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生论文范文

2023-09-16

美术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的问题。中职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比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美术课作为传播美和希望的课程应该立足根本教学的同时兼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品质,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在获得美术基本技能、提高审美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

中职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的问题,在中职学校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中职学生处于美育的养成期,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矫正,不但影响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进步,更会积重难返地祸及终身。因此,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作为传播美、认识美为主要任务的美术课,应该在教授美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弘扬、传播正能量,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在获得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力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也要做到善于挖掘学生的本身的积极心理潜力,使其拥有一种积极的力量去感受自我潜能和幸福。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努力,正面的解决问题。

二、关于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调查

我校是一所职业学校,学生中有许多单亲孩子,他们从小受家庭及教育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心理素质发展水平较差,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较差,心理闭锁较强,学习生活习惯较差,耐挫力不强,感情脆弱,学习方法有待提高等特点。研究探索出一套适我校美术学科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模式迫在眉睫。

为此,我对我校18级学前教育专业2个班的67名学生为样本开展了心理健康调查。采用了《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团体测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进一步分析自我评定的结果,初步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调查表明1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隐患。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样本总体平均得分156分,属健康正常范围。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隐患,根据《症状自测量表(SCL-90)》的评定标准,如果200分以上算有心理障碍的可能,学生中可能有心理障碍者有9人,占样本总数的13.4%。可能有轻度心理障碍者6人,占8.9%。可能有中度心理障礙者2人,占2.9 %。可能有重度心理障碍者1人,占1.4%。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同年龄组的平均水平,表明1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其中9人可能有心理障碍。仔细了解情况后发现,这9名学生家庭均为单亲家庭,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或已经另外建立了家庭,平时联系较少。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学生自闭、焦虑、偏执、甚至敌对的心理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在美术课教学中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干预,争取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探索中职学校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合理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使教学内容、方式符合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适当增添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内容。在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用方面也要灵活多变,只有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

其次,教师还要在美术课堂的全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给学生以希望。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处在比较敏感的年龄段,他们极易情绪化。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赞美时,就会得到极大满足,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循序渐进,让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2.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氛围

(1)营造民主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写到“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所以美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普遍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培养学生感受、欣赏、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要求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大家。所以作为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注重每位学生的学习体验,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并针对中职学生特点放低标准要求,从而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还需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每位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课堂氛围。既不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允许有创造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2)美术课堂上作品展示和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是美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环节可以让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师生、生生间的讨论、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评价环节中尝试运用鼓励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充满自行信,学生在得到肯定与尊重的同时,也会肯定和尊重他人的作品,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心理品质。在一次次和谐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生活态度,使得他们更好地进步和成长。

3.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美术课具有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不应该被传统的死板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所束缚,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进入美术课堂极大丰富了美术课堂内容,使教学更加多元化、视觉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加入,使美术课教学瞬间鲜活起来,教师会将一些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精美的微课,将重难点用动画等手段表现出来,不再局限于黑板和例图。还会将范画作画过程、手工制作过程录成视频,利用大屏幕播放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无论坐在哪里都可以直观清晰的看见老师的作画过程、手工制作过程。还可以将制作的微课上传到手机教学APP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课后随时复习,实现了线上一对一教学,既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弊端,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潜力也得到了开发。另外,软件中抢答、讨论等功能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们积极的学习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美术教学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审美情趣,挖掘学生的本身的积极心理潜力,使其拥有一种积极的力量去感受自我潜能和幸福。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努力,正面的解决问题。在未来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会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为祖国培养更多专业技能过硬,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美术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育;人才培养

美术鉴赏是基于个体感知、经验知识等,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联想,以获得美感、享受,并理解艺术作品内涵的活动。美术鉴赏作为一项基于视觉感知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鉴别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并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极为有利。但事实上,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美术教师侧重于美术基础功的传授,忽视了美术的艺术功能,使得学生的鉴赏能力难以提升。不仅如此,美术鉴赏活动本身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要求,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使得高职美术鉴赏教学难以高质高效地展开,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认识,本文从实际出发,探寻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措施,对于美术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美术鉴赏课是健全高职学生人格、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但在美术鉴赏课教学实践中,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高职美术教师往往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美术理论知识,强调学生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整个美术鉴赏过程严格按照固定流程展开,使得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表达主观感受并提出相应的见解,直接影响了学生美术鉴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一)过度注重基本功训练

高职美术教育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只有通过系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美术基础。正因为如此,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部分美术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美术基本功,就能在美术创作中创作出更加逼真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完全忽视了美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系统地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中的技巧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加逼真的美术作品,从而使美术鉴赏课变成了单纯的美术技术训练,进而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直接灌输美术理论知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业文化课程,还是艺术课程,由于教育工作者长期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常常使用以教师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有序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即使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美术教师往往在美术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及技法。在此状况下,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话语权,根本不能将自身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表达出来,更不能与教师或者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长期如此,学生会丧失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甚至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基本的想象力和理性评价的能力,最终影响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鉴赏课流程固定化

在教师为主导的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一幅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是基于作者生活背景、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作品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这种固定化的鉴赏流程,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且这种固定模式下的鉴赏教学,所得出的鉴赏结论也是千篇一律。除此之外,在教条化的鉴赏流程中,往往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述,整个鉴赏课的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感和个人情感特色,这种情况下,美术鉴赏课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最终会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策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高职美术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来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效果。总结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对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鉴赏内容,丰富艺术情感

针对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兼顾美术鉴赏课中的基本功训练和艺术情感内涵的解析,这样才能持续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来发表个人的见解,进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基于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在美术鉴赏课中注重挑选鉴赏内容,进一步丰富艺术情感内容,从而更好地讲解美术鉴赏知识和美术作品,使高职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的鉴赏教学为例,高职美术教师首先要系统地介绍徐悲鸿的基本情况及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要系统地讲解其经典代表作,最后深度讲解《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等。通过这种方式深度分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高职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并深刻地感受《愚公移山》作品中所反映的审美观,了解《愚公移山》作品中传递的特定文化精神,感受不同时代的作品的不同审美观念。通常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主题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应的创作意图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此,在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能局限于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者是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图、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而是要基于当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结合作品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并综合分析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人文修养,以及其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等,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鉴赏,这样才能引导高职学生将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化的鉴赏方式

高职美术鉴赏课程是特殊的人文素质课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且难以调动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理念,转变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在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革新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美术鉴赏兴趣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使用生动的语言及合適的表达方式,传递美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展开想象,例如:在鉴赏黄山摄影作品时,美术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美术作品,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身处于黄山之中,闻着大自然的气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想象着微风吹过脸庞,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的自然美,从中获得关于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身心愉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此外,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注重将美术鉴赏活动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融合,让学生直观地欣赏美术作品,用美术作品的美来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营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与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故事情节演绎作品内涵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基础薄弱,对美术技法的了解相对有限,若在课堂上过多讲解美术作品技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能引起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反感,最终影响美术鉴赏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美术作品鉴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演绎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涵,这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认识,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3.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高职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是事实,这导致其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理解和内化相关的美术知识。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重视学生体验的理由。相反,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获得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受,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由于美术艺术作品大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再现,因此,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可以更好地感知美,从而持续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鉴赏、评价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三)鉴赏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关键。因此,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高职美术教师应注重鉴赏和实践的结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整合鉴赏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鼓励学生扩大美术欣赏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术形式和风格,并充分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和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断,持续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鼓励高职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进行美术鉴赏,并将自身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同时,要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合作、学习,这些才能持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抽象艺术鉴赏”一课为例,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抽象艺术作品,然后要求学生将自身的体会运用文字表达出来,并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高职长期以来的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从思想观念转变入手,在精选美术鉴赏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同时注重将鉴赏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兴趣,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远,肖婉玲.高职美术鉴赏课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4):102-103.

[2]吴萍.美术鉴赏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62-163.

[3]曹亮.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鉴赏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9(1):76-77.

[4]林博.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3-85.

[5]陈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中美育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173.

[6]张妍妍.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5):61-63.

[7]何婷.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4):94.

[8]梁丹妮.美术赏析课提升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力的创新模式探讨[J].大众文艺,2015(24):251.

[9]李勇,严宁.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6):99,101.

[10]万叶.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142-143.

[11]张俨然.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12):148-150.

[12]刘畅.高职院校民间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设计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1(20):162-163.

[13]李莉.高等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1(7):96-97.

[14]董贝贝.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优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18-19.

作者简介:

龙措吉,阿坝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美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

美术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是对学生进行与音乐剧艺术直接相关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大学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与要求,应从音乐基础素质、音乐剧基本素养、声乐基础技能、舞蹈基础技能和戏剧基础技能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立体式的设定。

[关键词]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专业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的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也是先修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1]教育辞典则把专业基础课程全释为“指建立在基础课的理论与方法之上、又直接与专业相联系的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课”。[2]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心理、教育卷)对于专业基础课程阐述得最为详细:“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设置的一种与专业课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的基础课,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这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对于专门人才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成为专门人才,并且能否在专业工作岗位上有所发明创造,能否适应工作的变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基础课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宽厚程度。”[3]虽然关于专业基础课程的阐述有所不一,但从各种定义中,均可明确感受到: 专业基础课程是与专业技能、知识有直接关联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塑造、成形与质量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在该类课程模块的设置与选择上,要考虑到对学生技能层次的塑造、对学生整体艺术思维的指向性引导以及对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等,从而为学生顺利进入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扫除障碍,为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与要求

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是对学生进行与音乐剧艺术直接相关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今后从事与音乐剧相关工作的各类人才,不论是表演人才、创作人才、教育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首先应具有懂得音乐剧本质、艺术特征与基本构成以及作为音乐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艺术素养与素质;其次应观摩与熟悉大量音乐剧作品,并深入了解其相关知识,以建立起丰富多元的感性认知和客观全面的理性思辨以及逐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应对音乐剧的三大基础艺术门类:音乐、舞蹈、戏剧的基本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学习和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三大艺术门类在音乐剧表演和创作中的整合与运行规律。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与要求,应从音乐基础素质、音乐剧基本素养、声乐基础技能、舞蹈基础技能和戏剧基础技能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立体式的设定。

(一)音乐基础素质培养要求

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需具备的音乐基本素质主要应包括:音准、节奏、音乐感受与表现力三个方面。“音准”要求是指学生能够具备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能力,并能较为准确的听辨或演唱出与律制相符的音高。“节奏”要求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中的节拍速度、强弱关系以及表情记号,能够依据作品风格与表达需要,保持速度、拍感的稳定,合乎逻辑地全释好各种节奏形式。节奏感也是音乐剧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剧的“唱、舞、演”都拥有着各自的节奏发展,并与音乐剧整体戏剧表达的节奏发展交织完成。“音乐感受与表现力”要求是指学生能够结合良好的音乐听觉、敏锐的节奏感觉来体验音乐情感、理解音乐内容,并能通过自身演绎基本准确地表现音乐内在基调与意蕴的能力。

(二)音乐剧基本素养培养要求

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需具备的音乐剧基本素养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并掌握音乐剧的起源、发展历史和主要艺术特征,使学生能形成较为清晰、立体而客观的音乐剧艺术思维。二是了解并熟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音乐剧经典作品以及作品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并熟知不同时期音乐剧创作者、演员、导演、制作人等标志性人物的艺术成就及其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学生的音乐剧鉴赏力和艺术修养得到整体培养。三是了解并熟悉音乐剧结构的基本组成原理与规律,具备能简单从题材、表现形式、思想传达方面对音乐剧作品进行评析的能力。

(三)声乐基础技能培养要求

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需具备的声乐基础技能要求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声乐演唱的基本素质,即学生通过一定的声乐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能够保证演唱时音准、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咬字吐字的清晰度;能够在演唱中具备一定的声音控制能力。二是具备完成独、重、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能力。三是具备将与戏剧表演进行有效融合的能力,即学生应基本具备分析音乐剧唱词、旋律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唱词的演绎与呈现进行基本准确的情境叙述、人物行动展现、人物情感行发、人物形象塑造。

(四)舞蹈基础技能培养要求

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需具备的舞蹈基础技能要求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备较好的体能素质。由于音乐剧作为歌舞兼备的戏剧表演,具有表演时间长、表演要求多、休息时间少、运动量大等特点,因此不论学生往后是从事音乐剧表演或教育工作,还是从事音乐剧编创或管理工作,都会经常性遇到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难以估算等情况,因此好的体能素质是音乐剧工作的基础保障。二是具备舞蹈表演的基本素质。舞蹈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的柔初度、协调性以及良好的肢体节奏感、模仿力、爆发力、弹跳力、表现力等。三是基本掌握音乐剧舞蹈的主要风格与语汇。由于音乐剧中经常会出现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舞蹈,因此学生应熟悉与了解色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等典型性音乐剧舞蹈风格。四是基本具备舞蹈与戏剧表演进行有效融合的能力。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舞蹈表达时,应基本符合剧作的规定情境;符合角色的人物身份与性格、情绪与情感的基调;符合音乐剧的整体戏剧表达需要。

(五)戏剧基础技能培养要求

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需具备的舞蹈基础技能要求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备戏剧表演的基本素质,其主要包括“七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思考力、适应力、表现力和“四感”: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二是基本具备将“歌、舞、说、演”进行简单结合和呈现的能力。在音乐剧中,任何艺术元素都是为戏剧的叙事、行情和主题表达服务,都服从于音乐剧的戏剧性表达。学生在在将“歌、舞、说、演”进行结合训练时,能更为有效而深刻感受音乐剧的开展过程、形式与规律。

二、专业基站课程内容选择依据与具体科目设定

笔者根据大学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专业基础课程所预设的音乐基础素质、音乐剧基本素养、声乐基础技能、舞蹈基础技能和戏剧基础技能等五个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的具体科目设定以及相关内容的选择。

(一)视唱练耳

该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感受力、模仿力、反应力、理解与表现力等音乐基本素质与能力,系统训练学生的正确视谱能力以及逐渐积累对各种音乐语言的使用经验。课程主要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唱、念、弹、听、写、敲击等系统训练,使其在实际音乐体验中感受并掌握所需具备的基本音乐素养。因此,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应重视对学生音乐基本素质进行传统的系统的培养,还应结合音乐剧人才必须具备与掌握的“乐、舞、戏”三个基本元素,在课程内容中注重“为‘乐’服务,注重视唱练耳的‘乐’与音乐剧的‘乐’的一致性;为‘舞’服务,强化音乐剧模式的各种节奏型训练;为‘戏’服务,加强学生在视唱中的演唱情感培养”[4],即应结合音乐剧的艺术特征来不断挖掘剧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音乐旋律片断、节奏形态、和弦、调性等课程资源与教学素材,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视唱练耳的课程内容,从而在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同时,也对学生音乐剧基本素质的形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音乐综合理论

“音乐定义了音乐剧的存在,是音乐剧的灵魂。作为支撑音乐剧的三大要素之首,音乐的地位和作用无可取代”[5],学习、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一定音乐理论引领下能更好地认识与分析音乐剧作品,从而加深对音乐剧作品的审美与理解。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中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主要以基础乐理知识为主,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中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基本直接照搬与沿用了现有的传统课程内容。然而,音乐剧中的音乐多呈现出现代音乐特征,如:增减音程、调性游离甚至无调性的反复出现以及爵士风格节奏、音阶与和声织体的大量使用,与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不一。另一方面,由于音乐剧根基在于“戏剧”,故其音乐所呈现出的整体性与戏剧性,必然对和声、曲式方面知识的的学习与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音乐剧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不应再以单纯的基础乐理知识教授为主,而应充分考虑与结合音乐剧的音乐特征,整合音乐剧经典旋律片断、基础乐理知识、现代音乐创作特征与表现手法以及和声曲式分析等知识,形成符合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的综合音乐理论课程。

(三)音乐剧作品赏析

对于我国音乐剧学习者来说,音乐剧作为欧美文化的产物,可谓是绝对的舶来品。因此,对具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的音乐剧进行观摩、分析与模仿是音乐剧学习必经之路。音乐剧作品赏析课程的幵设,可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体验音乐剧独特艺术魅力,熟知音乐剧艺术表现手法,感悟音乐剧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反观自身的学习得失以及提升自身全面艺术修养和音乐剧鉴赏能力。在音乐剧作品赏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二个实施层面:一是注重学生对音乐剧作品的量的积累。教师可根据音乐剧发展历史、音乐剧风格类型、音乐剧表演形式类型等不同视角来选择与组织可供赏析的音乐剧作品,尽量保证所选音乐剧作品类型尽可能覆盖全面。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课堂教授、自主思辨与课堂归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剧作品,教师应做重点讲解与专题分析,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体验来分析与归纳音乐剧作品的创作方法与表演技巧。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给学生提供一些值得推荐的辅助类音乐剧作品,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鉴赏与研习。

(四)声乐

音乐剧中的演唱部分不但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段,还是可以将音乐剧剧情内容与结构进行有效延展或紧缩、推动戏剧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和情绪的主要表现方法。声乐基础课程是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中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在专业基础课程阶段,声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应具备三个作用:一是要求学生应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歌唱技能得以培养、演唱音域得以拓展、建立基本正确的歌唱状态与观念。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剧声乐作品的练唱,能泛接触音乐剧曲目、亲身体验不同作品风格,培养良好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三是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和声乐鉴赏力。

(五)合唱

合唱是音乐剧中经常釆用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集体多声部演唱的表演艺术,它是通过集体合作,分工协作来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引发听众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和认同。”[6]合唱课程作为一种以集体歌唱为主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训练学生对歌唱共性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在多声部歌唱中对音量、音色、音准的控制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声音平衡性与协调性,并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与集体适应能力。音乐剧合唱课程的内容选择也应与传统音乐专业合唱课程内容有所区别。音乐剧重唱比合唱的运用更为广泛,所以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但应进行集体合唱内容的设置,还应组织学生进行重唱相关知识和曲目的学习。另外,在课程练唱曲目的选择上,也应涉及到艺术歌曲、音乐剧片断以及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与风格的作品。

(六)舞蹈

舞蹈是音乐剧构成的基本三要素之一,“是最能集中体现音乐剧剧场美学的部分,演员的舞蹈动作及其传达的肢体语言能够在舞台上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境界。”[7]“从音乐剧诞生之日起,舞蹈就成为音乐剧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随着时代的演进和音乐剧创作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8]因此,舞蹈课程是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中必须开设的,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课程。由于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音乐剧创作需求不同,音乐剧舞蹈类型变得相当丰富,如较常使用的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现代舞等,还有根据剧目需要而形成的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戏曲等。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舞蹈课程内在主要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舞蹈基本功训练部分,即解决学生基本的身体柔軔度、平衡、力量、松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认识并了解身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建立学生对自我形体动作的自信心。二是主要音乐剧舞蹈类型的技能训练部分,即学生应了解并基本掌握爵士舞、踢踏舞和现代舞的基本舞蹈理念、动作特性以及基本的技能技巧,以进一步挖掘舞蹈兴趣、开发舞蹈潜能,激发个人舞蹈感觉、表现力与创造力。三是舞蹈课程内容应结合音乐剧自身表现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单纯进行舞蹈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在运动中发声的科学方法,逐渐把形体动作与发声、表演相结合,并持续于不同类型的舞蹈训练之中。

(七)台词

台词是话剧(影视)演员用以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必不可少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作为除了歌唱、舞蹈之外的一种音乐剧演员与观众交流的直接形式,是剧作者讲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9]台词课是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台词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基本掌握语言技能,具备一定的角色语言塑造和创作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生活语言、艺术语言与人物艺术形象创造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思创能力。台词课程主要应涉及三个部分:一是台词基本功,即基本的发声吐字技能技巧练习。二是朗诵,即对文学作品理解与语言表达技巧的综合练习。三是台词独白与对白,即训练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媒介,在舞台上呈现角色色彩的高级技巧练习。在音乐剧台词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但要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剧独白或对白片段来训练学生,还应从朗诵部分的学习开始,就逐步进行音乐与语言的结合练习,让学生基本懂得寻找与把握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结合点。

(八)表演

音乐剧作为一种以歌舞表现为主的戏剧形式,其本质上还是属于戏剧表演范畴。然而,“音乐剧表演虽然属于戏剧表演的范畴,但与同属于戏剧表演范畴的话剧表演相比,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一音乐剧表演是建立在话剧表演基础上、带有相当强的音乐特性的相对独立的戏剧表演形态。”[10]因此,音乐剧表演基础课程应需要解决四个任务:(1)戏剧表演基本素质训练。(2)戏剧表演舞台行动实施和舞台交流技能的训练。(3)在不同音乐风格、结构、节奏、规定情景的限制中开展合乎逻辑的合理的舞台行动与舞台交流。对应音乐剧表演基础课程中所提出的学习任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但应对学生进行解放天性、基本表演素质的练习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创作意识、创作技能、创作身心理素质的引导,以培养学生具备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并在音乐剧表演、创作、教学中进行提炼的能力;不但应训练学生从自我感受出发以实施舞台行动的能力和技巧,更应训练学生根据音乐的提示实施舞台行动的能力和技巧,以培养学生具备音乐戏剧表演的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

(九)钢琴

在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中进行钢琴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技术训练,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具备较快的读谱能力,能将音乐基础知识得到综合运用,从而具备更好的音乐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通过练奏各历史时期中外作曲家的作品,尝试不同的风格表现,以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现力。总地来说,钢琴课程虽然在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该课程对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提升、音乐理解与感悟的加深、音乐表现与创作的启发有着较大影响,为音乐剧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深刻的影响。该课程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本有钢琴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钢琴曲目的选择上,则可在适当的阶段进行部分音乐剧音乐作品的练习。

(十)剧本分析与编创

剧本分析与编创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剧本分析方法与创作原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戏剧本体与戏剧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研究音乐剧剧本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在整体上培养学生的音乐剧创造思维和审美能力。该课程对于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的戏剧素质培养和戏剧思维能力开发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进行音乐剧创编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兴趣引导与学习基础。该门课程可作为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辅助性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多结合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剧本来进行剧本分析基本方法、戏剧基本流派与风格、剧本写作基本要求与格式、剧本编创基本原理与方法等知识点的讲述。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应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课堂内容进行简单作品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

(十一)戏曲

中国戏曲作为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我国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表演形式,与以载歌载舞来演故事的西方音乐剧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戏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音乐剧的艺术思维、艺术表现的异同并进行合理运用,有助于学生汲取与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来拓展音乐剧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思路,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戏剧素养、幵阔艺术视野的具有辅助性的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将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与基本规律、中国戏曲种类欣赏、主要种类戏曲片断表演练习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度整合。同时,可通过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教授为辅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与文化,感悟中西方戏剧具有的不同美学表达和可相结合之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戏剧想象力与创作力。

(十二)舞台美术与灯光

音乐剧除了拥有载歌载舞、形式多样的舞台表现形式,其千变万化的舞台美术更是带给观众超乎想象的视觉享受。舞台美术作为音乐剧舞台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根据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這染舞台气氛、突出中心人物、创造舞台空间与时间感,以塑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所需外部形象与要求。舞台美术与灯光课程主要以美术设计相关知识为基础,但对于提升学生音乐剧综合素质,促动学生音乐剧表现与创作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音乐剧深度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是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具有辅助功能的课程。该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以空间利用与设计、舞台灯光运用、简单布景的设计与使用等基础性、普及性的知识为主,以帮助易于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并能将课程内容简单运用到对于音乐剧表演、创作、教学或者管理的学习中去。

(十三)化妆

角色的化妆与造型是音乐剧舞台表现的重要手段,是运用造型艺术进行戏剧创作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帮助演员塑造准确、生动的角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化妆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感受力、理解力与想象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化妆课程作为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辅助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熟悉化妆工具与化妆品的性能与作用,掌握美化面部的基本技术,了解化妆、发型与服饰的简单搭配。同时还应了解舞台妆的基本特征以及舞台化妆工具、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课程应以学生实践为主,在实际操练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日后舞台表演实践提供相应技术支持。

三、专业基础课程类型设立、学时分配、开设时间与形式

专业基础课程可根据与音乐剧所涵括的基本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戏剧)的关系紧密程度来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部分。作为锻炼音乐剧基本功,且对音乐剧专业技能技巧质量有着最为直接影响的视唱练耳、音乐综合理论、音乐剧作品赏析、声乐、合唱、舞蹈、台词、表演与钢琴等课程应设立为必修课程,而对音乐剧专业技能技巧起到辅助性提升功能的舞台美术与灯光、化妆、戏曲以及剧本分析与创编课程可设立为选修课程。由于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往后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与方向的选择、艺术品位与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此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的牢固和宽厚程度,往往跟课程的学时分配与保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提升学生音乐剧基础综合素质的视唱练耳、音乐综合理论、音乐剧作品赏析等课程的学时分配不应低于每周2学时,开设时长不应少于1学年。作为音乐剧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课程:声乐课程的学时分配应保证不低于每周1学时,开设时长不应少于2学年;舞蹈课程的学时分配应保证不低于每周6学时,开设时长不应少于2学年;合唱课程的学时分配应保证不低于每周4学时,开设时长不应少于1学年;台词课程的学时分配应保证不低于每周4学时,开设时长不应少于1学年;表演课程的学时分配应保证不低于每周6-8学时,开设时长不应少于1学年;钢琴课程的学时分配应保证不低于每周1学时,开设时长不应少于1学年。作为进一步夯实与支撑音乐剧基础技能培养的辅助性课程,如舞台美术与灯光、化妆、戏曲以及剧本分析与创编等的学时分配应保证不低于每周2学时,开设时间不应少于1学期。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之前的先修性课程,因此其中必修课程的开设时间应在大学第一、二学年内完成较为合理。选修课程则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具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进度与学习程度,在大学本科期间有选择性的完成部分课程即可。在课程的开设形式上,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钢琴、舞蹈、台词和表演等课程可多以小组或小班授课形式开设;音乐剧作品赏析、合唱、舞台美术与灯光、化妆、戏曲以及剧本分析与创编等课程则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开设;声乐课程则建议以个别课或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形式开设。

(本文系作者博士论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摘编)

[参 考 文 献]

[1]袁世全,冯 涛.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461.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0.

[3]李春生.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心理、教育卷)[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252.

[4]李 燕.探析音乐剧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J].美育学刊,2011(01):53-56.

[5]张 旭,文 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84.

[6]李敬莲.浅谈合唱教学的作用与意义[M].教育教学论坛,2010(03):155.

[7]张 旭,文 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08.

[8]张 旭,文 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08.

[9]刘思思.国内三所高校音乐剧专业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25.

[10]钱 正.关于音乐剧演员的戏剧表演基础训练之设想[C].音乐剧教育在中国——首届中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

(责任编辑:章若艺)

美术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及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高校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时,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利用创新性、开放性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大幅提升教学效率,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在阐述创新能力及基于其进行美术教育的必要性的同时,在分析当下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美术课应该采用怎样的教育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推动高校美术改革。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发展迅速,当下美术风格、形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美术教育也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被赋予了相应的要求。创新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要求和核心目标,但当下许多高校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无法较好地培养学生这些核心的学科能力。因此,高校美术课必须从教学观念开始,体系化、层次化地进行教学改革,采取优化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评价等教学策略,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美术教学体系,从而让学生在理论性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教学引导下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概述及高校美术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的主体,常被分为国家、区域、企业三个方面,并衍生出对应的鉴别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数及能力排名,使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科学、艺术等现实活动中,拥有实际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价值,即在多领域多方面地创造新思想、理论、方法或发明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社会经济、民族灵魂的进步,是当代人才的核心竟争力。个体的创新能力是指其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制造新颖且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包含创新意识、思维和技能三要素,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原动力。创新能力需要较好的知识基础作为基点,包括基础、专业、综合性、工具性或方法性的知识四个层面的知识结构。

(二)高校美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现代美术教育毫无疑问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此阶段的美术学习是他们积攒美术知识、拓展艺术视野、突破技术瓶颈的重要时期,同样是学生提升社会认知和自身思维的重要时期,学生对社会新鲜事物能够较好地接受和理解,常伴随勇敢、热情的性格,这些特征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较好的内因基础。而在美术教育中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能提高其创新意识,促进其知识、技能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大都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创造性本是个性化在创造层面的发展和表现,因此要想深入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和创造能力,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认知、三观的完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内在动力和认知的推动下提高创新意识,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艺术创新能力,而这对于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十分重要。

其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潜力,帮助学生突破技术瓶颈。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而言,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个性尤为重要,以个性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导向, 为学生创造较自由的美术学习、练习空间,并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坚持个性、理想、创新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对应的美术技法,将创新思想呈现在实际作品中,通过技术的突破,营造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通过积极引导带动班级学生敞开心扉、坚持自身想法、积极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艺术潜力。

最后,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的同时,通过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观察、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及技能提升的前提,也是学生通过实践顺利突破技术瓶颈、获得自信心和成长的基础,因此,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和思考,提升自身艺术内涵并通过作品将其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个性特点和技术优势,进行更多的美术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创造思维和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校美术教育存在多樣挑战,其中一些问题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首先,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不够重视美术教育,特别是一些高专院校受教学实践和就业率的压力,往往更注重其他专业课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美术等基础文化课的教育。这样不均衡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通过美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其次,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存在定位偏差,高专、高职、大学和艺校因教学目的和专业存在很大的差别,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设置、选定教学比重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合理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然而一些高校对自身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设计不合理,或没有根据自身特色和能力来制定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最终导致美术教学内容、比重与专业教育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涉猎广、不深入等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专业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质。

最后,一些高校存在美术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美术教育因其独特的课程特点,教学评价与其他基础课、专业课的评价方式有区别,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价,需要构建全面的评估方式和合理的评价标准。但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往往更注重基础理论和绘画实操技能的教学,教学中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变化不够重视,在教学评价中,自然会忽略对学生过程性的质化评估。除了实施方面的原因,教学评价不完善也与初始的设计有关,一些教师对美术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深,照搬其他课程的评估体系,或者未能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导致美术评价的作用效果减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指导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性等实质作用,如人体结构课中采用理论文字的测评方式,使教学的评价与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出入,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打牢美学基础、提升艺术素养。

三、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科学制定美术教育目标

要使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教能力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首先需要对教学目标做合理的调整,根据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确定美术教育应达到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科学、全面地调整和创新教学模式,使其从整体到美术等具体课程的目标更符合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从整体到具体全面、合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美术教育改革而言,不仅在目标设计阶段存在较大困难,还在教学内容、评价等方面面临重重阻碍,因此,高校在改革时必须做好整体性的准备,避免过程中因师生能力、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减缓美术教育改革的速度,影响美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

(二)改善美术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

如今我国的艺术生或选择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各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但专业教学水平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和需求,美术教育中存在模式老旧、体制僵化、形式单一等问题,一些院校对专业的划分不够具体,导致教学不能深入,不能适应当下相关领域的就业形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因此,美术教育需要在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使其与教育需求达到均衡,激发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挖掘和提升自身的艺术潜力、创新能力。美术理论和繪画技巧只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工具,因此,美术教育应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活动来激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创新、创造。

(三)整合美术资源,深入拓展课程内容

对于一些发展迅速的高校而言,可能存在资金、教师等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学改革无法快速开展,因此美术教育在改革优化时,需要积极整合周边的资源,避免类似问题出现。教师应积极整合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制作微课以强化对信息设备的运用,深入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现实价值,让学生通过自身认知进行多元创作,又如积极联系其他课程进行联合教学,在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使学生的美术技能与专业需求更加协调一致。整合美术资源能够补充日常教学内容,突出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特性,同时能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与审美能力,通过其他课程的相关资源使学生将所学的艺术史、心理学等知识与美术技能、审美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其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能力和风格。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美术教育,应抛弃传统的以理论知识和技巧为主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做出合理调整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与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具体的评价体系。美术艺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多元化、思考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避免制定出片面、不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环节应涉及学生的学期测评和日常表现等内容,构建综合性的、质化与量化比重合理的美术评价体系,适当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体系评价的包容性发挥其提高学生兴趣、自主性的实际作用。

四、结语

综合所述,当下高校美术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但时代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拥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因此,美术教育应当打破以往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优化内容,整合资源,科学评价,目标明确、层次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宇.论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策略及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7(5).

[2]刘文生.加强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

[3]徐亮节.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建议和措施[J].美术教育研究,2016(2).

[4]刘洋.高校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初中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对初中美术“造型表现”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成为美术教学改革背景下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美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针对美术核心素养指引下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旨在能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针对性的锻炼,有效促进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优化。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教学  学科素养

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从对学生美术技法的强化训练角度得到体现,也能从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展方面表现出来,是学生在对美术学科知识进行长期学习和系统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综合素养。在全面促进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面向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一、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板块的教学中,蕴含一定的美术核心素养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分析,能有效促进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能在有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合理化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美术功底协调能力。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美术自由表现力的培养和强化,重点对学生情感认知作出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通过美术创作方面多种素材的融合应用,对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创造力进行有效的锻炼,从而巩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综合效果,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合理化培养[1]。

其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感知力。在开展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向外部延伸,能借助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等对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进行自主探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重新了解美术和认识美术,对生活中的艺术美产生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方面的自我感知力和自我表现力,使学生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美术创作风格,使学生在创作中能更好地将美术作品的意境和魅力准确地传达出来。

其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自信心。在初中美术教师对“造型表现”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创作环境,提高课堂表现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实践中,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完成教师布置的美术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参与美术创作的自信心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确保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针对性的锻炼[2]。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造型表现”教学改革的措施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到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方面的内容,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初中美术教师在组织开展“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对“造型表现”教学措施进行设计和规划,探索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造型表现”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最好老师,按照美术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感受到探索“造型表现”方面美术内容的乐趣,能按照教材内容与教师的引导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美术学习效果,对自身美术学习方面的核心素养实施针对性的锻炼,切实保障初中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得到不断提升[3]。

例如在结合七年级美术“造型表现”板块“鸟语花香”课程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在教学组织活动中就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展示自然界鸟语花香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自然界鸟语花香的景色进行赏析,感受自然界的生态和谐美感,体会自然生命的魅力。以此为基础,教师让學生在造型表现方面,结合自己对自然界鸟语花香的美感进行创作,尝试将自己在情境学习方面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创作实践中,表达自己对鸟语花香美的理解和认识,传递自己的美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构建趣味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造型表现”板块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对自身审美判断力和创意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系统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4]。

(二)设计实践操作,凸显“造型表现”教学互动性

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关于“造型表现”板块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平台,使学生对于“造型表现”的探索能体现出学习互动性,能显著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造型表现”方面的具体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尽量设计能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操作中对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加以培养,有效对初中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实施针对性的锻炼[5]。

例如在八年级美术“造型表现”板块“水彩画小品创作”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实践操作类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水彩画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能对美术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从理论层面讲解水彩画与油画、中国水墨画的明显区别,然后重点对水彩画的创作特点、创作技巧等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水彩画创作的主要技法,可以结合水彩画中云彩的绘画导入干画法和湿画法方面的不同创作手段,让学生对水彩画小品创作方面远景、近景、中景等景物描写的特点形成深入理解,从而结合不同创作技巧的应用,促进创作质量的提升。以此为基础,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思想进行水彩画创作,可以融入不同的创作情感和主题思想,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水彩画创作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表达自己对美学艺术的看法和对创作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等,有效增强学生的水彩画创作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实施针对性的锻炼,有效增强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6]。

(三)开发设计实践,强化“造型表现”教学丰富性

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重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对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进行训练,能够丰富“造型表现”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造型表现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合理化的培养。

例如在九年级美术“造型表现”板块“发现不一样的美”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嘗试开发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手机中的摄影功能或者使用专门的摄像机去记录、捕捉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掌握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线条位置的变化,如何在摄影中产生美感,对生活中的美产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7]。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有助于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高效化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意识地针对初中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探究,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加以培养,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针对性训练,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系统探究。鉴于此,新时期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重点针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渗透进行探究,指导“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的全面优化创新,确保在教学实践中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切实保障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辉.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36(10):160-161.

[2]陈丹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25(1):127-128.

[3]席宏光.初中美术模块化教学策略——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33(23):115-117.

[4]张议匀.学生创意的评价标准研究——以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J].美术文献,2020,16(11):92-95.

[5]李婷.结合综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提升学生造型及表现能力[J].新智慧,2020,35(30):55-56.

[6]刘平.初中美术造型与表现之高效教学策略例谈——以八年级美术《以刀代笔》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4):137-138.

[7]宋欣悦.浅析初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大众文艺,2018,12(9):185-186.

美术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审美是一种多角度、多元化的心理感官感受,这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储备量都是有关系的,因此,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都是一种审美。所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就如何强化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素质;教育方法

初中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性格在初中阶段处于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审美,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迎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

一、中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

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因为中学美术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能够对艺术学科的社会功能加强理解,这就使学生能够明白艺术的真正含义。通过对初中美术的学习,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美,有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情感是什么呢?通常来讲,情感是一种对于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素养。在面临中考的初中生中,如果只是对基础课程以及考试课程的重视,而忽略美术、音乐这样的课程,无疑是人生成长中的缺憾。所以,美术能够让学生在文化课的压力繁重时,让他们感受到片刻轻松,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能感受到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真情的流露,因为审美情感就是一种感情体验,是看到美丽的事物时内心所产生的真实感受。所以,培养审美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让学生喜欢美术,喜欢欣赏艺术的美好感受。当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美的生活、美的现实。通过不断对情感的塑造,让学充分树立起良好的审美品质,并且不断完善自身审美素养的不足,从而真正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的培养

1.必须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因此,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课程,也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好良好的生活基础。试想,生活中一个到处都能看见美、欣赏美的人,一定是一个乐观,幸福的人。我们在初中美术课堂上,也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阳光乐观,善于发现美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不断进行实践来增强审美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发现美,把社会生活作为美术的大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实实在在的美,并且用笔描绘出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世界的美丽。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实际生活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美术课堂的乐趣,也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掘对美的感受,从而真正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

2.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对于同一副作品,每个学生的见解和欣赏眼光也都是不同的,因为刚开始接触艺术,学生的审美观并不成熟,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纠正。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观点,因为他们处于对美的理解的初级阶段,他们所能欣赏的还只局限于自己意识内的作品,对于世界名著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否则,在他们的眼中,也许不能欣赏出这样那样的名著是多么的难得。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帮助,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去感受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副好的作品并不是单单画的好就可以成为名著的,还要透过作品看到内在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各个领域的不同作品,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作画人赋予予一副画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用心欣赏去了解美,让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欣赏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通过画面的刻画能够感受到徐悲鸿在作画时的气势恢宏,能够感受到整幅作品的硬性。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开始迷惑,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作品并没有什么感受,因为他们的内心很迷茫,对这样的作品不能够很好的欣赏。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每个画家的思想不同,作画的方式和所要表达的含义都不同。学生处于初级学习阶段,并不能很好的欣赏出每幅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美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人欣赏美的眼光也是不同的。所以学生在自己创作时,也要遵从内心的情感,让作品中融入着作画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审美的乐趣。

3.优化育人环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基础的教学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不断优化的教学设施,无疑为在美术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感带来了好的引导。教师要通过对审美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摒弃恶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个性的表现,强调它的独特性,并对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便是错误也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然后给予学生反面的肯定并加上正面的指导,力求不挫伤学生积极性,不使一些对艺术感觉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因为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创新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也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情感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审美情感的培养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始。每个孩子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看我们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如何去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创造力诱发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发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绘画的趣味性、实线性,还有一个开启心智和启迪创造性的问题,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对学生进行艺术修养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熏陶会使孩子们在日后的成长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他们的创造力来。同时,绘画创作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并且敏锐的绘画视觉、语言和表达能力也需要在创作中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大学生导论论文范文下一篇:专科工商管理论文范文