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2023-09-16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乡镇干部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镇干部的期望,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需求。乡镇在我国行政机构中处于下层,其工作紧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至关重要,是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高度肯定与支持和建设国民经济更好、更快、更稳发展目标的最基本任务。

通过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杜绝“官本位”思想,建立真心为民的乡镇干部形象。真心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可以官位论高低,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个人化。

通过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杜绝“拉帮结派”思想,建立团结协作的乡镇干部形象。团结是大局,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人才,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最根本保证。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查乡镇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通过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杜绝“推、靠、拖”思想,建立高效务实的乡镇干部形象。实干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解决好当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很抓实干,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完成一件。为人民群众办事一定要竭心尽力,不可拖拉、散漫、踢皮球、故意刁难。 通过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杜绝“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思想,建立乡镇干部作风清正廉明。在公用车、差旅、接待、采

购等细节上认真规定、严格把关,严惩报假账、公私混淆不清、浑水摸鱼。

一、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进行深入动员和部署。

为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成立乡镇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分管领导责任包干制,责任细分到人,让人人都有事可做,每人都有紧迫感,这样才有压力,才有动力,才会发展。

二、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并完善自身各项素质,树立文明形象,在强化服务意识上下功夫。 正确的思想、出发点是工作的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把握工作思路,深入调研,及时了解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调整工作中心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要加强与同志间的思想交流,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诚相待,杜绝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上瞒下。 带头倡导和实践共产主义文明新风,增强时间观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扎实,勤劳实干,做实践职业道德的楷模。

三、增强创新意识,工作争强当先,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想办法、出谋划策。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工作,脚踏实地,争创先进个人。保持乡镇干部的先进性重要的是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围绕中心任务和本职工作,理

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主,不做纸上谈兵。

四、经常自我批评,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随波逐流、自甘堕落,要开展好自我评判,敢于承认并承担错误,查漏补缺,改善并提高,按照要求,检查不足,切实做好自我批评促进工作的载体作用。同时更要敢于同腐败作斗争,不向之屈服,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按照“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果”的思想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力争成为知识型、谋划型、务实型、开拓型的复合型的乡镇干部。

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上班守时,会议准时,确保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不可将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场所弄得乌烟瘴气,同时着装要干净整洁。再者乡镇工作,分工要明确,划清界限,严禁干部将坏事你推我让,将好事你争我抢,大大降低工作效益。同时在工作中要乐于助人,不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力所能及应当仁不让。

五、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1 工会理论建设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很长时间开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方式的影响下, 以及20世纪50年代对李立三、赖若愚等的理论观点的错误批判, 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工会理论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工会理论在工会内部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工会理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工会工作实践也印证工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工会工作实践需要工会理论的指导

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相同的, 如果没有工会的理论, 就没有工会的运动。第一, 工会理论来自于工会实践, 它们的这种关系表明:工会理论的产生是由工会实践决定的, 而不是脱离工会实际的主观产物。工会实践给工会理论提供了机会。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还待从理论上作出回答。相应的, 推动了工会理论的发展与进步。第二, 工会理论在工会实践中起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工会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表明:理论的目的在为工会实践提供指导。所以, 忽视工会理论建设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

1.2 工会政策的制定需要理论指导

工会政策是中间环节, 工会理论指导工会实践是要经过这一环节的。工会政策的制定是运用工会理论进行指导, 根据工作的实际要求, 制定出符合各个地区工作的政策、法规, 是做好当前工作的基本程序, 也是工会工作的内在逻辑。工会理论对工会政策的制定起着指导作用, 工会政策直接在工会工作实践中体现出来。只要在正确的工会理论指导下, 才能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法规, 正确指导工会实际工作。由理论到实践的实现路径在由工会理论、工会政策和工会实践构成的三者之间关系中真实的得到了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们常常忽视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可能割裂三者的关系。认识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正确处理工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存在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3 加强工会理论建设时不我待

更好地推进工会工作实践的助推器是加强工会理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在实践工作中工会工作所出现的众多复杂局面, 这样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大胆实践;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要求工会组织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这样就形成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式。由于具体工作经验的局限性所以迫切要求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这需要工会理论对实践经验及时进行概括和总结。也就是说, 工会的实践经验需要工会理论去概括。因此, 由工会工作实践的要求可以得出, 工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断加强工会建设。

2 工会理论建设是工会自身建设的应有之义

工会自身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工会组织建设、工会思想建设、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等很多实际工作内容。工会自身建设不可缺少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会理论建设。

(1) 工会自身建设需要工会理论建设, 没有工会理论建设, 工会自身建设就是不完备的。工会理论建设给工会自身建设提供支撑和辅助。基础理论建设, 工会应用理论建设, 工会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工会理论建设的基本内容。工会理论体系的根本及工会的具体应用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工会基础理论。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矛盾, 稳定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工会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也受到社会学界的高度关注, 很多科研机构也开始向工会领域研究, 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工会理论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反过来看工会自身基础理论研究情况, 却不令人满意。现在好多人将工会政策研究完全等同于工会理论研究, 这种现象其实是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界限,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会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正确区分两者的关系, 从思想上重视工会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投人, 才能更好的加强工会理论建设。另外, 同样重要的工会理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也同工会自身建设相关。工会自身要重视对工会理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工会理论建设。

(2) 加强工会理论建设就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两者相辅相成。工会自身建设需要工会理论来引导和规范, 而工会理论建设又是工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基本理论对工会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概括, 是对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对于指导工会各个部门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种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工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工会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着工会理论建设, 同样工会自身建设也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3 加强对工会理论建设的实现途径

要更好的加强工会理论建设的实现途径, 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思想方法方面, 要改变以前工会工作中出现的狭隘的思维方式, 工会工作者应该以理性化思维来工作, 以此来改变工会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工会理论建设方面, 也要摒弃那种旧的研究方法。从深层意义上来说, 工会理论与很多学科相互交叉, 为更好拓展工会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有利条件。如: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来研究工会, 这种研究不仅可以拓宽了理论视野, 也可以将进一步深化研究。

(2) 加强工会理论建设, 对于锻炼和检验工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是有很大益处的。理性维权者如何培养和实现, 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 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会理论素养, 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只有不断加强对工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才能培养工会工作者的理性思维能力, 增强维权的意识。这个意义上说, 工会在理论建设上, 对工会组织和工作人员要定位清楚:工会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型组织;工会工作人员应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拥有维权者应该有的敏锐洞察力和客观理性的思维。

(3) 加强工会理论建设, 可以促进工会工作者主动自觉的认识和探索工会工作的内在规律性, 还可以扩大工会工作者的宏观视野, 增强工会人员对前瞻性理论的认知和研究能力, 从根本上改变工会普遍存在的忽视理论建设的错误思想, 不断拓宽和提高工会理性维权的渠道和空间。

摘要:工会理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导工会政策研究、指导工会工作实践的重要保证。加强工会理论建设, 必须摒弃“就工会论工会”的思维范式, 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工会工作进行研究, 使工会理论建设更加符合工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工会理论建设,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玺.新中国成立前后周恩来对工会工作及工会理论的杰出贡献[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 2004, 1.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1. 在我国的企事业发展中, 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毋庸置疑,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个别会计人员未能进行职责操守, 违背会计法中所规定的条款, 做假账等, 有损会计职能的一些工作.其所谓的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在履行工作职责时所具备的品质, 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的准则, 也是衡量一个会计人员的重要标准。

2. 我国会计工作一直被加以重视, 自1985年会计法制定以来, 我国会计工作在其功能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国家的国际化问题。会计的国际化, 要求中国走向世界, 与国际惯例接轨, 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 体现中国特色, 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二、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1. 加强理论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建设, 要让会计人员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用于判断分析职业工作中的道德问题, 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会计职业规范及道德要求, 还要了解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范和要求,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认识, 最实用简单的方法是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普及会计职业道德常识教育, 特别是开展针对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 “大力倡导爱岗敬业, 诚实可信, 办事公正, 服务群体, 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各相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包括, 理想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纪律观念的教育.

2. 培育修养。

一个职业操守的会计人员, 首先要培养对会计这一职业的兴趣, 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自觉地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二是要不断学习, 在市场经济下, 会计工作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新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尤其是新的“会计准则”要融会贯通其中内容, 以《准则》为依据, 更新知识, 使自我修养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得以提高, 迎合时代的节拍。三是弘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单纯追求物质上的“高水准”, 那么就会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 古人曰“俭以养廉”不无道理。

3. 道德建设与改善物质条件相结合。

精神生活通常与物质生活相连, 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利益导向机制。例如社会利益分配不公会导致道德水准的急剧下降, 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有些国家之所以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准, 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会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所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其次, 经济报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对会计工作价值的承认, 它是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 提高会计人员待遇, 对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维护经济公正及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和谐运行, 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 还要努力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条件, 应通过合法形式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工资, 并制定奖惩措施, 这样才能促使会计人员珍惜自己的职业, 恪尽职守, 保证会计监督发挥充分有效的作用。

4. 提升宣传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同时, 其增强荣誉感。在当下的发展中, 没有职业道德的财会人员是存在的, 但绝大多数的会计人员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己任, 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工作, 为增收节支献计献策。本人认为, 现在应该设法运用各种宣传工具, 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造成一种社会舆论, 以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和社会监督, 同时, 选择典型事例在电影、电视、戏剧、报纸杂志上, 对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事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使之增强责任感。

5. 扩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

为我们的财会人员制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 这样可以增加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性认识, 其次, 要加快建立企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 鼓励守信守法者, 惩罚失信违法者, 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最后, 要大范围地宣传诚信思想, 披露失信违法典型, 使全社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 营造尊崇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6.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

通过法规建设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来约束、制约和激励财会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 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 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 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 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其次, 在建设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 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就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 爱业、敬业、勤业、责业、精业、廉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要用恰当的方法, 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做道德榜样示范、媒介大众传播等方式, 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这样, “道德法庭”才会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当前财会领域的基本法规是《会计法》, 把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会计法》的贯彻实施紧密结合起来, 德治为法治提供理论基础, 法制为德治提供规范, 亦是对法治的深化和拓展。

三、加强监督监管

我们要借鉴一些国际惯例, 与国际会计接轨, 逐渐改革会计的管理体制, 推崇标准化制度,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 强化国家监督的力度。从产权角度讲, 国家有关职能部门须代表国家, 以所有者身份对经营者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 以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效益考核角度讲, 国家作为产权所有者, 应注重它的权利和利润分配等情况, 同时要验证真实性和可靠性。监督的目的思想方式需要从过去单纯的检查转变到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协调好国家与企事业的利益, 另外, 发动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举报。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由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 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对其违反职业道德问题, 严肃处理, 触犯刑律的追究刑事责任。运用法律手段, 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总结

伦理学研究表明:现代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时期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以会计职责和义务为核心的阶段。自律时期的职业道德是以职业良心为核心, 即会计人员履行义务时已把应有的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 形成自己的职业良心。只有实现了自律, 会计人员才会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才能从灵魂深处对自己的“立法”。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规范中重要的方面, 在当前市场主体力的压力竞争中, 会计职业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技能的发挥,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维护职业信誉,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会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

关键词:道德建设,专业水平,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辅导教材, 2007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专题名称】中国共产党

【专 题 号】D2

【复印期号】2005年03期

【原文出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第22~26页

【作者简介】陈君生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8)

【内容提要】 党内监督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关 键 词】党内监督/权力/制约机制

党内监督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而且事关党和国家的兴亡。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由此可见,党内监督在党的建设中极端重要。因此,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认识,看到党内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具有二重性,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党内监督,既是我们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权力二重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党的三代领导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1、加强党内监督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党内没有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循规蹈矩,不按党章办事,就会党内腐败,失去民心,最终丧失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此,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从严治党、振兴中华的先决条件,它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3年历史的执政党,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新世纪新形势,我们党面临三大严峻考验,即面临着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考验,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考验,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面临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单位是“一言堂”、“太上皇”,无所不为,不受监督,最终蜕化为人民的罪人,如成克杰、陈希同、王宝森、胡长青、张德元、宋焕威、林国悌、唐见奎等等。他们忘记了权力永远属于人民,模糊或颠倒了权力行使者与权力所有者的关系,以权谋私。他们忘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抛至脑后,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度重视党内监督。经验告诉我们,日趋严重的党内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因此,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使党员干部在自律和他律条件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加强党内监督是由权力的二重性所决定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范围内起控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与生俱来的二重性。权力的正确使用可以为人民谋利益,造福社会;但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则会为个人谋私利,损害人民。因此,能否正确对待权力,是领导干部坚持清正廉洁的基本

前提和重要保证,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但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单靠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制约,强化监督机制和措施。

4、加强党内监督是三代领导的谆谆告诫。纵观党的历史,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1927年成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到现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正是由于党的专业监督机关注重党内监督,严明了党的纪律,加强了党的建设,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党的形象,我们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尚未取得全国执政党地位的时候,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与著名民主人士蔡炎培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蔡炎培在看到延安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再比较国统区的腐败黑暗,深有感触地说:一代王朝、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在新生的时候,它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强大掌握权力后,则往往是党内腐败,直至灭亡,历史上诸多王朝,非莫如此。请问,中共如何走出历史的怪圈。毛泽东主席非常简明地回答:监督。当然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领导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并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2]“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1]长期以来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再次警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基于党在历史上的教训,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党的第三代领导江泽民同志更是重视党内监督。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是任何敌人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作为执政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党的自身建设,特别要加强党内监督。

二、目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但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认识不到位,治党不严,加上监督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监督指向失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等,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

1、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监督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不管党的问题严重存在,致使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领导干部对党内不正之风不闻不问、麻木不仁。有些领导干部不讲正气,“好人主义”盛行,因为是“熟人”、“名人”、“要人”、“亲人”、“有背景的人”,而放弃党性原则。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是“左”的一套,现在是经济社会,党员干部“发家之富”也是应该的,不予监督。

2、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监督执行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党内无制度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制度不配套、不系统。二是制度不科学,缺乏操作性。如有些制度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中比较困难。有些制度只有定性规定,没有定量规定,执行中弹性过大。有些制度只是实体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执行中的随意性太大。这些都不易监督。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督体制有缺陷。党内监督是党的十一大以后才陆续恢复的,1978年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回顾党的历史,我党第一次把监督机制引入党内是1927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但第二年党的六大就把党章中关于党的监督内容删掉了。党的七大、八大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到党的九大、十大关于党内监督的内容就被完全取消了。直到党的十五大,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从党的监督历史来看,我们党监督体系并不是基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设计产生的,而是基于事后汲取教训的“应急”、“消防”建构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党内监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

4、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指向失衡。我国是以上级党委为领导中心的权力辐射体制,上级是下级的全权领导者、管理者,同时,也是最具权威的全能监督者。实际中,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如党内党员对党的组织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等等很难到位。但作为一个民主的执政党,其党内监督应形成自上而下、平衡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立体网络。

5、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党内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同由党的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但监督机构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执行机构负责。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而同级党委却对同级纪委实施全面领导,从人事任免、人员编制、经费乃至一系列问题,都由同级党委统筹安排。因此,实际上纪委只是同级党委的执行部门。这种组织上的粘连关系和指导与领导强弱不等的运行方式,也决定了纪委很难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党委“一把手”实施真正的有效监督。同时,

同级党委的主导作用,势必造成来自同级的干预,掣肘太多,事事请求汇报,严重影响执纪的公正性。虽然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但由于距离远,弹性大,监督功能趋于弱化,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上级对下级往往形同“虚监”。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内权力监督、相互制衡的制度。

1、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立党为公,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监督,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越要加强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真正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位置,发挥其积极作用。要通过全党的努力,把党内监督全方位地贯彻于党建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于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搞上去了,但如果党内监督不严、党风不正,自身腐败问题严重而又无力克服,最终必然败坏党风,丧失民心,亡党亡国。同时,加强党内监督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取胜于民。不加强党内监督,执政党的地位就可能丧失,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2、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增强责任感,自觉担任起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神圣职责。一是各级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把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党内监督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中,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掌握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的新办法、新措施。二是要完善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形成全党动手抓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格局。江泽民同志指出: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作用,把各种力量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使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对纪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纪委全面履行职责。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的监督机关,在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各级纪委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通过协助党委加强党内监督、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真正取信于民。

3、建立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为重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党内民主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如果党员对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都徒有虚名,谈何监督呢?因此,一个政党要实现真正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在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党内立法的形式,对党员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作更为具体的规定,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规定,并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专门机构,以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

二是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发展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最基本形式和制度。但目前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完善,尽管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因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制度,要合理划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党的工作会议和党的扩大会议的职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我们党在八大党章中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小平同志曾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一次会或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来制度所难以达到的。但因种种原因迄今未能实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在11个市、县、区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

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反映到党的领导体制上,就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只能实行严格的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作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执行机构,特别是党的各级常委会,在

事实上成为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高度集权机关。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制度,真正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4、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执政党掌握着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要确保权力正向运行,而不是负向运行,必须实行监督和相互制衡,必须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即将党内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执行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行使,监督权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制衡,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制度、各种决策执行和日常工作制度、决策和执行监督制度、三套机构的工作人员互不兼职制度,等等。

二是要建立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实践证明,有权者常滥用权力,因此,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党内监督,要赋予行使监督权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拥有依法治党的更高权力,即中纪委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包括上至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下至普通党员都受监督,并拥有依法独立行使查处的权力。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纪委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方党委完全脱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要将审计、监察、反贪和渎职等职能和权力归为党的纪委,由党的纪委统一行使。

三是加强对监督者实行监督的机制。监督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同样也有可能滥用监督权。因此,必须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一方面,要赋予全体党员、党的代表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赋予全体人民、各个政党、人民团体、新闻媒体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再者,建立健全党的纪律监督工作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监督人员(主要领导)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和述职、全体党员和党的代表罢免监督人监督职务的制度和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

党风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而腐败的存在必定严重损害党风。腐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权谋私,反映到思想作风上,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不思进取、专营私利;反映到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形式主义、虚假政绩;反映到领导作风上,就是搞官僚主义、任人唯亲;反映到生活作风上,就是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反映到文化意义上,腐败是对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否定,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否定,故而,加强党风廉正建设对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而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党员素质和作用发挥在相当程度上支撑着执政党的执政,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的高低。政党执政“合法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人民对执政党活动的认可度。中国共产党上台执政的“合法性”,不仅是因为党的纲领主张代表了全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而且是靠无数党员为实现党的纲领英勇斗争而来的。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和拥护,从而确立了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并具有极高的政治权威。

然而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动态变化的,我们常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然而影响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因素也是各方面的。特别腐败之风,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影响更大。所以,陈云曾强调: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说明党执政的“合法性”不可能一旦取得就永久不变,也不可能单凭经济政绩就能提高“合法性”。执政后能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任,完全取决于全党同志的实际行动。尽管改革开放经济上去了,但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由党风不正、党内腐败而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的话,那么同样会极大地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汲取这个教训,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是否代表和能否代表,不是由党来自封,而是要由人民来认可,由实践检验,由历史评判。人民凭什么来认可?实践凭什么来检验?历史将怎样评判?一切都取决于执政党的实际活动及其成效。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所不断强调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由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来不断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执政党要有效执政,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扩大党对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影响力,把执政党的根基牢牢扎在社会之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贯穿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决定着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党的各方面建设则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那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有赖于全体党员的积极活动与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广大基层党员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要求,使党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党员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遍布于各个行业,生活于各种人群之中,同群众有着广泛而直接的联系。他们比较容易了解群众的思想情绪,容易把握住群众的意愿要求,能够为党的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制定决策提供实际依据,使党的政策更能反映民意,代表民意。同时,党员又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政策,使党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赞同、所接受,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且,党员又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正确与否,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政策中,更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的是通过身边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的具体活动来了解党、认识党的。党员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最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试想,一个贪污腐败成风的党在执政期间,能有多少人去心甘情愿地去配合他干好各方面工作?这难道不影响该政党的执政能力吗?

3、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执政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很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改革的过程就是调整利益的过程,这触及到千家万户,人人概莫能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里,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协调整合社会利益方面,执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执政党协调兼顾利益的难度越大,越需要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与信任。这就严重地考验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坚强团结与血肉联系,检验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威信和人心凝聚力。在许多情况下,群众不是只听上面宣传怎么说,更多的是看党员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做,往往取决于党员做得怎么样。党员带头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带头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带头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大局着想,就会在群众中产生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群众就会把党员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党组织就有活力,就有凝聚力,有号召力。这就能够影响、带动群众理解执行改革政策,为推进改革,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机关财务管理,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机关财务管理,是依法理财、提高资金效益、建设高效节约机关的必然要求。强化机关财务管理,不仅能减少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还有利于从源头上反腐倡廉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一、机关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对机关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单位领导和人员仍旧认为机关财务就是报销开支、零碎事项,而没有把机关财务纳入到整个治黄体系的中枢地位来考虑。通过近几年的预决算分析,各级机关财务经费开支占整个单位经费开支的比重很大,涉及的开支事项、内容、人员、范围较广,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区别。

(二)个别机关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重资金、轻资产的心理。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不符,账务和实物不符,购进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

(三)无预算乱开支、超预算开支现象存在。目前,上级财政拨款水平不及单位开支的50%,一方面给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带来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无预算开支带来了借口。根据

1上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今后单位的各项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经上级批准使用,出现无预算乱开支现象将带来潜在违规影响。

(四)部分日常公用经费开支管理不规范。由于黄河治理工作中应急事物比较多、临时事物安排突然,带来了部分日常公用经费开支随意,经费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一方面是工作特点形成,另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来约束。

(五)财务监督机制尚未完善。表现为上级检查多、突击检查多、被动检查多,单位之间相互检查少、财务管理人员相互检查少、日常经常性的检查少。

(六)机关财务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受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机关财务管理人员出外参加学习、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活动较少,当前财政体制改革步伐推进较快,新知识、新政策、新要求较多,不及时更新知识,很难更好的适应工作要求。

二、提高机关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加强机关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要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机关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机关财务状况管理,加强资金筹措、投放、使用和分配的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和使用效益,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二)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是抓好国有资产管理。严格固定资产购置审批程序,避免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问题。要着力解

决资产管理中的“重购置、轻管理”现象,全面使用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提高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做到账实相符。要定期认真组织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及时报告清查结果。固定资产年度重大或例行维修,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列入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要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处置程序和手续,严格按照规定审批权限进行。对达到规定额度的固定资产处置必须实行公开拍卖,防止资产流失。注重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要特别加强对日常低值易耗品的购置、领用的控管。

(三)严格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积极采取措施,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反对花钱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将勤俭节约措施落实到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加强日常费用开支控制。一是实行预算审批。经费开支实行预算审批制度,无预算的各项开支不予报销。根据工作需要,需开支的费用,由经办人填写预算审批表,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财务部门初审,财务部门审核后按权限报局领导审批,领导审阅批准后方可支出。大额开支要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方可办理,属于报上级审批的,要正式行文向上级局报批,上级局批复同意后方可办理。二是把好原始票据审核关。原始单据由经办人及单位负责人签字后,送交财务部门审核、汇总和确认,然后按权限报批。非正式

发票、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开支项目的发票和无预算的发票一律不予报销,物品采购类发票需附采购清单。领导按权限审核签批后财务部门方可进行账务核算。第三,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例如会计出纳人员的职责分离、经济业务授权与执行人员的职责分离等;要严格把关授权与批准环节,即每项业务都要经授权与批准方可执行;会计、出纳、财产保管人员的各项经济业务必须有合法凭证和完整记录,要对财产和实物的记录实施控制和内部独立检查,并理顺内部报告控制的流程,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

(四)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把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的有效性监督检查,促进科学理财。建立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同时实行财务内审制度,每半年组织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开展财务互审工作,达到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检查,切实保护财政资金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上一篇:机器人教育项运营方案范文下一篇:景区突发事件危机公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