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7

农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农村道路建设与养护本身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现有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建议以及措施的提出,更好的促进其公路养护管理。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

0.引言

随着近年来农村公路的大规模建设及路面改造,我国现有农村道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对于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正所谓要致富先建路,大量的农村公路的建设无疑为现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现有农村整体地域广阔,面积大,同时养护管理刚刚起步,在加上相应的管理以及资金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从而造成当下其公路养护管理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公路使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因而,未来如何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由此,本文结合现有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建议以及措施的提出,更好的促进其公路养护管理。

1.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机制

当下,由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特别是不同的管理机构之间的管理方向以及责任不明确,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未真正建立,这就使得农村道路管理没有办法真正深入推进,制约了现有农村整体公路养护长效机制的建立。

1.2养护资金严重不足,致使正常养护无法维持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管理部门重视公路建设投入,其更多的是大兴土木,强调的是农村公路的建设,虽然一条条道路不断竣工,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后续的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造成了公路建成之后后续养护工作无法跟进。

1.3公路养护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难落实

我国《公路法》中对县、乡、村道公路的养护管理主体作了明确规定,不过依然由于具体的在基层工作中的落实情况,特别是不同部门相互之间的推诿,造成了当下管理主题的不明确,无法真正将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真正得到有效的落实。

1.4总体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较大

受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公路地域差异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良好的财政投资以及公路建成后的经济发展收益,从而使得其拥有更加充裕的资金进行后期的公路养护。而那些经济较为薄弱,或是管理存在模糊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得到良好的后期养护。由此,造成了区域间差异较大,同时相对于高速公路以及城市道路而言,农村道路的养护本身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使得其总体养护水平要远远低于其它道路的养护。

2.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新疆伊犁廣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突破。

2.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养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了能够建立长效的管养以及运行机制,必须要首先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以县为单位,通过实行管养分离,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从而件现有的公路养护资金以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更好的实现高效的公路养护机制。同时,可以采取“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管养运行机制,实施责任发生制,在保证不同路段的养护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路段养护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同时,采取管理考核机制,通过有效的考核方式,实现每一个路段的养护真正得到各级基层部门的重视,借助于奖惩机制,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的实现。

2.2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养护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管养的多方参与已成为突出的特点。由此,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现有农村公路养护效率,可以对目前不同的道路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养护管理方式,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养护、专业养路队养护。这样,能够结合每一个道路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于养护质量的需求,而进行分门别类。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区域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避免了盲目的一刀切,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有限的资金应用在刀刃上,真正落实到实处,实现资金配置效率的最优化。

2.3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的组织形式

除了上述分析之外,未来我国现有的公路养护还应该积极探索以及寻求合理的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和实施:

2.3.1要积极探索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组织形式

要结合现有的不通公路的实际养护需求,一方面是通过政府自身的职能进行相关的人员以及部门的分配,因地制宜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利用现有市场职能,二十一世纪是市场经济,因此对于现有的政府而言,必须要利用市场职能实现资源的分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相应养护资质的单位实施。同时,在养护以及管理中,要对其进行有序的监督和管理,安排专业化的监理队伍,并且依据吸纳有的合同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并且积极鼓励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捆绑招标,这样真正让现有公路养护工作可以结合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得到充分的落实,避免了传统政府主导下的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的局面。

2.3.2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要切实加强对新体制的研究,以有效地指导工作

现有的农村公路无论是实际的质量还是其整体的结构均较为的负责。这就要求现有的各级政府必须要结合实际加快对乡、村道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研究,在加强领导对于公路养护的重视程度基础上,调动起地方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各地探索的“分管分养、统管分养、乡管乡养”等等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总结和额归纳,并且加以提炼和优化,从而真正形成符合我国当下农村实际情况的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整体的农村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此制约了当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未来应该因地制宜,在加强对于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提高给及领导以及基层政府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摸索合理的养护管理方式,通过软件以及硬件两方面实现现有管理水平以及养护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现有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曾宪萍,何晶.我国农村公路发展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07).

[2]陈玲,张文棋.国外农村公路投资建设的经验及其借鉴[J].发展研究,2011(06).

[3]李茜.农村公路“十二五”投融资的政策建议[J].综合运输,2011(09).

[4]张继文.山岭隧道施工过程控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1(04).

农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粤北山区农村公路施工与养护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影响山区农村公路施工质量的常见病害诱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山区农村公路施工与养护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山区农村公路施工;病害诱因;养护管理;相关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公路基本上实现了路面硬化。但由于公路施工涉及到施工人员责任心、技术素质,以及操作机械,施工工艺等相关方面,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在施工上不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则会影响整个公路最终的成品质量,怎样提高山区农村公路施工的成品质量是我们当前应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粤北山区农村公路施工与养护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影响山区农村公路施工质量的常见病害诱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山区农村公路施工与养护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影响山区农村公路施工质量的常见病害诱因分析

(1)路基沉陷诱因。首先,在修建山区农村公路时,一般建设周期都比较较短,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路基进行自然沉降,同时因为工期的原因在没有充分的自然沉降路基上进行路面施工,再受到山区环境的影响,会出现路基的沉降;其次,由于路基与桥涵通道等构造物的衔接处没有使用合理的材料,或受到环境的影响碾压时比较困难而没有进行充分的压实,导致了路基逐渐的发生下沉;最后,在修建农村公路时,野外的土壤的含水量一般都比较大,在路基施工时,很多填土都不符合技术规范压实度的要求,从而留下了路基沉降的质量隐患。

(2)纵向裂缝诱因。首先,在软基清挖或清除植被时,由于施工的不严格,导致留有1~2m宽的部分很难清除干净,或没有把堆放的淤泥全部都运到路外,紧接着就进行填土施工,会造成路基的边缘下沉,导致纵向裂缝的产生;其次,起始填筑路基的宽度不够。因为受山区公路施工复杂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中线偏位或填土不够宽,因而进行填补镶边。在进行镶边时,如果不能严格按规范挖台阶和坚持自下而上的进行分层碾压填筑,在工程竣工后很容易出现镶边下沉,出现纵向的裂缝;最后,在半挖半填路段的路基,不按规定在填挖交界处挖台阶和分层压实填筑,没有压实路基,导致出现纵向的裂缝。

三.加强山区农村公路施工与养护管理的相关对策探讨

(1)加强前期设计阶段的审核。一般山区农村公路的施工环境都比较复杂,必须要做好地质勘探调查工作,详细的探查对公路所要经过的地貌、地形以及地质水文条件,从而制定设计方案。①必须确保路基的最小填筑高度。因为地下水、地面水、毛细水以及受到冻胀作用而让其稳定性降低受到影响,必须要严格遵守路基的设计规范,根据毛细水位高度和土基的干湿类型,确保路基的最小填筑高度。②石质的挖方路基,设置的砂砾垫层不能低于30cm;③土质挖方路基,换填的砂砾垫层不能少于60cm,同时要加设盲沟在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必须要严格规定路基填料的质量标准。④在山区农村公路路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中,要详细的规定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最大粒径和CBR值(最小強度)。种植土、淤泥冻土、强膨胀土以及腐殖土等劣质土坚决避免在填筑路基中直接使用。路床填料应优先使用砾(角砾)类土,路堤底部可以使用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填充。⑤必须详细的设计路基综合排水。在经过村屯的路段要留有排水边沟,所有平坡路段的边沟要设置纵坡,保证排水的通畅。在主要的变坡点以及陡坡路段每隔30-50m 距离设置永久性或简易的泄水槽。在较低路基的路段,应该加设渗水盲沟及砂砾层,并加深、加大边沟等排水设施。还要实行硬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手段,在土质比较稳定的路段采用铺设草皮、种草、植树等植物防护。在松散碎(砾)石土、软质岩石、岩体风化严重的挖方边坡以及植物很难生长、容易受水流侵蚀的填方边坡应该采用砌石、护面墙等工程防护手段,对于沿河的路基以及容易受到冲刷的路段则采用砌石护坡、挡土墙和石笼抛石等手段直接进行防护。

(2)施工阶段。施工前必须对设计资料仔细的核对,如果发现设计文件中存在问题要及时的对设计方提出,妥善处理。对地表土的不良土质必须认真清除,对地基压实必须要加强处理,要彻底的清除地表的植被、垃圾以及不良土质(膨胀土、盐渍土等),同时还要对地表进行压实。在填筑路基之前,首先,应该把路基两旁的横纵向排水系统疏通好,防止路基被水浸泡。尤其是地基土为粘土、黄土等细粒土时,处于干燥状态时有较强的结构,可以负担很大的承载能力,如果被水所浸泡,很容易出现翻浆或导致路基下沉,所以保证路基施工前畅通的排水十分重要,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和工程监理必须认真监督。其次,对路基填料用土必须严格选取。在确定路基填料前,必须分析土质和CBR值,进行标准的击实等试验,禁止使用种植土、强膨胀土、淤泥、腐殖土等劣质土以及最大粒径和CBR值不符合规范标准的材料,填筑路基时不能出现上述土壤。最后,在填筑路基前还必须按照设计采取施工放样,设置坐标点和临时水准点,并详细的记录。一定要保证路基坡脚放样的准确性,路基宽度必须要符合设计的要求。要清楚路基坡角范围内的淤泥、杂草、树根等,还要整形碾压,要保证压实度符合施工标准。对于填石路基的施工,应该采用重型夯实设备对填土进行处理,或在填石路堤内水平分层布置土工隔栅,减缓或防止填料空隙中细料的流动。路基工程的施工要按照分层填筑的方法,分层碾压,禁止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滚填。普通的路段压实度不能超过30cm,而构造物两侧的松铺厚度必须小于20cm。避免出现不同性质土的混填,相同性质的土的填筑厚度必须超过50cm(两层)。要采用全幅填筑路基的施工方案,做到一次到位,禁止帮宽。在碾压填土时,必须对含水量严格控制,当压实度符合施工标准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

(3)加强公路养护。必须做到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坚实、整洁,对路面的本身变形,要事前做好预防、及时修理,使路面没有破损、裂纹,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年限,一般常做以下工作:①经常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消除路面上的碎石、砖块、垃圾、粪便等杂物;②路面出现坑槽、裂纹、啃边应及时进行养护、修补,路面损坏严重时应进行被强、罩面或翻修;③边坡遇雨水冲刷坍塌时要进行及时培土和维修;④路肩经车辆碾压和牲畜踩踏出现下沉时要及时进行填土,保持油路不啃边;⑤有边沟的路段要保持边沟清洁以便畅通;⑥对公路桥涵要进行不定期的养护,保证桥涵畅通、无杂草,发现桥涵损坏时要及时上报主管单位进行维修,阻断通车时要设好安全标记,以防发生交通事故,每年对公里碑、路缘石、桥栏杆要进行两次粉刷,对损坏和缺少的标志牌要进行补齐和更换,保证有明显、醒目的公路标志。

四.结语

总之,山区农村公路施工与养护管理工作是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山区农村公路能更好地为当地人民经济服务,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同时在修建山区农村公路的路基工程中必须要合理利用地质条件,采用相应的路基建筑材料,采取科学的施工工艺,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山区农村公路路基工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病害问题,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JTGH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

[2]冯果,马福荣.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与对策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08(6)99-100

[3]杨建民.山区公路施工质量通病及控制[J].四川建材,2009,35(1)53-54

农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村通工程”实施,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依然滞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一是道路损毁严重。县道多建于上个世纪的

八、九十年代,超过服役年限,损坏严重;乡村公路设计标准低,油路面不宽,油层薄,路肩窄,随着运输业快速发展,承载的运输量和重载车辆增加,加上近两年雨涝严重,加速了道路损毁,很多路段水毁掏蚀严重,甚至塌陷。二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县区经济欠发达,财政能力有限,加上当前沥青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目前虽然从道路托养费、财政、道路绿化权拍卖等渠道筹集部分资金,但只是杯水车薪。县道由政府交通部门统一养护管理,还能进行一些维修养护,而多数乡村公路基本上处于无养护状态。主要是乡镇财政资金来源少,无能力拿出资金养护,多数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部分村经济状况较差,在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及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的大背景下,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现有“筹资筹劳”和“一事一议”又有严格限制,还要用于其它很多方面。导致多数公路得不到及时修缮,更无法进行中修、大修。三是路产路权不明确。很多乡村道路建设时没有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特别是村道用地边界不清楚,沿路庄稼树木栽植混乱,路权绿化权拍卖难以操作。四是公路养护体系不健全。部分乡镇村养护管理机构还没有真正建

立起来,没有养护管理制度标准、措施和队伍,缺乏有效管理,人为损毁路面、物料占压路面、公路打场晒粮、路肩取土、违章建筑等现象屡禁不止,加速了道路损毁,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的有效措施,切实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延长使用寿命,发挥最大效用。一要强化公路养护意识。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建养并重,加强交通公路法律法规和养护管理意义的宣传,营造全民护路的良好氛围。二是明确管养主体,落实责任,促进管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农村公路点多、面广、量大,管理难度大。应实行县政府集中指导下的“分级管理”。要成立道路养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制定分级管理养护办法,成立养护专职队伍,制订规章制度和标准,落实承包责任制,达到养护人员工资有保障、建设路段养护全覆盖。从方便管理和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辖区县道的养护管理工作。对乡村公路,应由县交通部门指导,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县交通局设立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列农村公路养护计划、检查验收、保护路产,并对未列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业务指导,乡镇设立专职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三是拓宽渠道,保障管护投入。目前三年村村通油路目标基本实现,道路养护成为关键,上级应象鼓励支持农村公路新建一样,制定养护资金补贴政策。特

农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农民购买的机动三轮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数量也不断增加,在给农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影响农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和探讨农村地区公路交通安全治理策略,对于减少和预防农村地区公路交通事故、降低交通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农村公路里程持续增长及车辆保有量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特别在乡村振兴与构建美丽新农村的背景下,注重农村公路安全,逐渐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成为确保农村绿色健康发展的支撑要素。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隐患

1.1安全意识薄弱

驾驶员通常是借助触觉、听觉、视觉来处理公路信息,并选择相应的驾驶决策。如果驾驶员信息接收受到影响或驾驶技能、安全意识欠缺,或者缺乏良好的架势习惯,都将导致驾驶决策出现偏差。此外,通过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事故的形态分布及事故成因,能够发现诱发农村交通事故的成因主要包括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会车、超车等内容。至于乘客特征主要指车辆乘客未做好安全措施,从而发生被抛出、摔倒、被划伤等安全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公路交通的环境发生了转变,但公路交通中“人”的意识却没有发生深刻地改变,缺乏安全意识或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依旧存在。根据哈顿矩阵模型能够发现,人在态度、情感及意识等层面上,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将导致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持续上升,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速度。

1.2农村公路安全管理

通常来讲农村公路管理面宽、区域辽阔、交通部门人力有限,并且机动车与农用车通常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致使交通管理职责出现相互交叉、相对分散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公路使用者,包括行人、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不了解交通规则,导致交通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进而诱发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此外,在交通事故出现或發生后,会导致部分交通设施的损坏。然而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修复周期较长,致使同类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公路不过规范,当公路出现事故后,驾驶者会选择其它公路,从而导致其它分支公路出现饱和度过高、安全隐患加大的现象。所以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农村公路交通是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不仅要求公路使用者拥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还需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和水平,切实破解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问题。

2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治理

2.1加强安全理念教育

首先,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理念与意识。譬如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流通的影响,阐述传统行车与出行理念的问题,从而帮助农村居民更有效、更全面地了解到交通安全意识提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借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技术,帮助农村居民深入地理解并认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明确交通安全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提升农村居民对交通安全的重视。最后,做好分类教育。即将交通安全教育划分为驾驶者教育与普通行人、非机动车教育。从安全培训、安全常识普及等角度出发,切实强化农村居民的公路交通安全理念。此外,村级干部应加强监督工作,通过日常监督与村民说教,循序渐进地深化村民对交通安全理念的理解。然而在安全教育形式上,必须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要形象生动、丰富有趣,要通过广播、电视、张贴画的方式,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交通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2.2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2.2.1公路条件

(1)弯坡组合。弯坡组合需要考虑纵坡与平曲线半径的安全性与影响性。根据相关研究能够发现,在曲线半径降低及坡度增大的情况下,事故发生率会逐渐提升。因此我们应避免平曲线与纵坡的组合。(2)视距。通常来讲公路技术等级越低,越容易导致车辆视距不足,越容易诱发交通事故。所以为提升驾驶员的行车安全系数,我们应在现有的乡村公路设计与建设中,重点检查暗弯,即边坡、房屋、树林等影响车辆驾驶者视线的因素。清除障碍物,提高行车视距。

2.2.2路侧设施建设

路侧设施是降低路侧对行驶车辆造成影响的重要保障,通常来讲公路等级越低,相应的路侧环境愈加复杂,譬如人造结构物、路侧植被、排水设施、边坡等。为解决此类问题,应从如下角度出发,提高路侧治理质量。(1)加强边沟治理。即将传统的矩形边沟改造为能够使车辆重回公路的浅碟式边沟。(2)路肩处治。在路肩处治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路肩的宽度,并优化路肩与边坡、边沟的组合方式,降低车辆偏离公路的几率。(3)边坡处治。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在设计与构建的过程中,缺乏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在技术处置力度上较为薄弱,致使路基边缘与公路衔接处出现“高坎”。所以在边坡处治上,需要放缓坡度,提高行车的安全系数。

2.3加强交通管理与系统建设

2.3.1常规管理

(1)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交通管理职责缺位与交叉的问题,构建全新的管理机制,理清机动车辆与农用车辆之间的关系,规避职责交叉问题的出现和发生。(2)加强警力投入,解决农村公路管理面宽、区域广而警力不足的问题。(3)重构管理机制与工作体系,落实惩罚举措,确保交通事故出现后,被损坏的安全设施得以修复,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几率。(4)加强对车辆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超年限、报废车的管制,降低交通系统的复杂程度,提升公路交通管理的有效性。(5)加强速度管理,车辆较高的行驶速度,容易诱发公路安全事故,影响公路的高效运营与稳定运行。因此我国公路交通部门,应合理限制车速,确保骑行者或驾驶员的行驶速度在安全范围内。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公路等级,对不同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科学限制,使公路交通更加稳定、有序。

2.3.2安全管理系统建设

(1)加强现代科技设备或手段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路交通监督管理的实效性。(2)构建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即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制定契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车辆管理体系,引导车主安全驾驶。(3)构建多主体的管理系统。即构建由村委会、交通、公安等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交通管理系统。使交通安全隐患得到科学、综合及有效地治理。从而通过加强农村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3结语

农村公路交通系统主要由环境、路、车、人等要素构成,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安全意识不够或客观原因,容易诱发各类交通事故,进而导致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行人、驾驶员安全意识是治理农村公路交通隐患的根本,而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注重安全管理优化,则是确保农村公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是推动我国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能够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得到平稳、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婉婉,闫雯娟.许昌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5):71-72.

[2]程振兴,李智.高速公路交通隐患改善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6):154-155.

农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场管理是农村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现场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加强现场管理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施工,以实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快速、优质、低耗。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正日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具有流动性强、协作性高、周期长、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同时涉及到众多的社会主体和多变的自然因素,会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因此,如何根据农村公路施工的特点,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将施工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施工,实现工程项目快速、优质、低耗,已成为公路建设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下面本文着重就施工单位在农村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一阐述。 

一、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充分的施工准备是管理好施工现场的基础。施工单位只有通过充分的施工准备,才能保障施工过程的连续、协调、均衡和经济。在进行施工准备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2.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

3.研究施工图纸,吃透设计意图,澄清图纸中的问题,恢复定线和施工放样。对所有控制点进行加密、保护、记录。

4.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

5.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

6.建立工地试验室,并申请临时资质。对施工中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取样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7.绘制关键工序施工工艺流程图和试验操作规程、质量检查评定、计量支付、设计变更、事故处理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8.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二、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投入生产要达到最佳组合,完全阶段施工任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根据主导机械配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根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法、环协调统一。 实践证明:违背客观规律,不计成本而大量增加投入,盲目赶工的“形象”工程和投入不足致使进度缓慢的“胡子”工程都将导致施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工程的严重亏损。

三、认真做好试验段 

开工后,施工单位对自然条件、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通过试验段施工,可以初步掌握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技术参数、施工进度、机械组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协调情况,故它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试验段施工之前要编制施工计划,明确施工方法、技术要求、试验检测内容以及达到的质量标准。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做好记录、分析、总结,为大面积施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适时调整机械组合 

机械化施工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进度,是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主流。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机械组合的相对稳定。由于受进度、天气等方面的影响,机械的使用数量发生变化时,现场管理者必须适时改变机械组合。组织机械施工应注意: 

1.根据进度计划、质量要求和机械的生产能力选择主导机械,并留有适当的余量。 

2.全套机械的生产能力是由其中生产能力最小的机械决定的,因此,加强机械的统一调配,始终保持机械的最佳组合,提高机械的使用率。 

3.要组织维护、抢修小组,备有关键配件,定期维护,随时随时排除故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正常进行。 

五、切实做好防洪排水 

农村公路工程施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应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否则,工程进度、质量、效益就无法得到保证。在自然灾害中尤以水害最为严重,是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主要因素。施工中若对防洪排水工作措施不力,将造成工期拖延,费用增加,故应注意以下问题。 

1.施工前,要结合施工方案和施工图中的排水设计,制订防洪排水方案,做到永久性排水设施与临时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2.路基路面施工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和方式,始终保持纵横坡度和碾压的平整度,使雨水能迅速排走,防止边坡坍塌堵塞水沟。对排水困难或地质不良地段,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3.合理安排桥梁施工次序,主河槽基础应尽量在枯水季节施工,桥梁预制场应建在洪水位以上,汛期施工时,机械、材料、设备用过后尽快撤离现场,减少灾害损失。 

4.下雨期间要经济上路巡查,及时疏通水沟,减少路基积水。要了解天气变化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减小雨水对施工的不利影响。 

六、重点治理质量通病 

工程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永恒的主题。贯彻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方针,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农村公路工程中的质量通病有:桥头涵顶跳车,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平整度差等。加强现场质量管理,要以治理质量通病为突破口,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彻底处理软弱路基,确保路基整体稳定。路基不均匀沉降会导致路面开裂、路基失稳,危及行车安全。主要原因是路基未充分压实。为此,现场质量控制要抓好地表清淤和路基分层填筑及压实;在路基填挖方交界处、施工分段接头等非连续地段要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加强控制。 

2.认真处理路基与桥涵接头,防止桥头涵顶跳车。桥涵与路基施工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在路基与桥涵之间形成接头,若施工质量控制不好就会造成跳车,一般设置桥头搭板,铺设土工隔栅或土工布,改换填料等,这些措施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仍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现场管理的重点是确保碾压到位,压实度符合质量标准。 

3.严格控制路线的线型与标高。纵横坡不适、平整度差等直接影响公路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品质,影响服务对象的舒适度,故这些问题要从路基开始层层检查验收,达不到要求及时返工,谨防积重难返。 

4.确保结构物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农村公路是暴露在野外的线形构造物,既要满足行车要求,又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满足行人的视觉要求,为此,要达到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的统一。满足结构物的内在质量,必须控制关键材料、关键工序、关键工艺;满足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必须做到工艺精细、线条分明、线型顺适、层次清晰。 

七、加强进度控制 

进度计划是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组织中的月、旬作业计划以及材料、机械使用计划都要服从进度计划的要求。进度计划反映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全过程,反映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现场管理者统筹全局,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正确指导生产活动的基础。能否按照计划旗实施,既体现施工单位的合同意识,也体现施工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与计划偏差较大时,现场管理者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并做到: 

1.根据网络计划或进度管理曲线,查找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 

2.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多作业面的平行流水作业或立体交叉平等流水作业,加快施工进度。 

3.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八、搞好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核算来计划和控制经济活动。施工现场管理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工程进度、质量的控制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计成本,不搞核算的粗放型管理只能导致工程干的越多亏得越大。为此,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采购、库存、发放、使用等每一环节在制度在约束下进行。 

2.根据施工定额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力求使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分项或分部工程完成后,要对照施工控制预算进行成本预测,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超支采取应对措施。 

4.单位工程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成本核算,根据实际发生的工、料、机及管理费计算出该工程的实际成本,与施工控制预算比较,查找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5.工程全部完成后,要结合施工控制预算、计量支付进行效益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九、做好施工保通 

施工现场保通关系到施工能否正常进行。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工程,如果便道、便桥、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不能通行,机械、材料、人员就无法进场开展工作,同时还会打乱施工秩序,造成经济损失和质量问题。现场保通要注意。 

1.便道、便桥的通行能力和承载标准要与施工规模及机械通过量匹配。要加强养护,使便道、便桥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地方道路作便道时,要与道路所有者签订使用维护协议,对承载能力低的桥涵进行加固。 

3.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要设立安全标志,且由路政管理人员指挥交通,避免交通事故,减少堵车现象。 

十、加强初期养护,配合交工验收 

为了保持路容、路貌,保证公路各项能力的正常发挥,使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施工单位要加强工程的初期养护,对工程外观进行整修,并注意以下问题。 

1.全面检查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交通安全设施,存在问题及时处理。 

2.清理路基、路面上的施工废料;按路基标准横断面整修路肩、边坡;清理桥涵、构造物上的附着砂浆;修补路面及构造物的局部损坏;使公路线型顺适、整齐美观。 

3.按照《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要求,写出施工总结,恢复路线控制点,标注里程桩号,为质量鉴定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工程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应有所不同,作为现场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加强施工的现场管理,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农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入的地方。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民流动性大、农村基层组织作为不得力等原因,导致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遇到一些瓶颈。我们应正视这些阻碍,有的放矢地将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利益诉求有机结合;巩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对流动性农民的价值观培育;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树立农村基层道德楷模等途径,积极探索破除瓶颈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

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而且对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由于农村环境特殊,在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我们亟需出突破瓶颈,找出相应对策,并且最终在农村基层切实落实加强农民群体认同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瓶颈,首先要深入了解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的实际情况。

一、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地农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农村的文化建设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农村基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本概念。然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而言,广大农民还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与现实依据、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育的意义与价值等。对于长期务农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群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象征着深不可测的理论,仿佛离自己很遥远。以广西藤县调查的185名农民为例,被调查者无一人能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具体内容。其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了解的仅占3.8%,6.3%的人比较了解,45.6%的人了解一些,44.4%的人不了解。〔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些农村基层成了不接地气的标语口号,因宣传语言过于理论化,致使农民群体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较为困难。

二、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瓶颈

(一)农村经济不发达制约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十八大更加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例如,以村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医疗保险有了较大进展,部分地区解决了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但在我国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消费水平低,农村居民与市居民的收入仍然相差悬殊,农村保障中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仍处于我国社会保障的边缘,城市与农村间的不公平现状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考虑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需要的前提是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农民辛苦劳作的目的还只处于能满足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期待实现老有所养的养老保险等低层次需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97价值观问题属于精神层面的问题,价值观的构建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保障为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经济活动产生了人们的利益关系。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低,与其生存发展攸关的利益关系没有解决好,农民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必将困难重重。

(二)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根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员受教育年限平均仅为6.7年,农村家庭的劳动力状况令人堪忧:6.9%系文盲或半文盲、34.1%系小学以下学历、52.2%具有初中文化水平、13.8%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仅有1.1%的农村家庭劳动力人群接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不到5%的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3〕在家务农的农民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表现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素质偏低、过于依靠体力、经验是其主要特点。大部分农村家庭劳动力达不到从事现代农业的初级技术水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仅影响其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缺乏敢闯敢做的开拓精神,而且也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普遍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农村基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企望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

(三)农民流动性大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在经济发展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共同作用下,很多传统农民放弃在农村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为贴补家用,增加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陆续进入城市务工寻求发展。工作的流动、生活的迁徙,使部分农民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忙于生计的农民工无暇顾及自身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在城市中也鲜有社会组织或机构负责对流动性分散就业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正规的文化场所,组织他们有益于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相当一部分流动性的农民群体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会间歇性地返回家乡工作和生活。辗转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农民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更为困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6261万人。农民的大规模流动特点使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与客体不稳定,使农村基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受到制约。

(四)农村基层组织作为不得力影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我国农村基层主要由党支部、村委会、民主理财小组、民事调解小组组成,分别负责基层党建党务工作、负责村委全面工作、招商引资工程建设工作,对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计划和管理、以及民事调解工作。农村基层的机构职能总体来说分工较为明确并对本村的生产生活的管理执行情况比较有力。然而,针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具体的部门及人员承担,按照职能分工应该归村委会或者村党支部负责。调查显示,目前认识且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民并不多。以杭州市文明村平山新村为例,在收回的225份问卷中,当问及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的情况时,112人表示没有或不清楚,占49.8%;82人表示偶尔有,占36.4%;21人表示经常有,仅占9.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工作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发挥作用的调查显示,仅有12%持经常有的观点,38%的农民持偶尔有的观点,但多达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杭州市平山新村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有限,未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该村的基层党员干部也未能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浙江发达地区的农村尚且如此,在我国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这种现象则相对更普遍。

三、突破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瓶颈的对策

(一)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其利益有机结合

要顺利开展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首先要同农民最关心的物质利益相结合。新农村农民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基于农村经济建设。处理好“三农”问题,必须以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为突破口。农村要结合自身实际,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与本地及周边乡镇企业或以农业为原料渠道的城镇大型企业合作,有效促进本地农民经济增收。发展乡村公路交通,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物流水平;巩固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获得较为完善社会基本保障。这不仅能发展农业,更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脱离农民物质利益需求的纯粹精神活动,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应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让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广大农民认识到,国家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符合其自身的根本利益;社会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个人倡导的“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价值准则,〔4〕可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总之,只有在不断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巩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价值观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代际传播性,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从中小学生抓起,因此,应继续巩固推进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降低辍学率,避免增加新的文盲与半文盲。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每年许多中小学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一年级继续学业,后期发展也未能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从中小学生直接演变成为新时代的旧式农民。即使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及培训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培训的内容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和农村实际。因此,在我国农村,不仅需要继续巩固义务教育,还需强化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逐步推行“9+1”模式教育①,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更多技术工人,从而提高新步入社会的农民或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应该把重视对青壮年农民的继续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其整体文化素质。只有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文化基础。

(三)加强对流动性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目前,大多数的流动性农民(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他们收入不高,多数人不愿将辛苦赚得的血汗钱用于文化消费。因此,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基本上是睡觉、打游戏、打牌等。他们缺少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精神世界相对匮乏,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因此,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都应多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社会各界采取公益募捐的形式筹措资金,用以丰富农民工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输送到工地、工厂。最好能在农民工较为聚集的城市工业区,生活较为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形成相关的社区组织负责承接农民工的价值观培育。这样既能丰富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激励农民工在务工求生存的同时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进取状态;由此,可以使农民工无论是在城市务工,还是返乡工作生活,都能连续不断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促进流动性农民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并养成从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

(四)发挥农村党基层组织在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是为农民直接服务的最基层政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杜绝出现贪腐、官僚主义等恶劣情形。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生活作风直接影响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工作。因此,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以及道德纪律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充分在农村中以实际行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会在农民群众中树立威信,才会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遵守,并最终使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手段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农村文化建设中,组织农民乡土艺术家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用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为农民群众服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生动丰富的现实题材作为材料,采取农民易于理解、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方式,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实现形式,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及时排查和调节各种矛盾,鼓励农民参与民主政治以及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应强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站等配套服务设施,为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场地的载体。总之,农村基层组织要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自身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五)树立农村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村基层近些年涌现出了一批“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最美村支书”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现象”。这些“最美现象”生动而细致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现象”深刻凝练了农民群众身边道德楷模的形象,展现出农村基层里向上向善的好人好事,从内在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折射人性之美与道德的真善。在农村基层应当发扬农民群众身边的道德楷模的感召力量,紧密结合各村镇的特色文化,把“最美故事”、“最美现象”以及“最美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编排地方剧、小品等文艺形式在农村基层的文化站汇报演出。让农民通过亲身参与、真切感受“最美”的正能量就在身边,亲眼目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善举的好结果。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植入农村基层,把爱国爱家、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勤劳致富的理念融入农村,贴近农民实际生活。通过这些“最美”感人事迹的宣传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影响广大农民群众主动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5〕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角在全国已吹响,破除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瓶颈势在必行。今后我国应进一步针对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农民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基层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实、落细、落小,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推动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朱红晖.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及践行——基于广西藤县的调查〔J〕.人民论坛,2013,(08):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7.

〔3〕周亚,姜璐.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4,(01):19.

〔4〕陈秀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求知,2014,(02):15-17.

〔5〕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

〔责任编辑:史焕翔〕

[收稿日期]2015 — 01 — 10

[基金项目]天津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民梦的路径研究”(编号:TJKS13-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路瑶(1990—)女,新疆哈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一篇:会展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审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