那种迷信资料而放弃课本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同时,那种排斥资料中所提供的先进信息的做法是固步自封的。无庸质疑,课本是基础,而好的资料则是加深课本、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但资料可以突出课本的重要内容,可以提供课本中所不具有的先进理念和与时俱进的信息。因此,无论是开始复习的夯实基础阶段,还是构建知识、归纳基本方法及技巧阶段,都要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但同时,也要精选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

2.讲练结合,练重于讲

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归纳都离不开讲,但更离不开练。不练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不牢固,更不能深化,因此,练比讲更重要。要精讲,也就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多练,就是让学生做足量练习,但杜绝那种不加选择的重复练习,要有针对性。

总之,九年级阶段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正确把握以上三点是学好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让学生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夯实基础并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定会提高学习效果,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圆满完成的任务。 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常玉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学习、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英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掌握了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从教英语这些年来我有以下感想。

一、 教学工作

本人认为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在这种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工作起来就事半功倍。首先,我认真地分析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懂得了中学英语必须要求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就有的放矢地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口语、词汇、句型的练习。每次备课时,我都细心研究教材、考虑学生的分层和知识差异,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我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说英语的环境,与同学们相遇时,尽可能用英语问候;当学生来办公室请教问题时,也总是要求他们用英语提问,课堂上也尽量要求他们用英语提问。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学、用英语的乐趣,养成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二、 差生转化工作

差生转化工作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老师只注重好生的教学,那么我敢断定他的教学是失败的。好的教师应是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达到班级语言水平的平衡、和谐发展。认识到这一点后,我经常利用课间和放学后的课余时间给差生补课。每次重点选择两个学生,根据课堂上发现的不足给他们“加餐”。这样反复地重复所学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对本学期的内容很熟练地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还组织了英语兴趣小组,采取互帮互助的活动形式,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另外,英语课本剧的排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兴趣培养方法,同学们通过排练,增加了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其它工作

在尽量教好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同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如:中国的名胜古迹、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等,这一切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看到很多老师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效果很好。所以,我也向这些老师学习,在课余时间对及格层面和优秀层面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也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工作,我认识到,作为一个老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特别是九年级。由于我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对学生辅导力度的加大,终于将学生的成绩逐步提高。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起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同时注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1----2012学年英语教学反思

三十里铺中心中学

常玉莲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 英语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英语教学观”,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英语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次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英语语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融入英语的海洋,跟上英语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英语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英语,能够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当今流行的email(电子邮件),surf on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clone(克隆),netizen(网民)等。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

上一篇:数控技术专业介绍范文下一篇:三级医师查房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